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谷雨诗歌

2024-05-10

现代谷雨诗歌(精选18篇)

篇1:现代谷雨诗歌

曾经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

我一直想对她说……

幸福,

就好像一块有着神秘包装的巧克力,

当舌尖触碰到的那一刹那苦涩难咽,

但随后先苦后甜的奇妙滋味让你回味无穷,

那就是幸福。

幸福,

就好像一朵春风中吐露芬芳的野花,

藏在万紫千红中独自唱着快乐的歌,

于淡淡香气中勇敢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颜色,

那就是幸福。

幸福,

就好像凛冬过后的刚刚解冻的溪水,

用温暖的身体为森林消解冬的寂寒,

将岸边的景色点缀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那就是幸福。

幸福,

就好像雨过天晴那天边的一轮彩虹,

冲破昏暗淡定从容地挂在天之一角,

绚烂得实在无法让人遗忘之前的风雨飘摇,

那就是幸福。

也许,幸福有时遥不可及,

但有时,幸福却触手可得!

篇2:现代谷雨诗歌

晨光中、雾霭里、黄昏时

你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像空气一般自然,透明

伸手,便能感受到你的拥抱

春天缠绵的雨,夏天爽朗的风,

秋天清透的霜,冬天纯白的雪

为你的四季装扮着多彩的霓裳

粉彩色釉是你娟秀的容颜,

青花玲珑是你婀娜的身姿,

瑶里清茶是你香醇的味道,

看一眼

我便陶醉其中,无处搁浅

穿越千年窑火,梦回昌南

怀着赤子之心,我为你高歌、把你赞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与谷雨有关的现代诗歌

2.谷雨时节现代诗歌

3.谷雨四句诗歌

4.有关谷雨诗歌

5.谷雨现代诗歌

6.谷雨相关的诗歌

7.谷雨儿童诗歌

8.关于谷雨的诗歌

9.谷雨的诗歌

篇3:现代谷雨诗歌

1.拓展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授《我爱这土地》《华南虎》时, 适当补充一些“文革”时的资料, 会让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教授《沁园春·雪》时, 必须补充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领袖的伟大。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坡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 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

2.图文并茂, 采用视频引入、实物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如教授《化石吟》时, 我就安排学生查阅了大量化石的资料, 让学生在课上介绍其相关知识, 讲的同学自豪, 听的学生高兴, 整堂课学习兴趣很浓。

3.引入表演法。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几句中, 都有一些动词。我们在教学时, 完全可以让孩子做出同样的动作, 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而且学生边背边表演, 兴趣高, 印象深, 学习效果较好。

4.情境音乐导入法。课前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 学生会在高兴的心情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授《雨说》时, 借用了轻音乐, 师生共同沉浸在温馨浪漫中, 课堂氛围非常好。

5.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就是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今天读书已经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一唱三叹”地吟诵, 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却是非常必要的。

朱自清先生建议:“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其中, 在诵读的初级阶段, 教师的示范朗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读语文要有发现的眼光, 要能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 进入情境, 就无法让学生领悟动人之处。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 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情境, 拉近学生与文本两者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因此,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中, 我使用了范读, 配合着马斯奈小提琴独奏曲《广阔的天空》沉郁顿挫的曲风, 朗读效果更好。诵读有多种方式, 如范读、齐读、领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对比读、联想读等。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本人及诗歌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到诵读中, 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调的差别, 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之类。诵读一篇文章, 无非是依据对文章的了解和体会, 错综的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如果是诗歌中的诗眼或有重要意义的词语, 发声就得高一点, 要重读;在意义完整的句子里, 表示祈求或感激的意思一般要前高后低。再说强弱, 表示慷慨、悲壮的句子句头部分要加强。表示不平和肯定的句子, 一般句尾要加强。表示期待、疑惑、悲哀等意思的句子, 一般读时语速要缓慢, 而含有愉快、愤怒、怨恨等意思的文句需要急读。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 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每到一处, 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 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 这几行诗是忧郁的, 冷色调的, 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 “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 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情绪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 但感情上无比向往。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自然读得慷慨激昂。

现代诗歌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教学手段而言, 老师个人的作用更重要。

1.教师要不断“积淀”, 扩大视野, 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支柱。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 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 图方便, 到“教参”中“牵羊”, 学生得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 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 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2.教师要用爱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新时代的学生在精神上是敏感的, 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要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尤其对“学困生”, 要给予及时切实的帮助, 并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轻轻地拍拍肩膀, 抚摸一下头发, 称呼学生的名字, 都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3.树立正确积极的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 存在情感、行为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感受能力不同, 也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我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要我们认真备课, “心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激励学生的一生,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4:现代诗歌阅读训练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洗着快镰刀

月亮知道我

有时比泥土还要累

而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

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

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

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1.诗一开始扣住题目,写开阔的麦地,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着月光的父亲的形象犹如一尊圣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请写出对这节诗的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韩东的《山民》,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山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诗中用了“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用意是什么?

答:

2.这首诗描写人物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答:

三、阅读何其芳的《秋天》,回答后面的问题。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为什么说“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答: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答:

四、阅读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答: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答:

篇5:谷雨时节现代诗歌

勤劳的乡民牵着老牛

扛起了犁铧唱起了春耕的歌

老牛哞哞地唱响犁铧

翻开一陇又一陇的土地

播下新一季的种子期待下一季的收获

肥沃的黑土地,一滴汗水

砸八瓣。无声地述说生活

的艰难,见证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

油菜花金灿灿,招来无数

蝴蝶蜜蜂竟折腰。春风笑

篇6:谷雨的现代诗歌

春,是什么颜色的?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春天是蓝色的,

那么她将给予鸟儿们自由玩耍的天堂,

冥冥中快乐被无限放大……

记忆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春天是白色的,

那么她将赐给人们抹不去的白色记忆,

回忆里,或酸或甜,或苦或咸……

时间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春天是绿色的,

那么她将和那伫立在山顶的四叶草有个约定,

来年的今天,一起去看山花烂漫……

寂寞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春天是灰色的,

那么她将和孤寂的孩子们奔驰田野,

忘掉一切烦恼,从此不再孤僻……

希望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春天是彩色的,

那么她将和彩虹一般带走你的颓丧,

一起和你跨越荆棘,克服困难,放飞梦想!

捉摸不透的你,

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让我明白世间原来如此美好,

也让我心里渐渐有了答案,

篇7:谷雨听雨现代诗歌

应邀参加蜀南竹海长宁“谷雨听雨”诗节应景之作——题记

◎谷雨时节

土膏脉动,呜鸠拂其羽

农人的锄具

被一一喊醒。四月的村庄

点豆种瓜,插秧忙

谷雨,从古老智慧里走来

盛接农民的希望,润物无声

几声子规啼鸣

唤得雨生百谷

◎观海楼

万顷碧波荡漾

一再随心潮,起起伏伏

延绵至更远的辽阔。一支飞鸟

意欲穿越梦幻之境

观海楼上,以一种高度临风

五峰六岭层层叠叠

山重水复,既有骨感

也有动感和层次感

回眸。一抹霞彩

已把天空涂抹得绯红

倩影立于黄昏

看落日如何为竹海,题跋

◎清河园诗会

今夜,继续以摔杯为号

埋下纵情欢歌的伏笔

把盏对饮的姿势和场景

与最初,竟然相似

小城静谧

雨声已贴近内心的柔软

对岸的灯火下

可有佳人,倚门而立?

◎谷雨听雨

从一粒种子启程吧

枝头的.布谷,啼了第三遍

田野的的乐章

此起彼伏

与窗台,再靠近一些

淅淅沥沥的雨穿越喧嚣

叠合眼前的意象

篇8:现代诗歌教学体会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 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 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 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 如果教师不加指导, 只叫学生随意去读,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 并且收获寥寥。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 将会读得毫无感情色彩, 平淡无味, 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 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 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 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 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 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 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 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 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 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 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 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 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 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 冷静、缓慢地读, 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 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 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 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 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 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 (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 、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 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 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 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 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 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 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 有形象有色彩, 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 露珠被震落下来, 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 “幽谷”等词想深入一些, 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 先描绘露珠被震落, 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 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 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 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 把镰刀写活了, 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 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 化虚为实, 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 写得新奇, 写得有趣, 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 进入了诗的意境, 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 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 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 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 时代色彩比较浓厚, 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 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 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 就能感受到, 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 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 师生合作, 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 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 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 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 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 (假设自己是一只鸟, 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 至死方休, 而身体归于国土) , 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 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 开拓学生视野, 增加学习兴趣

在教学了课内诗歌之后, 可以引介诗人同类题材或有类似写法的作品,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也可以引介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或写法迥异的作品, 供学生比较, 开拓思维。也可以倡导有兴趣的学生尝试写作诗歌。

篇9:现代诗歌教学体会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只叫学生随意去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并且收获寥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将会读得毫无感情色彩,平淡无味,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冷静、缓慢地读,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有形象有色彩,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露珠被震落下来,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幽谷”等詞想深入一些,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先描绘露珠被震落,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把镰刀写活了,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化虚为实,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写得新奇,写得有趣,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师生合作,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至死方休,而身体归于国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在教学了课内诗歌之后,可以引介诗人同类题材或有类似写法的作品,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引介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或写法迥异的作品,供学生比较,开拓思维。也可以倡导有兴趣的学生尝试写作诗歌。

篇10:谷雨诗歌

爸爸妈妈和我这样说,

爸爸说,春天是远方久远的故乡情,

漫步在高高的山坡上,

望着江中奔流的春水,

对岸翠绿的丛林,

和完全被淹没在桃花中的村庄,

呼吸着无比清爽的春的气息,

是如此的怀念和美好!

妈妈说春天是永不停歇的脚步,

每天昌江两岸的瓷片小路上,

妈妈丈量着脚下的土地,

欣赏着两岸的桃红柳绿,

和一去不复返的清澈的绿莹莹的江水,

和春天一样,

有着健康向上的态度和新的开始!

我说春天是丰富多彩的画卷,

春风给大地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金黄的油菜花儿开的正旺,

辛勤的密蜂一下飞到这说悄悄话,

一下又飞到那儿吻一吻,

粉的、红的桃花一朵朵挨挨挤挤挂在枝条上,

争先恐后地怒放自己的美丽,

多么神奇而又美好的春天啊!

我爱春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与谷雨有关的现代诗歌

2.谷雨时节现代诗歌

3.谷雨四句诗歌

4.有关谷雨诗歌

5.谷雨现代诗歌

6.谷雨相关的诗歌

7.谷雨儿童诗歌

8.关于谷雨的诗歌

9.谷雨的诗歌

10.谷雨节气有关的诗歌

★ 下雨的诗歌

★ 滴水潭导游词

★ 谷雨诗词

★ 谷雨作文

★ 关于谷雨的诗句

★ 谷雨四句古诗

★ 谷雨节气古诗大全

★ 二十四节气谷雨谚语大合集

★ 谷雨的名诗

篇11:谷雨诗歌

夏叶粉墨羞登场,

最喜人间四月天,

落花流水好风光。

★ 现代儿童诗歌

★ 现代儿童诗歌精选

★ 生命现代短篇诗歌

★ 那一刻现代抒情诗歌

★ 现代魔幻诗歌:镜中

★ 现代田园爱情诗歌

★ 秋现代抒情诗歌

★ 现代的外国诗歌

★ 也许现代优美诗歌

篇12:谷雨诗歌

干燥的树皮上掉下几片树叶

仿佛几只虫子,在衣服里缓慢地爬

昨天夜里梦见骑马,去天山

去苏州乐园跑马场,坐上那匹红棕色的马

已经是今天傍晚。八月的风

在远处来回的刮,来回的,刮

然后在苏州城外,缓缓停下

你坐在马背上,把我,把黄昏里的颜色

一滴一滴地搬至另一个国家

我是前朝一书生,抱着你的照片,行至狮山脚下

我在狮山脚下一兰若寺里种花

到秋天、到冬天、到春天、到夏天

到晚年。我的身体长成植物

篇13:现代诗歌教学有待改进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选编存在严重偏废

201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总共三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和艾青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从篇目上看,高中必修五本教材,共66课,而现代诗歌只有两课三首,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6册课本,入选古诗词, 包括课外背诵的总共89首,而现代新诗仅11首。中学语文教材选编,厚古薄今倾向非常明显。

2.高考对新诗考查的缺失

首先,是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长期以来高考作文都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规定,这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诗是和高考无关的。甚至连一道论述性文题,本来很难写成诗,也还要强调“诗歌除外”,为什么不规定其他某种文体除外呢?这正是导致现代新诗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暗中抑制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重视,甚至喜爱,是极其不合理的。其次,是阅读理解对新诗的回避。命题者认为高考阅读理解考新诗不合适,理由是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忽视新诗的考查,则导致学生更加不重视新诗。 我们认为,相对于小说和散文,新诗自有其他文体不能比拟的意蕴和美感。比如,北岛的经典一字诗 《生活》只有一个“网”字,却充满了无限的意蕴。让学生解读这样的诗歌,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新诗解读理论滞后与教学方法单一

由教材缺失和高考不重视带来的现代新诗教学现状,就是教学上的不重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一定审美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新诗过于朦胧和晦涩。他们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体会不到诗歌丰富的内蕴,只能照本宣科,流于“应付”,自然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美学世界。譬如,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似平实质朴、明白如话,可真正读懂并不容易。一般解读多定位在 “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而联系诗人的身世际遇、生存状况,按照“新批评”理论进行深层解读时,却认为这首诗是海子弃世时的临终谶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意味着今天并不幸福,当“明天”隔夜又成了今天,于是“幸福”就成了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永远的追求。 面对大海,按理说应该是波涛汹涌、或蔚蓝壮阔的雄浑景象,而诗人感受到的却是“春暖花开”的幻象,一种遥不可及的幻境而已。因此,诗歌所表达的是一种错杂、多层、甚至矛盾的情感体验:孩子式的天真与成人的现实感,对幸福的向往与幸福的实际遥远,对尘世的留恋与“弃世”的决断,日常的人伦细节与超现实的高蹈追求,自我的沉溺与和他人的真切关联。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诗行的起伏,被纳入到一种有机的情感结构当中,也正因为如此,这首朴素的短诗才一唱三叹,绵长而真挚。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 解读理论严重滞后,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重意义、轻审美”,甚至把诗歌审美赏析上成简单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也脱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长期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偏重思想教育,忽视并脱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诗歌时也如此, 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诗的思想意义,而且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更有甚者,在多年来的惯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学教学、 诗歌教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这样就使诗歌失去了本身的美感, 显得枯燥乏味。

再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走进诗歌, 教学只能走过场,有的根本放弃新诗教学;有的即使教学,也只是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 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之类而已。这样教学新诗对学生毫无吸引力。所以,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语文课堂离“诗教” 的传统愈来愈远。比如,我们阅读 《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游学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就寥寥几句,说他曾经留学剑桥,然后就再无补充,那么,学生又怎能理解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沉眷恋呢?

二、现代诗歌美学价值叙录

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新诗和古诗一样,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新诗和古诗又是有着极大差别的。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

形式上,新诗采用的是更接近我们语言环境的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格律。 那么,对中学生来说,尝试创作新诗,远比创作古诗来得容易。

内容上,古诗以对国家的忧思、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离情等为主,而新诗所表现的内容取材更广,而且更加注重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取他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创作,那么,这种关注个人本身的写作理念,就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他们也可以学习诗人, 带上一副诗意的眼睛去观察周遭的事物。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是大有益处的。

思想上,新诗是“五四”文化思潮后渐渐兴起的,经历了“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有别于古诗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新诗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价值,崇尚自由,重视创作个体的内心变化。 当然,因为时代不同,有的诗歌也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是更多的优秀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自由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立的人生价值观。

艺术手法上,新诗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吸收了一些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仿效。譬如,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艳。美与丑交织,形成巨大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现代诗歌教学改进建议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高考的形式,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材的编写,但是,面对目前现代新诗教学的偏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拓展新诗的教学空间。

1.用好教材,探寻多样教法

尽管教材中新诗的入选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选篇不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将课外的诗歌跟课文结合起来对比着讲授,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由老师强行贴上一个情感标签,形成一种固定的解读模式,宜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更新解读理论。

2.扩充选文,拓展阅读空间

只讲读教材上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诗歌作品,或者跟教材的文本相关,或者是师生根据喜好自主选择。例如,在苏教版的诗歌单元,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诗歌作品:教学食指的《相信未来》,补充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讲授语文读本中的《回答》时,可补充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以及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郑愁予的《错误》,可补充介绍其他台湾诗人,如洛夫及其代表作。

3.重视选修,开展读写活动

篇14:谈现代诗歌教学

冰心的《纸船》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一首献给母亲的颂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品悟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体会。

一、结合写作背景

冰心出身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从孩提到成人,她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爱抚。1923年8月,冰心第一次远离家人乘船去美国留学。海上波涛粼粼,唤起了她对幼时生活的回忆,更勾起了她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当船抵达日本横滨码头时,她在船舱里写下了这首诗作,根据这样的创作背景学生可知这是首思乡怀人之诗。

二、找出所借“意象”

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意象”。简言之,“意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抒发情感所要借助的事物。纵观全诗可知此诗的主要“意象”就是“纸船”,诗人正是借助“纸船”这一“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连串的画面,我们可以依次概括为折叠纸船、抛下纸船、风吹纸船、浪打纸船、希求纸船、母梦纸船。

三、融入所绘“意境”

所谓“意境”则是诗人借助“意象”构成的特定的情景,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领略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一组画面之后,我们还必须发挥想象,将自己融入“意境”之中,这样才能很好地体会到境中之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大海中颠簸航行的游轮上,一位年轻的女孩在不断地折叠纸船,又不断地向海中放漂纸船。她这样做,是为了寻找快乐吗?绝对不是。放漂的纸船是有它的目的地的,那就是要能流到母亲身边,哪怕是在梦中。所以它要捎去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思念。诗的最后一句也直接点明了母亲梦中见到的那只纸船是满载着女儿对母亲的爱的。至此,我们就能领悟到诗歌描绘的“意境”,其实就是蕴涵着诗人思念之情的“意境”,而且这“意境”又是何等的凄美。

四、抓住重点词句

诗中有许多能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主要有:第一节中的“从不肯”、“总是”,表明了母子感情深厚,思念由来已久,并很执着;“一只一只”表明数量之多,从侧面表明母女感情深厚,思念深刻。第二节中的“仍是”、“不灰心”、“每天”、“总希望”,表明作者感情真挚,让纸船捎去思念的愿望强烈、执着,思念之深。第三节中的“含着泪”、“求”、“悲哀”,表明作者思念之苦。这里的“悲哀”其实就是因离开母亲而感到悲伤。诗歌的最后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该诗的主旨。

以上,我们谈的是对《纸船》这首诗的情感品悟。下面,我们再来探导一下,怎么把品悟到的感情在朗读中传达出来?这就涉及到一些朗读技巧,主要有:(1)语速;(2)语调;(3)节奏;(4)重音;(5)其他一些小技巧。

《纸船》这首诗字里行间所弥漫着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但是这种感情并不激昂奔放,而是显得深沉含蓄。所以,这首诗的语速要缓慢,语调要包含深情。“节奏”是指句中的停顿,按照节奏,我们就不会把句子读破。“重音”是指句中要重读的词,主要是那些最能表现情感的词,往往是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这首诗每句具体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最后,我们重点谈谈除上面这些常用技巧之外的一些小技巧。这些小技巧正因为其“小”,所以往往为教师所忽视;又因为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也是师生难以掌握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拖音;二是颤音。拖音就是字音的拖长(以下用“——”标注)。颤音,就是指字音的颤动(以下用“~”标注)。如诗的开头“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句中的“我”要发拖音,读成“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样可以为朗诵定下一个缓慢、深情的起调。诗歌的最后一句“万水千山/求她/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句中的“归”要发拖音,读成“万水千山/求她/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目的是要给人一种意味绵长的效果。关于颤音,第二节中的“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的“叠”以及第三节中的“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的“叠”都要发颤音,读成“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这两处颤音的运用就能很好地把母女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出来。

诗歌的教与学都是要极富感情的,但又不是乱弹琵琶。因此,教师必须授以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吟咏。只有品出了味,读出了情,这样的诗歌教学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功效,学生才能在诗歌、尤其是在现代诗歌学习方面有所收获。

篇15:谷雨听雨诗歌

土膏脉动,呜鸠拂其羽

农人的锄具

被一一喊醒。四月的村庄

点豆种瓜,插秧忙

谷雨,从古老智慧里走来

盛接农民的希望,润物无声

几声子规啼鸣

唤得雨生百谷

观海楼

万顷碧波荡漾

一再随心潮,起起伏伏

延绵至更远的辽阔。一支飞鸟

意欲穿越梦幻之境

观海楼上,以一种高度临风

五峰六岭层层叠叠

山重水复,既有骨感

也有动感和层次感

回眸。一抹霞彩

已把天空涂抹得绯红

倩影立于黄昏

看落日如何为竹海,题跋

清河园诗会

今夜,继续以摔杯为号

埋下纵情欢歌的伏笔

把盏对饮的姿势和场景

与最初,竟然相似

小城静谧

雨声已贴近内心的柔软

对岸的灯火下

篇16:挑李芬芳谷雨诗歌

谁操瑶琴

悦耳而清心

同是一个旋律

同是一个音

一支平凡的歌

日夜唱不停

流水声声

桃花争艳

梨树吐银

秧苗泛青

柳树成荫,葡萄串串

稻浪翻金

啊!瓷都母亲河

养育了瓷都人

粗犷的歌声

篇17:谷雨 布谷鸟的诗歌

为人类所渴望

作为宣告者的歌声,与风

会从黎明的树枝上穿行

为唤醒大地,伟大而神圣的劳作

以你深沉而忧郁的`嘶鸣

以太阳的新生

以一切红的东西之名义

你!又怎么允诺

人性的祈求

(人们祭祀,以祈生育

似是你

衔来的种子)

哦,我又怎么与之亲近?

这爱的言语

我也抒写,也吟唱

听——

深深地听:爱!要回归

回归!深深的

篇18:现代谷雨诗歌

要搞懂口语诗歌的现代性就要搞懂人的现代意识。上个世纪80年代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写的《人的现代化》一书翻译到中国, 英格尔斯在书中阐述了什么是现代意识, 我推荐口语诗人们可以去读一读。

在中文诗歌里, 以第二代现代派口语诗人沈浩波的诗歌为范例, 我们可以去探讨当下口语诗歌的现代意识。社会架构的现代化全方位的影响着现代人日常存在的基本情感的变化, 现代人对应现代生活与古代人对应古代生活在同一个情感题材上也呈现出完全的不同。比如“离别”之情, 古代诗歌中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抒写得非常感人、新鲜和浓重, 现代人的离别之情相比就“轻”。不能说现代人不重情感, 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离别不是古人相见而空间遥远而不得的程度。只要相见, 非见不可, 可以有极为便利的交通方式帮忙解决。在古代就是西风瘦马的方式了。因而, 现代诗歌呈现的情感必然是一种与生活存在对应的“现代”。诗人的现代意识决定了诗歌的现代性。

一、口语诗歌的现代性表现在提供新的经验、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表达方式上, 口语诗歌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系统, 获得了语言表达与现代人情感思维的最为贴近生活的对应。这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语言形式, 使现代口语诗歌获得了语言上的极大自由, 在第二代口语诗人沈浩波身上表现的比较彻底。这位“下半身”的主将和第一代口语诗人伊沙一样“在诗歌上作恶多端” (伊沙语自语) , 目的就是使现代诗歌获得表达的最大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下, 新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最好的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我们来看沈浩波的一首诗歌《玛丽的爱情》, 也是《新世纪诗典》震天动地的第一炮。这一首诗歌一推荐, 网络议论就炸锅了。诗歌名字听起来是首爱情诗, 可是这首“以爱情的名义”写出来的爱情诗是如此的让人“难以下咽”。同时又是生活中真实的, 赤裸裸的存在着, 是爱还是欺骗?是美丽还是丑陋?大家议论纷纷。为什么议论纷纷, 因为诗人的诗歌直逼人心了。大部分讨论实在乏味, 甚至大部分争论脱离诗歌艺术本身。《玛丽的爱情》一诗中, 语言的魅惑就在于他极大的自由度。顺口是表象, 语音的自然流动是表象化的内旋律。诗人以男性角度切入, 表象上从未关注女性角度, 实际上是被诗人埋伏在诗歌意识的内部了, 如果抛开致命的女性角度, 这首诗歌就是败笔。但又做得贴切自然, 是因为“身藏大恶”的沈浩波其实是善念为本的。我把本诗歌在我的课堂上给学生讲, 也是议论纷纷, 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极少的几个学生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抛开道德读本诗, 你就发现一种新的生活意识和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正在冲击着现代生活, 朋友的虚伪庸俗和玛丽的美丽憨傻一对比, 打开的是一个新经验新空间, 甚至还有音乐之间的“新人类”女性的特质。有同学认为诗人是以男性的“中心”意识来审视“玛丽”的。站在男权意识角度看, 玛丽是被欺骗被利用甚至是被玩弄的对象。真是如此吗?有女同学反问你以为玛丽真傻到家了吗?所有的一切玛丽心中清清楚楚, “我的朋友”认为他玩弄了玛丽, 其实在玛丽的视觉里, 她不但玩弄了生活还玩弄了老板。生活如此残酷, 男人女人, 情感, 谁玩弄谁啊?我赶快止住, 再往下是对“传统道德”颠覆式的解读, 这不是主流意识和价值已经达成一致可以倡导的。诗中的“我”, 其实是躲在暗处颇为疑惑地看着这新时代的男男女女。沈浩波的诗歌敏锐的捕捉到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的方式和存在,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经验、观念和方式。

二、口语诗歌在现代性元素上还要再加强

诗人的具备现代意识才能写出有现代性的诗歌。所谓现代意识还包括乐于接受社会的革新和变化, 注重现代和未来, 思路开阔, 头脑开发。“思想开放”正被电线杆上招聘酒店小姐的广告搞得越来越臭的时候, 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爬满了蚜虫。我在众多口语诗人的作品中寻找着那些有现代意识的诗歌, 在沈浩波的作品里还是找到了。来看他的这一首《中国家庭》。真实中国家庭的写照, 被逼无奈的母亲不知道何为现代意识, 她不但到五金店收税, 还收回来一些家用五金。但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必须要会弹钢琴, 钢琴在诗歌中可以解读为“现代意识”。毫无现代意识的中国普通家庭就这样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 在丑陋不堪的“特色”中逼迫下一代走向于己不同的生活, 这种能量不是自发的, 是被时代逼迫的。逼迫得好, 没有这种逼迫, 人的现代化就令人堪忧了。沈浩波在诗歌中很好的抓住这常人很难发现的“诗意”, 正是其视野所见。穿白衣的少女, 坐在窗边弹钢琴, 窗内是老旧漆黑的家, 窗外就是新世界, 走出去是必然。时代有这个逼迫了, 人呢?诗人如果也是被逼的, 那就可笑了。“崇洋媚外”让中国人有了向外看的能力, 我又嗅到一丝“天朝上国”的恐怖。在诗歌内部, 我们的文化氛围所致, 强调经典意识容易走回头路, 强调现代意识使口语诗歌双腿协调。我看到的沈浩波真是一个乐于接受社会的革新和变化, 注重现代和未来, 思路开阔, 头脑开放的诗人, 其诗歌也在给我们提供着新鲜的元素。

三、瞬间的碎片化的生活是口语诗歌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现代意识经常和“流”扯在一起, 意识流。现代意识的解释里面还包括颓废沮丧或迷乱怅惘, 灵魂空虚, 或精神分裂, 意识错乱或偏执怪癖, 心理反常, 等等。说的好像都是负面的, 高兴狂喜, 冲动愉悦、悠然自得所有一切人的内部世界都该合理对待。西方意识流小说走出去很远了。在口语诗歌里面, 碎片化的生活, 意识错乱, 心理反常的境况得到正视并越来越多地出现优秀的诗歌。第一代口语诗人伊沙, 第二代口语诗人沈浩波早些年的诗歌里这些元素非常充足, 不要只看到他们“先锋”里的“怪”和“暴力”。我们来读沈浩波2000年时候的一首《墙根之雪》。诗歌的第一节就不合逻辑, 但表现得相当细微, 画面感勾勒出来的时候, 生活瞬间的碎片就被截下来了, 冷气逼人。第二节说墙根之雪是雪的癌症, 简直毫无道理又妙不可言。第三节有面红耳烫之感, 第四节呕吐撒尿的画面。整体感觉好像写了很多东西, 又好像什么都没写, 好像要表达一个很深的意味, 又好像什么意味都没有。就是一个生活碎片, 被错乱、空虚、惆怅、颓废裹挟着、形成一个酒鬼的冷静和浑浊, 热烈和麻钝, 交织在一起。这类诗歌和我们的“传统”太不同了, 我们的传统诗歌中最牛逼的是时空意识, 混沌空虚, 人生苦短这一类。碎片化的近于现代心理问题的东西在未来的诗歌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对人和社会能力的信心, 对传统智慧的挑战, 将使口语诗歌获得新的增长点。同时, 回头才会发现, 口语诗歌的语言自由意识早就为我们的形式问题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我期待诗人沈浩波的诗歌创作, 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启示和新的开拓性先锋性作品。

参考文献

[1]徐江.杂事与花火[M].原乡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谷雨诗歌】相关文章:

谷雨节气的诗歌范文06-11

2022谷雨养生常识_谷雨吃什么养生05-24

在谷雨时节喝谷雨茶的好处04-17

谷雨养生05-27

唐诗谷雨04-13

谷雨散文05-14

谷雨茶范文05-15

谷雨诗范文05-15

谷雨使范文05-15

谷雨节气范文05-16

上一篇:高二放松的优秀作文下一篇:詹天佑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