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2024-05-05

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共12篇)

篇1: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异地的学习,他乡的快乐

——2016年10月-11月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落叶纷飞、清凉舒爽但又伴着一丝寒意的季节,按照塔城地区经信委、沙湾县商经信委的组织和安排,我和来自塔城地区各县市的24位小伙伴一起来到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回顾这30天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快乐值得我永远珍藏,底蕴深厚的古都、书声琅琅的校园、风趣幽默的老师、卧虎藏龙的同学……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美好,让我不断回味这段幸福的时光。

一、关于沈阳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踏上“大东北”的土地,却是第一次来到沈阳。在这之前,我对沈阳的认识仅限于辽宁省省会和工业基地,但真正生活在这里,却逐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作为新一线城市,这里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各类品牌门店齐聚,网络支付快捷方便,有一种“购物天堂”的感觉。作为工业基地,这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各类企业众多,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更是 “画龙点睛”的存在。但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沈阳故宫、福陵、昭陵里描绘了清王朝初期的繁华和荣耀;在张氏帅府领略了两代“东北王”的传奇风采;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铸造博物馆感受了中华儿女不惧侵略、奋勇拼搏的坚强不屈……正所谓“处处存美景,时时有惊喜”,漫步在沈阳街头,你会不经意得发现这里有一座古典的建筑,那里有一处饱经风霜的雕像,前边还有一位满腹故事的老奶奶……“一朝发祥地”的兴衰、“两代帝王都”的历史,都值得我不断欣赏、品味。

二、关于东大

东北大学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的学府之一,作为 “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院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更因为由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并担任校长而充满传奇色彩。这次来到东北大学,除了又一次重温学生时代的生活之外,还零距离接触了这座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独特的校园文化。南湖校区恢宏大气,南滨浑河、北畔南湖,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一应俱全,伫立在校园里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更使得整个学校熠熠生辉;沈河校区恬静优雅,门口的喷泉更为整个校园增添了一分宁静。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我感受到了“白山黑水”脚下的师生风采及其“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优良作风,能够成为一名“东大人”,我很自豪。

三、关于老师

这次“信息化人才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合理而有趣,既有身处教室里的传统授课,也有前往机械组装现场的观摩教学,各位老师们的教学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令人获益匪浅。其中,马健老师和生奇志老师让我尤为印象深刻。马健老师风趣幽默,各种搞笑实例让人应接不暇(我时常为我的智商感到“捉急”……),课堂上的笑声此起彼伏听他的课,总给人一种网络段子手在录视频的感觉;生奇志老师是新媒体传播达人,对新闻、传播、媒介管理及新媒体工作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听她的课,让我这个新媒体工作者从中受益良多。此次学习时光虽然短暂,但我收获颇丰,各位老师们传授的知识都将成为我的珍藏,帮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继续成长。

四、关于同学

这次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的25名学员来自塔城地区、下属各县市经信委及企业工作人员,年龄跨度从“60后”至“90后”,身份级别从普通员工至公司老总,其中“能人”众多、卧虎藏龙。在这短短30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彼此了解、熟悉,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个班里的其它几名“90后” 更是组成了“吃货小分队”,足迹遍布沈阳的各个大街小巷,一起快乐学习、尽情逛吃。我想这也是这次学习的一大收获吧,祝愿我们的友谊长存,我们的快乐永久。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专业间,1个月的学习生活结束了,我们也将离开已经熟悉的沈阳和东北大学,回到我们的家乡。离别之际,思绪万千,就像班里的“大神”们精心改编的歌曲《沈阳啊我的第二故乡》里唱的那样“期望你们来到新疆,别忘了新疆的朋友,到时我们欢聚一堂,共度那美好时光”。请别说,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我们一定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后来。

各位亲们,继续努力,未来再见。

吴洋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商经信委

篇2: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这句著名的话更证实若要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少不了前辈坚实臂膀的支撑,更少不了同道中人的经验交流。此次培训意义重大,对徘徊在创业边缘的人来讲,犹如雪中送炭,对在创业路上单枪匹马前行的人,更似锦上添花。内生动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我此次参加示范培训班收获的精神之瑰宝,更是日后耕耘在农村这片沃土的行动之指南。

一是内生动力。有位创业者说过,“只要打开一扇窗,屋子里就能洒满阳光”,当然,推开这扇窗的手的背后必然是一颗坚定而又强大的内心,而在这颗内心中最重要是第一个敢推开窗的这股劲儿,即创业精神,我们自然而然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创业动力。在培训中,农村带头人创业讲师团培训师王建平老师用她独特的分组教学方式,带领所有培训者进入她的“三意识”境界,即成本意识、专家意识、品牌意识,所有这些意识的建立均源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力量的巨大推动。在视频资料中,从加籍华人、博士学历的海归刘日波回国种田,只为达到“一年创收一个亿”自我实现的原始初衷,到CCTV7采访的“老外山里淘金记”的老板格兰特,涉足别样农家乐,发展环保度假村的劳动精神,他们都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二是干在实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管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有所作为,一为立志、二为勤勉。大学生村官进入基层,立志为农村做一番事业很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让勤勉保驾护航,正所谓“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正如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老师所教授的,从我们村官群体就要注重培育农民精神,立志传承农耕文明,恰似一句话“精神层面解决了,其他事情都不是问题”;韩建集团党委副书记田春山同志用韩建集团创业的成功实例,启发我们要有集体致富的观念和干劲儿。是的,干在实处更应该着眼于重点、解决疑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正是五千多年来劳动者的一路实干,方点燃了农业大国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是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此语出自“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这是习总书记对处在中坚力量建设者的正确引领,亦是对奋斗在基层第一线村官群体的有力鞭策。培训过程中,一亩田集团公共事务部副总裁彭南峰,用高新电子商务技术引领公司农产品到达一个新层次、新高度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改革发展、创新农业在当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中国的任何时代,劳动都是人的最本质活动,劳动精神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原色。我们要坚定信念、踏实肯干、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把农村精神和农业经济相结合,用多变的技术、多元的观念带给农村新景象、新气息。

篇3: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就国内人才培训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才培训模式。一种是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训模式, 它针对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性, 所以又被统称为企业人才培训模式, 它是当今国内人才培训的主体。另一种就是人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前的具有定向化、集约化和阶段化特点的大学生就业培训。

比较两种培训模式, 我们会发现几个关键的不同之处来。

首先, 是培训主体的差异。 对于企业人才培训来说, 培训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现阶段, 随着国内人才培训市场的日渐成熟, 专业的人才培训公司与培训机构越来越成为企业人才培训的中坚力量。从培训的市场角度看, 专业培训机构的强力介入, 体现出市场细化与职能分工愈发鲜明的特点来。一般而言, 培训机构的培训力量具有专业化、对象化、集中化与系列化的特点, 对于生产型企业与经营性企业而言, 委托培训机构进行企业的人才培训, 无疑是一件既省时又省力的事。但这一委托培训也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培训成本太高的问题, 二是培训系列的持续性问题。事实上, 就国内培训市场现状来看,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之高, 往往是一些企业难以持续进行人才培训的一个根源。而培训成果本身往往又需要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 所以培训的持续性往往就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的“企业内训”就成了一个能与“企业外训”产生互补作用的人才培训模式。

相对于企业人才培训来说, 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则体现出培训主体单一化的特点。从社会的人力资源使用需求来看, 就业培训无疑应是一个具有针对性与持续性的过程, 这就要求培训主体本身就应该具有专业性与长远性的特点。但是作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主体,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往往错误地以为高校自身毫无疑问具有教育的专业性与持久性的优势, 所以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对校内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事实上, 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与持久性并不能替代就业培训的专业性与持续性。一些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色, 但究其本质, 也还是一种基础性教育, 它和强调岗位应用特色和职业能力特色的就业培训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作为就业培训的单一主体, 高等院校的这种认识误区, 无疑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培训的针对性与持续性。就笔者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对江、浙、沪地区16所国家211重点院校进行的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 不定期开设就业素质培训系列讲座的涵括所有16所被调查高校, 达到了100%, 而开设专门就业辅导系列课程的高校只有6所, 占被调查总数的37.5%。一个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这些由高校组织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程, 其组织与主管往往并非是教学主管部门, 而大多是学生工作部门。也就是说是由非培训机构、非教学机构在高校内组织并管理着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与教学。这就使得高校内的大学生就业培训主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错位。

其次, 是培训资源的差异。 因为培训主体的差异, 也就导致了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所能享受到的培训资源的差异。表面上看, 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因此在培训资源的获取上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 这也正是大多数高等院校不愿意或者说是不屑于另寻合作伙伴而要独立承担本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最为重要的潜在原因。作为培训工作主管方的学生工作部门往往想当然地以为可以自主并自由地调动高校内的所有教育力量, 这样就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在培训资源上做出强有力的保障。事实上, 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而误区的关键还是产生在对就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上。对于培训来说, 不论是大学生的就业培训还是企业人员的上岗培训甚至是企业高层的管理培训, 它们最根本的特性还是实践性与针对性, 或者换种说法, 是市场性。市场本身是丰富而变化着的, 各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构成与发展往往与相关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联。尤其是这种具有决定性的市场环境本身又往往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它与学院派的课本教学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实践性差别的。另外, 由于大学教育的“每节课、每个目标都必须与预先设定的原理、文化模式、社会结构或课程大纲保持一致”[1] , 所以其资源利用的封闭性与机械性缺点还是很明显的。这些都使得高等院校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面对人才培训时产生了错位, 产生了无能为力的一面, 这也是大多数毕业生在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总是会抱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没什么实践作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而企业人才培训在培训资源的整合上具有极为灵活与实用的特点。据笔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2个大中型企业自2003年以来的企业人才培训的抽样调查表明, 委托专业培训机构进行的企业外训与自主培训为主的企业内训各占到相当的比例, 其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特聘专家培训”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若严格地从形式来看, 特聘专家培训应该属于企业外训与企业内训的交集部分。它往往是由企业内训机构根据自身培训内容的设计, 就局部课程聘请相关学者与企业家进行的讲座式培训, 这一类培训对企业知性结构的拓展以及企业文化氛围的营建都具有很特别的意义。因为相关学者对培训过程的参与, 可以将相关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做到与企业人才培训相关的市场化共享。可以看出, 通过以上三种培训方式, 企业人才培训的资源范畴基本涵括了教育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市场层面, 这也使得企业人才培训在培训资源上具有丰富性、全面性与针对性、灵活性共存的特点。

再次, 就是培训手段的差异。 应该说, 在企业人才培训中, 因为培训主体与培训资源的丰富性, 也毫无疑问地导致了培训手段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集中地表现为培训方式的系统化与多样化共存, 以及培训手法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共存。例如, 海尔集团作为国内大型民族企业, 其企业外训所占企业人才培训的比重一直较为突出, 在新加坡CSM公司为海尔集团所作的企业管理培训过程中, 结合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模式, 培训机构为海尔集团整合出一整套以“目的、环境、干净、结清”为核心理念的企业管理文化。在这个培训系列里, 培训的系统性与多样性特点促使海尔的受训人员为海尔独特的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贡献出了关键性的力量。事实上, 不论是企业内训还是企业外训, 企业培训中的培训主体一般都特别重视培训手段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这也是由企业人才培训的市场化原则所决定的。

而大学生就业培训中的现状相比较而言就显得不尽如人意。据笔者对江、浙、沪地区16所国家211重点院校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不定期开设就业素质培训系列讲座成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主要培训方式。即使是在6所开设了专门就业辅导系列课程的高校内, 课程讲授依然是最主要的培训方式。事实上, 讲授的方式作为教育与培训的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虽然在知识传达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它对于针对性与变化性极为突出的就业市场来说, 还是显得过于单一与陈旧。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纯粹的教育手段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培训过程中, 学院派的讲授模式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它使得培训主体、培训对象, 甚至是培训内容都显得远离市场, 这也使就业培训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意义。

从向企业人才培训模式借鉴与学习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就业培训应将注意力转向培训的市场化特征上来, 也就是从人力资源市场的效用特征出发, 来判定培训过程的有效性。这主要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 明确有效培训需求。 企业在进行人才培训之前, 一般会进行培训需求的有效性分析。总的来说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组织分析”, 这实际上指的是企业需求;然后是“工作需求”, 这实际上指的是岗位需求;最重要的却是第三层面, 即“个人需求”, 它是指“根据员工个人的实际绩效与理想绩效之间的差距, 找出培训切入点, 确认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方面”, 它实际上是“企业人才培训的最基本的一环”[2] 。而这一点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来说, 无疑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对比企业人才培训而言, 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本来就应该更倾向于对培训对象个体需求的满足。企业人才培训尚能将“个人需求”层面置于“企业需求”与“工作需求”层面之上, 如果大学生就业培训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培训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虽然在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过程中, 也融合了培训方即高等院校自身的需求, 但这种需求应当绝对服从于对大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 因为其培训目的不是最终指向教育产业化的效益, 而是指向毕业人才的市场化应用。只有毕业人才有效化的市场应用才会反过来促进高等院校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完善, 从而间接地满足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组织需求。但就目前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的培训目的往往纠缠于就业率, 这使得将毕业生“推出门去”、“推到市场上去”成为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实际上满足的是高校就业率的整体需求, 而符合毕业生从业发展规划的“个人需求”也就被变相弱化了。

其次, 明确有效培训手段。 如前所述, 大学生就业培训中最为致命的现实问题就是培训方式的单一化与培训手段的机械化。就业培训应该是一个充满着实践性训练的丰富过程, 因为从本质上看, 就业需要不是一种理论需要, 而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需要。就业环境与就业流程的知识性告知固然重要, 但实践与适应才是最重要的一环。相比较而言, 大学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方式与手段。在这方面, 企业人才培训的“现场培训”模式、“分组”模式与“游戏”模式等就显得很有借鉴意义。这些模式首先都很强调场景理论。“现场培训”往往以真实岗位从业情景为基本培训场景, 培训对象可以完全获得所需培训内容的真实感知;“游戏”模式注重真实场景的模拟, 其目的也是获得最接近真实的感知信息;即便是“分组”模式, 也注重从各组体验的差别中对比出真实场景下的行为感受, 它往往利用组别差异的对照来凸显受训者自身经验的获得, 这种培训模式本身所营造的集体性受训环境对受训者来说就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培训场景。其次, 这些模式往往很强调个体与他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知识传授与信息告知的授课模式最大限度地削弱了个体的参与意识, 也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个体参与受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在企业人才培训的“分组”模式与“游戏”模式中, 他人与集体, 甚至是培训者, 也往往是作为受训者的参照对象而出现的, 在与这些“参照系”的互动过程中, 所有经验、信息与知识的获得, 都是围绕着受训者的“个人需求”展开的。尤其是“现场培训”模式, 更是在培训过程中将个体需求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以便使培训获得最具现实效用的理想结果。从有效培训的角度看, 这些方式与手段是非常值得高等院校在就业培训过程中去效法与借鉴的。

再次, 明确有效培训评估。 限制大学生就业培训走向科学化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培训本身缺乏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所推崇的毕业生就业率往往被当成评估大学生就业培训成果的唯一标准。“要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 就要从多方面设置培训评估的指标。”[3] 由于各高校公布的就业率指标往往含有一些水分, 就业率情况对于就业培训来说, 本来就只能算是一个间接性指标, 以这一间接指标作为唯一的评估标准, 这样的评估明显就不具备科学性与有效性。就培训评估而言, 有些企业在人才培训过程中建立的“生产——培训一体化评估体系”是值得高等院校予以借鉴的。企业往往会将培训与培训评估视为专项的管理活动, 会就培训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做出定性与定量的规划, 然后根据这些规划提出评估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所涉及的方面往往不只局限于培训结果的实效如何, 对受训者的技能状态、情绪状态, 甚至是对培训自身功能性检查的许多细节方面都会涉及。这些宏观与微观的指标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培训评估体系。事实上,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没有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评估体系, 没有一个个细化的评估标准对培训过程的检验, 很难想象培训自身会有什么实践性意义。由于大学生在进行完就业培训之后, 就面临毕业与离开高校, 所以这样未经有效评估的就业培训也就在培训对象离开之后成了分管培训的学生工作部门的“少数派报告”, 因此也就使有效评估渐渐远离了大学生的就业培训, 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培训丧失了系统化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David Carr.Education, Knowledge and Trut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64.161-163.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6.

篇4: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此次网培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视频学习、参加活动及提交作业。视频学习分为十二个章节,其中第一、二和三章节是由东南大学陈美华教授和郭峰萍教师主讲的基于PBL模式的大学英语探究与分析。其余的九章均是由东南大学李宵翔教授主讲的新教学模式与教改研究探索分析及教师角色定位等精彩内容。先介绍PBL大学英语教学,不得不说东南大学这所富有百年美誉的学府从上至下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支持和重视,不管是全校无线wifi的全面覆盖,还是多媒体教室、录播室、自主学习室、语音室、课程中心、实验室的全方位跟踪,无不体现高等学府跟国际语言教学接轨的步伐如此之接近。正是基于大学英语现状急需改变的需求,加之对目前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从2006年开始东南大学开始项目式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并于2009年在全校全面铺开此项工作。值得肯定的是东南大学的英语教学学时安排,每学年除了春秋学时外,他们在每年八九月开展为期四周的大学英语课程强化英语学习。项目式教学包括教学目标、主要特点、教学流程、个案分析、教学反馈和存在问题。因为项目式教学本身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语言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虽然是辅助性和管理性工作,但对于学生无论做interview还是reflection等都有决定性作用。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给我的体会是:第一,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第二,时间安排更个性化,教师的辅导可以见缝插针,可以是中午老师们下课后的时间,也可以是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但又能保证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第三,学生小组组长的领导作用不可小觑。尤其是个别很有个性平时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在项目式活动中都成了领头羊。同时郭美华教授展示了每一周学生的任务,总共课时为16周,每一周教师工作任务和学生任务都很清晰地以图表形式体现出来。学完这几章后我的总结:第一,项目的话题比较能体现学生的心声。学生做此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呈现方式比较独特,如电子杂志等。第三,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团队合作比较融洽。很多学生都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得到了锻炼。而教师虽然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和精力,但其认知能力、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有了极大挑战和提高。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最复杂的事情。一件事是政府管理,另一件事就是,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惑和问题开始出现:(1)如何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地传授知识?(2)很多教师是否在弥补学生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缺失,如:语言语调的纠正,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3)现在很多大学的专业课程都用英语授课,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听了李宵翔教授的课程讲座,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网络资源”、“教师角色”和“教师职业发展”。

网络资源。十年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运行环节如下:(1)基于网络平台,光盘的学习;(2)基于多媒体的教室面授和交互活动;(3)基于网络平台的自助学习;(4)基于小班的口语训练(依据不同学校执行)。以上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包括:(1)面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2)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3)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结合;(4)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资源说”的观点应该明确体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花了学习时间对他今天、明天将会有更大启迪。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应该成为大学英语的终极培养目标,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个目标非常高,也很完美,受各学院实际情况、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的限制,可能真的很难在短期内实践。

教师角色。现实中很多学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教师层面而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技能和方法滞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乏力。而在教学管理方面,机制创新滞后,导向和激励功能衰减,人文环境创造和优化能力有限。实际上,教师更新了观念,创新了模式,设计安排好了教学课堂,保持了舒畅的心情,得到了同行和学生认可,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工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不是老师的功能就是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供标准答案呢?李教授反而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更灵活生动地设计和安排课程,引导学生探寻答案。老师一定要摆脱安全感的束缚,因为大量生动活泼的英语教训形式和语言交际实践,将会向学生提供有利于认知英语语言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英语从事交际的技能,形成和强化多元文化意识,促进个性和人格综合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我想总结的是教师就应该是在课堂上和课外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生动活泼的高效的有意义的有社会实践体验的语言实践环节。学相伴,用相随,学以致用。

教师职业发展。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应变“我知故我教”为“我教故我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应该是当代教育的真谛。

此次培训的第二部分为参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版块完成。我选择资源分享、主题讨论、调查问卷、有奖征文和网络调查等环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分享国家级教学名师刘庆昌教授的教学心得。最后一部分是论文作业的完成。

篇5:拔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县委组织部举办了柘城县第七批拔尖人才培训班,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工作理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龚飞教授的报告语言生动、数字详实、深入浅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力建设“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加快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了解到当前商丘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不优、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技术层次低、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柘城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可谓民心所向,形势喜人,捷报频传,鼓舞人心。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使柘城迈入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快车道。

(2)柘城发展依赖于人才队伍建设。我们不但要大批培养和引进人才,还要用科学的管理经营和使用人才,用优越的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3)科技创新是地方发展的支撑。柘城县相继荣获“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产业集聚建设十快县”等称号,依赖于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无论是政府的宏观指

导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更多年富力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才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的实践当中。

(4)柘城腾飞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能不振兴教育。引进人才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培养大批本土人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可是,老百姓评价名校的标准不是楼盖得有多高,而是教育工作者水平有多高。我们的校长队伍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离教育家办学的目标还有不短的距离。教师编制表面充足,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

篇6:集团后备人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能够参加集团组织的后备人才集训,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是公司对我自身能力的认可,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全方位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也倍感压力,因为身边的同事们都是如此的优秀,与之相比需要我学习的还很多。井无压力不出油,正如老师在课程中给我们讲述的:有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充盈的体现。作为xx集团__公司的一份子,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化解压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方可端正态度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砥砺前行。

化解压力,要富有吃苦精神。我在__所负责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每日进行现场安全督导检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不论风霜雨雪每天必须围着现场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保证安全检查质量成效。不光解决实际问题有压力,撰写材料、报告压力也非常大,就连开罚单,也经常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可以说,各方面压力都非常大,想要干好工作,就要不怕难、不怕苦。人无压力轻飘飘,而减少压力首要的方法,便是把工作中遇到的这些苦当成一种磨练,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学会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磨砺中成长。

化解压力,要养成勤奋习惯。其实,压力多数来自于自身的“本领恐慌”,例如应急能力、实践经验不足,办事水平还有待提升、综合协调能力较弱等等。因而必须在“勤”字上下足功夫,要勤于学习思考,自觉学习最新的安全环保知识,掌握好相关政策,争当“政策通”、“活字典”,用实时更新的知识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要多学多看多问,主动向优秀的领导、同事请教咨询,到兄弟企业参观交流学习经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勤快,及时总结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这样才能锤炼出过硬的本领。

化解压力,要激发实干动力。在面对工作时,若前期干事热情高涨,后期松劲懈怠,会致使工作“悬在半空,落不了地”。正如老话说的,千难万难只要敢于面对就不难。要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主动化解压力,拿出钉钉子精神对待工作,盯紧目标不放,对照计划倒排工期,将工作一茬茬做实、做细、做出成效。认准前行方向,激发前进动力,把所有在学习上、实践上、专业知识上遇到的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才能促进我们朝着为岗位尽责、为公司尽忠的方向加速前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吃苦精神,养成勤奋习惯、激发实干动力,将工作压力化解为前进动力,以持之以恒的实干来磨意志、砺作风、增才能,争当xx集团干事创业 “排头兵”。

集团后备人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集团组织的后备人才培训,转眼间,为期两天培训工作已经悄然落下帷幕。而我却依然沉浸在培训带来的兴奋之中。我尤其对《情绪与压力管理》这节课感触颇深,久久回味着_老师精彩的演讲以及种种令人深有感触的案例。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物质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负面情绪的积累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降低我们清晰思考的能力,影响工作效率。因此有效的控制负面情绪,进行情绪和压力管理,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通过_老师精彩的演讲诠释了《情绪与压力管理》。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解,以小带大、以点带面,让我深刻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情绪给我们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人人都可以有情绪,重要的是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情绪负责,这是对自己更是对家人负责,要敢于承担自己情绪带来的后果。费斯汀格法则、踢猫效应的学习,让我懂得在工作生活中要找到适合自己消化负能量的方法,学会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压力是主观的感受,不是客观存在的。压力管理中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但压力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承受压力取决于个人身心承受压力的强弱程度。工作中要避免压力的积累,适时启动“减压阀”。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斗志,使生活充满激情,而过高的压力容易使人失衡,对身心造成伤害。平淡无奇的日子要学会给自己加压,迫使自己更加优秀。压力过大的时候要学会减压,可以通过运动、旅游、喝酒、散心等方式,要在众多的释放压力的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自己可以克服的困难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亦如此,要拥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合理分配工作数量,提高工作质量。牢记“这也会过去”,走出过去式,直面将来。

篇7: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参加培训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感谢学校组织了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从这次干部培训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真是获益非浅。

首先,我想说,大学的学生干部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面对现在课程比较繁多以及学生干部工作较为烦琐的现状,此次的集中培训使我更加分清了两者的关系。学生干部的工作不同于一名普通学生,但我必须时刻紧记自己也是一名学生,一名普通的学生,不能忘记自己的天职,更不能模糊前进的目标!我想惟有保持自己谦逊的工作方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学习上加倍努力才能确保工作的成功和自己学业的顺利完成。时刻调整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心态,戒骄戒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使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作为班级的一班之长,无论是活动、做事都应该有创新,有主见,我们应该多看,多想,通过别人的计划、方案以及活动的具体流程,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做生活的细心人,做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多留心身边的事,留心社会的事。在工作之余,把自己身份放下,和同学们融入一起,搞好基层群众关系。加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凝聚一方人。总而言之,我们要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发挥自己现在所在岗位的作用,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成为一个会说、会写、会干事、会协调、会主事的学生干部。

另外,我想我们可以把这些通过培训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提高后,在班级里面的班会会和学生干部分享。我想这样更有意义。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2009-2班

班长王振光

篇8: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培训

1 概述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是当今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制定一套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人才培训模式,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2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意义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以重庆市中小企业为例,调研显示,约有九成企业表示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要求加强人才培训。

为此,针对性的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②员工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实施具有反作用。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路线的转换。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对先进技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③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系统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員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3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市场分析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当今电子商务特色突出的市场浪潮中,信息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的行业、地域十分广泛,重庆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就人才支持方面,“每年组织1000名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1万名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各项知识更新、提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培训”、“10万名以上企业技术工人参加提高操作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全市中小企业数十万计,全国中小企业数千万计,按上述比例计算,人才培训需求的数量庞大。由此分析可知,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4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开展信息化的企业来讲,人员结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是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全盘规划的CIO,一般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塔基”是一般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输入等具体操作工作;“塔身”就是被称为企业内部IT管理咨询顾问的项目负责人,即各模块的项目经理,其作用一般是代表企业用户方负责具体项目的需求调研、规划及实施,负责代表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进行项目描述。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程度不一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综合制订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措施。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需要,结合各类信息化主题知识,开展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电教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4.1 培训面向层次 经理(厂长)班:面向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企业最高决策人员开设。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的视角,包括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的关系,信息时代的领导和管理艺术等方面内容。专业培训班(高级班):面向企业信息化主管、主要技术人员开设,培训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系统选型、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展开。基础培训班(普及班):面向信息化相关技术人员。从普及的角度,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主要强调具体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针对性开展集中区域、集中领域、集中行业、集中应用需求等方面的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随需求而定。

4.2 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案 培训工作思路是“抓关键,重普及,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结合政府企业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针对主题的灵活形式开展。

不定期举办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信息化的培训班。定期开办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力量,借助远程教育中心安排普及企业信息化教育课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先者进行技术讲座。

5 结论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推进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要素,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重视。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持久有效的培训机制,对于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开碧,罗蓉.中小企业MES支持服务平台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8):21-22.

[2]郝芸芸,王丽萍.中小企业信息化在线培训平台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99-100.

[3]任冬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5):70-71,69.

篇9: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体育工作室 李 雪

xx年3月走进了广州市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第二次集中培训班。本次集中培训将要在东莞市进修学校持续一周的时间,本着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心态开始了每一天的学习。华南师范大学的领导们与班主任给予了我们参训教师较高的期望与要求,不但希望我们在培训中学有所获,也要将所学的感悟用文字形式体现出来。本人觉得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因为通过这种形式更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观点进行细化、反思。转眼第二次集中培训班已到第二天,也到了梳理这两天学习心得体会的时间。在这里谈谈本人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一、提高了通识理论知识

本次集中培训的主题是教师的教育基本素养的提升与成长规划的制定。这两天的课程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有序开展的。作为这一期培训班的学员我深知要想成为一位学科名师就要有更深、更高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专业知识。要成为名教师就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例如:教育教学素养在日常工作中要如何的去提升;科研工作要如何的开展;如何认识、剖析、规划自己;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如何辐射其它教师;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等等。虽然培训内容都是通识理论知识,但对所有学员搭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上做出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精彩互动、共同提高

互动学习在众多培训中是最令专家或组织者忽略的一种培训形式,但在这次的集中培训中却有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堂课是——“世界咖啡:名教师胜任特征分析”这节活动课。之所以称之为活动课是因为种这种课型重视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通过“深度汇谈”产生组织动态性的学习形式,最终得出分析结论。活动课中所有学员共同研讨、深入剖析、通过互补的形式就某个话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呈现的效果非常显著。一个下午的学习让我对名教师的特征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向着这个目标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

三、勤于思考、寻求突破

两天的学习内容想要一下消化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还有三天的学习内容。但在课余时间针对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还是必要的。例如:要成为名教师今后的几年发展规划;如何解决自己现在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出现的瓶颈问题等等都是我这几天反复思考的问题。规划不等同于计划,在规划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时做好每个阶段的计划才是踏实走好每一步的基础。勤于思考、寻求自我突破才是最终目的,我期待着。

四、心有方向,心有力量 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 keating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参考电影简介)。从这部教育电影赏析中让我感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心都有方向,都有力量。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来讲不能一味的抹杀孩子的内心的需求,尊重学生、尊重孩子、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

篇10: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2018年4月8日—7月13日,我参加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在长兴职教中心举办的2018年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的培训学习,丰富的培训内容、培训教师精湛的讲座、鲜活的实例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其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PPT等简单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上,其实还有很多制作课件的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微课制作软件等。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通过这次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1.提升视野,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逐步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这次培训分四大模块:(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案设计;信息化教学策略与实施;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反思);(2)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资源库构建;微视频制作及应用;VR软件设计及应用;APP、微信教学云平台;PPT制作技巧等);(3)信息化教学大赛能力提升;(4)信息化教学实践(微视频脚本设计与制作;备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上的巨大魅力,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2.多媒体、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这次培训,我作为一名30多年的老教师来说,感受最深的还是PPT课件的制作和微课课程的制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管也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用得最多的还是PPT课件,且课件制作较单一。在这次培训中,首先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在PPT中进行复制、做母板、用动画、插视频、选字体、转格式、录视频等内容,且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提高了自己制作PPT课件的能力。其次,对微课课程的制作,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用过,但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次培训,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自己的动手实践,学到了很多东西,尽管还不是很熟练,但也小有收获,例如通过camtasia studio微课制作软件对PPT课件制作成微课课程,对视频进行剪辑等都已基本学会,相信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努力,一定会使自己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11: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班学习心得

----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班学习心得

2017年11月7日,前往北师大报到,参加培训期间,让我有机会聆听张国龙、李永瑞、韩玲等教授具有专业引领作用的讲座;有机会走进敬文中学和万泉小学观摩学习;有机会和来自江西各地的老师零距离交流;有机会集中精力系统的学习和反思。这些难得的机会收获将伴随着我走进今后的工作,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新起点。

江西省教学点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班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展与合作中心主任、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先生,教育名家讲堂: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人文素养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姚梅林教授,心理学名家讲堂: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讲座

篇12:东北大学“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中国农村与农业发展

对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农民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七大挑战。全社会已经共同认识到,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富裕。在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道路上,中国已经探索了20多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下,还有更多的困难和难题需要解决,因而培养农村科技创业人才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工作。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通常意义上是指在农村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经济资源,依靠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发展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周边其他农民共同致富的科技创业人才。比如说某个县以养猪业为支柱产业,年出栏生猪50万头,有15万户饲养,平均每户出栏3头多,全县人均1头猪。但仔细分析养猪户结构后会发现,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散养农户放弃养猪或者向50头、100头出栏猪发展,这样,全县约有3000户养猪大户年出栏猪共计达30万头。这3000个饲养户的经营主人就是该县养猪业的创业者。如果通过系统的培养与教育,其中1000户一年就可以出栏50万头猪。这1000个农户养猪主人就是我们要重点、终身培训的人,他们就是养猪科技创业人才。如果要对全县15万户养猪户进行系统地培训是一件可以想象,而难以做到的事,即使是培训到位了,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效果。但对全县1000个养猪大户进行长期、综合的养猪技术与养猪综合经营管理培训,既完全可操作又会产生强大而实际的效果。一个县抓住了这1000个养猪大户,全县的养猪产业就发展了,也就是实现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台湾省1983年底实施了“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在农民之前加上核心二字,在于突出这些农民与一般农民的不同,他们不仅以农为业,而且以农为专业;不仅以农为生计,而且以农为生涯。该计划旨在长期选拔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有经营管理及领导能力的“核心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核心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推广的精英,成为农村社会的领导者。当时,台湾省从80万农户中选出了8万农户成为核心农户。虽然在培训辅导计划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有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在一般性培训推广措施之外,要集中资源,针对专业农民的特定需要,给予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及持续性的辅导协助,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促进规模经营;要建立专业农民培训注册登记制度、专业核心农民的创业辅导和技术辅导等制度;要遵循农民知情、农民自愿、务实工作的原则。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农户家庭作坊经营,要提升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区的生产效率,关键在于培育新型的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通过这些核心创业人才来有效地推进规模经营。中国农民大学从2005年起,结合国家许多农民培训政策,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

所谓农民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下,针对区域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或短期再教育活动的标准样式和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培训模式;是反映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等特点的培训模式,反映培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在当今信息和生物技术时代,中国农业面临全球农业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食品安全等诸多挑战。每个县域经济都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经济、自然资源发展主导农业产业化;每个产业化必须以核心人才为推动力;对核心人才进行的终身注册式技能与综合经营管理培训的标准形式和理论体系被称之为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由系统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培训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主要由培训目的、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规则、培训评价体系等要素组成。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目的

为每个县域支柱农业产业培养创业致富和带动致富的核心人才,并通过核心人才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创业人才的引领和示范,改变其他大部分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促进农村社会向富裕小康社会迈进。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目标

通过以专业经营所需技能知识为主线的培训,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和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业企业家。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训主体

“三元制”是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训主体,一元是指政府,一元是指大学,一元是指农业企业。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培训,无论在政策法规,还是在经费资助上,政府起重要角色。学校是三元中具体的操作者,与农民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高等农业院校是重要力量。农业企业是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虽然一些农民已经创业,但他们自办的农场(厂)与高效益的农场(厂)相比无论在工艺设施,还是在经营管理上均有差距,所以到这些标准示范场(厂)进行顶岗训练是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重中之重。即将创业的年轻人,在系统学习完必备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之后,到这些农场(厂)进行就业式的学习更是自我创业之前的必修课。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客体

培训客体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创业的人群,既可能是农民又可以是非农民;可能是科技专业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可能是已经办了养殖场的农民,或者是正在筹资建场的人。培训客体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紧密结合,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人物。这些人在政府心中有名,同时又是行业协会的主体。所以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客体应该面广而求精。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的目标总体决定的,但同时又要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中国农民大学经过一年的探索,基本上有了一套可实际操作的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在总体的培训内容设置上,课堂授课占30%,实践课(技术辅导)占70%,突出高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分4个模块:思想文化修养、成功创业心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技能。前3个模块占总授课的30%,学制1~2年,为非学历高等专科层次以上教育。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规则

培训规则包括培训方式、培训程序以及培训管理。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方式以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以每个县为基本单元,建立中国农民大学培训办公室,每月按创业专业进行1~2天课堂授课,老师授课完后再下农场(厂)实地指导。每个县按本地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立师资队伍。利用现代化通信与信息网络组成统一的管理、教学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将课堂讲授、实地指导、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现场示范、模拟训练等形式有机结合。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培训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过去农民培训系统工程完全被忽视的环节。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监督和导向功能,能提高培训水平、管理水平和学员质量,同时又能促进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良性发展。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完全按教育培训评价的惯例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在评价指标中偏重于培训之后的经济能力提升以及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创业的能力。评价工作除了自我评价(如课程测验、技能考核)之外,还引入社会评价。

实施与预期效果

在当今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民科技创业培训会更加有效和直接。中国农民大学在探索性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如下启示:

充分利用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资源

中国农民大学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将全国能够参与培训模式的各要素有机结合成一所农民创业培训大学。经过筛选的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和信息。农民大学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资源有效地调配教师,对县级站和学生进行管理。每个县的科技培训工作站通过网络可以与培训中心实现直接的联系。农村计算机普及率远不及手机的普及率,无论是一般农民的技能培训还是科技创业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通信网络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联合

广义上讲,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还是一种高级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中,与农业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资源十分丰富。如广泛分布于各县的农业职中、农业学校、农广校;科协的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函授学校等等。在进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时,要有效而又有机地将上述教育资源联合在一起。以中国农民大学为主发起的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就是很好的尝试。

过去许多农民培训是自上而下,离岗培训为主。以目前的形势看,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必须以县为一个基本单元,必须深入基层,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管理环节。以县为单位,结合当地县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农村科技创业的类型,同时以县的行业协会为具体结合点,与接受培训的农民直接对接。以县为单位组建适合于当地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些老师与总的培训专家一道可以承担部分讲课,更多的是深入农场(厂)具体指导实践。

编写科技创业培训教材

任何一种教育培训都应有适合的培训教材,科技创业培训更是如此。中国农业出版社近几年针对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的技能培训出版了许多适合农民培训的教材。根据农村科技创业培训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与中国农民大学又合作出版系列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教材。教材突出在农村进行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综合知识,既有深度,又便于农民在老师讲解及远程辅导下自学。○

上一篇:xxxx年XX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各位领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