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的人生哲理范文

2024-04-15

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的人生哲理范文(通用8篇)

篇1: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的人生哲理范文

很多人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总是心高气盛,自我感觉良好,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可是在社会上一闯荡,却发现蛮不是那么一回事,你越摆谱,越没有人理你;你越自我感觉良好,越总是到处碰壁。

人啊,越是被盲目自信蒙蔽了双眼,越是容易跌入失败的深渊。而此时如果看低自己一眼,从基础做起,则不失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次同学聚会上,昔日好友小李讲述了他的求职故事:

在毕业的前两年,他到处求职无果,十分沮丧,感到怀才不遇。

苦闷之中,不禁走进一座大山,山中溪水全是向低处流着的,看到溪水,他顿时开悟。

既然高职不好求,不妨放下架子,求些低职。

于是他到家饭店去洗盘子。洗了几天,老板见他谈吐不凡,便让他在大堂当领班;当了半年的领班,老板见他素质很高,便让他当了经理助理;当了一年经理助理,老板见他才华出众,比自己还强,当助理屈才,便又让他当了经理,自己放心地做了甩手掌柜,饭店交于他全权打理。后来在谈话中老板才知这人是一个学企管的大学生,而且是高材生呢!

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适当的看低自己一眼,不是自卑,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睿意的智慧。

你低看了自己,别人才会接纳你;

你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将世上风光尽收眼底;

你普通,才能将更多的养份吸收摄取。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看低自己一眼,前途更加天高地阔,你也更有魅力。

篇2: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的人生哲理范文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修得也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进一步和她接触,便对她说道:“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回答道。“好了,先生,你可以开走了。”女工说。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女工拒绝了他。洛依德依然不死心,他再次问道:“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静地回答。“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洛依德问。“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女工的一席话使洛依德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他开始反思自己,身为万众追捧的影帝,他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浅薄的虚妄。

盖泽尔是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一直被人们称为天才作家。有一次,他和另外几位著名作家一起出席现场签售会,许多崇拜者将他围住,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从人群中挤到他身边,让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签名。他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那个学生看过签名之后却说:“对不起!签错了,我找的不是你,是另一位作家。”当时的场面很尴尬,一位助手轻轻地对盖泽尔说:“先生,请不要在意。”盖泽尔回答说:“我当然在意,但我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现在我明白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所看重的那个人,对于别人,可以是珠宝,也可以是没有价值的瓦砾。我们不能期望别人眼里的自己会光芒四射,那样会令自己失望……”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值得骄傲的地方,这就容易产生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总是高看自己,狂妄张扬,那么他必将一事无成。而看低自己,谦虚低调,不肆意轻狂,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不无裨益。看低自己,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诚如约翰·保罗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篇3:《喜福会》中的麻将式人生哲理

日, 定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章1-17节)

当信仰不复存在, 人们抛开了这些诫命, 毫无畏惧, 无所顾忌地犯罪,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比可怕的, 这是拉金内心所担忧的, 他想传达的正是教堂的代表含义。“教堂, 去了”也正是说精神信仰的“去了”。由此, 《去教堂》的翻译没有《教堂, 去了》这个翻译贴切含义深厚。

1 (2) 拉金的读者观拉金对读者的观点是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 使读者能够通过作8

品与自己很容易的达到一种共鸣效果。

Church Going作于二战后, 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他们生活于战前与战后的断层中, 遭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思想成长的束缚, 并经历了宗教信仰散失的重创。” (李喜蕊, 2009) 人们开始怀疑信仰和上帝, 这一背景下, 拉金写下这首诗, 诗歌本意是对宗教信仰衰落的担忧, 更是传达给读者他诗中这一“教堂去了”的担忧之情。通过对本诗歌的理解,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诗中强烈的担忧之情。

(3) Church Going内容分析

诗中暗示了教堂的颓废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三到六节写诗人站在教堂里的主观所思:将来教堂废而无用了, 如果我们只保持几座定期开放, 展出锁在陈列柜里的各种圣物, 而听任其余的被风吹雨淋, 被羊群糟蹋, 那么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曹现青, 2011) 教堂已经去了, 内容也仍然是强调教堂的离去, 《教堂, 去了》比《去教堂》更适合诗的本意。拉金是一位英国本土诗人,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担当起复兴英国本土诗歌的重任, 他的Church Going中对个人所经历事情的描述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想象, 一步步深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在他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人民生活的破坏, 二战对此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 这首诗歌的高度不

麻将, 起源于唐朝,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一直是深受人们欢迎、普及率较高的娱乐活动。提起麻将人们不免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然而, 谭恩美却在《喜福会》中赋予麻将全新的色彩及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喜福会》中的麻将完全脱离了赌博的层面, 它仅仅是四个女人用以寻求快乐与运气的手段。吴素愿在桂林创立了第一个喜福会又名麻将会,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的桂林, 街上躺着一排排男女老少, 活像砧板上刚宰杀的鲜血”, 为了摆脱烦恼苦痛与对战争的恐惧, 她创立了“喜福会”, 四个女人用打麻将打发难捱的时光, 在一次次和牌中增添快乐及对未来的希望。打完麻将, 她们秉烛夜谈, 彼此慰藉, 回忆她们幸福的过去, 憧憬美好的未来。喜福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亦是心怀感恩的, 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个暂时的居所不受战争的波及, 是她们的“喜”亦是她们的“福”。然而, 作为精神寄托的喜福会终究不是一生的避难所, 很快素愿也经历了战争, 在战争中丧失了家庭、丈夫、孩子以及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几经辗转, 她来到了美国, 再次为人妻为人母, 生活总算安定, 却在异国他乡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他者”, 于是她与同样来自中国的与她有着同样痛苦经历、说着蹩脚英语的苏安梅、钟林冬、顾映映再一次创立喜福会, 在喜福会上她们打着麻将, 吃着美食。在麻将中探讨人生哲理、赚钱之道。麻将于她们仍然无关输赢, 只是她们告别祖国大陆到达新环境后一种寻求自我的手段;是她们用以弥补因语言和文化不同而沦为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的一种方式;是她们娱乐消遣, 学习美国处世之道, 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聚会;更是她们感悟人生道理, 传授女儿人生经验的重要场所。

当被问及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不同时, 晶美的母亲是这样告诉她的:“完全不同的玩法, 犹太人玩麻将, 他们只盯着自己的牌, 全凭眼睛打。中国人玩麻将一定要用脑袋, 动心眼。你必须盯着别人出什么牌, 并且记在脑子里。”中国麻将要求玩麻将者做到看上家, 盯下家, 防对家;讲究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无非是中国古代《孙子·谋攻》中的“知己知彼”战略。将对手的一切了然于心, 熟谙故里, 方可百战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晶美母亲经常教育她的:“怎样才能不露声色, 把想法隐藏在深处, 在暗中掌握优势;怎样了解自己的价值, 并且发挥出来, 别把它当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中国麻将也不像其他游戏那样, 为达胜利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它是以“和”为终局, 不是将对手打败, 而是看谁首先将自己的十四张牌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为贵, 忍为高”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思想, 这也正体现了喜福会参与者的反战思想, 她们经历了战争所以更渴望和平。

在麻将中, 如若想“和”, 除了娴熟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充满了未知数, 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就像打麻将一样。每位牌者手中只有十三张牌, 还不到总牌数的十分之一, 对于周围人有什么牌, 会给出什么牌, 自己下一张又会摸到什么牌都无从知晓, 全凭猜测。恰如生活中我们无从知晓周围环境会发生怎样变化,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时, 命运的起初我们很幸福,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周遭的变化、生活会越来越不如意。《喜福会》中吴素愿的一生就好像一把麻将牌, 起初上天给了她一手人人羡慕的好牌:她出身好, 丈夫是国民党军官, 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 她却摸到了一张名为“战争”的牌, 随即丈夫阵亡, 自己逃亡, 逃亡途中不幸染病, 迫不得已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路边祈求可以得到好心人的收养, 未曾想自己在奄奄一息中被红十字会救起, 可从此却与女儿失散。历经坎坷, 来到美国, 却在白人文化中被视为“他者”。四十年后, 终于重获失散女儿的消息, 可在还没来得及庆幸的时候便病逝。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不走运的牌者:本来有一手不错的牌, 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可以让自己听牌的那一张, 以至于无法和牌, 终是遗憾退场。

一场牌局, 中途有人离开, 要使游戏进行下去, 必须有人接替离开人的位置, 所以在《喜福会》的开篇是由晶美代替她母亲打麻将,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要去完成母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实现母亲的心愿。所以最后, 大家用喜福会的麻将钱为晶美买了去上海的车票, 晶美为母亲去寻找失散四十多年的双胞胎女儿。完成了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 替母亲和了那把她一生想和却终究没能和的麻将牌。

从阐释学角度浅析韦利

对《论语》第一篇的

翻译策略

□张中华何大顺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从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出发, 对韦利英译《论语》第一篇进行分析, 探讨在阐释学的四个步骤中, 译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翻译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论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智慧的语录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孔子及其《论语》, 有关《论语》研究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加。因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很多中外译者对《论语》都进行过翻译, 英国汉学家韦利英译的《论语》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译作之一。这就是本文作者选择原作和该译作进行对比分析的原因。

1斯坦纳和他的翻译阐释学

阐释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理解、转换和传达。英国翻译家斯坦纳将阐释的重点落实在翻译上。他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 把翻译过程细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 信赖 (Trust) , 即译者认为原作品有翻译价值。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但至关重要。第二步, 侵入 (Aggression) , 在这一阶段,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进行“侵入”, 即理解原作。第三步, 吸收 (Incorporation) , 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 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体现了译者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第四步, 补偿 (Compensation) , 是指对原文在翻译过程中流失的东西进行补偿以达到平衡, 斯坦纳提出“翻译是一种双重进入的行为, 必须维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平衡”。根据这一理论, 本文从这四个步骤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Putnam, 1989.

[2]徐颖果.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

于是他到家饭店去洗盘子。洗了几天,老板见他谈吐不凡,便让他在大堂当领班;当了半年的领班,老板见他素质很高,便让他当了经理助理;当了一年经理助理,老板见他才华出众,比自己还强,当助理屈才,便又让他当了经理,自己放心地做了甩手掌柜,饭店交于他全权打理。后来在谈话中老板才知这人是一个学企管的大学生,而且是高材生呢!

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适当的看低自己一眼,不是自卑,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睿意的智慧。你低看了自己,别人才会接纳你;你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将世上风光尽收眼底;你普通,才能将更多的养分吸收摄取。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看低自己一眼,前途更加天高地阔,你也更有魅力。

(舒清22)

篇5:《古文观止》的智慧人生启示

《古文观止》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 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 很少说话, 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 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便欣然忘食。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一是饮酒, 一是写文章, 可见他的志趣高雅。“好读书, 不求甚解”, 他读书的目的, 是一种求知的满足, 精神的享受, 所以“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是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大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 多得数不清, 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 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 才著成《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 才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 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 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 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其中,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 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 坚韧不屈的精神。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 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 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 唐太宗非常重视, 说它是“言穷切至”, 使得自己“披览亡倦, 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苏轼

【大意】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 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 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 一定会拔起剑, 挺身上前搏斗, 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 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 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 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 志向非常高远。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 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 流转变化, 不离其宗, 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 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范仲淹

【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 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 表现出虽身居江湖, 心忧国事, 虽遭迫害, 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大意】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 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 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 所以, 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气,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但是体力不足的,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 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 夹叙夹议, 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 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 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王勃

【大意】年纪虽然老了, 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 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 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 后阎伯屿为洪州牧, 宴群僚于阁上, 王勃省父过此, 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 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丘明

篇6:看低自己一眼的智慧

人啊,越是被盲目自信蒙蔽了双眼,越是容易跌入失败的深渊。而此时如果看低自己一眼,从基础做起,则不失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次同学聚会上,昔日好友小李讲述了他的求职故事。在毕业的前两年,他到处求职无果,十分沮丧,感到怀才不遇。苦闷之中,不禁走进一座大山,山中溪水全是向低处流着的,看到溪水,他顿时开悟。既然高职不好求,不妨放下架子,求些低职。于是他到一家饭店去洗盘子。洗了几天,老板见他谈吐不凡,便让他在大堂当领班;当了半年的领班,老板见他素质很高,便让他当了经理助理;当了一年经理助理,老板见他才华出众,比自己还强,不是当助理的料,便又让他当了经理,自己放心地做了甩手掌柜,飯店交于他全权打理。后来在谈话中老板才知这人是一个学企管的大学生,而且是高材生呢!

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适当看低自己一眼,不是自卑,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睿意的智慧。你低看了自己,别人才会接纳你;你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将世上风光尽收眼底;你普通,才能将更多的养分吸收摄取。

篇7:开启智慧和富足的教育人生

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 更是一种人生感悟。 境界, 非亲历无以体察, 非修炼无以到达。 而智慧、富足的教育人生, 正是教师所追求的“生命境界”。

教师应追求智慧的教育人生。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的职责是唤醒沉睡的心灵, 去沐浴明媚的阳光;唤醒明亮的眼睛, 去凝视这个新奇的世界。 “唤醒”需要爱, 更需要智慧。 课改背景下, 要当好教师, 我们需要设计的智慧、解读的智慧、互动的智慧、反思的智慧。 我们时常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有些老师的课意蕴深邃, 张弛有度, 行云流水, 有些老师的课照本宣科, 平淡无奇, 单调乏味, 缺乏“厚度”。 一堂课的“厚度”, 是由充实的学习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课堂对话来支撑的, 它基于教师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整体把握, 基于知识的整体建构、学生的整体参与、课堂的真实反馈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等教学要素, 它反应的是教师的理念和功底, 折射的是教师的师德和态度, 彰显的是教师的个性与魅力。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潜能显发、精神唤醒、内心敞亮、独特性彰显与主体性宏扬的过程, 因此课堂充盈着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交融、经验的共享、 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小课堂, 大智慧。 ”教师要想把课上好, 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智慧。 教师要善于学习, 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 汲取灵感, 要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不断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不断借鉴交流, 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 才能使自己源源不断地拥有智慧的灵感。

教师应追求富足的教育人生。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的伟大源于精神的追求,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精神的追求者。 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说:“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 变幻莫测, 希腊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 对于精神的追求, 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 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蜡烛, 永不熄灭的蜡烛, 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 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 教师的可敬, 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的光辉的道路。 可能终其一生, 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 但他们是富足的。 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 难道不值得所有人为他们三鞠躬吗?”读书是通向精神世界的桥梁。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人类的精神高峰是没有办法跨越的,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跨过去。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人的智慧, 扩大人的视野, 增强人的能力, 丰富人的情感, 磨炼人的意志, 提高人的阅历;读书可以开启人性中生命的自觉, 一个对生命有了高度自觉的人, 才会成为主动追求提升“生命境界”的“大写”的人。 思考是攀登精神境界的阶梯。思考是一块巨大的磁铁, 能把人类的智慧吸进你的大脑。 教师一定要学会思考, 从先哲的经典里获取丰盈的思想和智慧的哲理, 从大家的作品中品味人生的真谛和精神的财富。 教师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精神世界, 要视学校为 “圣地”, 视同事为同伴, 视学生为亲子, 视课堂为学堂, 视问题为财富, 视教学情境为研究现场, 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认真总结教学中的每一个经验, 认真反思教学中的每一个得失, 这样才能不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才能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才能不断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安贫乐道的教师形象受到严峻挑战, 教师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生活压力相对较大, 但教师的富足永远不可能是金钱和物质财富, 教师职业的 “富足”, 是指思想的富足, 知识的富足, 智慧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

篇8:上海世博,看低碳

在中国馆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中国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屋顶“中国馆园”还运用了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中国馆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

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中国馆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净要素。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净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中国馆的空调基本靠黄浦江,冲厕所基本靠雨水,用电基本靠太阳能,够低碳的吧!

伦敦馆:“真正零碳”

伦敦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坡顶小楼构成,南面坡顶设置了太阳能光电板和热能板,在北面坡顶也设置了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坡顶光电板、热能板的总面积分别达6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足够维持整个伦敦零碳馆的运转。由超级保温材料构造的建筑表皮,能减少室外热传导、吸收室内多余热量、减少室内气温波动,将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伦敦零碳馆北面的坡顶上,还将种植绿色植被,用来给室内空气降温、均衡湿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植被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在零碳馆中,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系统生产和提供,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所有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碳排放量为零。

餐具也可以发电?这是伦敦“零碳馆”吸引参观者的另一大看点。“零碳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瑞士馆:“可被降解”

瑞士馆将展现上海世博会主题的一大方面:“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整个瑞士馆由大豆纤维制成,世博会结束后可被生物降解。“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和谐”,瑞士馆“外墙”由10 000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互动性智能帷幕,就像少女们喜欢悬挂在房间里的风铃,你可以从帷幕任何一处走进瑞士馆底层的“城市空间”。

瑞士馆的外墙是半开放式的,以金属网构成,上面缀有10 000个圆形、勾勒出瑞士地图的红色智能发光装饰单元。每个单元都可单独吸收太阳能和热能,并将之转化为光能,然后通过发光二极管与周围环境发生闪光反应。瑞士馆很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当观众的照相机闪光灯闪亮时,装饰单元也会做出反应,即时回闪,好像在对观众眨眼睛;大到太阳光,小到照相机的闪光灯,只要照射到帷幕上,电池板就能以LED灯的形式将其利用并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这10 000块电池板是互为光源的,只要有一块在发光,周边一块块也能立刻被激活发光,一盏盏灯亮起来后,你感觉像是欣赏高楼夜景。

阿联酋馆:“天然沙丘”

沙漠,这是阿联酋的最大印象。阿联酋馆20米高的外形,模拟沙丘造型,甚至连一面粗糙、一边光滑的沙丘表面质感也真实地呈现。在阳光的照耀下,不锈钢面板会变幻出沙漠中特有的红色热浪。如果说阿联酋馆的外形是一件沙漠大雕塑,它的内在则丰富得如同一场绿野仙踪式的梦境。穿过炎热的沙丘,当你跨进展厅,立刻会感受到一股清凉。你可以在树荫下休息,在溪水旁漫步,像阿联酋人那样享受沙漠绿洲的惬意。与此同时,感受他们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智慧与勇气。虽然置身险恶的沙漠地带,但城市的建造巧妙地躲避了许多自然问题,充分利用遮阴达到避暑的功效。

在阿联酋的“零碳城”里,太阳能的利用将无处不在。海水经过太阳能提供能量的脱盐系统之后,成千上万吨的淡水将被送进千家万户。全智能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将为城市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在这里,阿联酋人的日常生活画卷铺陈在你眼前,处处可见能源效率和环保的箴言警语。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这一切,人们和阿联酋人共同憧憬“绿色图景”。

印度馆:“万象和谐”

印度馆占地4 000平方米,全馆通过内置水管实现制冷。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万象和谐”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

印度馆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均为可再利用材料。建筑设计中大力推行低能耗的手工材料,鼓励重复利用。采用最先进的制冷与照明系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小型风车与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充分利用永久性的可再生能源。零化学物质的场馆设计,安全排放无污染。

经过工厂处理的再循环水将用于绿化灌溉,并将展示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中央穹顶外覆各种草本植物,配以铜质生命之树,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的使用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太阳能电池板、风车以及穹顶上草本与竹木等建筑元素的运用,充分体现节能高效的理念。

日本馆:“会自由呼吸”

日本展馆形成一个半圆型大穹顶,宛如一个巨大的“太空堡垒”点缀着世博园。这座名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其表层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它会随着阳光的变化及夜景照明的变化变换各种“表情”,可以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又由于岛身上突起的触角,充分地体现了“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建筑”这一理念。

日本展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而在展示方面,日本馆将融合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两种形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的讲述,让参观者在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下,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型的城市生活形态。

意大利馆:“透明水泥墙”

7 800平方米的意大利馆将分为5大展示区域,其最大的创意在于将一个展馆切割成了不规则的20块,分别代表着20个大区,从空中俯瞰,意大利馆就像一座刀锋之城。意大利馆由10个独立的模块组成,而屋顶和立面的玻璃条都通过这些模块相连。鸟瞰意大利馆,其结构就类似意大利文中所称的“上海游戏”:就是游戏棒随机四散倒落的形态。在展馆屋顶中心有个采光顶,也叫内院,在东南转角的大厅则是全玻璃外墙。颇为引人关注的是,意大利国家馆的建设还采用了一种新型“透明水泥”,由这个水泥制成的透明面板覆盖了意大利国家馆40%的面积,使得场馆在一天内可连续不断地变换出不同画面。由于运用了新型混凝土,白天自然光便会照射到场馆内,而到了晚上,场馆内部灯光穿越到场馆外的街道,折射出正在涌入场馆内的人们的身影。

另外,意大利馆内采用的全新抗菌瓷砖地面,可以把空气污染度降低到70%。一种被称为“光催化过程”的技术能提高瓷砖的抗菌性及抗污染性,这种技术还使得瓷砖具有自动清洁功能,同时又具备了杀菌和抗菌功效。

丹麦馆:“低碳旅游”

在丹麦馆的中心,空运来的“小美人鱼”正端坐于象征丹麦海港的水池中央,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问好。整个展馆设计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由一个连贯性的平台连接,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传统型的展览形式。这座占地约3 000平方米的展馆,其室内与室外展示空间分别为1:2。它不仅造型独特,还能给参观者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颇有参差的异趣。

上一篇:初聘干部的通知 - 民航飞行学院人事处下一篇: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