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

2024-05-22

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共9篇)

篇1: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

各位评委、各位嘉宾,大家好。

自古以来便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感人诗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方认为爱情是无私的。

对方辩友在刚才的高谈阔论中似乎曲解了爱情。何为爱情,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成为对方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来讲,渴望成为对方终生伴侣,难道不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难道不是忘却了自我的利益,对对方的一种无私的奉献吗?

首先,从爱情的本质,决定了爱情的无私性。乔治•桑曾说过: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爱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爱德门也曾说过:爱如果为利己而爱,这个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欲。试问对方辩友,当你将你所谓的爱与自私、欲望捆绑在一起,当你的爱变成了盲目本能的下流的行为,当你所谓的爱缺乏爱情所应具有的高尚和无私,你所谓的爱还真正算得上爱吗?

第二,对方辩友在陈词中提到了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但是请对方辩友注意,这个社会不是单纯的二人世界,而是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上的大同世界,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真正的拥有他,你快乐,我快乐;你幸福,我也幸福.有容,德乃大.爱情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认为的肉欲。当你把爱情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得不到的不一定就是你失去了.而对方辩友却一直把爱情当作一种兽性的占有,不觉得所谓的爱情不配叫爱情,而是一种悲哀和讽刺吗?

第三,对方辩友一直在曲解无私。什么是无私?无私,即为不自私,即使对自己有好处,出发点也是在于对方。而对方辩友所谓的自私就是在满足自己的兽欲下,不顾及他人、社会的感受。试问对方辩友,毛主席号召的雷锋同志算不算无私?难道无私的他就应当不吃不喝不呼吸,敢问他连基本的生理活动维持不下去,他还怎么无私奉献,你能说他这样就叫做自私吗?同理,难道爱情也是自私?纵观各种真正的爱情,出发点都是在对方,而不是在自己,这样也就是真正的无私。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爱情是无私的。

篇2: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

谢谢主席,观众以及对方辩友。今天我方的辩题是美是客观存在。

美是一种自然属性,只不过被人类冠以了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对于美,不只人对这样的属性有所反应,不同物种对美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是作为人,我们只能理解自己对美的感受,因为那是我们的定义,不能理解其他物种对美的感受,并不代表不存在。由此可见,美并非是人的主观感受,它只是客观存在,然后被我们感受而已。

以下是我们的论点:

一:美是固有属性的。我们说美是客观存在,是因为它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消亡,却能因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管有没有人的存在,极光的美都不会荡然无存。而此时此刻,我们所研究的美,追究其根本,都是物质的一种美的特性。

二:美并不等于美感。因为客观存在的美引发了人的美感,而不是人主观的美感创造了美。从字面上看,美只是我们人类定义的.一个名词,正如同对桌子椅子的命名一样。如同哲学中所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美感就是一种意识,而美,就是使美感成为主观映象的客观存在。

三:美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影响美的标准趋同。由于美能感染人的主观,所以它推动了社会形成一种大众化的审美。比如说黄金分割比例,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协调而标准的美就是黄金分割比例,而是黄金分割比例的协调和标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美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感受,我们才觉得这样很美,继而为这种美命名黄金分割比例。并非是因为我们凭空就创造出了这种美。因为美的客观存在,所以这样的感染力对我们造成或深或浅的影响,我们才会达到一种审美的标准的趋同。

篇3:吵闹也是爱情的一种境界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我一气之下去了二女儿家。向女儿进行了一番哭诉,女儿安慰我:“老爸就是那个样,我们也看不惯……”如此这般,把老伴贬了一番,并极力挽留我在她家多住几天。我气消了,平静了。可是住到第二天,就开始惦记起老伴来,他不会做饭洗衣,不会照顾自己,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这时牵挂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揪扯着我的心。恰在此时,电话铃响了,传来老伴“诚恳”的道歉声,借着这个台阶,我打道回府,开始了下一轮战争……

就这样,我们一边吵吵闹闹,一边坚守着婚姻,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态势下颐养天年。积40年之经验,我们觉得吵闹其实是婚姻的另一种形态。吵一次,爱情保鲜一次;吵一次,牵挂便加深一次;吵一次,心灵碰撞一次……于是便一步步把爱情引入新的境界。

篇4: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开始进行辩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辩题是立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的,所有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评论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范围,否则这个辩题就将失去意义。我方的观点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结局是喜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两个重要的概念:喜剧和悲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为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悲剧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及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展现与非常态命运的抗争,同时也比喻不幸的遭遇。从传统意义上我们简单地理解为喜剧是好的、圆满的结局;悲剧是不好的、令人遗憾的结局。因此,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在于在《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个体来讲,他是否获得自己所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东西。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是否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实现自我成长。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孙悟空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孙悟空虽是一只猴子,但他有思想、有追求。他想让自己和人一样,让自己融入人的世界,变成社会人,所以他去学人穿衣、学人礼、学人话。经历了从不曾熟悉的世界的种种到在如来的指引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由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融入社会,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孙悟空还是那个无法无天,成天和猴子们混在一起,只知个人快活享乐的泼猴罢了,不能不说人的一生在无知和空虚里度过是一种悲剧啊。

第二、孙悟空实现了自身的个人价值。孙悟空最终被封为了斗战胜佛,在大乘佛教中,佛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是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而斗战胜佛的含义是战胜一切私心偏好,秉持“无我”正见,与“我要、我想、我厌、我畏”奋斗。对于孙悟空来讲,他在取经途中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所以,被封为斗战胜佛不仅是对孙悟空忠于职守的褒奖,更是他能抛却内心原本的躁动和嗔念,由不谙世事成长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完成了心性修炼,成就正等正觉的标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更是让自己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三、孙悟空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途中斩妖除魔、见义勇为,为百姓除去了不少的祸害。取得真经之后,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百姓、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篇5:爱情需要理性 一辩稿范文

我方观点是,爱情需要理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陈述我方观点:

第一、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

第二、什么是理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第三、为什么爱情需要理性?

常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河中的人,往往忽略对方的缺点,甚至看到了,因为爱屋及乌,缺点也变得可爱。但是爱情不应当只是盲目的,而是有理性,为指导引领更为现实和长远的爱。爱情想走到婚姻,还有很远的路,这段路的开端是冲动是激情,但是走到结尾的人,有的更多的是理性和思考,他们替代激情,使爱情更为长久。想拥有甜美的爱情,给自己留下美好,值得用生命认真地去爱一次,那么感情里不能只有感性,在做什么之前好好考虑后果,才可能获得未来的幸福和永久的回忆。所以,爱情需要呵护,需要关爱,需要理性来引导。《西厢记》中莺莺把自己许给张生,后来却被无情抛弃,连回转的余地都没有,爱情转身便成为伤痛欲绝的毒药;《飘》中的思嘉因为金钱,嫁给肯尼迪先生,却不曾爱过他,在后来的婚姻中他们都不曾快乐,互相冷淡,互相寂寞,直到肯尼迪死去,留给思嘉的,有内疚,有感伤,却唯独没有爱情„„

现在社会也是一样,很多年轻的男孩女孩“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游戏,有人认真,有人戏谑,认真的倾其所有,付出了他们认为的全部,结果,时间过去后,留下的只有难过和失落;戏谑的游走花丛,自以为玩弄别人的同时也在游戏人生,青葱年华走过,早已带走快感,留下的,只有遗憾。

对于花季的我们,把握自己,珍惜自己,爱情里的理性值得你认真去读。理性思考后选择去爱,没有太多遗憾,没有太多痛苦和伤感,让年轻的心轻松一点,背着太多伤痕、太多眼泪的心,好重„„爱情,美好也伤人,把握爱情,学会理性,会发现,其实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爱情带来的甜蜜。

篇6:爱情是无私的 一辩稿

谢谢对方辩友精彩的立论陈词„„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概念。电视相亲节目,是指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为专为未婚男女提供相亲交友平台的电视节目,它借助了电视媒体这个新形式,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追求爱情的机会。

1、(基于对方提出爱情、物质时定义)而爱情,分为两种。理想中的爱情不需要面包,是一种纯粹的感情。而现实中的爱情,则需要面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但是人生活在现实中,这就注定无论是理想中的爱情还是现实中的爱情,都需要回归现实。

2、今天,我方认为,电视相亲节目不是对爱情的不尊重,原因有三:

第一,电视相亲节目是由第三方策划出的一个平台,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相亲交友平台,其本质就是相亲,其目的是为年轻男女提供一个邂逅的机会。大家是否看到,多少如王兴凯、刘雷、丁一之类的“爱情胆小鬼”在这个平台上,大胆向心仪女生表白?电视相亲节目并不是过于娱乐化不尊重爱情,事实是,电视相亲节目帮助场上嘉宾为爱迈出第一步,鼓励嘉宾为心动向前冲,这样的帮助,是对爱情的不尊重吗?

第二,节目中出现的各种不当言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电视相亲节目的错。马诺、闫凤娇之类的人曾在节目大放厥词,一时间各种拜金、功利主义言论充斥网络。但是,风潮过后仔细一想,其实,这类扭曲的价值观在社会中早已存在。基于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种现象,有人选择将爱情向金钱靠拢,有人选择坚持最初的爱情,形成这些价值观的的是现实的社会,不是电视相亲节目。况且,嘉宾在节目中的自由言论,并不能说这就是节目甚至是电视台的观点、立场。

第三,电视相亲节目积极引导了正确爱情观的走向。首先,电视相亲节目满足了剩男剩女们对爱情的需求,解决了社会上部分剩男剩女问题。据湖南卫视官方统计,截至2010年,在参加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节目的总共2000多名的单身男女中,已有73对男女嘉宾正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还有40多对正在筹办婚礼。其次,虽然电视相亲节目中出现了不少不当言论,但是,大家是否有留意,《非诚勿扰》中,当马诺说出“我还是比较喜欢宝马车里哭”时,现场主持人孟非对其言论的严厉批评!当女嘉宾在抉择时,乐嘉在旁的理性提醒。电视相亲节目中的主持人、嘉宾老师一直在节目当中就现场出现的言论进行客观评价,积极引导节目中价值观的走向。

篇7:美是主观感受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到底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呢,还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如果说美是客观存在的话,那就是说,今天美的存在与否完全由客观世界决定着,就像这间教室一样,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用“感”,只要“看”就可以了,那么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因此我方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于存在而会于心灵.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他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同学还不相信的话,那我可以告诉诸位: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了,任何线条啊、颜色啊,本身并不具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才能够见到国旗、国花,觉得它们是最美的.第二,美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没有人,眼里“西施”何出呢?比如同一朵花,有人说好看也有人说不好看,就因为看这同一朵花的人不同,就因为审美主体被不同的人见仁见智了。东家喜见其“仁”西家喜见其“智”,所以就有了见仁见智。同一女子,A喜欢她的脸蛋,B喜欢看她的材,C喜欢她的聪明伶俐。又好比“瞎子摸象”,“众瞎子”各在不同的位子,摸着象者说象如柱子,摸着象耳朵者说象如簸箕,摸着象肚子者说象如瓮,摸着象尾巴者说象若绳子,嘿嘿,都是没有错,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古代一纨绔少年携一女子回京城金屋娇,朋友见其长相平平且才一只眼睛,便惊讶的问:京城美女如云,何以携回此长相平平女子?答:此女子长相并不平平,眼睛还忒美!又问:才一只眼睛呀?答:美何须多,一只足矣!因为审美主体区别,看法多么不同啊。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篇8:听话是好孩子一辩稿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只有遵守社会的规矩和准则,听取师长的教导,我们才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我方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标准,有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听话才能成为有利于自身和社会的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刚拥有独立意识的的孩子像一张白纸,缺少辨别能力。所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指导我们的师长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听从他们的教导能够使我们避免误入歧途。一个孩子不听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拒绝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诲,这好比在漫漫黑暗中拒绝灯光!。在茫茫大海里拒绝灯塔!试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因为不听父母老师的话成为不良青年,有多少人因为不听过来人的话,缺乏道德评判标准,有多少人因为不听别人的建议,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听话,会让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透彻无误,听话是尊重经验、尊重传统、尊重前辈的体现,它就等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好孩子的评判准则,我们认为不是智商多高,创造力多强,退几次学,创造多少个IBM。好孩子的第一条件是正直善良!第二条件是正直善良,第三条件还是正直善良!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孩子一定听话,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和社会!。

第二,听话才能拥有集体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祖先依据心中的道德准则,有了“规定”的认识。只有听话,我们才能活得安定,充实。如果我们班级的同学都不听话,都随意展示自己的想法,随意讲话,班级岂不是乱了。听话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听话,使社会更美好;听话,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个意义上的听话,是社会秩序主义者的表现。试问,主动维护秩序维护规则的孩子,哪个不是好孩子?

第三,听话能让我们博采众长,充实自己。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听话,才能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知识更加丰富。如果我们不听话,只按照自己想法和观念发展自己,势必会有很多不足。东北育才的贴吧里,有这样一篇帖子,叫做“学姐血泪整理在育才不该做的二十件事”。这位学姐说,她就是因为不听话,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是的,虽然说有些东西需要自己摸索,但很多时候,摸索的代价都是我们短暂的青春承受不起的。家长们常说,孩子就像一颗小树,时不时会长出歪的枝桠,只有把它们剪掉,小树才能更优秀。听话,就是让我们少长枝桠,用更多的时间向上长,成为栋梁之才。不仅如此,听话重要的不是听多少,而是真心放低姿态听话。你只知道贝多芬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交响曲,有足够的创造力,你却没注意贝多芬在幼年时期就遵从父亲教导,成天坐在古钢琴前,练习着基本功,背着苦涩的乐理!连贝多芬一样的音乐天才都需要听话,更何况我们普通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听话的好孩子,这才能让我们知识丰富,充实自己!

篇9:衡量善恶的标准是结果一辩稿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陈词,然而其中疏漏请容我指出。第一您主客不分,未能准确理解标准的含义,第二·····

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曾说,标准之所以成为标准,是因为标准是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的。而动机是指希望得到预期结果而做某事的想法,具有或然性即不确定性。我们说一件事情有结果,就是客观事实,所以说结果体现的是一种必然性。它符合成为标准的条件,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结果是衡量善恶的标准。

对方辩友,我想请问,一个人拥有善心,就一定能做善事么?能否做成善事,比起他的善心,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足够的行动力和合适的行为。近期棍棒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家长们的动机难道是邪恶的么?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为什么他们最终对孩子乃至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为他们行为不合适,没有相应的执行力和理解力作为基石。衡量一件事的好坏善恶,就事论事,看的是它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这恰恰是结果。就像刚才提到的问题,动机再善意,也说明不了问题。

用动机衡量善恶相较结果而言有着致命的弊端

首先,凭动机来衡量善恶,是不全面且没有可操作性的。在现实生活中,行动者的动机只有他自己知道,更何况,现实中很多事情是没有动机的,比如酒驾肇事。司机并没有想撞人的动机啊,怎么能用不存在的动机来衡量肇事的善恶呢。而结果由行为产生,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用结果才具有可操作性,能更全面的来衡量善恶。

其次,动机是发生事件的前提,而结果是事件的完成态。所以动机具有内隐性,用结果衡量善恶更加直观容易。结果摆在眼前谁也无法改变,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做某某某事情,动机如何如何,实际上是参照了这个事件的结果剖析的,从结果衍生出来的推测,并且,这终究是个推测,或许他很贴近,但依然不是客观事实,不够准确。而标准恰恰需要客观事实,需要准确性啊。发生了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事件的宏观形态,是善是恶,也就一目了然。

再者,在价值层面,用结果评判善恶具有可倡导性。我方今天真诚的希望,所有人都能怀抱着好的动机来做事,但是动机却往往被行动者用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请各位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在失败的时候经常说“我本意不是这样的”来为自己找借口呢?我们是不是渐渐的在这种借口中,不愿意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呢?我们今天说要用结果来衡量善恶,正如美国西点军校校训“no excuses”,就是呼吁每个人都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生产部员工颜色管理制度下一篇:乡镇医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