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方案

2024-05-12

《观沧海》教学方案(精选7篇)

篇1:《观沧海》教学方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3、学习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乐府诗《观沧海》,来领略一下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情怀吧!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1、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多角度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疏通诗意。后教: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汉武帝。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

乐府诗:汉代朝廷音乐官署把一些诗歌配乐来吟唱,这种诗歌就叫做乐府诗。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征讨我国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部,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2、初步感知诗歌 a、教师范读诗歌。

b、指名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c.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d、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澹澹()行()其()萧瑟()若()何()洪波()

三、自学指导二。(研读诗文)先学: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b.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c.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诗歌什么写作特点? d.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后教:

a.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想。b.作者描写了:沧海、碣石、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写实诗句:3---8句;

想像;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宏伟志向)c.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 2 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写作特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四、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研讨与练习一(1)。

3、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篇2:《观沧海》教学方案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2。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建功立业

的抱负。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篇3:《观沧海》教学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学的综合效率, 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是否突出思维过程, 决定教学的品质和有效性。陶行知先生也提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那么, 课堂提问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怎么问,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 要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以下四种问题。

一、探索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每一节课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 巧妙设计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大的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 学生思维的神经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让学生理解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经过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可问:“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亲弟弟于勒的?他们变来变去的态度, 不变的是什么?”再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提问:“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作者解释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把这篇说明文所阐述的内容及中心思想都理解了。一节课提这一两个探索性大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给予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着课文主要内容来解读课文。

探索性问题有如上述紧扣课文主要内容的综合大问题, 还有课文内细节性的难点小问题。《孔乙己》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教学时可问: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 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 这个小问题就成了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钥匙。一篇课文的许多细微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 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领悟文本, 并能设计出恰当的探索性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揣测作者的想法, 深入感悟文本, 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 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 通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巧妙设计出一节语文课的探索性问题。

二、体验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丰富体验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欣赏的主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导致阅读体验千差万别。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 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理解, 巧妙设计出蕴含学生感受与生活的体验性问题, 用这种问题给学生搭架一座与课文作者、与其他人对话探讨的桥梁, 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以达成对学生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此类问题由于与学生自己联系密切, 最容易触动学生。比如教学《藤野先生》, 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后, 可问:“鲁迅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 因为他觉得先生能时刻给他激励和鞭策。你在自己的床头张贴谁的照片呢?你为什么喜欢他 (她) ?”教学《济南的冬天》,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可问:“济南的冬天和我们广东的冬天有什么不同?”还有很多课文如《幼时记趣》《水调歌头》等都能设计出精彩的体验性问题。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课堂教学借助这些巧妙的体验性提问, 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经历生活、积累感情、丰富体验, 提高了对文本、对生活的感受力。

三、品味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要达成这一目标, 核心就是“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就是要“咬文嚼字”。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 设计好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训练学生思维, 从语言细节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例如教学《背影》, 结合文中描写父亲爬月台为儿子去买橘子这一感人片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提问:“‘攀’‘缩’‘微倾’这几个动词,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 形象却异常鲜明, “攀”“缩”等词语细腻而简练, 表现出父亲举动艰难, 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再如教学《孔乙己》, 可问:“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 能否换成‘拿’字?”引导学生领会到:“排”字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的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非常准确地塑造了人物性格, 换成“拿”就没有这种效果。很多经典的课文, 如《春》《我的老师》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 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 往往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及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提问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

四、延展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教师要联系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延展性问题, 用问题串起同类课文的比较阅读, 用问题为学生铺就一条由课内通往课外阅读的兴趣之路, 把学生思维拓展到开阔的阅读上。

例如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 以这首诗为“引子”, 迁引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一系列古代送别诗, 设计问题以便让学生比较这些诗中各自抒写了诗人怎样的离别之情。在教读《陈涉世家》课文时, 教师都可以设计延展性问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读一些著作, 扩大他们阅读、思考的视野, 可问:“《史记》写陈胜后来的命运如何?”当然这个问题教师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完成, 或者给他们几天、几周乃至寒暑假来完成, 重要的是教师给予了学生不断思考、阅读学习的动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样的“引”, 学生思维开阔,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 要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把问题问得巧妙, 问得有水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在语文有效教学中, 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 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 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在有效教学中, 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 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 应该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当课堂提问有效的时候, 那么此时可以确切地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有效的。■

摘要:本文反思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提问现象, 并从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的角度, 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篇4:《观沧海》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沧海》教学反思1

在我讲完了这一节课之后,感觉也不是很好。总体上讲,也许是自己把学生的能力估计得太低了。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去读,去理解。但是,我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确实很差。所以,在讲解基础知识部分时耗时过多。还有,我也没有对这首诗歌进行翻译,只是在提示学生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掌握,即需要知道它在这句中的意义是什么。我分析完第一句,明确了这句交代了观察的主体、地点、方位和观察的对象后,就说“接下来的三句写到了哪些景物?那么同学们齐读一遍找出这些景物”。之后,又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随之就只将里面的字的意义讲解了而没有翻译。接着又提问“这些景物是不是真实的看得见的?也就是说是实景吗?”。最后,再讲写虚景的那两句及附文。另外,我这课的教学目标有: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等词语。

2、理解、积累“澹澹、若、次、以”等文言词汇。

当然,在讲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如太重基础,学生没预习等,所以,就使课文显得支离破碎,感受不到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多的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抽读、男女分读等)去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观沧海》教学反思2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学反思3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教学反思4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节课下来,感觉优点寥寥,而问题多多。(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方法明确,环节齐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基本落实到位。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从实景的具体描绘到虚景的想象夸张;从实景中感悟祖国美丽的山河,体验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虚景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循循诱导,水到渠成,从而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注重了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与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开课后我不惜宝贵时间给学生读《导学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绍部分内容,同时还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作了适当的讲解补充,为学生体验诗歌意境和感悟诗人情怀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虽有许多瑕疵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迈出了最为宝贵的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诗歌朗读环节花时不多,比较仓促,害怕时间不够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个性化朗读和朗读体验明显欠缺,违背了诗歌须从“读中感悟”的原则。

2.没有逐句进行翻译,基础较差的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获得大面积丰收。

3.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处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气氛不够浓郁,讨论不够深入,在诗句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刻。

4.在评价上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老师评价居多,表现了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错误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胆小淳朴,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训练。

6.小组代表发言时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往往直述观点,给人造成似乎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三)今后的打算

通过这次我校举办的公开赛课活动,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他们学习,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学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县教学的崛起…….今后,我将在上级的引导下,在同行的大力帮助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点,为我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沧海》教学反思5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观沧海》教学反思6

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时间,让孩子们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带着学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

(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

(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够。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

《观沧海》教学反思7

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观沧海》教学反思8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2、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观沧海》教学反思9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一点与学生们的词语量匮乏有很大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走进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老师分析:

全诗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物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这不正是诗人那开阔胸襟的体现。

《观沧海》教学反思11

《观沧海》一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一首诗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并能结合文句来谈自身读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我在上完本课后,总结了一下问题:

第一:我们的学生在结合画面表达自身感受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表达得很笼统,不够具体且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感悟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我们的学生对古诗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过这节课我们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朗读缺乏应有的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综合以上几点,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加强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个人情感,来品味诗歌。让学生自觉地走入诗歌,理解诗歌。

篇5:观沧海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篇6:《观沧海》教学点评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5: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

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

(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讲述要点6: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骇浪相搏斗来得过瘾,大家猜猜这个“狂人”是谁啊?

的确是毛泽东。我们只要从为人、为文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是不难猜出的。毛泽东喜欢游泳,我们学过他的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是在毛泽东与大风大浪搏斗之后写成的。(展示幻灯片上毛泽东的词作)

1、分析指导

讲述要点7:当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日午后狂风大作,急雨横飞,巨浪涌起,毛泽东提出下海游泳,警卫人员竭力劝阻,而毛泽东以“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为理由到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即兴写就该词。下面请同学们模仿刚才分析《观沧海》的方法来分析这首词。分析的时候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鉴赏提示。(展示幻灯片)

上片:景中含情(雨和浪的声势)

下片:情中含景(立马扬鞭的生动剪影)

历史和现实交错

2、散读分析

3、同学交流,利用点评讲清要点:

视通万里,惊心动魄

大雨、白浪的飞落和腾起,声如鼓、如雷,势如箭、如山

思接千载,乘风飞越

猛士、骏马、高山、长空、大海----碣石挥鞭的动态画面

鞭声、蹄声、风声、涛声----强烈的音响震撼

伟人与伟人的交流:力量和气概,文治和武功

4、简单比较:

相同点:都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建立了丰功伟绩。诗歌中都描绘了雄伟壮阔的风景。

不同点:曹操身处乱世,最终也未能完成全国的统一,而毛泽东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生活,这一点远非东汉末年可比。在曹诗中更多的是对大海进行横向的描写,而在毛诗中不仅有横的风景更有纵的历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还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宏大的历史感。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三)小结:

1、通过对景和情特征的分析来领悟诗歌的意境

2、人生境界决定诗歌境界,诗歌境界反映人生境界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有时要从人生境界来把握诗歌境界,有时要从诗歌境界来体验诗人的人生境界。

(四)、作业

篇7:《观沧海》教学方案

一、“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复习资料为一体的师生教与学的通用文本;是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教学反馈、达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文本;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研、教、学统一的载体。变“教案”为“通案”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是备课方式的改革。我校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通案导学、引申辨析、拓展探究、综合评价”的四环节教学互动模式,即“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以通案为载体的目标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宗旨,以给定目标、先学后教、课堂训练、巩固提高为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1. 通案导学

通案式设计要体现目标式备课思想,设计通案要考虑:一节课学生学什么,要“定点”(定目标);训练哪些习题和问题,确保实现目标,要“定题”(定训练学习题例);用什么方法和程序组织学习,要“定法”(学习的过程方法);“练一百道题,不如给一个方法”,要“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这就是“三定一总结”的备课思想,用这个思想指导教师更合理地设计通案。用通案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组织下,依据通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具体学习。学习的过程先由学生依据通案自学,当学生个体出现困惑,由合作小组“兵教兵”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随机辅导,点拨引导。在做题实践中,学生练一题知一类,练题得法,得法再练,课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我校学生自主学习中摸索出的自学———讨论———自练———总结———反馈五步学习法。在实施通案式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预习、自学,尝试以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找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自学策略。教师设计的学案在体现本学科特点的同时,“通案导学”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认知方式完成学习,找出自己的问题疑点。

2. 引申辨析

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之后的思维碰撞与启迪,重视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主张学以致用。因此,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探究“通案导学”中的疑问,辨析知识、原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规律,明确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我校各学科组就“课堂情境创设策略”、“辩论式教学”、“不同讨论方式创设”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了多种研讨和尝试。

3. 拓展探究

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生活质量、个性品质的提升,倡导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对此,我校各学科教师均积极地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不同的“拓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质疑争辩、检索资料、陈述观点。

4. 综合评价

新课程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这是对学生观、人才观的重大突破。与新课程相协调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多元化评价,而决不仅仅看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不仅注重过程性评价,还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等的评价。

“通案导学、引申辨析、拓展探究、综合评价”四环节之间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四个环节涵盖了各学科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案导学”阶段,教师在通案设计上综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预习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启迪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拥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课堂上教师以引导学生“引申辨析”和进行初步“拓展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展现“通案导学”的成效。深度的情境创设、辩论式教学、思维训练、不同讨论方式的设计、分组合作学习、质疑争辩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我校教师课堂上较为常用的。“引申辨析”和初步的“拓展探究”之后,进一步深入“拓展探究”,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的选择是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关键。学生以合作学习、质疑争辩、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探索未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完成发现,甚至是创造的过程。教师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以“综合评价”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里所指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重在评价学生思维、意志、个性品质等的提高,重在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反思。

二、“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成效

1. 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根本性改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重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与讲授,精心备课,精彩讲解,最终关照的只是部分学生。而“通案式目标教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通过“通案”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合理、有序、灵活、高效地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训练巩固”五种基本学习过程。面向全体,关注细节,落实过程,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乐学、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学习品质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2. 教师树立起全新的责任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认为“教”是教师的责任,“学”是学生的义务;“讲不讲”在教师,“学不学”在学生;学生学不好,责任在学生;教师讲不好,责任在自己。于是,教师的工夫全花费在“备讲”上,教师为了尽责满堂讲,而学生在台下学得却不尽如人意,教与学两张皮。新课程背景下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使教师对教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新课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讲”是放在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是由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来决定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通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精心组织督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过程,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后,对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意识随之增强。

3.课堂教学的关照重点下移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在台下有针对性地关照学困生这个群体,组织、观察、督促和指导学生在通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4.“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得以落实

事实上,面对不同层次和个性差异的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落实这一教学原则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通案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学习内容分出不同梯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又有充分的时间在台下进行个别指导,因而“因人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得以贯彻落实。

5.学生的课堂合作互助意识增强

“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学习形式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都在小组的合作互助中进行,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互助中学会互助,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它所形成的民主宽松、团结友爱、相互沟通的学习氛围更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6. 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学情分析、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聚焦到对该项课改实验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中来,全新的教学行为,激发了教师的探究热情,全校上下形成了各学科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积极主动、不断创新的良好教科研氛围。

上一篇:企业网站建设方案下一篇:初中温暖的味道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