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2024-05-20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共6篇)

篇1: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了柴静的视频,她以爱,以责任为出发点制作的关于雾霾的报告片,为她的用心用力用情而惊叹,也为其中的数据而惊心,以及自己对雾霾知之甚少的羞惭,当今的中国的发展,令人担忧,也令人充满希望!

好惊叹!对一个雾霾问题,可以挖掘到当代能源体质的改革。她提到了很多深刻,又敏感的话题,官员腐败,中石化的垄断,执行力为零的法律„„我好惊讶,因为执行主体不好明确,用模糊手法却也制定下来的,且已存在许久的国之大法„„

好钦佩!用专业素质和眼光为国人敲响了警钟,多么期望自己,以后,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身边的小家,乃至大家做出一点贡献。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环保雾霾的问题,并有所行动。下载“污染地图”,这个软件,关注身边污染源,拨打12369,不要让它仅仅成为一组号码。《大气防治法》在9月出台,期盼我们的国家能够真正的执行起来,我们也行动起来,为我们,为我们的孩子能够经常看到蓝天,看到白云,不因空气生病。。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记得当天一起床刷朋友圈,第一条看到的就是上面这张图。接下来继续翻阅,可想而知几乎整个朋友圈都被《穹顶之下》刷屏了。且舆论基本都是说支持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去看这个视频。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贬低,所以心里对这篇报道隐约是不看好的。今日下午闲来无事,翻看微博就点开了这个视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遍,脑子里突然冒出应该动笔去写点什么的想法,然后我又开始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于是乎,关于剑心所写的内容,在我看完全篇报道后,只能对这个人产生鄙夷之情。他偏不关注整个内容的中心点,转而从娱乐的角度去点评它,偏偏还这么多的人去转载。我有点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想了想,有了个比较偏激的结论:有时候在大多数意见一样的情况下,人的眼睛就会首先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承认视觉疲劳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可能是希望用此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此人正是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特征来吸引眼球。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那个味道,又凛冽,又清新。秋天的时候你会想,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就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懒洋洋的晒一会儿太阳。到了冬天,你跟孩子一块出门,雪花飘下来,她伸着舌头去接的时候,你会教给她,什么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妙。”在听完柴静这段讲述,大自然的美好在我的脑海里无限放大。我去过云南,去过西藏,去过中国很多美丽的地方,同时也去过山西,去过北京,见了很多城市的施工现场。起初,这两幅对比图在我心里刻画的并不是那么的明晰,但是今天,此时此刻,看完了柴静对雾霾的报道。总是禁不住的想起那充满绿色的,令人舒畅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提出问题比问题本身更有意义。柴静显然不是科学家或是发改委委员,正像小崔不是袁隆平、满嘴酒气的白岩松即便酒醒也踢球不进空门一样。同理,搞商务的骆家辉闲得无聊似乎硬是生造了PM二百五除以一百这个名词,猜想胡适亦不在行戏剧(即便在行也要‘’不在行‘’),陈寅恪只谙文史,李银河更是没做过一天“一针包好”的医生。但“瞎折腾”至少是种勇气,至少以上诸君观照了人类无智观照、无力观照、无胆观照、无兴观照的领域,即便是女文青的一厢情愿、矫枉过正,那也强于沉默是金。当下国情,提出问题,其意义就远大于问题本身。而,论逻辑有疏漏,有请专家学者光谱核磁有机无机碳十二分析;论数据不准确,学学新闻联播开放过年大数据家国万事兴雅致技术;论女神主事煽情,不比千里迢迢漫漫雪路瞅你一眼就走;论主播私生活不检,捎本地摊八卦围观霆锋靖雯柏芝亚鹏更爆;论产业结构难调,想想三大改造公私合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论能源私有不可行,难道捆绑北极熊卢布贬值欧佩克价跌国内反升好受?梦呓乱语一遭,不如呼唤国家行政干预与“公民社会”成员各行其力。但仍要提醒一下,穹顶之下,口罩对某类人仍是必须,而五毛钱大约是买不起一个口罩的。

柴静在对山西省孝义市市长的采访时,市长是这么说的,“政府对于焦化,我们始终是冷静的,我们采取措施之后呢,后面的这股劲我们给压住了”。在被问及为什么还有30多个违规项目上来,市长却顾左右而言他的说,“作为孝义我们态度是坚决的”。柴静继续追问,画面却出现市长“你不够了然”的笑颜。采访的期间也一直伴随着滑稽的音乐。我不知道这种讽刺是对于老百姓对现状不够理解的鄙夷,还是对关于环保不够完善的现有制度的无奈。柴静并没有否定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她也说了如果不是因为城市化建设,她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在她父母帮她找的一个单位里面工作,戴着蓝袖套打着算盘度过余生。城市化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繁华。我们不能去否认它的成就。但是社会是进步着的,在GDO高度增长的昌盛下,却是十三亿人同呼吸的环境作为代价。是不是该考虑有点得不偿失?

“我们很多人不讲辩证法,只要是有缺点就把你无限放大,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如是说。但是哪一次的变革不是经过铺天盖地的指责呢。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说了一句话我很赞同:“当一个产业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外一个产业冉冉升起。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分享智慧,寻求创新。才能得到世上最好的东西”。中石油的一人独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期间不乏我们国家体质的纵容,一直到现在,演变成许多官员的无奈。

昨晚聚餐朋友喝了酒,只好我代驾。在路口等待红路灯的时候,突然一下就慌了神。我以为我在后退,实际上却是所有的车都在往前走,而我却停在原地什么动作都没有,脑子里突然一下就是空白状态。今天同朋友说起这个事,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我个人有过这样的感觉,身边的许多朋友也同样有过。言语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只有当你说出口的时候,大家才会知道。而我们一直在抱怨周边的环境,但是却极度缺失环保意识。柴静帮我们唤醒它,这无疑已经是她个人对这个社会所能做的最大的贡献。

篇2: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

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篇3: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她面对的是比主持人柴静更为艰难的战斗:陪伴一个衰弱苍老、行将颓败的生命,没有任何关于未来和回报的预期。在穷尽所能后,她遭受无数非议……

最终她成功了吗?

双癌来袭,爸爸啊女儿不能让您走

2005年4月,已经在女儿柴静家里住了4个月的柴荣华夫妻,准备回河北張家口的儿子家。为给父母送行,当晚,柴静特意准备了他们最爱吃的糯米肉粽。不料柴荣华吃后腹胀难受,以为是糯米难消化,他没太放在心上。可第二天早上,疼痛加剧。柴静赶紧将父亲送到306医院。经胃肠X线、内窥镜检查,证实老人竟是胃癌。

“我都快七十的人了,癌不癌的无所谓。”柴荣华安慰女儿。可柴静还是心如刀绞。

柴静1970年生于北京,家中还有一兄一姐,父亲柴荣华曾是河北省张家口市驻京联络处主任。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柴静从小备受呵护,特别是父亲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柴荣华18岁就参加革命,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硬汉子,平时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屑一顾。可小女儿每次吃鱼,他都是一根一根将鱼刺剔净,再夹到她碗里。有时候一条鱼要剔半个小时,以至于柴静直到读初中,都不会自个儿吃鱼。柴静天生一副好嗓子,那年代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唱歌跳舞不正经”,但柴荣华却不惜将自己的烟钱省下来,给女儿请声乐老师。

在父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柴静不仅活泼漂亮,而且能歌善舞。中学毕业后她被选拔进北京某部队文工团,2002年转业后进入北京朝阳区奥运村派出所。不久与在国家某保密机关工作的丈夫徐龙风结婚。

女儿事业稳定、婚姻圆满,父亲又开始了另外的操心:女儿婚后迟迟未孕。他督促两口子去医院检查外,到处寻医问药。这时老人已经退休,和妻子一起,在三个儿女家轮流居住。柴静在北京,另两个孩子都在张家口。很多次,他特意赶到北京,就为了给女儿送几包“秘方”药。柴静嗔怪说:“寄来就行了,干吗亲自跑?”父亲呵呵一笑:“万一快递给弄丢了呢?给到你手里,我才踏实。”2005年2月,柴静怀孕了。父亲又和母亲一起特地赶来照顾,眼看她度过最危险时期、胎位稳定,这才准备离开。没想到父亲自己却出了事……

柴荣华表示:自己年岁已高,手术风险大,没必要治疗。柴静反复劝说无效,只得使出杀手锏:“妈妈眼睛高度近视,连生活都难以自理,您这一走,她怎么办?我们三兄妹工作都够忙了,您这不是给我们添乱吗?”柴荣华不吭声了。

当晚,老人住进医院。老人一生正直清廉,没什么积蓄。柴静的哥哥姐姐闻讯,各给父亲凑了2万元医药费。考虑到两人都是工薪阶层,孩子又都在上大学,经济不宽裕。柴静推辞了:“我现在还没孩子,负担比你们轻,爸爸的医药费由我承担。”柴静夫妻手头其实也不宽裕。送走哥哥姐姐,她和丈夫拿出全部积蓄,又低价处理了积攒整20年的邮票,凑了6万元打到医院的账户。

术前,父亲神情凝重地对柴静说:“我要有什么好歹,你要照顾好妈妈。”他从床头拎出一个袋子,“这是我和你妈给你孩子准备的,万一我等不到那时候,你代我给他穿上。”柴静打开,是两双虎头鞋和几套婴儿衣服,还有一个看上去很旧的红肚兜。父亲告诉柴静,这个肚兜是她小时候用过的,特地留着给外孙做“传家宝”。柴静将肚兜贴在脸上,感受着生命奇妙而温暖的传承,哭了。

5月6日,柴荣华全麻后被推入手术室。医生在其上腹部划开一条13厘米长的刀口,将五分之三被癌细胞浸润的胃部切除。手术持续整整5个小时。让柴静揪心的是,术后仅一周,父亲因伤口感染,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母亲因高度近视,根本无法护理父亲。而丈夫单位性质特殊、无法请假,柴静只得每天医院家里两头跑。

5月17日,柴静在医院听完主诊医生关于父亲的病情分析后,深夜两点才由丈夫接回家中。因恰逢电梯故障停开,她在丈夫的搀扶下一级一级楼梯往上爬,刚爬到3楼,她便感到小腹一阵剧痛……虽然丈夫很快将她送到医院急诊,但还是没能保住腹中胎儿。

清宫术后,柴静哭着请护士让她看看孩子,目睹那已经支离破碎的血肉,撕心裂肺的痛几乎将她击倒。她强迫自己冷静:“孩子还会再有,父亲只有一个,必须要先救父亲。”次日,她像往常一样,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玻璃和父亲交流,只字未提流产的事。

直到两天后出了重症监护室,柴荣华才知道这个消息,这个枪林弹雨里从未皱过眉的硬汉子掉泪了。

只有尽快康复,才对得起女儿的付出。6月初,他开始接受化疗。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来说,是相当痛苦的。

6月23日,柴荣华康复出院。父亲终于死里逃生,柴静长舒一口气。考虑到老人仍需要经常检查、护理,而全国数北京医疗条件最好,柴静提出让父母长居自己身边!哥哥姐姐过意不去,表示要每月各补助妹妹1500元,她也一口拒绝。

此后,柴荣华和妻子开始了新生活。柴静送给父亲几只欢快的斑鸠,让老人去公园遛鸟;她还买回20多盆绿植,给父亲打理。柴荣华每天给花浇水、施肥、剪枝,忙得不亦乐乎。喜上加喜的是,2008年7月,柴静又一次怀孕了。此时奥运会即将开幕,柴静肩负着奥运村北区场馆安保部经理的重担。出于工作上的考虑,她没有把这个消息公开,只是偷偷和家人分享喜悦……

生活似乎春暖花开。然而又一个晴天霹雳响起:柴荣华突然频繁便血,患上结肠癌。

穷尽所能,紧紧守卫我生命的起源

2008年8月9日,柴荣华在肿瘤医院又一次接受手术,切除长达20厘米的坏死肠道。

此时正逢奥运会刚刚开幕。柴静白天和同事巡逻、排查、安检,忙得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晚上还要赶到医院照顾父亲。极度的劳累让她憔悴不堪。有一天晚上她在病床边陪父亲聊天,没讲几句突然不作声了。柴荣华凑上去一看,才发现她竟然睡着了。柴荣华心疼极了,叮嘱她这段时间就不要来看他了。但柴静不同意:“您身边没个亲人,万一有什么事儿呢?”

nlc202309041625

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柴静负责的安保工作未出丝毫纰漏,得到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得知她居然是带孕工作,还要照顾病危的父亲,无不钦佩。可她来不及高兴,因为父亲一度稳定的病情突然加剧,医生建议尽快为老人再次手术。

前两次手术已耗尽全家所有,她还和丈夫一起借了3万多元外债。怎么办呢?借是借不到了,她又不愿向哥哥姐姐开口。想来想去,她有了个主意:自己不是会唱歌吗?经朋友推荐,她和一家音像公司达成协议,承接一些诸如配制和声、广场舞伴奏的零活,公司将报酬提前打到柴静账上。

8月30日,柴荣华得以再次手术,术后老人身体逐渐好转。柴静除上班、照顾老人之外,还要隔三差五去音像公司录歌,她胃口越来越差,吃什么都吐。丈夫多次提醒她:“这样下去不行,会影响肚子里的孩子。”她只能苦笑。她何尝不担心?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抚摸着肚子轻声叮咛:“宝宝,你要坚强,要和妈妈一起挺住!”

可事与愿违,9月的一天,柴静突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痛,紧接着一阵热流涌过,她低下头,看到牛仔裤顷刻间已被染红。音像公司的人赶紧将她送到北京妇产医院,最终没能留住宝宝……柴静苏醒后,医生告诉她更残酷的是,两次流产对子宫损伤巨大,加之年龄偏大生育功能下降,她已不适合孕育孩子。丈夫已30多岁,他是多么渴望要一个孩子呀!一周后,柴静身体一康复,徐龙风便向她提出分手。眼看女儿的生活乱成这样,柴荣华将徐龙风叫到医院,诚恳地向女婿道歉,表示如果女婿执意离婚,他也不能阻拦,但他这辈子都会觉得亏欠女儿。徐龙风也是个善良的人,老人的一席话让他动容。最终,他和柴静达成协议,先分居:柴静仍住家中,他搬到自己单位附近的西城区南礼士路。丈夫拎着行李出门的刹那,柴静的心空了。再想想永远失去的孩子,她内心不禁问自己:值得吗?毕竟老人年事已高,就算不得癌,也活不了多少年头了。自己却为此断送了几乎全部的生活!

9月中旬,柴荣华出院。当天中午,柴静将父亲接回家中后就上班去了,等下班回家,她惊讶地发现父母已不告而别,行李都拿走了,床头放着一封父亲留下的信:“女儿,我们去你哥哥家了,很抱歉这段时间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以后你不要老把心思放在我们身上,要多多关心徐龙风,好好和他一起。你要记住,你有你的生活,你和他才是一个家。”父母一心要成全她的幸福,可他们的幸福呢?柴静仿佛看到了二老拖着虚弱的身体,在人流汹涌的客车站蹒跚的身影……这就是父母,为了儿女可以付出一切、放弃一切,永远不憎恨、不抱怨……内疚和自责撕扯着她的心,不知何时,她泪流满面。

好在不久就是国庆长假,柴静专程去了河北张家口。她告诉父亲,他的身体还需要在北京继续复查、护理,如果就此中断,以前的治疗可能都白费了。至于徐龙风,如果他想通了理解了,自然会回到她身边。

就这样,柴静将父母又接回身边。父亲经过手术后肠道变短,必须少食多餐。柴静每天上班前除给父母做好早饭外,还要另做三份饭菜,让父亲分三顿热着吃。父亲身患双癌情绪低落,特别是2008年10月,老人偶然得知,同病室的两位病友先后离世,开口闭口“哪天我走了”,情绪也喜怒无常。柴静又通过网络寻找、联系了十几名癌症患者,让父亲和他们聊天、锻炼、相互鼓励……同类相惜,柴荣华不再孤单、恐惧,心情慢慢舒畅起来,

但柴荣华毕竟是做过三次大手术的人,无论如何吃药、调理都没有多大好转。柴静急在心里。2009年元旦,她偶然从一个热衷骑行的朋友处得知:骑自行车既可以活动筋骨,又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都大有裨益。不妨让父亲也试试!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柴静心里冒出。为稳妥起见,她又咨询了306医院父亲的主治医师及另两位心理医生,专家们也都认为,骑行属“自然疗法”,可以一试。

爱在蔓延,父女连心啊互馈丰美人生

但柴静的主意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反对,包括哥哥姐姐都顾虑重重。柴荣华却愿意一试:“我相信小静,我的命都是她给的,就算摔没了也不怨她。”

父亲的话给了柴静更多动力和信心。她想,不如让父亲骑三轮车,既达到锻炼效果,又不致跌倒。她还想到,不妨在车体加装帆布车棚,后座固定一把小藤椅、一个放水杯的小茶几,车顶还可以安装一个播放音乐的唱戏机。这样一是母亲可以坐在后面随行,父亲不孤单;二是父亲骑累了也可以到后面坐坐,听听歌喝喝水,舒服惬意。市面上没这样的三轮车,柴静只得求助动手能力很强的丈夫。周末,夫妻俩一起到旧货市场挑了辆三轮车,然后回到徐龙风住处安装,徐龙风每忙一阵儿,柴静就给他及时递上茶水或毛巾……两人都感到了久违的默契和温情……

1月底,柴静将完工的小“房车”推到父亲面前,又递上一份骑行路线,这是她花三天三夜设计的,沿途全是人少车少、风景优美的地方。即便如此,柴静依然不放心。父亲骑行第一天。清早父亲载着母亲出发后,柴静骑着自行车,悄悄跟在后面。父亲每骑半小时,她就打电话让他去后座休息。直到确定父亲能够照顾好自己,她才上班。而晚上下班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来热水给父亲泡脚。

可几天下来,柴荣华腰酸背疼。有一次他骑完车回来,一进小区就感到两腿发软,“扑通”一下摔在水泥地上,膝盖青肿……因送医及时,这次摔倒并没造成严重后果,但此后很多邻居对柴静指指点点。有人说她强迫得癌症的老父亲每天骑车,是因为她想省医药费……柴静哭笑不得,只能请求父亲:“咱们再试两个月,两个月没有效果,您就可以不骑了。”倒是父亲很开通:“没啥,闺女,我信你。”

为增加父亲骑行的乐趣,柴静又想了个主意。她送给父亲一部数码相机,并煞有介事地告诉他:“爸,你不是喜欢摄影吗?北京老年协会举行摄影大赛,你要是在骑行中将沿途景色拍下来,保证能捧回一本获奖证书。”柴荣华兴奋极了:“真的吗?”此后他每天清早把相机往身上一挎,推出车就上路,风雨无阻。每晚柴静一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跟女儿分享:枝头啁啾的小鸟,迎风摇摆的花朵,睡莲上小憩的蜻蜓……两年时间里,柴荣华拍摄了上千张照片。2011年10月,柴静带回一本证书。柴荣华打开一看,自己竟然荣获摄影大赛一等奖,他像個孩子一样开心极了。只是他不知道,这自始至终只是女儿温暖的谎言:证书是柴静买的,然后请老年协会盖的公章。

到2012年,三年骑行带给柴荣华可喜的变化:他饭量大了,一顿能吃两个馒头;胳膊、腿有力气了,爬5层楼不吃力……老人患病前曾是河北张家口沽源一中的爱心大使,身体康复后,重新投身公益事业。在父亲影响下,柴静也成为优秀的公益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种慈善演出,给孤儿院捐款捐物,将母爱和歌声送给盲孩子。她还与父亲一道给沽源一中的孩子买电脑、文具、图书,寒暑假经常接孩子们到家中做客,孩子们亲切称她“柴妈妈”。

更令柴静意想不到的是,她动人的歌声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她多次应邀参加央视文艺晚会,并成为《星光大道》的周冠军,是北京公安系统有名的百灵鸟。2015年4月,她又被誉为北京最美的“警花孝女”……最令柴静开心的是,2014年9月,医院复查,父亲体内癌细胞彻底消失,身体已恢复至与常人无异。这时,柴荣华已经骑行整整6年,骑行里程累积达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圈。谈及这个奇迹,柴荣华对记者说:“这都是我女儿的功劳,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

女儿让父亲新生,父亲也牵挂着女儿的冷暖特别是她的婚姻。他骑行时经常特意前往女婿居住、工作的南礼士路,这里离起点、柴静居住的西三旗有足足21公里,往返42公里,但老人不仅从不言累,还不时给女婿带去柴静煲好的鸡汤,或是几条途中购买的鲜活鲫鱼……徐龙风也常将岳父和随行的岳母喊到家里一起吃饭。渐渐地,每天到南礼士路的女婿家吃饭,成了柴荣华骑行的固定节目。天气好时,柴荣华还会叫上女儿女婿一起,小房车在前,两个年轻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在后,一路有说有笑,四人又成了和和美美的一家……

如今,徐龙风已经主动搬回了西三旗的家,结束了与柴静6年的分居生活。破镜重圆的夫妻俩商定,终生丁克,尽全力照顾好双方父母,把剩余精力全部投身到公益事业上,以后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都将是他们的孩子。爱就这样温暖地成长、蔓延,无边无际……

(希望看到主人公更多故事,请扫描本刊封面上的知音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回复“柴静”。)

编辑/沈永新

篇4:法律解读柴静的《穹顶之下》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103分钟的视频震撼人心,相信最近几天的朋友圈都已经被这个视频占据,但作为学法人的我们,在看完视频以后则需要用理性的法律思维来看待视频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从5个不同方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如何以法律角度解读和思考这部《穹顶之下》:①《穹顶之下》引发的“举证”责任思考、②《穹顶之下》引发法律法规问题的深思、③《穹顶之下》引发的立法与执法思考、④《穹顶之下》的法治困境及未来、⑤《穹顶之下》相关法律法规总结。

一、柴静《穹顶之下》引发的“举证”责任思考(财新网|陈立彤)

作者“陈立彤”简介:著名跨国企业亚太合规总监,中国及美国纽约州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反垄断委员会委员,著有《商业贿赂风险管理》一书。

柴静的《穹顶之下》受到了很大的赞誉,但也受到了很多的责难和批评。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责难和批评是柴静“举证”不当——柴静不能举证她孩子的肿瘤与雾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贸然”把这两样东西关联在一起是不科学、不专业,甚至是煽情的。换言之,这些责难和批评要求柴静拿出非常详尽的科学分析来证明雾霾与肿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是不科学、不专业。当然,也有人指出柴静本人抽烟,这也可能是导致孩子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柴静尽到了她的“举证”责任(如果她起诉的话)——虽然中国法对此尚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

在环境污染这类案件中,作为原告(如果柴静是原告的话),她只要证明两样东西:第一,损害结果(如她的女儿患有肿瘤、其他患者患有肿瘤);第二,导致损害结果的可能事由(比如雾霾)。应该说,原告(特别是个人原告)的举证责任就应当到此结束。当然不排除柴静提出补强证据来加强她的举证——事实上柴静也提供了一些补强证据,比如烧散煤与肿瘤高发的官方统计。接下来就应当是被告(如果有被告的话)来举反证:雾霾与肿瘤没有关系、特别是雾霾与新生儿肿瘤没有关系、柴静的吸烟(如果她吸烟的话)与孩子的肿瘤有更大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阐述上述柴静的“举证”责任,我们再举另外一个“河北村庄数十人因饮用水污染患癌症去世”例子。

1、河北饮用水污染案

据新华网2011年5月23日《河北村庄数十人因饮用水污染患癌症去世》一文报道,河北省大厂县夏垫镇二里半村冯军状告金铭精细冷轧板带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金铭公司)因排污不当,从而污染其一家生活饮用水源(一口水井),致使其大女儿冯亚楠、小女儿冯晓楠患白血病,大女儿因此死亡。

根据报道,原被告都对井水通过专门机构进行过检测,而结果迥异。原告的检测结果是总砷超标2.95倍,总锰超标3.8倍。而被告和大厂环保局的检测结果是排污不超标。因此原告在各级法院的起诉、上诉及申诉全部败诉。法院认为,被告排放的污水与原告自打井水中砷、锰超标不存在因果关系,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饮用含砷、锰超标的水能够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原告诉请属证据不足。2011年4月底,冯军到最高法院申诉,但因为材料不全,其被要求重新整理相关材料。

对此,冯军认为,案件关键一点在于举证责任问题,他说,自己一个个地举证金铭公司排污与女儿的患病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可能的。多年来一直为冯军免费辩护的当地公益律师李建坦言,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污染案件,个体举证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连公司大门都进不去,更不可能寻找到其排污的证据。

冯军及其律师所提到的这种情况不是冯军一案的问题,在其他很多环保案件的民事诉讼中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虽然《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七条也专门对水污染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是这些笼统的规定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

本人无意对冯军一案或其他类似案件的实体部分(即原被告的对错)进行评论,因为本人对案件的实体情况的了解仅来自新闻报道。但是,我认为我们应当对环境污染等侵权案件的举证制度进行改革。

2、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

在环境污染民事案件及其他的一般类似民事侵权(如食物中毒等)案件中,原告往往只能证明两件事:第一,损害结果(如冯军一案中大女儿得白血病死亡,小女儿也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损害结果的可能事由(在冯军案中,家里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而饮用水的水源与被告的排污口非常接近。因此,损害结果的发生可能来自被告的排污。)应该说,原告(特别是个人原告)的举证责任就应当到此结束(当然不排除其提出补强证据)。

接下来的所有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被告的举证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其生产流程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废水(和其他废弃物);第二,其处理这些废水、废物的技术手段、过程、设施及其具体负责人员;第三,其所排出的废水的检验报告;第四,其排出的污水或没有污染的废水不可能影响地下水等等。

3、举证责任重新分配的合理性

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是对我们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补充,其合理性在于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谁最接近证据的谁举证。在环境污染、食物中毒案件中,被告相比较原告更接近、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原告不了解事实真相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多原因是不能克服的。比如被告把着大门,原告不能破门而入。再比如,有很多技术上的东西,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了解的,比如一个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说清楚一个轧钢厂是如何治污的。你要让一个老百姓原告举证一个轧钢厂排污前对污水的处理是如何地不充分,从而造成污染,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别告了。

第二、谁反驳可能性的谁举证。在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案件中,通常原告只能证明可能是某个侵权行为导致了某个损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因果关系推定,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便可认定这种可能性为实在的因果关系。推定因果关系较为常用的一种规则就是概然性因果关系。这种规则证明的标准是高度概然性,日本学者称之为“优势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心证的判断只要达到因果关系存在的概然性大于因果关系不存在的高度概然性这一程度,便可认定因果关系存在。打个比方,10个彼此根本不认识的人在同一家餐馆吃饭全部食物中毒,则起诉该餐馆的原告无须就侵权事实再举证,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前述这种情况下餐馆没有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或者餐馆的食物导致原告中毒的可能性非常大,法官可藉此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但为了公平起见,餐馆仍然可以举证来反驳原告所主张的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比如这10个人在其餐馆吃饭前非常巧合地在另一个餐馆吃过一顿不洁海鲜。

如果要让消费者来举证,不仅难度大(注:如果你不相信,你不妨现在就试着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烂螃蟹会让一个人腹泻的科学道理。另外,你再试着证明一下,你刚吸进去的空气里有雾霾),而且对原、被告都不经济。也许索赔额只有500元,而原告的举证成本(加上误工费等)可能数倍于索赔额。如果原告可以将这个成本转嫁到被告头上,那么被告最终的法律成本也加大了。想象一下,如果10个消费者都索赔,所有的举证程序都来一遍,被告的成本一下增加了10倍。这种情况可能是被告也不愿意看到的。可见不当的举证程序可能加重当事人双方的法律成本。

在冯军一案中,如果在金铭公司投产排污后,二里半村得癌症的人数激增到数十位,那么这将是对原告很有利的一个证据,这已经符合因果关联的“相当程度的”可能性的要求,按照盖然性因果关系判断的规则可认定为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

接下来,应当是金铭公司来反驳这数十位癌症病人的得病与金铭公司的排污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但是,在冯军一案中,数十位癌症病人得病的证据似乎没有能够递进法院——很多证人因为种种微妙的原因似乎放弃了主张权利的机会(法院对此应当主动调查取证)。

4、结语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举证的优化是环境污染案件的灵丹妙药。很显然,要解决环保案件取证难、起诉难、胜诉难的问题,光有优化的举证责任是不够的。举证责任的优化说到底只是一个程序法的优化。如果我们在实体法上、立法宗旨、执政理念上没有突破,那么光有举证责任的优化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教授诉说的那样,中国的环保问题不仅仅要靠法律解决,它是由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还是发展观念上端正认识,真正树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好的大环境。在这样一个端正了的发展观念下,法律和执法才会更有利于环保和民生。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提美国法,对此,请详见拙文《<穹顶之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

总而言之,对环境污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都应当作伤筋动骨的调整,方能让个人通过民事诉讼切实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利。其中,“谁接近证据谁举证”和“谁反驳可能性谁举证”的原则,对于环保案件以及其他群体性案件(如食品安全),都是有其法律上的借鉴意义的。在这两个原则下,我认为柴静尽到了她的“举证”责任。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不知上述冯军一案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二、柴静《穹顶之下》引发法律法规问题的深思(法眼观察fygc20140416|上里巴人)

沉寂许久的柴静带着她的《穹顶之下》突然而至,无论是支持她还是反对她,《穹顶之下》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至少在这部片子之后,许多人能对雾霾有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转几个类似“人生最远的距离,就是站在你的面前却看不见你”的段子。身为法律人的巴人对片子中所罗列的各种数据走眼不走心,只知道雾霾很严重,可其中所出现的一些法律法规问题却让人深思。

法律是什么?在我们所学的法理学书中写着法律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指引性和强制性等作用。“如果环保部门能够去执法,去抓那些造假车辆的话,我保证第二天就生产真的。”然而这就是片中给我们呈现的现实中的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法规完全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把人们的行为指引向相反的方向,那这样的法律还是法律吗?

为什么我们的法律不能让人信仰?不仅因为我们许多法律只是法律条文库中的法律,而非生活中的法律,更在于许多法律制定出来就是让人违反的。法律划定了一条红线告诫人们不要碰,同时执法者又告诉人们多种绕过红线的方式,这样的法律更形同虚设,严重损害法律的威严,这样的法律又怎能让人信仰。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却又最怕国家公权力的任性。如果法律是法律,权力是权力,权力的行使超出法律的框架而伤及到人们的权利,还大义凛然以国之名,以人民之名,法律如此又被践踏成什么样子?

个人的违法伤害的可能只是相对的个体,而立法者的立法不公却可能是对全社会的伤害。诚然,许多法律规定都是综合成本与效益而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在制定行业标准领域,没有一项标准不是利益衡量的结果。法律规定需与国情民情相适应自是很好的托词,但善良的法律永远应该是保证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法律是全体社会人多数人意志的集中反映,而不是某人、某个团体的利益诉求。少数的规则制定者习惯于把自己摆得太高,而忽视众人的声音,以自以为英明的方式替所有人做决定,而且总要形成一套理论来让人们相信这个决定不容置喙就是最佳的决定。

《穹顶之下》既揭示了雾霾是什么,怎么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我们法律有缺陷,正义有成本。

在人们眼中,正义就是正义,正义是道德的必然诉求,为了正义就应该不计成本。自然,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坚守正义的心,但人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是利益衡量后所做的对自己相对有利的选择。在一些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简易案件中,当你劝说当事人双方完全可以协商处理,不必走费时费力的司法程序时,他们告诉你他们就是要诉讼,就是看不惯对方一定要出一口气,有限的司法资源有多少就消耗在理顺当事人的那口气上。

法律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把法律当成工具,有人把法律当成信仰,有人把法律当成空气,还有人把法律当笑话。不管人们把法律当成什么,至少都应该懂一点法律,就像我们只有了解什么是雾霾,知道了雾霾的危害,才不会在雾霾天里无所顾忌。

三、柴静《穹顶之下》引发的立法与执法思考(财新网|陈立彤)

作者“陈立彤”简介:著名跨国企业亚太合规总监,中国及美国纽约州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反垄断委员会委员,著有《商业贿赂风险管理》一书。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讲述了雾霾的前世与今生、前因与后果及穹顶之下作为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无奈与抗争。在片中,柴静讲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真心想搞环保的企业因为搞环保而不得不加大投入,生产成本因此加大,导致产品的价格上升。反观那些污染企业,因为不搞环保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迫使环保企业走上倾家荡产的不归路。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2013年5月环保部发布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的通报,对88家企业处以污染罚款,罚金总额613万元,平均每家不到7万元。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企业投巨资搞环保,却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中部一家煤化工企业负责人诉苦说:“我们环保投入已超过1亿元,包括除尘站、脱硫设备等,导致产品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公司产品每吨卖1100元,而别人每吨只卖1000元,结果市场只认不搞环保企业的产品。”

“违规排污有得赚”更成为企业违法排污的“护身符”。甘肃省一化工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厂,如果投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脱硝设备,每年将增加成本超过5000万元,但停用1天就能省几十万元;即便被环保部门查处,最多也只是被罚款20万元。因此,有的企业宁交罚款、排污费,也不去治理。

山西省某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有同感。该人士说,一些企业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开启环保设备,平日里设备闲置或不能持续稳定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便被逮个现行,一般也只处罚10万元上下,起不到打击作用。可以想象,如果守法的会赔钱甚至于最终走向倒闭,而违法的却大赚其钱,那么企业合规的主观能动性则会大幅下降,从而被逼良为娼。反观那些环保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因为立法及执法到位,则不会出现上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试以美国为例。

美国在联邦层面就约有16部与环保相关的法律,如《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海洋保护、研究和禁渔区法》、《噪音控制法》、《濒危物种法》等。我们试以其防治饮用水污染方面的两部相关法律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从而来借鉴它们的立法与执法经验。这两部法律是《综合环保赔偿和责任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和《安全饮用水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

根据该法的规定:

1、任何个人都可以根据《安全饮用水法》的规定对另外一方(含美国国家及其他政府机构提起诉讼)或任一个疏于履行其《安全饮用水法》职责的环保官员提起诉讼。

2、任何一方如果违反了《安全饮用水法》的要求(比如销毁饮用水系统维护记录)或不执行有关方面根据《安全饮用水法》所发出的命令(如法院根据原告要求调取有关证据的裁定),则违法或拒绝执行裁定的一方可能就每一件违法(令)事项每天受到最高达2.5万美元的罚款。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

3、原告可以要求法院出具裁定要求被告调取其根据《安全饮用水法》必须做的所有记录作为证据。

4、如果原告胜诉,则法院可以判给原告其所产生的律师费、专家鉴定费等费用。在司法实践中,原告胜诉的门槛不高。如果原告在诉讼请求中诉请被告遵守《安全饮用水法》的规定,而最后被告被要求同意或自己同意这个要求,则原告可以拿到前述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倾向于认为原告已经胜诉。该制度看似不经意,却非常有效的使得许多非盈利机构(主要为环保社团)加入到环境诉讼中来,本着公益的热心成为环境诉讼的原告。相比于受到具体损害的个人,这些非盈利机构往往具有专业知识和财力使诉讼进行下去。此外,由非盈利机构提起的环境诉讼也往往先于损害实际发生便提出,对遏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更好的效果。

可见,“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立法及执法都没有到位。即使有些许进步,但离有利于原告的理想状态似乎还是有一步之遥。比如根据2015年最高院的所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能够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只能是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且该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五年内必须“无违法记录”(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再比如,我们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及公检法司法对污染企业的惩处似乎总是羞羞答答,好像害怕受害者们或原告们会把污染企业诉垮、把GDP给拉下来,从而有意无意地在纵容,甚至是在主导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又好像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吹偏哨,把捉奸犯科的都留在了场上,把老老实实打比赛的全都吹下场。其结果最终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那穹顶之下谁也逃不脱的雾霾就是明证。我们真的该警醒了--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四、柴静《穹顶之下》的法治困境及未来(法治声音|李晨)

作者“李晨”介绍: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律师协会 环境资源专业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低碳经济师。

昨天,手机被柴静的《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屏,朋友们各种热议,再次唤起大家内心深处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思考。相信“穹顶之下”的热议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又会被“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一路上有你”、“抢红包”等各种此起彼伏的刷屏所淹没。民众内心被激发、唤醒的环保意识,将被时间又一次无情的磨灭。

作为一个法律人,在感谢柴静的同时,一个声音在问,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法律作为保护公民健康权益的最后底线可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法治闭环,去长久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先来说说中国的环保法治现状。环境污染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阶段。很遗憾,我们也在走着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当下环境污染越演越烈的现状,可以说与我们的法治环境密不可分。早些年,我们的环境法治可以说是一个缺手、缺脚毫无威慑的怪物。大家都知道法律责任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过去,环境污染问题几乎完全依赖于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即以罚款、限产、停业整顿等方式追究污染者的行政责任,其中又以罚款最为普遍。而我们的罚款额度相对于企业的治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甘愿受罚,这是一个很划算的买卖。讽刺的是,罚款反而不情愿的成为了污染行为的“保护伞”!当公众的意识被唤起,当人们问道:“你们怎么能违法排污?”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我们缴纳过罚款了”?

值得庆幸的是,另外两个被长期忽视的法律责任正在被逐渐完善、落实。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做了较大的修改;2013年6月,最高院和最高检联合发布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对《刑法》中已经有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了进一步完善,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降低了入罪的门槛,对普遍存在的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同年,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公布了典型案例,其中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定罪处罚,给予诸多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关注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让在法律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当公众的意识被唤起,有人问道:“你们怎么能违法排污?”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我们再也不敢了。”

2014年,《环保法》在颁布了25年后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就我个人而言,印象深刻的就两点:加强信息公开、披露义务;开闸环境公益诉讼。2015年1月,最高院出台《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公益诉讼做了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规制。至此,污染者所面临的民事责任从立法上得到了极大的落实。试想,当公众意识被唤醒,能够更为容易的获取环境污染信息,能够通过公益组织就污染行为提起诉讼的时候,有人问道:“你们怎么能违法排污?”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我赔不起了!”

当我看到最高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心里非常激动!我认为:这是环境法治的未来方向!当公众能够真正参与监督、并且举起法律的武器,此时,污染者的违法成本将大大提高,而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将大大降低!依据这部解释,我看到了未来环境公益诉讼的如下发展趋势,与大家分享。

(1)适格原告会越来越多,未来公众监督的渠道会增多。

司法解释明确了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的范围: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最高院没有在将这个范文进行严格限定,在几种类型的组织后添加了“等”字,最高院的发言人也表示,这将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允许新的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拓展这个范围。这也是考虑到公益诉讼还处于开始阶段,希望更多的环保组织可以进入到环境公益诉讼中来。

(2)案件受理后应当发布公告,并允许符合条件的原告加入诉讼,未来公益诉讼会呈现抱团取暖的局面。

目前公益诉讼处于开始阶段,对于环保组织,虽然法院大门已经打开,但其自身能力、专业性和资金还会存在困难,因此在诉讼对抗中,法院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的加入诉讼,提升人力、财力和专业能力,有利于现阶段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

(3)检察院扮演推动角色,作为原告的支持者出现,未来环境公益诉讼会得到司法的支持。

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目前的一些公益诉讼案件中,检察院也频频现身,例如,在江苏泰兴的“12.19”公益诉讼案件中,一审中,泰州市检察院支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对常隆农化等6公司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二审时江苏省检察院又法庭发表支持意见。地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已经成为原告的有力支持者。

(4)公益诉讼将为私益诉讼扫清障碍,未来会形成先公后私的诉讼格局。

环境公益诉讼是对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在环境污染事件中,除环境受到破坏外,还有不少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例如水域污染事件中的渔民。对于这些当事人,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赔偿,必须要证明包括污染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在内的法律要素。由于力量悬殊,他们要法律维权本来是困难重重的,但现在公益诉讼的出现,将为他们扫清障碍。依据该《解释》,在公益诉讼证明了污染和损害的因果关系等侵权责任要素后,他们可以直接适用,无需再另行证明。可以预见,未来个体受害者,将会在公益诉讼获胜之后再行提起个人私益赔偿之诉。

(5)诉讼型环保公益组织将会出现,未来公益诉讼会逐渐专业化和品牌化。

环境公益诉讼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可以预见未来环保组织的格局将发生变化。有部分环保组织会不断提起公益诉讼,并从中积累经验、资金、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等,从而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品牌和标志。相应的,其他环保组织可能会在环保宣传、培训等其他领域更加突出。

(6)公益赔偿款的执行和使用,需要信息公开透明,未来会形成专门针对公益诉讼的监督平台。

目前在公益诉讼胜诉后,所获赔偿款须进入环保组织的指定账户,用于专门的环境修复、治理等。现阶段,这些款项在胜诉后,如何执行到位,以及执行到位后如何运用,还没有具体的法律制度。公益诉讼中所得赔偿往往款项较大,例如泰州公益诉讼案件中获赔达1.6亿元,这些款项的执行到位和实际使用,必须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否则难免会诱生滥用或私占赔偿款的腐败以及和污染企业的内幕交易。未来,我们需要一个公开、透明的监督平台。

也许有人会问,李律师看来你对中国未来环境法治很有信心,我只能回答:我看到了希望!再回到本文的开始,柴静的《穹》更多的是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非常非常重要!若公众没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以上所有预见的未来均不会出现。若没有公众的环保意识,根本就不会有人投诉、反映环保问题,麻木地戴着口罩出行即可;若没有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组织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我们根本找不到愿意起诉的原告;若没有公众的环保意识,检察院的支持也仅是为了完成某个试点案例而已;若没有公众的环保意识,律师们也仍然在低头忙于生计或者赚钱。这比什么都可怕!环境保护的法治未来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点滴努力,在于每一个法律人参与其中所汇聚的法治力量,与各位共勉!

五、柴静《穹顶之下》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赵沄)

关于柴静其人及该作品的内容与意向此处不再赘述,仅就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做一个小结。

1、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的是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各级法律法规组成: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2)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环境,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原则和措施的法律,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4)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

是指有关追究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程序性法律法规。

(5)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6)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7)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如《刑法》中的“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罪名做出补充规定,取消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为“污染环境罪”。

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该罪具体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8)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自2015年1月1日施行。

从与《穹顶之下》结合的角度,该法主要有以下规定:

(1)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第四条)

(2)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五条)

(3)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六条)

(4)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第十条)

(5)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六条)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第二十四条)

(7)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第四十条)

(8)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第四十一条,“三同时”制度)

(9)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第四十二条)

(10)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五十八条,“公益诉讼”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与《穹顶之下》结合,主要有以下规定:

(1)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第六条)

(2)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七条)

(3)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第二十五条)

(4)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对饮食服务企业限期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第二十九条)

(5)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第三十二条)

(6)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第三十四条)

(7)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第三十五条)

(8)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第四十四条)

4、《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由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3次部务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应当给予环境行政处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第二条)

篇5: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2015年2月28日10点推出后,网络、移动端、自媒体无处不充斥着,讨论着的都是同一部纪录片,那就是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片子全场103分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雾霾是什么?第二,雾霾它从哪里来?截止20点13分统计:优酷401万,9088条评论。腾讯2620万,32760条评论(微信拉动)。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飞银手机报转发8万,评论3000条。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可谓是一夜爆红,从柴静《穹顶之下》爆红给营销传播又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点:名人效应是柴静《穹顶之下》爆红的一个诱因。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柴静本人的名人效应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名人制作,同样的作品即便是火起来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发酵过程。众多被淹没的“xx雾霾调查”、“xx雾霾报告”也不乏是一个反证,名人能给传播带来众多的种子机会,也就能起到短时间的聚集效应。

第二点:情感是爆红助推器。柴静《穹顶之下》开篇讲述的是自己女儿,未出生就患上了肿瘤,成为传播的有力助推器。在这里笔者不去探讨诱发肿瘤的原因是不是因为雾霾,但“女儿病情”确实让《穹顶之下》更有感染力。

第三点:高质量的作品是爆红的基础条件。

自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看的内容很多,但高品质的内容确实凤毛麟角,柴静耗时1年多,耗资上百万,像运营产品一样去运营内容,柴静《穹顶之下》展示了柴静走访污染源,多地区、多国家实地拍摄治理雾霾经验,可谓是内容制作精良。本次关于雾霾的调查也被誉为“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力的雾霾调查”。

第四点:传播策略,让柴静《穹顶之下》爆红更有保障。

1.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的链接先在互联网圈的朋友通过微信转发朋友圈,并标注评论;

2.信息流通的人观看视频、飞银手机报、相关文章,再次评论、转发、传播;

3.人民网等大媒体、大平台的报道推出,再次引爆,引起各大网络媒体的跟踪报道;

4.一大批微信公众账号再次追踪报道,形成朋友圈的雪崩效应;

当然柴静《穹顶之下》的视频爆红还有诸多原因,比如“自费拍摄”“周末发布”“选题宽泛却有贴近受众”等,不管还有那些,《穹顶之下》一夜爆红真真切切的给我们的营销传播带来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也颇受启发。(文/董国安)

篇6: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700字

在《穹顶之下》这部电影中,柴静曾说过这样几句话。她说:“穹顶之下说的是一个小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来。这时,柴静发现,她自己和他的家人,仿佛跟穹顶之下一样。他们被严重的雾霾困住了。但是她自己的女儿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有一天她女儿会问他一些问题,1、雾霾是什么?2、它从哪儿来?3、我们怎么办?

雾霾其实对人体拥有着很大的伤害,柴静告诉了我们所有人,她说:“当PM2.5的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而PM2.5的由来,就是因为雾霾而引起的。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数据是这样的.,在2013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的时候,我们整个国家有二十七个城市,都出现了急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

听听这些惊人的数据和结果,看看这些因雾霾而住院的人们,你是不是就不由得引发了一些问题: 雾霾,它从哪里来?这时,柴静带着气愤的语言告诉我们,“雾霾,都是人类造成的!在很久以前,英国伦敦就体会过一座‘大型火山’的威力……。灾难来的那天,是1952年的12月5号,冷空气横跨了英吉利海峡,覆盖了整个泰晤士河的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了云层之下,办法扩散。毒雾正在逼近,市民感觉呼吸都变得困难。人们走在大街上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脚,甚至要靠盲人来领自己回家,交通警察用大灯照着自己,免得被车撞倒,全伦敦,一片死寂,你只能看到救护车,因为他们要运送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但是他们走在街上只能靠前面有人拿着火把来为他们照明。前前后后,在这场大烟雾中死去的有一万两千人,死者的肺部组织切片,经过检验被确认他们似于长期吸入烧煤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清洁空气联盟的测算显示,伦敦当时空气污染的程度可能远超中国当下,虽然当时并没有PM2.5的检测,但是大烟雾事件发生时,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190倍,比中国PM2.5超标的倍数高出一个量级。”

这次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继续了柴静一贯的犀利、理性、深入、克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也让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知道怎样行动能尽一己之力,能让自己觉得做了很踏实,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 柴静之《穹顶之下》观后感

★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600

★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 穹顶之下柴静观后感800字

★ 穹顶之下观后感

★ 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 穹顶之下的观后感作文600字

★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

上一篇:2023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县级中医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