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2024-04-25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相比较与自己上学期《涉江采芙蓉》的公开教学,和自己近两周以来的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本节赛教课有如下改进和不足:

1、自己能意识到,同事们也曾经给我指出:我的语速比较快,而且有时候吐字也不很清楚。本节课上自己认真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前面的三十分钟也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后面十五分钟做得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多加强。

2、自己的个性比较急。本节课控制得比较好,课堂进度也比较得当,但是在“示范读音”的时候却抢了五秒钟(大约),在下课时少说了“背诵诗歌,完成课堂练习”这一句话。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细致地加以把握。

3、课堂生成和教师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在高中段的课堂上,自己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并处理好。但是在本节课中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好。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和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时,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实在。但是在破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问题尤其是随机生成的问题的探讨却比本节课要更热烈,这说明自己在赛教课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地把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自己平时多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尽可能每一名同学)都给自己提提意见。同时,自己通过录像尤其是本节课的录像认真总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尤其是塞教中,把真正的“课堂生成”展示出来。

4、关于板书的思考。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须的,但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明确、步骤清楚、课时总结精当,而且这三点都在幻灯片体现出来了,所以,板书这一块我做了省略。在今后的使用幻灯片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注意,一定有言简意赅的板书。

5、关于使用PPT课件的思考。本节课上,自己的主导思想是让PPT课件和幻灯片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和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很多名家的教学录像中如何使用PPT课件为教学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6、关于对教具、学具的思考。由于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翻页笔,所以,本节课出现了两个小故障。今后,在使用翻页笔、电子白板等方面都要加强。

7、在本节课的准备中,先是认真听取名师、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是认真学习名家的教学实录和录像,最后是综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我觉得今后更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色。

篇2: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古人写“秋”通常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伤春、悲秋。秋,总是思念与感伤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 请同学结合课前预习,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二)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过很多杜甫的作品,对这位诗人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2、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读杜心解》有写到:“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杜甫是如何借用秋景寄托情感的。

(三)初读感悟,吟咏诗歌韵律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找出不懂的字词。

2、找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1)请同学展示自己划出的诗歌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请同学展示自己找到的韵脚。

森、阴、心、砧。

(四)再读诗歌,把握意象特点

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探究)请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1、分别找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的意象。

首联: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颈联:丛菊、孤舟; 尾联:寒衣、暮砧。

2、解析意象特点。1)首联

A、玉露:一方面玉露在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另一方面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天易生思乡之情,并且作者寓居夔州,远离家乡更易引发思乡之情。

B、枫树林,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C、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2)颔联

江间波浪间天涌,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作者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3)颈联

A)丛菊:菊花是在秋天盛开,它既是幽人高士、坚贞高洁之花,更是感时伤怀之花。

B)孤舟:孤,说明形单影只,与上句“丛”相对,更显悲凉、哀伤。4)尾联

A)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一年将尽,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

B)暮砧:捣衣声。“衣”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引起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想到家庭的温暖,更添无尽的思乡愁绪。

(五)精读涵咏,体味诗人情感

1、题为“秋兴”,遇秋而遣兴,思考杜甫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

本诗前两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找出本诗的画面特点。

萧瑟阴森,恢弘大气。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作者描绘的这幅秋景图传达了什

么样的情感呢?

忧国、伤时、悲凉。

4、杜甫看到秋景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感情呢?

后两联写出的游子思乡漂泊之情。

(六)回品文本,体悟诗歌思维

本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尝试梳理本诗的解读思维方式。

本诗围绕“秋”展开,首先解读本诗描写的“秋景”、“秋景”的特点,再解读“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何有这种感情。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本诗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课后作业

1、请大家谈一谈学习这首诗的感悟,或以“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篇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 《秋兴八首·其一》:捣衣声声忆战争

杜甫在夔州整整一年, 丛菊两开, 即便心系故园, 也只能滞留夔州, 无法出峡北归。这时捣衣声响。李白《子夜吴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杜诗亦云:“何日干戈尽, 飘飘愧老妻。”因此捣衣声响, 如战时擂鼓, 而战争又自然让他想起和自己饱经离乱的老妻。

(二) 《秋兴八首·其二》:芦荻蒹葭思老妻

年近暮年, 严武的去世, 杜甫还朝之愿落空, 本以为可以乘槎而返, 到头来终是一场虚随。即便他当年在严武幕府, 于“画省”任职, 终究是伏枕卧病, 流落蜀中, 而未能入京供职。至此此诗似乎可以煞尾了, 但是诗人却添上“藤萝”与“芦荻”两个意象:

藤萝亦女萝, 屈原在《山鬼》有云:“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薛荔兮带女萝。”“薛荔”“女萝”等彰显山鬼女神美好的外貌与心灵, 即“香草”譬喻法。《山鬼》又云:“留灵修兮憺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灵修即山鬼女神, 年岁晚暮, 将欲罢老, 可是红颜凋敝却不见心慕之人, “心慕之人”既是恋人亦是贤君, 当是“美人”意象, 综合而言便是“香草美人”的手法。

其次是芦荻意象。芦荻, 即蒹葭。《诗经·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伊人”神秘空灵, 她或是被追求的女子, 或是知周礼的贤人。“蒹葭”和“伊人”并举, 亦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藤萝”与“芦荻”均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 一方面是贤者求思报国, 一方面是老妻红颜凋零, 从而巧妙地将“忠君爱国”这一条明线和“感念妻子”这一条暗线结合起来。

(三) 《秋兴八首·其三》:燕燕故飞愧老妻

第三首写有燕子意象, 其秋去春回, 不忘旧巢, 却见证物是人非, 如刘禹锡《乌衣巷》所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甫借此分明隐喻了“安史之乱”, 正契合了《秋兴八首》的明线之意。

此外如晏几道《临江仙》所云:“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燕子成双, 才引起了有情人寄燕双飞之情。战乱纷飞, 诗人漂泊如蓬, 即便可以携手妻子, 算来都是客居他乡。因此杜甫笔下的燕子既寄托着诗人的“黍离”之悲, 又象征着对妻子无限的愧歉感。

(四) 《秋兴八首》 (其四至其八) :眼底换“色”惊岁晚

诗人在第四首时终于以“长安”直呼其名了, 准备直面自己的仕途之路, 并以“有所思”统摄后四章。“后面四章, 皆包括于其中。……此中情事, 不忍明言, 不能尽言, 人当自得于言外也。”这四章的言外之意, 杜甫不再一味地使用事物作为意象, 而是通过“颜色”来彰显内涵。“色彩词, 是最具感觉性的词类之一。在诗学感觉精致化, 以及追求诗律细、语惊人的精神进程中, 杜诗非常讲究点醒色彩的灵魂, 在色彩的感觉学上做了一篇相当独到、值得寻味的好文章。”《秋兴八首》中杜甫用到的主要色调有“紫”、“沧”、“素”、“黄”、“黑”、“红”、“碧”、“彩”、“白”等, 而这些色调也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绪:

从“紫”到“沧”的变化象征着杜甫由仙境跌入现实的破灭感。第五首先从蓬莱宫阙起, 先后提到了蓬莱、仙山、终南、仙窟、承露金茎等与求仙成仙有关之物, 因而这代表着老君青牛车来的紫气便是对上述仙处的一种色彩总结。然而圣颜已改, 繁华不再, 今昔盛衰之变系一“沧”字上;此外“沧”又和后面的“晚”字呼应, 大有悲叹自己苍老之意。

在这股悲叹中作者依靠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之景来取暖, 因此第六首出现“黄鹄”意象。黄属于暖色调, 有取暖之思;“鹄”为鸿鹄, 寄千里之志。可是很快作者便选取了一种非常平淡的颜色“白色”和一种最简单的鸟儿“白鸥”, “诗人先后自喻为最高贵和最卑微的鸟儿”, 以“黄”、“白”二色象征着情绪的极大落差。

第七首描写长安的昆明池, 表面上是在展示唐朝当年的国力鼎盛, 其实却巧妙地通过颜色刻画自己绝望至深的情绪。根据《色彩心理学》所示, “粉红”属于红色调, 象征着一种安静与美好, 和“黑色”构成强烈的对比, 且杜甫笔下的“粉红”又是“坠粉红”。“坠粉红, 莲初结实, 花蒂褪落, 故坠粉红。……莲房露冷而坠粉, 言无采之者。虽晚秋凄凉, 亦以胡羌内侵之故, 此公所以有汉武之思。”“粉红”的背后还有战争的阴影,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国力大衰, 莲花虽为粉红, 却是“坠”的结局, 红颜凋零之感亦跃然纸上。诗人那种哀国力不济、悲红颜易逝的双重思想正符合明暗双线这一主题。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不再把对妻子的情感一味地隐藏起来, 一齐连用“凤凰”、“佳人”、“仙侣”三意象以表情思:从“凤求凰”的爱情初始到“佳人拾翠”的生活细节, 最后寄托到虚幻的“仙侣同舟”的世界中, 作者对妻子的款款深情已是清晰可见了。

摘要: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表达的不仅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他巧妙地运用诗学里的“意象”, 加上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词”, 从而将“思念故国”这一条明线和“感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透露着老来悲戚、愧念妻子的复杂情思。

关键词:秋兴八首,意象,妻子,爱情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杜诗镜铨[M].[清]杨伦 (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篇4: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关键词】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有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从考试大纲来看,在各类文学体裁中,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最难鉴赏,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学习小组汇报探究杜甫诗风及成因的结果。又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之所以确立如下目标,我的主要是依据是新课标。一是新课标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建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三是必修三教参,建议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如《望岳》《春望》等,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学情的学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学情,所任教班级的优势是:班级是文科实验班,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已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劣势是知识底蕴不深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鉴赏能力不佳。鉴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方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学法

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一)导语

同学们,提起一个人,我们都不会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关心国家前途,低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同情人民疾苦,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今天我们继续与诗圣同行,学习被《唐宋诗醇》称为杜甫“一生心神结聚之作”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板书:题目及作者放幻灯片),导入之后通过单项比赛的形式构架本节课程:

(二)诵读(比赛第一关)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诵读指导;听名家诵读(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三)鉴赏

1.口头说画——走近杜甫(比赛第二关:说画)。根据这首《秋兴》口头说画,在这幅画里,你想画些什么呢?要求:每人限说一幅;说明你为什么这么构思。目标: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并在讨论中深入感受自己原有的体验。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说画。

2.口头作文——我是杜甫(比赛第三关:作文)。要求:化身为杜甫,穿越时空回到766年的四川夔州,走进杜甫内心。目标: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突破办法: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探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我制作了幻灯片:杜甫766年档案解密。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作文。

设置背景音乐为刘天华先生的《病中吟》本曲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以此来切合当年杜甫心中苦闷如病,表达他内心的忧虑与彷徨。(“病中吟”并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有一种内心的失落和彷徨。)

(四)拓展(比赛第四关:探究)

汇报课前就布置的三个探究问题,完成本课学习的拓展环节。袁行沛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风格研究,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是对诗人所做的总体把握。要求:《秋兴》与《登高》作横向对比;杜甫早晚期诗风作纵向对比,并探究其成因。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结论;教师评价(学生主要从社会原因探究诗风成因);教师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

1.诗风:沉郁顿挫。沉郁:内容厚实丰满,意境恢宏阔大,感情深沉含蓄。

顿挫:情感表达曲折有力,反复低回。音节韵律曲折铿锵。

2.风格成因。外因:社会原因。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内因:创作思想的逐渐成熟。由于教材分析到位,教法学法选择精当科学,本节课授课后,效果良好。

篇5:《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文、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篇6:《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作者 杜甫

上一篇:开工动员会会议议程下一篇:“四加强四提高”全面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