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2024-04-23

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共9篇)

篇1: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1

小王和妻子都是中学老师,两人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工作能力也都不错,教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可是他们正在读小学3年级的儿子成绩却不好,甚至可以称得上差。老师布置的一点点作业,孩子磨磨蹭蹭地熬到晚上10点多才能勉强写完,正确率也不怎么高。

小王看着急得不行,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给孩子补课。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小王就开始给儿子补数学。

这一补就不得了了,小王发现孩子没有一点儿活学活用的能力,一个简单的乘法表顺着背能背出来,可是一打乱顺序他就搞不清了。他忍不住责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

妻子赶紧来灭火,小王才勉强压住了怒气,继续给孩子补课,可是刚过了半个小时,他就发现自己的问题没得到回应,转头一看,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穿外,一看就是走神了。他更是气得不行,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

打完孩子,看到平时活活泼可爱的孩子缩在角落里,抓着衣角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王又是后悔又是心疼。可是想到孩子难看的成绩,想到同事们提到自己的儿女时语气中掩不住的自豪,他就又硬下心来抓过孩子继续补课。

从那以后,家里就开始充斥着责骂和哭泣。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不少。

而且,小王发现,当初那个活泼可爱、对爸爸满眼崇拜的儿子现在变得唯唯诺诺,看自己的眼神里也只剩下了恐惧。这一切都让小王心痛不已。

2

小美毕业后一直忙于工作,30多岁才相亲结了婚。婚后又过了几年,直到将近40岁才剩下了唯一的女儿婷婷。夫妻俩中年得女,对婷婷极为宠爱。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怕婷婷受一点点委屈。

婷婷2岁的时候,小美给她买了一堆益智玩具。婷婷最喜欢的就是搭积木,可是每次都还搭出图片中的城堡就垮了,婷婷急得哇哇大哭。小美赶紧帮她把积木搭好才把她哄笑。

婷婷4岁了,开始自己学着穿衣穿鞋,穿衣服穿裙子都难不倒她,穿裤子也不在话下,就是系鞋带,她学了很久也没学会。小美大手一挥,把家里的系带鞋全扔了,之后就只买不要系鞋带的鞋,丈夫直夸小美聪明,她自己也得意的不行,觉得自己给女儿解决了一个烦。

5岁的时候,婷婷第一次开始和邻居的小姐姐一起去特长班学习舞蹈。之后的几天里,婷婷每天回家都累得不行,膝盖上也开始出现了淤青。有一天她更是一回家就哭了,说自己在考核中没有其他同学跳得好。小美和丈夫心疼不已,对女儿说:“在我们眼里你是最棒的!跳舞只是一个爱好,没有那么重要。”于是,理所当然的,婷婷放弃了学舞蹈。

之后,小美又带婷婷去了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无一例外的,小美和丈夫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苦,每次一孩子遇到挫折,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女儿从“深渊”中解救出来。

很快,婷婷长大了毕业了,恋爱了,结婚了。

结婚后,婷婷依靠的人成了丈夫。每次一遇到什么事,她就给丈夫打电话,等着他帮忙解决。时间久了丈夫就开始不耐烦了,恋爱时的柔弱惹人怜爱到结婚后变成了脆弱成事不足。公婆也对婷婷颇有怨言,认为她不仅当不了贤内助还不停地给儿子添麻烦。

此时的小美夫妻俩终于后悔当时为女儿解决一切困难与挫折的行为。

3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王的儿子和小美的女儿一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至关重要。

小王和小美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这也给其他家长敲响了警钟,孩子遇到挫折时,绝对不能做下面这些事:

1. 上纲上线,侮辱孩子的尊严。很多时候,孩子做不了一件事情是因为能力有限而不是态度不好。这时候,家长应该指出孩子行为和方法的错误,而不应用“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来打击孩子,侮辱孩子。

2. 责骂、殴打孩子。责骂和殴打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也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更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用温情和支持来鼓励孩子战胜挫折,而不是一味责骂、殴打给孩子更大的压力。

3. 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很多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如临大敌,恨不得为孩子遮挡一切风雨。可是事实上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让孩子直面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比一味保护孩子更重要。

篇2: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2可以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一些挫折障碍

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或对孩子的要求说“不”,以此给孩子“加点钙”。

3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4在孩子失败后,要温情地鼓励孩子

篇3: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可以肯定, 中俄文学史上的“多余人”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而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相似毕竟是有限的, 两者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决定了中俄两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之间也必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本文从罗亭和曾文清这两个具体的“多余人”形象来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罗亭是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 曾文清是曹禺1940年出版的《北京人》里的主人公。因为罗亭是“多余人”上升状态下的代表人物, 而曾文清却是“多余人”退化状态下的典型形象, 所以两者的可比性很强。

一、罗亭与曾文清的共性

首先, 所处的历史背景类似, 都是处在社会急剧转折, 新旧时代交替, 社会思潮激烈动荡时期。19世纪是俄国历史上政治空前黑暗的时期, 同时又是人民解放运动再仆再起的繁盛时期。俄国实行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当时正是贵族阶级趋向没落, 农奴制的崩溃已不可挽回的时代;而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抗日运动如火如荼, 此时封建士大夫阶级渐趋向没落。

其次, 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方面相似。罗、曾二者同为知识分子, 都要背负社会责任。知识分子必须在社会上“做些事情”, 对国家文化尽责, 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孔子的仁学结构就是把历史重任化为个性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而在俄国, 先进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与追求也是他们一贯的传统。

因此, 这种相似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就造成了罗亭与曾文清在性格、命运和爱情等方面的相似。

个人修养方面。首先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品格高尚, 有良好的教养和出众的才智;其次都具有自我反省的精神, 这与文化背景有关系。中国的文化精神长于主观内省, 长于道德自我完善, 但缺乏果敢决绝、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 而俄罗斯的文化也是自我反省的一种文化。罗亭在给娜塔莉娅的信中, 在对列日涅夫的叙述中, 都对自己的惰性和缺乏毅力等缺点有着清醒的认识, 而曾文清也自知自己的无用, 两者都对此有所反省和忏悔。

性格方面。两者虽对社会、对己所处的现状不满, 也有反抗意识, 但性格充满矛盾, 犹豫不决, 意志软弱, 欠缺毅力, 因此导致缺乏行动力, 也无力承担责任。精神上同样的孤独、苦闷、消沉, 并倍感失落。例如罗亭因为性格软弱, 虽然与娜塔莉娅相爱, 但是一听到娜塔莉娅的母亲表示反对, 就立即表示只能屈服, 只是哀叹命运的不公, 更想不到去努力争取, 甚至当娜塔莉娅说要与他私奔时, 因不敢承担责任而没有答应, 终于导致了其爱情的失意。曾文清性格则可称之为懦弱, 既不敢反抗封建包办婚姻, 又不敢反抗妻子的蛮横, 并且“爱不敢爱, 恨不敢恨, 哭不敢哭, 喊不敢喊”。

爱情婚姻上同样的失意不幸。罗亭虽然爱娜塔莉娅, 但却无法达成所愿, 而曾文清由于家庭包办婚姻不能和自己所爱的姨表妹愫方结婚, 因此而痛苦、消沉。

命运方面。两者都处在一种“错位”的人生中, 同样的生不逢时。曾文清要是生活在封建文化和封建士大夫鼎盛时期, 凭他的才气, 在科举时代必有一番作为, 同样, 罗亭的不幸正在于他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人”, 当时的社会现状无法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在生活上都不能自立, 必须依赖别人生活, 罗亭是贵族家中的“食客”, 曾文清是啃老的“耗子”。他们都不了解现实, 与现实脱节, 因而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曾文清正如陈平原所说:“长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知书识礼、能诗善画的中国的‘多余的人’与现实人生隔开, 沉醉在一种虚无缥缈的‘高雅’之中, 缺乏起码的拼搏精神与生存能力, 一旦被急剧转换的离心力抛离生活轨道, 就再也无法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1] (P216) 列日涅夫也说过:“罗亭的不幸在于他不了解俄罗斯。”[2] (P263) 不过他们虽无力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现, 但毕竟曾尝试行动过, 如曾文清毕竟鼓起勇气出走过, 虽然最后还是失败回来了, 说明他想要追求个人幸福, 但是却因为性格的软弱, 以及现实社会等种种原因, 终以失败告终。同样的, 最终他们都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即活着的人生路。结局也相同———死亡, 而且是无用的死亡。曾文清是在愫方走后绝望、抑郁而自杀;罗亭虽是牺牲在巴黎起义的街垒上, 但他的牺牲是无谓的。因为在炮弹已经击毁街垒, 防御者已经放弃阵地, 荷枪实弹的正规军严阵以待的情况下, 罗亭的行为无疑是自杀式的。

二、罗亭与曾文清的个性差异

在论述两者共性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他们之间由于民族文化意识等方面所决定的差异性, 而这才是本文的重点。

首先, 身份不同。二者虽同为知识分子形象, 但罗亭是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 在他所处的时代, 他是站在思想运动与生活运动的前列的, 而曾文清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 虽不能说落后, 但绝不可能用“先进”来形容。

罗亭固然难免带有时代的苦闷、怀疑、消极等因素或阶级的一些弱点, 但他本身却是那个难以有所作为的历史年代中的奋斗者、进取者、战士, 是那个走向没落和沉沦的腐朽贵族阶级中的先觉者和志士。但曾文清,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大动荡时代, 在那个社会急剧转折时代, 他是生活的旁观者、落后者, 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殉葬者、牺牲者。他被抛离了生活的轨道, 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也找不到生命的存在价值, 只是觉得时代变了, 一切都不和谐了。

其次, 从社会价值来说, 罗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积极思考人民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 也有对历史责任和个体存在价值的思考, 有为人民和未来的意识, 他活着至少还能唤醒一部分青年人, 如巴西斯托夫之流, 在他们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让他们去争取美好的未来。罗亭是这么说的:“只有为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个人的人, 才不愧为人的称号。”[3] (P192) “人应该克服自己个性中顽固的利己主义, 给个性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权利。”[4] (P193) 罗亭虽夸夸其谈, 但毕竟对现实有所批判, 对人生也有很好的见解, 对爱情有过真挚的追求。正如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所说:“不, 罗亭不是可怜虫 (通常对他有这样的看法) , 他是一个不幸者, 但他是当代的人物而且曾作出不少好事来。罗亭———是巴枯宁、是赫尔岑, 而且部分的就是屠格涅夫自己, 但是, 这些人物, 你们知道的, 并没有虚度一生, 而且曾留给我们以绝好的遗产。”[5] (P305)

曾文清却正好相反, 他既不思考历史责任, 又不探索个体的存在价值, 他的特点是懒怠, “懒于动作, 懒于思想, 懒于说话, ……懒于起床, 懒于见人, 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 甚至“懒于渲泄心中的苦痛”, 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6] (P312) , 几乎是“废人”, 因为大不能报国小不能养家, 也无法阻止孩子重蹈覆辙, 除了紧紧地抓住愫方外, 无一点用处, 但就连这点用处也是坏的。

最后, 人生态度、生活状态不同。罗亭富有思想、信念、追求真理和自由, 热爱生活, 正如列日涅夫所说:“他有热情, 而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最可宝贵的品质。”[7] (P262) 他反对虚无主义地否定一切, 认为只有爱人的人才有权利责备别人, 并认为诗不仅在诗句里, 而是无所不在, 诗就在我们周围, 任何地方都散发着美和生命, 凡有美和生命的地方, 也就有诗;曾文清则是麻木空虚, 生命力衰退, 没有青春没有激情, 对生活无热情, 是生命的空壳, 活死人,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

以上即是罗亭与曾文清的不同之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 若追究两者成为“多余人”的原因, 我们会发现让罗亭变为无用的并不在于他的教育, 而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同社会的不协调, 因为罗亭在德国留过学, 接受的是先进的教育, 这表现在他在拉松斯卡娅家时关于田庄的经营、孩子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新的方法, 在中学里他也试图改革, 并和库尔别耶夫决定疏通K省的一条河流, 使其通航, 等等。但让曾文清变为无用的却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隐伤与暗疾, 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作了深层的文化透视和深入的开掘, 从而对封建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控诉与批判。

三、人之为“人”

文学是人学, 应该从人和生活出发, 而作家也总是在通过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揭示出、表现出他们所思考、所关心的问题。所以, 屠格涅夫和曹禺通过罗亭与曾文清这两个人物形象想要表达些什么, 也就是作品的主题, 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而且通过他们, 我们不仅能反观当时社会上那些知识分子的心态, 而且能思考他们对当下的启示, 即在当代的存在意义。

曹禺曾追问过人究竟该怎么活着的问题, 并认为人总不应该白白活着, 应该活出一点道理来。但人活着总会受到种种的限制, 因为环境, 因为社会, 因为自身生活的这个小圈子。像曾文清, 他一直在按“礼”的规范而不是按“人”的意志活着,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谬论, 即人创造了“文明”, 然后用着“文明”来束缚我们自己及我们的后代。

曹禺塑造曾文清这个人物, 是为了呼唤生命本真的“人”。我们当代人都在背着沉重的壳生活, 生命力已严重退化, 很多作家都指出我们这种生命状态的缺陷, 并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 像沈从文对苗地的描写, 莫言的“种”的退化。

在《北京人》中, 袁园和袁任敢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 他们没有礼教的束缚, 如父女之间彼此互称“小猴儿”“老猴儿”。作者借那个巨大的“北京人”影子和袁任敢的口说出了作品的主题:“你看, 这就是当初的北京人。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 要恨就恨, 要哭就哭, 要喊就喊, 他们自由地活着, 没有礼教来束缚, 没有文明来捆绑, 没有虚伪, 没有欺诈, 没有阴险, 没有陷害, 太阳晒着, 风吹着, 雨淋着, 没有现代这么多人吃人的礼教同文明, 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8] (P376) 而这正是现代人所没有的生命的自由状态, 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人”。

此外曹禺还说:“我为什么要写《北京人》呢?当时我有一种愿望, 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 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我当时常常看到周围的人, 看他们苦着, 扭曲着, 在沉下去, 百无聊赖, 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感到他们在旧社会中所感到的黑暗, 我想好人应该活下去, 要死的就快快地死吧, 不要缠着还应该活下去的人,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要喊就喊, 要爱就爱’, 我当时感到人在受着各种束缚, 应该打破它。我借袁任敢说出这样的话, 我感到旧社会生活的不合理, 需要把这沉闷的生活炸开。……愫方, 我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解决一个人应如何活着的问题 (当然这是我现在的想法) 。生活不是痛苦, 受罪, 受折磨的, 生活应该是幸福的。”[9]

另一方面, 从理想与行动方面来说,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罗亭”的影子。我们都曾经有过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最终却只是说说想想而已, 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毕竟我们这代人太浮躁也太功利了。

屠格涅夫主要是把罗亭塑造成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因为罗亭总在谈论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牺牲的价值。如上文所谈到的, 他之所以坚信原则, 为的是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将来, 而且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小我来为大我谋福利的人, 才配得上人的称号;人应该自尊自爱, 力求完善自己, 才能去从事伟大的事业, 要剔除自己顽固的私心, 以求得人格的高尚。因此, 罗亭在当代的主要意义可以看做是批判人们的自私主义和个人主义。

最后, 从罗亭和曾文清身上, 我们看到———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时代, 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生活———也许这就是永恒的真理。

摘要: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本文以罗亭和曾文清为例, 通过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以发现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 独特的民族性格, 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相似或相异的烙印, 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 并探究他们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罗亭,曾文清,共性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

[2][3][4][7]石国雄译.罗亭[M].译林出版社, 1998.

[5]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6][8]曹禺.曹禺剧本选[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

篇4:面对挫折 我该怎么办?

踢猫效应

王经理针对员工上班迟到下了一个命令:以后谁迟到,就扣谁的奖金!可是偏偏在这一命令生效的第一天,王经理自己由于在上班的途中闯红灯被扣住了,不仅挨了罚,而且自己“首先”迟到了!他一肚子无明火不知道朝谁发,又不好意思说。来到办公室以后,正在生闷气时,主管向他请示工作,于是王经理把一肚子的无明火朝主管发泄,把这个主管训了一通,主管被骂得一头雾水。主管带着一肚子无明火回到部门,一进门,秘书来了,向他请示问题,主管则把秘书当作出气筒。秘书不知道为什么挨了一顿骂,把一股恶劣的情绪带回了家,这时她儿子扑到她怀里,一边喊着妈妈,一边撒娇,秘书把儿子往旁边一推,并责骂儿子。儿子受了委屈,只能向更弱者发火,正好这时猫在小孩儿旁边撒娇,小孩踢了猫一脚。

这就是踢猫效应,是人们在受到挫折之后的典型反应之一。

当人受到挫折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比如:

攻击。包括直接攻击对方;也有人攻击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虐行为;还有人攻击不相关的人。这种攻击性行为常常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挫折管理,让员工的心理得到有效的调整,那么员工带着情绪,可能就会给客人提供劣质的服务,从而引发踢猫效应。

不安。不安常表现为失去信心,乃至绝望、茫然、担忧,生理上会表现出头疼、冒冷汗、心跳加速、胸部紧缩、脸色苍白。

冷漠。有人受到挫折以后以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环境。这一情况可能证明其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挫折。

固执。固执又称为钻牛角尖或偏执,可能会导致一些完全错误的,甚至盲动的行为出现。

……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倒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困难挫折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如果人们没有精神准备,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意志消沉,甚至悲观绝望。在影响自身的同时,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庭、事业,乃至方方面面。

挫折的两面性

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经过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在心理上、生理上会有反应。遭受严重挫折后,个人会在情绪上表现抑郁、消极、愤懑;在生理上,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胃酸分泌减少、会导致溃疡、胃穿孔等。总之,个人挫折会使人产生反常行为。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的事,都具有二重性。关键是作为主体的人,如何来正视挫折,调整心理战略,把坏事、障碍变为好事、变为坦途。

好多年前,人们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设计了一个巨大的体育场。然而当这座辉煌的建筑完工以后,人们发现天然草皮在运动场的地面上无法生长。这个用来充当职业橄榄球和棒球的比赛场所,因为草皮无法生长而变得毫无价值。

方方面面的人纷纷提出了责难。建设者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向难题发起了科研攻关。这最终导致了一种人工草皮的诞生。如今,人造草皮覆盖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型体育场地。

一个年轻人,在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突然查出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别人毕业离校,他只能在家养病。为了替他排忧解闷,哥哥就陪他下围棋玩。天长日久,兴趣渐浓,最后,大学虽然未能毕业,却走上了棋弈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围棋教练。他就是被敬称为“邱百段”的邱百瑞先生,因为他教的学生得到的段位加起来已超过“一百段”。

一次听演讲,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演讲题目就是“为困难干杯”。他说:“以他的经验来看,每一个困难处境出现的同时其实都蕴藏着一个同等程度或更大的机会”。

人生就是由顺利与成功、挫折与失败共同构成的,没有挫折与失败的人生几乎不存在,也不完整。故而,我们要说,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必须正视挫折,直面失败,同时,也应该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失败,把挫折与失败转化成宝贵的财富。 有鉴于此,当我们在不断地因成功而喜悦,因挫折而懊恼的时候,一定要学通弄懂如何应对挫折与失败这门学问,这或许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如何面对自己的挫折?

人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呢?

第一,你可以用以下四句话宽慰自己: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人正和你一起遭遇着挫折;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挫折过后就是成功;挫折是一笔风险投资,只要努力,就会有收益的。

第二,挫折是我们前进的着力点。如同汽车的行驶靠发动机的动力克服前进中的阻力,大家都希望阻力越小越好,阻力为零时,汽车就可以像宇宙天体一样无限运行下去。但物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阻力,汽车发动机就找不着作用点,汽车也就发动不起来。人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否定,就没有肯定;没有挫折,就不知道何为成功。

第三,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挫折本身也可能就是一个机遇。当在经过一段众星捧月的风光之后,换一种际遇,坐一坐冷板凳,可以使人头脑清醒,静下心来反思一些问题,使自己更为理性,更为深刻,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挫折也可以培养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二战中,盟国船队遭遇德国飞机袭击,海难中牺牲最多的不是年老体弱的老海员,而是身强力壮的新海员,原因就在于老海员具有面对困难的毅力和经验。

第五,向他人(朋友们)倾诉你遭受挫折时心中的不快以及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 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第六,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如何帮助受挫的下属?

经理人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挫折,更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帮助下属应对挫折。

身为管理者,你首先应该及时了解并排除造成挫折的根源。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对职工的情绪应有敏锐的观察,应把职工的种种不良适应性行为,如:说怪话、发牢骚、吵架等看作是存在问题的信号,及时了解,找出根由,予以解决,防患于未然。企业的领导者还可以借助经常性的职工态度调查,及时发现职工心中的挫折。

第二,要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凡遭受挫折者,哪怕是“自作自受”,都是些不幸的人,管理者均应伸出热情的手给予帮助。正在遭受挫折折磨的人,是一个需要关心、照顾的心理上的病人。冷淡歧视,以行政手段施加压力,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把受挫折者推上绝路。唯有关怀和温暖的开导、劝慰才能帮助他恢复心理平衡。

当然,宽容的态度并不等于不分是非、一味迁就。正相反,惟有帮助受挫折者提高了认识、分清了是非,才能使其战胜挫折。

第三,应对挫折,改变环境是相当有效的方法,其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或居住地点;二是改变环境的心理气氛,给受挫者以广泛的同情和温暖。

篇5: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家长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话语气重一些孩子都会觉得很委屈,让家长们备感苦恼。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总会遇到议案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正是磨练孩子意志的最好方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应该一味的让孩子避免挫折,而是要交给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那么,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

家长教育孩子就要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要知道问题不可避免。此时出现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去解决。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该做的,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但我们可以下次再积累经验于一定会越做越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家长来包办代替,而应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现今一家一个孩儿的家庭居多,都是家里的皇帝和公主,很多家长都一味的表扬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家长要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网络课程,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篇6: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方法/步骤

1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学业上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棒的,甚至还曾经是什么高考状元,但是所谓的高考状元,不过是你们所在地市的状元,放眼于整个校园,甚至自己所在的班级,状元级的人物大有人在,在辉煌的成绩都只能代表过去, 要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调整自己的心态,明天的成就需要自己现在来努力打拼。

2

感情都是相互的。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外地求学,难免想家,总感觉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好,想念父母细心的呵护和关照,要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互的,只有你学会了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同样对你好,学会关爱,学会照顾和体谅别人,也是大学里很重要的一堂课。

3

缘来珍惜,缘去祝福。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遭遇校园爱情,但是也有一部分会在恋爱的过程中以为将来的工作去向或者考研学校不同等原因分道扬镳,缘分来了就要珍惜,好好的爱对方,如果你们之间真的要分手了,那就是缘分尽了,要想的开,大度的祝福对方。

4

确定好人生的大方向。所谓的人生大方向是指自己想在本科毕业之后就业还是考研,不同的方向决定你在大学四年里面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看着人家考研就说要考研,看着人家找工作就想还是就业好,这样没有目标,容易蹉跎岁月的,至于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当然是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了。

5

处理好家庭关系。 虽然还是学生,但是要关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处理好家庭关系,尤其是独生子女,一定要多关心父母,孩子上大学,他们处于空巢状态,而且接近或者正好是更年期,这个时候的父母特别容易争吵,因此要特别的多关心他们,宽慰他们。

6

用心写好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用心选题,用心修改,好好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虽然可能在导师选择和题目选择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必须用心,因为只有在你工作之后你才能够明白,曾经有人指导你写论文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7

认真对待实习。实习的时候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要认真对待实习。实习的时候学到的很多东西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而且要认真,细心,多学习,多用心,并把这些好习惯延续到你的工作生涯中去,这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都会做的很出色的。

篇7:怎样正确面对挫折与成长

成长的快乐总是伴随着痛苦,世事艰辛,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的人以为挫折是人生不可承受的灾难,可能会因此颓废下去,而有的人以为挫折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坎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一条迈过去的路,多迈几个小坎儿就会不怕大坎儿,就能成就大事,也能获得成长的经验.之所以面对挫折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是青少年时期接受抗挫折教育,使其懂得生活的道路不都是坦途,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经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挫折,有效的战胜困难.这也是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口.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得到过多的关注,造成过多的依赖性,糖罐里泡大的孩子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我总结出挫折与成长的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

人生的道路和自然界环境很相似,人生路途也像春夏秋冬,既有阳光明媚的春天,又有酷暑严寒的季节,既有风和日丽,又有雷鸣电闪.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考验.有位哲学家说过:成熟是一个人蜕去幼稚浅薄的蛹衣,生长出美丽自由的蝶翼,蜕化是痛苦的,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实,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教育中学生应该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关于这方面的培养要从家庭做起,从小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校教育也要纳入课程.比如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或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等等.让学生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意识和勇气.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

教育的中心是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最美好最难忘的事情也许是最困难的.爱默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愉悦的,它多半是一种胜利,而快乐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一种成就感,一种超越的胜利!”困难是可怕的,但困难也许是美丽的,如果你正处在极端与自怨之中,您不妨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看你面临的问题,你会豁然开朗.在格里米战役一次战事中,一颗炮弹把战区的一座美丽的花坛炸毁.但是在那被炮火炸开的泥缝中,却奇迹的发现了一道泉水在喷射,从此以后,这儿就成了一个永久不息的喷泉.成为这个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在那炸开的裂缝中,有战争的伤痛.有丰盛的经验.同样也有新鲜的欢愉不息地喷射出来!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许多人之所以伟大,来自于他们所经历的大困难.” 精良的斧头,其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砺中得来的.可以说困难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恩人,因为困难可以锻炼我们克服困难的种种能力.就像森林中的大树,经历了无数狂风暴雨的洗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人生如果不遭受种种阻碍,他的品格.本领.也不会长的结实.所以一切挫折.忧苦与悲哀,都是足以助我们成长的恩师.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有句话说的好:以压力为友,以失败为师.这是许许多多成功人士从实践中总结出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次考试失利,只能告戒我们要怎样努力超越自己,一次受骗屈辱只能让我们搽亮眼睛.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就大业.自我期望决定我们对未来的选择,鞭策着我们当下努力的方向.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保持适当的自我期望水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合理的期望水平应该是略高于现有的实力,以便我们为之奋斗,期望值过高,一时难以达到,会让我们品尝失败感,有时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期望值过低,会造成惰性心理,感觉胜利垂手可及,丧失斗志.所以适当的自我期望水平对后天发展有益处.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态度决定一切,所谓态度也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可以让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知难而上,永不言败.一个能够在一切事情与他相背时微笑的人,表明他是胜利的后选人.因为这样的举动是普通人做不到的.许多人往往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也不能实现目的.取得成功,就因为他们忧郁.颓废.消沉.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用糟糕的情绪破坏、阻碍自己的生命游戏.反之,你能够面队困难时刻,拒绝坏情绪,敞开自己的心扉,不让黑暗闯入,努力养成一种愉快的修养,你会看到发生在你身上的奇迹.有一个神经科专家告诉人家,他发明了一个治疗忧郁病的新方法.就是让患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微笑.无论心中喜不喜欢都要笑,笑吧,连续笑吧,不要停止你们的笑!最低限度,试着把你们的嘴角上翘,这样不停地笑时,你感觉到奇迹的出现.他用这种方法治愈了他的病人.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乐观是一种在逆境中崛起的动力.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而挫折可以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武器.5.培养逆商指数

为什么有的人无论道路如何艰难崎岖,仍能奋斗不息,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被所遭遇到的小小挫折而折断了梦想的翅膀呢?为什么在相同的智力、资本和机遇的条件下,有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把握机会,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一无所成?是天生的禀赋造就的,还是后天环境所致呢?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一个答案,就是逆商指数决定成功的结果.所谓逆商就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逆商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相反,那些逆商低的人则常常畏畏缩缩、半途而废、最终一败涂地。

可口可乐的总裁古滋·维塔就是一个高逆商的人。这位著名的古巴人40年前随全家人匆匆逃离古巴,来到美国,身上只带了40美金和100张可口可乐的股票。同样是这个古巴人,40年后竟然能够领导可口可乐公司,让这家公司在他退休时股票增长了7倍!整个可口可乐价值增长了30倍!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讲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古滋·维塔是高逆商的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他超越了。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他成功,所以就说他逆商高。的确,人们对成功者的评价往往是“马后炮”,在他们成功以后再总结其成功的要素,而不能有“先见之明”。同样的,以往人们常常凭借直观感觉来看待一个人对困难的态度,认为这个人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亦或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等等,这种观察是模糊不清的,对个人的培养锻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代心理学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验证你的逆商指数,对我们很好的掌握一个人逆商水平提供了可*的指标.因此,青少年逆商培养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家庭,学校要面临的问题,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所谓真正的人才需要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成功走向人生的颠峰.6.创设条件,改变环境

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其实,生活的情调要*自己去创造,与其苦苦抱怨现实,不如细心体会眼前实在的快乐.我们往往在山间海屋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眼前.有一个中国旅游团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同行的朋友听了都觉得好奇.于是大家前去看个究竟.那天,天气不是很好,市场上鱼腥味刺鼻,可是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唱着:啊,5条鲫鱼飞往明尼苏达去了.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欢笑.问及当地的鱼贩:这种环境工作,为什么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呢?鱼贩告诉我,几年前这个鱼市场是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生活的本身,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一个又一个好的创意出台了,一串笑声接着一串,他们成了鱼市场的奇迹.大家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有时候,鱼贩还邀请游客参加接鱼游戏,感受快乐的心情,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入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言开的离开,手中还提满情不自禁买下的鱼,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些道理.那就是:快乐在我们手中,快乐的条件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的环境在我们心理!

7.合理的宣泄

情绪就好比一个水库,理智是水库的堤坝,水长船高,水位到了一定时期就要开闸放水,避免大水决堤.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也像水库里的水,囤积只能给堤坝造成潜在的危险.所以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听音乐,找朋友倾诉,运动,散步等等,大笑或哭泣也是宣泄情绪很好的办法.否则负性情绪积累过多,容易导致行为偏激甚至精神失常。那种故意压制自己的人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不会发牢骚,总是面带微笑。对人和善,为他人着想,工作认真,经常为帮助他人而留下来加班。当别人问他体力是否可以时,他总是以笑脸回答“不用担心”。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种人就像热水壶盖上没有孔一样。一旦积蓄太深会引发爆发性的问题,导致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疾病.任何人都有其任性的一面,都有想说、想表达的事情,而那种故意压制自己的人却会对于自己是否吃亏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但实际上却是在意识中不断累积。这种“实在人”不懂得发泄不满的方法,不良情绪一旦爆发就可能做出令人无法置信的事。因此,在出现这种事态之前,最好能够适时地将它宣泄出来。不断隐忍只会引起严重爆发,而不断地宣泄才能防止这种情形出现。这与火山爆发喷火的原理是相同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压力在不断累积,那就试着将不满、牢骚发泄出来吧。

给自己的不良情绪开一个闸门,让身心更健康。

8.寻求心理咨询

篇8:微笑面对挫折

NBA中的“小黄蜂”博格斯年幼时便向往NBA,他的个头只有1米6,这样的身高即使在东方人眼里也算是个矮子,更不用说两米都嫌矮的NBA了。

博格斯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放弃努力,相反他热爱篮球,下决心要打进NBA。他天天和同伴奔跑在篮球场上,其他人回家了他还在练球,别的孩子都去享受夏日的凉爽了,他依然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他在篮球场上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

终于,他成功了!在NBA中博格斯是夏洛特黄蜂队中表现最杰出的、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身高的因素让追求NBA梦想的博格斯遇到了挫折,但他没有沮丧,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他成功了。

让我们微笑着面对一切艰难困苦,让我们感谢奋斗中遇到的挫折,只有它们才能把我们锻造成明天的金刚石,让我们的人生放出异彩。

篇9:人遇到挫折该怎样面对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受挫后一蹶不振的孩子重新站起来呢?

父母要培养自身的“承压”能力。家长端正自己的心态,避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确定教育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孩子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竞争,承受挫折。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苦遭罪,当起了孩子的“保护伞”,孰不知,这种过度的保护对孩子非常不利,会剥夺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作为家长,应最大程度地改变观念,掌握爱孩子的正确方法,相信孩子,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要鼓励他,让他自己去尝试。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某一领域里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在生活中,家长可利用孩子的优势激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长处和优势,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孩子在其他方面体验到成功、看到希望,能帮助他找回丢失的信心。

掌握调解心理的知识。父母要多学习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常识与小窍门,便于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整。比如当孩子出现紧张情绪时,可提醒他深呼吸几次,忘掉这是在比赛,把比赛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活动,用放松的心态迎接等等,同时,合理宣泄压力也能有效地控制“输不起”的心理。

让孩子清楚失败的定义。平时给孩子多讲些伟人遭遇尴尬、困境、失败时处理问题的趣事,着重强调他们的幽默感和豁达大度的心理,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失败是甘心承受失败,并且失去再尝试的勇气。多陪孩子观看各项比赛,引领他欣赏失败的运动员身上所具备的魅力和风采,告诉孩子失败不丢人,失败后重振旗鼓、重拾自信更让人敬佩。

专家观点:儿童心理研究发现,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那些爱退缩、不敢表现自我的孩子的上进心往往比较强,他们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比别人更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但由于自信心不足,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表现出逃避比赛:害怕竞争的行为。

一般来说,造成孩子不认“输”的脆弱心理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关。现代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下,他们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在生活当中,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时常“照顾”孩子,增强了孩子追求胜利、迎取赞扬的高高在上心理,结果孩子稍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严重。给自己思想增加压力,最终成了“输不起”。

上一篇:小巴掌童话读书笔记下一篇:体系运行报告-管理者代表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