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其一》鉴赏

2024-05-08

《蝶·其一》鉴赏(共12篇)

篇1:《蝶·其一》鉴赏

《蝶三首·其一》鉴赏

作品介绍

《蝶三首·其一》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09首。

原文

蝶三首·其一

作者:唐·李商隐

初来小苑中,稍与琐闱通。

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

只知防皓露,不觉逆尖风。

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

注释

①本篇当作于开成四年由校书郎调补弘农尉时,通篇以蝶自喻。

②琐闱:镂刻有连琐图案的.宫中小门。借指宫廷。

③《拾遗记》载,石虎于太极殿前起楼,高四十丈,舂杂宝异香为屑,使数百人于楼上吹散之,名日芳尘台。芳尘断指远离朝廷。

④艳雪:指蝶翅上的白色粉末。

⑤皓:全诗校:“一作濒。”

⑥绮栊:绮窗。栊,窗棂。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109 蝶三首李商隱

初來小苑中,稍與瑣闱通。遠恐芳塵斷,輕憂豔雪融。

只知防皓露,不覺逆尖風。回首雙飛燕,乘時入绮栊。

篇2:《蝶·其一》鉴赏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鉴赏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

因诗题作《春思》,故诗中句句就春立意。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后两句诗转入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深处,是不会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但贾至没有这样直写,而是别出奇思,以出人意料的构思,使诗意的表达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

篇3:《润州(其一)》杜牧唐诗鉴赏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篇4:《放言·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15.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4.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篇5:中国唐诗鉴赏-《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 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 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 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 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注释

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

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颜色:指容貌。

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

赏析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创作背景

篇6:《长门怨其一》刘皂唐诗鉴赏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

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

篇7:《赠韦侍御黄裳·其一》鉴赏

天生百尺高大的身板,岂能为微风吹倒?

桃花李花艳丽娇娆,迷惑行人眼目。

一旦春去,便花叶枯萎,化为尘土。

希望你学华山顶的青松,千万别学那桃李。

篇8:月下独酌其一唐诗鉴赏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译注】在花间摆了一壶酒, 只是独饮而没有朋友与我共醉。诗人很善于 发现生活的乐趣,以奇特的想象,变清冷的场面而为热闹,以 自解其孤 寂和忧闷。

【全诗】

★ 月下独酌其一唐诗鉴赏

★ 月下独酌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 月下独酌 赏析

★ 李白 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原文及翻译

★ 《月下独酌》阅读训练

★ 中秋节传说故事:月下独酌

★ 诗词鉴赏若干

篇9:韩愈《题木居士》鉴赏古诗其一

火透波穿不计春,

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

篇10:月下独酌其一唐诗鉴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花间:在鲜花中间。一作“花下”或“花前”。

②三人: 指月亮、作者和作者的身影。一说指杯中的明月、地面的人影 和作者自身三者。

③不解饮: 不会饮酒,“解”为当时俗语,表示“能”的意思。

④将: 同“与”。

⑤行乐:寻求乐趣。

⑥徘徊:来回地行走。

⑦凌乱: 乱动的样子。一作“零乱”。

⑧“醒时句”:指未醉、清醒时,三人同乐。

⑨各分散:指醉后独自睡下,与月亮及影子分开。

⑩无情游: 因月亮及影子均非人类,故称为脱离世俗、人情的一种交 游。

⑾相期:相约会。邈:指遥远。云汉:指天河。

【翻译】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陪。

举起酒杯邀请天 上的明月做伴,加之对面自己的.身 影,竟也成了三个人。

可是月亮不 懂得饮酒,只有身影跟随我。

姑且 让月亮和身影陪伴我吧,要乘着美 好的春光及时行乐。

我唱起歌来,月亮好像听入了迷徘徊不走,我跳起舞身影也随之摇晃起来。

清醒时 互相欢乐,大醉后都各自分散去 了。

我希望永远与无情的月亮和身 影结游,相约在那高远的天上再 见。

【赏析】

李白有济世之雄才,想干一番经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既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得不到同僚的赏识。他感到孤独、苦闷,内心的郁积往往发而为诗,这首《月下独酌》就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诗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五至八句为第二层;第九句至最后为第三层,一层一个转折。

第一层开始,点明环境是在花间,傍随着诗人的只是一壶酒而已。当此芳春时节,有明月、美酒、鲜花,对酒当歌,看花赏月,这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赏心乐事,李白应该感到很惬意了,可以开怀畅饮了。然而诗人并不感到愉悦,因为“独酌无相亲”,这里突出了一个“独”字,是贯串全诗的感情线索。李白写此诗时,唐玄宗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朝中群小当道,排斥贤能,环顾四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满腔心事,向谁诉说?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百无聊赖中,他把明月作为知己,举杯相邀,权且当作三人,相与共饮,以破岑寂。

第二层是由离奇的幻想回到清醒的现实。月虽美好,毕竟不会饮酒;影虽亲密,毕竟只能随身存在。既然如此,那就暂且将他们拉过来临时作为友人,趁此良辰美景,及时行乐吧。

第三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转进一层,仍然将月与影作为知心朋友,认为月与影都是有知的,“行乐”的表现方式就是歌与舞。歌舞也好,行乐也好,都并不能说明李白内心的轻松愉快,恰恰相反,只是表现了他对“骅骝拳跼不得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他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谐” (同前)的感慨。

可惜的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所以只是“暂伴”为友,李白不能满意,于是,“永结无情游,相邀邈云汉”。“无情”,意为忘情,忘却世俗之情。他要和明月结为摆脱庸俗世情的朋友,脱离现实社会,一同到理想的太空仙境去遨游。

篇11: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鉴赏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篇12: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原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上一篇:微作文800字下一篇: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