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祜诗的《题杭州孤山寺》全文翻译赏析

2024-05-01

张祜诗的《题杭州孤山寺》全文翻译赏析(共1篇)

篇1:张祜诗的《题杭州孤山寺》全文翻译赏析

首联,“楼台耸碧岑,一径人湖心。”从空间写孤山寺。它的楼台高高地站在碧翠的小而陡的山顶,一条白沙堤穿过湖心笔直地伸向这里,前者为上下纵线,后者是东西横线,两者相互垂直,从而在视觉上将小小的孤山展扩开去,这就是构图美。从颜色来说,碧山金梅蓝天,黄堤清波白浪,色彩丰富,相映生辉,是可以用想象来补充的。

颔联,“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从温觉来写,即使不下雨,也感到这里的山是潮湿清凉的,假如是大晴天,这儿的水因为深,因为山崖和楼台亭阁阻断阳光,所以水是幽森清凉的,看来孤山实在是盛夏的避暑胜地。此联为主客观之统一。从客观看,这里的山与水确实湿润荫凉,从主观看,诗人准确地捕捉这一特征,心灵感应,倍觉清凉,并迅速摹写出来。而“不雨” “无云”又是艺术的有力映衬与烘托,可谓穷形尽相,吐尽情绪。

颈联,“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从地点及风物写它的孤峭幽深。孤山隐伏在断桥边,人迹罕至,故苍苔枯涩;院落空寂,则积英盈寸,香味馥郁,总之,它是冷清的。此联用曲笔,不明言其地僻静,而以“荒藓”“落花”托出,以“涩” “深”形容,用“断”“空"点睛,对仗工整,意味涵泳,令人向往。

尾联,“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说从前曾宿此寺院落西厢,月夜听北林传来之悠悠钟声,钟鸣院更静,因而终身难忘,故今日再至,当日情状记忆犹新。此联用力开拓,诗境骤然扩大。从空间说,扩大到孤山北麓,从听觉写,则钟声震响夜空,飞向苍穹,是不可以道里计的。虚实相生,不同凡响。再说,前三联皆静寂无声,以静写静,此联则以动写静,倍感清幽。

此诗章法绝妙,首联写寺径,颔联写山水,颈联写春末夏初之时景,末联写前此曾宿此寺,今日感受尤深。三行承“碧岑”出,四行承“湖心”来,山在湖心故长润,水围山脚故自阴。“断桥”承“一径”,“空院”承“楼台”,“涩”从“断”字来,“深”从“空”字现。尾联紧接六行出。足证构思颇具匠心,锻炼非同一般。再说,山水游记诗文,在未抓住对象特征前,切勿轻易动笔。

《题杭州孤山寺》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10月至唐敬宗长庆四年5月)期间,即822年10月—824年5月。当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游孤山寺,与诗人张祜相遇,邀他同舟游西湖,漫步孤山。满眼碧色,一湖幽情,使张祜如进仙境,留连忘返。于是,张祜写下了《题杭州孤山寺》。

孤山寺简介:

孤山寺是杭州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题杭州孤山寺》云: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原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平板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觉,这也就潜埋下了断桥残雪这西湖上独特景观的伏笔。

上一篇:西安物流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教师节对班主任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