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导学案

2024-04-13

采松果导学案(通用13篇)

篇1:采松果导学案

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姚丽萍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 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 思考25+4=?的算法。

(3) 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

(4) 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

(5) 那么思考4+25=?

(6)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

(2) 用小棒如何计算?

(3) 用计数器如何计算?

(4)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三:综合

(1)我会算

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

(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

活动四:

(1)先计算

39=30+()62=65-()

90+()=9972+()=78

43+()=4862+3=()

(2)讲算法

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3.情感目标

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比较满意的地方在于让学生体会不同计算方法,并且总结不同方法孰优孰劣,选择其中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体会解决问题要寻求不同的办法!

篇2:采松果导学案

课题:松鼠与松果 主备人:陈杨 初审人: 班级: 学习目标:

1、会认“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植物认养活动 学习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继续感悟形声字的规律,写好“心字底旁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文中的好词。

2、读懂课文,划分自然段。3.准备生字卡片。自主、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

师:你们了解松鼠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小松鼠的知识?。(小松鼠尾巴弯弯的,可以当降落伞;小松鼠喜欢吃松果„„)

师导:小松鼠还是造林的能手呢。他们冬天把松果储藏在地下,春天来了,小松果长出小松树,渐渐的成为松树林。那么小松鼠为什么要种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1、正确、流利、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

2、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认会11个生字,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会的。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自学指导: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圈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目标检测:小组互查读文情况。“提醒专家”提示大家注意生字中的字音、字形的难点。强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发音难点和形近字的区分。同学间互相提醒,达到互助学习。

(二)识记生字

自学指导: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有那些?(编儿歌、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打招呼等)。用以前所学的识字方法或更有创意的识字法来识记生字。小组交流自学所得,教师随机指导。结合本课实际自主识字的常用方法有:

编儿歌识字:如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聪)还有意、忽、总的巧记: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

做动作识字:眨:让学生做眨眼睛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忽然、主意 小组合作识字:如、以。

5.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巩固读音。

练习设计: 1.我会读。

(1)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更喜欢松鼠了。(2)如果明天天气晴,我们春游去。(3)小明聪明活泼,我们都喜欢他。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读文:请六名同学来逐自然段读课文,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聪明活泼)

2.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思考课文中哪一段写这幅画的? 3.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小松鼠多高兴啊,怎样才会把小松鼠的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呢? 4.教师范读第二段。学生自由练读,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5.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小松鼠正在大饱口福,可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小朋友们读读2、3自然段,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再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树的关系。6.可是如果没有了松树,森林,松鼠们会吃什么,到哪里住呢?想到这些,小松鼠的心情会怎样?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焦急、害怕的心情来读这样的几句话。7.学生自由读、同桌配合读、师生评价读。

8.小松鼠的愿望实现了吗?请你大声读读第5自然段。

9.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茂盛葱郁的松树林,森林妈妈有了小松鼠这样的爱家小卫士,未来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好。

五、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按()——()——()——()的顺序复述。

六、拓展延伸:一棵棵小松树迎着蒙蒙细雨挺拔的生长着,那么将来,将来这里会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描绘未来的松树林美景。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揭示目标:写好6个生字,演课本剧。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意、总”两个字中“心字底”的写法。

“心字底”的写法: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意”中的心字要比“总”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中的心字更扁一些。2.范写“以”、“后”。

“以”字的第二笔点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后”字中出现了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更”字的关键一笔是“竖撇”,一定要先“竖”后“撇”,而且要从竖中线起笔,穿过日字开始拐弯。

(二)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1.要求学生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2.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3.生练写,生生互评,评选“写字王”。

四、读一读,演一演

1.再读课文,找最要好的伙伴,准备表演。

2.分小组表演,指名到前面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设计:

1、读一读,连一连。

可口的 松林 眨 办法

挺拔的 松果 栽 小雨

茂密的 松树 下 松树

活泼的 细雨 埋 松果

蒙蒙的 松鼠 想 眼睛

2、阅读收获展示交流。

兰兰的收获:课文中松鼠做的事情有:摘松果,吃松果,埋松果。

方方的收获:我知道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春天。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小松鼠喜欢吃松果。

_________________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用“☆”评价)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课后检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认一认

小松鼠摘到了许多松果,你教它认一认松果上的词吧!

我会读

把词语读正确,就能走出迷宫了。

我会填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我会写: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好,给写得好的字插上小红旗。

篇3:采松果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采松果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采松果》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形成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采松果”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出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开发一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造多种数学游戏,并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不知不觉地学会知识,技能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才”,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4、教学节奏太缓慢,学生的语速不够,语言的完整性还没有训练到位。

5、过于强调口诀的倒正,口诀是强化记忆的辅助,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篇6:《采松果》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育学生要用心计算。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2+1+43+1+59-2-3

30+6030+5040+50

90+1060-3090-10

80-20xx-7030-2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连加

先计算:3+2+4

再计算:30+20+40

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是什么?

讨论:整十数连加与10以内连加法的异同

2、学习连减:

学生试做:80-20-30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8个十减去2个十得6个十再减去3个十是一个十就是30)

三、巩固练习:

⑴.出示卡片后直接说得数

⑵.争夺红旗比赛

五、课堂作业:

20+50+107090-10-20xx

20+60+108080-40-20xx

40+10+209070-50-1060

六、板书设计:

采松果

20+50+107090-10-20xx

20+60+108080-40-20xx

40+10+209070-50-1060

3、

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30+6030+5040+5090+1060-3090-1080-20xx-70

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79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5、投影出示挂图,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25个松子,小松鼠采了4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25+4=29

205

6、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7、小组活动,讨论算法

8、用小棒摆一摆,分别说一说摆的过程

9、根据图中已知条件,再提问题

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小松鼠比妈妈少采几个?

25-4=21

205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3)集体归纳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

填上适当的数

2、直接写答案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

3、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10+30〉()20+()〈2525+()=25-()

板书设计:

被减数

46

96

28

36

减数

4

5

7

5

篇7:《采松果》说课稿

(一)》教学10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一年级上册学习的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多少和减法计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习解决比多比少的加减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正确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运算,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五单元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三单元在编排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时,设置了《采松果》这一情境,根据同一情境中呈现的两个条件25和4,提出用25+4计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和25-4计算的相差多少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本课时内容安排如下:

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例题在列出算式25+4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是下一课时的内容,但考虑到学生在先前学习中接触到了算珠计算的方法,因而将下一课时的内容放在本节课进行。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25+45+4=920+9=29,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归纳小结,理清思路。

学生经历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算法的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前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减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减),两者都是个位上的数相加减,所得的结果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一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了加法交换律的初步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两个算式2+3和3+2,因为他们结果一样,所以2+3=3+2,学习了加法各部分名称,再比较三组算式后,可以让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渗透加法交换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组算式的计算,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篇8:采松果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对了,就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下面呀,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松鼠采松果》的故事:小松鼠和小动物们商量好星期天去郊游,懂事的小松鼠没有让妈妈给自己买许多好吃的,而是和妈妈一起采一些松果。于是它和妈妈来到大森林里,采了一会儿,你们想知道它们各采了多少个松果吗?谁愿意来猜一猜,松鼠妈妈采了多少个?这样猜看来比较困难,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吧,松鼠妈妈采的松果比20多一些,谁再来猜一猜,哎,看来比20多一些的数有很多很多,那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提示吧!松鼠妈妈采的松果还比30少一些,谁来猜一猜?(25个)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松鼠妈妈果真采了25个松果 课件演示松鼠妈妈采的个数(25个)。

那小松鼠采的松果可比妈妈少的多 它采的松果个数可是在5的前面。谁知道小松鼠采了多少个?谁来猜一猜!恩,真不错一下子就知道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课件演示小松鼠采的个数(4个)。

那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松鼠妈妈和小松鼠的劳动成果,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多少个?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

同学们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首先一起来解决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也就是把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的松果个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那现在谁能列出算式?举手回答25+4=?(大部分都能回答的出来)哎,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25表示什么:表示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 4表示什么:表示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那25+4表示什么:就是表示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那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多少个?

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 如何列式呢? 25-4=?

那2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5-4表示什么(松鼠妈妈与小松鼠之间相差几个)

师:那现在呀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看,你们能否求出这个算式的和吗?(25+4=29)

(25+4=29)这个29你们是怎么样想的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是29呢?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求出29的方法:

2、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摆一摆

师:同学们想要进行摆一摆求出25+4的和,那现在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松果,进行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摆25也就是先2捆小棒在旁边添上五根小棒,再添上4根小棒

那现在同学们数数有多少根?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

我们在进行摆一摆的时候要使他们的数位对齐,整捆对整捆,一根对一根

课件演示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方法求出25+4的和呢?

对了,还可以进行拨一拨

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来拨一拨25+4 待会请同学们上台来讲讲你是如何进行拨一拨的。现在分别请男生、女生代表到前面的计数器上分别拔出25+4 ,并讲讲你们是怎样拨的。

课件演示

数一数

连续往后数四个数,连续往前数四个数。

课件演示

还可以用算一算

25+4=?我们可以把25分成20和5

先算5加4等于9

再算20加9等于29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么多种方法了可以摆一摆,拨一拨,数一数,算一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求出25-4等于几?待会请同学来说说

通过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已经初步懂得求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和与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目吧!

活动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出示图片“练一练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有22只小熊,小猴比小熊多6只,我们可以提出那个数学问题?

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集体订正,并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爬杆比赛.

32+5=

47-5=

88-5=

44-4=

4+65=

83+6=

72+5=

26+3=

67-2=

66-3=

5+74=

78-6=

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

活动四:发现规律,提高速度.

填一填,看你能发现什么.

(1)42+3=□ (2) 62+5=□ (3) 7+40=□

3+42=□ 5+62=□ 40+7=□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什么,怎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 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篇9:松鼠采松果童话作文

一天,天气晴朗,小松鼠到森林里去采松果。

在半路上,它遇见了好朋友小美,它对小美说:“我们一起去采松果吧。”小美说:“太好了,我正没事干呢!”说完,它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向森林深处跑去。在森林深处,它们发现了一颗好高好大的松树。它们仰头一望,“啊!好多的松果呀!”它们异口同声地发出赞叹声,然后迫不及待地爬上松树,采下一个又一个松果。不一会儿,地上堆起了两座小松果山。小松鼠说:“太多了,都堆成小山了,待会儿要背不动的。”小美说:“好吧,那我们下去数数谁采的多。”说完,“嗖”的一下从松树上跳了下来。小美数得很认真,不一会儿就数好了。

它说:“我采了38个松果。”但小松鼠,数了一会儿,数来数去,每一次都不一样。它嘟着嘴不想数了。为了哄小松鼠开心,小美给了小松鼠6个松果后,又陪小松鼠一起数松果。结果小松鼠的松果比现在小美的松果多了5个,小松鼠开心地笑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吗?

篇10:金好萍《采松果》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有:

1、 利用有趣生动的情景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说说图中“25”“4”这两个数的组成,即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探讨算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在学习算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明白个位与个位相加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学生由形象的摆小棒、拨计数器到抽象的总结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且这个过程很好的额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动口表达的机会不够,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动口表达算式的算理,才能启到巩固知识增强学生表达力的作用。还有我觉得这节课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教师语言不过儿童化。

篇11:中班语言:小松鼠采松果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节奏,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松鼠采松果的情境。2、初步了解音乐游戏的规则,并能在游戏中遵守。重点: 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节奏,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松鼠采松果的情境。难点: 初步了解音乐游戏的规则,并能在游戏中遵守。活动准备:歌曲《小松鼠采松果》、松果(或替代物)10颗活动过程:一、学唱歌曲(价值:通过听听说说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节奏。)1、t: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来到了我们班级,它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欣赏歌曲《小松鼠采松果》,教师弹唱)2、t:咦?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 c:哧溜,哧溜 t:哧溜哧溜是什么意思?(小松鼠爬上树的声音) t:你觉得小松鼠喜欢爬什么树?爬上树去做什么? t:小松鼠为什么要在秋天里采松果?(出示松果,幼儿观察。)3、小松鼠高兴地采着松果,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小松鼠一起采松果吧!(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学唱歌曲。)总结:秋天到了,小松鼠“哧溜、哧溜”的爬上树采松果,真高兴。二、模仿动作(价值:通过模仿,会做小松鼠采松果的动作。)1、幼儿根据歌词内容模仿动作。2、t:“哧溜、哧溜“是什么动作?(小松鼠爬上树的动作)。它是怎么爬上树的?(请幼儿个别做一做动作。——原地跳,双手模仿松树的前爪,想象小松鼠“哧溜、哧溜”地爬树。3、t:“我是小松鼠”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请个别幼儿做一做动作)——原地站立,起踵。4、让幼儿回忆刚才歌曲里的歌词。“噗噗噗噗爬上树”怎么做?(请全部幼儿一起来做一做,再请做的好的幼儿当中示范,我们大家一起跟着做。)——拍手踏跳的行进。5、“松树爷爷请给我一颗小松果”——立定,双手伸出。6、t:现在,我们都学会了采松果的本领,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只可爱的小松鼠采松果。 看谁更像小松鼠。7、t:现在,老师来做松树妈妈,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我的松鼠宝宝,来采松果,好不好?(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唱歌边做动作。)总结:你们都是老师的好松树宝宝,学会了采松果,本领可真大。三、音乐游戏(价值: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遵守。)(一)、游戏方法:1、幼儿围成圈,双手放在身后扮作松树爷爷。请几个幼儿扮作小松鼠站在圈中央,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将10颗松果任意放在10位“松树爷爷”手中。2、歌曲前奏时“小松鼠”起立,随歌曲模仿小松鼠的动作,“松树”一边起踵一边唱歌。3、唱到“松树爷爷请给我一颗小松果”时,小松鼠站在一位“松树”前,伸出双手。4、如果“松树爷爷”手中有松果则把松果交给“小松鼠”,如果“松树爷爷”手中没有松果,则与“小松鼠”交换角色。5、循环播放音乐,游戏继续进行。(二)、幼儿规则:1、教师放松果时,幼儿都闭上眼睛。2、除了小松鼠来采松果的时间外,“松树爷爷”的双手一直要放在身体后边。活动延伸:松果的数量和扮作松鼠的幼儿可以随游戏进程逐渐增加。也可请幼儿轮换担任放松果的工作。

篇12:采松果导学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多媒体展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为了教会自己的孩子生活,首先带领自己的孩子小松鼠去采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预习反馈,探索计算方法:(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样计算25+4和25–4,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交流反馈: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

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52页第1题和第2题。

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52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 23–4=

38–7=

22+6=

2.比大小:

28()20+6

32+7()7+32

46–4()40+6

13+6()20

19()26 – 6

63()68-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

采 松 果

(1)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5+4=9

20+9=29

25+4=29(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5-4=1

20+1=21

篇13:采松果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1)出示老师带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多媒体出示松鼠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松鼠最喜欢什么食物。

(3)从小松鼠爱吃松果,引出松鼠妈妈为了让小松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食物,决定带它去采松果这一情境。

2、揭示课题:采松果(板书)

二、合作探究 激活思维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小松鼠的表现如何?(2)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3)请同学们根据它们采松果的个数,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并试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4)鼓励同学们在与同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设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一: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25+4=? 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和小松鼠采的松果,和起来就是一共采的松果。(1)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想一想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什么,讨论算理。(一名同学边演示边叙述)

(3)总结方法:①数数:从25开始一个一个地往后数4个。②借助小棒:一捆十根小棒,25是两捆5根,再摆4根,将5根和4根加到一起。③利用计数器:十位上有2个珠子,个位上有5个珠子,再往个位上再拨4个珠子。④数的组成: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把两个一位数相加,最后把所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

(4)自主探索方法:自主探索其他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从松鼠妈妈采的松果25个松果中,减去小松鼠采的4个,剩下的就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的个数。

(1)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总结方法:①数数:从25开始一个一个地往前数4个。②借助小棒:一捆十根小棒,25是两捆5根,再拿走4根。③利用计数器:十位上有2个珠子,个位上有5个珠子,从个位上拨走4个珠子。④数的组成: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一位数减去减数,最后把所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

三、实践应用 体验乐趣

1、分组进行开火车游戏

老师将书上53页第4题中的口算题分别写在4张口算题卡上,然后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引领下开展开火车游戏。

2、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多媒体出示书上53页第1题的主题图)

(1)说说从图中你能看懂是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试着用完整的语言跟同桌说一说。

(2)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3、想一想,填一填。

(1)算出答案,填到方块里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相同的两组加数,虽然调换了位置,可是它们相加后所得到的得数却相同。

(3)鼓励同学们仿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再想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4、谈收获,说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

上一篇:叶良方题甲午马年春联和横批下一篇:区地税局创建学习型机关自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