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2024-05-21

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共10篇)

篇1: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记叙文句子的作用训练之二:《开头的作用》复习学案

学案编号:

主备人:杨红叶

备课日期:3月26日 上课日期:

学习目标:

1、理解开头的主要内容并学会分析其作用。

2、温故知新,通过做中

4、《芦花荡》开头的作用:写了。

作用是:。

5、《蜡烛》开头的作用是:写了。

考练习提高做题能力。

知识链接:

一、开头的作用:

(一)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4、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者铺垫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三、温故知新、当堂达标:

1、《背影》开头三段: 第一段写了

是:

第二三两段写

2、《故乡》开头作用第二段写了

用是:

3《最后一课》开头的作用:

开头三段,写了,作用。

。,作。

。作用是:作用是:。

6、《门外观球》开头第一段写了

作用是:。

四、中考链接: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

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

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

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

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作用是: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4分)

篇2: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干洗心灵》结尾段落的作用

总结全文,通过议论点题,是读者明白干洗心灵的寓意,贪婪谎言自作聪明好比蒙在我们心灵的尘垢,需要经常清洗,不断濯涤,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一直保持清莹和圣洁。

2、《雪中小卓玛》品味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照应第一段,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3、《白苍鹭》文章13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4、《母亲石》是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系在风筝线上的……》第八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尝尝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

篇3:突破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一.我们要归纳“作用”类题型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1、“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 (1) 为什么这样写? (2) 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 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1) 首段 (末段) 的作用? (2) 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3) 修辞的作用? (4)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5)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6) 不同人称的作用。

二.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我们往往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解答, 每个角度又包含不同的方面, 大体上答题语言包括以下内容。

(一) 内容上的作用。

1、文章主旨: (1) 点明主旨 (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叫“开篇点题”) 先考虑本段中心, 再答全文方面的。处于文章开头或结尾处的往往表现全文主旨。 (2) “渲染……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情感。 (3) 卒章显志, 点明题旨。归结主旨, 深化主题 (在结尾位置可以叫“升化主旨”) , “升华”不同于“突出”。2003年《乡土情结》由思乡之情到思念祖国之情, 升华为爱国, 这种情况叫“升华主旨”;没有这种效果的叫“突出主旨”。

2、作者角度: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 (或写作对象) 的……特征。结尾处常用“强化作者……情感”。

3、读者角度:有……表达效果。开头, 设置悬念, 激发阅读兴趣。结尾, 含蓄隽永, 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 发人深思。

(二) 结构上的作用

1、文章开头部分:统领全文, 引出下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2、文章中间部分:过渡、承上启下。

3、文章结尾部分:呼应开头, 首尾圆润, 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 收束全篇, 呼应开头 (“呼应开头”有时表述为“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委婉含蓄的回答了前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前后呼应) 。

三.我们要结合文本能够运用解题语言

下面我们针对高考真题, 体会以上解题方法的运用。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答: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 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 (内容角度的第二点“表现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特征”) , 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 去建功立业, 去探险猎奇, 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 (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 ;从自己写起, 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 给人亲切的感受 (内容角度的“有……表达效果”) , 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 。

高考题中的每一点答案都可以在模式中找到对应的角度。换言之, 掌握了解题模式就掌握了这类题型的命脉, 只要结合具体文本会运用就可以攻克这一难关了。

篇4:现代文阅读之尾段的作用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尾段的提问方式:

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

变式提问方式:

(1)为什么要写××段内容?

(2)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

(3)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答题格式:

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结尾作用:

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解题思路:

(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经典例题:

结构照应类

阳关古道苍凉美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表现手法类

内容情感类

哲学草谢文

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问: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有什么作用

答:(1)深化作者钦敬赞美之情。(2)点明主旨,哲学草能昭示给人儒家、道家与佛家的精神;它又能作草药,有救治病人之功效。(3)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水车郭远辉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问: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1)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2分)(2)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2分)(3)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问: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篇5:现代文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飞马观花。即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 首先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和各试题题干, 在头脑中对材料的背景、文体、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等形成总体印象, 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氛围中。做到这一步, 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而且能提高材料理解的准确度, 避免望文生义。

第二步:跑马观花。这是在明白了阅读材料的背景、文体、话题、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之后, 用跑马观花、一目两三行的速度快速阅读全文的一步。通过这一步, 要了解材料的话题对象、具体内容和行文思路。如果是记叙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勾画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抒情议论性语句、材料中反复强调的句子和考题中涉及到的语句, 在头脑中初步概括出文段中心;如果是议论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材料的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如果是说明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步骤、说明方法、说明目的和说明语言的特色。“跑马观花”一步, 目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形成初步认知, 明确材料的信息分布, 明确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应抓住的重点。

第三步:下马观花。这一步是利用前两步所获取的信息, 结合具体考题, 有针对性地推敲、理解相关词、句、段, 作出答题抉择的一步。阅读试题的设计一般是按由局部材料的理解到整体信息的把握顺序排列的, 即首先考查考生从局部材料中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词、句、段信息挖掘) , 然后再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般是最后两题) 。“下马观花”是推敲、理解、把握局部信息的阶段。那么, 怎样进行“下马观花”呢?我认为, 应紧密结合考题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 找准与具体考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句、段, 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推敲, 弄清这些词、句、段所涉及的对象、话题、背景和修饰限制性词句, 把词、句、段的理解放在一个具体语境中来进行。

(2) 要善于把握信息的强调方式。整篇材料的重要信息往往在首尾段中, 一段材料的重要信息常常在段首尾里, 篇段的理解要高度重视“跑马观花”中所提到的重要词语后面的内容;复句材料的强调重心一般在后一分句, 问句的强调重心在于对题目的回答, 倒置句的强调内容是被倒置的成分, 句子中凡用逗号隔开的成分一般都是强调内容。

(3) 紧扣中心和话题, 准确挖掘隐含信息。根据需要, 材料中的一些信息的表达不用直言方式, 而是把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 因此考生必须能够透过字面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 即理解材料语言的“话中之话”“弦外之音”。

第四步:走马观花。这一步是在完成局部信息把握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全文, 对全文进行整体理解、整体把握的阶段。“下马观花”中, 我们完成了对局部信息的把握, 把握了局部信息, 为我们正确归纳全文中心, 理解结构层次、表达技巧、选材特点和评鉴思想内容等作好了充分准备。但要准确把握整体信息, 我们还必须站在全文的高度去对材料进行“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 把局部信息认真加以梳理、综合、概括,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并根据题的要求进行求证, 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取的整体信息的可靠性。归纳中心、评鉴思想内容要极其重视首位段、段首位的议论抒情语言和感情色彩浓厚的叙述描写性语句, 在头脑中形成全文的内容系统;理解结构层次, 头脑中必须有清晰的全文行文脉络;表达技巧评析和信息筛选, 头脑中必须有全文的选材特点、作者构思、语言风格等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是否准确可靠, 走马观花一步必不可少。

第五步:回马观花。这是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理解后, 回过头来用所获取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进一步推敲、求证答题是否准确、完整的阶段。答题中提取的局部信息是否准确, 需要用整体信息的事理逻辑来推导验证;整体信息的理解是否完整全面, 需要用局部信息来归纳求证, 二者相辅相成。回马观花一步, 可以尽量减少和消除答题中的失误, 帮助考生尽可能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材料。

篇6:现代文阅读刮板与段落的作用

一、出题方式

①提问方式: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②提问变式: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1)。(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二、开头段的作用

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①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②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③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三、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四、中间段的作用

①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②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③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五、总结

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广河中学)

篇7: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第一步, 纵观全文,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标题、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 理解了, 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半多了。例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前苏联红军烈士最热烈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像那蜡烛一样燃烧, 永不熄灭。“母亲的眼泪”指老妇人以及千千万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们对为他们谋和平的红军战士的深深敬意和亲切的情意, 而“儿子的英勇”则指的是牺牲的红军战士和战斗在法西斯战线上的广大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永垂不朽”表达出两国军民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的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将永不磨灭, 永远流传下去。在文中作者用“蜡烛”为题, 寓意深刻, 我们理解这一寓意后再去看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就写到“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句话开篇点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以下的回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所以这句话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题中应注意:不要急着去做题, 在进入题目之前,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作快速浏览,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 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 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另外,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感悟,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篇8: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作用(好处)”题的命题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第五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又如“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我以为,“作用(好处)”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首段的作用;二、末段的作用;三、中间段的作用;四、第二人称的作用;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六、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老家》表现了孙犁先生既思念家乡却又不想回乡的矛盾心情,并在开篇就引用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那么,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各式各样有关回家的梦境,其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这些作用兼而有之。如《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深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我们通常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说的正是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某语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三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乡土情结》:“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我们看看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果然如此。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如“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又如“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的参考答案即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篇甚至整段地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衰败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如《山峦》第六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和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命运之悲惨或人物境遇之凄凉。如《那一束伴地莲》中的明月和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结合。

六、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意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意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且在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如《山峦》第2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年轻的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前文的提示,“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吗”,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的范畴,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如《草堂 诗魂》第2题第(2)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的好处。”因为选文中的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比较本文的归纳和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的以外,参考答案的其余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的归纳。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春从心出》第2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读者的思考”;其在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或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如《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又如面对“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论证观点”四字。既然第②段的基本观点是“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那么,“说明”的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精神,表现某种情思。例如在《井绳》一文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井绳”为题的用意。那么,其用意有二:其一,以“井绳”为题,可以串起父亲追求美的一生;其二,象征审美距离,表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又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的意图。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现代文阅读试题今后的发展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了。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如在《门》中可分别换成“实在的门”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门”),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篇9: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下面, 本人结合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介绍几种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紧盯原文, 搜索答案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词、句、段、篇为命题点, 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而考生答题时, 往往不是以文章词句为基础筛选作者的观点, 而是写出通常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 因此失分的不在少数。

因此, 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二、全面把握, 准确概括

有了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就给准确回答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 但有的同学把依据原文作答片面的理解为“照抄原文”。一旦遇到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

三、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 (白描、渲染、映衬、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和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双关、排比、对偶) 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 要确认作者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

例如, 高考《青菜》中的一段:

(1) 你紧紧依靠土地, 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 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 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 而是与生俱来, 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 (2) 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 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 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 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 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请回答: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层主要写“青菜”谦卑的特点;第二层写“狗尾巴草”、“黄瓜”的骄矜和孩子们对待“狗尾巴草”、“灯笼草”、“黄瓜”与“青菜”的不同态度。作者着眼于内容上的对比关系, 我们可以据此确认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手法”。解答对比手法题时, 要写清对比对象、内容和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 对比手法。 (2) “紧紧依靠大地”的青菜与“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构成对比, 突出青菜的谦逊、朴素。 (3) 孩子们“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里总是“小心翼翼”构成对比, 写孩子们对青菜的爱怜, 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四、根据分值, 分点作答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 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而言, 4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 6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三个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 (1) 和 (2) 之类的序号, 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 考生应根据题干要求、文章内容并结合赋分值写出答案要点。

例如, 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说树》中的一段:

(1) 人们到树下纳凉, 摆小摊, 四川的黄桶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 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如果没有了古柳, 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 (2)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 而冬天的树, 赤裸着身躯, 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那纯是线结构之美, 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醉于人间的丰腴, 不爱看冬天的树, 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 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 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 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请回答: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分)

本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层, 而与“冬天的树”相关的内容在第二层。它由两个长句构成, 第一句讲“冬天的树”线结构的抽象美, 第二句讲“冬天的树”的强劲的筋骨美。结合题目的分值4分, 可分两点作答。

参考答案: (1) 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 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分) (2) 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 是树之精灵, 人之精灵。 (2分)

篇10:现代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②为什么这样写;③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④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不同人稱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明题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例1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2(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反衬

答题规范

例2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3(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规范

例3的“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4(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拟人、比兴、烘托、白描等。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侧面烘托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比兴

答题规范

例4的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5(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题规范

例5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典型例题

例6(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6可答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叙述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作者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同学们,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同学们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作者:徐松,无锡市北高中学朱芳,无锡市旺庄中学)

上一篇:如何写好托福独立写作之“绝对词”类文章下一篇:课堂教学设计陈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