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残疾人的口号

2024-04-29

关心残疾人的口号(精选6篇)

篇1:关心残疾人的口号

关心残疾人的口号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口号吧,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口号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心残疾人的口号,欢迎阅读与收藏。

1、身体会有缺陷,心灵没有距离。伸出友爱之手,无数人感激你一生

2、扶残助残,有你有我3、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4、倡导助残新风尚,开辟爱心新天地。

5、我昨天的残缺,是你关注的`;我今天的完整,是你修复的。

6、伸出你的手,让别人幸福

7、关爱残疾人,献出一份爱,勇敢尝试,争取胜利

8、关爱残疾人员,共建和谐社会

9、有了你的.关怀,人生路上不孤独!

10、奉献点滴的关爱,共享一样的蓝天。

11、致富路上并肩走,“助残”不分你我他。

12、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

13、给心灵一个空间,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给生活一份希望

14、手牵手同撑助残保护伞,心连心共筑和谐新家园

15、天空曾有缺,炼石补足;人间总有残,用爱圆满

16、一点一滴关爱残疾群体,一言一行彰显平湖文明

17、爱的世界里没有残疾

18、帮扶残疾人厚德如海深,助残公益心博爱似山重

19、倾注爱心一点,收获温馨无限

20、赵钱孙李百家姓,扶残助残一家亲

21、扶残助残时时刻刻,和谐平湖岁岁年年

22、助残意识人人拥有,和谐家园天长地久

23、生活离不开阳光,残疾人最需要关爱

24、金贵银贵爱心最贵,千好万好助残最好

25、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

26、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提高认识,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27、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8、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弘扬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促进全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

30、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标致着残疾人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1、关注残疾人文化需求、打造残疾人精神家园

32、走进残疾人家庭关心残疾人劳动生活

33、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4、文化助残、放飞梦想

35、帮扶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关爱阳光

36、倡导扶残助残良好风尚,营造文明进步社会环境

37、扶残助残,有你有我38、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39、伸出你的手,让别人幸福

40、你我同在一个蓝天下,共享一片蓝天

41、当别人感到幸福你同样是幸福的42、关爱残疾人,从小事做起。帮助残疾人,给残疾人温暖

43、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44、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45、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46、关爱残疾人,献出一份爱

47、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48、倡导助残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49、关心、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0、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

篇2:关心残疾人的口号

他们中的一些人非常勇敢,虽然他们缺胳膊少腿,但他们身残志不残,就像海伦、张海迪等励志名人,虽然身体都残疾了,但后来因为勇于面对生活,不断努力学习,最后都成为了成功的人!海伦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安妮老师为她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她通过不断努力,成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她的事迹很感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关心、帮助他们这样的残疾人,让他们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和未来,而不是去嘲笑他们,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篇3:关心残疾人的口号

1.“学会关心”:时代的要求

“学会关心”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的主题。它是继70年代提出“学会生存”后, 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21世纪社会的发展, 仅有激烈的竞争是不够的, 更需要全社会的合作。人们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现个人价值。随着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的加强, 由一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合作的精神, 在合作中体现个人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这些挑战都需要倡导全球合作的精神, 要求人们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上来思考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问题, 使他们从只关心自己的小天地里解放出来, 不仅要关心自己, 更要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 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生态利益等, 最终确立一种关心关系, 形成关心的品质。

2.“学会关心”:教育的使命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指出:“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 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 那么, 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 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1]在此基础上, 她将教育的首要目的与时代对人们的要求结合起来, 十分注重关心品质的培养, 指出:教育要围绕关心来组织, 要人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她反复强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 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2]所以, 学会关心, 是人们健康、有序地生活所必备的道德素养, 也是教育的必然使命。

3.“学会关心”:生命的呼唤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生命的终结, 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关心与被关心。当我们处于婴幼儿时期时, 有了成年人的关心, 才能保全生命;当我们处于青少年时期时, 有了成年人的关心, 才能健康成长;当我们处于老年时期时, 有了子女的关心, 才能幸福安康;当我们生病住院时, 有了医护人员的关心, 才能快速康复;当我们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时, 有了陌生人的关心, 才能找到归途……所以,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 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 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 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 关心是一瞬间的可怜, 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虑和苦痛,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 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二、青少年关心品质的培养

在现代汉语里, “关心”是指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有所分担的精神状态, 是对某事、某人的一种焦虑、担心或挂念, 担负有一种保护、维护某人某事的责任。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是一种关系行为, 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即人们在身心上对他人或他物所承担的责任, 是关心者把握他人的现实性, 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 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的, 并能够得到被关心者的回应。其中, 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主要特征的。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开放的、全身心的投入和不加选择的接受。当我们真正关心一个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认真地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 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信息。就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接触的过程中, 关心者会特别关注被关心者的需要, 同时产生帮助这个人的愿望, 此时, 关心者的心理就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状态。而对于被关心者来说, 接受、确认、反馈是最重要的, 被关心者接受他人的关心, 然后显示接受了关心, 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认知。这样, 一个关心的关系就完成了。[3]

由此可见, 关心作为一种关系, 是关心者关注、满足被关心者的需要, 以及被关心者接受、认可、反馈关心者付出的互动过程;关心作为一种品质, 表现为一种个人对自我、他人或者世界的关系。而从培养青少年学会关心的角度来讲, 关心就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珍品”, 它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因此, 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学会关心、具有关心的品质。

1. 教师要做好关心的榜样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榜样教育的突出特点, 就是我们不需要告诉学习者该如何去关心, 而只需要与学习者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 从而显示如何关心, 让学习者从中学习关心。教师要做好榜样, 就必须以身作则, 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 主动地创造一种关心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主要表现在耐心地去观察、倾听学生的心声, 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 并寻找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良好的忠告和建议。教师这种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心声、想法的重要性, 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 最终形成一种被关心的感受和经验。在教师的关心之下, 学生会将美好的被关心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别人关心和帮助。

2.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对话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另一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可以使他们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 师生之间才可以加深了解, 而相互了解是关心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接纳对方的感情, 培养学生关心的情感。关心是关心者付出与被关心者认可、反馈的互动过程, 只有关心者与被关心者通过平等对话, 交流彼此的想法、感受, 才能真正使关心者了解被关心者的需求和被关心者对关心者付出的肯定、鼓励。因此, 在培养学生关心品质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对话中, 教师对学生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感染学生去理解、接纳自己;在对话中, 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在让教师了解、欣赏自己的过程中也学会去接纳、关注别人。经过这样的平等对话, 学生可以在沟通中培养分享、理解、互相支持的关心情感。

3. 引导学生实践关心

实践是道德教育的要素之一。引导学生实践关心就是要将学生产生的被关心的情感以及去关心别人的冲动付诸行动, 在行动中练习关心的技巧, 提升关心的能力, 养成关心的品质。因此,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关心和服务的机会, 学着去关心自己, 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 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等。

4. 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

认可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的过程。对学生关心行动的认可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对关心行动的热情, 将关心品质发扬光大。一方面, 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认可, 认同学生的关心行动, 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关心实践活动。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不恰当的表现要客观地分析、评判, 积极肯定学生的善意动机, 分析学生行为不当的原因, 激发学生关心别人的热情, 建立一定的关心关系, 提升关心的能力, 养成关心的习惯。

总之, 在21世纪这样一个更加倡导精神文明、倡导合作精神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人对事物的关心、人对环境的关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关心, 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更是为了满足每一个生命个体完整存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美]内尔·诺丁斯著, 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篇4:对待残疾学生要用心、关心

我的班里,有一个肢体残疾的学生。记得刚开学时,她来到我们这个班里时,完全不跟别的同学讲话,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和她试着讲话时,她也好像不太愿意和我说话,这种情况,使得班内的其他同学都用一些异样的眼光“打量”她,久而久之,她竟不跟我说话,不愿意和我交流了,同时她也逐渐被班内其他的同学“疏远”了,因为别的同学主动和她说,她也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有时上活动课时,我看见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学校墙根的一个角落里,低着头好像在想什么。我便轻轻地走过去,问她怎么了,但是她什么话都不说,好像还非常怕我,不愿意与我多交流。

这究竟是怎么了?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来到了该同学的家里,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其妈妈沟通、交流,才知道她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因为经常有同学取笑她,使得她的性格变得非常内向,她自己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现在的这种自闭心理及在上幼儿园时候就形成了。

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她自信、活泼起来呢?我想了一个办法:首先,在班内组织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残疾人同样很可爱”。班会上,我准备了大量的关于残疾人取得成功的资料和图片一起展示给他们看,学生对这个主题表现得异常兴奋,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虽然他们身体残疾,但他们意志更坚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都要强大,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这个主题班会使得全班学生热情高涨,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冲动。期间,我悄悄地观察了这位不说话的学生,她听得非常认真,好像还流了泪水……总之,我能感受到班会上同学们的发言对她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

接下来,我便常常主动接近这位学生,跟她聊一些快乐、轻松的话题,进一步引导她化解心中的疑虑和自卑感。在上课时,我都会在提问中特意设置一些风趣、生动的话题引导这位学生来回答。刚开始时,她比较胆怯,头也不敢抬,声音更是小得像蚊子一般,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我并没有因此而批评她,而是用平和的语气鼓励她,并且让全班同学给予她肯定的掌声。课间,我还找其他学生交流,让他们多接近这位学生,跟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做游戏。

久而久之,这位学生在课堂上渐渐地喜欢举手发言了,头也能自信地抬起来了,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洪亮了。她不仅仅是在我的课堂上如此,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也能积极参与进去,有时还能把自己想法和意见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探讨。

渐渐地,我发现这位学生变得开朗起来了,自己有事或班级有什么事还主动找我。后来,我又到他们家进行了一次家访。听到她妈妈说她喜欢自己的班主任,我心里暖暖的。我直接感觉到,是那次班会给她树立起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信心。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也想了很多: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残疾的学生(无论是肢残还是智残)。我们要努力在他们身上找到可以引导他们成长的突破口,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给予支持和鼓励,进一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这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同时让她们感受到自己和正常学生是一样的。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我们要想收获一枚好的种子,必须在沃野上播下辛勤、诚心,同时在爱的厚土上耕耘不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硕果。

篇5:党和政府重视关心残疾人事业

从“残废”称呼改为“残疾”到无处不在的关爱,从被动的救济到自强不息的展示„„ 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渐成风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残疾人事业乘势而起,迎来了新的春天。

这其中,无不倾注着党和国家的殷切关爱。举国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犹如春日暖阳,照耀着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使他们在呼唤中觉醒、在勉励中奋起、在自强中再生„„

回眸过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上乘势而起

残疾人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党和国家历来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工作和发展残疾人事业。

毛泽东同志曾动情地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邓小平同志深情地嘱咐,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

江泽民同志强调,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这些精辟的论述和殷切的希望,时刻鼓舞激励着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的重大举措。开展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残疾人事业作出全面部署;颁布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推动残疾人事业走上依法发展的轨道;设立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健全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实施五个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全面推进各项残疾人工作;建立新型、统一的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营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激励残疾人自强精神,促进残疾人充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

中国残联成立以来,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残疾人事业从一个较低的起点起步,由小到大,由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比较系统的业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人道主义精神得以弘扬,“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残疾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受到尊重和保障,参与和创造能力得到肯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大为减少。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增多。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和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我国残疾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残疾人由被动的受助对象变为平等参与的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乐观进取,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奉献力量,履行应尽义务,实现人生价值。残疾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能力得到更好发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在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优秀残疾人代表。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响应《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行动,倡导并支持两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展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进一步树立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良好形象,荣获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多个奖项。

注视今天: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稳步发展

五年来,残疾人事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重大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国务院发布《残疾人就业条例》;《就业促进法》、《义务教育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其中;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残疾人事业;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启动常态化的残疾人状况监测;《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执行情况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国残疾人事业循着更加美好的蓝图,迈上了新台阶。——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达到2125个,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到19000多个,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667所,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到3127个,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1056个。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创建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和维权示范岗5998个。

——残疾人状况显著改善、获得更多实惠。通过扶贫开发,634.67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城乡最低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措施,1067.2万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等重点康复工程和广泛开展社区康复,85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对140多万城镇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对396.8万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433.7万城镇残疾人实现就业,1696.6万农村残疾人参加劳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3万人,通过开展扶残助学活动,累计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万人次;实施危房改造项目,28.7万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86.9%的农村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残奥、特奥、聋奥等运动得到新的发展,残疾人运动员达到260多万人;各级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10万件,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作为发起国,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参与和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今年6月,我国批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向世界做出了保障残疾人人权、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庄严承诺,为国际残疾人事务的发展和人权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令人自豪的是,不久前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2008年残奥会,圆满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我国残奥健儿顽强拼搏,屡创佳绩,继雅典残奥会之后再次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北京2008年残奥会让全社会强烈地感受到残疾人对和谐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梦想与渴望,让全世界欣喜地看到了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的中国。

展望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再创佳绩

残疾人事业不断探索,扎实推进。

尽管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与时俱进,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项事业还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和地区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深刻阐明了促进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重大部署。这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残疾人事

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8300多万残疾人的特殊关爱和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

未来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篇6:关心残疾幼儿的中班社会教案

歌曲《好朋友》、手语图

活动目标

学习用手语进行表达

增长关心残疾幼儿的情感

尝试运用手语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猜猜手语。

老师先用手势做出安静的动作,如伸出一只手指放在嘴前,然后问幼儿:“老师做的动作是少年意思?”可以换一至两个简单动作请幼儿猜。如:“真棒”“不要”等

二、请个别幼儿试试用手语“讲话”其它幼儿猜一猜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与幼儿一起讨论用手语交流的.作用

三、在这世界生有一些小朋友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能用嘴巴说话,但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难过的时候想把伤心的事情说出来,高兴的时候想把快乐和朋友分享,所以他们会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手语”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四、老师教幼儿学打手语,如“谢谢,你好吗,你高兴吗”等。幼儿相互间观看练习。

五、请幼儿分组讨论,自创甜蜜手语。之后可以请各组幼儿表现子创相互间观看练习。请幼儿分组讨论,自创甜蜜手语。之后可以请各组幼儿表演自创手语

六、创编手语歌《好朋友》

听歌曲《好朋友》,请幼儿讲讲听到了什么歌词,根据歌词创编手语表演手语歌《好朋友》。讨论该如何关心有残疾的幼儿。

活动反思

残疾人的世界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每个人应有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在此活动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手语的动作让孩子有了聋哑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并一步引导孩子时残疾人产生同情和爱心,知道关心帮助残疾人,感受学习残疾人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课堂气氛较好,由于孩子经常缺乏对于老师的问题体现想说而不敢说。

上一篇:关于领导任命讲话稿下一篇:快心算方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