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农耕谚语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谷雨农耕谚语范文

农耕谚语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风地气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忙开铲 小满鸟来全 芒种在五月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汗涟涟

立秋忙打垫 处暑动刀镰 白露雁归南 秋风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数九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走 五九喝烧酒 春打六九头 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数伏谚语

头伏萝卜 二伏菜 三伏种荞麦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第二篇: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许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在搜寻和咏叹着传统农耕文化,记录和研究着历史变迁的足迹。近年来,在报刊上、书籍中、媒体上、艺术界等领域,屡见搜寻农耕文化类精品佳作。把农耕文化精品放在这里展示,就是供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农耕文化的人欣赏受益。热诚欢迎各界朋友自荐或推荐优秀的农耕文化精品。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犁

犁的名言诗句: 犁

耕田犁地伴耕牛,走遍大地任性求。 以食为天民所赖,开创大业是先流。

犁的特性:坚韧执着,勇往直前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犁,是传统农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农具之一,将犁做成工艺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一定独创性。继承发展传统理念,加上精湛技术,使这款犁工艺品玲珑可爱,妙趣横生。令收藏者,观之顿生喜悦,把玩回味无穷。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耙

耙的名言诗句:

精耕细作论短长,踏平田地拓旧荒。 春来勤于万民事,秋奉平畴五谷香。

耙的特性:稳健细

致,兼顾公平。

耙,是南方水稻产区广泛使用的大型农具之一,采用优质木材制作而成。创意独到、工艺精致。耙床与耙挺之间的连接,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与工艺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品犁的比例相谐调,配套组合,相映成趣。可以为传统农具工艺品爱好者带来收藏乐趣,陶冶处事公平细致的情怀,拓展宽阔远大的视野。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水车

水车的名言诗句: 水车

天下真龙居田头,旱涝凭此水长流。 今逢识者留得在,助力财富任君求。

水车特性:合众之力,积极向上。

水车,它的整体造型具有龙的气势,积极向上,充满激情;龙骨和车叶精致小巧,玲珑可爱;上下两轴的齿数一多一少,设计科学,搭配恰当,运转灵活,提升效率。各项配件一应俱全,真中有巧,巧中存真。其色彩也一如真车以桐油油过一般,车身红润,纹理自然。既不失原物属性,又极具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艺术品位和观赏、收藏与研究价值。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风车

风车的名言诗句:

风车

原为富贵送清凉,争得万户扬谷场。 去粗存精风骨在,从今聚满米粮仓。

风车特性:去粗存精,量材而用。

风车,与一般工艺品风扇车相比,这款风扇车更加追求细节上的完美逼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木制器具的加工工艺,连接部分一律采用榫卯结构。固定构件结实牢固;活动构件可装可卸。风叶、曲柄、开关、漏斗形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制虽小,其用材、样式都与原物并无二致。以此成为农具工艺品中的精品,非常值得传统农具爱好者观赏、收藏和进一步探究。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禾桶

禾桶的名言诗句:

禾桶

端端正正立四方,盈盈禾谷尽归仓。 装入其中都是宝,年年岁岁保安康。

禾桶特性:收获成果,聚少成多。

禾桶,是江南地区最常见的农耕工具,用优质木料制作而成。设计匠心独到,形制悉如原物。收藏者置于案头几上,既可用于观赏把玩,又具有聚物、藏宝功能。 以工艺品理念制作禾桶,非常具有创意。样式虽朴实无华,结构却十分考究。桶沿、桶底、和桶柁的弧度都与保持原物一致;四角

----传承千年工艺 弘扬农耕文化----

把手不仅形状与原物相同,还采用与原物一样的榫卯结构。在目前工艺品市场上仅有的,非常值得把玩和收藏。

同时,农耕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更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涵盖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文化和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文化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耕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耕所用的传统器具已渐行渐远!但蕴含在农耕文化中的坚强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是我们要传承发扬的。

我们一定要将农耕文化中的智慧、坚强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传承发扬下去。

第三篇:关于立夏的农耕谚语(精选80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到谚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都有哪些朗朗上口的经典谚语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立夏的农耕谚语(精选8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立夏的农耕谚语1

1、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2、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3、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

4、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

5、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6、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7、棉花听着人的脚步长。

8、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9、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10、立夏晴,雨淋淋。

11、能驮千斤,不驮偏沉。

12、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13、不稀不稠,才能丰收。

14、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15、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16、夏日下雨,夏至少雨。

17、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18、勤添少给,无料也肥。

19、猪喂一盆食,牛喂一把草。

20、同样草,同样料,不同喂法不同膘。

21、不稀不稠庄稼旺,秋收到来粮满仓。

22、苗过稀长草,苗过密易倒。

23、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

24、马无夜草不胖,牛不足饮不壮。

25、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

26、苗要好,除虫早。

27、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28、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29、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长桃。

30、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31、棉花勤锄草,秋后拾花早。

32、种地要三壮:人壮、地壮、牲口壮。

33、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34、少了不治虫,多了治不净。

35、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36、忙时喂嘴,闲时喂腿。

37、有了水浮莲,养猪不赔钱。

38、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

39、勤刷毛,膘头好,舒筋活血疾病少。

40、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

41、年驴月马十天看老牛。

42、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43、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44、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45、护根草,长到老。

46、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

47、立夏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48、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49、糟糠出猪,粪草出鱼。

50、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

51、力量麦子锄头谷。

52、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

53、见草锄草工夫到,才能保证收成好。

54、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55、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56、猪吃百样草,发酵喂更好。

57、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58、谷子根扩杈,莠草杈扩杈。

59、立夏天气凉,表子收得强。

60、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批瞎瞎。立夏的农耕谚语2

1、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2、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云)。

3、立夏晴,雨淋淋(赣)。

4、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5、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陕)。

6、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

7、春争日,夏争时。

8、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9、立夏雨,涨大水(湘)。

10、立夏下雨,九场大水(浙)。

11、立夏种绿豆。

12、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

13、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陕)。

14、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15、立夏不热,五谷不结(浙)。

16、清明麦吐穗,谷雨浸种忙;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

17、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桂)。

18、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19、立夏前后种络麻。

20、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第四篇:有关谷雨节气的谚语(70条)[大全]

有关谷雨节气的谚语(精选70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谚语吧,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更强,更通俗易懂。都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谷雨节气的`谚语(精选70条),欢迎大家分享。谷雨节气的谚语1

(1)高地芝麻洼地豆。

(2)一年甘薯半年粮。

(3)横栽番薯竖栽葱。

(4)干打垄,湿插苗。

(5)窝瓜喜阳不喜阴。

(6)稻收塘泥麦收粪。

(7)一季塘泥二季肥。

(8)稻子最喜安窝肥。

(9)十成稻子五成秧。

(10)苞米下种谷雨天。

(11)谷雨天,忙种烟。

(12)锄梦花,促棉发。

(13)谷锄针,豆锄瓣。

(14)麦不封垄,松耪不停。

(15)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16)做瓦靠坯,红薯靠灰。

(17)水稻水稻,无水无稻。

(18)高田种麦,低田种稻。

(19)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20)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节气的谚语2

1、谷雨有雨棉花肥。

2、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3、苞米下种谷雨天。

4、谷雨有雨好种棉。

5、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6、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7、芍药打头,牡丹修脚。

8、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

9、谷雨种棉家家忙。

10、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11、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12、过了谷雨种花生。

13、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14、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15、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16、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17、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18、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19、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20、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21、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谷雨节气的谚语3

(1)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2)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3)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

(4)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5)宁叫秧等地,不叫地等秧。

(6)地瓜块根长,深翻才能长。

(7)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8)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9)要有红薯吃,土要挖一尺。

(10)洼地种地瓜,十年九年瞎。

(11)红薯上皮粪,沟溜长跑根。

(12)春薯栽炕秧,夏薯插剪秧。

(13)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14)靠天公,禾苗抽白一场空。

(15)春天里的泥,秋天里的米。

(16)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

(17)地蛋要长大,刀口要朝下。

(18)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19)麦出七日直,棉出七日屈。

(20)要想庄稼好,管理要趁早。

(21)及时锄梦花,有利棉根扎。

(22)不怕棉儿小,就怕蝼蛄咬。

(23)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24)栽树不紧管,成活难保险。

(25)果树花过多,酌情向下捋。

(26)管好一塘鱼,能抵十亩粮。

(27)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28)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29)肥田不如壮秧,秧好一半谷。

第五篇:农耕社会

CDCP——D

2、荒漠化 农耕社会 传统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

兼 析 生 态 难 民 的 出 路

提要:本文在对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相关信息综合研究后,确认以垦殖为主导的农耕社会结构,是我国荒漠化扩展的首要原因;坚决地彻底地贯彻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是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要害所在;被动地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将会成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宽恕的低级性常识性错误。我国数以百计的搞了一辈子种植业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科学家,特别呼吁重视发展畜牧业的意见,未能被我国地方政府和民众采纳,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

退耕还林还草,我国告别了长达2000余年的防治荒漠化决策失误。 亚洲沙漠形成于2200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形成于450万年前。 就世界范围来说,荒漠化多发生在南、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地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干旱区相应北移了10个纬度。 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我国2千余年来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垦荒活动的结果,自战国时期至今,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移400-500公里,向西则推进了1000公里,使中国沙漠南进了300公里。

综观媒体报道,我们似乎在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及其原因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对策方面,似乎98%以上的报道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但正是这少数人的不同观点,说明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分歧集中表现为:防治荒漠化是社会经济问题还是生态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表明我国长达2000余年防治荒漠化决策失误的结束,应该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还是继三北防护林后又一个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国家“退耕地治理开发工程”,是中央决策要我做。

我国数以百计的搞了一辈子种植业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科学家,特别呼吁重视发展畜牧业的意见,未能被我国地方政府和民众采纳,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

一、中国荒漠化扩展是以垦殖为主导的农耕社会结构必然产物

人类至少500万年进化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而人类从狩猎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直至工业革命发生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垦殖史。

著名沙漠学家杨根生教授以“秦时移民实边”,唐时“垦荒”,明代“屯垦”,清代开放“蒙荒”,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3次大开荒,概括了我国2000余年来的农垦历史。

历史上辽金入侵中原,元朝、清朝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于游牧生活不及农耕生活诱发的以战争掠守财富的结果。

我国直至清王朝时期,实际上一直处于农业社会。直至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业缓慢发展,才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

我国实际上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我国5000年的文明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耕社会发展史。

我国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5000余年来形成的农耕社会结构及由此而来的体制、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于5000余年来形成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顽强地起作用的结果。

将我国荒漠化扩展的原因归结为“六滥”,看似周到全面,实际上是没有抓住要害。至于退牧与退耕之争,显然是由于站在农耕社会的立场上,才得出退牧结论的。

笔者以为,我国荒漠化扩展原因,要害在于滥垦,其余的较为集中的提法是“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滥开矿”,皆是源于滥垦导致的贫穷带来的结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荒漠化

毫无疑问,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包括此后由此发展的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哲学思想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我国3千余年来的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或者说对中国社会近代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化,广义的说,泛指人类自古到今的一切社会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解释又可狭到仅指个人的“启蒙教育”,如我们常说的“学文化”。

文化,通常是指由宗教、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民俗六大部分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3千余年来,封建王朝为稳定其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其核心是培养士大夫阶层为“驯服工具”,培养平民为循规蹈矩按习惯生活的“顺民”。

于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轻规则(包括法律),重服从轻民主。封建王朝在培养驯服工具同时,还为公共知识分子施展抱负设计了种种障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缺陷是用文化来束缚民众的创新精神,遂有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驯服工具”与“顺民”教育,加上我们的先民长期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博斗,于是有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处世哲学,对他人,对公益性事业的冷漠。所谓“我自己都顾不过来,岂能助你”,便是最好的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和我国5千余年自然经济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意识,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怕承担责任和对公益性事业的冷漠,则是其主要表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影响至今仍在充分表现的典型大体上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尤其是荒漠化地区的农牧民,仍然将垦殖作为谋生的唯一出路,在政界则表现为诸候争霸的封建思想残余和自然经济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意识;在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仍存在着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环境报》2003年3月25日以《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为题,对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与传统的生态保护观作了详尽的剖析比较。

笔者非常遗憾地看到,在我国媒体数以万篇计的报道中,几乎超过一半的文章仍然在宣传防治荒漠化是生态问题,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最高宗旨和奋斗目标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以垦殖作为荒漠化地区脱贫致富出路。与中央决策中的荒漠化是社会经济问题,与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与发展沙产业作为防治荒漠化的根本出路大相径庭。

2000年以来,我国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学术讨论异常活跃,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已分明摆到桌面上。遗憾的是,仅仅是少数资深学者、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正面交锋,许许多多的文章仅仅是宣传自己的观点,并竭力避免对他人观点的评论。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不从文化观念方面清除落后文化观念对防治荒漠化的消极影响,那么,我们取得的防治荒漠化胜利成果的基础将是不稳固的。

三、退耕还林还草是科学决策还是无奈选择

应该说,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防治荒漠化决策的核心,是对我国2千余年来与荒漠化抗争失误的全面修正,是告别人类长时期来为谋生始自刀耕火种时代并延续至今的以垦殖作为谋生唯一出路的错误行为的正确决策。

因此,能否将退耕还林还草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和所及地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将成为我国防治荒漠化成败之关键。

从媒体报道看,似乎对退耕还林还草已达成共识,并无分歧。

其实不然。直至2004年,我们对退耕还林还草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分歧集中表现为:退耕还林还草是中央政府科学决策,还是中央政府面对荒漠化扩展,试图以财政补贴遏制荒漠化扩展的无奈选择;是作为下级必须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是中央政府要我做;还是退耕还林还草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决策,我要做。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中央吸取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经验教训,面对我国荒漠化地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这一导致荒漠化扩展的病根,试图通过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应用科学技术,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遏制荒漠化扩展的科学决策。退耕以后种什么?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官员思考的重要大事。

而有人则看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之后的又一个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国家“退耕地治理开发工程”,他们看到的是国家为期8年的补贴,至于8年以后,那可不是我的事了。对退耕以后种什么,则任由民众自由选择,不作组织引导。

四、谁是罪人

中共武威市委副书记苏振祥坦言:“如果两大沙漠合拢,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10日以《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题作了报道。

温家宝总理曾经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国家林业局专家指出:“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中国的民勤,而是世界的民勤。”

如果民勤绿洲不保,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南下,将会把千里河西走廊拦腰切断。

谁是荒漠化扩展的罪人?谁为荒漠化扩展买单?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政府、政府主管部门、上级政府、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科学家、领导干部、农牧民,谁的责任,说不清。更何况荒漠化的扩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受众多因素制约。

但荒漠化地区农牧民为荒漠化扩展买单,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施防治荒漠化错误行为的地方政府官员,绝不会为其行为后果买单。一部分农牧民由荒漠化的制造者成为荒漠化的受害者,而绝大部分安分守己地生存,并无制造荒漠化行为者,仅仅由于居住地域之原因,理所当然地为荒漠化扩展买单了。

不承认自己的行动与中央决策之差距,或许还认为自己对防治荒漠化虽无功劳,也有苦劳疲劳。应该说,这是导致近年来荒漠化继续扩展之首要原因。

明知道农民“打的粮食不如种的种子多”;大水漫灌,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继续任其为之;以为“浇水少了会影响产量和自己的政绩,而发生旱灾是老天爷的责任,可以要救济”。对这一类为数并不算少的地方官员,虽谈不上是荒漠化扩展的罪人,但起码得受到良心的自责。

五、我们不能再继续重复先前的错误

1986年11月,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在阿什哈巴德召开专家会议,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1977年内罗毕世界荒漠化会议近十年后,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是有所发展的现状。会上有人指责是各国政府的原因,防治荒漠化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做到的事;有人指责联合国环境署工作不力,才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这种局面;有人指责科学家没有拿出好办法;有人提出在最近的100多年中,往往是别人出现了问题得到了纠正,后面的人又继续重复错误。

笔者在对人生失误的研究中,发现人在常识方面最容易犯错误。人类在以百万年计的进化过程中,承袭并发展了动物的按习惯生存、怕冒风险与自认为必定正确的“自恋”本性,并以文化习俗形式世代流传。加上失去对先民、对先前曾经犯过错误的记忆,使人在常识方面最容易犯错误,或者继续重复先前的错误。

民勤,曾经是我国“人定胜天”的典型,并以治沙闻名全世界。如今,在大自然严厉惩罚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行为。

宁夏西吉县,1986年,又开始当地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联合国援助该县一个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种一亩林的补助远比种一亩地的收入要高,于是人们种树的积极性大增,3年植树90万亩,相当于西吉全县耕地面积的90%。

3年后,联合国援助项目结束了,补助没有了,种树者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又开始毁林种地。仅仅五六年光景,90万亩林木所剩无几。

有时,专家、学者、科学家的建议、意见,对政府决策,对民众行动有决定性影响。专家、学者、科学家科学的建议很多很多,但也有少数违反科学的建议、意见,给民众带来祸害。

苏联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采纳科学家群体建议,于1954年动工的卡拉库姆运河工程,先后有100多个研究所和设计院参加勘察工作,其间虽有另外一些科学家发表过不少的反对意见,并没有影响当时决策部门数以亿计卢布的财力支持,直到出现咸海干涸以后,苏联政府才于1986年8月决定停止该项目的全部设计工作。社会舆论和国际同行异常关注,人们才“大梦初醒”,但已为时晚矣。于是,卡拉库姆运河工程,被国际学术界、舆论界称为“苏联历史上最大的生态耻辱”。

我国也有过数位科学家联名有关防治荒漠化的错误建议。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十多位生态学家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某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中央政府没有采纳。

学术上的失误,我国主要表现为对50余年来实行的一些陈落后的防治荒漠化提法、做法,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和彻底的纠正,民众还没有放弃这些错误的行为。

灌木姓“林”不姓“丛”,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对灌木的正名,则是我国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对学术争论中的争议进行的强有力干预。

我国学术界以“学究”式研究,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害最大的,当推有人将灌木排斥于林业之外。

我国舆论界最为遗憾的事当推阜新市经济转型长达20余年的争论。

作为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新兵,从党性、良心、责任心出发,还是想斗胆说一说自2000年以来已被证明是常识方面错误,或者迅即会被证明是常识方面错误,或者是继续重复先前错误的一些提法,尤其是一些学者显失严谨的提法。

有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提出,西调渤海水改造沙漠的异想天开办法,已有网友提出,按初中生就已学到的能量守恒定律,将1立方米渤海水提升到海拔数百米的高地,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化多少钱?显然,忽视了这一基本点,所有与西调渤海水改造沙漠相关论点全都成了空中楼阁。

有学者提出“土地荒漠化是地质事件,人类活动不是主因”。报道虽然提到该项目组进行了大量调查,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的结论。显然,这是无视我国自秦汉以来由垦殖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扩展事实。

有一位社会科学研究员于2002年9月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撰文认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的主因是大自然的变迁,而非人类活动”。其引用的数据是“近20年新形成的沙漠、荒漠化面积有6万平方公里”。而此前我国早就公布的数据是,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与1994年相比,平均年增1.04万平方公里。

近几年,我国几乎每年均有“×亿、几十亿、几百亿治理××××××”为题的报道,看似鼓舞人心的背后,似乎掩盖着决策的失误。真要几亿、几十亿、几百亿才能治理吗?能否以该数额几分之

一、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的投入,取得比该报道更好的效果。

“杀掉山羊,保卫北京”。曾经一度是很时兴的口号。山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就给它定罪了,可如今,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舍饲圈养,不仅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而且是比放牧更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沙尘暴频发以后,有专家学者提出“黄龙直逼北京”,“沙漠化兵临城下”等耸人听闻的论点甚至“迁都”的宏论,既误导了社会舆论,又混淆了领导视听,干扰了政府决策。

人与沙漠的进退关系,取决于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近年来,仅仅以文字艺术化处理提出的“人进沙退”、“人进沙进”、“人退沙退”,显得不够严谨科学。有人干脆提出以“人退沙退”取代“人进沙退”,并提出“人进沙进”,似乎人类活动一定促进沙漠化的发展,显然不符合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现实。没有人的用智慧防治荒漠化,仅仅是人退,沙就能退吗?

或许一场比1993年5.5黑风暴更为强烈的沙尘暴,将会将我们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自然修复生态成果摧毁怡尽。

据《南方周末》2001年4月8日报道,2000年,山东省的牲畜存栏数超过8000万头,年产值突破600亿元。而同期内蒙古的牲畜存栏数不足8000万头,年产值仅100多亿元。

虽然内蒙古就全区来说,至今尚未达到历史上牲畜存栏数最好水平,但局部地区牲畜迅猛发展的势头,不是正说明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吗?显然,问题不在于退牧,而在于科学发展畜牧业。

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的《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纪要》中就已明确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方针,应下决心以

二、三十年或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出一条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显然,内蒙古经济建设方针不在于退牧。

六、生态难民的出路

据《中国环境报》《为阿拉善生态找出路》一文报道,我国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到的2.5万生态难民就是在阿拉善地区。

移民,似乎是处置生态难民最常用的办法。

生态难民,移民是最简单易操作的办法,但似乎不是最好的办法。

尽管媒体报道生态难民通过移民,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也有媒体报道了生态难民移民中出现的种种消极面。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生态难民从生态较为恶劣地区往辖区内水资源富集区迁移,然后是在新的定居点进行新的开垦。迁出区围封起来的生态还未恢复,迁入区新开垦的土地又已沙化。移民、垦荒、撂荒,再垦荒、再撂荒的悲剧循环还在重演,二次移民在逐渐增多,周期似乎还在缩短。

在我们一片强调生态自我恢复能力的同时,也有两院院士和科学家认为这种经典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恢复演替是难以实现的微弱呼声。我国许多地区,经过长期的人类活动作用,其原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其天然更新能力已丧失殆尽。要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态,还是需要必要的人工干预。

社会化服务的不足或空缺,使得生态恶劣地区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我们既然舍得化大笔的钱补贴移民,我们能否将这笔钱通过长期低息贷款或长期贴息贷款,同时开展治理沙漠化全程服务发展经济来改变呢?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忽视甚至完全不考虑人在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将会是我们的又一条沉重教训。人退沙退只是美好的理想,沙退并不可能因人退而必然到来。

媒体已经报道了一大批坚守家园,然后创造出成功经验的典型,西北各省区都有这种典型。坚守家园诞生了策勒绿洲独创的治沙防风方式,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届“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成功业绩奖”颁给了新疆策勒治沙站。

七、基本对策和根本出路

中央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决策,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凝聚力的民族,中国的沙漠和荒漠化是世界上最容易改造的,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具备遏制荒漠化扩展与治理沙漠化每一项都必不可少的四项优势的国家。

我们面临的真正危机是城乡二元结构,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化解这一危机的基本措施之一。

我国之所以出现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之势,要害在于执行中央防治荒漠化决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提前实现遏制荒漠化扩展目标,作为对策的要害则在于普及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同时需要通过对现代文化的宣传,清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观念对防治荒漠化的消极影响。

摄制防治荒漠化专题科教片具有其他几乎所有的宣传工具都难以取代的作用。大体上是20万元的投入,或许能收到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效果。

将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沙产业作为遏制荒漠化的基本对策和根本出路,成为地方政府和民众的自觉行动,我国的防治荒漠化事业大有希望。

我国西北地区大批沙生植物包括胡杨成片地死去,意味着这些地区的生态已经恶劣到极点。有人将此作为调水、移民的更为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且看我国资深科学家如何看法。 早在1984年8月20日,钱学森院士就公开发表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

“什么是沙产业?”钱老解释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 1985年,原水电部部长、现国家政协钱正英副主席,为了推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帮助山区农民脱贫,加速治理水土流失,向中央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赞同,并成立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即现在的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2003年6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治沙与治穷结合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2003年1月11日,来自全国的6位院士、近200位专家和领导,在中国农大庆祝“中国草原学会”更名为“中国草学会”暨纪念草原学会的老理事长、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贾慎修教授诞辰90周年上形成共识,在国家“立草为业”及以钱学森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共同倡导的“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的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草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美国,储粮地区养畜的生产水平是在单一牧区养畜的10倍。 西部开发缺水吗?“不缺!关键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新时明确提出: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的方向应该是畜牧业为主,尽管现在有很多提法,什么新疆的“一黑一白”或者是粮食基地等,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发展跟生态密切结合的畜牧业,将来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它本身可以带动产业。

和许多人主张调水、移民的观点截然不同,著名治沙专家杨根生研究员认为,民勤的生态恶化与大量开荒有直接关系。既不用调水,也不用移民,只需每人经营好1亩水浇地,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民勤也可以种草,坚决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有限的投资用在养殖业规模化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上,既可以改善生态,又能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

八、结束语

2003年,中国取得了抗击非典型性肺炎胜利,关键在于抓住了切断传染源这一要害,而且认识统一,行动积极,政府态度坚决。

我国防治沙漠化已经走上了科学的轨道,伴随着政府执政的微妙变化,政府采取的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也更加科学有力。问题在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来自习惯因素的阻力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得多。

来自新华社记者2003年6月16日的报道是,到2010年,我国要力争实现基本遏制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

防治荒漠化作为世界性难题,作为国家提出的奋斗目标,肯定是既积极稳妥又留有充分余地。提前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国民众为之奋斗。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自1980年以来的20余年间,拜访过数十位部级政府主管部门处长,拜访过近百位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处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体执行决策的“实权人物”,在看到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与中央决策差距同时,也看到了部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办事的难处,尤其是推广我国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难处,

笔者以整整20年从事面向全国的农机治漏技术推广实战体会到,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经验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在未来数年内是高标准严要求地提前实现遏制荒漠化扩展目标,还是低标准勉强地宣布实现基本遏制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将取决于我国民众的知情度与参与度;依靠国家投入为主不能解决我国的防治荒漠化问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众、企业、企业家运用市场经济规则,积极主动地参与防治荒漠化事业,将会大大加快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进程。

我国政府做出的退耕还林草决策,将对全世界的防治荒漠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中央的防治荒漠化决策和科学家的防治荒漠化科学办法,尤其是退耕以后种什么,原原本本地告诉民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经过整整一年余的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将一些许多人为之回避的敏感看法,痛快地说出来了,以抛砖引玉,谋求引发争论,清除我国民众中实际存在的对防治荒漠化“不知道不认识不相信”影响,清除我国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经办人员中或许实际存在的对防治荒漠化正确决策与科学办法“不知道不认识不理解”的影响。

本文采用实名制,附件一介绍了本人的基本情况。

退耕还林还草成为我国民众和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之时,便是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日!

愿我国遏制荒漠化扩展之日提前于2008年到来。

王 荣 耀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武林桥河下32号

邮 编:310006 E-mail:wxkty@sina.com

2004年3月18日

附件一:笔者简介

王荣耀,1944年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7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毕业后长期在奉化市农机局从事农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1992年,“下海”进行本人的“拖拉机支重台车密封结构”专利技术商品化开发。保留原单位编制,享受在职干部工资福利待遇。1998年8月份起,从事防治荒漠化科技信息研究,并认为这是本人人生事业的开始。 《中国农机化报》1996年8月15日二版《颤抖的脚步》,《青年时报》(社址浙江杭州)2003年5月30日八版《老人五年琢磨治荒答案先从娃娃抓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以德治国”理论与实践》中《敢与“三漏”老大难叫板的人——记奉化市武岭机械密封件厂厂长王荣耀》,对本人的工作作了介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谷雨农耕谚语范文】相关文章:

谷雨农耕谚语06-20

谷雨谚语范文05-16

农耕节气谚语04-08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04-18

于谷雨的民间谚语04-16

农耕技术论文范文05-09

谷雨茶范文05-15

谷雨诗范文05-15

谷雨使范文05-15

谷雨节气范文05-16

上一篇:关于花样年华范文下一篇:给于幸福的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