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件必修二

2022-08-13

第一篇:高中生物课件必修二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2.3 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分析资料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 利用伴性遗传规律解释人类遗传病概率练习解题 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 情感目标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精神的教育渗透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学过程] 一记忆改变学习活动复习2.2记忆节节清内容 二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幻灯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

1、 学生活动情景剧《道尔顿的礼物》

2、填写色觉基因型女性 男性 基因型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色 盲 正 常 色 盲

3、填图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P36(1) 红绿色盲基因的特点 ①色盲基因是只位于______(X、Y)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显、隐)性基因②男性只要在______(X、Y)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患病。 (2)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①色盲患者中_____(男、女)性多于_____(男、女)性女性只有_________才表现为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②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一般是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_________。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携带者或女性患者通过她的儿子传给孙女。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女性色盲患者其父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其儿子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患者基因型患病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病男性__________。 遗传特点①______(X、Y)染色体上______(显、隐)性致病基因②女性的发病率________(高于、低于)男性③具有世代连续性④男性患者的_________(父亲、母亲)和___________(儿子、女儿)一定患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性别决定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家禽饲养时根据伴性遗传规律多养母鸡多产蛋提高经济收入。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涉及到的四位科学家______→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______→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_____→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______→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哪两种物质组成呢和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思考与讨论 科学家要通过实验来确定哪个是遗传物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一般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 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S型细菌R型细菌2.

实验过程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

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思考

1、对比分析第

一、二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

比分析第

二、三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

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分析第

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先进行第

一、二组与第

三、四组相比起________作用。

8、该实验能否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

多糖等物质你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证明哪一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①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期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现象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分析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 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

病毒它的外壳是蛋白质头部内含有DNA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

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2. 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过程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 因为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

实验结论表示怀疑。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 ②被标记的

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

试。 思考与讨论 ①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

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的作用下完成的。思考是

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例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示范教案

http:// 或http://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首先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故事首先出场的是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晶体衍射专家维尔金斯和年轻的女科学家弗兰克林。他们拍摄出来非常清晰的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照片,为分析DNA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证据。这些证据的展示,就是要学生总结这两位科学家所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明白一个道理:科学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于沃森和克里克来说,两人的组合就是一个黄金搭档。物理学家克里克是毕业于伦敦大学,他曾参加过用X射线研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在研究X射线衍射照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沃森是年轻有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对生物学中的大分子非常熟悉。两人的合作就是一个强强联手。在借鉴了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很多种双螺旋和三螺旋模型,但很快就知道是错误的。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再一次给了他们成功的启示。查哥夫发现:(1)在DNA样本中,A的数目总是和T的数目相等,C的数目总是和G的数目相等。即:(A+G)∶(T+C)=1。(2)(A+T)∶(C+G)的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沃森和克里克吸收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思考,终于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把这个模型用金属材料制成之后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发现二者完全相符。这个成果的探究历史,蕴含着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对培养他们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大有好处。

DNA分子的结构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这部分要利用现成的模型教具,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分步解剖这些结构的组成,就形成了从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的教学顺序,这样使学生对DNA的认识层层细化,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DNA是如何由四种基本组成单位构成,以及碱基、磷酸分别与脱氧核糖的相连,让学生动手来制作DNA模型,让学生在动手中对前面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同时掌握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模型建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结构模型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教学难点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2课时

DNA的结构及模型的制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的简介;收集有关DNA研究过程的资料。 [情境创设]

有同学去过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吗?那里有个独特形状的雕塑,那是以何为蓝本制作的呢?(展示雕塑图)那是一个DNA雕塑。DNA结构模型的创立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的结构创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过程。

[师生互动]

DNA作为遗传物质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它怎样决定生物的性状,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DNA的结构。

在DNA结构的研究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让世人终于认清了这个生命现象决定者的真面目——DNA双螺旋结构。

请1~2位同学根据自己找的资料来介绍一下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要成果。如不全面可补充,主要介绍的内容应包括: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J.Watson,1928~)和英国的克里克(F.H.C.Crick,1916~2004)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伦敦皇家学院)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问:这一成果为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答:它第一次揭示了生命本质的决定者的真面目——双螺旋结构,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步入了分子水平。

问:它的研究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不是。

介绍研究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这两位科学家却比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得还要早。1951年,威尔金斯在DNA结构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线衍射法,得到了一张非常清楚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问:沃森和克里克从DNA的衍射图谱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从这个图谱中,这两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DNA是螺旋的。

问:从方法上有何变化?

答: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DNA的方法,就是从研究组成为主,转为研究结构为主。 问:是不是从此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呢?

答:没有。做了不同的螺旋模型,但结果很快被否定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介绍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1952年,查哥夫(E.Chargaff)在已进行多年的对各种DNA样品的组分研究中发现,DNA中四种核苷酸的量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在各种DNA中嘌呤的量和嘧啶的量总相等,而且腺嘌呤的量和胸嘧啶的量相等;鸟嘌呤的量和胞嘧啶的量相等。沃森在开始研究碱基之间连接的方式时,先将同样的碱基成对地安排在两条链上。例如,使腺嘌呤和腺嘌呤配对,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配对等。他认为这样还可以说明DNA的模板作用。这个模型被晶体学家J·多诺休(Donohue)否定。多诺休根据他对类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所作的晶体衍射研究,主张碱基是以酮式结构存在的,而不是沃森在建立模型时所用的烯醇式。于是沃森只好继续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就在这时,沃森发现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各自成对后,两类碱基对具有相似的形状,而且发现这样的配对恰恰可以解释查哥夫测定的DNA碱基比例的数据。

问:通过吸取查哥夫的成果,两位科学家做出了模型,是不是就能说明模型是正确的? 答:不能。只能从化学成分上说明正确。 问:如何证明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答:做出的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相比较,完全相符。不但从成分上证明正确,还从结构上证明模型的正确性。

问:从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模型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和其他科学家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相互配合。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结合。 问:从他们的研究历程看对你有何启示?

答: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的过程。 问:从这个研究过程你能不能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答:发现问题(DNA的结构是怎样的?)→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模型)→验证(可以的模型不正确)→吸取最新知识,再解决问题(提出双螺旋模型)→验证(和X射线衍射图比较)→结论(DNA是双螺旋结构)。

[教师精讲]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阐明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1962年,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同时授予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因弗兰克林已于1958年逝世而未被授予,但弗兰克林功不可没。

[评价反馈]

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每个基本单位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一分子磷酸

2.组成DNA的碱基有_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氧核苷酸有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

4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课堂小结]

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家密切合作的过程。沃森和克里克吸取了许多科学家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可以说它是科学家精诚合作探究自然奥秘的典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它应用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这也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多学科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布置作业] 根据提供的资料,从下列五个方面选取一个作为主题,来介绍遗传物质研究的过程及成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果。(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研究;(2)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模型的制作;(3)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调控;(4)基因工程技术;(5)应用。

可以以两人或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资料组织,再以班级大组为单位,把五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整理出最后的报告。

[课后拓展]

推荐书籍,供学生阅读。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刘望夷等译。

此书是沃森写的一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书中不仅有科学知识,亦有科学工作方法。此书最早分期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后出单行本。1980年出版的英文新版本中,作者又加进了一些新内容。另外,在附录中收进了四篇文章,即沃森和克里克的两篇原始论文,以及斯坦特写的介绍DNA双螺旋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和《双螺旋》一书作者及出版概况的两篇文章。

可到http:// 或http://

和内侧的碱基相连,磷酸只和脱氧核糖相连。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DNA分子的外侧。

(3)DNA中的碱基配对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即A和T,G和C配对。它们位于分子的内侧。

2.主要涉及物理学(如衍射图谱)、生物化学(碱基数目的对应相等关系)等。涉及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在应用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诞生了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3.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要善于与人合作。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

4、

5、

6、7四个班级生物教学任务 ,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3、4周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

复习检测、 第

6、7周

基因的本质 第

8、9周

基因的表达

第10周

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

11、

12、13周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4、

15、16周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复习检测

17、

18、19周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0、21周

期末复习备考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师资格证讲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引言: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是由于个体的寿命,而是由于生物都有遗传。 一:那么什么是遗传呢?

就是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二:遗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遗传是由什么物质控制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哪呢,有什么特点,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那么我们就沿着前人研究遗传的足迹来研究遗传,在研究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豆苗蕴藏遗传的秘密

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一:为什么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容易取得成功呢? 豌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豌豆的花是他的生殖器官

花:花瓣 花药 花粉 (精子)

花蕊 雄蕊 花丝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 (卵细胞) A花:闭花授粉(自花传粉) 1.1闭花授粉的好处?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 1.2自花传粉 也叫做自交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杂交)

杂交的过程中提供花粉的叫做父本,用符号:____男子弯弓射箭 接受花粉的叫做母本,用符号:____像镜子,女子非常喜欢的 B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试验

1.3作为豌豆他是自花授粉,那怎样做人工杂交试验呢?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的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授粉(花蕊成熟)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播种 获得子代植株 观察性状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总结:以上的讲述中涉及这么几个概念:

1.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交 2.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做杂交试验呢?有三个原因:1.豌豆的花比较大容易做杂交试验2.豌豆他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不容易受外来花粉的干扰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基于这些原因孟德尔做了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通过对一对性状研究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1.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的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例子1: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植株。发现就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性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的圆粒,一种是绿色皱粒。是不是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一定是皱缩的吗? 一. 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黄的圆粒 绿色皱粒 F1 黄的圆粒 F2 黄的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数量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注释:亲本都是纯种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的结果F1都是黄的圆粒,说明黄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皱粒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又让F1自交,出现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1.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孟德尔对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的到的556粒种子种。。。。。。他们的数量比是:9:3:3:1 1.2那么这一对性状试验中3:2数量比有联系吗?

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行 圆粒种子 315+108=423 圆粒:皱粒 接近3:1 皱粒种子 101+32=133 粒色 黄色种子 315+101=416 黄色:绿色 接近3:1 绿色种子 108+32=140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那么将两对性对性状的遗传一并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研究。今天我们就学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了两对性状的杂交式样,他是怎样进行的恩,同学们回顾一下。首先是让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让他们自交 ,得到子二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呢?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来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中,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有很多的精原细胞,也就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精原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面的一部分精元细胞就进行剑术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经过精细胞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精元细胞(2n)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

体积增大 染色体复制 复制后的每

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

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1原来分散的染色体两两进行

配对(有丝分裂是没有)一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像叫做联会——四分体

中期1随后,各对同源染色排列在

赤道板上,每个的着丝点都

附着在纺锤丝上。

后期1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

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这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n)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称为

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

包的两级,并随细胞的分裂进入

两个字细胞

精细胞(n)

变形

精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定义,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子那个是与性别有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较典型的伴性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这种伴X隐形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首先我们通过几幅婚配图来学习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亲本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携带者女性 正常男性 配子

子代

男性的色盲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亲本 女性携带者 色盲男性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配子

子代

女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二:通过四种婚配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2. 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注释:女性携带色盲基因并不一定是色盲而男孩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色盲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婚配图学习了色盲遗传的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若是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引题: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那么人们开始推测谁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1.1 20世纪20年代 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那么多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DNA的研究,使人们想到DNA是不是遗传物质呢?

1.2DNA的组成

碱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 脱氧核糖

磷酸

这一认识本来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这种现象持续到1928年,英国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

以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预习下这两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知道染色体有两种物质组成,他们是蛋白质和DNA,我们重点学些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我们又通过一些其他的生物例如流感病毒我们知道作为病毒,他们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则RNA是遗传物质,我们就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也可以说是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具体到某个生物个体就要说是DNA或R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我们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一. 构建DNA分子

1.1DNA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1.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1碱基+1磷酸+1脱氧核糖 1.3DNA模型构建

多脱氧核苷酸链

1952年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C)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G)这一发现让沃森和克里克再度兴奋,他们改变了碱基配对方式,让A-T C—G构建出了新的DNA分子模型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见课本图3-11 DNA是由两条链连接起来的,两条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他的结构的稳定性? 1. 碱基之间的氢键

2.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道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两按反相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DNA分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我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一. DNA分子的复制

1.1 DNA分子是在什么时间复制的,在什么场合? 1.2 什么是DNA分子的复制?

DNA的复制是以亲代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间期进行的,随着染色体的复制完成的。 地点:细胞核

二.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本图3-13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板互补的一段子连

3.随着模板链解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连也在不断的延伸,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1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

模板:亲代DNA的双链

原料:4中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DNA复制有什么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意义)

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总结:时间: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模板:DNA解开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并且指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且他是控制生物形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就是有特殊效应的DNA片段,功能单位是从那体现的呢?那么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作为生物的形状是由谁来体现的?蛋白质 二.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那么DNA携带的一串心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的呢?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中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中间还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由这样的物质,那就是RNA 3.1DNA 的RNA区别?

项目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组成 C H O N P脱氧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T C H O N P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G 基因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一般双链 一般单链 存在部位 主要细胞核中 主要细胞质中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传递遗传信息

3.2 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他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四种碱基,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2.RNA和DNA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3RNA的种类

信使RNA(mRNA) 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运RNA(tRNA)种类多 专一性(专一识别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4DNA的遗传信息怎样传递给mRNA的?图4-4以DNA为模板的转录RNA的图解 第一步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荷塘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荷塘核苷酸链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转录: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做转录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酶:RNA聚合酶 能量:ATP 场所:细胞核

产物:单链的RNA 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我们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主要学习了DNA与RNA的区别,以及RNA的种类,还有转录过程,主要掌握转录的过程,转录他只是使DNA的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质中,那么他是怎样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呢?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下。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评委老师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法则,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克里克:

DNA DNA 转录 转录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

(肿瘤病毒) ( 疯牛病毒)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例1.一百年前,孟德尔曾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并用遗传因子的假说做出了精彩的解释。那么怎样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呢?原来,与圆粒豌豆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这种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不能吸水膨胀,所以成熟时显得皱缩,但是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例2.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络氨酸存在于正常的皮肤,毛发等处,他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络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正常的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百花症状。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3 例4 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碱基替换)

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 血红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粘液增多 红细胞成镰刀状

粘液清楚困难,细菌繁殖 红细胞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镰刀型贫血症图解

例3.4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基因 酶 细胞代谢 生物的性状

蛋白质结构 细胞结构 生物性状 谢谢(鞠躬) 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的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引题:作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那么他们到底是哪儿来得呢?我们说他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得,那到底是怎么进化的,这个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位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请同学们看书中左图,讨论: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式?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酷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个体生存和留下来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些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又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若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与我们刚才解释的枯叶蝶的解释看似矛盾,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的防御天敌的特征,他的翅像猛兽的眼。

我们讨论了这几个蝴蝶的问题,那作为蝴蝶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进化而来得,那么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我们提出生物进化这个词,有的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 一.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 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

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于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获得性遗传是指后天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引言:

第二节(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理解:①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②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

(1)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说明: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2)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 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先分别求出某种基因的个数和全部的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可通过随机取样而获得),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比值即为某基因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100% 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 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几率大于女性,但是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引题:

第三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若图中虚线不存在时,即种群1和种群2属于同一物种,说明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此时两个种群图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不同的物种。 (2)若图中虚线存在时,种群1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

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 (1)渐变式

(2)爆发式

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以植物为例)

说明:上述两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地理隔离,相同之处是都达到了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区别

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甚至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何关系?

1)基因频率只要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才会有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括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气的饿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

厌氧生物

光合生物出现

空气中有了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1.在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都会淘汰一些个体,这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利?有利 2.生物的进化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

时间

事件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蓝藻

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出现

5.7~5.0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3.真核生物出现的意义

(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

4.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二、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

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

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

二、1④]∴答案=2×3=6种(请写图解验证)

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只问一对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例:bbDd×BBDd,子代表现型=1×2=2种,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小结: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方法与三2相似,也分四步)条件是:已知亲本性状、已知显隐性关系(1)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2)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3)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4)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五、伴性遗传:(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现象要熟悉: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伴性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X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六、综合题: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自由组合。

所有的遗传学应用题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若是选择题且较难,可用提供的A—D等选项代入题中,即试探法;分析填空类题,可适当进行猜测,但要验证!

2、测交原理及应用:①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杂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表达为性状),所以,测交能反映出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杂合体的基因型。即: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数量比=未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比。②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

七、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必考):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正常,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有病,有女儿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2.反证法可应用于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判断(步骤:假设——代入题目——符合,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二、染色体变异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

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名词: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

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

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

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

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

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 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 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

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 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

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

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

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

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

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

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

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

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

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 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

艾滋病

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

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

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

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

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 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

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

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

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

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

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 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 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

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 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

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

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

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

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

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

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 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 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

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

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

重要差别。

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

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

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

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

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

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

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

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

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

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

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

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

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 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

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

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

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 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 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

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 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

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 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 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

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 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 、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

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

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

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

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

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 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

在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上一篇:高中英语作文端午节下一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