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成语

2024-04-28

活的成语(共3篇)

篇1:活的成语

求职礼仪:活的有道,活的艺术

一个非公司人,要怎么在一个公司社会生存呢?如何才能抵挡其强大的漩涡吸力?《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的后几章给予我们很多好建议,个人认为其欠缺精神层面的考虑,所以他的建议只说了一部分。本人在短短两三个星期的工作经验中,精神生活方面屡屡碰壁,像走迷宫,以为找到出路,后来都会发现此路不通。以至一直忧郁,痛苦不堪。今天受到“杰克船长”的启发,突然醒悟。

有一部分人会有这种感觉:年轻的时候,有梦想,有冲劲,单纯,对社会无知。随着年龄渐长,就学会“看开”“妥协”“接受”,这就是“成熟”。于是,他们心死,对环境不再寄予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这种“心死症”有三种死法。其一:重度心死症:对环境心死,过着一种退隐的精神生活。麻木,无知,对事情都很“看得开”“可以理解”“无所谓”。其二:“中度心死症”:这种人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活在物质世界,一半活在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他们在公司化社会适应良好,玩世不恭,在精神世界却空虚,自以为很稳固,事实随时崩溃。我发现,现在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心态,因此,“杰克船长”“达利”式的人物才会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其三:轻度心死症:同样对环境心死,他们有“中度心死症”的特征。但是少了些玩世不恭,多了些自我目标。他们的目标虽在环境中,却和环境没有关系。例如,他们可以和所有人相处融洽,工作勤奋,他们的目标是令自己的家庭过上更优质的物质生活,或是实现自己做老板的理想等等。

这两种心死症,都是以“对环境不再寄予希望”为基础的。而我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病因就是“对环境太在意”“对环境寄予希望”。佛教认为人有牵挂才会有痛苦,所以,要“看开”。

但是我发现,不能对环境心死,

如此一来,就不能同时活在过去现在将来,因为过去对环境失望,而将来不试图改变环境,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是断裂的。这不是生活,不是艺术(详情可见《过去——现在——未来》),只是活着。我们每做一件事是艺术,整个人生都应该是艺术。但是,不对环境心死,环境处处打击你,要怎么应对公司社会呢?个人认为,在“道”里面应该可以找到答案。大环境,短期内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心死,不再寄予希望。但是我们在做的工作是为了将来终有一日改变这个大环境的,即使在有生之年无法见到,也乐于为其添砖加瓦。在这里,没有“心死”。“道”就是一个把矛盾整合的过程,它在于运动本身。“道法自然”,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人生应该也如此,知道在什么时间进,什么时间退。要注意,这里说的是“时间”而不是针对“事物”或是“事件”。不对未来心死,只对现在心死。但是目前所做的事又不能心死,好好活在“过去现在未来”!就是真正的生活形态。

理想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应该是这样: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所有人相处融洽,大度豁达,或是可以像“杰克船长”“达利”一样有疯癫的,玩世不恭的意味——在此,他们把环境看作是不真实的一场闹剧,他们自己才是活在真实中。在精神层面方面,保有自我,活得明白,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环境。对环境目前的`改变不寄予希望(一点也没有),但是个人的目标却是能为改变这个环境添砖加瓦。这就是“道”的生活,进退有度,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我在读书的时间里,可以很理性。因为接触社会少,不必终日面对“社会人”“公司人”。所以,我不执著,不对目前环境寄予希望,进退有度。表面可以装疯扮傻,绵羊一只。事实上活得明白。我喜欢“达利”“杰克船长”,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超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现在终于搞清病因,应该需要比以前更坚强的意志,去对抗“正常人”的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了——这条路不会又出现“此路不通”吧?!

篇2:对生活的探索

所谓“探索生活”, 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人对己、应事接物等方面琢磨怎么对待、怎么处理之类。生活中, 每个人都在这么探索着, 谁也不例外, 青少年尤其如此。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 我们的精神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在做人上成长起来。也许有同学会说, 生活需要这么探索吗?书本、老师、家长, 什么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 照办不就行了么, 我们还探索什么?我说, 不对, 不是这么简单。书本、老师、家长的教导固然正确、清楚, 但那只是指出方向、提出目标, 怎样向它一步步走去, 怎样在你这儿落实, 却需要探索, 而且全靠自己探索, 没有人能够代替。比如书本、老师、家长都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这话清楚、具体, 似乎照办就行了, 其实没这么容易。比如你是个急性子, 对人态度简单粗暴, 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关系弄得很糟。怎么办?你可能会说, 克服简单粗暴不就得了吗!可是究竟怎么克服呢?怎么跟对方重新建立起团结友爱的关系呢?这就难了, 里边名堂就多了, 值得思考的东西就多了;即使思考清楚了, 实践起来也还得你自己一步步摸索着往前走。你的生活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道理就在这里。

这种探索跟作文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就是:虽然并非所有的探索都值得写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却一定是我们探索生活的反映。如有篇《我很重要》的作文, 作者说她不聪明, 不漂亮, “是上帝打瞌睡时制造出来的次品”, 因此她看轻自己, 没有信心。有天夜里她“老是在考虑同一个问题:我是否重要?”结果发现, 她勤俭 (如补好残破的书) , 关爱同学 (如与同学分吃水果) , 同学对她友好 (如放学有同学等她一道回家) , 老师关心她 (如她骑车跌伤老师去看望) , 等等。回顾这些, “我不敢说自己不重要了, 我有必要认真对待生活, 对待学习”, 认识到将来无论当清洁工还是当警察, “对社会都有意义”。文章最后说:“我有了目标, 决定为自己的理想拼搏,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精品。”要自信、自强, 这类话大家听得耳朵都起茧子, 但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并不是听几次这种说教就能做到的。这位同学如果没有上面这的那些探索, 怎能发现自己“重要”, 初步树立起自信心?又怎能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而且这探索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对生活的探索不只是表现在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 没问题我们也会探索, 因为探索是人的本性, 是精神成长、发展的必然。如有篇《作对联的乐趣》, 说他爸爸妈妈都喜欢品对联, 作对联, 受他们影响, 自己也对对联有浓厚兴趣。春节期间, 在爸爸鼓励和启发下, 几经修改, 自己也写出了一副构思不俗、对仗工整的对联:“喜金蛇龙腾盛世;迎赤兔马到成功———与时俱进”, 竟在市里评上二等奖。文章最后说:“品对联作对联能给我审美的愉悦, 可以培养我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乐趣是难于言表的。同学们不妨试着写写, 一定能品尝到乐趣。”这段话表明, 这篇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探索, 他探索到了品对联作对联对自己成长很有好处, 不但自己要坚持下去, 还向同学们推荐。

也许有人会说, 写自己的文章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探索, 写别人的文章就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探索了。我说, 也一样。孔子说得好“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则自省也。”见到优秀的人, 就想到我也要像他那样, 见到不好的人, 就警惕自己切不可成那样的人, 这不也是在探索生活、琢磨前进的道路吗?写他人的作文常常就是这样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如全国著名劳模徐虎的女儿徐洋写她爸爸的《爸爸, 您不必歉疚》一文, 说爸爸作房修义工11年来, 白天上班, 傍晚7点到10点在路灯下走家串户, 为居民义务维修, 他因此顾不上家, 连女儿参加夜间少儿合唱团、舞蹈队等活动也不可能实现, 因为无人接送。对此, 他深感歉疚。徐洋在作文中写道:“爸爸, 您不必歉疚!”“您的理想, 您执著的努力, 早已成为我心目中生动的榜样, 您给了我巨大的精神财富, 那是不可估量的呀!”“找到了生活的榜样”, 这不是探索生活的重要成果吗?

写人当然不局限于写“好人坏人”, 天地宽得很。但不管怎么写都离不开一个“悟”字, 是从中有所领悟才写的, 而这领悟也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探索了。扩大开来看, 不仅写人如此, 写事物也一样。如《论语》上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说孔子在河岸上感叹道:“光阴就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过去, 我们要抓紧时间好好努力呀!”这不是从不断逝去的河水探索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么?

所以, 作文是探索生活的文字表达。所谓学写作文是学习做人, 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篇3:活的成语

一则新闻,一家四口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自驾游,年轻女子从副驾驶下车,绕到驾驶座旁,忽然,女子被老虎叼走了。年轻男子试图营救,随即折回,车内老年女子下车后年轻男子又一起追出去,虽然园区的巡逻车同时赶到,可惜未能阻止悲剧,老人死亡,妻子重伤。

网上no zuo no die骂声一片,原因就是,大家痛恨这种无视规则的行为,所以,哪怕是个悲剧,依旧毫不同情。这一家子肯定知道自己来到了猛兽出没的园区,因为“珍爱生命,禁止下车”的警示牌随处可见,入园前也签了协议,这就是说,事实已经明确说明,无论是发生了争执,还是想要轮流驾驶,这里都不是允许下车的地方。

但是,他们就是不管不顾,偏偏就要下车!

因为他们笃信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一“理念”。或许这一理念,曾经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好处”,同时没有遭受惩罚,所以,这次依然心存侥幸。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排队插个队,开车加个塞,考试作作弊,违法求求人,各种钻营,各种讨巧,钻规则的空子,图自己的方便,似乎这么做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交口称赞:够聪明,有能力,处事圆滑,脑袋灵光……

可是,这次事情玩儿大了!

老祖宗說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违规背矩,迟早要遭受惩罚的。习惯钻营的人可能一下还不能转过弯,插队了还能跟人对骂,加塞了还能跟人干架,作弊而已嘛,违法而已嘛,直到遇到一言不合就要把人叼走的老虎后,才意识到大事不好,这次要完,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不晓得会不会苦了老虎,害得人家关禁闭,受鞭刑。

其实,我国酒驾入刑之后,酒后开车的行为明显减少了。或许这也是新加坡至今保留鞭刑的缘故,我们总是羡慕国外的人遵规守纪,秩序井然。这和国外违法成本超高不无关系。就连监狱这个“人渣”聚集的地方也是如此。一个监区如果能够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奖惩分明,规矩井然,它的改造秩序就好,狱内违法就少,大家都很“舒适”、安全。

所以,人得有敬畏规矩的意识,规矩看来冷漠无情,其实是经历了多少血,多少泪换来的?守规矩,得安全,这应该是共识。有时规矩看似人为,偶尔违反似乎也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一旦去让自己置身于此,危险就会如影随形。

一个家庭,无视规则,就有可能害死家人;一个社会,无视规则,就一定会陷入混乱,充满危险。更糟的是,如果人为的规矩起不到惩罚的作用,“天道”这只老虎就会亲自出来处理。讲远一些,多少天灾不是人祸?“老虎”从来不讲情面:你破坏了规则,我就把你叼走,咬死,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所以,奉劝一下肆意挑战规则的人,当你奉行“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时候,顺便说下,老虎喜欢活的,而一旦被老虎喜欢,你就成死的了。

【素材分析】也许在日常生活中,轻微地无视规则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坏影响,反而会获得一定的方便。所以人们常常用“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来美化自己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然而这次,这个在园区下车的任性女子,却用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无视规则的后果有多严重。同时也再一次说明:规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上一篇: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勇夺首季开门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