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白居易翻译

2024-05-06

琵琶行原文白居易翻译(精选6篇)

篇1:琵琶行原文白居易翻译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技女。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篇2:琵琶行原文白居易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篇3:琵琶行原文白居易翻译

一、诗歌创作动因分析

元和五年 (810年) , 身为监察御史的元稹在奉诏回京途中, 因不肯让出所住驿站的好房间于宦官仇士良, 回京后被以“年少轻威, 失宪臣体”的罪名, 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此时元稹刚年满三十岁, 《琵琶歌》中写有:“如今左降在闲处。”元和十年 (815年) , 宰相武元衡因主张用强硬手段剿灭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势力, 遭到藩镇的嫉恨, 在上朝途中遭到刺客暗杀。事发之后, 朝野震惊, 但无人敢言刺客的主使。已不再担任谏官的白居易激于义愤, 上书朝廷要求捉拿凶手, 却被权臣以“越职言事”及“不孝”的罪名, 贬至枫叶荻花的江州做司马。《琵琶行》中有云:“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歌》中, 诗人另有提及作此诗歌的目的:“我为含凄叹奇绝, 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 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 始为管儿歌此歌。”诗人作此诗歌“寄管儿, 兼诲铁山”, 除了要实现写诗给管儿的允诺外, 还有教诲铁山的用意;《琵琶行》中, 诗人在序言中提到:“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 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诗人有感于琵琶女的曲折身世, 联想至自己的迁谪之意, 然后有感而发, 作诗以赠琵琶女。

由此可见, 两首诗歌均作于二人仕途不得志、谪居时期, 同为贬谪在外遇见善弹琵琶之女而作。不过, 元诗目的比之于白诗, 则略显平淡, 有一种为兑现允诺而作的被迫感;白诗则是诗人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

二、诗歌主张及其理论实践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二人文学观念相近, 均擅长新乐府, 注重诗歌语言的平易浅显和通俗性;均善于创作叙事诗;诗歌行文自由, 音韵错落而又简单流畅;叙事性强, 用平易的语言加以铺叙, 富有情节性和音乐性。当然, 由于元白二人作诗态度有所差异, 如元稹辞直示曲、词义重复且主题不大鲜明、造词遣句有些地方词义晦涩, 相比于强调诗歌感人的巨大力量、为政教服务、明白晓畅的白诗来讲, 元诗的创作成就稍逊于白诗。

以《琵琶歌》与《琵琶行》为例, 有人认为元稹之《琵琶歌》只是一首纯粹描绘音乐的诗, 所抒发的也是对琵琶艺人精湛技艺的叹服, 以及对后继者的希冀;另有人认为“元稹作《琵琶歌》的真正目的是以对管儿的赞美、同情书法自己怀才不遇、屡次遭贬的悲愤之情, 即抒自己心中的愤懑, 借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心中之块垒。”[1]《琵琶行》所表达的主旨则是知音间的同是天涯沦落, 感慨身世, 抒写愤懑, 这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下面, 笔者就具体分析一下二者在诗歌内容、表现形式、遣词造句上的异同:

(一) 诗歌内容

1、诗歌创作中的主人公形象分析

《琵琶歌》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的琵琶演奏家管儿的形象。李管儿是诗人元稹的旧识。管儿能够演奏许多曲子, 如《六幺》《凉州大遍》《关山月》等, 所弾曲目大多为一般人所不解, “尽日听弹无限曲, 曲名无限知者群”, 这让作者也不禁为之惊叹, “我闻此曲深赏奇。赏着奇处惊管儿”。但管儿却“著尽功夫人不知”、“不作供奉儿, 抛在东都双鬓丝”。《琵琶行》塑造了一个技艺超群但又身世凄苦的风尘女子形象。“今年欢笑复明年”的青春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晚年, 纵她有才华也免不了被摧残、坎坷的命运。她是一个“十三学得琵琶成”“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又“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流落天涯、独守空船的下层歌女。她对白居易而言是一个有着相似命运的“熟悉的陌生人”。[2]

2、对琵琶演奏过程及音乐的描写

总的来说, 二位作者对于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美好的音乐境界都有很精到的描绘。就音乐描写来说, 在《琵琶歌》中, 诗人用“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来写快弹和重弹, 另用“因兹弹作《雨霖铃》, 风雨萧条鬼神泣”来烘托弹奏的气氛, 用“低回慢弄关山思, 坐对燕然秋月寒”描绘弹奏情态, 用“百万金铃旋玉盘, 醉客满船皆暂醒”来夸张弹奏效果。与此相比, 《琵琶行》中则用了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 比如急雨、私语、裂帛、大珠小珠、花间莺语、冰下流泉、银屏乍破、铁骑突出等, 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人点石成金, 平凡中见神奇, 产生的音乐效果既有听觉, 亦有视觉和触觉。白诗中将乐曲弹奏过程分为弹奏前、中、后三个部分, 并为强化弹奏、烘托渲染气氛, 从开头的枫叶荻花、瑟瑟秋江至江口空船、黄芦苦竹, 极力构造孤独伤感的氛围。“秋月”在诗中前后出现了三次, 以秋月渲染离别时的凄清, 并从侧面烘托出听众欣赏乐曲时如痴如醉的情态、琵琶女之孤单和琵琶乐之余音袅袅——以至于听众都没有意识到乐曲的消失。

3、诗歌情感

《琵琶歌》之诗情悲郁, 丧妻之心伤与仕途之失意蕴蓄其中。元和四年 (809年) , 与元稹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处英年之时的发妻韦丛驾鹤西去, 诗人悲痛无比, 并在此后的几年内创作大量悼亡词以兴寄缠绵相思之意。次年春诗人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离开洛阳时, “管儿还为弹《六幺》, 《六幺》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 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 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 断弦砉剨层冰裂。我为含凄叹奇绝, 许作长歌始终说”。《琵琶行》之诗情哀婉、苍凉, 充斥其中的是满满的左迁之苦闷。“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 借商妇已发之, 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 寄托遥深’”[3]。《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年) 诗人贬至江州之时, 叙写了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命运, 结合自己被贬遭际, 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虽然两诗之诗情均存悲凉之气, 比之于《琵琶歌》, 《琵琶行》中的悲凉之气更加深远。

(二) 表现手法

1、情与景之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之说:“语词都在眼前, 便是不隔”[4]。照此理论分析, 《琵琶行》不隔, 《琵琶歌》隔矣。《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等诗句, 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 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 其中透漏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琵琶歌》中虽也有写景之句, 比如“胭脂耀眼桃正红, 雪片满溪梅已落。是夕青春值三五, 花枝向月云含吐”等句, 与白诗之句相比, 看起来仅是意象多重的堆积, 而无情感的融入, 仅仅是状物摹写, 意境较白诗浅淡, 让人读来不免有些隔阂。

2、主宾关系

《琵琶歌》以一种单一的叙事视角, “我”为陪衬, 管儿为重心, “我”和管儿一宾一主, 写管儿两次弹奏, 赞叹管儿技艺超绝, 最后以劝诲铁山勤学取为结。《琵琶行》中, “我”与琵琶女的宾主关系不断变化最后合二为一。例如从“移船相近邀相见”至“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是一个听众, 而集中书写琵琶女的技艺及其飘零身世;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为君翻作琵琶行”则诉说“我”的贬谪感伤之意;等到最后“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处, 则二者结合在一起。琵琶女之漂泊流离与诗人政治浮沉融为一体, 更深沉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深沉哀痛。

(三) 遣词造句

陈寅恪先生曾在《元白诗笺论稿》中对《琵琶歌》两首诗歌进行参照, 用以考证白居易《琵琶行》中某些字句的使用。如《琵琶歌》中“百万金铃旋玉盘”与《琵琶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 元诗中“醉客满船皆暂醒”与白诗中“如听仙乐耳暂明”、元诗中“泪垂捍拨朱弦湿, 冰泉呜咽流莺涩”与白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都比较接近。

三、元白唱和与诗歌之模仿改进

“元白”二人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元稹25岁 (贞元十九年, 公元803年) , 和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 俱授秘书省校书郎, 从此开始交往。在相识之初, 即有酬唱作品, 此后他们分别被贬, 一在通州, 一在江州, 虽路途遥远, 仍频繁寄诗, 酬唱不绝。“通江唱和”亦在文学史上令人注目。822——824年间,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时, 二人“诗筒”来往, 唱和亦频繁。“元白”二人在生活上亦相互扶持:如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八年, 白居易因母亲去世, 自己离开官场, 又兼身体多病, 生活困窘, 但得到元稹大力救济。

由于二人在思想上交集甚重, 在创作上相互组合, 结合二人亲密关系, 则推断白居易《琵琶行》在某种程度上受了《琵琶歌》的影响, 且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琵琶歌》的写法。但无论诗歌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 元稹都比不上白居易, 比如在揭露现实黑暗、表现民生疾苦方面, 元浅而白深;艺术上元诗略嫌晦涩且有时因过于追求艺术形式, 而削弱了思想性的深厚。

陈寅恪先生所言:“元作先而白作后, 此乐天所以得见元作, 而就同一性质题目, 加以改进也。”[5]不只白居易《琵琶行》受元稹《琵琶歌》影响, 白居易的《长恨歌》亦受元稹《莺莺歌》影响, 而白居易《长恨歌》又反过来对元稹《连昌宕词》有所影响。

摘要:在后世被人并称为“元白”的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不少同题之作。二人在诗歌主张上共同倡导“新乐府”, 重写实且尚通俗。在创作题材及内容、诗歌形式等方面相类似但也各独具特色。本文以元稹《琵琶歌》与白居易《琵琶行》为例, 试析二人诗歌创作间的异同。

关键词:元稹,白居易,《琵琶歌》,《琵琶行》

参考文献

[1]陈世忠.元稹与管儿[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2]黄冬秀.论创作动因对诗歌艺术效果的影响——以《琵琶歌》与《琵琶行》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4]王国维著, 徐调孚校注.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3:21.

篇4: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篇5:《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篇6:琵琶行白居易原文分段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分段解析是怎样的呢?《琵琶行》是语文课文重点的一课,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引起人们对于琵琶女的身世的同情。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段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段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上一篇:土木工程地质论文3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