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2024-05-02

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通用9篇)

篇1: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企业财务规范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规范问题;二是财务会计处理未按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处理而形成的规范问题。(1)经营活动存在财务规范问题 ①出资不规范;

②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经营业务不规范; ③投资活动不规范; ④资金管理不规范;

⑤会计主体不清晰,存在完整性问题; ⑥产权问题; ⑦纳税不规范; ⑧违规占用资金; ⑨其他违规行为。

(2)不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导致财务不规范问题 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不谨慎或随意变更; 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规范; ③收入确认不规范; ④随意费用计提和摊销; ⑤投资收益确认不规范; ⑥关联交易;

⑦会计核算随意、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为解决财务规范问题,拟上市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管理层要下定决心。财务规范工作可能涉及企业税负并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如果没有企业管理层的强力支持,财务规范工作将难以推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通过财务规范工作,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化解了企业不规范运作造成的整体风险,可以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

②须从规范经营入手。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写真照,如果将财务信息视作“产品”,财务核算部门则是一个“来料加工”部门,其“原材料”(基础数据)均来自于采购、仓库、生产、销售等经营部门,基础数据的规范性取决于各部门经营活动的规范性,财务规范需要从经营规范入手。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篇2: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企业首发上市的申报材料需要满足首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各项要求,而招股说明书是申报材料的核心部分。招股说明书的主要部分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业务与技术部分、合法合规部分、财务会计部分。对财务部分的阐述主要集中在第十节“财务会计信息”和第十一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根据之前对证监会反馈意见的学习和总结所得出的结论,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往往是证监会关注的重点,而需要答复反馈的大部分都涉及财务问题。因财务问题而折戟IPO之路的企业也有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分析证监会对财务问题的关注要点,结合具体案例学习探讨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财务问题。

1、盈利能力可持续性

能够持续盈利是企业发行上市的基本要求之一。从财务会计信息来看,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收入的结构组成及增减变动;毛利率的构成及各期增减;利润来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公司自身经营的角度来看,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内部因素包括核心业务与技术、主要产品以及其主要产品的用途和原料供应等方面。

从公司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所处行业环境、行业中所处地位、市场空间、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及产品的销售情况、主要客户等方面,以及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环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这些决定了企业的扩张能力和快速成长的空间。(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涉及招股说明书第六节“业务与技术”,阐述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技术及主要产品、以及外部的行业概况,竞争优劣势等等)

另外,公司盈利的质量也需要关注,盈利质量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考察,包括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盈利是否主要依赖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客户和供应商的集中度如何,是否对重大客户和供应商存在重大依赖性等。(在第六节“业务与技术”、第七节“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第十一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均有涉及)因此,从问责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角度,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会集中于“业务与技术”、“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以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这几个小节。

相关案例:

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其主营产品为药芯焊丝,报告期内,钢带的成本占原材料成本比重约为60%。最近三年及一期,由于钢材价格的波动,直接导致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在18.45%~27.34%之间大幅波动。原材料价格对公司的影响太大,而公司没有提出如何规避及提高议价能力的措施。(要点:毛利率的大幅波动得不到切实可靠的解决措施,追索其原因,是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无法控制,即从公司自身经营的角度,无法对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做出保证。)

某公司中小板上市被否原因:公司报告期内出口产品的增值税享受“免、抵、退”的政策,2008年、2007年、2006年,出口退税金额占发行人同期净利润的比例肖分别为61%、81%、130%,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出口退税存在严重依赖。(要点:盈利能力持续性无法保证的原因追索到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由于企业过分依赖政策优惠,而政策优惠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企业无法保证其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原因:公司三年一期报表中对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02%、70.57%、76.62%及93.87%,客户过于集中。(要点:盈利能力持续性无法保证的原因追索到其销售端,由于前五大客户的过于集中,风险无法分散。)

2、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业务创造利润和现金流量的能力。在首发上市管理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中,均有营业收入的指标要求。

考察公司的营业收入情况应当结合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司的销售模式、渠道和收款方式。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判断公司能否确认收入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购货方,这就需要结合公司的销售模式、渠道以及收款方式进行确定。例如,销售模式是否符合规范;销售循环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流程是否规范,单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是否清晰可验证;销售合同的验收标准、付款条件、退货、后续服务及附加条款,尤其是收入的完整性,即所有收入是否均开票入账,对大量现金收入的情况,是否有专门内部控制进行管理,对于零售企业等大量收入现金的企业,更须引起重点关注;同时还须关注商品运输方式等。这些是确认收入真实性、完整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市审计中对收入的关注重点。

其次,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发生的现金折扣,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发生的商业折扣,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发生的销售折让,企业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再者,关注销售的季节性。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对象,企业的行业地位及竞争对手,结合行业变化、新客户开发、新产品研发等情况,确定各期收入波动趋势是否与行业淡旺季一致,收入的变动与行业发展趋势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市场同期的变化情况。

另外,还要关注所经销产品对外销售和回款等情况,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增长关系。(不同会计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要符合逻辑。)

3、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毛利率和利润,影响企业的规范、合规性和盈利能力,其主要关注点如下:

首先应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核算政策是否一致。拟改制上市的企业,往往成本核算较为混乱。对历史遗留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处理:对存货采用实地盘点核实数量,用最近购进存货的单价或市场价作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的单价,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技术人员的测算作为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的估计单价。问题解决之后,应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存货与成本内部控制体系以及成本核算体系。

费用方面,应关注企业的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对于成本费用的结构和趋势的波动,应有合理的解释。

材料采购方面,应关注原材料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制度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是否规范,采购发票是否规范,4、税务

税务问题是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在税务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主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均规定:发行人依法纳税,各项税收优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重大依赖。

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应合法合规。对于税收优惠,应首先关注其合法性,税收优惠是否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符,税收优惠有没有正式的批准文件。对于税收优惠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根据证监会保荐代表人培训提供的审核政策说明,寻找不同解决办法。另外,纳税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完整纳税,避税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因纳税问题受到税收征管部门的处罚。

相关案例:

上海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2006年纳税使用核定征收方式,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而未予纠正。(纳税的合规性。)

5、资产质量

企业资产质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是企业上市的一项要求。其主要关注点如下:

① 应收账款余额、账龄时长、同期收入相比增长是否过大。

② 存货余额是否过大、是否有残次冷背、周转率是否过低、账实是否相符。③ 是否存在停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产证是否齐全,是否有闲置、残损固定资产。④ 无形资产的产权是否存在瑕疵,作价依据是否充分。

⑤ 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内容,这两个科目常被戏称为“垃圾桶”和“聚宝盆”。关注大额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关联方占用资金、变相的资金拆借、隐性投资、费用挂账、或有损失、误用会计科目。关注大额“其他应付款”是否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

⑥ 财务性投资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比重过高,表明企业现金充裕,上市融资的必要性不足。

相关案例:

某企业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应收账款余额过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年都在40%以上,风险较大。

某企业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存货余额较高,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3.75%。而且存货周转率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3.67,2008年为4.92,2009年上半年仅为1.88,下降幅度惊人。随着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的不断增加,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6、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反应了一个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偿债和支付能力,现金流量表提供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无法提供的更加真实有用的财务信息,更为清晰地揭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关系到收入的质量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进行比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的要有合理解释。

关注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例如,公司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表明企业实行的是扩张的战略,处于发展阶段。此时需要关注其偿债风险。相关案例:

如某公司上市被否决原因: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不稳定,2007年、200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且持续增大。2009年1~9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38.6万元。公司现金流和业务的发展严重不匹配。(关注经营性现金流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公司业务发展的匹配性。)

7、重大财务风险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首发上市管理办法均作了禁止性规定,包括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不得有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

相关案例:

如某公司创业板上市被否决原因:控股股东在报告期内持续以向企业转让债权、代收销售款方式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偿债风险过大)

8、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企业上市的一条基本原则。

拟改制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存在融资、税务等多方面需求,普遍存在几套账的情况,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纳入统一的一套报账体系内。

会计政策要保持一贯性,会计估计要合理并不得随意变更。如不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随意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随意变更收入确认方法,不随意变更存货成本结转方法等。

9、独立性与关联交易

企业要上市,其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管理结构,具有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具体为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五大独立。尤其是业务独立方面,证监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核非常严格,要求报告期内关联交易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对关联交易要有完整业务流程的规范,还要证明其必要性及公允性。

相关案例:

某公司上市被否决原因:与其关联公司在提供服务、租赁场地、提供业务咨询、借款与担保方面存在关联交易。2006年、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6月,与其控股股东及其附属公司发生的业务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8.19%、32.53%、29.56%、27.47%,关联交易产生的毛利额占总毛利的比重分别为48.18%、42.28%、34.51%、30.82%。发审委认为其自身业务独立性差,对控股股东等关联方存在较大依赖。(关联交易产生的业务收入占比太大。要求:关联交易占比小、披露透明、报告期内呈总体下降趋势。)

10、业绩连续计算

在IPO过程中,经常有公司整体改制,这就涉及业绩连续计算的问题,主板上市管理办法规定最近三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创业板也规定最近两年内上述内容没有变化。

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的重组,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不视为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但需掌握规模和时机,不同规模的重组则有运行年限及信息披露的要求。

相关案例:

篇3: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一、当前时期, 拟上市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 有大部分的拟上市中小企业的上市条件还不够充分,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其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财务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呈下降趋势;其次, 没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规划制度, 如会计政策规划、资本负债结构规划、企业内部控制规划等;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并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存在着缺陷, 无法有效的贯彻落实控制管理工作, 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中小企业上市。

(一) 中小企业资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股权整体结构建设的不够合理要么是太过于集中要么就是太过于分散, 对企业正确决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缺乏权利制衡。还有的企业更为严重的是其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相关法律手续不够健全完善, 从而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所有权归属不够明确, 资产体系也不够完整, 没有固定的经营资产或者重要资产存在着抵押的现象, 潜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资产实际利用率不高。

(二) 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由于核算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 没能够将企业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效果充分的反映出来, 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可靠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有部分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没有设立账簿, 以票的形式代替账簿, 即使设立了账簿, 但账目也不够清晰, 十分混乱。有的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 经常做假的会计数据, 私自设立“小金库”, 没有将企业的实际收入如实的反映, 经常逃税漏税。

(三)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没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在现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存货控制力度不够, 资产实际使用效率过低, 从而导致了企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那么, 这样就为部分不法人员侵吞企业资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并且企业也很难发现他们的这种行为。而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 从而严重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拟上市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与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 确保中小企业的资产独立、完整性

应根据股票发行上市的具体条件, 合理的选择上市的市场, 然后再根据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实际上市条件和相关法律规定, 进行股权激励方案以及重新配置企业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各要素, 以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股本规模以及股权结构, 构建一套合理的财务政策, 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使其控制措施在企业中顺利的开展。

其次, 拟上市中小企业的资产应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资产不存在所有权归属问题, 股东或者发起人用作投资的资产财产转移手续办理完成之后, 其他一些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方式所获得的资产所有权归属情况应进一步明确, 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种设备、配套设施、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系统, 以此确保企业业务的完整性以及具有独立的经营能力, 从而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水全面提高。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首先, 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行为;中小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核算的程序以及方法都必须与会计法律规定的政策要求相适应, 并且还要将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簿的实际处理程序全面的明确, 制定诸多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法, 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尤其是原始凭证, 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所以, 要有效的控制凭证制作、传递、保管等各个环节, 从而确保会计记录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其次, 应营造出良好氛围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实际效果;要想使得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良好的发展, 不仅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同时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 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 实际业务性质特点也不尽相同。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 其所实施的措施是确保内部会计控制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健全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按照自身的特点, 营造一个良好范围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从而使其内部会计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进而促进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良好的发展。

(三) 中小企业应制定长期激励制度规划

从表面上看, 长期激励制度规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负责的工作, 但是在制定长期激励制度时其与财务部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长期激励制度包涵着诸多的激励方式, 一方面对需要激励的对象以及所要实现的激励目标进一步明确, 从而使得制定出的激励制度具有的功能作用在实际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一方面, 要全面的考虑各个环节阶段存在的细节问题, 如会计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进行入账, 考核制度的实际设计等内容。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虽然具有紧迫性, 但是不能将上市作为一种目的性的工程, 而是要将上市企业当做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来看, 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 确保企业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问题, 从而为中小企业向海内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对当前拟上市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着重阐述了拟上市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期能够帮助到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发展。

篇4: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关键词:新三板;农业企业;上市前;财务规范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新三板上市企业已经多达千余家,由此可见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新三板上市前作为企业自身应该解决企业财务规范问题。以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映射整个正在为新三板上市前做准备的企业,为更好解决财务规范问题提出看法,展现出本次研究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一、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现状及必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支持下,“新三板”已经成为2015年度创投界年度十大关键词,创投热度空前高涨。2006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新三板,成为资本市场的第三级机构,属于一个场外市场。2013年12月“新三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1]。“新三板”的上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弥补了传统资本市场无法提供与涵盖到的方面,上市综合成本较低,业务体系十分灵活。从长远的发展视角看,“新三板”上市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满足快速融资需求。根据调查,2015年末“新三板”总市值已经达到1300亿元,挂牌企业3000余家,总股本2051亿股,内部融资额达到800亿元[2]。从上述数据上来看,“新三板”市场已经逐渐升温,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新三板上市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作用显著。一方面,中小企业一旦在新三板上市,在业务处理以及企业形象提升方面具有较高便捷性,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上市之后中小企业可以打破传统融资方面的限制,以直接融资为依托为企业发展所需提供保障。但值得关注的一点则是,新三板上市需要由券商出具挂牌推荐报告,其中的内容超过80%的比例是财务数据,上市之前做好财务规范显得十分必要。

二、农业企业新三板上市前的财务规范问题及对策

新三板市场的情况以及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的状况已经做出具体阐述,下面以农业企业为例分析新三板上市之前所需要关注的财务规范性问题。笔者总结与分析财务规范问题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政策适用性问题及对策

会计政策适应性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一贯性没能够彻底贯彻,包括随意变更会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坏账计提等。二是会计处理缺乏规范。不适用的会计政策在农业企业当中的应用,势必对农业企业新三板上市产生阻碍。因此,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之前,需要运用一个新的标准,即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成核算过程,依据相关标准执行内部财务工作,在统一的标准下增强会计政策在农业企业内部的适用性。

(二)会计基础规范问题及对策

会计基础规范是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之前的基础要求之一,准备在新三板上市的农业企业,从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在会计基础规范方面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有“规”不依,在记录、凭证、报表等处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甚至出现错误,内容上的衔接出现问题;其二,内外不一。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农业企业融资以及税务方面存在差异,致使企业的运行质量与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严重甚至会影响企业挂牌。因此,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之前应该做好会计基础规范,严格执行会计准则[3]。从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会计准则及规范,会计规范并非成本而是一种收益,将农业企业内部涉及到的经济业务事项纳入到统一的报账体系当中。

(三)盈利规划问题及对策

农业企业盈利规划方面的问题,可以总结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盈利规划相对模糊。盈利规划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掌握不够准确,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预期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盈利能力问题也会导致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农业企业自身竞争力降低;第二,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盈利规划长期性价值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在新三板上市之前农业企业应该做好充分的规划,找到上述问题产生的成因。农业企业自身应该做好盈利规划方案,从政策适用以及市场配套等方面入手,以便于发挥出系统性的价值。

(四)关联交易问题及对策

关联交易在新三板上市之前作为农业企业财务规范考量的内容,存在正面与负面两个方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是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交易成本降低;负面影响则是容易导致内幕交易以及垄断市场等。新三板上市之前主办券商以及证券协会对于农业企业审查十分严格,因此作为农业企业自身在准备新三板上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规避关联交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也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避免过度干预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产生影响,竞争力下降。辩证的看待关联交易,方为上策。其一,清楚意识到关联交易的性质与范围;其二,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关联交易;其三,从决策程序与财务处理作为出发点,做到合法、规范、严谨。

(五)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新三板上市之前是重点关注与审核内容,同样是证券业主管备案审查机构审核的核心因素。从内部控制的本质入手,其中涉及到的融资控制、费用控制、盈利控制以及投资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将内部控制按照等级进行划分,通常可以分为约束型控制与激励型控制。通常状况下,中小企业多数是采用约束型控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采用的是激励型控制。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在新三板上市之前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单单有制度约束,还应该发挥出执行与监督作用,做好执行过程的反馈并做好记录,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势,无法发挥自身实效性[4]。

(六)产权及历史遗留问题及对策

产权与历史遗留问题,在新三板上市之前依旧需要做好备份与确认。包括土地和厂房、设备与车辆、专利与特许权持有人与控制的关系,还包括产权是否合法、合规,明确入账年限。历史方面的遗留问题,则主要倾向于财务方面以及财务数据是否真实、有效。这其中包括两项内容,收入方面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避免与减少涉嫌虚假交易的收益以及虚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层面确定成本核算的基础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保持成本政策的一致性。产权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能够为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奠定基础。

(七)税收成本筹划问题及对策

税收对于准备新三板上市的农业企业而言,成为一项最大的困扰问题。传统的中小企业财务内外账方式,利润信息并不能够全部呈现。如果为新三板上市做准备,传统的内外帐方式需要调账并面对税务方面的处罚,主要涉及固定资产购置税、营业收入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等。显然,这种处理方式并未遇到实质上的障碍,存在的更多情况一方面由于调账导致税收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调价幅度导致内控机制失衡,基本盈利条件无法达到上市标准。因此,税收成本筹划的问题,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之前应该充分考量,与盈利规划指标结合。当然,地方的税收政策以及政府补贴同样需要考虑到,做到全面考量,事先筹划[5]。

三、结论

总而言之,新三板上市前企业所需要处理的财务规范问题较多,本次研究从七个方面的大问题入手,并提出应对建议。从视角应用角度来看,虽然是以农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辐射意义,针对新三板上市前的企业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娜.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主要财务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152-153.

[2]彭丽芸.论企业新三板上市关注的财务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6,04:270-274.

[3]向延飞.新三板上市公司加强财务制度规范化建设、防范财务风险的思考[J].当代会计,2016,02:141-142.

[4]孟笑燕.新三板上市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31:129-130.

[5]毛一.准备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应关注七个财务问题[J].注册税务师,2015,10:54-55.

篇5: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首次公开发行(IPO)财务审核的首要目标,是要判断申报企业是否符合IPO条件及财务规范标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15个方面予以判断:

1.公司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如果申报企业有虚假陈述和记载被发现,三年之后才能重新申报IPO申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利润操纵问题的申报企业比例要远大于存在虚假陈述的企业,许多企业就是因为利润操纵而被否。

2.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形:按照规定,采用整体变更方式改制的企业业绩可以连续计算。但如果出现调账行为,比如在改制时将企业资产重新评估入账,或以此变更注册资本,将不能连续计算业绩。

3.财务独立性的要求:申报企业须具备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独立做出财务决策、具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对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得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共用银行账户。

4.注册资本足额缴纳的问题:是否存在出资不实甚至是虚假出资的情形。

5.申报企业须依法纳税,近三年内不存在严重的偷逃税或被税务部门严重处罚,且不存在严重依赖税收优惠的现象,发行后企业的税种、税率应合法合规。如果申报企业所得税曾出现因核算错误、漏缴少缴的行为,允许通过补缴等方式予以解决。但是如果有虚假增值税发票的问题,则构成实质性的障碍。

6.股利分配问题:利润分配方案申报时尚未实施完毕的,或者在审核期间提出向现有老股东进行利润分配的,发行人必须实施完现金分配方案后方可提交发审会审核;利润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或者转增股本的,必须追加利润分配方案实施完毕后的最近一期审计。

7.关注轻资产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比问题,但该问题不构成发行障碍。对于公司生产经营确实需要的无形资产比例高的问题,这不是发行障碍;但和公司主业无关的无形资产,以及仅是用来拼凑注册资本且对企业无用的无形资产比例过高,则构成发行障碍。

8.关注申报企业在资产评估的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资产评估准则;是否履行了立项、评估、确认程序;选用的评估方法是否恰当、谨慎;报告期内是否存在没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问题,尤其是收购资产;是否存在评估增值幅度较大的资产项目等。

9.关注申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三性”,即能够合理保证公司财务

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性,具体要观察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核意见,比如要关注审计报告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的意见类型是否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有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则一般不被认可。

10.关于验资问题:谨慎对待验资问题,申报企业不能有任何抽逃出资的情形。

11.申报企业须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得存在以下情形: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型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最近一年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合并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在审核过程中,发审部门会关注申报企业最近一年的新增客户和新增项目导致的利润增长,并判断这种增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12.关于创业板上市标准中关于盈利“持续增长”的判断标准问题。对于报告期内净利润出现波动的,以报告期2008年、2009年、2010年为例,持续增长按以下标准掌握:当2010年净利润>2009年净利润,且2009年净利润<2008年净利润时,如果2010年净利润<2008年净利润,则不符合“持续增长”规定;如果2010年净利润>2008年净利润,则符合“持续增长”规定。

13.关于创业板上市标准中的“成长性”问题:这是对拟在创业板IPO的企业的基本要求,是目前创业板企业市盈率高的支撑。部分企业对外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等依赖较强,因此成长性不确定,一些企业因此撤回材料或被否。

14.拟上创业板企业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须不少于2000万元,不存在未弥补亏损。需要指出的是,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均要符合此项要求。

15.关于盈利预测:主要关注稳健性,是否和利润表项目一致,是否有不合理的假设。此外,盈利预测须提示风险。

被否案例分析1:蒙发利科技

2010年7月12日,证监会发审委召开2010年第103次发审委会议,否决了厦门蒙发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发审委认为,蒙发利科技产品销售存在单一客户比例较大的情形,对未来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确定性。

从蒙发利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的明细表中可看出,报告期内连续三年,“HOMEDICS,INC.”这家美国公司都是蒙发利科技最大的客户,且销售收入占比均接近了50%。这种对单一客户形成重大依赖的情形,令发审部门无法判断该客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进而无法判断对其利润稳定性的影响。不符合《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第37条第6款的规定,即“其他可能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

从截至2009年期末蒙发利科技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出,邹剑寒和李五令并列第一大股东。在职位划分上,邹剑寒任蒙发利科技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五令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为了形成共同控制人,邹剑寒、李五令已签署了《确认暨承诺函》及相关补充协议,确保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形下,一致行动人协议长期有效。

律师发表意见认为:“邹剑寒、李五令为发行人共同的控制人是真实、合理的,且自1996年8月以来长期保持稳定、有效存在,符合《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2007]第1号》第三点的要求。”

保荐机构发表意见认为:“邹剑寒、李五令为发行人共同的控制人是真实、合理的,并自1996年8月以来长期保持稳定,完全符合《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2007】第1号》第三点的要求。”

事实上,发行人所做的“技术处理”,即签订《确认暨承诺函》的行为不足以形成共同控制关系的认定条件。律师和保荐机构所发表的核查意见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据《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2007】第1号》第三条规定,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和律师主张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每人都必须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和/或者间接支配公司股份的表决权;

(二)发行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行良好,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不影响发行人的规范运作;

(三)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一般应当通过公司章程、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予以明确,有关章程、协议及安排必须合法有效、权利义务清晰、责任明确,该情况在最近3年内且在首发后的可预期期限内是稳定、有效存在的,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多人没有出现重大变更;

(四)发行审核部门根据发行人的具体情况认为发行人应该符合的其他条件。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和律师应当提供充分的事实和证据证明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稳定性,没有充分、有说服力的事实和证据证明的,其主张不予认可。相关股东采取股份锁定等有利于公司控制权稳定措施的,发行审核部门可将该等情形作为判断构成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对上述第四款应该要保持特别的注意。但在招股书中,律师、保荐人除了出具核查意见外,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予以证明。

共同控制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多人控制股东须持续保持一致行动人关系。翻开招股书,邹剑寒、李五令的共同控制人特征只表现在几次对外关联收购上,比如蒙发利科技对关联方深圳市凯得克、上海康先、蒙发利电子、漳州蒙发利的股权收购,不过这几次关联收购的目的却是为了回避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换而言之就是为上市清路。

那么,对内经营决策方面,邹剑寒、李五令的共同控制人特征有没有表现出来呢?答案是没有,至少在招股书上看不到。我们只能看到“双方自1996年8月以来就保持长期合作”之类无关痛痒的描述,任何有关经营决策的实质性案例或说明都没有。

因此,由于认定的证据不够,邹剑寒和李五令之间的共同控制关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换而言之蒙发利科技的主体资格是存在瑕疵的,不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并上市管理办法》第13条的规定,“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共同控制关系对于企业的公司治理和稳定营运极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拥有共同控制关系的企业一直是发审部门审核的重点,如何说服发审部门相信共同控制关系的实质性存在和长期性考验着保荐机构的“功力”。我们建议,由于在真功夫事件后,发审部门在审核存在共同控制关系的拟上市企业时将愈加谨慎,因此拟上市企业在报告期之外就应进行“去共同控制关系手术。

被否案例分析2:九华山旅游

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华山旅游)的中小板首发申请于2009年12月18日被否。该公司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业,主营业务为酒店业务、索道缆车业务、旅游客运业务和旅行社业务。

不过,九华山旅游收入的合法性受到了发审部门的质疑。据其招股书申报稿披露,其客运业务分为景区内游客运输业务和景区外对外包车客运服务两部分,但内运车票是和景区门票捆绑销售的,由九华山管委会以门票内包含的方式收取,再由管委会与公司进行结算。

为了证明与门票捆绑销售的合规性,招股书解释称,该公司与九华山管委会已于2006年12月26日签订了《九华山风景区内部客运专营协议》,且收费已经过池州物价部门的批准。

但发审委却认为,“景区门票内含景区客运费并按月支付给申请人作客运收入,存在景区门票搭售客运服务之嫌,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因此申请人报告期内客运收入的合法性存疑,规范运作存在较大问题”。

发审委从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对九华山旅游予以否决。另一方面,景区门票搭售客运服务这一行为涉嫌违反住建部2007年发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考核标准》,该文件规定,“不得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规划、监督职能以及门票出售职能交给或变相交由企业管理”。据此,九华山旅游有参与门票出售

职能之嫌。

对此种搭售行为,通常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办法是直接砍掉客运业务,但这将涉嫌“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发生变更”,因而不可行。另一种办法是,将一个卖票窗口改为两个买票窗口:一个窗口卖门票,另一个窗口卖客运票;如果担心因此客运收入下滑,则可以控制不坐车上山游客的比例,即管委会可以通过收取自驾车上山费或漫步游览费的方法予以控制。这种办法既能解决门票搭售的问题,又能洗脱参与门票出售职能之嫌。但遗憾的是,如此简单的办法,九华山旅游竟然未能想到。

此外,九华山旅游多宗对外租赁取得的土地对其独立性和持续盈利能力构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其资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存在一定的瑕疵。

因此,按照目前的操作规则,景区类企业须将门票收入进行剥离以后再行上市。此外,核心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一为独立性问题。按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考核标准》的文件精神,景区的管理委员会人员最好不要在拟上市公司中任职,以避免涉嫌将景区管理职能变相交由拟上市企业管理或对企业进行利益输送。此外,拟上市企业须保持业务、资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切忌出现和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

二为主体资格问题。根据住建部要求,景区管委会不能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如果拟上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系景区管委会,将构成主体资格的重大瑕疵。因此,这种情况下,必须尽早进行股权转让,如若不然,报告期内将面临实际控制人出现变化的风险。

三为规范运作的问题。按照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不得将规划、管理、监督和门票出售等四项职能交由企业管理,对此,拟上市企业要特别注意。

四为财务问题。如果出现拟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中直接或变相含有门票收入,须尽早清理,不要带到报告期内,否则届时再清理将导致主营业务出现重大变更。

篇6: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一、指导意见对公司编报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剥离调整编制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的申报财务报表时,所用的会计政策与最近一期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如果以前各会计期间原企业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最近一期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一致,不得为调节利润而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调整”。在以前的规定中,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如发生了变更,只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明确说明即可。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对公司利润水平的关注,从而导致只看公司利润忽略会计报表附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规定,保证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连续性,防止上市公司通过调整诸如坏帐损失核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会计政策人为地调整利润。

二、明确规定了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申报财务报表和报告期申报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指导意见指出,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剥离调整应以改制方案确定的构架为前提,对于吸收合并、控股合并以及发生资产置换行为的公司要求分段编制报告期会计报表:应区分合并基准日或资产置换基准日前后分别编制财务报表。这一要求取代了以往对统一口径的模拟报表的需求,更强调了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拟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特别是盈利情况。

三、指导意见在确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以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配比“原则。报告期内原企业与列入报告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相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相应列入报告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所收到的税收优惠也应按比例相应调减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明确的配比原则可以防止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时多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少确认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特别是对税收优惠也相应地要求按照配比原则,防止了改制过程中企业利用税收返还调整利润的行为。同时,对于“三费”,指导意见也提出能明确辨明的应计入股份公司申报利润表,不能明确辨明的,“应按报告期各会计期间列入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原企业各相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划分”。

四、在划分其他业务利润、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时,指导意见强调了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以及持续性,即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且股份公司设立后仍能取得、仍能享受或仍将发生的,可以列入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否则不予列入。

五、指导意见同时对于已发生的但尚未记录在原企业的费用也要求“采用合理的估计或分摊方法,计算出应纳入股份公司申报利润表的相关费用"。

篇7:企业上市需考虑的八大财务问题

拟挂牌企业在适用会计政策方面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错误和不当适用,譬如收入确认方法模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规;长短期投资收益确认方法不合规;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时点滞后;借款费用资本化;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年限;合并会计报表中特殊事项处理不当等。

另一方面是适用会计政策没有保持一贯性,譬如随意变更会计估计;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随意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随意变更收入确认方法;随意变更存货成本结转方法等等。

对于第一类问题务必纠正和调整,第二类问题则要注重选择和坚持。

二、会计基础重视问题

运行规范,是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一项基本要求,当然也包括财务规范。

拟挂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会计基础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规”不依,记录、凭证、报表的处理不够规范,甚至错误,内容上无法衔接或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内外”不一,由于存在融资、税务等多方面需求,普遍存在几套帐情况。

这不仅让企业的运行质量和外在形象大打折扣,还势必影响好企业挂牌,当然更会影响企业今后的IPO。

建议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准则,充分认识到规范不是成本,而是收益,养成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纳入统一的一套报账体系内的.意识和习惯。

三、内部控制提升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和内核时关注的重点,也是证券业协会等主管备案审查的机构评价的核心。

从内部控制的范围来看,包括融资控制、投资控制、费用控制、盈利控制、资金控制、分配控制、风险控制等;从内部控制的途径来看,包括公司治理机制、职责授权控制、预算控制制度、业务程序控制、道德风险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的类型分为约束型控制(或集权型控制)和激励型控制(或分权型控制)。

通常情况下,中小型企业以前者为主,规模型企业可采取后者。

另外,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执行和监督,并且有记录和反馈,否则仍然会流于形式,影响挂牌。

四、企业盈利规划问题

虽然新三板挂牌条件中并无明确的财务指标要求,对企业是否盈利也无硬性规定,但对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客观需要来说,企业盈利的持续性、合理性和成长性都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要对企业盈利提前规划,并从政策适用、市场配套、费用分配、成本核算各方面提供系统保障。

盈利规划主要包含盈利规模、盈利能力、盈利增长速度三个方面,必须考虑与资产负债、资金周转等各项财务比率和指标形成联动和统一。

从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挂牌备案的角度来看,盈利规划切忌人为“包装”,而是要注重其内在合理性和后续发展潜力的保持。

五、资本负债结构问题

资本负债的结构主要涉及的问题有: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构成;股权结构的集中与分散;负债比例控制与期限的选择;负债风险与负债收益的控制等。

以最为典型的资产负债率为例,过高将被视为企业偿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很难满足挂牌条件,但过低也不一定能顺利通过挂牌审核,因为审批部门可能会认为企业融资需求不大,挂牌的必要性不足。

因此,适度负债有利于约束代理人道德风险和减少代理成本,债权人可对当前企业所有者保持适度控制权,也更有利于企业挂牌或IPO融资。

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在挂牌前进行合理重组就显得格外重要。

六、税收方案筹划问题

税收问题是困扰拟挂牌企业的一个大问题。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多采取采用内外账方式,利润并未完全显现,挂牌前则需要面对税务处罚和调账的影响。

主要涉及的有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购置税、营业收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股东个人所得税等项目。

如果能够通过税务处罚和调帐的处理解决,还算未构成实质性障碍,更多的情况是,一方面因为修补历史的处理导致税收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却因为调整幅度过大被认定为企业内控不力、持续盈利无保障、公司经营缺诚信等,可谓“得不偿失”。

因此,税收规划一定要提前考虑,并且要与盈利规划避免结合起来。

另外,在筹划中还要考虑地方性税收政策和政府补贴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问题。

关联交易的正面影响反映在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交易成本,负面影响在于内幕交易、利润转移、税负回避、市场垄断等。

因此,无论是IPO还是新三板挂牌,对于关联交易的审查都非常严格。

从理想状况讲,有条件的企业最好能够完全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发生,但是,绝对的避免关联交易背后可能是经营受阻、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

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关联交易,特别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楚认识关联交易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尽可能减少不重要的关联交易,拒绝不必要和不正常的关联交易;三是对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和财务处理务必要做到合法、规范、严格。

七、员工激励衔接问题

员工激励,既是一个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问题,也是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财务问题,

主要体现在:股从哪里来?股价如何定?钱从哪里来?股往何处去?业绩如何考评?行权价可否调整?会计如何入账?税收怎么征收?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初期多不被企业家所重视,或者无暇被顾及,但到了挂牌需要改制时,就自然会蜂拥而至,而往往这个时候的处理难度将瞬间加大。

我们主张,企业在团队相对稳定后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并阶段性的设计相关法律方案和财务结构,并且预留出股份空间和资金周转余地。

另外,还应该把员工激励与与业绩考核、收益预测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八、素质意识提高问题

在与拟挂牌企业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较为规范,人员配备较为齐整,现代化财务意识相对先进,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行政兼管型(即由办公室主任等行政人员代为处理日常帐目);二类是亲信操作型(即由企业老板的亲属和关系方担任财务人员);

三类是简单执行型(即虽由专业财务人员担任,但实际财务决策均由老板掌握),这里面有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在作怪,更有老板紧抓财权和人权的意识在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但如果长期以往,专业意识、现代意识、独立意识这三个财务工作的命脉将荡然无存,

篇8: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关键词:拟上市,民营企业,监事会,监事会职能

一、我国拟上市民营企业监事会运行现状

监事会是由依法产生的监事组成, 对董事和经理的经营管理行为及公司财务进行监督的常设机构。它代表全体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 行使监督职能, 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原本从制度设计上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并降低代理成本, 其地位是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 但从我国拟上市民营企业监事会实际的运行情况看, 多数企业的监事会运行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很多企业的监事会仅仅是为了满足法律、法规及行政审批的需要而设置, 在日常运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有些民营企业在没有进入IPO审批之前甚至没有监事会, 待到企业进入中介机构辅导阶段才匆匆按照IPO要求设置监事会, 监事会成员的配备上也没有考虑监事会的功能定位及监事人员的素质要求, 往往选择一些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认为比较“听话”的代理人组建监事会, 需要监事签字及履行有关程序时, 把有关文字材料交给每个监事签字、盖章, 最终监事会成了“橡皮图章”。

二、我国拟上市民营企业监事会存在问题分析

(一) 民营企业家的对监事会的认识不足

监事会对于很多民营企业家而言, 在企业进入IPO审批阶段之前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很多人对监事会具体的职能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 只是按照中介机构的要求设置这个部门。民营企业家往往都是企业的所有者及权力执行者, 企业里一般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即使是董事会也只是他们的一人堂。在民营企业家眼里, 监事会的职能就是来监视他们, 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 他们选择的监事会成员一定是他们的代理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监事会有其先天的缺陷, 无论从人员配备上还是从实际运作上都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这却是作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家想得到的结果。

(二) 监管机构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强

作为拟上市的民营企业, 在此之前无论在《公司法》等法律层面还是在工商部门等监管机构层面均未强制要求企业建立监事会。而企业进入IPO审批阶段之后, 虽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要求, 但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仍停留在书面材料的规范性审查上, 而对于监事会是否设计合理、运行是否有效、监事会材料是否造假等环节监管不到位, 同时对于监事会材料造假的处罚也不够严厉。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造成近些年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频频发生。

(三) 监事会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拟上市的民营企业监事会并非独立的常设机构, 监事会成员平时均在企业其他部门任职, 接受董事会人员及高管的领导。让监事会成员去监督他们的上级领导, 监督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监事会并非常设机构, 除了满足行政监管部门的基本要求之外, 无法设置可行的工作目标, 也无法对监事会成员建立评价及考核机制。

(四) 监事会成员专业能力不强

现行法律、法规等文件对监事会成员只有数量上的硬性要求, 但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没有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团队的稳定性, 拟上市民营企业的监事会成员数量不会太多, 一般仅能满足监管要求的最低数量3 人, 并且还要保证有一名职工代表。在此情况下选出的监事会成员未必是会计、法律或行业专家, 让一批非专业人士去监督专业人士, 难以实现监督目标。

(五) 中介机构辅导效果不佳

拟上市民营企业引入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之后, 相关中介机构会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 帮助企业组建监事会及起草相关制度文件。但对于监事会的模式构建及职能分配方面却很少给予深层次的指导, 这导致很多企业按要求建立了监事会, 但监事会只是需要签字时签字, 需要举手时举手, 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拟上市民营企业监事会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 提升民营企业家管理意识

拟上市民营企业除了具备一般企业的特征之外, 更有其“民营”的特殊性, 在企业管理中无处不保留着企业家个人的身影。若要实现监事会高效运作, 必须首先在企业家层面得到认同与支持, 这是保证监事会有效性的关键。民营企业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

1. 民营企业家要不断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准备通过IPO的方式成为公众公司, 就要转变企业管理方式,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股东会 (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各行其职。

2. 民营企业家要清晰的理解监事会的职能与定位

对于拟上市的民营企业而言, 进入IPO审批阶段的监事会应侧重于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及监督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运行, 其核心目标不是监督董事会是否存在代理风险, 因为处于该阶段的董事会实际仍控制在民营企业家手中。民营企业家要清晰的理解监事会的职能与定位, 不应让监事会流于形式, 成为花瓶摆设, 而应强化监事会对企业管理的规范职能, 让监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等环节发挥作用。

(二) 监管机构应加强监管

1. 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监管机构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及指引性文件, 为企业构建监事会提供依据。2015 年12 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为上市公司监事会运作提供了现实参考。

2. 注重日常监管、事前监管及事后监管, 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三)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监事会

1. 保证监事会独立性

监事会工作应基于适当、有效的组织架构, 独立运作, 合理确定职权, 可以考虑引入外部监事或独立监事。

2. 实现监事会工作常态化

监事会宜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负责监事会日常工作, 设置监事会办公室, 对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必要时还可设监事会秘书负责监事会办公室工作, 监事会主席可分管公司的内审、内控、监察等相关工作。

3. 提升监事会成员的专业能力

监事会成员应具有法律或会计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以及独立、有效履职所需的判断、监督能力。监事会应定期组织、安排监事会成员培训,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 建立考评机制

监事会应制定全面、完善的监事履职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监事履职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 对监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监事会应向股东大会通报全体监事的履职情况。

(四) 中介机构加强指导

中介机构除了按照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要求指导拟上市民营企业组建监事会之外, 更应帮助企业规划监事会职能, 进行深层次的业务辅导, 真正发挥监事会的实际作用。同时企业也可以考虑与中介机构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方面进行更广阔的战略合作, 最大化的发挥监事会职能。

三、结语

处于拟上市阶段的民营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排除障碍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监事会机构,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为企业规范管理、提升动力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指引, 2015, 12, 09.

[2]徐利飞.上市公司监事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下) , 2010 (9) :58-59.

篇9:拟上市企业财务规范问题

200家福建企业等候上市

海西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无疑给已在资本市场上斩获颇丰的福建上市企业带来重大利好。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福建证监局表示,尽快打造出优秀的“海西板块”,助推海西经济。

岳仁华指出,“我们将积极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把优质资产与核心业务注入上市公司,或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资本整合促进行业整合和升级,以定向增发、注入资产或者资产置换突破发展的困境。”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勇称,当前,福建正处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大量建设资金,是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据介绍,福建省作为中国最早发展资本市场的省份之一,目前证券市场上已形成了比较活跃的“海西板块”。目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福建公司有55家,在全国各级省市中居第10位,与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置相当。

郑勇称,接下来福建将利用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海西建设。2008年福建省有8家公司募集285.46亿元。今年,福建将推动20家重点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如果有优质项目,我们会考虑进行收购,此外,我们将尽快筹集融资。”福建高速董事总经理蒋建新在论坛上表示。“海西”概念不仅给福建上市公司带来重大利好,更激发了当地其他企业的上市热情。

福建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

福建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叶飞文在“海西经济和资本市场论坛”上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突出对台政策。重点推进机械、电子和石化三大产业。在展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前景时,叶飞文表示,“争取每年增长速度高出全国水平1%~2%,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重点推进的机械、电子及石化等产业对相关产业产生直接效应外,在福建设立自由贸易区也是福建企业热盼的消息,这一消息有望在近日出台详细文件。

叶飞文表示,为发展海西区,计划形成闽台合作区,在目前的合作基础上,通过细化落实中央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原则,加强对台资企业的融资,建立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的对口机制。另有消息称,现阶段,在福建建立对台经贸实验区已在研究之中,将考虑把厦门岛或平潭岛建成闽台自由贸易岛,争取将两岸金融业的试点放在福建。

“眼下正是台湾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时期,福建无疑是他们转移的最佳选择。”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坦言,吸引台商投资建设高端制造业是当地目前的热门话题。以光电产业为例,众多台湾厂商受本岛上游硅材料产能不足的限制,向大陆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福建太阳能、硅石资源丰富,现有光电企业超过150家,LED和光伏产业产值去年超过100亿元,发展规模跃居大陆前列。为主动对接台湾的光电产业,福建方面专门开辟台商创业园,并通过一系列招商会、推介会等对接平台,与大批来自台湾的光电企业展开接洽。同时,福建有关部门已考虑引入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在福建创建科技工业园。此外,将推进福建与台湾在金融、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本次论坛承办方之一的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银国宏认为,在两岸合作的背景下,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已是迫在眉睫。银国宏分析说,基于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在海西经济区新—轮的建设中,从福建板块上市公司来看,交通物流、房地产,建筑建材等行业有望先行受益,光电等行业在阅台产业合作中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随着未来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加快,钢铁、机械和食品饮料等行业也将从中受益。

台商盼望建立“海峡金融特区”

海东眼里的海西是什么样子的?对此,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是这样回答的。“在台湾的眼中,海西经济区就是一个未加任何装饰的美女,只要稍加装扮,便会格外迷人。”蔡明忠呼吁,希望能在海东海西之间建立一个“海峡金融特区”,以此消除两地不同体制带来的差异,从而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的王国。据他介绍,2008年底,富邦金控通过其海外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投资人股厦门市商业银行的方案获银监会批准,富邦金控成为首家间接参股大陆银行的台湾金融机构。

对于期望中的“海峡金融特区”,蔡明忠指出,一是设立人民币、新台币直接兑换机制;二是设立两岸风险投资基金;三是两岸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为双向投融资创造条件;四是出台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五是设立两岸人才交流机制,设立共同人才库;六是让台湾在大陆的金融业办事处升格为分行或子行;七是在区域内互相开放证券业的经纪、承销及自营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务院明确赋予海西区“先行试验—些重大改革措施”的背景下,福建可以尝试建立各种专门的金融试验区或中心。据了解,部分原先打算迁移制造基地至西部城市的台资企业,在近日表示“愿意先缓一缓”。业内人士认为,放宽台资金融机构的准人资格,试点人民币与新台币清算机制等,对台商将起到立竿见影且能持续发展的效果。随着具体政策的出台,有望掀起新一轮的台商投资热。

上一篇:水表论文下一篇: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事迹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