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陆游拼音

2024-05-16

卜算子咏梅陆游拼音(精选6篇)

篇1:卜算子咏梅陆游拼音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注释:

1、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3、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4、寂寞:孤单冷清。

5、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6、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着:又遭到。

7、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8、苦:尽力,竭力。

9、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10、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11、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12、妒(dù):嫉妒。

13、零落:凋谢,陨落。

14、碾(niǎn):轧烂,压碎。

15、作尘:化作灰土。

16、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翻译:

驿站外断桥旁。

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

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

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

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

只任凭百花去总妒。

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

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赏析:

这是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词,作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上片写梅花际遇。首句写生于荒郊,一似遭人白眼,次句写“寂寞”,孤独冷落,备受摧残。下片写梅花品格。不争荣名,不计恩怨,骨化形销,持节不变。凌风雨而开放,留芳香于人间。陆游心目中梅品,正是一己人品之象征,乃诗人理想人格之外化。在宋代的咏梅词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篇2:卜算子咏梅陆游拼音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履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黝免。秦桧黝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试题】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篇3:卜算子咏梅陆游拼音

1 隐喻认知说

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 但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活动,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此书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作者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1]5。Lakoff和Johnson还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简称CMT) [2]472。CMT用以解释隐喻, 研究概念隐喻中的两个认知概念域 (始源域和目标域) , 以及两者之间如何对应和映射[2]475。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从人类的思维高度来认识隐喻, 在隐喻认知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寻找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 然后通过思维推理把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 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因此, 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概念隐喻形成的基础[3]73。

2 认知视角下陆游词《卜算子·咏梅》隐喻翻译实例分析

2.1 原词《卜算子·咏梅》的认知隐喻解读

《卜算子·咏梅》表面上是一首咏梅词, 实际上却是陆游的咏怀之作。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 清幽绝俗, 孤高雅洁, 坚贞不屈, 向来为人们所喜爱, 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唱的主题之一。陆游曾经写《落梅》一诗来称赞梅花的品格:雪虐风饕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 咏物寓志, 以梅花自喻。陆游生活在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 他笔下梅花的境遇隐喻了诗人自己一生报国无望、宦途坎坷、屡遭迫害的遭遇, 表达了诗人在悲凉境况中仍孤高雅洁、洁身自爱、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怨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诗人作此词自比梅花, 词面上字字写梅, 实则字字写己, 通过梅花意象来传情达意, 整个诗篇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隐喻:我 (陆游) 是梅花。在这个概念隐喻中, 始源域是梅花, 目标域是我 (陆游)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4]515

该词的标题是咏梅, 描写的主要意象是梅花。词中可以找出反映梅花生长环境的“驿外断桥边”, 描述梅花气味的“香”, 展现梅花高尚品格的“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以及表达梅花心理感受的“寂寞和愁”。

上阕情景交融。“驿外断桥边”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驿”指“驿站”,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 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 也是古代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诗人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站之外, 破旧的断桥之旁, 那必然是远离闹市、人迹罕至, 荒凉冷清之处, 由此可知这是一株生长在荒郊野外、自生自灭的“野花”, 这花儿得不到人们的精心照顾, 得不到关爱!此种恶劣环境引发了后句“寂寞开无主”:花儿寂寞地绽放了, 无人关心, 着实寂寞孤独!四季更迭, 花儿孑然一身, 独自绽放, 又独自凋零, 无人问津, 无人欣赏。“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夜幕降临, 独自绽放的花儿无依无靠, 孤苦发愁, 却还要饱受狂风骤雨的侵蚀!梅花是植物, 可陆游笔下的梅花却知道寂寞和愁苦, 这是诗人赋予它的主观感受, 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在对客观景物的刻画之中, 通过对恶劣的生长环境 (驿外断桥) 、时光 (黄昏) 、和自然现象 (风雨) 的描写来烘托梅花的寂寞和愁苦, 由此也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寂寞愁苦。“寂寞、愁”这些词语使梅花具有了人的生命特征。Lakoff和Johnson认为将事物视为具有人性就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称为拟人隐喻 (Personification) [2]410。此词中的梅花知道寂寞和愁苦, 便具有了人性, 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拟人隐喻:梅花是有生命的。该拟人隐喻的运用把“梅花”意象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再延伸到“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形成了“梅花”到“人”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互映射。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描写中感受到在悲凉境况下寂寞愁苦的不再是“梅花”, 而是“人”, 这个人具体而言就是陆游自己, 此时此刻, 陆游就是梅花, 梅花也就是陆游。

下阕咏物言志。“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傲然绽放的梅花不想费尽心思争芳斗艳, 然而却遭到百花的嫉妒与排斥, 但梅花与世无争, 胸怀坦荡, 一任群芳妒!一个“争”字和一个“妒”字直接赋予了“万紫千红”人的生命力, 此句再次运用拟人隐喻, 以花喻人。短短十字暗含了多个隐喻:主语“梅花” (此句为无主句, 但隐含的主语就是梅花) 指诗人陆游;“争春”隐喻争权夺势;“群芳”指权臣小人。“无意”二字凸显了梅花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苦”指竭尽全力, 从侧面讽刺了权臣小人竭尽全力争权夺势的卑鄙行径。词中的梅花就是陆游自己的化身, 该句通过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的不幸遭遇, 并揭露了权臣小人的无耻行径。诗人是借梅花不同流俗的品格来隐喻自己的品格, 表现出诗人自己清幽绝俗, 孤高雅洁, 决不争宠邀媚、决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屈的傲骨。此处“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借助于“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梅花”意象再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可以延伸到概念隐喻: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这个人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尘”把梅花的悲惨境遇推向高潮:寂寞愁苦的小花儿不堪风雨摧残, 纷纷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 被轧碎成尘灰。这凄凉悲惨的命运令人叹息。然而“只有香如故”却笔锋一转, 进一步刻画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即使飘零被轧碎成尘土, 但是梅花的清香会和以前一样, 随风飘荡在尘土之间, 这种傲然不屈的高洁情怀永存!梅花是植物, 虽零落成泥碾作尘, 却香飘如故, 这点明了梅花之高洁, 使得梅花意象更加高大。中国人对梅花的隐喻认知就这样形成了。“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梅的品格就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 通过咏梅, 陆游展现了自己在悲凉境况中仍坚贞不屈、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

整个诗篇从整体上来看, 梅花和诗人陆游之间具有多个相互映射的关系。“寂寞无主、黄昏风雨”正是陆游在当权者排挤之下危苦身世的写照;群芳妒与陆游受到当时官僚的排挤是如出一辙;无意争春、清香如故正是陆游不同流俗、洁身自爱的品格的外化。该词以孤危的环境反衬梅花 (陆游) 高洁的情怀, 表现了陆游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4]515。

此词概念隐喻中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相关的映射如下:

梅花———人 (陆游)

环境:驿外断桥———南宋王朝积贫积弱

寂寞无主、黄昏风雨———当权者排挤之下危苦身世

群芳妒———官僚的排挤

心理感受:愁&寂寞———壮志难酬的哀怨之情

行为:无意争春———不同流俗、洁身自爱

气味:香如故———气节高尚

2.2 英译《卜算子·咏梅》中的认知隐喻传达

本文选取许渊冲 (2007) (以下简称许译文[5]241) 和龚景浩 (2007) (以下简称龚译文[6]154) 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因篇幅有限, 此处不整体列出两篇英译文, 在下文中会针对原词诗句逐句进行英译文对比评析。

对于题名的翻译, 许译文用词地道准确, 将“卜算子”翻译为Tune:“Song of Divination”, 采用增词法增加了Tune, 这种翻译能够使译文读者一目了然, 准确地理解“卜算子”是词牌名, 用Ode to the Mume Blossom表达了对梅花的歌颂。龚译文直接采用汉语拼音“Bu Suan Zi”译出了词牌名“卜算子”, 然而却漏译了“咏梅”, 这样一来会给译文读者理解该词的写作意义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译文读者不知道该词歌颂的是何物, 那么要较好地领悟到该词托物言志的内涵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驿外断桥边”, 许译文为Beside the broken bridge and outside the post-hall, 龚译文为By the broken-down bridge, outside the coach inn, 这两个译文虽用词表述不同, 表达含义却近似。然而在词汇选择上, 许译文的the post-hall比龚译文的the coach inn更准确。如上文所述, 驿站是古代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 因而译成the post-hall更加符合当时情况。“寂寞开无主”, 许译文是A flower is blooming forlorn, 单词forlorn (孤苦伶仃的, 寂寞的) 用在此处表明了梅花此时的心理感受, 这是诗人赋予它的主观感受, 译者通过“forlorn”使梅花具有了人的生命力, 体现了与原文相同的拟人隐喻:梅花是有生命的。此处情景交融, “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借梅花的心理感受体现出了诗人陆游自己的心理感受——寂寞。龚译文为It blooms alone and thin, 译文读者可以通过bloom这个词推测出诗人此处刻画的是某种花, 可是却如何能够得知此花是梅花呢?又怎能领悟到诗人此处是在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呢?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许译文是Saddened by her solitude at nightfall, By wind and rain she’s further torn.此译文承接上句, 用her solitude展现出梅花的孤独, 同时用Saddened by her solitude表现出梅花因孤独而悲愁的心理状态, 许译文通过使用“solitude、Sadden、torn”等词语使梅花更具有人性, 再次体现出了“梅花是有生命的”这个拟人隐喻。原词所有诗句均无主语, 这表现了汉语语言的意合性特点。然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 必须表达清楚指代, 因而许先生在翻译此句时按照英语的习惯特点做了特殊处理, 采用增词法为该无主句增添了主语, 在人称上选用了she, 将梅花拟为人。诗人以梅花自喻, 通过梅花意象来传情达意, 然而若在译文中仅仅是描写梅花的话, 那么译文读者未必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内涵。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直接用she来点明人, 把“梅花”意象直接投射到“人”的身上, 这样的翻译手法很高明, 可以使译文读者感受到此词隐含的内涵意义:该词不是单纯地描写梅花, 而是借梅花传情达意!借梅花托物言志!借助于“梅花是有生命的”这个拟人隐喻,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此句借“梅花”的心理感受展现了“人”的心理感受, 独自愁且饱受狂风骤雨之苦的不再是“梅花”, 而是“人”, 这个人就是陆游自己, 梅花的悲惨境遇隐喻了诗人自己在当权者排挤之下的危苦身世, 诗人笔下的梅花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悲伤哀怨之情。龚译文All by itself in the dusk——’is sad enough;Add to that the rain and the wind只是对“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进行了表面字词的翻译, 译文读者难以体会到原词所流露的悲伤情感。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许先生翻译成Let other flowers their envy pour.To spring she lays no claim, 该译文中的pour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群芳妒的场景, 同时赋予了other flowers人的生命力, 达到了以花喻人的效果。To spring she lays no claim通过描写梅花无意苦争春的行为表现了梅花的高尚品质。诗人作此词自比梅花, 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赞赏梅花的品质, 实际上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品格。许先生采用增词法为该无主句增添了主语she来点明人, 把“梅花”意象直接投射到“人”的身上,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借助于“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可以延伸到概念隐喻: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翻译此句很难, 如果只是翻译字面意思的话, 那么译文读者就很难体会到“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这个概念隐喻, 也就无法领悟到该词托物言志的内涵了。再来看龚译文:Not deigning to compete in spring, Let the beauties their envy fling.该译文中单词fling较好地展现了群芳妒的场景, 词汇deigning、compete用在此处是隐喻用法, 同样赋予了所咏之物人的生命力, 但是相对于许译文而言, 龚译文所咏之物指代不明, 在翻译手法和表现托物言志内涵意义上依然稍逊一筹。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许译文为Fallen in mud and ground to dust, she seems no more, But her fragrance is still the same.龚译文为Scattered and fallen, It is ground into mud and turned to dust, Only its fragrance persists.两个译文采用了不同的表述都表达出了原词句的意思, 但是her fragrance比its fragrance多了一层隐喻用法, 把“梅花”拟为“人”,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又一次产生互动, 立刻就激活了译文读者脑海中的意象图式并产生概念隐喻:梅花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 另外, 许译文用表转折关系的词But引出芳香如故, 这更加彰显了梅花的品质:即使飘零被轧碎成尘土, 但是梅花的清香会飘荡在尘土间, 这种高洁的情怀永存!此处概念隐喻的用法进一步展现了陆游自己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

3 结束语

本文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出现的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并选取了许译文和龚译文进行对比评析。许译文透彻理解了原词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构建的概念隐喻, 在进行英译时重构了原词所蕴含的概念隐喻, 并再现了概念隐喻所映射出的内涵意义, 准确地传达出了原词的文本信息以及原词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这篇译文的确是译文中的精品。相比之下, 龚译文通篇用it指代该词所咏之物, 译文读者很可能会把该词解读成单纯的咏物诗, 难以体会到原词中潜在的概念隐喻以及借咏物寄托诗人自己思想情感的内涵。翻译是对原文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译者作为创造者需将源语符号信息准确地转换成译语 (目的语) 符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 译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字词的翻译, 译者必须使自己与原诗词的作者达到神思合一的状态, 必须透彻理解原诗词中的意象以及概念隐喻, 在进行英译时找到最佳词汇来表现原诗词中的意象、运用最佳的翻译手法用译语符号重新构建原诗词所蕴含的概念隐喻, 再现概念隐喻所映射出的内涵, 从而准确地传达出原诗词的文本信息及其内涵意义, 使之准确地被世界所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472, 475, 410.

[3]李彩霞, 徐华灿.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隐喻认知机制——以《晚春》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9) :73-75.

[4]姚小欧等.宋代名家词选[M].海南:海南出版社, 1994:515.

[5]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241.

篇4:《卜算子·咏梅》赏析

[宋]陆游

驿①外断桥②边,寂寞开无主③。已是黄昏独自愁,更④著⑤风和雨。

无意苦⑥争春⑦,一任⑧群芳⑨妒。零落成泥碾作尘⑩,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②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为拦河捕鱼蟹而设建的桥。

③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④更:副词,又,再。

⑤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⑥苦:尽力,竭力。

⑦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⑧一任:全任,完全听凭;这里一为副词,意思是全,完全,没有例外。

⑨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的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⑩作尘:化作灰土。

赏析:

这是陆游的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来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在《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首《卜算子·咏梅》,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和行旅中的人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前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又比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但却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在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陆游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被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所处的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所以,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篇5:陆游《卜算子·咏梅》教案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词作的内容;

2、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通过比较,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读梅----品梅----悟梅----比梅

课前播放视频 《梅花》

一、导入:说说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句概括你对梅的认识

(关于梅花的古诗文,学生说得出吗?)

二、读梅:

1、范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古诗文要借助注释,很多古诗文都有注释,它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

2、朗读,读出自己理解到的诗词的感情。

3、听读录音,听出自己的感悟。

疏通词的大意,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合作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三、品梅

1、概括梅花的形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这是 ------的梅花 因为它-------(预设: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谦逊无私、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

2、齐读这首词。

四、悟梅

谈一谈通过这首词,你领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五、比梅

1、“梅”是精神和品质的象征,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了解一下他写《卜算子?咏梅》背景:

1961年12月,中国人民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反华逆流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写这首词鼓励大家。 读

再读陆游的《咏梅》。

2、比较两首《咏梅》,毛泽东“反其意”反在哪里?学生齐读读。“反其意而用之”怎么理解的?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陆游词写作背景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生活在南宋的动荡时期,他不肯与奸臣同流合污,因此一生仕途不得志,空有报国的雄心却无处施展。坚持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自己陷入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3、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都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诗言志,志,就是思想;诗,是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对比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今天,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学过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竹石》等。

4、学用这种手法写一句话 。

5、试背这首词

篇6: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梅垛中心小学 黄蓉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2、鉴赏全词比喻、拟人、烘托等多种手法

3、背诵中把握作者感情。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到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知道托物言志的手法。

2、通过知人论世了解特定的时代、有教养的家庭、饱受挫折的一生,决定了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看图片,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概括你对梅的认识。(学生回答)

梅花正是应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1、学生根据资料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使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2、诵读,注意读的感情(教师指导)同学评价。抓住了“愁”“寂寞”两个诗眼。

二、学习诗词

1、诵读“愁”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2、学生齐读愁诗。

三、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

读。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的野梅。唉!读。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第二课时

一、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群芳 理解群芳)读。

三、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2、还是这株野梅,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摧残。请看这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又要受到挫折了,它受到哪些挫折?

3、零落:梅花被风雨摧残之后,纷纷落了下来。

成泥:落花与泥水混合,分不清哪是花,哪是泥了。

碾:

这又是一个无情的动作,踩。

作尘:梅花被摧残而化作了灰尘。

4、你有什么话想说?(梅花的命运真凄惨。)

5、令人不忍读下去,但还是要读。读。

6、作者仅仅是写梅花的悲惨命运吗?讨论

7、为了突出“香如故”。那别有韵味的“香”,永远如故,一丝一毫没有改变。读。

四、由梅及人

1、作者仅仅在写梅花吗?那在写什么?(写人、写陆游,从寂寞、愁、争、任、妒看出。)

2、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当我们喜欢或要赞美某一事物的时候,要用笔写下了,这就叫咏。

五、结合梅小

上一篇:规范办学行为汇报下一篇:测试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