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2024-04-09

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精选8篇)

篇1: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2014-2018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2014-2018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报告编号:309514

联系电话:010-62665210 62664210(传真)

Email:service@cninfo360.com

报告链接:客户服务:本报告免费提供后续一年的数据更新服务

温馨提示:如需购买报告英文、日文等版本,请向客服咨询

正文目录

第一章建材的行业界定1

第一节建材的定义1

第二节建材的行业发展历程2

第三节建材的分类3

第四节建材的特性4

第二章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环境分析6

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6

一、宏观经济6

二、工业形势9

三、固定资产投资11

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13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15

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

一、技术发展概况17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19

第四节“十二五”规划相关解读21

第三章2014年中国建材的发展现状分析23

第一节我国建材行业发展现状23

一、建材性能分析23

二、建材应用分析24

第二节中国建材产品技术发展现状27

一、建材工艺发展现状27

二、建材行业技术的更新28

第三节中国建材行业存在的问题31

一、建材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31

二、建材发展的市场空间分析32

第四节行业发展相关政策35

第四章2014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概况37

第一节2014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态势分析37

第二节2014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特点分析38

第三节2014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市场供需分析39

第五章我国建材行业国家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41 13 17

第一节建材产业发展规划41

一、产业规划的目标41

二、产业规划带来的环境效益43

三、产业规划的能源效益44

四、产业规划的社会效益46

第二节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政策分析50

第三节国家对建材产业的政策51

第四节我国规划将实施的建材措施及政策52

第六章建材的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54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54

第二节建材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55

一、建材的市场增长潜力分析55

二、建材的产品竞争策略分析56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58

第三节建材的企业竞争策略分析62

一、2014-2018年我国建材的市场竞争趋势6

2二、2014-2018年建材的行业竞争格局展望6

5三、2014-2018年建材的行业竞争策略分析67

第七章2014年中国建材行业重点企业运营财务数据分析

第一节A公司70

一、企业概况70

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73

三、企业发展能力深度分析75

第二节B公司77

一、企业概况77

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79

三、企业发展能力深度分析80

第三节C公司83

一、企业概况83

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84

三、企业发展能力深度分析86

第四节D公司90

一、企业概况90

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93

三、企业发展能力深度分析95

第五节E公司97

一、企业概况97

二、企业财务情况分析99

三、企业发展能力深度分析100

第八章建材的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104

第一节2014年建材的行业投资情况分析10

4一、2014年总体投资结构104

二、2014年投资规模情况106

三、2014年投资增速情况109

四、2014年分地区投资分析111 70

内容。第二节建材的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1

3一、建材的投资项目分析11

3二、可以投资的建材的模式11

5三、2014年建材的投资机会116

四、2014年建材的投资新方向118第三节建材的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2

2一、殴债危机下建材的市场的发展前景12

2二、2014年建材的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125 第九章建材的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129第一节主要原材料129第二节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供应情况130第三节2014-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131 第十章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133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预测分析13

3一、未来建材的发展分析13

3二、未来建材的行业技术开发方向13

5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136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市场前景分析139 第十一章2014-2018年建材的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141第一节当前建材的存在的问题141第二节建材的未来发展预测分析1

42一、中国建材的发展方向分析1

42二、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规模14

5三、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发展趋势预测147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建材的行业投资风险分析149

一、市场竞争风险149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1

51三、技术风险分析1

52四、政策和体制风险1

54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157 第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161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161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162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

篇2: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2014-2018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报告编号:309449

联系电话:010-62665210 62664210(传真)

Email:service@cninfo360.com

报告链接:客户服务:本报告免费提供后续一年的数据更新服务

温馨提示:如需购买报告英文、日文等版本,请向客服咨询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节能玻璃行业发展概述2

第一节节能玻璃的概念2

一、节能玻璃的定义3

二、节能玻璃的特点4

三、节能玻璃的分类5

第二节节能玻璃行业发展成熟度6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6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9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11

第三节节能玻璃市场特征分析13

一、市场规模13

二、产业关联度15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16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18

五、主要竞争因素21

六、生命周期23

第二章2010-2014年世界玻璃产业整体运营状况分析26

第一节2010-2014年世界玻璃行业发展环境分析26

第二节2010-2014年世界玻璃行业市场发展格局27

一、世界玻璃产业特征分析27

二、世界玻璃产业新技术分析28

三、世界玻璃市场发展动态分析30

第三节2010-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玻璃运行分析34

一、美国34

二、日本37

三、德国39

第三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解析

第一节2010-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42

一、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解析42

二、中国GDP分析45

三、中国汇率调整分析47

四、中国CPI指数分析48 42

4104

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政策环境分析54

一、行业政策

54二、太阳能玻璃产业发展迅猛行业标准出台57

三、建筑节能广泛关注对玻璃幕墙提新要求60第三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社会环境分析61 第四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剖析63第一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发展动态分析6

3一、多伦县年产1.2万立方米泡沫玻璃项目进展顺利6

3二、金堆城低辐射镀膜玻璃项目动工6

4三、节能热镜中空玻璃荣获绿色建材产品奖67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现状综述68

一、中国玻璃行业节能步伐加快69

二、节能型玻璃主导我国玻璃工业方向70

三、两大动力助推节能玻璃快速发展71第三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运行政策导向分析7

2一、我国需要大力推动节能型玻璃发展7

3二、玻璃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应用节能玻璃7

4三、我国节能玻璃研发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75第四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产业面临的挑战76

一、我国节能玻璃产能瓶颈有待突破77

二、高价阻碍节能玻璃普及推广78 第五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相关行业数据监测分析80第一节2010-2014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企业数量规模分析

一、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企业数量80

二、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对比8

2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数量对比85 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从业人数调查分析

一、总体从业人数分析88

二、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比较分析9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业人数比较分析93 第三节2010-2014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一、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96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分析98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分析101 第四节2010-2014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10-2014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106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109

147

112第六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竞争格局透析114第一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竞争格局11

4一、玻璃行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11

4二、深圳玻璃行业运用“节能”理升产业竞争力118

三、中国节能玻璃市场竞争激烈119

四、贵航集团出资约2.7亿元参与新型节能玻璃生产120

五、高档节能玻璃市场形成竞争态势121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集中度分析12

2一、市场集中度分析12

2二、区域集中度分析125第三节中国节能玻璃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分析128第四节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竞争趋势分析129第七章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131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

31一、中国建筑节能玻璃市场潜力巨大1

32二、节能玻璃门窗具有发展空间展望133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3

4一、节能玻璃产品发展方向解析13

5二、我国玻璃行业材料趋势分析13

5三、向高端节能玻璃发展的新趋势137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市场预测分析138

一、产量预测分析138

二、市场需求消费情况预测分析1

41三、进出口贸易情况预测分析143第四节2015-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盈利预测分析145第八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优势生产企业竞争力及关键性数据分析第一节中国玻纤股有限公司147

一、企业基本概况147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48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50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53 第二节中国南玻集团股有限公司156

一、企业基本概况156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58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6

1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63 第三节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有限公司16

5一、企业基本概况16

5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67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68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70 第四节洛阳玻璃股有限公司17

4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77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79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80第五节山东金晶科技股有限公司18

3一、企业基本概况18

3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8

4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86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89第六节秦皇岛耀华玻璃股有限公司19

2一、企业基本概况19

2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19

4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197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199第七节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有限公司20

1一、企业基本概况20

1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0

3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0

4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06第八节泰姆玻璃210

一、企业基本概况210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1

3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1

5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16第九节美国PPG219

一、企业基本概况219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20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2

2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25第十节英国皮尔金顿公司228

一、企业基本概况228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30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3

3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35第十一节日本旭硝子237

一、企业基本概况237

二、2010-2014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39

三、2010-2014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40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42 第九章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剖析247第一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发展动态分析247

一、多伦县年产1.2万立方米泡沫玻璃项目进展顺利247

二、金堆城低辐射镀膜玻璃项目动工248

三、节能热镜中空玻璃荣获绿色建材产品奖251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行业现状综述2

52二、节能型玻璃主导我国玻璃工业方向2

54三、两大动力助推节能玻璃快速发展255第三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运行政策导向分析256

一、我国需要大力推动节能型玻璃发展257

二、玻璃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应用节能玻璃258

三、我国节能玻璃研发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259第四节2010-2014年中国节能玻璃产业面临的挑战260

一、我国节能玻璃产能瓶颈有待突破26

1二、高价阻碍节能玻璃普及推广262 第十章2015-2019年节能玻璃行业前景预测264第一节2014年发展环境展望26

4一、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26

4二、2014年政策走势及其影响266

三、2014年国际行业走势展望269第二节2014年节能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7

2一、2014年技术发展趋势分析27

2二、2014年产品发展趋势分析27

4三、2014年行业竞争格局展望277第三节2010-2019年中国节能玻璃市场趋势分析280

一、2010-2014年节能玻璃市场趋势总结28

1二、2015-2019年节能玻璃发展趋势分析28

2三、2015-2019年节能玻璃市场发展空间28

3四、2015-2019年节能玻璃产业政策趋向28

4五、2015-2019年节能玻璃技术革新趋势28

5六、2015-2019年节能玻璃价格走势分析286 第十一章节能玻璃行业投资战略研究288第一节节能玻璃行业发展战略研究288

一、战略综合规划288

二、技术开发战略290

三、业务组合战略29

3四、区域战略规划29

5五、产业战略规划296

六、营销品牌战略298

七、竞争战略规划301第二节对我国节能玻璃品牌的战略思考30

4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30

4二、节能玻璃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307

三、节能玻璃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308

四、我国节能玻璃企业的品牌战略309

五、节能玻璃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310第三节节能玻璃行业投资战略研究31

1一、2014年玻璃行业投资战略研究31

1二、2014年节能玻璃行业投资战略研究31

3三、2015-2019年节能玻璃行业投资形势31

4内容。

四、2015-2019年节能玻璃行业投资战略315 第十二章业内专家观点与结论317第一节节能玻璃生产行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建议317

一、行业投资环境分析317

二、投资风险分析319

三、投资策略分析320第二节节能玻璃行业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32

3一、行业营销策略分析32

3二、行业销售模式分析32

4三、企业营销策略发展及建议326第三节节能玻璃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330

一、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30

二、行业企业应对策略333 第十三章节能玻璃国内市场投资机会和风险337第一节节能玻璃市场竞争力分析337

一、现有企业的竞争力337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339

三、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340

四、行业替代品威胁力3

篇3: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一、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1、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适用性检验,检查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SPSS17.0为操作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因子,得到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两个因子便可以提取10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6.118,解释了10个变量总方差的61.18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183%;第2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553,解释了10个变量总方差的15.52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711%,也就是说有将近80%的变量信息都可以被解释。此外,通过KMO检验,得到KMO检验值为0.82,原有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所以该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2、聚类分析。

研究中通过聚类分析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采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并输出树形图,对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星级酒店发展情况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星级酒店投资来源因子分析。

通过数据检验,确定了该数据各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所以,研究中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按照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10个变量在两个因子上的权重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895、0.894、0.733、0.690、0.681和0.643,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主要是内部投资经济;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分别是0.965、0.924、0.863和0.667,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主要是外部投资经济。所以,我们可以把因子1理解为内部投资经济,因子2理解为外部投资经济。

对因子进行命名解释之后,要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总得分,以得到各个省级行政单位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值和总分值,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和山东在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内部投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发展较好;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在第2个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这四个省份外部投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星级酒店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资金的引进;而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份的得分最低,两个因子的总分值仅有8.69、17.93和12.46,无论是内部投资还是外部投资的星级酒店数量均较少,星级酒店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

2、星级酒店投资来源的聚类分析。

为了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星级酒店市场发展按照投资来源进行分类,我们还要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采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寻找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

3、星级酒店类型划分。

根据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中国星级星级酒店按照投资来源和市场发展规模分成五类并将结合GIS软件根据其得分将其空间化。

(1)第一类:浙江、广东两省的星级星级酒店市场发展较为相似,在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的得分,说明这两个省份的星级星级酒店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无论是内部投资经济类星级酒店还是外部投资经济类星级酒店均有很好的发展。其中,广东省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外部投资经济类星级酒店数量最多,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

(2)第二类:北京、山东、江苏、上海,这四个省级单元星级星级酒店市场发展也比较突出,其中北京市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114.34、23.26;山东省为:113.85、10.25;江苏省:127.46、22.48,上海143.84、22.09,这四个省份相对浙江、广东来说,无论在吸引外资还是政策导向上,均有较大的发展和改进空间;但是就目前在中国星级酒店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来看,都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水平。

(3)第三类:云南省,该省星级酒店市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部经济的投资,与前两类星级星级酒店市场发展相比,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与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不同,其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落后,但是,星级酒店市场却有较好的发展。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接待游客较多,客观上要求对星级酒店业进行大力投资。

(4)第四类:河北、湖南、河南、辽宁、湖北,其中河北省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为:70.09、-5.76;湖南:94.61、-9.25、河南:89.87、-6.79;辽宁:71.92、19.19;湖北:98.15、0.87。这五个省份星级酒店数量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星级酒店投资来源的角度来看,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经济投资,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力度还不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第五类:陕西、甘肃、山西、安徽、福建、新疆、内蒙古、贵州、重庆、江西、吉林、黑龙江、广西、四川、天津、青海、西藏、宁夏、海南。这几个省份位于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星级星级酒店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无论从内部投资还是外部投资来看,星级酒店数量均较少,星级酒店发展比较薄弱。

三、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31个省级行政的单位星级星级酒店投资来源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几个经济基础较好且星级酒店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省级行政单位,应在发展本省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外资经济,创造吸引外资的条件,在政策上给与优惠,促进内资星级酒店和外资星级酒店两个市场蓬勃发展,发挥饭店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星级酒店数量和投资相对较高的云南省,应协调好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政策上对星级酒店数量的增长加以适当的控制,制定明确质量标准和严格的质检制度,使当地星级酒店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3、对于其它的几个省份,均存在着外资利用不足的问题,在不放松内资星级酒店发展的同时,要为吸引外资投入星级酒店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外资星级酒店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水平,以促进内部投资型星级酒店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宁夏、青海和西藏自治区,要加大对基础经济建设的投入,只有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发展星级酒店业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而星级酒店投资者也应把握住市场的空白区域和机遇,促进当地星级酒店业和经济的共同进步。

摘要: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星级酒店业投资成为热点,不仅国内各大投资主体关注这一领域,而且海外有实力的专业投资商纷纷涌入大陆,给快速发展的中国星级酒店市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各地区星级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份的星级酒店投资来源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并结合GIS技术,探讨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政府和星级酒店经营者选择投资目的地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定量依据。

关键词:星级酒店,投资来源,市场分析,定量评价,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戴斌.论中国饭店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目标与路径选择[J].旅游学刊,2004,4(19):69-72.

[2]马勇,黄猛.中国饭店业的投资策略分析[J].饭店现代化,2005(4):28-30.

[3]韦玉春,陈锁忠.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7-140.

[4]何建民.现代酒店营销实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2-105.

[5]汪纯孝.饭店物业投资决策与管理形式[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56-63.

[6]张晓明.民营资本投资酒店产业行为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地区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6.

[7]阿兰.斯塔茨.酒店与旅馆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87-92.

篇4: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三种价格力量对房地产业的演绎

土地市场化配置成为趋势

在2005 年,以土地市场建设和交易规范为重点的相关法律和具体政策出台将是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确保我国国有土地的管理进入到有章可循、治乱有方、规范交易、监管严格的新阶段,国有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规范和完善的土地二级市场操作程序和越来越高的进入门槛,对于下游房地产开发企业必将产生很大的冲击,使下游的房地产业进入到业务规范透明、资本实力竞争、业内企业集约化程度迅速提高的新阶段。

加息从负面影响供求

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型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商买地和开发建设所需资金量大;二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房所需资金量大。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大资金流量特点决定了资金融通的必然性,所以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对利率非常敏感的行业。利率提升既影响开发商开发建设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到商品房的供给和价格,同时又影响消费者按揭贷款利息,从而影响商品房的需求和价格。

对于开发商来说,加息提高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商业银行贷款成本。加息幅度越大,贷款利息增幅也越大。加息将限制开发商开发速度和商品房供给。

对于买房者来说,加息主要是提高了月供支出。我们假设:住房现价50 万元,首付2 成, 贷款期限15 年,贷款利率为自营性个人房贷基准利率,测算不同加息幅度下月供支出的变化。经过测算,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当自营性个人房贷基准利率提高基点从25 到200 个基点变化时,如果以10 月29 日加息后基准利率为基准(利率为5.31%),则月供支出增加额从53 元向437 元增加。

当个人房贷基准利率相比2004年10 月29 日加息150 个基点时,住房消费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将越来越强,降低消费质量、延迟消费和持币待购等行为和预期越来越浓厚,消费需求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 (见图2)

升值预期和升值从正面影响供求

房地产是抗通胀、流动性良好的实物类资产,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外资和内资对房地产的需求。但在在行业层面上,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消费需求主要是国内居民的需求,而且首先取决于收入水平。同时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一旦成为现实,按照政府的意图也将是首先放开人民币的汇率浮动范围,这个幅度预计在开始至少在2005 年内将相当有限,估计在3-6%。所以总体看,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供求的正面影响局部大于全局,预期效应大于实际结果,1-2年内不具备可持续性影响。

三、行业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推荐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2005 年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策略选择是:配置行业优势企业和精选资源优势企业。这是基于房地产市场依然保持兴旺而开发商数量急剧减少,同时土地储备和经营性物业价值提升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判断。

1.行业优势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土地储备决定盈利水平

在土地供应这个房地产业市场化的最大瓶颈解决之后,土地取得与储备决定发展商的生存与否。(1) 土地二级市场的建立使资源信息不对称、资源取得不透明的问题得到解决。在竞拍前,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最大化和拍卖方商业利益因素考虑,都非常重视有关项目的宣传推广,普遍采用预告公告的形式将拟出让地块的数量、方位、底价,以及土地出让时间、出让方式、用途及标准要求一并发布,扩大了有实力企业的参与程度,在实施“招拍挂”后大发展商的土地储备数量迅速上升。(2 )大面积土地资源出让和多企业联手参拍有效阻挡中小企业进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市场定价权。现在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城市建设的高水平,一般都推出大幅土地进行拍卖,同时参与的大企业学习香港经验,常常是多个发展商组成银团联手投标,资金实力不济导致开发用地储备缺乏直接使中小发展商丧失市场地位,过去数量庞大的发展商迅速成为项目公司,并且在项目完成之后宣布告别房地产行业,有数据表明,北京市目前4000 家房地产公司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减少,行业龙头企业的出现指日可待。

资金实力制约发展速度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程度提高,该行业的资金密集型特点正在迅速凸现:(1) 在土地“招拍挂”中的高额拍卖保证金和严格付款要求,使过去房地产企业热衷的“关系竞争”迅速进入到“资本竞争”的新阶段。以参加土地拍卖的保证金为例,越来越高的保证金已经让大量中小发展商望“地”兴叹。这些硬性条件不仅是对那些中小发展商们拒绝没商量,就是短期财务稍微有点不理想的大企业也是一个警示。(2) 金融机构和信贷资金具有先天的“追星”偏好,使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向优势企业倾斜。10月29 日央行调整利率政策,不仅提高基准利率,而且取消贷款利率上限,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风险程度定价。具有充分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在信贷资金数量和价格上可能将享受更多的优惠,这种竞争力更多地将是体现在包括自有资金、土地储备、存货周转率、销售回笼速度、融资渠道在内的资本能力。

2、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实现价值重估

篇5: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报告链接: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国际印刷机械行业1.1 国际印刷机械整体概况1.1.1 全球印刷机械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1.2 印刷机械跨国品牌开拓中国市场状况1.1.3 全球印刷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1.2 德国印刷机械行业1.2.1 德国印刷机械制造业非常强大1.2.2 中美是德国印刷机械两大出口国1.2.3 德国印刷机械巨头纷建中国基地1.2.4 2012-2013财年德国海德堡经营状况良好1.3 美国印刷机械行业1.3.1 美国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大量使用1.3.2 美国Presstek公司对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机市场前景看好1.3.3 美国Qualtech使用柯达印刷机提高质量1.4 其他国家印刷机械行业1.4.1 日本印刷机械行业状况分析1.4.2 意大利印刷机械制造业以技术革新保持竞争力1.4.3 越南印刷机械市场分析 第二章 中国印刷机械行业2.1 印刷机械行业发展分析2.1.1 “十一五”印刷机械行业自主创新成效显著2.1.2 中国印刷机械行业步入旺盛增长期2.1.3 印刷机械产业呈现的特点2.1.4 中国印刷机械制造业全力开拓国际市场2.1.5 2014-2019年印刷机械行业发展目标2.2 印刷机械行业运行情况分析2.2.1 2005-2014年中国印刷机械行业运行情况2.2.2 2005-2014年中国印刷机械行业经济运行状况2.2.3 2014年印刷机械行业运行情况2.3 不同地区印刷机械行业分析2.3.1 河北玉田县印刷机械产业发展优势解析2.3.2 深圳印刷机械自主创新突破国际技术门槛2.3.3 温州市印刷包装机械市场发展浅析2.4 中国印刷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相关经济数据分析2.4.1 2012-2014年中国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数据分析2.4.2 2013-2014年中国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2.4.3 2013-2014年中国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2.5 印刷机产品产量数据2.5.1 2012年中国印刷机产品产量数据2.5.2 2013年中国印刷机产品产量数据2.5.3 2014年中国印刷机产品产量数据

2.6.1 中国印刷机械行业自动化产品应用状况2.6.2 变频调速在印刷机械行业应用情况分析2.6.3 PLC在印刷机械行业的应用状况2.6.4 印刷机械行业数控系统的引用解析2.6.5 图像识别技术在网版印刷机上的应用2.6.6 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在柔版印刷设备中的应用2.7 印刷机械行业面临的难题及挑战2.7.1 中国印刷机械行业严重缺乏发明专利2.7.2 品牌缺位制约中国印刷机械行业发展2.7.3 印刷设备行业迎接新一轮整合2.8 印刷机械行业发展策略2.8.1 中国印刷机械行业的发展策略2.8.2 印刷机械行业应对增产不增收策略分析2.8.3 快速推进国产印刷机产业化进程策略分析2.8.4 中国印机制造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2.8.5 中国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解析2.8.6 “十二五”期间印刷机械发展规划要点解析 第三章 印刷机械市场分析3.1 印刷机械市场概况3.1.1 印刷机械销售市场回顾3.1.2 快速印刷设备市场状况分析3.1.3 中国印刷机械在中亚国家有市场3.2 印刷机械市场竞争分析3.2.1 国内印刷机械市场恶性竞争分析3.2.2 中国印刷机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3.2.3 顺德印刷包装业与印刷机械行业互相促进提升竞争力3.2.4 温州印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3.3 印刷机械租赁分析3.3.1 印刷设备的融资租赁工具解析3.3.2 浅析印刷机械租赁模式产业化运作3.3.3 包装印刷机械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及发展分析3.3.4 印刷机械的融资租赁风险分析3.3.5 印刷机械融资租赁的软肋分析3.3.6 印刷设备融资和租赁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四章 胶印机4.1 胶印机行业分析4.1.1 国际著名胶印机的发展与前景分析4.1.2 国产胶印机发展状况分析4.1.3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进军高档多色胶印机4.1.4 中国大幅面单张纸胶印机发展迅速4.1.5 中国胶印机国际招标市场情况分析4.2 小胶印机市场分析4.2.1 中国小胶印机市场状况解析4.2.2 国产多色小胶印机市场发展概况

4.2.4 国产多色小胶印机市场品牌分析4.2.5 国产多色小胶印机市场展望4.2.6 小型胶印机轻印刷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4.3 小胶印机市场竞争分析4.3.1 小胶印机市场竞争局势分析4.3.2 小胶印机市场竞争将品牌化4.3.3 小胶印机与数字印刷机的竞争剖析4.4 胶印机技术分析4.4.1 卷筒纸胶印机新技术介绍4.4.2 六大国际品牌的胶印机技术简析4.4.3 国产胶印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印刷机械其他细分行业5.1 凹印机5.1.1 中国国产凹版印刷机械的现状分析5.1.2 国产凹版印刷设备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1.3 凹版包装印刷机械技术10个主要突破方向5.2 柔印机5.2.1 中国印刷市场柔印机械发展状况分析5.2.2 无齿轮柔印机在包装印刷业的应用分析5.2.3 柔版印刷机在标签印刷的应用状况分析5.2.4 柔印机在折叠纸盒印刷上的应用分析5.3 数字印刷机5.3.1 数字印刷和数字印刷机分类5.3.2 数字印刷机的崛起5.3.3 市场上常见的数字印刷机5.3.4 数码印刷机包装印刷领域上的应用5.4 其他类型印刷机5.4.1 国产卷筒纸印刷机增长迅速5.4.2 国产全自动印刷机性价比有明显优势5.4.3 商业短版印刷设备发展的主要特点5.4.4 丝网印刷机市场解析5.4.5 中国纸箱印刷和印刷设备的发展分析5.5 印前及印后设备发展状况5.5.1 预印设备发展分析5.5.2 中国印后加工设备的发展分析5.5.3 中国包装印后加工设备发展状况分析5.5.4 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分析 第六章 印刷机械进出口分析6.1 印刷机械进出口概况6.1.1 中国印刷机械的进出口现状分析6.1.2 进口印刷机械关税政策分析6.1.3 2013年《进出口税则》印刷设备品目发生变化6.2 2007-2014年中国印刷机械进出口情况6.2.1 2007年中国印刷机械进出口情况

6.2.3 2009年中国印刷机械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6.2.4 2010年中国印刷机械出口情况分析6.2.5 2011年中国印刷机械进出口状况分析6.2.6 2012年印刷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6.2.7 2013年印刷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6.2.8 2014年印刷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6.3 印刷机械进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3.1 进口印刷设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3.2 中国进口印刷机械花费高过国内行业产值6.3.3 中国印刷设备及器材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6.3.4 扩大中国印刷机械出口的措施 第七章 印刷机械进出口数据分析7.1 卷取进料式胶印机7.1.1 2005-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分析7.1.2 2013-2014年中国重点省市进出口总体数据7.1.3 2013-201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7.2平张纸进料式胶印机7.2.1 2005-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分析7.2.2 2013-2014年中国重点省市进出口总体数据7.2.3 2013-201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7.3 卷取进料式凸版印刷机7.3.1 2005-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分析7.3.2 2013-2014年中国重点省市进出口总体数据7.3.3 2013-201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7.4 照像凹版印刷机7.4.1 2005-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分析7.4.2 2013-2014年年中国重点省市进出口总体数据7.4.3 2013-201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7.5 喷墨印刷机7.5.1 2005-2014年进出口总体数据分析7.5.2 2013-2014年中国重点省市进出口总体数据7.5.3 2013-201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数据 第八章 印刷机械行业重点企业8.1 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8.1.1 公司简介8.1.2 2013-2014年北人股份经营状况分析8.1.3 北人全张系列胶印机推进市场发展8.2 上海高斯印刷设备有限公司8.2.1 公司简介8.2.2 上海高斯发展解析8.2.3 上海高斯印刷国内单笔合同价值创新高8.3 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8.3.1 公司简介8.3.2 锐意创新推动中景集团快速发展

篇6: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2014-2019年中国有机硅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报告编号:309194

联系电话:010-62665210 62664210(传真)

Email:service@cninfo360.com

报告链接:客户服务:本报告免费提供后续一年的数据更新服务

温馨提示:如需购买报告英文、日文等版本,请向客服咨询

正文目录 第一章 有机硅相关介绍1.1 有机硅的概念和特性1.1.1 有机硅的定义1.1.2 有机硅的独特结构1.1.3 有机硅的性能1.2 有机硅的产业链1.2.1 有机硅的产业链构成及特点1.2.2 有机硅原料1.2.3 有机硅单体1.2.4 有机硅中间体1.2.5 有机硅产品及制品1.3 有机硅产品及制品的分类1.3.1 硅油1.3.2 硅橡胶1.3.3 硅树脂1.3.4 硅烷偶联剂类1.4 有机硅的应用1.4.1 有机硅被誉为现代科学文明的“工业味精”1.4.2 有机硅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1.4.3 有机硅在各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1.4.4 有机硅产品的主要应用 第二章 全球有机硅行业的发展2.1 全球有机硅行业发展概况2.1.1 全球有机硅行业的发展阶段2.1.2 全球有机硅工业稳定增长2.1.3 世界有机硅行业产业链分析2.1.4 2013年世界两大有机硅企业退出2.1.5 国外有机硅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2.2 全球有机硅企业的发展特点2.2.1 五大跨国企业垄断全球市场2.2.2 市场占有率集中2.2.3 盈利能力差异较大2.2.4 发展速度不均

2.3 国际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2.3.1 道康宁已经完成中国战略布局2.3.2 瓦克大举投资中国2.3.3 迈图和信越纷纷进入中国2.3.4 国际跨国公司的对华策略 第三章 中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3.1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概况3.1.1 中国的有机硅工业的发展阶段3.1.2 国家大力支持有机硅行业发展3.1.3 中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现状3.1.4 中国有机硅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3.1.5 成本和市场是中国有机硅的竞争优势3.2 中国有机硅产品市场情况3.2.1 有机硅产品产量情况3.2.2 有机硅产品销售收入3.2.3 有机硅产品的毛利率情况3.2.4 有机硅产品消费构成3.3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问题3.3.1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须注意的问题3.3.2 中国有机硅发展存在的不足3.3.3 中国有机硅项目大举盲目扩产3.3.4 中国有机硅下游产品过多依赖进口3.4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4.1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对策3.4.2 中国有机硅行业面对挑战的应对措施3.4.3 中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建议3.4.4 对中国有机硅行业专家委员会工作的建议 第四章 有机硅单体4.1 世界有机硅单体市场情况4.1.1 世界有机硅单体产能和产量状况4.1.2 世界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状况4.1.3 世界有机硅单体技术水平与中国的对比4.2 中国有机硅单体发展概况4.2.1 中国有机硅单体生产状况4.2.2 中国有机硅单体消费分析4.2.3 中国有机硅单体企业状况4.2.4 中国有机硅单体新建拟建项目情况4.3 中国有机硅单体进出口、价格及供需状况4.3.1 中国有机硅单体进出口情况分析4.3.2 中国有机硅单体价格变化分析4.3.3 中国有机硅单体供需平衡状况分析4.4 中国有机硅单体发展预测4.4.1 2015年中国甲基氯硅烷单体产能预测4.4.2 未来几年中国甲基氯硅烷单体消费量预测

4.4.4 中国有机硅单体供需平衡预测 第五章 硅橡胶5.1 全球硅橡胶市场状况5.1.1 西欧5.1.2 美国5.1.3 日本5.1.4 中国5.2 中国高温硫化硅橡胶(HTV)发展状况5.2.1 中国HTV产能状况5.2.2 中国HTV主要生产企业发展状况5.2.3 中国HTV消费状况分析5.2.4 中国HTV供需平衡分析5.2.5 中国HTV价格情况分析5.3 中国高温硫化硅橡胶(HTV)进出口情况5.3.1 中国HTV进出口总体情况5.3.2 中国HTV主要出口企业分析5.3.3 中国HTV进出口价格分析5.4 中国高温硫化硅橡胶(HTV)市场前景分析5.4.1 2013年中国HTV需求预计及供求缺口分析5.4.2 中国HTV未来消费预测5.4.3 中国HTV未来供需平衡预测 第六章 世界有机硅跨国企业6.1 美国道康宁公司6.1.1 公司简介6.1.2 道康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6.1.3 2014年上半年道康宁经营状况6.2 瓦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6.2.1 公司简介6.2.2 2013年瓦克公司经营状况6.2.3 2014年上半年瓦克公司经营状况6.3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6.3.1 公司简介6.3.2 2013年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经营状况6.3.3 2014年第一季度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经营状况6.4 迈图高新材料集团6.4.1 公司简介6.4.2 2013年迈图高新材料集团经营状况6.4.3 2014年上半年迈图高新材料集团经营状况 第七章 国内有机硅主要企业7.1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7.1.1 公司简介7.1.2 2012年蓝星材料经营状况分析7.1.3 2013年蓝星材料经营状况分析7.1.4 2014年蓝星材料经营状况分析

篇7: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报告目录 第一章 音响相关概述11.1 音响概述1.1.1 音响的概念1.1.2 音响的发展历史1.1.3 音响的不同风格1.2 不同音响产品概述1.2.1 扩声音响1.2.2 广播音响 第二章 中国音响产业现状92.1 中国音响产业发展概况2.1.1 中国音响产业发展回顾2.1.2 中国音响产业进入整合时期2.1.3 2014年中国音响产业发展状况2.1.4 2014年中国音响产业发展分析2.1.5 2014年中国汽车音响产业发展走势分析2.2 中国音响市场现状2.2.1 音响产品购买者分析2.2.2 中国音响市场出口状况2.2.32014年中国音响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3 音响产业存在的问题2.3.1 音响产业面临的困境2.3.2 中国音响产业的缺陷2.3.3 中国音响出现行业性衰退2.4 针对音响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2.4.1 中国音响行业出路分析2.4.2 中国音响业应对市场难题的对策2.4.3 国内音响产业须加强创新2.4.4 中国音响业需要良性互动2.4.5 音响企业应对市场巨变的战略 第三章 2006-2014年中国家用音响制造业统计数据分析303.1 2006-2014年中国家用音响制造全部企业数据分析3.2 2011-2014年中国家用音响设备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3.3 2011-2014年中国家用音响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四章 家用音响344.1 家用音响产业现状4.2 家用音响企业战略转型行为分析4.2.1 进入新领域4.2.2 进入平板电视市场

4.2.4 进入文化娱乐市场4.2.5 民用音响的渠道转型表现 4.3 家庭影院概述4.3.1 家庭影院的概念4.3.2 家庭影院音响系统4.3.3 家庭影院标准4.3.4 家庭影院的组成分析4.3.5 家庭影院的影音播放系统概况 4.4 家庭影院发展分析4.4.1 国内家庭影院市场发展状况4.4.2 家庭影院迷你音响的市场差异性4.4.3 家庭影院市场竞争4.4.4 制约家庭影院发展的因素4.4.5 中国家庭影院市场发展对策 4.5 中国家庭影院音响市场供需分析4.5.1 需求分析4.5.2 供给分析 第五章 专业音响575.1 专业音响概述5.1.1 专业音响的定义5.1.2 专业音响的组成和与工程应用5.1.3 专业音响与民用音响的差异性表现5.1.4 KTV专业音响与Hi-Fi音响的异同 5.2 中国专业音响行业分析5.2.1 中国专业音响行业的发展阶段5.2.2 2014年中国专业音响发展分析5.2.3 中国专业音响行业发展现状5.2.4 国内专业音响行业面临的机遇5.2.5 国内品牌发展策略5.2.6 中国专业音响产业趋势分析 5.3 专业音响工程施工技术分析5.3.1 工程技术的特点5.3.2 工程的技术术语和相关标准5.3.3 工程技术的要求5.3.4 工程施工的步骤5.3.5 工程中的疑难问题5.4 中国专业音响产业发展趋势5.4.1 我国专业音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5.4.2 专业音响的国产化趋势5.4.3 中国专业音响产业前景看好5.4.4 未来KTV音响系统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汽车音响81

6.1.1 汽车音响的组成部分6.1.2 汽车音响的分类6.1.3 汽车音响的特点分析6.1.4 汽车音响与家庭音响的不同 6.2 中国汽车音响产业概况6.2.1 6.2.2 6.2.3 6.2.4 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汽车音响市场发展现状 全球汽车音响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 国内汽车音响企业市场份额较小6.2.5 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强化品牌战略 6.3 汽车音响市场经销分析6.3.1 经销状况6.3.2 经销商对厂家的满意度6.3.3平面媒体广告投放分析6.3.4 汽车音响消费者满意度 6.4 中国汽车音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6.4.1 汽车音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6.4.2 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发展不平衡6.4.3 汽车音响产业发展战略分析6.4.4 中国汽车音响产业的经营对策 6.5 汽车音响发展趋势6.5.1 未来中国汽车音响市场发展的四大趋势6.5.2 未来汽车音响行业整体趋势6.5.3 汽车音响后装市场将成竞争焦点6.5.4 我国汽车音响产业发展的选择 第七章 组合音响1087.1 组合音响行业分析7.1.1 组合音响的特点7.1.2 中国组合音响行业发展现状7.1.3 组合音响市场有待开发7.1.4 组合音响市场迷你风格流行7.2 2012-2014年组合音响产品产量数据分析7.3 迷你音响7.3.1 国内迷你音响市场现状分析7.3.2 殴债危机下迷你音响市场逆势上扬7.3.3 2014年金属迷你共振音响市场走俏7.3.4 迷你音响市场热销7.3.5 迷你音响进驻家电市场7.3.6 国产迷你音响品牌反击国外品牌 7.4 HI-FI音响7.4.1 Hi-Fi音响的概念7.4.2 Hi-Fi音响的特点

7.4.4Hi-Fi音响业界领军品牌7.4.5 2014年Hi-Fi音响发展分析 第八章 音响技术分析1288.1 音响技术的进步对音乐形式发展的影响8.1.1 录音技术的发明8.1.2 8.1.3 8.1.4 8.1.5 七十八转唱片 麦克风的改进 广播业的兴起 电吉它的发明8.1.6 唱片的进化 8.2 音响技术发展概况8.2.1 音响技术与声学原理分析8.2.2 世界音响技术发展历程8.2.3 音响技术的发展阶段分析8.2.4 音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8.3 汽车音响改装技术8.3.1 汽车音响改装的原则 8.3.2 我国汽车音响改装行业发展现状 8.3.3 汽车音响改装技术市场解析 8.3.4 汽车音响改装行业的发展瓶颈 音响产业竞争分析146第九章9.1 国外企业对中国音响市场的争夺9.1.1 世界音响巨头悄然进军中国9.1.2 国际品牌加速拓展中国音响市场9.1.3 美国音响公司布局中国市场9.1.4 2014年日本音响新品冲击中国市场 9.2 国内音响市场竞争概况9.2.1 汽车音响主机进入战国时代9.2.2 中国音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9.2.3 国内音响市场竞争态势9.2.4 技术和质量成音响业竞争焦点 9.3 中国音响产业的品牌竞争9.3.1 2004年音响市场品牌发生变局9.3.2 中国打造世界音响名牌的途径9.3.3 音响品牌呼唤领袖9.4 中国音响生产企业的竞争策略9.4.1 万利达9.4.2 威格9.4.3 熊猫9.4.4 先驱 第十章 音响产业市场营销分析16610.1 音响市场消费概况

10.1.2 音响消费观念发生转变10.1.3 音响“更新”消费观念显现10.1.4 卫星式音响让消费者围着转 10.2 部分省市音响消费状况10.2.1 广东10.2.2 10.2.3 10.2.4 10.2.5 东莞 佛山 长沙 上海 10.3 音响业销售出路分析10.3.1 联合即强10.3.2 专卖店趋势10.3.3 社区模式应用 10.4 音响营销对策10.4.1 音响营销的渠道变化及趋势10.4.2 音响营销新模式亟待创新10.4.3 音响品牌专卖营销10.4.4 音响文化营销10.4.5 音响服务营销10.5 知名品牌音响营销案例

10.5.1 CAV10.5.2 森尼10.5.3 威莱 第十一章 国外重点音响企业分析19211.1 美国重点音响企业11.1.1 BOSE

11.1.2 波士顿

11.1.3 MTX

11.1.4 狮龙

11.2 日本重点汽车音响企业11.2.1 JVC

11.2.2 歌乐

11.2.3 天龙

11.2.4 马兰士11.3 欧洲重点汽车音响企业11.3.1 英国曼琴MACROM11.3.2 法国FOCAL11.3.3 意大利世霸11.3.4 丹麦丹拿 第十二章 国内重点企业介绍20812.1 飞乐音响12.1.1 公司简介

篇8:2024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外商直接投资 (简称FDI) 是国家或地区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受益地提高经济水平和调整产业结构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FDI在区域内的分布不均衡。长期以来, 西方学者对FDI给予了高度关注。海默于1960年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 开启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日本学者小岛清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后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这些研究揭示了FDI的驱动机制, 但理论针对性强, 研究范围局限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1], 且主要借助区位论、国际贸易理论等。20世纪90年代, Mariotti 和 Piscitello[2]等开始建立统计模型, 从定量角度分析FDI区域差异的决定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大陆学者开始了FDI的区位研究。根据研究尺度不同, 分为国家尺度内的区域差异研究, 如贺灿飞[3]、李小建[4]等;省级尺度内的研究, 如许学强[5]、林彰平[6]等;市级尺度内的研究, 如贺灿飞[7]等。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FDI在中国的分布有从南到北、从沿海向内陆扩散和迁移的趋势。许多学者对沿海省区间的FDI进行了比较研究, 但缺乏对中西部省区间的比较研究。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 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地区将迎来FDI的高速增长期。在此背景下, 中部城市群将成为FDI的主要目的地。鉴于此, 本文选择武汉、长株潭、皖江和中原四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 采用定量方法, 对近10年来中部四大城市群 (圈) FDI的时空演化和竞争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我国其他各城市群 (圈) 制定适宜的引资政策和促进相互间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区域是中部6省发展初具规模的四大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中原城市群, 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图1) 。武汉城市圈范围含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6市和仙桃、天门、潜江3个副地级市;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含长沙、株洲和湘潭;皖江城市带范围含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巢湖9市 (不含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 ;中原城市群范围含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8市和济源1个副地级市, 研究区总共包括26个市和4个副地级市。本文涉及的研究区FDI面板数据来自2000—2010年湖北、湖南、安徽和河南的《统计年鉴》。由于每年FDI数额有较大波动性, 考虑到对分析总体走势的干扰, 故在原始数据基础上, 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FDI数值分别取当年和前后两年的均值。

2.2 研究方法

熵指数:反应集中程度一般可用集中指数, 但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 可能带来较大误差, 本文采用熵指数定量测度FDI集散演化情况:undefined。式中, EI表示城市群FDI的集中指数, n代表城市群内的城市数目, Si为某城市在城市群内的FDI份额。当趋近于0时, 表示FDI在城市群内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 集中程度越低。

偏移—分享分析:偏移—分享分析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与人口增长的比较研究[8,8], 本文将其应用于FDI增长的比较研究。在特定的时段内对特定的城市群或城市, 其FDI数额的增长都可分解为两部分, 即“分享”、“偏移”。分享增长是指某个城市群或城市以整个中部城市群FDI增长率增长时的增长量, 偏移增长是指某个城市群或城市的实际FDI增长量对分享增长量的偏差数量。如果某个城市群或城市FDI增速高于整个中部城市群, 那么其偏移增长数值为正, 反之为负。分析模型为:

undefined

式中, ABSGRi为i城市在 (to, t1) 不同时段间的绝对增长量, SHAREi为分享增长量, SHIFTi为偏移增长量, VOLSHIFTint ra为同一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偏移增长量, VOLSHIFTint er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 VOLSHIFTtotal为中部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偏移增长量, r为城市群j内的城市数目, n为中部城市群内的城市数目, m为中部城市群内的城市群数目。SHIFT值为正, 说明某城市群或城市具有竞争优势;反之, 处于竞争劣势。

3 FDI时空演化与竞争格局变动

3.1 空间分布格局

为了直观反映中部城市群FDI空间分布格局, 本文采用几何分级方法对各城市FDI进行量级划分。为了使其在时序上具有可对比性, 2000年、2009年均分别以1亿美元、2亿美元、7亿美元为分界值, 划分出4个量级, 其空间分布状况见图2。

根据分布图不难发现, 2000年FDI主要集中在武汉, 是中部城市群吸引FDI的核心区域;其次是长沙、合肥和黄石, 其他区域数额较少, 区域间差异显著。2009年FDI高值区分布范围扩大, 由武汉扩展到长沙、郑州、合肥、洛阳, 1亿美元以下城市缩减到5个。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 FDI在中部城市群内增长较快, 分布有分散化的倾向, 城市群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3.2 空间结构变动及演化

通过计算四大城市群和中部城市群的熵指数, 归纳其空间演化主要特点为:①高增长基础上的分散化是总趋势。已有研究表明, FDI在部分省区内的集中程度有逐年减小的趋势[9]。熵指数计算表明, 近10年中部城市群FDI空间结构演化的总趋势是分散化, EI指数由1.0366上升到1.2097 (表1) , 且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同时, 高增长是近10年发展趋势的另一大亮点, 期间多数年份的中部城市群FDI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②城市群之间FDI变动具有显著差异性。分散化是近10年中部城市群FDI空间演化的总趋势, 但对城市群而言, 其变动的方向和强度具有显著差异性。一是近10年趋于集中化的有长株潭和中原两大城市群。前者的集中化趋势并不显著, 期间有分散化倾向;后者集中化趋势显著, EI指数从2000年的0.8701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0.7191, 与中部城市群的总趋势截然相反, 值得关注。二是趋于分散化的有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 EI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0.4187、0.6748增加到2009年的0.5045、0.8303, 期间均有微小波动, 后者分散化趋势最为显著, 比前者变动指数高0.0697。③空间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武汉、长株潭城市群的首位城市武汉和长沙的FDI在城市群中的份额始终在70%以上, 且其EI指数变动不显著, 所以认为两者FDI空间结构变动已进入稳定阶段。比较而言, 皖江、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合肥和郑州的FDI在城市群中的份额始终在50%以下, 且EI指数变动显著, 期间分别变动了0.1555、0.1510, 是其他两个城市群的1.5—5倍, 所以两者FDI的空间结构变动处于不稳定阶段。二是从时序上看, 武汉、长株潭、皖江三大城市群EI指数变化的阶段性较显著, 2000—2003年EI指数处于上升阶段, 2003—2006年均有回落, 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并不显著, 长株潭城市群显著, 指数下降了0.0484, 2006—2009年均再次上涨, 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上涨显著, 而长株潭不显著。

3.3 竞争格局及其变动

通过偏移—分享分析, 归纳出近10年来中部城市群FDI竞争格局变动的主要线索:①偏移增长量逐年上升, 但各城市群趋势不尽相同。近10年的3个不同时期, 中部城市群FDI偏移增长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保持较高水平, 其中中期偏移增长量达126689.81万美元, 增长速度和相对数均达到峰值 (表2) ;后期相对数虽有一定降幅, 但绝对数达到最高值的167635.51万美元。各城市群之间偏移增长量的变化趋势与上述中部城市群趋势相吻合, 但各城市群内部的变化趋势与上述有所差异, 其过程呈“U”形, 前、后期是偏移增长量的高值期, 均在1亿美元以上。就四大城市群自身而言, 变化各有特点:武汉、中原城市群偏移增长量变动与中部城市群内部的趋势类似, 大致呈“U”形, 中期分别达131.08万美元和805.11万美元的最低值;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偏移增长量在中期达到峰值, 前期内部城市均为FDI的正偏移增长地区, 后期相反, 所以前后两个时期内其偏移增长量为0;皖江城市带内部的偏移增长量有逐渐下降趋势, 且趋势明显, 后期内部各城市均为FDI的正偏移增长地区。上述分析表明, 近10年来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强度有上升趋势, 城市群内部的竞争强度具有波动性。②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远大于城市群内部。近10年来, 武汉、长株潭、皖江和中原四大城市群之间和四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FDI总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增长, 但四大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在三个不同时段均大于城市群内部的偏移增长量, 2003—2009年两者相差约15倍。这一方面说明中部城市群的偏移增长主要是由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引起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比城市群内部间的竞争更激烈。③四大城市群偏移增长过程各异。近10年的3个不同时期, 武汉城市圈的偏移增长始终为负值, 且波动性显著, 中期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均达到峰值, 后期相对数虽有下降, 但绝对数仍维持较高水平;长株潭城市群的偏移增长在前期、中期为正值, 后期转为负值, 但其变化较平稳;皖江、中原城市群在前期偏移增长为负值, 中后期偏移增长为正值, 且较显著, 占起始年的比重均在10%以上。由上述分析可知, 近10年武汉城市圈FDI增速放缓, 竞争力减弱, 已进入稳定发展期;长株潭城市群在后期出现了同样状况, 逐渐趋于相对劣势;皖江、中原城市群在前期居相对劣势地位, 中、后期居相对优势地位, FDI增速明显高于中部城市群的平均水平。④各城市之间偏移增长规律显著。通过分析主要城市的正、负偏移增长 (表2) 可发现其主要特点:一是郑州、芜湖一直是正偏移增长城市, 且偏移增长量显著。二是长沙、合肥起伏明显, 其中长沙在前两个时段内是主要的正偏移增长城市之一, 第三时段成为主要的负偏移增长城市之一;合肥在第一时段内是第一大负偏移增长城市, 第二时段成为主要正偏移增长城市之一, 第三时段其正偏移增长量又有所下降。三是武汉、黄石在3个时段内均为负偏移增长城市, 且偏移量显著。

为了进一步说明城市间FDI偏移增长格局变动, 以2000年、2009年做对比分析, 以当年正、负偏移增长量的平均值作为划分界线, 将城市分为高正偏增长、低正偏增长、低负偏增长和高负偏增长等4个等级, 见图3。

总结各等级偏移增长城市的分布规律主要有:①2000年高正偏增长的城市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长沙、湘潭, 武汉城市群的黄冈和中原城市群的郑州;2009年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带的马鞍山、芜湖、巢湖和中原城市群的郑州、洛阳、新乡。②武汉始终为高负偏移增长城市。③长株潭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均从正偏移增长进入负偏移增长, 2009年武汉都市圈内的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负偏移增长状态。④比较而言, 皖江、中原城市群内的大部分城市在2009年都已进入正偏移增长状态。上述情况表明, 4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武汉、长沙、合肥、郑州) 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高正偏增长区有从武汉、长株潭城市群向皖江城市带东部沿江地带和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陇海铁路线交汇一带转移的趋势。

4 影响机制分析

中部各城市群以及各城市之间FDI有较大变动, 其时空演化标志着城市群、城市之间FDI数额的此消彼长过程, 也预示着城市群、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演变。究其推动机制, 应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作用机制有:①市场导向机制。随着投资不断深入, 外商的投资战略目标由试探性、投机性、追求短期高资本回报率转向市场导向型[3], 更加注重市场占有率, 以期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广大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 发展势头迅猛, 现有和潜在市场需求巨大。这是FDI加速从沿海向中部和从武汉到其余3个省会城市转移的重要机制。②成本约束机制。相关研究认为, 香港特区对大陆、日本对中国投资的主要动机是降低生产成本[4,10]。当前, 东部地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对FDI有质量与规模方面的要求。同时, 改革开放30多年,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带来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供应紧张、土地价格上涨、竞争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 迫使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业为主的FDI企业转移到中部地区。在转移过程中, FDI会优先考虑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其市场要素齐全, 劳动力资源丰富, 科技力量较雄厚, 经济外向度较高,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集聚经济明显, 可大幅度降低其获取市场信息以及生产和物流成本。所以在转移的早期, 以武汉、长沙为核心的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以其现有基础成为FDI在中部地区主要的流入地, 随后出现向中部其他地区分散迁移的过程。③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机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的对外开放, 有从沿海到内陆的时间梯度。在政策导向下, 东部成为FDI最主要的分布区, 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显著, 这种不平衡格局尚未得到有效改变。东部地区现已形成三大FDI聚集区, 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初期, 珠三角因独特的地缘因素吸引了众多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 成为FDI最主要分布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 FDI有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过程, 2001年长三角超过珠三角成为FDI的第一大分布区。皖江、中原城市群FDI的快速增长与长三角和环渤海的辐射带动有紧密的关系。相反, 武汉、长株潭城市群因珠三角FDI增长乏力, 导致其在2006年以后FDI的增速放缓。已有研究也表明, FDI呈现出由外资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向周边相邻省份扩散的趋势[11]。④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激励机制。鲁明泓等的实证研究表明, 经济政策和政府激励措施等制度因素对区域引进FDI有重要影响[12]。继实施“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 中央审时度势, 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鼓励中部地区提高经济外向度, 积极引进FDI。中央给予中部四大城市群的优惠政策是不同步的, 致使四大城市群在吸引FDI上存在政策时间梯度。同时, FDI是各地发展经济所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来源, 因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激励FDI落户的政策。正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下, FDI有向中部城市群各等级城市逐步扩散的趋势。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近10年来中部四大城市群FDI时空演化和竞争格局及其变动为研究对象, 利用计量模型定量测度FDI空间演进过程和竞争格局演变,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①中部城市群FDI在不断增长过程中有分散化的总趋势, 但城市群之间差异显著, 且具有阶段性特征。②中部城市群FDI偏移增长量逐年增加, 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远大于城市群内部;武汉城市圈始终呈负偏移增长, 长株潭城市群先正偏移后负偏移增长, 皖江、中原城市群先负偏移后正偏移增长。武汉始终是负偏移增长城市, 郑州、芜湖始终是正偏移增长城市, 长沙、合肥偏移增长具有波动性。高正偏增长城市主要集中在武汉、长株潭城市群, 后期转向皖江城市带东部沿江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陇海线交汇一带。③主要推动机制有市场导向作用、成本约束、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和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激励。

根据以上论述, 可以预见: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整个中部城市群FDI的分散化趋势将继续维持, 武汉、长株潭城市群的FDI将在稳定发展中趋于分散。随着郑州的快速发展, 中原城市群集中化过程是主要的;皖江城市带首位城市合肥的首位度并不显著, 城市带FDI的集聚或分散趋势尚不明朗。②四大城市群核心城市间的FDI竞争更明显, 将逐步由武汉一强格局向武汉、长沙、合肥和郑州齐头并进的格局发展。

摘要:采用熵指数与偏移—分享分析方法, 对中部四大城市群近1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时空演化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中部城市群FDI在不断增长过程中有分散化的总趋势, 但城市群之间差异显著, 具有阶段性特征;中部城市群FDI偏移增长量逐年增加, 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远大于城市群内部;高正偏增长城市前期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近期转向皖江城市带、东部沿江地带和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陇海线交汇一带。

上一篇:教态变化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爱让生活更美好的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