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2024-05-16

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精选10篇)

篇1: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曾锋东

公务接待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列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近三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对“三公”经费下达了控制指标数和下降幅度,特别是对公务接待费,每年的降幅都要求在10%-20%之间,但实际上却难以做到。有关媒体报道,近三年,全国每年的公务接待费都在3000亿元以上,按7千万公职人员计算,年人均接待费达4300元。

造成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一是物价上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涨5.4%,特别是与人民群众餐桌密切相关的蔬菜、肉类和酒类等日常消费品上涨幅度更大。如,接待10个人左右客人(含陪餐人员),普通一桌菜一般要花费500百元左右;无酒不成宴,如果用中档的章贡王或泸州老窖,每瓶要200元左右,消费2瓶要400元,加上其他费用,一餐下来要花费上千元,人均上百元。二是接待面广。上级来检查要接待,同级之间加强沟通联系要接待,下级来请示汇报工作要接待,招商引资要接待......有的领导干部有时一天要陪7、8批客人,加上中国人热情好客,总要喝点酒,陪客的人辛苦,来的领导和客人也辛苦。三是现行接待政策不合理,缺乏操作性,失去约束力。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的通知》(财预字〔1998〕159号)第三条(一款)“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的规定标准过低,无法执行,致使单位无限制开支,难以规范接待行为。以我县为例,去年人均公用经费预算为1000元,一个单位按20个工作人员计算,单位公务费年预算为20000元,业务招待费每年最多只能开支400元,一次接待费用都不够。每年上级党委政府都会下发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通知,对公务接待有原则性要求,但没有明确公务接待的范围和相关开支标准,不利于部门单位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标准,监督部门也难以监督处理。四是由于公务接待范围和标准不明确,公务接待问题处理难度大,很少因公务接待而受到处理的领导干部,因此,很多不好开支的费用都作公务接待费开支了。

加强公务接待费管理监督的对策:一是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阳光管理。根据单位性质、工作量、人员等,核定每年每个单位的公务接待费,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二是制定完善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明确公务接待的性质、档次、范围、标准,严格要求单位内部公务接待公开透明;实行公务接待实名制,写明接待对象、陪餐人员,陪餐人员不得超过接待人员。实行定点接待制度,有条件的单位要设立内部食堂。实行公务接待日清月结制,严禁签单消费。实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各类项目的公务接待范围、条件、标准、总额等制度规范和消费明细应向社会公开,防止弄虚作假,假公济私。同时明确违纪违规超标准接待处理处罚条款。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责任追究制。实行公务接待“一把手”责任制,年底核查,超出预算部分予以收缴,对单位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四是积极推进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按照政府运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一套机制完善、运作规范、措施得力的管理制度,以达到从源头上遏制住公务接待过多过滥的目标。

篇2: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当今的企业,大多都追求物资零库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物资保管费用。但对于需求物资品种繁多、产品供应地点分散的企业来说,零库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涉及到影响生产运营的关键物资,一旦供应不上,将直接导致生产的中断,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实行有效的库存,既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又能不影响生产,成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物资供应分公司现有库存现状

公司现有库存物资总金额约为2.8亿元,其中由集团投资建设基建技改工程所储备的库存物资总金额约为2.5亿元,为用户发展工程所储备的库存物资总金额约为3000万元。库存物资全部为燃气专用物资,涉及七大类物资管材类、阀门类、专用设备类、管道配件类、仪器仪表类、PE类、备品备件类。

1、按地域货位划分库存物资

亦庄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7985万元,主要包括阀门、调压专用设备、PE类物资;

瑞晨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12718万元,主要包括管材类、管道配件类物资;

松辉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1805万元,主要包括管材类; 蓬京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1247万元,主要包括管材类、管道配件类、PE类物资;

十里堡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1725万元,主要包括阀门类(表配小球阀)、仪器仪表类物资;

直拨货位总库存物资金额为892万元,主要包括监控系统、调压装置、办公用品;

2、按物资存储状态划分库存物资

可用库存物资总金额约为2.1亿元,待维修的库存物资约为1266万元,申请报废的库存物资约为3814万元

二、形成库存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存货本质的认识缺陷使得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性质上讲,存货是企业的资产,存货会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从而加大企业的风险。因此,大量的存货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应尽可能地以较低的存货义务来满足生产和供应得需要。然而,一些经营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忽略了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味追求存货量的增加,最终造成库存物资的大量积压。

第二,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企业的库存不能满足生产运营的需求。从前期需求、采购、供应、仓储各部门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一方面会引发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企业整体的库存量过大形成库存积压;另一方面会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脱离工程需求,要么导致公司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工程需求使之不能满足工程需求,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

第三,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存货的监管效率低下。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关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使制定了也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使之不能有效地运行。加上部门内部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以及管理责任的不落实,使得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工程前期需求计划变化加快,也会增加公司库存管理的难度,公司常因供应预测不准,造成已被淘汰的产品以及相关设备、零部件等大量积压。

第五,燃气专用物资价格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价格指数居高不下,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公司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存货的安全库存量。

第六,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公司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控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不能对库存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整,最终使得公司形成大量积压没有需求的物资。

三、库存量居高不下的有效措施

从上述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公司库存量持续偏高的原因内外皆有,但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是引起库存量偏高的主要因素,针对存货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1、加强存量控制管理,实现库存最小化,达到管理最优化 物资管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供、用、省”,同时达到“三无”现象。即,供应要及时,使用要合理,费用要最省,无断(生产领用要有物资)、无囤(不要过量过时地囤积物资)、无呆废物资(要及时处理和利用库存的呆废物资)现象。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加强存量控制,运用ABC分析法对物资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储备定额管理对物资进行库存控制,达到管理最优化。

2、完善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降低企业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指供应商在采购方的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利用供应商管理库存,发挥供应链的管理作用,实现库存的转移,当然,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是采购方单方的行为,而是要通过采、供双方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库存管理体系。

3、确定物资储备定额,实行库存控制管理

物资储备定额主要包括经常储备定额和保险储备定额二种。对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首先须确定好储备定额,根据储备定额,结合实际库存量,确定每次采购量。

(1)经常储备定额

经常储备定额是指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在前后两次进货间隔期内所必须储备的数量标准,也称周转库存量或经常库存量,可以通过以期定量法和经济订购批量法两种方法确定。

①以期定量法

经常储备定额=周转储备天数(平均供应间隔天数+验收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平均供应间隔天数=∑(每次入库量×每次供应间隔天数)/∑(每次入库量)。

②经济订购批量法

经济订购批量是指订购费用和储存费用两者之和总费用最低的一次订购数量。

订购批量=2(全年物资需用量)×(每批订购费用)/(单位物资年保管费用),=2(全年物资需用量)×(每批订购费用)/(单位物资年保管费用率×物资单位价格)。

2)保险储备定额

保险储备定额是为了防止物资在供应过程中可能发生到货误期或来料品质不符等现象,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储备的数量标准,也称安全库存量,是常数。

保险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

保险储备天数,也称平均误期天数,主要是考虑供应商和路途运输等条件确定的,也可根据上年统计资料中实际到货平均误期天数来确定。

4、及时清理、报废物资,做好修旧利废工作

库存的物资要定期进行清理、核库,掌握物资的完好程度,账、物、卡是否相符,对由于工艺改进、技术更新等原因导致不能再使用的物资,经相关主管部门核实,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减少储存空间和保管费用,降低库存损失。

对能修复再利用的物资,领用时要求以坏换新,进行修复再利用。当然,事先得认真测算,确实有利用价值的才能修复,否则就是做表面文件,损害企业利益了。

5、提高前期需求及计划的准确度

企业持有存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和供应的需求,其存货管理建立在工程需求预测的基础之上,如果前期需求预测与实际的需求差别太大,将会形成严重积压库存物资,因此,首先应做好需求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企业在进行需求预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工程进展变化对需求预测进行修正,并让供应商参与整个预测流程,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6、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实行绩效管理

篇3: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1 经济林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1.1 土地开发费用高

经济林开发一般选择山地丘陵,不利于机械操作。劈山、炼山、土地平整、开挖水平带及挖定植穴、施肥等工序都依赖于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是阻碍农业现代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个制约因素。一方面,单位面积经济林的开发投资高。由于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单位面积经济林的投资相对增加,即增加了经济林开发的单位成本。另一方面,农民科技意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对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要求不严格,并且在基地质量检查环节存在一部分实际操作不科学的现象,基地开发质量差,影响了经济作物生长,从而增加了成本。

1.2 苗木成本、种植费用高

一是苗木成本不断升高。经济林苗木的培育周期较长,一般需2~3年才能出圃。当苗木需求量增加的时候,育苗农户增加,苗木出圃与经济林开发高潮刚好存在一个时间差。每逢大面积开发时,苗木供不应求,价格猛涨。尤其是新品种,其以优良品性占据优势,需求量较多,价格也较高,从而增加了经济林的成本,致使苗木种植质量不高。二是根据景宁县近十几年开发情况来看,补苗成本占植苗成本的10%。死苗增加,补苗增多,苗木成本、植苗费用、肥料及施肥费用也相继升高。死苗较多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苗劳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科技培训,凭传统经验种植新品种。另外,由于农户管理水平低,基地成园率低。一些苗木在栽植成活之后,由于没有及时抹除萌蘖,良种枝条与砧木抽生枝条营养竞争激烈,导致良种枝条枯死,优良苗木变成实生苗,有的由于管理跟不上,致使苗木枯死,降低了苗木成活率,基地成园率低。同时,苗木成活率还受制于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靠天吃饭是农业的共同弱点。

1.3 生产资料投入成本高

生产资料是经济林生产的主要成本。农业企业参与经营管理的经济林面积较广,而工作人员较少。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经济效益不高,企业一般尽量少安排长期管理人员,到农忙季节再雇用临时性生产人员,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就给生产资料管理带来隐患,使材料购、存、领不能形成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农药、化肥使用效果不佳,投入大、产出少,增加了成本。

1.4 劳动力投入较多,人力成本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价格也日益提高。在经济林抚育管理中,山地的地理条件不利于机械操作,中耕除草、修剪、施肥、灌水、喷药、采摘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大增加了经济林管理成本。

1.5 土地综合利用率低

景宁县大部分经济林实行单一经营,土地综合利用率较低。种养结合、套种等充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得立体农业没有得到开发。单一经营无形中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土地效益低,相对提高了经济林开发成本。

2 降低经济林开发成本的措施

2.1 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一是推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山地特点,开发山地作业机械,提高经济林劳动生产率。同时推行规模经营,根据具体条件和农户联合进行股份制开发,进行统一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规模经营,降低开发成本。二是把好土地开发质量关。首先,把严面积测量关。这是基础工作,关系到以后一系列的成本定额的制定,以为成本预算打好基础。其次,对土地开发的各个重要环节实行承包制。如劈山、炼山、整地、开挖水平带、施肥等关键环节,按照规模经营的经济林园地建设标准严格要求,根据标准包质量,根据面积包工资,签订严格的承包合同,将每块地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完善监督检查制度。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外,对完工的土地及时进行验收检查。为了杜绝人情检查,提高检查验收人员的责任心,应制订检查制度,将检查人员的工资与工作成绩挂钩,对验收后的土地进行抽样复查,并根据抽查结果进行奖惩。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2 建立良种苗圃,降低苗木成本

苗木关系到经济林开发的成本、质量、品种等问题,并且,苗木培育效益比经济林种植效益高。建立良种苗圃,不仅可以把握苗木品种纯度,提高苗木质量,根据本地经济林开发需要,调整品种结构,还可适当平衡良种苗木需求量大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苗木紧缺的年份可解决苗木来源问题。农业企业在注重开发的同时,也应将育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培育优良新品种,在满足自身开发需求的同时,对外提供苗木,增加效益。

2.3 加强苗木购、存、植管理

购置苗木时,通过抽样检查,严格把好苗木数量、质量关;苗木进、出库时,认真清点数量,及时登记,并办好进、出库手续,以明确责任。定植苗木也应实行承包。经过对定植穴的质量验收后,承包人根据承包面积及定植穴数办理领苗手续,保证苗木数量完整,减少苗木浪费。由于苗木种植季节性强,要强化时间观念,抓紧苗木栽植工作,防止因苗木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苗木干枯。在栽植前对苗木进行适当摘心、修剪,尤其在干旱季节要及时进行浇水、施肥,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制定量化标准,对植苗质量进行检查,不符合标准,要求返工或进行赔偿,以减少死苗数量,降低成本。同时,在经济林开发、种植、管理的关键季节及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开发一片、管好一片的目的,提高基地成园率。

2.4 完善生产资料管理

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据调查,经济林抚育成本支出中,农用生产资料支出占总成本的30%左右,随着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转变,这个比例还要增高。生产资料管理是最难的一环。因为肥料施入水土中,难以检验施肥数量、质量,需待查看树势检验。如遇上自然灾害,连来年检验也无法进行,造成分不清作物生长好坏是施肥原因还是自然因素影响。为此,必须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制定一套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制定抚育预算,这是实行成本事前控制,进行成本分析、考核,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建立相互监督机制,生产资料实行统一购买、保存、统一调配,规范购、存、领手续,施肥时安排监督人员,尽量减少浪费。

2.5 科学管理基地,减少劳动力成本

积极应用科学管理技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简化树体结构,减少修剪用工。根据地形、坡度尽量使用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机械设施,提高施肥、灌水效率。在病虫害防治中,不仅要搞好化学清园工作,还要利用物理防治等措施,建造良好果园生态系统,保持园内害虫和有益天敌的平衡。病虫要准确测报,做到“适期防治、早防早治”。使用合理高效低毒农药,保护天敌和降低农药残留量。选择抗病虫品种,运用科学栽培措施、生物防治技术等,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省药费和人工机械等费用。

2.6 加强立体农业的开发,提高开发农业的综合效益

经济林生产周期长,产出收益缓慢。加强立体农业的开发力度,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在尚未投产的经济林中,可通过间作、套种一年生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前得到产出效益。还可结合养殖业,在基地中进行草食性畜禽、家禽饲养,既可以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又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相对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谭方友.贵州省经济林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 1997 (3) :52-54.

[2]巩文.甘肃省经济林栽培区划研究[J].经济林研究, 2003 (2) :37-39, 49.

[3]张安玲, 毕庶嵩.发展高效经济林是山区致富的必由之路——赴山东省沂蒙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地区的调查报告[J].经济林研究, 1994 (1) :78-80.

[4]张日清.经济林生产与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 1995 (2) :16-18, 86.

[5]李建安, 卢彰显, 何志祥.试论我国经济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经济林研究, 2007 (2) :102-105.

篇4: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06-03

[作者简介]李芬玉(1975—),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源二中教师,中学一级。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可以让我们去认识五彩缤纷的世界,更能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失去了明亮的眼睛,我们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1996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每年的6月6日确定为“全国爱眼日”。将爱眼日列为国家纪念日之一,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公民眼睛的保护。然而,2006年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更高达83%。在2005年的高等教育招生中,85%的考生报考时因近视而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视力检查不合格。由此可见,学生体质健康因视力不良而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青少年学生眼睛健康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

一、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和家长、老师对眼睛近视危害的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都是到了眼睛疼痛或实在看不清楚时才去求医。孩子视力下降后,家长盲目地购买眼保健产品以期望一劳永逸地根治近视,更有甚者,认为戴眼镜是有知识、有风度的象征。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视力不好配眼镜就可以了,或花一笔钱做激光治疗手术也可以恢复视力。这些都反映出人们用眼卫生知识的缺乏。思想上不重视,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观因素。

(二)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时间过长

学习负担过重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虽然说推行素质教育已十几年了,给青少年学生减负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是现行的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一点的中学、好一点的大学,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学生有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长时间地“熬”游在文山题海之中,睡眠不足,眼睛当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长此以往,眼睛岂有不近视之理!

(三)青少年学生缺乏户外体育活动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可引起眼睛的屈光度和眼球前后径的变化而发生近视。假期或课余时间无节制地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上网、看电子书等,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近视的又一原因。

(四)青少年学生学习环境的采光、照明不够科学合理

据了解,我国学校教室的平均照明度过低(我国标准:平均照明度水平150勒克司,欧美发达国家最低标准300勒克司)。而且,大多数大学、中学的学生居住条件及平时营养状况较差,这也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近视的另一大原因。

二、对策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记忆和知识都来自于眼睛。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学习求知的黄金时期,如何保护他们的视力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根据造成青少年学生近视的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青少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一)普及科学用眼知识

充分利用“爱眼日”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科学用眼知识,增强学生爱眼、护眼的意识。特别要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近视眼危害性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一旦患了近视戴上眼镜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还会给今后的升学、就业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可能因为近视而不能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抱憾终生。戴眼镜除了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可能造成意外伤害外,配戴眼镜带来的高额花费也给家庭增添负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做眼手术既痛苦又无保障,而且效果也不很稳定。全社会应加强学生、教师、家长对眼健康的重视,提高学生用眼健康水平,预防近视的发生,控制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达到预防青少年学生近视的目的,关键还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的用眼知识和爱眼、护眼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

2.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上网时间不宜过长,一小时左右就该暂停,让眼睛休息一会;

3.家庭和学校方面都要保障学习环境有良好采光、照明;

4.课本及书籍刊物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要高,纸张要白,字墨要黑,字体大小适宜;

5.鼓励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认真做眼保健操,注意补充营养;

6.定期检查视力,发现有近视或视力减退时,要及时采取矫正措施;

(二)落实“减负”工作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素质教育和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相关文件精神。各级学校应将“减负”落到实处,把学生从文山题海中“解救”出来。可借鉴国外高校录取的先进经验,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择优录取,改变应试教育的“一考定终生”“任人唯分”的不合理机制,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三)学校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需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将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兴趣由电视、电脑、网络游戏转移到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上来,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学校要积极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条件,保证学生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关注青少年眼健康是全社会的职责,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意识到普及眼保健知识的预防宣传非常重要,认识到眼睛的疾患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特别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防患于未然地加强预防保健,增强自身爱眼、护眼的意识,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更为重要。只有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及学生自己一起联手,才能真正保护好青少年眼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2(1).

[2]王枬,唐荣德.区域素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折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唐荣德.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篇5: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一、离婚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

1、夫妻双方缺乏感情基础。在离婚案件中,不乏一、二十年前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换门亲(一方兄妹与另一方兄妹分别结婚)、招赘,另一部分是经媒人介绍后,双方接触数月即匆忙结婚,此类婚姻婚前缺乏了解或者本来内心就存在排斥心理,而婚后排斥心里并未消除,或因琐事发生矛盾而又不能忍让,结果导致婚姻剧变。此类婚姻可以称之为“薄冰型”。

2、夫妻双方父母参与矛盾其中。一部分离婚案件当事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双方家长均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一旦夫妻间发生矛盾,不是去冷静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教育自己的子女妥善处理夫妻纠纷,而是首先埋怨、责怪对方的不是,结果战火从小夫妻延伸至亲家之间的冲突,导致两家关系急剧恶化,使得本来可以调和的夫妻矛盾最终走向法庭。此类婚姻可称之为“偏袒型”。

3、骗婚、骗财现象逐年增多。一些“外来媳妇”在老家有家庭有小孩,他们瞄准本地一些大龄青年急于成家的心理,辗转千里,经熟人介绍与本地“光棍”相识,一般在一周内就领取结婚证,她们收取的彩礼少则五千八千,多则五六万。而结婚后不久,这些从天上掉下来的媳妇便借故离家出走,如断了线的风筝般杳无踪迹。在公告的离婚案件中,这种现象占一定比例。此类婚姻可称为“风筝型”。

4、夫妻双方分居异地缺乏情感关怀。这部分案件集中表现外出务工人员身上。随着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夫妻二人相见机会骤减,沟通的时间有限,在外的农民工耐不住寂寞或者受到花花世界的影响,逐渐疏远甚至嫌弃原配妻子或丈夫,追求“新生活”。夫妻出现情感对立,诉至法院要求判令离婚。此类离婚当属“分居型”。

5、法官调解工作不够充分。有的当事人之间矛盾并不大,仅仅是因为家庭琐事缺乏很好的沟通交流,导致矛盾激化,如果假以时日,让双方有一个冷静思考的过程,或许会捐弃前嫌重修旧好。但囿于审理天数考评制约,法官不可能给当事人“冷处理”的时间,有的在调解一次无效的情况下就开庭审理,有的法官在举证期限和答辩期内便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放弃举证期及答辩期,由于当事人都在气头上,大多表示放弃举证期和答辩期,这样在答辩期内便开庭审理,并作出不准离婚之判决,由于双方的积怨未能得到有效化解,谁也不愿主动向对方首先伸出橄榄枝,导致6个月后当事人再起诉要求离婚。可以称之为“重诉型”。

6、诉讼代理人不正当诱导。少数诉讼代理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是正确引导当事人如何对待婚姻家庭矛盾,反而做一些小动作,致使调解失败,以达到当事人第二次诉讼,再代理的目的。不妨称之为“挑拨型”离婚。

二、降低离婚发生率的几点建议:

1、提倡婚前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婚姻是一辈子的,如果婚前不能相互对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甚至生活习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则婚后必定会矛盾迭起。因此,婚前要给双方足够的了解、适应期,这样不致因琐事而使婚姻产生裂痕。

2、大力进行《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及传统婚姻美德的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及乡镇、村属组织积极宣传《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公众提高法律意识,使《婚姻法》“保障婚姻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立法宗旨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培育并宣传相互宽容、相濡以沫等具备传统美德夫妻的先进事迹,大力倡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婚姻观,维护家庭及社会的安宁和谐„„

3、夫妻双方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建议民政部门在结婚登记的同时,印制一些夫妻和谐相处的手册,免费赠与新人。夫妻双方要树立婚后独立意识和正确的纠纷观,发生纠纷不要动不动就把离婚挂在嘴边,而是应当在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包容、互相谅解。

篇6: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我们从审计角度,对各单位和各乡镇的招待费支出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单位和乡镇的招待费开支数额较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支现象,且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招待费不断超支,是一种严重的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略格格不入,不仅浪费了国家资财,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招待费开支过大、过滥,已成为影响政府廉政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一、招待费超支的原因

分析招待费超支的原因,既有政策、体制、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更有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制约不到位等主观因素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政策标准滞后,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缺陷,招待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

三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理财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和领导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四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内部控制不严格,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五是相关部门监管措施不够到位,使招待费超支现象得以蔓延。

二、有关对策和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约束招待费开支。财政部门要完善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细化部门预算,尽快修订业务招待费标准,或者出台有关指导性意见,指导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联系当地实际制定招待费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2.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细化部门预算,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将招待费纳入单位财政预算,并做到公开、透明,以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各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齐抓共管,从多个层面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超支现象的发生。

篇7: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衡量房价高低通常采用房价收入比作为标准。房价收入比是指一套中等水平住宅的市场价格与中等水平的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率。现阶段以住房居住面积22平方米 (约为建筑面积的80%) 作为住房标准, 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以6:1左右为宜。据统计, 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大都在8:1~10:1, 许多一线城市甚至超过13:1, 可见中国的房价到了何等程度!

任何价格都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造成的。关于今后房价走向, 由于支撑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因素将长期存在, 房价上涨趋势不可避免。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供应不足

由于土地和户型供应相对不尽合理, 有效供给不足, 特别是针对中低价位的中小户型住房所占比例偏低等原因, 导致房屋不能满足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带来的住房需求, 不仅造成而且导致房地产价格出现加快上涨势头, 部分城市房价还涨幅较高。土地资源的高度稀缺形成了住房供给的相对垄断 (大企业垄断市场60%至70%) , 人口规模过大自然会使极为有限的住房用地快速升值。目前我国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 形成地价和房价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此外, 开发信贷的紧缩也直接制约了商品住宅的供应量。

2.需求旺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增长迅速, 其中还存在居民多套住房的需求。长期来看, 25岁-45岁是住房消费的主要群体, 他们对住房需求呈现刚性, “我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未来15年, 住房需求都会相当旺盛”。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60%, 新增城镇人口使住房需求急剧增大, 造成房价上涨[1]。

3.政府收费眉目繁多, 甚至有乱收费、重复收费的现象

目前我国住房价格居高不下, 从供给的角度看, 一个重要原因是住房开发过程中政府收取的税费环节过多, 造成房地产开发成本过高。通过住房市场调查, 各地政府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征收的费用, 除了土地出让金和双重配套费外, 还要收取蓝图审查费、防雷检验费、防震检测费、绿化费、墙改费、施工放线费、规划设计费、文物勘探费、施工合同鉴证费、预算审核费、工程造价咨询审核费、质量监督费、土壤氡气检测费、室内空气检测费、政府价格调整基金、安全施工措施费、房屋面积界定费、管线综合竣工图设计费、电力委托费等等, 这些成本费用多达50余项, 涉及25个部门, 约占到房价的15%至20%。更不可思议的是还要收取不可预见费!在这50多个收费环节中, 有很多个收费属于乱收费、白收费。

据统计, 政府各种收费加上税收, 每年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税费约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30%至50%, 地方政府将房地产行业当成了地方财政的取款机, 是造成住房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4.住房私有率持续攀升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资金主要来源是银行信贷。通过银行, 市民获得了“财务杠杆”:首付20~30%即可获得资产潜在的全部收益;开发商也可凭借35%的自有资本即可完成整个项目。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除了自身利益外, 也为房地产价格的飚升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我国福利分房制度的结束, 城市居民开始自己购房解决居住问题, 住房私有率迅速上升, 2005 年我国城镇住宅私有率高达81.62%。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是与目前我国单一的供房结构有关。私有率上升也是引起房价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

5.直接成本增高

建筑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机械使用费的上涨等都形成了对房价上涨的推动。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 许多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快, 拆迁安置费增高, 加大了开发时间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开发成本明显上升[2]。

6.利润率偏高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巨额利润也增加了住房成本。2005年财政部对全国3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检查, 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2.22%, 而实际利润率高达26.79%, 其中最高的实际利润率达到了57%。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8%, 有的国家仅为3%。以此为参照, 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平均利润率15%明显偏高。

7.投机行为

由投资购房涨价预期引起的投机行为, 带来了对住房相当数量的需求, 形成了对价格的推动。股市上的财富效应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此外, 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加息等手段, 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这一政策必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产生结构化影响, 将进一步推动房价继续上扬。商品预售制以及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趋势、资金流动性过剩, 也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

二、应对措施

谈论房价是否合理, 不应看50年后的条件, 而是现在的市场需求。房价增长过快, 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因此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对策, 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作用, 控制和稳定房价。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在房地产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管理政策和发展形势, 针对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控制土地供应,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 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土地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 土地成本是商品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供应量的多寡直接决定商品住宅供应的数量。所以, 土地供应政策是对商品住宅价格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有利于合理确定各类土地的供应比例, 加强土地与住房供应的衔接。

土地的“招、拍、挂”制度是为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防止土地收益流失。监管部门要加大清理未开发存量土地的力度, 促使开发商及时开发房地产项目, 增加房地产供给, 满足旺盛的房市有效需求。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未动工开发的时间长短, 或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 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或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合理规划户型结构比例

目前, 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 其表现是高档住房与低价位住房, 特别是经济适用房比例不协调, 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没有实现有效供给, 产生结构性过剩,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论从眼前看还是从长远考虑, 我国的住房需求主体都是中低收入的普通居民家庭, 住宅供给理应以大众化需求为主。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使住宅供应的档次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 从而达到调节房价的目的。

3.降低行政成本, 取消重复收税和不合理收费

“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体制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行政成本偏高。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 国家可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部门进行整合, 减少收费门槛, 降低行政成本在房价中的比例。

取消重复收税, 既开征了土地使用税, 就应取消房产税;既征收了土地出让金, 又收取了营业税和所得税, 就不应再征收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取消各种巧立名目的税种, 如印花税、契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

取消各项不合理收费, 如蓝图审查费、人防费、文物勘探费、施工合同鉴证费、预算审核费、质量监督费、政府价格调整基金、劳务咨询费、职工培训费、散装水泥推广费、房价审查服务费、管线综合竣工图设计费、电力委托费、不可预见费等等。上述税费之所以必须取消, 是因为这些税费的设置, 无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4.丰富住房供应方式, 加快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

(1) 丰富住房供应方式

国外住房私有率低的原因是市场给广大居民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居住方式。居民可以购买商品房, 也可以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还可以租住由私人提供的住房, 社会上有大量房源可租, 选择余地很大。据统计,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 美国住房私有率为66%、英国为68%、德国为44%、日本为62%, 出租房在住房商品市场上始终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随着就业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不妨参考国外的供房模式, 以满足日益变化的住房市场需求。

(2) 加快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

目前欧美国家房地产交易量的80%左右集中在二手房上, 每年约有5%的存量房进入住房二级市场, 而我国住房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却明显偏低。如果住房二级市场得到充分发展, 再加上房屋租赁市场, 必将大大缓解住房供给的压力, 有利于稳定住房价格。今后国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

5.降低直接费

在设计中, 材料的选择对造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 材料设备费的比重约占了70 %左右, 节约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费是降低造价的重要手段。所以, 必须对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即监理。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

在项目的施工阶段, 由于设计图纸已出,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只有12 %左右, 也应该优先采用城乡建设部推荐的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住宅建设材料和设备, 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此外, 采取开发商自行采购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办法, 坚决堵住材料设备采购中的回扣风也是降低造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房地产既是一种高投资的产业, 又是一种高智力的第三产业, 必须要有高级管理人才和精英, 加强企业对他们的凝聚力, 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3],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目的。

6.降低利润

(1) 严格信贷条件, 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

进一步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 对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 商业银行不得发放贷款。对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较多的开发企业, 要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任何形式的滚动授信。对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 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购买个人住房购买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为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建议对购买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建议按首付款比例20%执行。

(2) 严格定价制度, 加强价格管理, 控制开发商的利润率, 加大监管和检查力度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客观地说, 房地产业利润率过高就是在利用住房需求的迫切性来谋取不正当利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高收益表面上侵占的是公众的经济利益, 实际上则是在危害社会稳定, 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政府应该控制阶层利益和区域利益的不合理增长。因此抑制房地产业利润过高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 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及时办理、完善商品房价格的备案手续, 做好商品房价格明码标价工作, 自觉接受检查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监督。

政府还应对住房销售实行限价政策, 从利润率控制和房价与家庭货币年收入比两个角度来进行。利润空间伸缩性很大, 一般规律合理利润应是平均利润, 以不超过贷款利率3倍为宜;控制房地产开发利润, 使其限制在合理利润幅度内, 不应超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

主管部门应该会同有关部门对住房价格作定期测定、定期检查, 坚决杜绝利润率假报和瞒报现象, 并对此现象严肃惩处。

7.减少投机行为

(1)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抑制和投机、投资性购房

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 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税务部门要严格税收征管, 防止漏征和随意减免。2007年底, 第二套房贷款利率与首付比例新政出笼, 对于减少房地产投机和泡沫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 改变居民投资过于集中房产的局面

住房作为一种商品, 开发商追求的是利润, 如房地产利率若跟其它行业利率所差无几, 就减少了群众集中投资房地产的现象。目前, 居民的储蓄存款高达15万亿元, 还有相当数量的游资, 简单的用行政手段禁止购房投资, 决非长久之计, 比较妥切的办法是运用信贷和税收政策加以控制, 调节房屋资产投资的收益率。

由于房地产的特性, 商品住宅的供应是刚性的, 而需求中的投资投机性因素弹性很大, 对房价引起强烈的冲击, 因此宏观调控中控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成为重要关键。

三、几点建议

1.树立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和梯度消费的观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社会还比较落后, 土地资源稀缺。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 而住宅又几乎占到建筑总量的60%, 基于循环经济的要求, 应尽量做到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和梯度消费, 在全社会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居民购房要与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收入能力结合起来, 坚持量力而行、逐步改善、房尽其用的原则, 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习惯。从住房私有率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走过了买房难的阶段, 如果能实行梯度消费, 居民尤其是青年人购不起房的问题就大大缓解了。目前, 人们购房心态趋理性, 房价出现了回落, 至少猛涨的势头已经缓了下来。

2.公布商品房成本

住房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财产, 老百姓把一生主要的积蓄都投到了房子上。从理论上说, 土地国有就是人民所有, 商品房价格中含有土地价格的比例甚高, 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值就有知情权, 商品房成本就应该公布!

公布成本后, 房地产的利润率会更加透明, 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比如, 如果房地产开发利润率达到20%, 汽车制造的利润率是10%, 大量资本就会流向房地产开发, 资本的竞争就会把利润率降下来, 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公布商品房的成本, 既能够保障老百姓的权利, 又能够抑制权力带来的腐败, 有利于市场公平, 还有助于帮助人们对商品房的价格建立一个理性的预期。大部分中国人, 都是认同和相信市场秩序的。他们要求公布成本, 也是希望建立市场秩序[4]。

3.合理控制地价和房价的比例

合理的地价与房价比例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过高的地价与房价比例可能使开发商的合理利润受到挤压, 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过低的地价与房价比例, 又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政府可以采取直接的手段调控地价和间接的手段调控房价, 使地价与房价保持合理的比例。另外, 还可以增加土地开发强度, 提高容积率及建筑密度, 从而实现对地价与房价比例的调控。

4.建议税费改革后的房价构成比例

现阶段, 在房价构成中土地成本占到25%至30%, 建筑成本约占25%至30%, 国家收取的各种费用占15%至20%, 税负占15%, 开发商利润则根据开发时间长短在10%至18%之间;而国外在住房价格构成中, 采用地价税费等三项约占住房价格的20%、建安成本占73%、开发企业利润只占7%的模式, 即商品房成本加合理利润。我们应该在国外房地产业的成熟经验基础上, 使价格构成趋向合理化, 回归真实价值。

回归真实价值的关键是要控制房地产开发利润, 可在主要中心城市进行试点, 扭转房地产价格构成比例, 降低房地产利润空间。自1998年商品化住房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建设——开发商——销售的供房方式;而国外一般采取建设——销售的供房方式。取消中间环节是降低房价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5.稳定社会心理预期策略

心理预期的变化也是造成住宅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的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预期, 如果预期涉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 需求下降, 房价下跌, 那就停止买房;反之则相反。另一方面是对房价涨跌的预期, 如果预期未来的房价还要继续上涨, 那么就积极买房;反之则相反。

四、结论

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控制住房价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短期内采取某些行政性手段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 但从中长期来看, 还是要按照商品住宅资产价格的特性及其运行规律办事, 才能降低波幅, 达到房价基本稳定的目标。因此, 住房作为特殊商品, 只有根据住房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回归真实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使房价的构成比例趋于合理。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住房价格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高林.我国住房价格攀升的需求因素分析[J].产业观察, 2007, (36) :84-85.

[2]白景明.如何看待房地产业高收益[J].首席财务官, 2006, (12) :33-36.

篇8: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农民 犯罪率 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以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排在前列的,经济的发展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世界上犯罪率较高的国家,即便是按现在中国官方对外公布的犯罪数字在世界上也是算高的。作者所工作的陕西省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属历史名县,县辖10个镇、4个乡,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趋势表现明显。

根据数据分析统计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刑事结案总数分别为2007年的97件146人;2008年的90件179人;2009年的88件130人;2010年的96件183人;2011年的95件149人;而在這些案件的涉案人员中,农民犯罪群体所占比重分别为2007年的85%;2008年的80%;2009年的87%;2010年的91%以及2011年的84%,数据相当惊人。

一、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犯罪率居高不下,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还比较落后。根据作者多年基层司法工作经验,具体分析起来,大致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加以归纳:

(一)经济落后、贫困是造成农民群体犯罪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人口流动频繁,而因为失地、下岗、失业、疾病等等因素,尚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处在贫困线上下,其中约有八亿农民生活水准之低下令人难以想像。由于贫穷,人们的生命价值观跟发达国家或地区也不一样。一部分处在犯罪边缘的人不珍视自己的生命,更不珍惜别人的生命,因此贫穷是当前也是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造成犯罪的最主要因素。

(二)教育落后、低教育群体庞大是造成犯罪率居高的重要因素。

因为贫穷,导致很多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低下,甚至于部分农民群体根本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成为低教育人口。低教育人口法律观念淡薄,所以犯罪往往总在农民群体的文盲和低教育人群中产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来到五光十色的城市,视觉、感觉上的差距加大,农民群体中的极少数人经不住冲击和诱惑,企图走上快速致富的违法道路,他们的行为一旦实施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社会转型期间,民间各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直接导致农民群体犯罪。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失地农民的增多,社会对劳动者选择的苛刻导致失业人口也越来越多,由于农民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教育水平低下,失业后难以迅速就业,生活难以为继,如与他人发生矛盾则很难化解,民间的各种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疏导,如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产生一些易于激化的矛盾,往往导致该群体犯罪。

(四)犯罪集团的渗透及劳改、劳教人员刑满释放后无法再就业导致更为恶劣的二次犯罪。

经济搞活需要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后,先进的落后的东西都一起涌进来,境外犯罪集团的犯罪手法、方式也一并跨越国门,国内犯罪人员纷纷效仿,而农民群体中的投机人员便迅速被犯罪集团收拢,成为其犯罪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中受到各种打击处理的违法人员绝对数越来越多,他们对社会对政府充满了仇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出来后很难解决就业,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民企不敢接收他们,社会、家庭歧视他们,他们中的多数沦为“多进宫”的累犯,往往在被打击甚至被劳教劳改后依然危害社会。

二、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对策浅谈

诚然,农民群体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有历史遗留的原因,有社会风气的原因,也有政府职能机构管理的原因,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作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加以解决: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给予农民群体更多的优惠政策,让农民在老家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确保我国粮食供给,解决低教育农民的就业与基本生活,减少农村人口的盲目城市流动,从而降低农民群体犯罪率。

(二)适当减免减低有关税收和推广降低租赁房价等政策,给进城经商的农民群体更多政策性倾斜与扶持,此外,给予进城农民务工人员在医疗、务工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更多人性化的帮助,从人性关怀上减少农民群体犯罪。

(三)政府在教育上要更多考虑地考虑到农民群体,进一步减低农民群体教育费用支出,为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提供子女入学教育保障,经常性地开展针对农民群体的普法宣传和教育,让教育覆盖农民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体因法律意识淡薄及教育素质低下所导致的犯罪。

(四)社会应该给予农民群体更多的宽容和包容空间,尤其是针对失地农民群体,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以及刑满释放的农民群体,尊重该部分农民群体的生存权,积极协助政府职能机构帮助该部分农民群体解决他们的就业及医疗保障等问题,以降低该部分农民群体的犯罪可能性。

三、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基础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我们要正视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实问题,更应该摈弃讳疾忌医的错误思想,要从政府,社会,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实际帮扶做起,切实关心我们身边的农民群体,从根源上出发降低农民犯罪率,创建我们共同的和谐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孙秋菊.社会犯罪人群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尚武.犯罪心理学初探[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洋,李华.新时期下政法工作的重要性探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邓晓蓝.农村失业人群生存现状调研[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篇9: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高位上涨, 试问, 中国的房地产业, 真是像楼价一样, 蒸蒸日上吗?显然不是。据悉现今中国房地产业空房闲置率也同房价一样居高不下。这种矛盾正是房地产商大量制造房地产泡沫, 谋取暴利所导致的。本文结合市场经济趋利性理论, 通过分析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及两者间剩余转移来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

二、市场经济趋利性

正如马克思政对市场经济的论述, “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 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 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它本质是一种求利性经济,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 那么就不难理解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房地产市场经济的主体房地产开发商更是要费劲心机去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1.消费者剩余, 即消费者个人对某一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超出其实际支付价格的部分。下面就房地产市场为例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 阶梯行的曲线DD是房产市场中, 房子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它反映了每一销量水平上, 消费者对于额外一单位的该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对于第一单位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1, 但是当市场价格为P’时, 他们仅需支付P’。因此 (P1-P’) 如图中标有A的长方形阴影区域, 代表了这第一个单位的消费者剩余。依此类推, 整个A, B, C, D阴影区域代表了对应于市场价格为P’, 时的总的消费者剩余。参照本图, 并结合经济学中消费者心理期望, 消费者剩余或额外的收益越大越好, 从而达到如图所示, 社会总消费者剩余最大化, 即图中阴影区域最大时。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价格超过边际生产成本的那部分价值的总和。结合下面图2所示, 分析作为房地商的生产者们对其额外的利益同样也是期望最大化。从而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总量最大化。图中边际成本曲线呈阶梯形。价格为P’。如果房产开发商以M C 1边际成本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并以P’的价格出售, 它就有一个相等于区域 (P’-M C 1) 的剩余, 以此类推, 各房地产商在追求额外利益最大化时, 导致房地产商整体生产剩余最大化, 如上图全体生产者 (此仅指房产开发商) A, B, C, D阴影区域最大。

3.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部分利益从消费者集团转移到生产者集团, 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被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垄断阶段, 垄断造成社会损失。如图3所示, 与竞争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相比较, 受限制销量和提高了的价格致使社会福利净损失。开发商将销量限制在Q m处, 并将楼价提高至P m。总剩余的变化等于需求曲线D D和边际成本曲线M C之间的减少部分。参照图3所示, 我们损失了两个三角形, A+B阴影区域, A为指买房者剩余损失, 区域B为房地产开发商剩余损失, 但要说明此生产者损失仅是一部分小开发商 (即不占市场优势的小公司) 损失, 而掌控房地产市场的大企业集团则通过限制销量, 虚假“鼓吹牛市”等手段, 一味上扬楼价, 最终把生产者剩余部分转移到该利益集团手里.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同时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而另一利益转移过程可参照图3, 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损失作为增加了的利润为垄断者所得到。同社会损失A+B相反, 后一部分损失是一种利益的转移。而这部分即 (Pm-Pc) Qm, 于是房地产寡头们便可以获得这部分超额垄断利润如图阴影区域C部分。

三、抑制房价不健康涨浮建议

针对上述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弊病及人为导致的房价不正常涨浮问题, 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

1.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 加大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首先, 就要求政府对土地这一“公有制”资源的使用, 对房产开发商的招标发包的过程做到公开透明。其次, 对建筑开发商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对违规、违法的企业及开发商给予严厉处罚。最后, 定期将开发企业施工全过程情况向社会反馈, 再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专业部门, 并吸纳社会热心群众对该开发企业及开发商本人评判打分, 建立相应档案, 以作为政府再次进行土地开发招标时的重要参考标准。

2. 建立个人集资建房俱乐部。

从长远看, 地方政府也应积极鼓励, 逐步引导个人集资建房顺利进入房地产市场, 通过其合理又远低于垄断价格的房价, 抑制房地产商打出的高房价, 打破原有房地产开发商的垄断, 刺激竞争, 从而建立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机制, 实现房地产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即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房地产商对高额暴利的追求, 进而提出抑制房价过高的两点必要措施, 以期早日形成中国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恕祥编著《: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篇10: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人员;失范;对策

1.行政道德的概述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公务人员必须具有当好“人民公仆”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公务人员的品德修养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他们的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观察和评价政府。通过加强行政道德建设,规范公务人员的言行,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的迫切需要。由于公务人员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全社会道德规范的伟大实践中,公务人员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就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力量对调节经济的积极作用。

2.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党政机关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我们曾经片面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市场经济也使得社会主义行政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特征,把所有的事物都商品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得以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3.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要求通过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激励和平衡,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谋取利益。但是与竞争相伴随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运行中的分散决策,是经济领域的竞争难免着重追逐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而出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相背离的现象。市场竞争又必然导致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重利行很容易使一些见利忘义,产生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致使在国家公务人员中产生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现象。

3.2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层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诱使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私欲攻心,享乐主义盛行。这种以享乐为基点的世界观与个人私欲有着自然的亲和力,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国家公职人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没有自觉的律己意识就极易受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个人私欲导致个人主义,再由个人主义滑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和走上腐败的道路。

3.3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却未能跟上,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被忽视,行政监督体系还不完善,而对行政人员主动接受监督方面的教育、培训长期滞后,致使他们不善于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3.4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长久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工资收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不排除部分行政道德素质低行政人员心理失去平衡,铤而走险以权谋私,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4.行政道德示范治理对策

4.1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尽快制定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行政道德法》、《反贪污贿赂法》等等,立法要坚持从严惩治原则,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与行政道德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力求做到条文明确又具体,惩治细则界线分明,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使行政道德规范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形成既有法律制裁相威慑又有行政处罚相约束的完善机制。

4.2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

政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它性的特性。因此,行政权力越大,越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權力的滥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职能,扩大各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

就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应依靠以下几方面的监督。

4.2.1社会监督

组织监督包括施政机关体系内部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其具体的监督形式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与考核鉴定、检举揭发与专门审查。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团体对施政机关行政道德的监督,它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行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又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监督。行政复议、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内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外部对施政机关道德建设的监督。

4.2.2司法监督

《宪法》规定,检察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享有监督的权力,法院通过行政讼诉或刑事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或惩处。

4.2.3群众监督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听证、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

4.2.4舆论监督

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此外,还有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等。

4.3要正视利益补偿

上一篇:个性心情短语下一篇:电子技术教研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