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得失优秀议论文

2024-04-21

论得失优秀议论文(共8篇)

篇1:论得失优秀议论文

论得失优秀议论文

得失,乃人生中必要考虑的一件事,得也就罢了,若成失,那么总会感到后悔,实话说失,也没有那般可怕。失之,亦曰使之,因失而使之心。一次错不会次次错,若真是次次错,那也太得不偿失了。其实,失,并不值得怕,若在失之翻转却依旧陷入,那才是怕,是无望,以至绝望。那,也太过于悲哀。

当然,这是说事的。若说人,或许就没这么为难,不过很纠结罢了。爱恨爱恨。爱到了极点便是恨。爱恨两茫茫,爱无苍,唯有大爱无疆不会变恨。爱也就这样了,得不了,失了,也没什么。最后的咒骂却成了自杀,那就是失之本心。佛曰,人世皆空。是啊,爱+恨不就=陌生人了吗?总有一天会尘归尘,土归土的。爱恨亦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味添加剂罢了。话是消极了一些,若是乐观点,则会说没关系,第二天又变成原样了,那似乎成了无心之人,只不过藏得再好,若有一天再陷进去了,心的包裹却再次被一片片的撕裂,或许以后就不再信任了吧。那么失就大于得了。当你的心被装满了,再丢弃,或许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得+失=无。这个公式的复杂化便是事业+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得)+事业+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失)=无。其实,得失离不开名、利、情三字。这不过是父母亲人甚至老师、老板压给你的负担罢了。若丢了它们,你会感到浑身轻松,这是为什么呢?是累,太累了,害怕失。乞求得。或许抛开那么多的想法,可能便更上一层楼了。那不再是名利之得,乃至心之得。

话已至此,抛开物之得失,便似退一步海阔天空,愁,便少了一些。借酒消愁,为何更愁。因为酒是物质啊,还是离不开质失(物质之得失,这里是失),酒醉后似乎又有了一层压力。怕失,还是怕失。有人怕心中的秘密说出,有人怕酒后会干出什么稀奇的事……这种想法一直抑制你身体的放松。其实酒没这么好。心空,皆情空。此之谓无之得失,遂成大道。

语罢,如此,失又何惧?罢不能累也。

篇2:论得失优秀议论文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先秦圣贤失意叹息,铸成诗三百,万古流传;三闾大夫沉吟河畔,造就《离骚》,千古绝唱。人生在得失之间起伏,在成败之间徘徊。跌倒了,站起来你就是强者,失败了,从头再来你便能成功。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是布满了各种名为挫折失意的虱子,只看你如何面对。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在轮椅上望尽人生之路 ,他也曾感到无比绝望。但他收获了仿佛等待他千百年的地坛,重获新生,以笔为脚,扶轮问路,走出失意的低谷,攀上人生的`顶峰。人生如海,潮起潮落,风浪总是在我们惬意生活时不期而至,但只要你勇于与命运斗争,只要你努力挣出失败的茧,风浪过后必能看见碧波荡漾的妩媚风光。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陷在失意的黑暗之中,你将永远看不见黎明。王尔德有惊世之才,也傲然自称为除了才华外一无所有,但这位天才在被捕后,难以挣脱心灵的枷锁,一蹶不振,从此碌碌无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下流放西伯利亚,却始终没有放弃创作,超越痛苦与挫折,成就人生高度。他们都是不可否认的天才,而一个跌倒后再也无力爬起,无法重展理想的双翼,重新遨游于蓝天。一个用精神的炼金术,把受伤的灵魂盛在由痛苦转化的蛋壳里,孵化出新生命。成功者和平凡人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在逆境中抓住了逆境背后的机会,创造奇迹。而平凡人在逆境中选择了随波逐流,选择了放弃。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茫茫人海,不知有多少人在仕途上你拥我挤,在欲海中随波逐流,在名利场摸爬滚打。我们总是在害怕失去东西,总想把握自己的人生,但一生的沉浮又往往并不能为自己所把握,难免失意,难免跌倒,有些人心灵脆弱,一旦跌在失意的茅草地就只会哭泣,呻吟连天,怨天尤人。而有些人却不停止攀爬,失意而不失志,能勇敢地从失意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登上人生高峰。人生在得失之间,得与失都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得意就像甘醇的美酒,过于留恋就会使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迷失前进方向;失意似一杯黄连,能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一条成功的通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得有失,才是完整的人生。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如是说。人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论何时,都要相信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要相信得失并存,得在你得身边等候。

篇3:论得失优秀议论文

参照《唐诗鉴赏辞典》,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杜牧的这首诗歌:

信息功能:

清明时节, 绵绵细雨纷纷扬扬。在山路上赶路祭拜先人的行人悲痛断肠。

欲借酒消哀愁, 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 酒家花中求。

表情功能:

在细雨纷飞的上路上, 赶路的行人心情悲苦, 惆怅。当远处的笼罩在杏花烂漫中的酒家却又给了凄苦的行人一个安慰, 让人心安。根据《唐诗鉴赏辞典》, 清明那天, 诗人在行路中间, 可巧遇上了雨。在古代风俗中,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 本该是家人团聚, 或游玩观赏, 或上坟扫墓;而今杜牧出门求官, 孤身赶路, 触景伤怀, 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 春衫尽湿, 平添了一层愁绪 (贾晓庆, 2007) 。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苦心情促使杜牧写下了这首诗, 所以这里在体现了作者的哀愁的同时, 又渲染了作者当时悲凉心境里的一丝希望。

美感功能:

1.简约

短短的七言四句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清新淡雅的场景。

2.押韵

诗中“纷”对“魂”全诗韵格为aabc。

要忠实地重现原文的风貌译文, 就要尽最大努力实现以上提到的三个功能。本文选择了杨宪益 (以下简称杨戴译) , 许渊冲 (以下简称许译) , 吴均陶 (以下简称吴译) , 蔡廷干 (以下简称蔡译) , 孙大雨 (以下简称孙译) 和万昌盛王僴中 (以下简称万王译) 的译文。六个译文各有千秋, 但个别译文在选词上并不能传达诗歌原本的文化内涵, 还有个别译文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称而造成了信息的流失。希望能通过对比各译本的得失, 综合各译本的优点, 找出更妥当的译文, 以下是这首诗歌的六篇译文: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Tr.杨宪益, 戴乃迭)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The Mourning Day, Tr.许渊冲译韵式aabb)

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吴均陶译韵式aaba)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e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All Souls’Day, 蔡廷干英译, 韵式aabb)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孙大雨译韵式aa-ba)

The ceaseless drizzle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The Dismal Day, 万昌盛、王僴中译, 韵式aabb)

诗歌中“清明”、“牧童”、“酒家”、“杏花村”等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词是体现诗歌信息和意境的关键词汇, 是这首诗歌的翻译重点也是难点。要忠实地传达这首诗歌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 对这几个词的译法就要非常谨慎。就“清明”一词, 这六个译本就有不同的译法, “清明”是诗的题目又位于句首。说到清明, 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立刻就会想到那种阴雨不断、悲意凄凄、人们纷纷赶赴坟墓地追悼逝去亲人的令人心断肠愁的场面。“清明”是中国二四节气之一, 这里的“清明时节”应该是指清明节前后的若干天。“清明”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 而如果直接按拼音译成Qingming, 就会让英语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六个译本有的采取了意译的方法, 有的则采用了英语里与清明意思相关的词。杨译的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把《清明》中描述的时间表达得很到位, 让人读了首句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春天的雨景, 却丢失了清明相对应的文化内涵。许译的the Mourning Day传达了清明时节扫墓和祭拜先人的含义, 但是, 在时间上是矛盾的。吴译the Pure Brightness Day与吴景荣和陆镇球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中对清明的解释如出一辙。词典中对清明的解释是Pure Brightness, 5th seasonal division pint, marking the sun’s position at 15’on the ecliptic.这也是国内对清明节一词比较权威的译法, 但是对中国文化不理解的人对于Pure Brightness Day还是没什么概念的, 所以这里如何有个相应的注释会更好。而蔡译则采取了归化的译法, 用All Souls’Day来代替清明节, 达到让英文读者体会到诗歌中特定场景的设定, 重现原诗歌的意境。然而, All Soul’s Day指的是西方的“万灵节”, 是罗马天主教徒为亡灵祈祷和超度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份, 通常是阳历的4月到5月之间, 适逢春季, 阴雨连连。而All Soul’s Day的时间是11月2号, 这时的天气虽然已经有些寒意, 但是秋意仍浓, 通常是秋高气爽, 天气晴朗。这跟后面的雨纷纷难免会矛盾。孙译的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采取了异化的译法, 把“清”“明”两字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 “节”则翻成“feast”, 很明显的字字对译, 只是后面加上了spring表示时间。但是, 这种译法不但会让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一头雾水, 而且会传达错误的信息, clear和bright两词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积极的, 表达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气息, 这显然和诗歌中阴郁的意境是不相符的。另外, feast一词的选择十分不恰当, feast一般指的是宗教节日, 而且另外较常用的意思是盛宴, 用在这里难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所以, 综合了意境表达、文化传达和信息吻合等要求, 本文认为“清明”一词, 当属吴译的Pure Brightness Day最佳, 不过要加上注释才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对于“牧童”一词, 杨戴译为shepherd boy, 许渊冲译为cowherd, 吴均陶译为cowboy, 蔡廷干译为herdboy, 孙大雨译为shepherd boy, 万王译为cowboy, 一听到“牧童”, 大多中国人眼前会浮现出一个倒骑牛背的男孩形象, 部分原因是因为骑在牛背上, 才看得见远处的酒家、手持短笛、悠闲自得的画面。牧童, 也就是放牛的小孩。而这里所选的六个译本都没法把牧童一词的意思重现。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 shepherd boy指的是看护羊群的人, 这里就会出现一种矛盾, 一般放养的地方是在草原, 那山上又何来放羊娃呢?许译的cowherd虽然贴切地译出了“放牛者”、“牛倌”的意思, 却丢失了“童”的含义, 诗歌中牧童不谙世事的形象与感怀伤世的作者之间的对比也消失了。蔡译的herdboy一词显然是作者新造的词汇。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相似的词只有herdsman, herder, 意思是牧工、牧人, 但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 herdboy一词既译出了“童”, 又译出了“放牛的小男孩”的意思。英语读者看到这个词也可以理解这个意象。虽然吴译和万王译都是cowboy, 但在吴的译本中, cowboy作为一个呼语出现,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另外,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 cowboy指的是在美国南部骑着马照料牛羊群的人, 这显然与诗中描述的牛背上的牧童形象相去甚远, 所以, 从正确再现“牧童”这一意象的角度来看, 蔡译的herdboy略胜一筹。

这六个译本分别把“酒家”一词译成了tavern (杨戴译) , wineshop (许译) , public house (吴均陶) , wineshop (蔡廷干) , tavern (孙大雨) , tavern bower (万王译) 。在中国古代, “酒家”不仅仅是一个卖酒的地方, 店里还会有桌椅提供给客人坐着品酒, 有的酒家还会提供小菜供客人下酒。中国古代的酒家通常都是朋友聚会的好场所, 三五知己把酒谈心或借酒消愁的好地方。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tavern的解释是inn or public house客栈、酒店、酒馆, 是一个古英语里的词, 这个跟“酒家”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而wineshop专指卖酒的地方, 失去了酒家的另一层意思。Public house一词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 但是跟tavern相比少了一份古雅, 所以把“酒家”译作tavern既清楚地传达了原词的意思, 又增添了古雅的韵味。

诗歌中“杏花村”这个意象是有歧义的, 到底是一个名叫杏花村的村子, 还是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多年以来读者大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根据整首诗歌的意境, 杏花村应该理解为“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更贴切。试想茫茫雨雾中遥远的村落, 在一片绚烂的杏花丛中若隐若现, 会是一幅何等清新隽永的画面。另外, 这对烘托作者在穷途末路的凄风苦雨中见到柳暗花明的心情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吴译的Aprico Bloom Village, 孙译的the Apricot Bloom Vill和蔡译的AlmondTown都是不贴切的。杨戴、许和万王的译本都把杏花村译成了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 但在个别的选词上有所区别, 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把村庄译成较为少见的hamlet, 另外加了nestling一词, 把杏花环绕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许译则把村庄译成了cottage, 为了减少音节被简化成cot, 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cottage的解释是smal simple house,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 也就是说cottage常见的意思是小村舍, 坐落在农场或乡间的小房子, 似乎难以表达村落的概念。万王译的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意思也表达得很清楚, 但在还原诗歌中的画面美这个方面, 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更胜一筹。

除了以上几个深具文化的词外, 本诗歌中另一个意思分歧较大的词是“行人”。行人到底是作者本身, 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 还是两者皆有呢?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不同的译者就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翻译, 杨戴译和吴译都把行人理解为诗人本身, 译成了“I”, 许译用的是The mourner, 明确表达出行人就是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蔡译是The men and women.下句用they带出“酒家何处有?”这个问句。而孙译的pedestrians一词过于现代, 与原诗的时代感不符, 而且pedestrians专指在马路和人行道上行走的人, 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妥当的。万王译选择了the traveler, traveler可以理解为在赶路的作者, 也可以理解为前往祭祖的人们, 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和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虽然意思不如上面几个译本明确, 但达到了原诗的效果, 原诗中“行人”一词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而万王译的the traveler一词亦然。

在风格上, 原诗通俗易懂, 言简意赅, 六个译文都做到了短小精悍, 但在风格对应方面, 孙大雨的译本明显不同于其余五个译本。译文中运用了许多古英语中的词, 如:upon, drizzleth, hereabouts和doth等。让人读起来感觉文绉绉的, 风格太古且略为难懂, 明显不同于原文的通俗和易懂。在押韵方面, 原诗韵格为aabc, 六个译本没有采取同样的韵格, 但除了杨戴译的版本没有押韵外, 其余的五个版本均实现了与原诗歌相近的韵格, 许译的韵式为aabb, 吴译的是aaba, 蔡译的aabb, 孙译的aaba和万王译的aabb。相同的是前两句押韵,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诗的音乐美。

结语: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中国的水墨画, 追求的是意境。要把中国诗歌中意合的语言翻译成在信息、表情和美感等方面俱对应的英语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 译者还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表达的内容、文化和情感的基础上, 通过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考量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这里所选择的六个《清明》的英译本, 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只是在个别选词上忽略了原词所含有的文化信息, 没能成功地营造和再现原诗的氛围和情感或为了押韵而丢失了原诗的信息。综合这六个优秀译本的得失, 可以为后来的译者指明一条大路, 从而寻找到最贴切的译文。

摘要: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 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 因此中英诗歌的翻译难度相当大。要在实现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前提下达到风格和形式的一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但是, 译者可以通过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 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情感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本文通过对比诗歌《清明》的几个英译本, 分别对比各个译本在忠实原文风格, 还远原文风貌和传递原文情感等几个方面的得失, 试图寻找最贴切原文的译文。

关键词:《清明》,文化,美感,对应,六个译本

参考文献

[1]贾晓庆.《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再商榷[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

[3]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J].外语教学, 2002 (23) .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80) .

[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6]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 (第四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7]施菌.《清明》的翻砰与文化探讨[J].双语学习, 2007 (8) .

[8]吴景荣, 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篇4:论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史;贡献;缺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0-2

19世纪70年代,法国发生了一个崭新的绘画运动——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了。这个画派对绘画进行了一场非常深刻的革新。这一运动的渊源要回溯到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康斯太勃尔和透纳,他们早就直接描绘大自然,或大自然提供的抒情的景色。康斯太勃爾和透纳比欧洲大陆的画家们先发现外光,这一伟大发现,对以后的印象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印象派的主将马奈在伦敦看到了透纳的画面大开了眼界,他发现了法国绘画所没有的境界。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的画也给马奈很大启发,委拉斯贵支把人体看做许多平面的汇集,是光线在这些平面上的反射,这种画法也就是后来马奈所主张的。

印象派的画家们一方面继承了华托的富丽色彩和德拉克罗瓦对光和色彩的成就,并进一步在追求光与色变化上创造了绘画史上崭新的表现形式,打破了油画技法的陈套。开始探索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的远近法(色彩的空间透视这不同于过去所运用的线的透视。)

莫奈对色彩的研究更深了一层。这与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上的发现有关。他们从光学仪器对日光的分析中发现了日光带共分七色,而绿、红、蓝则是阳光的三原色,这就纠正了几百年来都是以红、黄、蓝为基本色的传统观念,从而发展了对色彩的认识。如黄色在颜料上是原色,在色光上却是间色了,在光学中绿与红接近出现黄光,绿色在色光上是原色,但在颜料中不是原色,而是由黄和蓝调成的;他们首创了把原来表现色彩的方法提高到科学的认识上来合理使用,就使原来暗淡的画面变成充满大自然一样的光彩。于是在他们的画里赭色不再使用赭色颜料,而是把红、绿、黄各色逐笔画近一起,使观者在远处看时产生一种颤动着的赭色光彩。按照印象派的论点认定自然界最深的色为靛青,深绿和深紫,黑色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看来,阴影并非是无光,而是各种质和量的光的综合,这一贡献对于阴影的了解开辟了写实派从没有达到的领域。在这之前的写实派虽然也写生,但创作还是在室内进行的,所以在他们的画幅上更多的是对形的注重。印象派的画家提出绘画是眼睛的艺术,是色与光的凑合。在他们的作品中注意“色”“光”的写实。虽然也像柯罗一样是对景写生。但由于把对光学研究应用到画幅上来,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重叠笔触和强烈明亮的色彩。这就创造了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色彩效果,在画幅上表现了明媚的阳光,色彩和空间,这不能不算是绘画史上的一大进步。

一、印象派的贡献

印象派的绘画史贡献体现在:

1、印象主义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对于光与色的变化的观察方法和光与色的表现方法,业绩是肯定的,它扩大了油画技术的范围,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画方面是有贡献的。

2、印象派同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区别在哪里呢?乔治·里维尔说:“为了题材的色调特点而处理题材,不是为了题材本身,这就是印象派画家不同其他画派的特点。”印象派为造型艺术开辟了新的一页。

3、以整体观察,替代了把自然物象逐个细看的“连续观察”和用日光七色为基础的冷暖调子代替了以黑白为基础的明暗调子,从而创造了充满光、空气、朴素而又真实有生命的油画。

4、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5、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意,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6、印象派的构图突破以前古典绘画里旧的固有模式,要自然生动多了。

7、印象派的造型注重平面化的造型,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

二、印象派的缺陷

印象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一)印象派艺术的主要缺陷是脱离社会现实

他们都不大关心社会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社会重要题材几乎全都排除在外。应该说在形式上后印象派要比印象派走得更远,使艺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二)印象派的画家常常是以习作代替创作,以感性代替理性

他们在作一幅画时,事先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只是在画完后才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名称。

(三)技法的缺陷,印象派技法的缺陷,大致可归纳如下

1、过度使用吸收性的涂底画布。

2、使用从吸管直接挤出来,不加任何粘结剂或树脂的颜料作画。

3、过分使用挥发性油。

4、放弃在完成后使用光油。

以上所述的四个技法缺陷之中,一和三两项若适宜可说是一种健全的技法,但是这时期的颜料和现代的颜料一样,大都是使用罂粟油的生油调制的。这种颜料在装颜料的锡管中不易干化,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涂在画布上,也同样地不易干燥。而且缺少像亚麻仁油调制的颜料,有强大的粘着力,再加上使用过多的挥发性油和吸收油分的基地物,虽然油画干燥之后,可以获得印象派画家所希求的效果——画面上没有光泽。但是,这些颜料也同时失去本身的强大固着力和光泽,因此,常会使画面变灰暗,并且在颜料涂得厚一点的部分粉化,容易破碎剥落。至于基底物没上胶和画在纸板上的作品,若受冲击,颜料较容易掉下来。此外,印象派画家因为放弃了完成后上保护光油,所以在笔触分割凹凸、起伏变化大的画面上,很容易堆积灰尘,导致许多作品遭受灰尘污染的侵害。

四、结语

19世纪的后半期可说是印象派的时期,从绘画艺术观点来看,不可否认的是,19世纪以来至现代,的确是一个灿烂的时期。在绘画史上,绘画“观念”是个划时代的革新。印象主义绘画思想就是把绘画回归到真,回归到纯,回归到情感与理念最完美的哪个结合点上。所以我们要继承印象主义的绘画精神,把印象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融入我们的美术创作、美术教育之中。但在技法史上,印象派的画家画家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他们为了

表现瞬间的光线变化,而迅速作画。为避免产生太强的光泽,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干性油,而使用过多的挥发性油。在技法史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退化的时期。自印象派之后,有无数画派产生,现代的技法亦是继承印象主义时代以来的技法,不但没有改善,甚至在颜料中掺入细砂等异物,更增加画面的脆弱。所以,在此我们需要检讨油画技法,作为作画时的参考。今天的油画家能批判的借鉴吸收其精华,扬弃糟粕。

参考文献:

[1]李行远.印象派画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2]周正.油画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陈景容.油画的材料研究与实际应用[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4]张坚.写实主义与印象派时代——马奈、莫奈、雷诺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英]雷·史密斯著,彭雁译.美术家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篇5:论得失(高三必修学生习作)

“得失只在一瞬之间,爱恨的边缘,不到终点无法预言谁会在身边,闭上眼,才发现失去的早已不再眷恋。”是啊!人生就是在风雨的得失中走完的,因此无论得失,于我们而言只是驿站上的一段插曲,总有其消逝的一天,我们应该把握曾经的最美,生命才不会有所缺撼。

古代帝王将相为了争得霸权,一统天下,不惜劳民伤财,互相残杀,到头来得到了什么,不过是萧条凄残的社会状况与一片无奈的呻吟,这样得又有什么意义,就拿秦始皇来说,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代英雄,统一六国,建立雄霸伟业,他所得到的这一切令许多人赞叹,可是我们不妨想想他的得是怎样争取的,严酷的刑法,思想的压抑,人身的摧残,这不就是他得到的方式吗?这样的得不会长久,结果是一个曾一度比风云的国家又在另一次战雨的击中化为了一片尘埃,秦始皇呢!他能带走什么只是一堆黄土而已,得就像云烟,它终究会散去,但我们不要太感伤失去,也不要太骄傲得到,守住曾经的最美充实一生空虚的梦,让得失变得有意义,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那我要说:“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因为得失本来是短暂的,得到时要想到会失去,失去时也要想到会再得到,这样人生就不那么烦恼了。

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但她却得到了事业的辉煌。海伦凯勒失去了听力视力,说话的能力,但她却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美丽的人生,一些国家政治官员得到了无上的权力,却失去了人民的`爱戴,古代的一些嫔妃不择手段地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却失却了做人的尊严,这些人的得失终将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得失只不过是一时的喜怒哀乐,一时的喝彩与责难,一时的荣耀与屈辱,不要太认真也不要太忽视,要明白得会是失的开始,失也会是得的结束,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更自信地乐观地面对人生。

得失乃人生的定律,或许是上天早已为我们注定了的,不要太在乎得与失,轻松快乐的面对它,我们才会活得更潇洒。

一朵花怒放在春天,也会凋零在秋天,太阳升起在东边,也会沉落下西山,潮会上岸更会下岸。人生也一样,得失交错轮替出现,苦乐交替相织,苦乐、得失交错相依才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当行人之暮年不妨回首过去,才发现得失只是一场空。

广饶一中推荐教师王明

篇6:得失的高中优秀议论文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那些得到小利却失去大利的人。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纯粹以为就是把西瓜弄丢了。直到发生了这件事情。

记得在八九岁那一年,我正在外婆家过暑假。外婆家置身于大山之中,这里的交通不怎么便利,所以粮食什么的都是自给自足。正好附近也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理所当然,我和他们玩在了一起。在一次黄昏中的捉迷藏中,我突然感到肚子有点饿。可能是中饭没吃饱,也可能是村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勾起了我的食欲,我便提出来想找些吃的东西。这时一个男孩自告奋勇说他知道哪有吃的。我们便让他来带路。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块田垄中。他停下后指着一棵低矮的植物说这个是红薯,可以烤着吃。说完便动手挖了一颗出来。其他人估计也是饿了,也纷纷动起手来。我随口问了句:“这是你家的吧。”他却答道:“不知道,但反正可以吃。”我想:这难道不算偷吗?我的心里打起了鼓。可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我还是拔了一颗出来,环顾四周后便催他们赶快返回。

回到院子里后,我们生起了火来烤红薯。但当我品尝时,却感觉不到一丝甜味,而是满嘴的粉糯涩。他们说是还没有到时候,可我却觉得并不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明白了,那次我得到的是一颗红薯,失去的却是一份道德。

而在去年的那件事中,我明白了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失去某些东西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那是一个晚自习放学的傍晚,路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街边的小店也都关上了大门。昏暗的路灯光线,像是在茫茫迷雾中迷茫的行人的指向标。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在其中瑟瑟发抖,我也缩了缩脖子。这时,我发现一个同校的同学正蹲在一辆自行车旁,低头看着什么。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她的自行车链条掉了,怎么也装不回去。看着她明亮而澄澈的眼睛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时,我便决定帮助她修车。

经过十分钟的抢修后,终于是把这顽固的链条安回了他的老家。她感激地向我道谢后便骑车离开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手上满是黏糊糊的黑色的油渍,可我却并不觉得这有多脏,因为我虽然失去了一些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得到的却是一份由衷的感谢。

篇7:得失的优秀议论文600字

楚王失弓,仆人执著于个人得失,他只能是个仆人;楚王执著于爱楚国主义。他就当上了楚国国君;孔子爱人,他成为了圣人;而老子看不见人,他就融为自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大可不必归于计较得失。可能由于过分的斤斤计较,使我们失去了更为珍贵的事情。

物换星移几度秋,时光穿梭,在明月清风下,一位壮志才子豪情直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别人口中,我知道了这是李白,那是他年少及第,风光无限。狂风飞舞中,一位才子郁郁不得志,官场险恶,他饱受排挤,只得借酒消愁,但他仍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后来有一日,他弃掉荣华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去了,人们笑他傻,他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吟几句是写几个字,就可荣华富贵。但他却选择草莽的生活,但他却说,原来外面的天这么蓝。岂知得未必没有失,失又焉不是得。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如今盛唐已逝,小小南唐偏居一隅,却也富余。一位公子闲来垂钓碧溪上:“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多么悠闲,这时一位小厮急匆匆的跑来说;“殿下,王上诏您上大殿。”随着他走到大殿上,却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立储嗣,崇严国本,皇五子从嘉,性情慧明,谦恭和顺,堪当国器,封皇太子,以继重任,赐名煜。”良久,她清冷的声音响起“儿臣接旨。”尚未威严又带殷切期望的说“负荷斯重,望尔祗勤若厉,永怀嗣训……”我想,那个悠闲的人儿怕是并不喜这样的生活,即使万人之上,也必不得开心颜;那个人人羡慕的位子,怕是要禁锢他一生了。他得了天下,失了自由。

篇8:试论中国食品监管的得失与破局

论文摘要 就制度而言,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基本符合国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重中之重不在于创新制度,而在于改革人事。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 人事制度

《食品安全法》出台已过三年,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它确定了“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各自职能,并着力通过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以协调各监管部门监管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体系。然而该法实施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乃至“沈阳毒豆芽”事件相继发生,一而再/再而三得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使群众不禁对此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众多学者也纷纷呼吁改革现有制度,建立垂直统一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填补监管空白,实现真正严密的无缝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选择

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我国采用“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中,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议事机构,协调食品卫生工作;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综合协调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六项职责,农业行政、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分别则对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能。正如政治学家所说的那样,一项制度的出现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其自有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人事变迁的基础。我国目前采取此项制度同样有其原因。wwW.11665.cOM

(一)历史惯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便一直采取类似分段监管的模式,利用一个部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的一项环节。譬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各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已有多年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处理相关问题专业能力驾轻就熟。并且,相关部门长期存在,形成了相应的利益集团,地位相对巩固,撼之不易。

(二)现实需求

在现实方面,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同时也赋予了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这一目标需要农业、卫生、商业、环境、产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如此,则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也自然应分配给各个部门。

其次,我国食品产业体系庞大,产业链过长,几乎囊括了相关所有食品加工的全过程,统一的一个部门无论是精力抑或是能力,都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相比一下,采用分段监管方才是明智之选。

(三)制度本身合理性

很多人认为多部门对同一领域进行监管,其职能相互重叠或者缺位,从而造成的“多头监管”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弊病的症结所在,实则不然。根据马沙(mertha)所界定的政策执行市场理论,当两个或者更多独立的官僚机构缺乏传统的内生性制度激励来执行政策,发现它们的执行权力交叠,而在他们的管辖权限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服务需求时,这些机构会相互竞争,以确保这一市场的较大份额,从而获得财务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机构冗余也具有减小制度风险的重要作用。在一个缺乏冗余的.系统中,一旦某一环节失灵,则此系统完全崩溃。而存在冗余机构的系统则不然。正如在整个食品生产链中,若只有一个监管机构,它将十分容易被食品生产企业俘获,但多个机构存在则使其俘获的成本将急剧攀升,最终将因高于其获得的利润而被放弃。所以,行政冗余是检验一个有效政府的重要部分,其存在是完全具有合理性的。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基本现了我国国家机构与市场监管长期发展的过程,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存在其内生合理性、必要性,较于其他监管模式,总体来说更为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故而我国选择了该项制度并非偶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得失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在我国产生“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存在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却远没有理论上那么完美,反而是纰漏丛生。最终造成了当下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形势,几乎令食用安全食品成为“天方夜谭”,广为大众所诟病。究其原因,突出于以下两点。

(一)制度精神缺失

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强调的那样,每一项制度的建立,尤必随附一种精神,当执行过程中其精神丧失,则该项制度已然偏废。无论何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本质都在于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制度落实中恰恰就少了安全二字,而突出经济目标。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或者成为扶持大企业、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手段,为了政绩考核与gdp指标,而一味放任,罔顾安全;又或者沦为相关执法部门的“福利”来源,通过从罚款中抽取奖金,造成了一些部门“执法为利”,甚至“养鱼执法”。

(二)监管秩序混乱

监管秩序混乱作为此项制度的另一大弊病,则更不必说,可谓目前该监管模式的通病。监管环节的多头监管造成了各部门的“角色不清”和“权限不清”。此外,监管部门之间衔接仍然不甚协调,造成有时重复监管、有时都弃之不管的现象。最终,对于监管责任,各部门互相推诿、效率低下;对于利益获取,则互不相让、争先恐后,资源浪费严重浪费,行政效率严重低下。

那又是什么造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失效呢?

从另一方面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着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权利,其需要花费相当的行政成本。而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何种权利优先保护则往往体现了政府的政治选择,故而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亦是一个政治问题。

谈及政治,便脱离不了制度与人事两方面。制者,典也,重于典章具文;人事,行也,在于政治主体之变动、政治方针之落实。从历史来看,无人事斗争则无制度之萌发;无人事变迁,则无制度之改定;无人事推动,更是妄谈制度之执行。制度由人创立,为人利用,可称之为稳定的人事。孙中山先生曾言:政治即人事,大抵是不错的。政治的核心不在制度而在人事。正如法学大师庞德所述: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的法律如同一张废纸。没有良好的落实与贯彻,再完美的制度亦是空谈!

无论是制度精神的缺失抑或是监管秩序的混乱,其背后都充分显示了基层中的部门执法、制度落实之弊病。这才是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真正的症结。

三、浅析如何破局

如上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就短期的政府监管而言,其症结在人不在制。虽然长远而言,垂直统一监管模式是大势所趋,但就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的重中之重并非创新制度,而在改革人事。

(一)重点治官,突出公平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是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针对部分官员唯利是图,滥用职权,唯有通过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归责制度,有效问责失职领导,坚决惩处不法官吏,不加包庇,不走过场,才可能对广大官员产生威慑。

人事任免从来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不二法宝,当人民将其真正掌握手中之时,无论多么困难的政治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例外。

(二)充分激励,转变导向

针对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考核,保护扶持本地大企业,罔顾食品安全的情况,笔者认为,政府的政绩考核应当与时俱进,改革过去“唯gdp论”作风,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将食品安全作为指标之一纳入其量化考核体系之中。

近两个月来,对于这方面的改革,我国总算有所起色。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该决定中重点突出了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实行“一票否决”。笔者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若此制度可落到实处,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之改善指日可待了。

(三)完善机制,开展绩效

针对多部门监管过程中监管重复、监管空白、相互推诿、互相争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赋予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大的协调权,使其在监管缺位时,发挥综合协调优势,临时决定监管部门,灵活填补监管空白。同样的,在监管冲突时,食品安全委员会也可及时调节,实现无缝监管。

正如沈阳“毒豆芽事件”发生后,各监管部门均认为毒豆芽不属于自己监管的范围,出现“无人监管”的尴尬局面,最后沈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指定农业部门负责,成功破解尴尬局面。其法可以成例,此制可以推广。

另一方面,也可适时推出绩效资金政策,在每年最低定额的基本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根据上一年度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效果有差别的发放绩效资金,作为部门行政费用与雇员奖金。如此,在审计严密的前提下,职能重叠的部门为了获得更高回报,便会通过完善自身服务态度,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以求增加工作总量,从而推动化解食品安全问题。

(四)借鉴经验,规范各方

维护食品安全并不仅仅是政府一方的义务,更是生产企业、消费者与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企业主体方面,通过进出口、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制定并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消费者主体方面,通过完善双倍赔偿等惩罚性赔偿制度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积极履行其投诉不安全食品的道德义务,在人与人之间织出一张严密的大网,使任何食品安全问题无所遁形。

在自律组织方面,借鉴德日等国经验,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提高企业自觉性;另一方面,推动行业外消费者团体的监督,以立法的形式赋予独立消费者组织以公益诉讼之权,真正实现监督制衡企业乃至政府监管部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得失优秀议论文】相关文章:

得失总结04-15

得失04-19

得失寸心知05-02

不计得失 甘于奉献04-09

谈感悟之得失04-16

个人得失与经验04-21

在得失中寻找快乐04-07

社会心理学得失效应08-2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评05-16

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党课05-23

上一篇:读鹰峰有感600字下一篇: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答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