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5-01

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

篇1: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观沧海》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篇2: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曹操 朝代:汉朝

观沧海 / 碣石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 碣石篇拼音解读: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rì yuè zhī há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观沧海 / 碣石篇译文及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详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观沧海 / 碣石篇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详情

观沧海 / 碣石篇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详情

观沧海 / 碣石篇解说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详情

作者介绍

篇3: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影视语言的特点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的中文字幕翻译

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声画统一性、瞬时性、通俗性、无注性和艺术性。由于以上几个特性的存在, 从而产生了影视翻译的特殊要求。下面将从影视语言这几个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的中文字幕翻译进行具体分析。

1.1 声画统一性

麻争旗教授在分析影视语言的声画统一的特点时指出, 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声画统一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是配音脚本的翻译, 还是字幕翻译, 都具有不完整性。它们都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 影视剧的翻译要与故事、情节、画面、人物等要素紧密的联系起来。声画统一性决定了配音翻译的隐蔽性。因为配音是通过观众的“听”来判断译文的好坏, 译文就必须考虑观众的听觉效果。同时,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 字幕虽然是让读者观看, 但它与一般的阅读材料不同, 它要与人物的话语在节奏、长短、语气等方面吻合, 即也要对口型, 译文可以让读者在看的同时获得听的感觉。

1) Pi:He’s really doing this.

派:他真背出来了。

这句话是派在给作家讲他的名字的由来时说的。这句话的情景是派在回忆他在数学课上介绍他自己, 并且在黑板上默写无限循环小数“派”, 他写出了小数的后二十位。这时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发出惊讶的声音, 听到有同学说这句话, 在这里他给作家讲述当时的情况。“He’s really doing this.”我们一般将其译为“他真的做到了。”可是如果这里这样译, 就和画面配合的不够贴切, 观众也不明白他到底做到了什么。影片中译者巧妙地将这句话译为“他真背出来了”, 即表达出当时同学们的惊讶, 对少年“派”的佩服之情, 又和画面配合的很贴切, 让观众一下子就看明白了原文的意思。

2) Pi:Wellno, not quite.

派:也不尽然。

派讲完第一节课他介绍自己的名字是无限循环小数后, 作家问他是不是从这以后大家就开始叫他“派”时, 派的回答。“well no, not quite”这句话中的这几个词按字面意思, 译过来为“不, 不很”。这样观众更本不能理解译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但是译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演员的动作、语气, 把这句话译成“也不尽然”。不仅准确的表达了意思, 而且在音节和口型上也可以和原文基本对应。原文是四个音节, 译文用了四个汉字。而且“quite”的[ai]和“也不尽然”中的音类似, 这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即可以明白意思, 又感到很真切, 真的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3) The author:I’d assumed your father was a mathematician, because of your name.

作家:光看你的名字, 我还以为你父亲是位数学家。

这句话, 也是派和作家刚见面时, 谈论他的名字时说的。英语的思维方式是习惯将原因放在后面。所以, “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在后。然而在翻译过程中, 没有译为“我以为你的父亲是为数学家, 因为你的名字”, 而是译为“光看你的名字, 我还以为你父亲是位数学家”。这样的语序更符合汉语的思维方式, 把“because”也没译成“因为”, 而用“光”字, 这样译不但口型可以吻合, 译文还更为自然顺畅。

1.2 瞬时性

电影本身的时间就不长, 它的情节总是环环相扣, 观众的心也紧紧跟随其情节的发展, 而且字幕受画面限制的同时, 也受时间的限制, 很快就闪过了, 观众如果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看字幕上, 会错过精彩的片段, 同时也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观看效果, 因此影视字幕的译文必须通顺流畅, 简洁明了, 能够让观众一眼看过去就明白, 而且还要满足画面限制的要求。

4) Pi:I hope you don’t mind vegetarian.

派:我吃素, 你不介意吧。

派在给作家讲故事时, 他们一起共进午餐。派是个素食主义者, 所以他告诉作家, 请他不要介意。Vegetarian这个词是“素食主义者”的意思, 这里译者直接译为“吃素”使译文简单明了。比译为“我希望你不介意我是个素食主义者”更加贴亲切, 简洁。可见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了瞬时性和空间限制性。译文字数少且意思清楚。

1.3 通俗性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种,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不同,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就观众而言, 影视剧的观众范围更加广泛, 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因而, 影视翻译语言就要雅俗共赏, 通俗易懂。

5) Pi:I would like to be baptized.

派:我想受洗。

这是派和父母谈论关于他的宗教信仰时派说的一句话。这里“baptize”的意思是“洗礼”, 是指一种宗教仪式。这里直接译为“受洗”有所不妥, 一些观众可能会不理解或有误解, 这里译为“接受洗礼”会更为贴切, 同时与原文在音节上也更接近。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影片的受众面, 让语言尽量的通俗易懂。

1.4 无注性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当遇到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 或者文化负载词时可以在后面加注释。但是影视作品由于画面的限制因素和其观赏性是不可以加注。在影视语言的这个特性中, 钱绍昌教授特别提到了两种比较难译的情况, 并且根据其多年的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有效译法。这两种情况:一是, 因中外观众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难点。二是, 双关语和文字游戏。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发现, 确实如此。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6) Twenty Questions and Eye Spy

打发时光

Twenty Questions和Eye Spy都是在美国孩子们玩的小游戏。这几个词是出现在派和老虎被困在太平洋上时, 他想了一些办法让自己能够在大海上生存, 其中一条是自己要找点事情做, 但是又不能太耗费体力, 所以他觉得这两种游戏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没有直接翻译出来, 而是翻译成“打发时光”, 这里译者翻译的很贴切, 人们玩游戏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 消遣。在没有人迹的海上派可以通过游戏来打发时间。如果直接译成两个游戏的名字, 肯定有很多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译文, 简单清楚, 观众就一目了然。

7) Thank you, Lord Vishnu!

谢谢您, 毗湿奴。

Lord Vishnu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其中一位。一般译为“毗湿奴”。这里译为“毗湿奴”, 略显不妥。一些不信教或者不了解印度文化的观众可能就不能理解这个毗湿奴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观众就会去猜测。这里直接将Lord Vishnu译为“我的神”, 会更好一点, 这样观众一看就知道, 这个Vishnu是一位神。

1.5 艺术性

影视剧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因而, 译者在翻译影视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 而且要译文“有味”。这里的“有味”即指生活化, 风格化和戏剧化。更具体的说, 就是影视作品不仅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获得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想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需要译文生活化, 就是要贴近生活, 让观众感到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风格化, 就是要考虑到作品的风格, 考虑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等;戏剧化, 就是译文要生动有趣, 有美感。

8) So unceremoniously.

就那么走了。

这句话是派和老虎到了岸边得救后, 老虎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走了, 而派却伤心的像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的时候说的。这句话如果按其字面意思译是“这么没礼貌”。这样译的话, 观众肯定会有点儿不知所云, 而译者将其译为“就那么走了”, 意思不但清楚, 还表达出派对老虎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管怎么样老虎陪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样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感受到派当时的情感。

9) Mother:That is true.

妈妈:这话在理。

这句话是在吃饭时, 一家人在谈论派的宗教信仰问题时, 妈妈同意爸爸说“科学在几百年间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而这是宗教所比不上的”时的一句话。这句话要是译为“那是真的”, 不但不能达意, 而且显得生硬。译者很巧妙的译为“这话在理”, 就感觉很贴近生活, 让观众感觉到这种家庭成员在一起吃饭聊天时的氛围, 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

2 结束语

影视翻译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而且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再加上中外文化及语言差异, 让影视翻译更加难。目前, 我国的配音翻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配音演员。而字幕翻译却不尽如人意, 一些市面上的影片字幕粗制滥造, 这不仅是因为字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 还因为对字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国大多数的字幕都是字幕组翻译, 没有正规的体系规范。然而, 现在由于字幕省时省钱的优点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而且, 它为很多想学习外语的观众提供很大帮助。因而,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使用哪种字幕翻译还是配音翻译, 译者都要使影视作品既保持其原汁原味, 又要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译者就必须要掌握影视语言的基本特点, 同时不断钻研和总结影视字幕翻译的规律和经验, 力求保持原作品的韵味和风格, 让译文传情达意, 从而让观众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2]麻争旗.影视剧翻译方法谈[J].现代传播, 2012 (3) .

篇4: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 翻译美学

引言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各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翻译是各种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通过翻译,可以使得读者获得另一种语言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该要保持对原文的意思准确、真实地传递。小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获得了广泛关注。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保持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需要加强对语言翻译的研究,将原著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我国读者。对于这部小说,我国有几个翻译版本,其中翻译的语言体现了汉语的使用规则和美学特征。

一、《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夫在打鱼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渔夫桑地亚哥一共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打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搏斗,最终虽然安全返回,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只剩下了骨架。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各种意象的含义进行了深化。其中大马林鱼代表的是人生的欲望和理想,鲨鱼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海象征了人类社会,渔夫象征了生活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整个捕鱼过程则象征了人与自然进行搏斗和抗争的过程。在写作技巧方面,海明威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形象具体,但是主题隐藏得比较深。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着意地渲染和概括,但是却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地描绘,体现出她的自然主义白描手法。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简洁,但是却异常有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为了使我国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对作品的语言、主旨等进行准确的翻译,将英文信息转换成为中文信息,从而使得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一致的阅读体验。翻译的过程需要遵循目的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参考原文和翻译功能,同时也要关注译文所产生的一种目的,只有在翻译语的语言环境下,译文才能有它独特的意义,才能被受众接受。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不能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随意更改,更不能妄自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一切都要以保持原文为基础。

二﹑《老人与海》译本的语言赏析

译本的质量会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一般会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而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矛盾的翻译方法:归化要求译文应该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民族特性,是通过对外来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将其融入到我国文化中的一种翻译形式。异化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要尽量保持原著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特征,对原著中的内容尽量不做任何形式的修改,以保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这部小说在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方法都有所应用,将语言的美体现出来。

(一)直译和意译方式

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内容直接翻译成为中文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一致,是对原著的一种最大程度的还原。但是这种翻译方式比较机械,因此会使得翻译的内容缺少一些美感。相比较而言,意译是一种对原文的主旨进行深化的翻译过程。在这种翻译模式中,会对原文的主旨、意境等进行转换,有可能会改变句子、删减词语或者增加词语,从而使得译文的结构、语言等更加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会遇到各种情况。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译者逐渐将翻译内容细化,使得译文的内容更加准确。比如《老人与海》的翻译,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有很多译者对这部经典进行翻译,有的译者将长句分成短句,有的将短句合并成长句,有的对原文进行直译,有的对其进行意译,从而产生了多版本的译文。大多数的翻译都会遵循忠实原著的原则,因此翻译作品与原文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赏析

1.《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显性美

翻译过程中的显性美指的是原文在形式层面上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美。比如在词汇以及句式上存在的一种韵律美,就是一种显性美。为了使得译文也体现出一种美学效果,需要对源语言以及目的语言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才能熟练地对各种词语进行转换,对于原文中的有些词汇可以保留,而有的词汇则可以放弃,没有必要对每一个词汇都进行翻译,尤其是英语中的一些词语仅仅是起着连接作用,在言语片段中只是一个辅助部分。比如当圣地亚哥在晚上回到海滩边时原文的描述是:“Then he shouldered the mast and started to climb.”有译者将其翻译为“然后他背着桅杆开始往上爬”,也有另一个翻译版本为“然后他打起桅杆往岸上爬”。在原文中,shoulder被当作名词时有肩膀的意思。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将渔夫塑造成为一个受难耶稣的形象,因此横在他肩头的桅杆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两个翻译版本中,一个使用“背着”,无法显示横背这一特点,而另一个使用的是“打起桅杆”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有一定偏差。另外有译者将其译为“把桅杆扛在肩上”,与我国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比较吻合,在这里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2.《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深层次美

译本的翻译质量体现了译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美,则需要对原文中的意境、风格等进行翻译,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章的意境翻译属于难点,尤其是对于汉语而言,意境是语言的精髓。然而国外的很多文学作品对意境的关注程度不如汉语的高,将其翻译成中文时,应该要符合我国的语言使用规则,将意境体现在译文中。比如在描写圣地亚哥历经过了诸多磨难,终于回到了岸边,那个时候他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劫后余生的感动,也有恍如隔世的迷茫。作者在原文中将他的几个动作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将渔夫的那种苍凉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发挥相应的想象。读者好像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渔夫看到自己经历了八十五天才获得的唯一一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最终只剩下没有什么用处的鱼骨架,这让渔夫感到十分气愤和失落。

3.《老人与海》中的冰山创作风格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代表作。在整部作品中,形容词、副词以及抽象意义的词汇十分少见,更多的是精确的名词以及生动的动词。在一些章节中,有一些相关的短句串联在一起,无论是在场景还是人物的刻画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但简洁的语言中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因此翻译的时候也要对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掌握和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翻译。以小说的第一句为例,朱海观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一条小船上在湾流中钓鱼的老头儿,他已经到这里八十四天了,可是一条鱼都没有捉到。”吴劳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在这个地方已经过去了八十天,但是一条鱼都还没有捕到。”这句简单的描述性话语中其实蕴含了十分深刻的含义,是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这些简单的词句组合在一起,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并列句,这种句式的安排并不会显得比较突兀,反而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平和的感觉,能够加深对作品深层含义的体现。考虑到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在翻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译者并没有追求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反而是将原来的句子分割成几个小的句子,以提升译本的可读性。使用短句,也可以为读者勾勒出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留出大量的空白供读者思考。

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领域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对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原文的内涵,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使用规则,将原文中的意境、主旨等体现出来,从而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语

参考文献

[1]孔玲.《老人与海》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

[2]张慧敏,李娟.《老人与海》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郑延国.妙手剪裁 风格再现——《老人与海》新译本片段评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03).

篇5:《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含义是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含义是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含义是通“苍”,青绿色。

(4)海:含义是渤海

(5)何:含义是多么

(6)澹 澹(dàn dàn):含义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含义是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含义是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含义是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含义是太阳和月亮

(11)若:含义是如同.好像是.(12)星汉:含义是银河。

(13)幸:含义是庆幸。

(14)甚:含义是极点。

(15)至:含义是非常,(16)幸甚至哉:含义是真是庆幸。

(17)咏:含义是歌吟

(18)咏志:含义是即表达心志。

(19)志:含义是理想

(20)歌以咏志:含义是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篇6:观沧海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上一篇:修复因安全更新导致Windows 7蓝屏下一篇:共院发【2013】79号(关于开展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