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调查研究

2024-04-17

普惠金融调查研究(精选6篇)

篇1:普惠金融调查研究

普惠金融与金融教育关系研究

摘要:金融排斥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克服金融排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加强消费者的金融教育。金融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获得金融知识、技能和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改变金融行为,改善弱势群体的金融福利,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精心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强调客户导向,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也需要事前调研、事后评估等配套设施的跟进。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1A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为克服金融排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和权力的普惠金融已经获得各国的普遍重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通过金融教育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个体的金融素养。

一、金融排斥的原因

金融排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或企业无法获得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虽然可以获得金融服务,但支付的价格较高,受到诸多条件和条款的限制,使其实际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金融排斥的对象总的来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包括低收入者、年轻人、老年人、妇女、自由职业者等。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金融资源和机会,但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未来计划等等。这一类群体由于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信息,面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和获取需要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金融服务管理企业,促进业务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适当抵押物、财务状况不明晰等原因,通常难以从传统金融媒介获取融资。虽然银行将其视为公司类客户,但小微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通常享受不到消费者保护的好处。

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从供给方面(金融机构)来看,有些群体信用记录不良或缺失,贷款时需要支付更高利息;在犯罪率高发地区,投保的人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银行对某些基本账户收费高,设置开户障碍,只针对有限的特定群体开展营销等等,都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得充足的、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需求方面(消费者)来看,有些家庭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住处附近有银行营业网点或自主机具(如ATM),宗教或文化信仰使得主流金融产品不适合其需求,由于教育程度低、语言障碍等不了解金融市场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等原因,使得部分群体无法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为了克服金融排斥,世界各国都开始大力推广普惠金融,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现代金融服务的权利。而金融排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部分群体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对自己的储蓄、支出、借款等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和推广金融教育来解决。

二、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金融知识普及(Financial Literacy)和金融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是两个非常近似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释,金融知识普及克服是指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并最终获得金融福利(Financial well being)所必备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金融知识普及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理解金融市场的产品,特别是风险和回报,以便做出理性的、明智的决策。金融教育是指获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使人们做出更有效的金融决策,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建立信心。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知识普及是金融教育的初级阶段,金融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金融知识普及到对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金融知识普及是帮助人们了解储蓄、投资、保险、银行贷款等基础知识,而更高层次的学习者要对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是施行和促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预算、储蓄、债务管理,也涉及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如保险、汇款、如何使用银行服务等。金融教育的益处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能够帮助家庭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家庭资金在储备、借款、投资方面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金融教育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制定退休计划。中国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素养后,家庭可以从更长期的视角来安排人寿保险和养老金计划,这会改善个人退休后的福利状况。此外,对家庭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教育,有助于识别、控制和管理金风险,降低家庭和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概率。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既会影响总供给,也会影响总需求。在总供给方面,当人们普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时,也会提高经济体的储蓄率,从而减少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促进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另外,储蓄等长期存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储蓄率提高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总需求方面,家庭通过金融教育会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销售额增加,企业销售增加会进一步扩大投资,从而总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教育会影响到家庭、企业、金融机构、总需求、总供给和经济增长,它不仅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如何实施金融教育

(一)设计金融教育项目

设计金融教育培训项目必须从了解目标市场开始,即要了解目标群体的金融基础以及最适合的传播渠道。不同的目标群体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各异,对金融教育的需求会有差异。例如,对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可以从最基础的金融常识入手,介绍一些简单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如何获取小额贷款等等。只有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才能使金融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使金融教育取得有效的成果。此外,提供金融教育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人??首次开立银行账户时,初创企业时,现代科技手段引入银行服务时等等。选择适当时机提供金融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适时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做到学以致用。

(二)选择金融教育的渠道

什么是提供金融教育的最好渠道?这个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培训资源及培训目标等因素。大众传媒(如电视、无线电、剧院、海报等印刷资料)渠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适于向低收入、金融基础程度较差的群体传递金融基础知识和主要信息。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更希望保护消费者免遭金融欺诈,可以发起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教育项目。而金融机构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使用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考虑将金融教育项目与营销活动整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组织希望帮助低收入者改善生活、增加资产,可以选择将金融教育与健康教育、创业、延伸服务等结合起来。而消费者保护组织会把金融教育项目作为社会营销、社区培训、一对一债务顾问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在每个金融教育项目里,培训者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对面的培训和咨询会给参与者提供生动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和沟通;小组讨论可以提供参与者平等交流的机会;手机、电子渠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增加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的效率。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渠道,要看金融教育提供方的资源、成本和受众的需求。

(三)将金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

一个人对货币的认识以及消费习惯是从童年时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子女的金融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学校教育是培养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些国家非常重视金融教育,已经将金融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英国将金融教育作为学校的必须科目,金融教育课程涵盖了公民课程和数学课程。针对11-14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货币的功能和使用、预算的重要性及实践、风险管理等;针对14-16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收入和支出、信用和债务、保险、储蓄、养老金计划、常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公共资金的募集和支出等。数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具备管理个人财务所需的数学技能。英国的学习还和当地金融机构(如信用联盟、银行等)合作,由金融机构对金融教育提供支持,提供授课教师或帮助开发教师资源。在现代社会,资金管理是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通过学校的金融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具备管理财务和资金的能力。

(四)金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

金融教育的实施应该由国家设计和制定自上而下的总体战略,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环境进行适当的顶层设计。一个有效的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金融教育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要协调统筹,包括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教育机构(中?W、高等教育机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只有这些机构协调统筹,才能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范围广的金融教育体系,避免重复培训,浪费资源;二是金融教育要强调客户导向,既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兼顾供给侧的问题。金融教育项目和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契合目标群体的真实需要,能够提高其金融素养、丰富其金融知识,从需求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也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信息,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从供给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三是根据可利用的资源,既要保证金融教育的广度,也要兼顾弱势群体(妇女、年轻人、老年人、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等)的需求;四是金融教育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但同时也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和调整,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金融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配套设施的跟进。比如,从国家层面对金融教育目标群体开展调研,了解其金融基础知识的程度、融资情况、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等,这样才能掌握其对金融教育的需求和金融教育面临的难题,才能更好地设计金融教育项目和内容。金融教育项目完成后,还需要后续的跟踪和评价,以便了解金融教育的实施效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一个难题,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一套评价金融教育效果的完善指标体系,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实证研究也较为稀缺,有待智库、大学、科研机构跟进。另外,金融教育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需要私人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的积极参与。金融教育提升了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也会更多地使用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篇2:普惠金融调查研究

摘要:普惠金融的发展给弱势群体提供了包容性发展的机会,但消费者金融素养的缺乏使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风险。居民、企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素养的提高是化解风险的根本所在,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措施。本文在研究普惠金融与金融素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山东地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主要因素,明确我国金融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金融素养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毕业论文题目

篇3:普惠金融调查研究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 农村金融资源匮乏

村镇企业面临着金融资源短缺的问题, 农民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村镇企业和农户缺少抵押品, 且过于分散,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对商业银行不具有吸引力, 因此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不会针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 满足不了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1.2 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先进科技融合度小

农户和村镇企业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代的金融服务认识不够。他们很少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转账结算, 影响了结算工作的效率, 对兴起的电子商务更是知之甚少, 因为信息的不畅通不及时, 不仅造成了广大农户的销售渠道被少数商贩控制在手里, 农民的农畜产品只能贱卖, 利润掌握在那些少数商家手里, 更严重的会出现一个地区产品生产过剩无法及时销售被囤积在农户手里, 造成资源的浪费, 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1.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即使有些欠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试水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 我国的阿里淘宝、支付宝、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也开始触及到这些地区,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资金来源单一, 它们大多依靠财政扶持, 没有建立完备的电子商务体系, 缺乏相应的电子商务专用人才, 目前, 没有一家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民购买专用物资、想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的需求。

1.4 社会信用缺失, 国家立法不完善

由于社会的信用宣传教育不够, 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 低收入群体与小额信贷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低收入群体借贷时更多的首先会考虑商业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 同样对于小额信贷企业来说, 为了增加资金回收的可能性更会选择信誉较好资金较充足的富裕商户和大规模的种养企业。从另一方面来说, 社会信用的缺失使无抵押贷款难以施行及普及, 阻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 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云端的出现, 金融业也受互联网的影响, 从而兴起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型形态。美国等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国家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有美国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必要的技术支撑实现“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互联网金融较其他金融模式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进入市场壁垒偏低, 监管较弱

在我国, 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是非常高的, 使整个行业处于高度的垄断地位, 虽然整体利润较高但是多数投资者也只能是窥视该行业但却无法突破市场准入门槛。同时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 避免产生经济危机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毁灭性的风险, 监管也非常严格。互联网金融规避了商业银行的劣势, 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 在初期准入门槛和监管成本都比较低, 从而大量投资者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并不断成熟。

2.2 互联网金融思想深入人心,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给商业银行革新性的变化, 首先使商业银行从传统复杂的手工记账解脱出来, 实现了普通业务的电子化, 其次商业银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研发出新产品, 但是这种创新从来都没有离开商业银行本身业务的范畴。直到互联网金融思想的出现, 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 迅猛发展。

2.3 金融市场规模巨大, 不断催生新模式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 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出于自己的利益与风险的考虑主要服务于具有资金需要的大型企业, 没有兼顾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所以目前在我国,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题, 从而制约其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恰好可以弥补这部分金融市场的融资需要, 并针对各种融资需要的特点, 不断催生新的模式, 对商业银行一枝独秀的金融市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2.4 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传统的金融模式需要大量的物理网点、专业人员, 如其在风险调控方面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 运营成本比较高。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不需要这种巨大的投资,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经济性, 这就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带来决定性优势。

2.5 大数据金融优势

数据的分享、积累以及处理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其多样化的数据采集方式, 标准化数据获取流程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工具, 分析技术等方式和手段, 将大数据完美的融入到了互联网贷款融资模式中。一方面, 这一优势冲出了信息与成本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束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另一方面, 在大数据优势下的借贷服务有着很高的透明度, 利于商业银行在第一时间内对中小型企业的交易情况, 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信用情况进行相应的查询及了解, 这种及时反馈使商业银行能够大胆向中小型企业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困境。

3 互联网金融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3.1 继续深化传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传统金融要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不断加大对县城以及县城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提高覆盖率, 优化金融产品结构, 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 满足农户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小额信贷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吸纳更多的专业化优秀人才, 促使他们投入到农村中去, 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批优秀人才指导农户进行项目选择, 农产品种养, 及时提供给他们市场信息, 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 减少因信息不畅和项目选择不合理而导致农产品囤积, 销售渠道被极少商家控制, 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 为了使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要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进行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 增加小额信贷的活力。

3.2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

从经验来看, 销路广是农户致富的重要因素。像以前的传统的农贸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农户的销售需要, 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要求电子商务走进农村, 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去销售农产品, 着重利用B2B, B2C的销售模式, 鼓励个体农户直接在网上开店, 拓宽农户销路, 减少产品囤积的问题,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在电商平台上, 可以吸收一批有农业专业化背景的人才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广大平台, 向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向农户提供积极有用的信息, 减少城乡信息的不对称, 也减少农户不必要的投资和损失。我国的支付宝在线收单业务可以效仿美国的Pay Pal的运营模式, 弥补商业银行在个人收单业务的空缺, 加之我国的宜人贷的经营模式类似于美国的Leading Club, 可以在P2P模式上借鉴美国将农户与企业通过社交平台联系起来, 建立密切的联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3.3 构建新型的电子支付结算网络

借助移动终端、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手段, 丰富农户的支付结算渠道, 为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在农资站、超市和各类专业的农业市场, 提倡农户使用IC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结算方式。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使广大农户深入了解并去接受新型的非现金结算方式。同时, 为了鼓励农户使用新型的非现金结算方式, 政府可以和当地的旅游社进行合作, 提供游览景点刷卡免门票, 提供精美旅游纪念品等奖励服务。

3.4 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首先,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 把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兴金融方式纳入到银行监管框架之中, 还要建立相应的违法惩戒制度, 弥补法律监管漏洞;其次, 进行市场准入监管, 明确监管的主体。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是由银监会统一监管的, 银监会同样对小额贷款公司有监管的职责。对P2P的监管, 可以效仿美国, 不仅利用政府等相关部门, 还能充分利用第三方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拓宽监督渠道, 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4 结束语

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 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既要立足于传统金融的深化发展, 更要积极投身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抓住机遇发展互联网金融, 让二者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以此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努力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摘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必然要求, 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更有利于实现中国人民提别是农民的小康生活, 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最后提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 希望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如此巴曙松, 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 2013 (24) :15-17.

[2]王修华, 郭美娟.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9) :61-68.

[3]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 2012 (11) :10-13.

[4]刘锡良.手机银行、农村金融与移动运营商[J].武汉金融, 2013 (10) :38-40.

篇4:普惠金融的法律保护研究

关键词:普惠金融;保护;法律;美国

美国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与欠发达国家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美国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坚持法治的原则,以立法的形式不断发现普惠金融中的问题,矫正普惠金融中的错误,完善普惠金融的运作机制。也就是说,美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遵循法制化路径。在美国普惠制金融法律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主要是《社区再投资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和《联邦存款保险法》。其中《社区再投资法》主要用来规范商业银行在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服务,《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用于规范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普通消费者之间在信息公开、使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行为,以使得普通消费者享有平等的信息权力和隐私保护。而《联邦存款保险法》则是规范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处置和分配的法律,这有利于在商业银行出现风险时保护普通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可以说这三部法律基本构成了美国普惠金融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社区再投资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是目前世界上对金融机构普惠义务规定最为全面的一部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解决金融歧视和金融排斥以及如何提高普通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社区再投资法》的立法背景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信贷歧视和市场失灵问题。1970年起,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金融服务的“划红线”和 社区不投资 ”等情况。所谓“划红线”和“社区不投资”是指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中低收入社区划为金融业务的赤字区,导致金融机构对中低收入社区不投资甚至撤离。为了解决信贷歧视和市场失灵问题,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法律《社区再投资法》。《社区再投资法》规定存款性金融机构不能把落后地区划为红线区,突出了对中低收入社区的金融权利保护,确保其居民能够享有平等的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公平信用报告法》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市场经济中,潜在的债权人一般在和消费者建立长期业务关系之前,总要寻求了解关于消费者的信息,以便判断其信用。在金融市场,作为资金需求方的金融消费者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债权人或者其他金融权利人之间达成交易的基础也是信用,而且,金融市场对信用信息的依赖更强。鉴于此,调整金融供给者与金融消费者之间信用关系的法律对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就是一部典型的调整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法律。

《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制消费者信用报告以及其他保密信用信息的披露和使用。该法于1971年首次颁布,是美国联邦政府规制信用报告产业的第一次重要举措。其规制信用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使用者的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免受信用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使用者的不当影响。也就是说,该法旨在调整消费者、消费者信用发布者以及消费者信用使用者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便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公平信用报告法》对于金融市场,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国会在制定《公平信用报告法》的时候,对该法的重要性以及立法目标做了如下陈述,认为,信用报告的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性在于:①银行系统依赖公平和准确的信用报告。因为不准确的信用报告直接损害银行系统的效率;不公平的信用汇报方法损害公众的信心,而公众的信心对银行系统的持续运行至关重要。②必须建立一个精巧的机制用来调查和评估消费者的信用。③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对于搜集和评估消费者信用以及其他信息至关重要。④有必要确保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尽心尽责,在搜集和报告消费者信用的时候做到公平、平等,并尊重消費者的隐私权。国会认为,该法的目标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要求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以对消费者公平和平等的方式满足市场对消费者信用、个人、保险以及其他信息的需求。

三、《联邦存款保险法案》和《多德—弗兰克法案》

《联邦存款保险法案》是美国救助问题商业银行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其基本救助模式。根据《联邦存款保险法案》的规定,要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由该保险公司及其所属保险基金承担对问题商业银行的救助职能。存款保险基金主要由投保银行缴纳的保险以及储户缴纳的存款保险组成。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置问题商业银行最通行的做法分为四个方面:①保险公司为问题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所需资金由存款保险基金承担;②保险公司帮助联系其他银行购买问题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③保险公司清算处理其余的财产;④关闭问题商业银行并按照清偿顺序向利益相关人分配资产。从破产重整的法律程序来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了清算接管人的职能。

篇5: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摘 要】 自普惠金融概念提出后,全球都在发展普惠金融,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提出普惠金融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理解。接着介绍了普惠金融的特点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弱势群体 问题 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

普惠金融英文名称是“inclusive finance ”,是联合国系统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

普惠金融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穷人和低收入者等金融服务需求者和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中间的各种零售金融服务供给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共同构成了普惠金融的微观基础。

中观层面:一系列能使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更好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规则和基础的金融设施。包含了很多与金融服务相关的职业和活动,如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评级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等。

宏观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机构,如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等。

二、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

(1)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传统金融机构集中精力于这些财务状况清晰,信用状况良好且能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的大客户,而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由于财务信息缺乏,主体征信缺失,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往往得不到想要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所以目前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2)普惠金融不是慈善活动,注重商?I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重点仍是金融业务,金融具有趋利性,普惠金融是帮助贫困客户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但它仍以盈利性为目标,不会无偿提供金融服务。(3)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普惠金融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会支持普惠金融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同时普惠金融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4)普惠金融不是普遍放贷。普惠金融在追求“普”的同时,也要兼顾“惠”。具体来说,放贷应该注意适当和有效。适当是以合适的成本把钱借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效是借出去的钱和借出的时机真正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我国普惠金融突出的问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服务贫乏,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缺乏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深度不足,商业性机构发展不到位,公益性机构发展政策缺乏等问题。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客户与小散客户”的二元结构特征,而这种二元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

建议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突出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明确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对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对其覆盖。

(二)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成本太高。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现有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者(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库来辨别目标客户的风险状况从而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使得线上或者线下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快速贷款成为现实。但在中国,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是作为个人隐私被保护的,而通过这种互联网数据库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这存在着伦理方面的冲突,同时也需要解决相关法律的冲突。

建议二:积极寻找技术进步和隐私安全保护的平衡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大数据风控,也需要大数据支持的个人信贷数据库。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规制,数据来源违法,数据污染,数据被滥用等问题会导致人人自危。此外个人破产法律保护缺位,暴力催收,诱骗贷款等非法行为会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建议三: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由于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造成普惠金融目标群体观念陈旧。很多农民与低收入者只会在金融机构进行存取款,很少会选择通过贷款解决自己的资金需求,他们倾向于民间借贷,尤其是向亲朋好友借钱。这说明我国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导致普惠金融目标群体依靠传统的社交关系网络关系“借钱”满足自己金融需求的意识较强烈,但通过正式渠道、使用现代金融手段的意识不强。这说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建设仍然非常滞后。

建议四: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增强低收入者利用现代金融的观念,同时加强落后地区现代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其需求。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资本具有逐利性,而普惠性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那么低收入者,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仍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2017 年 6 月,中国拥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为22.8万个,总量有所增长,但是金融服务网点的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均呈现出东部 > 西部 > 中部 > 东北的金融机构分布态势,并且东北地区机构和营业网点占比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这说明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建议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弱获得对象、造血型领域和公益性服务,促进普惠金融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

【参考文献】

篇6:普惠金融调查研究

摘要:普惠金融是指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①,其本质是公平,让每一个人或组织都有平等参与经济的机会。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融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普惠金融理念下结合利率市场化,首先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其次以普惠金融为视角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普惠金融理念及我国现阶段实际,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②。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年六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决定。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10月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由上限到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真正实现市场化,使得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机制逐步巩固和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①融资方式多不正规。小微企业多依靠个人储蓄、亲友借贷和商业信用等非正规途径进行融资。②融资成本高,难以降低。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缺陷,且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从优质企业的贷款利润的损失会转嫁到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上,使小微企业从银行的贷款利率一直居高不下,种种原因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且难以降低。③融资渠道难以拓宽。目前小微企业融资仍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适合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的方式,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等尚未完善。④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满足。

2.原因分析

(1)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面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面原因有以下三点:

小微企业自身层面:①小微企业自身竞争力和成长性不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②小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过短、变化过快、风险过大、自我约束能力过弱的缺点,加上缺少抵押物和担保,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③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报表造假、不真实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报表的可信度;④小微企业大都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实行单一的老板制、合伙制和家族式管理制度,产权过于集中;⑤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小微企业老板“跑路”现象,这加深了社会对小微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机构层面:①由于信息不对,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盈利状况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极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造成均衡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现象;②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贷款审批程序繁琐,中间收费环节过多和收费标准过高;③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制约了对小微企业的授信评定;

政府层面:①对小微企业的课税种类较多,税率较高;②长期实行僵化的利率政策,造成利率机制、利率体系不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③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缺乏专门的小微企业政府管理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④对小微企业信用重视程度低,社会信用环境差,缺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2)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融资机制原因,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间接融资:在货币市场中,小微企业自身众多不确定性的特点和现有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垄断性融资体系不匹配。

①小微企业先天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信贷名单之外。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银行组织体系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垄断着国家稀缺的信贷资源,而为了保证国有银行利润水平能够长期稳定在一定的安全区间,便自然而然的不断加大对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短期风险较小、投资收益较高的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扩张,这就势必造成了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式融资。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频率高、银行对其信贷的管理成本高难度大等融资特点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一开始就将小微企业排除在外。

②小微企业自身不确定性的特点与融资体系不匹配造成融资难。

小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过短、变化过快、风险过大、自我约束能力过弱的不确定性,加上缺少合适的担保和抵押物,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不明,使小微企业很难满足银行信贷的条件,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小微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问题。

①门槛较高。金融法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上市都有严格的数量和规模限制,即便是创业板市场,也使面向高成长型的企业,小微企业无法满足其条件;②私募股权融资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也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综上所述,是机制性原因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

三、普惠金融下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小微企业的影响

首先,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拓宽小微企业融资途径,减少了其对民间借贷的依赖,使小微企业有机会从银行取得贷款;并且使利率更好的覆盖风险,促进了融资的公平性,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然而,虽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拥有对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调高贷款利率上限的安排使得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升高:并且利率市场化下仍然存在信贷配给现象,银行还是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成本去详细调查小微企业内未来现金流、投资机会和盈利等情况,使利率市场化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普惠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对于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认为有“一般治理”和“根本治理”两种思路。

(一)一般治理

一般治理是指在现有金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政府政策、商业银行产品制度创新、小微企业自身状况三方面进行调整。

1.政府政策

①大力建设银企合作的网络化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和风险补偿制度。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将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重点。③整合产业链,在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摒弃不良竞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发挥集约作用。④通过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监测和分析和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完善信用档案,使小微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断完善。⑤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为小微企业做担保,设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专项基金,对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发挥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的扶持和建设作用。⑥建立专门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的盈利和非盈利金融组织,如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地方政策性银行,将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财务状况及信用状况作为对其贷款投资的主要参照标准。

2.商业银行产品制度创新

①创新贷款方式。可以创新担保和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的范围,比如采取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作为抵押物。②创新贷款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类别、不同的风险级别、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状况,开发出满足各类小微企业、不同融资需要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贷产品,③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建设专业的信贷队伍,用专业化的人才和专业化的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3.小微企业自身层面

①增强自身竞争力,引进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明确经营目标,创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崇尚创新,引进创新人才,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②规范财物管理制度。规范财物管理制度,增强自身“软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银行贷款,有利于股权融资。③完善公司治理,合理分配产权,降低风险。应完善公司治理,合理分配产权,降低风险,改变以前的单一老板制、合伙制或家族制式的管理,以增强自身企业实力与盈利能力。④克服自身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相对不足等缺陷。⑤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家应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要树立诚信意识,增强社会对小微企业家的认可度,提升企业信誉。⑥合理规划企业现金流。使小微企业的现金流正常、充足和稳定,能支持到期债务,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较小,则资信随之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⑦拓宽自身融资渠道,应对利率市场化初期提高的现象。

(二)根本治理

根本治理是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

1.间接融资体系

最关键的是建立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用普惠金融公平、有效、全方位、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微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发展微金融。

①制度创新:在现有《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对微金融进行全方位定义,出台制定一系列适合微金融特点的法律法规。

②机构创新:建立专门致力于服务小微金融的盈利和非盈利金融组织,如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地方政策性银行,并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进行担保。

③产品创新: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类别、不同的风险级别、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状况,开发出满足各类小微企业、不同融资需要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贷产品。

④监管创新:发挥对小微企业的引领作用,督促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

2.直接融资体系

最关键的加快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加大对证券市场融资机构的调整,降低准入门款,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①加快改革对主板、创业板市场的结构安排,更好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状况良好、高科技、有前景的小微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股市的门槛,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时建立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场外交易市场,更好的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创造可能。

②债券融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放宽小微企业债券融资的门槛,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大力发展小微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发展新三板,拓宽债券融资渠道。

③加快推进对私募股权融资基金的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并配套措施完善融资体系。

注释:

①朱民武,曾力,何淑兰.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金融伦理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5(1)

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训室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环卫保洁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