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2024-04-29

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精选6篇)

篇1: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东南大学2012年739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1、名词解释 古诗源 词综

古文观止

“一人永占”四种曲 醒世姻缘 随园诗话

2、简答

散曲前后期的变化 楚辞

3、论述

唐宋以文入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东南大学2012年941中外文学批评考研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个,每个10分)

1.《毛诗大序》

2.钟嵘《诗品序》

3.白居易《与元九书》

4.王夫之“现量”说

5.《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

二、问答题(3个,每个20分)1.简述汉代楚辞批评情况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主要内容

3.欧洲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及主张

三、论述题(1个,40分)

试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东南大学2011年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5*8=40 诗六艺;古诗十九首;点铁成金;《折桂儿》;南戏;玉茗堂四梦;变文;同光体

二、简答题 6*10=60

1、简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2、简述正始文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3、为何一位学者说“老杜近似孟子”?

4、陆游诗歌不同题材诗的艺术风格?

5、散曲与词的异同?

6、梅村体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2*25=50

1、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简要介绍及评述?

2、一位学者说“诗到中唐尽”,你是怎么看的? 中外文学批评试题

一、名词解释

3*10 《典论*论文》

《姜斋诗话》

《悲剧的诞生》

二、给一段文字加标点,并表明其包含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30分 大约是“咸丘蒙。。。。”在课本上都有,主要有关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观点

三、论述 3*30

1、论述刘勰《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2、论述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文学理论思想

3、论述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201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

2.建安风骨

3.永明体

4.边塞诗派

5.婉约词

6.南戏

7.吴江派

8.桐城派

二、简答:(完整题干不记得了,但是范围都记得,只列出考察点吧)

1.古诗十九首

2.汉赋代表作及作家 3.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4.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5.牡丹亭的文学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杜甫生平论述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形成。

2、论述风骚的文学影响。

中外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言不尽意说

2、兴趣说

3、崇高

二、为下列文章点标点,并论述其中的文学理论

具体段落不记得了,应该是钟嵘的《诗品序》里的一段(参考书里有的)

主要内容是说“滋味说”

三、论述

1、王夫之的文学思想

2、意境说的发展过程

3、康德、黑格尔的文学思想

篇2: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综合考试【文学】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解释名词(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诗经》

2、《搜神记》

3、东北作家群

4、人文主义

5、哲理小说

二、简述题(共55分)

1、什么是新乐府运动?简述其理论要点。(15分)

2、简述宋代婉约词派的源流、主要作家及作为一个词派的总体特点。(15分)

3、简述王小波散文的艺术特质及贡献。(15分)

4、简述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10分)

三、论述题(70分)

1、有位文学评论家认为,我国古代写人艺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请你举例谈谈在《史记》和《红楼梦》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就。(30分)

2、结合沈从文的创作,论述其“神在生命中”这一命题的内涵与文化价值。(20分)

3、请阐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并举例分析西方悲剧如何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念。(20分)

文艺理论 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 共5个 计30分)

1、文以气为主

2、《与元九书》

3、词“别是一家”

4、文学反映论

5、意境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共4分 计60分)

1、如何理解钟嵘的滋味说?

2、如何理解严羽的诗歌“别材别趣”说?

3、简要解释文学文本的构成层次。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共2个 计60分)

1、请比较说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异同。

篇3: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一、审明任务,把准探究指向

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是“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

二、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考生要立足自我, 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根据题目要求,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观点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做适当的个性化解读。要注意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例如,凌鼎年《让儿子独立一回》中(原文略)

儿子上大学后缺乏独立能力, 有人认为错在史工程师夫妇, 也有人认为错在儿子,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以下题目的考察内容一样)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观点; 其次要结合小说内容来探究。

示例一: 错在史工程师夫妇。小说中的史工程师夫妇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失当, 对儿子事事包办。夫妇俩“学习至上”的思想比较严重, 生活上没让儿子锻炼, 以致儿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夫妇俩平时不忍心让儿子经风雨吃苦头,使得儿子缺乏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困难的能力。总之,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失当, 导致了儿子的高分低能。

示例二:错在儿子。儿子由于长期以来让父母事事包办而对父母产生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思想上变得软弱,越来越缺乏独立意识, 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儿子由于长期缺乏亲身实践, 生活经验匮乏, 对大学独立生活的实际困难估计不够,盲目自大,最后只能简单地用父母的钱来解决问题,看似独立,实际上仍是依赖父母。

三、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考生要做到紧扣文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 必须依据文体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考生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中找论据, 结合所用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合理分析, 阐明自己的见解。任何个性化阅读都不能脱离文本,观点应来自文本。

2. 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 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3.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时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考生阅读文本时要注意对此进行挖掘, 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一些延伸性拓展的探究。

例如,林双不的小说《枪》(原文略)

你认为这场误会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请结合小说和现实加以探究。

解答此题, 考生首先要明确探究的途径,一是作品,二是现实;其次要认真阅读作品,寻找文中交代误会产生的原因的相关语句, 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要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产生误会的根源是人心疏离, 并简要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示例:原因:⑴治安混乱,“报纸上几乎天天有 ,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抢财劫色, 甚至还要伤人”这样的报道,说明当时的治安环境非常混乱。⑵人心疏离,“我”最终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都是“我”自己的假设。作者是想借这篇文章说,在这个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膜和不信任。

四、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开放性最 大的探究 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 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 而且需要考生调动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 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须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 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

例如,范子平的《坐大巴》(原文略)

结合文本, 说说文中主人公金爱坐大巴的遭遇带给你的深刻思考。

解答该题时, 考生可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其反映出国人思想方面的痼疾; 还可以从中解读一些生活哲理,如事与愿违、阴差阳错的命运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 都要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

示例一: 坐大巴本来挺方便,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示例二:金爱因为坐大巴,影响了老公的仕途, 这是社会的悲哀。

五、顺藤摸瓜,由外到内

含蓄是文学类文本的一个特性。为了表达感情,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解答这样的探究题时, 考生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打开作者“心思”的钥匙。 考生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创作意图的“瓜”。

如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原文略)

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的终点”,但又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考生解答这类题一定要理解文章内涵, 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进行分析。但要注意,分析时一定要依据文本, 不能离开原文作答。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 车到站了,表面上指陈信回到了故乡, 实际上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 寻找到了生活的目标。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示例一: 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 也指陈信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 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 不要被生活消磨掉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示例二:这种说法有道理。题目“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 而倒数第二自然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意识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 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余蕴,让人思考。

六、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无论是描述性文字, 还是议论性文字, 都要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所以,考生答题时必须三言两语点到要害。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 ,一般应用 “总—分—总”式回答, 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分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层次;也可采用“观点+内容”或“文本内容+结论”的形式作答,而且组织答案时尽量分条表述。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类”试题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明确探究指向、把握观点、尊重文本、深入慎出、顺藤摸瓜、规范答题,这个难点可以被征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瓶颈也就得以突破。

篇4:文学类读本试题失分简析

1.不会归纳,找到区间全部照抄。

例如11题,“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正确答案: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

错误答案:①它的颗粒保持着汗珠的形状,带有了土地的精华,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②提醒人们它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并使我们想到种种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是隐藏在朴素后的深刻的美。③带有的忧伤与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和谐。

这一类答案就是找到区间了但是没有进行概括,像答案中的“颗粒保持着汗珠的形状”,是没用的,不具有概括性,所以可以删去。

学生在概括时或者因为没有找准区间,或者根本就不是概括,看着像就都写上去,所以是废话一大堆。

2.答题不全面,步骤不清楚。

例如12题,“文中画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

13题,“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房••••••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1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或感叹的语气],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

13.本段语言诗化优美,富有意蕴。采用了联想、想象、拟人等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

学生错误答案一:麦粒虽小,作用极大,制约着伟大生物,运用感叹句式情感丰富,感染读者,承上启下,既对上文麦粒的伟大的劳作总结,又引出对人类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质问,真诚恳切。

学生答案二:人类进行发明、创造,具有爱憎的情感等十分伟大,是伟大的物种,但人类无论已进化到何种程度,还是在吃麦子,所以说被小麦制约,特点:以小见大,突出了小麦的作用大。

学生答案三: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写麦子进磨房被磨成粉的过程,也在真真实实地表达自己被生活所磨损,作者由麦子联想到自己,所以对麦子被磨成粉有很大的同情。

学生答案四:句式雷同,排比,琅琅上口,气势磅礴,有整齐的句式美感,麦子进磨房的过程,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的写出了麦粒的痛苦,挣扎的状态,使作者心痛,写麦子进磨坊的过程,实写作者在人世间的处境。

这两道题目都考到了文章的艺术形式问题,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考艺术形式绝不是仅考一种,最起码两种或两种以上。

这几个答案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答案不清晰,不全面,答案一只写到结构上的作用,却没有写表达上的特点,答非所问。答案二答的是以小见大,不准确,而且只写到一种手法。答案三写衬托不准确,手法不全。答案四手法不准确,不全面。

3.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

例如13题“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房••••••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叙述麦子进入磨坊被粉化的过程,即作者的人生过程,两者有相通之处,一点一点慢吞吞地磨损着逐渐粉化。作者用叙述描写的方式写麦子被磨的过程,也叙述当时自己的心情,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手法答的不准确就是他们没有把手法吃透,所以也就不可能答出手法。所以答案就是不准确的。

4.东拉西扯,胡乱回答。

例如13题,“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房••••••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形式:通过写麦子被送进磨坊制秒分的过程,而令作者也感受到了这种磨难。借麦子喻自己,抒发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困苦的悲伤。在内容上,深刻描写麦子的状态与自己的感受,写出了磨难给麦子及自己的痛苦,体现了对麦子的怜悯及对自己的哀伤。

这种答案,学生虽然标出了“形式”和“内容”可后面的却不是形式和内容,是心中无数,乱猜乱写。

5.探究能力低下

例如14题“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正确答案: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

学生由于训练较少,探究能力不高.答题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建议抓紧最后时机,多练习,多讨论.

篇5: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1、革命罗曼蒂克

2、鸳鸯蝴蝶派

3、看虹录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6、中间人物

7、波动

8、主体论

9、图卷戏

10、今天

二、论述

1、简要概括三里湾,创业史在任务形象,语言风格,借重的文学传统等方面的主要差别,并分析其农村想象的各自特点。

(以下三选二)

2、结合《爸爸爸》和《小鲍庄》论述寻根小说的主要特点。

3、结合具体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谈西方现代派与80年代文学的关系。

篇6:中山大学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个,一个10分)

希腊戏剧。七星诗社。古典主义。意识流小说。

二、简答题(共3个,一个20分)

1.具体说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本质区别

2.哈代“威赛克斯”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

3、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艺术成就和主题思想

三、论述(2个,一个25分)

1.以雨果《巴黎圣母院》和麦尔维尔《白鲸》为例,说明法国浪漫派和美国浪漫派异同

上一篇:学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下一篇:拨河比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