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2024-04-11

看灯会五年级作文(精选7篇)

篇1: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今年春节,绵阳人民公园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灯会,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去观看灯会。刚走到公园大门口,只见一个雄伟的的大门矗立在我的眼前,门上彩灯闪烁,大门上面站着几个布制的小孩正挥着小手,绽开笑脸欢迎游客的到来。走进公园大门,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老人们和孩子们都争相在灯展面前照相,玩耍。

来到广场中央,一个大约有十几米高的柱子十分引人注目,柱子上面顶着一个发光的球,球的四周盘旋着两条金龙,龙头高高昂起,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好像在争夺那个球,这就是有名的“二龙戏珠”。一转身,我又看见一条长龙在半空中腾云驾雾,龙的身上绘着许多奔腾的骏马,旁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龙马精神”。今年是“龙年”,难怪到处都是有关龙的彩灯。

突然我听见一阵悠扬的歌声,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往前走,我看见了一组名为“显山露水”的灯展,只见一座座青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山的中间是一个高塔和房子,真是山中有物,物外有山啊!高塔上的`灯光光芒四射,照亮了半个广场。在这些灯展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太空灯展,太空灯展的展台上面是一个正在发射的火箭,这火箭的造型非常精美,逼真,火箭的旁边站着一位宇航员,宇航员身穿宇航服,站在月球上面,向我们挥手。看到这一幕,我想到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长大了我也要当一位优秀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我还参观了其他的许多灯展,这些灯展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篇2: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一来到灯会的门口,只见大门的上方写着“成都市第四十四届熊猫灯会”,大门的两边是两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我们买票进了大门,哎呀!真是人山人海。我蹦蹦跳跳地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巨大的屏风面前。只见九条生龙活虎、姿态各异的龙正在戏耍一颗珠子,原来是九龙戏珠,瞧!有的龙张牙舞爪,有的龙长大了嘴,还有的直接用肚子去顶,真是栩栩如生。

我们继续往前走,这时候一条与众不同的龙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用上万件碟碗杯勺做成的龙。看到这样的龙,我心想:“哪儿来这么多勺子和碗呀?工人师傅们又要花多少时间和心血啊!他们真了不起。

最后我们走进了一片“竹林“。门口有一个最大最胖的熊猫在欢迎我们,我还以为是阿宝来了呢!“竹林”里有许多可爱的熊猫,有的坐在地上吃竹子,有的在向我们挥手打招呼,有一个熊猫妈妈把她的小宝宝举得老高,小宝宝开心地笑着,我都仿佛听见了熊猫宝宝咯咯咯的笑声了。

篇3: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 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并读写结合, 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重点:

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 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简介导入新课

早在1935年, 季羡林就远赴德国, 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 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 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已是满头白发。有人问他:“你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什么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感悟景色的奇丽

1. 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理解“奇丽”, 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 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2. 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预设一:感受花多花美。

预设二: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想象“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

3. 重点理解“山阴道上”。

学生想象“山阴道上”景象。

课件出示有关山阴道的介绍及东晋王献之、南宋陆游、明代袁宏道有关山阴道的妙句, 引导学生感受山阴道之美、哥廷根街道之美。

4. 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景色奇丽的描写。

四、体会风情的奇特

1. 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 师生交流反馈:

A: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 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理解“脊梁”。

(2) “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从这样的表情, 你又明白了什么?

3. 感受风情奇特。

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风俗和习惯改变过吗?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深入理解“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五、了解异国的文化

1. 学生汇报1934—1945年季羡林在德留学期间德国的情况。

2. 教师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投降,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 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 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讨论:德国战后物资奇缺、生活困窘, 为什么哥廷根的街道还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 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谈感受, 进而体会这一切都缘自于德国人民的精神———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六、德国精神在我心

篇4:看灯会的一年级作文精选

我们买了门票,进了大门。首先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大龙和一条小龙争球的景象,栩栩如生,花灯下面用隶书写了“双龙戏珠”四个大字。

我又走到了一个名字叫“七仙女下凡”的作品,上面是仙界,住着六个仙女;下面是人间,住着牛郎、织女和一头老牛。让我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好像把我带进了传说中。

我还看见了很多作品,有“水漫金山”、“猪八戒吃西瓜”、“唐明皇观灯”、“吹箫引凤”、“喜盈门”“玫瑰之约”等等。

突然,我眼前一亮,看见了葫芦七兄弟的作品,他们七个都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刻盯着前方。他们是勇士,代表着正义,永远战胜可怕的敌人——邪恶。他们团结勇敢的精神代代相传,值得我们学习。

篇5:看灯会作文

登上城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美丽的“海底世界”。有栩栩如生的热带鱼,胖乎乎的小海豚,还有五彩缤纷的珊瑚。我感觉自己好象变成了一条美人鱼,在海底世界里游来游去,和小鱼一起嬉戏,与小海豚一起舞蹈。

随后,我又和妈妈走进了“时光隧道”,来到了神奇的宇宙世界。这里还有宇航员呢!他好象真的在天上飞。

路过“游乐场”的时候,我看见了象征着幸福和快乐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我真想上去玩儿一会儿,体会这灯会上的幸福和快乐!

走着走着,我们又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有可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的造型简直比电视上的还可爱。白雪公主看起来永远都是那么美丽,灰姑娘总是穿着那双神奇的水晶鞋在快乐的舞蹈!

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了美洲区,有美国的女神像、墨西哥的仙人掌、耶稣像,还有一个大大的足球……我们还穿越到了神秘的大洋州、欧洲、非洲等等,有古朴神秘的土著毛利人,还有闻名世界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突然,我们看见城墙边上围了很多人,我和妈妈也去看个究竟。原来城墙下有演出呢!表演“山西背棍”的小演员们竟然不扶任何东西就能在大人的肩上站得那么稳,太厉害了!激光舞也很有趣,演员在跳舞时,手上的激光就会跟着他们的.节奏而跳跃,奇妙极了!

看完表演,我继续游走在灯的世界里。那一盏盏形态各异的彩灯简直是太美了、太逼真了,让我流连忘返。妈妈说:“那些彩灯都是在能工巧匠的手下精雕细琢而成的。”

篇6:看灯会作文

在自贡的灯会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灯光四溅,有十足的过年味儿,刚进入灯会,我便看见一只龙傲立蓝天,现龙之威严,进入里面,十八座1杖高气泡光柱并排左右间,好似十八铜人迎接客人光临,气势强烈,往前走,便可以看见花花绿绿的一片,一望无际,震撼人心,多么漂亮,多么震撼,令我感慨无比,此会分为八大主题,各有各的特色,百花公园,百花齐放,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水上公园,荷叶青青,鲤鱼戏水,光辉四溅,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各显神通,身上带着金黄的光束,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令我难以忘怀。

在这种种灯火中,最令人震撼,最引人入胜的要数神鬼图了,这些精致美丽的图案刻画在6杖高的巨灯树上,即使再大,也无法掩盖它精致美丽的图案,雕刻细致,灯光透出,人间仙境,此景只应天上有,如此美景引人心。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如此场面真是美丽震撼啊!这景好似灯火天堂,整片的花花绿绿,灯光四溅,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令人回味无穷。

篇7:看灯会五年级作文

季羡林先生曾说, 自己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 那就是:“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 我决不下笔去写。” (《我怎样写散文》) 那么, 是什么感动了季先生, 使他在阔别德国40年, 故地重游之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仅仅是德国人自己种花却让别人欣赏这样一种现象吗?

是, 也不完全是。

在多数人看来, 自己种花为的是给别人养眼, 实在不可思议。但在德国, 这就是一个事实:“他们的花, 不像在中国, 多半养在屋子里”———要么为愉悦自己, 要么为美化自己的周围,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到临街窗户的外面”。这里的“都”字, 说明他们毫无保留;这里的“临街”, 说明他们愿意让更多的人受用自己栽种的鲜花。而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们的诚意, 他们还要让“花朵都朝外开”, 把所有的美丽都展示给路人, 而种花人自己尽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尽管日日施肥浇灌、除杈剪枝、辛勤伺弄, 却仍然乐得只看花的茎叶、花的背影。这难以分清究竟是花美还是人美的景象怎能不让来自异乡的季先生心生感动?

让季先生感动的不仅在这是一个事实, 还在于这是一个延续多年的习惯。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1935至1945年间, 季先生就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而当他1985年重返德国时发现, “变化是有的, 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物是人非, 而美丽依旧。即便经过了时间的销蚀, 即便经历了战乱的纷扰, 四五十年前的美丽仍在, 仿佛时间没有流动, 仿佛开在从前的花从未凋谢, 仿佛曾经的养花人一直年轻着。难怪季先生走在街上抬头看时, 惊诧于“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一个“又是”表示一如既往, 呼应的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个“开满”, 表示不只一两盆鲜花, 而是窗外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被主人安放了美丽。习惯几十年未改, 美丽几十年未变, 不要说故地重游的季先生, 就连我们这些从未去过德国的读者, 也会对这份坚守感慨良多呢!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几十年, 就有了习惯;一个民族习惯做同样的事, 便有了风俗。让季先生有更深感动的还应该有:在德国, 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花展示给别人看的不是一个人、一群人, 而是整个民族。文中, 他慨叹“多么奇特的民族”, 就是因为那开满窗前的花不是少数人种的, 而是“家家户户”, 而是“任何一条街”, 而是“许多窗子”, 而是“每一家”, 而是“人人”……季先生一点也不吝惜这些表示数量和范围的词, 甚至在这篇不长的小文里三次使用了“家家户户”这个词, 足见德国人爱花之众, 的确蔚然成风。不然怎会“花团锦簇”, 怎会“姹紫嫣红”, 进而“汇成一个花的海洋”, 让人“应接不暇”?读季先生的这篇文字, 从语言的学习上, 我们可能会让学生注意其中几个恰到好处的成语, 但也不要忘了品味如“家家户户”般普通平常却意蕴丰富、准确达意的词语。季先生在写作上一贯追求“一片真情, 纯任自然”, 认为那些看起来“毫无‘作为’之处”, 读来反而“身轻如燕”。文中这些看来信手拈来、漫不经心的词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惨淡经营”后“返璞归真”的感受, 一种明确的信息传递:这样一种风俗, 无声地塑造着一个民族, 造就着一个社会, 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撞击着游子的心灵。

不仅如此, 德国人对花的态度似乎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种花, 他人赏花, 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是理所当然的付出。他们轻松地劳作, 自然地坚守, 看不出因无奈而生的疲惫, 因奉献而生的刻意。仿佛这就是他们应该的日子, 也是他们必须的活动, 更是他们的幸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份内心的淡定恬然、波澜不惊恰如文中女房东的莞尔一笑, 恰如她随意而明确的一句“正是这样”, 让人由不得面对这份理当如此的坦然、自然和超然叹为观止。

还不止于此, 为别人而养花在季先生看来还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内涵便是文中的点睛之笔: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其实, 细读文章, 我们发现, 德国人养花并非只为愉悦他人, 自己也怡然自得, 乐享其中:“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他们不是简单地为他人———那样难免太累而无法持久, 也非简单地为自己———那样必然太狭隘而无真正的快乐;而是换位体验, 由己及人, 以己度人:因为自己感觉好, 也希望别人有好感觉;因为自己从别人的花里获得了美的满足, 也相信别人会从自己的花里生出好心情。他们在养眼, 也在养心———为他人, 更为自己。而这种源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因爱自己而更爱他人的行为固然比损人利己来得高尚, 也远比损己利人来得真实, 更符合人性, 也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以至几十年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季先生后来在谈道德问题时曽说过, “要一个人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 是不可能的, 是违反人性的。只要能做到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 这一个人就算及格了。考虑别人的百分比愈高, 则这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愈高。”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也许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季先生文中所谓境界的耐人寻味之处吧!

其实, 耐人寻味的还有文章之外这样一个事实:德国花卉研究专家玛·博伊切特女士曾多次访华, 对中国的园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她对记者说:德国现有的花卉中, 大约一半花的祖籍是中国。在十七、十八世纪时, 欧洲人把中国许多名贵的花卉和植物带到欧洲, 经过长期的培育和改良, 才使她们在欧洲安家落户、传宗接代, 迄今盛而不衰。读过季先生的文字, 我们才意识到, 同样“盛而不衰”的还有人的境界。这样看来, 也许季先生在德国所到之处见到的花多是中国的后代, 与我们熟悉的花们同祖同宗, 但他却发现了不同民族截然不同的花的文化。

所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折射的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季先生依自己的人生阅历总结人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天人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关系, 即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自己的关系, 即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好, 人就幸福愉快, 否则就痛苦。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德国人养花的态度和方式反映的正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和谐统一, 他们的平和、舒心, 也正是这种和谐关系的必然结果。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季先生写此文不单是记录一种现象, 表达一份感动, 还与他曾经的人生思考和一贯的主张一脉相承, 与他对祖国的挚爱紧密相连。所以, 描写德国的美丽并不是他的最终的目的, 赞赏异国的风光也非他最大的快慰, 他期待的是这里的一切能在自己的祖国出现———包括人的境界、花的美丽、社会的融洽。要不, 他怎会在文章的结尾“做了一个花的梦”, “一个思乡的梦”?

上一篇:XX国际盲人节的资料下一篇:巧算24点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