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说课稿

2024-04-30

《傣族舞》说课稿(精选6篇)

篇1:《傣族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傣族舞》。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本次课程的设计理念。下面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我的说课课堂。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舞蹈》(基础版第二版)第三章第六节傣族民间舞,傣族舞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以及它优美、灵活、感情内在含蓄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学情分析

我先对学生情况作简单分析:学前教育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舞蹈基础知识舞蹈特点及种类,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本节课重点内容时都便于接受,但把握身体“三道弯”这一难点要多体会、理解和练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傣族舞的风格特点、音乐特点和民族风情; 技能目标:学习傣族舞的基本动作,掌握它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及风格是重点,“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则是难点。

一、说教法

先通过直观演示法,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让学生直观欣赏一些傣族舞蹈精品,了解傣族其风土人情、动作节奏、风格特点、服装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舞蹈练习中;教学过程中用动作讲述法让学生更好理解动作要领;再用操作练习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精准;穿插谈话讨论法,及时反馈信息;最后用总结归纳法回顾本节内容。

二、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统一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情景导入——学习舞蹈基本功——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布置五个环节。(1.)情景导入 ① 先带问题欣赏傣族舞

② 乐曲中用的傣族乐器是什么?

欣赏完舞蹈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傣族舞的特点:优美、灵巧、恬静、感情含蓄;乐曲中所用乐器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葫芦丝。

欣赏图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傣族妇女基本上都束发、穿筒裙和短衫,男子上传无领对襟衫、下穿长筒裤。傣族舞种类繁多,如:孔雀舞、象角鼓舞、鱼舞等。

(二).学习舞蹈基本功

我们先来学习傣族舞蹈基本动作:

基本体态:躯干三道弯、手臂三道弯、脚部三道弯 基本手型:掌形、嘴形、眼形 基本脚位:旁点位、侧后位、前点位 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动作,引导学生把这些动作运用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中去。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包括动作名称、风格特点及要领。

课堂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视频再次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的教学内容,但对于“身体三道弯”这一难点突破,还有待下节课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傣族舞蹈动作,理解傣族舞风格特点。2.欣赏1—2种傣族舞蹈

教学反思:根据课堂情况,我切实感受到:真诚的赞扬能让学生更自信,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中肯的分析让学生对知识点把握更精准;强化练习使学生不断提高。

篇2:《傣族舞》说课稿

一、说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具有舞蹈的能力,因为舞蹈源于人体的动作,而每个人无时无刻也离不开动作,用动作的语言共同来表情达意,来创造和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中参加舞蹈活动所具备的舞蹈能力,当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后天学习。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二、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内容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当中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部分,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当中的一员,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膀、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它那优美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

⑴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⑵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⑷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的风格特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傣族舞基本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是这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们创编。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舞蹈基础,创编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选择舞蹈课的都是女同学,将来很有可能走上工作岗位会用上,所以学会基本的舞蹈的创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创编可能要学习两至三节课后,把基本的舞蹈动作都熟悉了然后再展开创编活动。

六、说教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攻克舞蹈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操用了以下的方法:

(1)视觉图像法:首先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等对于我们这些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先拿出了学校演出时的傣族特色的服装,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对这位傣族姑娘服饰的讲解,逐渐的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接受知识,在介绍手形、手位时,我打破了以前那种老师做,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找了许多手形手位的示范图,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动作,去配动作,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2)语言启发法:教师的语言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我不断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角色,把自己转换 成一位美丽的傣族少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孔雀,这样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比较自信,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3)实践法:在学生舞蹈学习练习实践中,突出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现。

七、说学法: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用视觉的观察来模仿老师的动作,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以及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不断的鼓励、启发她们主动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渗入素质教育

八、教材的加工重组:在教学大纲中,本单元应最先介绍的少数民族舞蹈是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和新疆舞蹈。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很难,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而傣族舞蹈在技巧方面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先选择了学习傣族舞蹈。

九、教材的拓展: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我们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所形成的舞蹈风格多样,补充进了傣族舞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艺术

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十、学情分析:舞蹈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学生舞蹈功底很差。,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十一、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喊出舞蹈课的口号:秀出自己!让她们时刻提醒自己:让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2、导入教学内容: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

准备活动:播放音乐,跟随音乐做热身运动。以各关节为主,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 的生理惰性,振奋精神。

扶把练习:通过扶把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规范的单一动作,克服站立时的腰部无力向下的毛病,增强躯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开度及灵活性。组合练习:通过学习舞蹈身韵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作的协调性,是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课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傣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傣族舞为什么手部动作是这样为什么常用一些送跨的动作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傣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本文内容三:傣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动作组合的创编。侧重点在这一个环节《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傣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1)手形手位的教授。再加上对于孔雀这种动物的描述,使学生们强化记忆。

(2)再接下去就是创编实践。这一块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创编之前教师带头编了一个舞蹈,让学生一边看,以便带着问题:老师在这个舞蹈当中用了那些手形手位,老

师是怎样进行编排的?让学生首先明白创编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她们大胆的创编,活学活用,这样,编一组4个8拍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编完之后,还

让她们跳出来,并且大家一块儿来学。(3)课堂小结

篇3:敦煌舞与傣族舞的形态对比

(一) 不同的起源

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具有相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 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的本土化的。敦煌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中的菩萨和天人, 研究发展出的一个新舞种。源自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菩萨, 舞姿婀娜、优美曼妙, 敦煌舞蹈风格独特, “S”形柔美的舞姿随着呼吸律动, 不断变化, 在动中有静的舞姿中, 展现出如雕塑般的美感, 深具艺术价值。但是与傣族民族民间舞蹈还是有所不同。傣族舞是随着民族文化发展自然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舞姿, 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因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所造就了其不同的历史起源。

(二) 二者不同的外形特征

敦煌舞的外型特征主要是以手、手臂、脚、道具和“三道弯”体态来体现的。手的舞姿丰富多样, 灵活多变、纤细秀丽, 表现力极强, 极富有中国的古典美;手臂则柔曼多姿, 手腕和肘部呈棱角;脚的基本形状多为勾、翘、歪,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不同个性的步法。傣族舞蹈手型:掌型、曲掌型、冠型 (模仿孔雀头) 、嘴型 (模仿孔雀嘴) 、爪型 (模仿孔雀爪) 等。这也是受其各地域、文化的影响, 使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形态有所不同。

二、对比中的相同之处——“S”形体态

“S”形三道弯, 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运动所呈现出的“S”形的状态;广义上讲, “三道弯”是世界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圆”的呈现, 中国式的思维可以说是圆式思维, 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拢回来, 落到原来的起点上, 可能和最初的巫舞行为及轮回有关, 许多动作的运动路线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而是变换防方向, 向相反方向, 说它是直线又不是, 说它是曲线又不是完整的曲线, 这就形成了S形的体态。敦煌舞和傣族舞中的“三道弯”就渗透着这样的意味。

敦煌舞的“三道弯”的S形体态, 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S形体态。S形体态一般是由膝、胯、肋三部分形成的, 是以下半身为基础, 脊椎为轴, 由下至上, 经过推胯移胸形成 (流线般的S形三道弯) , 松柔优美、轻盈自在的姿态。

“三道弯”的S形曲线也是傣族舞蹈的典型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 手腕至肘, 肘至臀。脚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 脚跟至弯曲的膝, 膝至胯。在动作中下肢多保持半顿状态, 身体每一个部分关节都有弯曲, 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

例如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的舞蹈《飞天》就充分包含了这一点。舞蹈编创是由敦煌壁画为素材而来的, 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华夏文明的精华。舞蹈由七个女孩所完成的, 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演员的右腿是固定不能移动的。这样动作中的“S”形的曲线更加多变, 富有雕塑感, 配合着舞台上散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 让人仿佛置身于敦煌“仙境”之中。这个舞蹈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 舞蹈中的服饰还运用了敦煌舞多使用的长绸作道具, 这样更接近于壁画中飘逸奔放的人物形象。在整个作品的创作中, 编导抓住了敦煌壁画舞姿的最大特点——“S”形体态。从一开始的静态造型直到结尾, 动作中都蕴涵着“S”形的韵律体态。把翘臀、扭腰、倒头、翘腿、勾脚等“三道弯”的体态以无的艺术形式夸张的展现, 展示给观众敦煌特有的姿态美、中国式的造型美, 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傣族舞蹈《雀之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杨丽萍是以傣族民间舞蹈孔雀的基本形象入手编创的, 并以傣族民间舞蹈的“三道弯”舞姿形态来体现孔雀的形象的。无论从开头的“三道弯”造型还是高潮部分的旋转, 无论从整个体态的“三道弯”, 还是到手臂、指尖的“三道弯”, 始终都贯穿着“S”形的元素在其中。通过演员手指、腕、臂、胸、腰、髋等关节有节奏的“S”形律动, 使整个舞蹈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三、结论

舞蹈本身就是律动性的生命形态、意识的表现。通过对敦煌舞和傣族舞的形态对比, 得以看出, 虽是两个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 但在舞蹈风格上的“S”形曲线还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敦煌和傣族虽然两个民族地域相差较远、动律和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但是, 它们外在形态都属于整个身体的“三道弯”, 且它们的S形曲线多为静态造型, 均是以腰为轴, 保持头、肩、胯三轴平行, 向反方向拧动形成, 这种动作是腰在扭动时自然发散的动律, 蕴含着深沉内在的柔韧美。灵活自如的形态特征形成了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等诸般造型。相同的美绝不来自于矫柔造作, 而是出于自然。同时也包含了民族本身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9.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10.

[3]刘金吾, 苏天祥, 马文静, 段建兰.傣族舞蹈[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1.

[4]高金荣.敦煌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3.

[5]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篇4:通过“雀之灵”试论傣族舞的创新

关键词:傣族舞蹈;孔雀舞;创新;“雀之灵”

众所周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只要是在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一、傣族舞中孔雀舞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民间传统孔雀舞

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脸戴尖塔型白净菩萨面具,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二)毛相《双人孔雀舞》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56年12月16日,“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两国总理和一万多中缅两国边民共同观看了文艺表演,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演出了由毛相和白文芬共同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舞台上,一个晨光初露的早晨,一只“雄孔雀”由侧目欢快地跳跃出场至台中一个亮相,接着请出了“雌孔雀”,相互打闹嬉戏。毛和白两人舞姿优美配合默契,把一对雌雄孔雀的嬉戏爱慕的情景表演的惟妙惟肖。

(三)金明 《孔雀舞》

《孔雀舞》是中央歌舞团编导金明的代表作。这个舞蹈通过孔雀下山、喝水、飞翔等生活动态的描绘,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和平、自由、吉样等美好理想求和向往。该舞蹈从塑造美丽的女性孔雀的舞蹈形象出发,着重于人物的内感的刻画。以舞蹈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现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设置了“开屏”、“下山”、“喝水”、“洗澡”、“飞翔”、“登枝”等内容和具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四)刀美兰 《金色的孔雀》

文革结束后,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与编导刘金吾老师为了表达“重生”以傣族孔雀舞为题材一起编创了傣族女子独舞《金色的孔雀》。《金》服装沿用了50年代《孔雀舞》的散式长裙和仿孔雀翎的发饰,为了突出情感主题将长裙改为金色。伴奏音乐完全抛开了传统乐器,运用了更有表现力的现代器乐伴奏。

(五)杨丽萍 《雀之灵》

1986年,杨丽萍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获得了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她塑造的圣洁、美丽、崭新雀形象,倾倒了所有的观众。

杨丽萍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态的模仿,以形求神,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于观众视野,而且创生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编导用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幻,把孔雀的引颈昂首的静态和细微的动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细微的动态中一颗颗生命之星在闪烁、在舞动,汇集成一条生命的河流,出神人化,在那昂首引颈的动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杨丽萍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肢体能动性的优点,创编出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毛象及刀美兰所创造的孔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二、影响傣族舞蹈发展的社会因素及《雀之灵》给傣舞带来的创新理念

(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状态下的审美差异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塑造了特定的

形式风格,这是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特点。从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审美观对当时的舞者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内容。

(二)傣族自身文化中的可变性

1.傣族自身宽容的文化心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傣族自身具有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吸收四方的文化精华,

化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因此,当舞台的变化形态,符合其深层的审美意象,并成为一种强烈趋势冲击着傣族传统文化时,它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例如,金明的《孔雀舞》,以散式长摆裙来表现孔雀的女性美,后来傣族当地逐渐吸纳了这种方式,当地很多歌舞团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不同形态的孔雀舞作品。

2.当代傣族文化中的可变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个体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因而其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傣族文化在开放的当代中国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接受与融合的过程中,传统观念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改变。3. 傣族舞蹈风格形态中的可变性

相比较其他民族的舞蹈而言,孔雀舞的动作形态更容易受到其他舞种的影响。这是由于孔雀舞中的静态造型多于动态的动律,传统的孔雀舞多以雕塑性见长,它不似朝鲜族或是维族舞蹈强调明显的动律特征,而把握造型的特点进行变

化比把握动律进行变化的束缚要少的多。其次,孔雀舞强调模仿的特点,使编导

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塑造性格迥异的孔雀形象。例如:杨丽萍的手指,《雀之灵》中的纯洁高傲。孔雀舞自身的这些特点,使编导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作,也使得傣族的这只孔雀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这种风格形态上的可变性,令傣族舞蹈更加容易变化。

(三)舞蹈《雀之灵》中的创新理念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运用原始舞蹈的素材,提炼民族性格和再创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民族特色较为浓郁,虽然经过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具体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节某个动作来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的增现代色彩,抛弃了原来单一、缺少变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对于技巧要求并不是别高,艺术风格比较大众化,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流传,不过份强调创作者的风格。《雀之灵》与传统傣家舞蹈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杨丽萍独特的舞蹈构思和审美产生的。她将动作分解成破碎的“频闪灯”形式,独特的五指出神入化的展现了孔雀的神态,背手转的舞姿优美动人,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形式上、技巧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傣族舞蹈的逻辑形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在《雀之灵》中,传统动作风格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形体来表现舞者心灵中的孔雀的灵性,傣族文化中孔雀的神性,成为其存在的目的。动作的“陌生化”,使观者体会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舞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作品表面上形式的远离,从另一角度却是与传统本质的贴近。

三、在整个傣族舞蹈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傣族舞蹈创作本身带有的问题

80年代之后孔雀舞进入了一种民族审美性的继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脱换骨的创作方式使这类作品的标志,它需要改造者对少数民族的舞蹈及民族史、风俗、宗教心理素质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会贯通,能够熟练的把握民舞蹈的内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基本特征,运用现代技巧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着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体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闪耀着民族舞蹈的风采,这些作品即充满现代的息,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既要有对民族蹈的透彻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

(二)傣族舞蹈民族风格形式的审美把握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异性,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都各有特点,这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特点一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它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三)傣族舞蹈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

“舞蹈创作的关键在于构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并不是可以直观的人态本身,而是由舞蹈动态所产生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孔雀作为傣族人民心中集美、威严、和平、吉祥的象征,在傣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创新舞蹈时,应该注重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把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不可比拟的地位和形象表现出来。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把握民族传统审美特质所的文化特异性,把握特有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才是当代民族舞蹈创作重点的处,也是强化民族性的灵魂。

结束语

舞蹈的题材范围、文化空间形态表现,都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相对固定的指向。相对纯粹的原生态生活状态,也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模式、风俗习惯的生态文化圈。创作者应正确地把握其民族的特性,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特质,并准确地表现其舞蹈动律特征,表现他们的民族情感、展示民族习俗、昭示民族精神、释放民族性格、传递审美趣味。只有在认真地研究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理想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创作者才能从深层面上反映出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本质。创作者也只有将民俗与内容、人物真正地融合,才能使民俗民族舞蹈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和地域的差异而失去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篇5:傣族:勾踢步(A部分)说课稿

傣族:勾踢步(A部分)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傣族舞的勾踢步》。

为了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设计理念,我对傣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学生的身体阶段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现在我将分步骤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一谈我对课题的认识。傣族舞蹈是傣族地区典型的舞蹈形式,特点鲜明,传播度高,这与傣族人民的特点有极大的相关性。傣族人民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例如云南的德宏、版纳、景谷、孟连,同时在邻国也有极广泛的分布。傣族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活泼灵动,这也决定了傣族舞蹈形象生动,既含蓄又热烈的特点,其中有很多动物是以动物或人的动作为蓝本而进行的模拟和创造,例如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三道弯”。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傣族舞的基本形式:勾踢步。它是傣族舞的基础动作,也是学好傣族舞的关键动作。

其次我来谈谈我对学生的认识。我教授的学生属于小学中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对于记忆傣族舞中形象的动作部分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对于一些抽象的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记忆比较有困难。加之他们大多数是大理市城镇居民,很少接触傣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或者接触傣族舞蹈。所以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会感到一些陌生。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况且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中国舞和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基础,柔韧性和动作协调性有一定保障,这都为学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加上我这节课里形象直观的示范、细致明了的讲解,结合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料,相信学生能够更有效、快速地掌握这一基本动律。

根据对学生和课题的认识,结合舞蹈教学课程大纲,我为本节课设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傣族舞的风格造型、动律特点;并能够独立规范完整地完成本节课所学的勾踏步动律;这也是我的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和小组内反复练习和尝试,能够在把握傣族舞蹈的特点基础上,对所学动作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傣族舞的各种手形单位,学会简单的傣族舞蹈编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自身鉴赏和进行舞蹈表演的能力和信心。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同时舞蹈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主导,一改传统的包揽式教学,可以真正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和成就感。对于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观察模仿法、示范讲解法、分组练习法、游戏法。通过不断鼓励、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之逐层深入的练习、实践,结合灵活自主的创新和表演,一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合理适度地使用教学用具,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所以在本堂课里,我会使用多媒体视频,孔雀仿真翼,以及一些分解动作的挂图。

篇6:形体舞吹泡泡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吹泡泡》。这段舞蹈是以表演性较强的韵律性舞蹈为主要素材的,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天性。五颜六色的气球在空中飘舞着,配以抒情的旋律,组合成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以美的熏陶和无限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这节课不仅要学生学会舞蹈基本动作,还要有感情、优美的表演舞蹈。完整的舞蹈组合教学使学生产生成功、圆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1、培养学生间相互配合的意识。

也正是我这节课的主题:塑造体态美,感受肢体语言美,灵活表现形体美。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热身舞蹈和基本功训练;环节二,新课讲授;环节三,完整表演;环节四,总结。

下面我说说这几个部分的具体设计:

上课后,我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舞蹈的训练,这是两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孩子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舞蹈课上,调了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基本功部分,训练了学生勾绷脚、压胯、压腿、吸腿、弹腿、后弯腰等基本功动作。这一部分的训练,不仅会使学生的体态得到纠正,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使孩子们明确肢体环节动起来的感受性和美感性。

新课讲授部分,我是由欣赏歌曲导入的,提问“同学们吹过泡泡吗?吹泡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们回想吹泡泡时的场景,吹泡泡时的乐趣。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做舞蹈示范,学生对吹泡泡舞蹈有了整体的认识。为了给学生营造吹泡泡的切身体验,我引入了道具“气球”,使学生们完全投入到吹泡泡情境里。有了真切的情绪情感体验,学生的舞蹈动作就有了美的感受。接下来,老师做,学生模仿。为避免学生疲劳,后半部分舞蹈的讲授分别采取了情境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已入情入景,简单的舞蹈动作,很快就学会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傣族舞》说课稿】相关文章:

傣族生活习惯04-19

傣族舞蹈鉴赏05-02

傣族的风俗05-10

傣族小学作文05-18

傣族舞蹈分析论文04-17

傣族舞蹈论文题目05-03

傣族剪纸艺术论文04-17

傣族舞蹈分析论文提纲11-15

傣族的泼水节05-10

云南傣族园导游词介绍04-09

上一篇:夜钓的四点体会下一篇:截污纳管施工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