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散文

2024-04-11

关于思乡的散文(精选8篇)

篇1:关于思乡的散文

有关思乡的散文:思乡

深,已很深了,我却辗转难眠。转身起床,看看时间已经快两点了。这样的深夜能做什么呢?随手打开音乐,任思绪随着音乐飘远

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正月,刚过完年,便告别家乡。带着向亲友借来的几万元钱,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开始了向理想迈进第一步。也是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什么叫白手起家,什么叫亲力亲为。万事开头难,那是的艰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坚持不了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为了家人和孩子。一定要坚持要努力。十年过去了。终于在这个地方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坚持就是胜利。虽说现在不算是大胜利,但已经心满意足了

有了这个小窝,同时也意味着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不能回到故乡。不知道是不是在外漂泊的久了,始终不能把这个地方称之为家,心底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那片土地。累了,伤了,依然想回到故乡的怀抱里,听听家乡话,喝口家乡水。那在外的一切心酸与疲惫也会随之远去。从最初在外那一年算起,已经漂泊了快十五个年头了。真的累了。只想回到故乡的那篇土地,再也不出来了

每年一次的回家乡探望,仿佛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思乡情了。总想多回故乡,多陪陪年迈的父母,多看看家乡的一切。怎奈时间不允许。其实真的是时间不允许吗?或许只是借口罢了。人活着就有赚不完的钱要说无奈的应该是这个残酷的现实吧。让人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为了家人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一些。生在这个时代,太多的压力围绕着我们,不努力只能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故乡,仿佛成了我的一个梦。也许,只有等自己真正老的那天,才能回到故乡的那片热土吧。再也不去漂泊,再也不去流浪,安静的守着她度过余生。

希望,今夜,能梦回故乡

篇2:关于思乡的散文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思乡之情,尤其是每逢节日的时候,思乡更甚。

思乡的心绪

冬天的夜晚,城市的霓虹灯泛着微红的光,我的心情也如此的忧郁,独自坐在键盘前,一字一句想表达,却打不出心中那一份感觉。

此时,连文字也变得如此无力。

透过窗台朝外望去,皎洁的月光,看月色如水,静谧的流淌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冷冷的月光静静的看着我,静静的笑我。

夜未央,在夜的未央,有我的思念无人知晓。

爬上床,蒙上被子,让那思乡的泪水轻轻地流过脸颊。

等那零星灯光熄灭之后,悄悄地探出头望着窗外不圆的月亮。

我想家了,想爸爸了,想妈妈了。

我从偏远的小山村怀着满腔的梦想来到这繁华的大城市——深圳,已经有十二年时间了。

记得我来的时候,爸爸说:“千万不要想家,好好工作。

实在太想家就打个电话回来……”是的,曾经打个电话就可以了,可如今打电话是无以言表亲切……

以前读书,很少离开家,更没有像现在这样长的时间。

记得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我高兴地对自己说:“你已经长大成年了,要过独立的生活了,你要展开飞翔的翅膀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翱翔!”而现在,我仿佛已真正懂得了席幕容的《乡愁》:故乡的那支清笛奏着悠扬的旋律在我耳边荡漾……

今夜,我想了很多。

当初走入社会这所“大学”,就已经意味着离乡旅途的步伐已迈开了。

而人生中更多的时间是在外闯荡,更多的时间是忙于工作而不是陪伴爸爸妈妈。

我已不再是温室里的骄花,而是穿山越岭的雄鹰,是迎风破浪的航船……在奋斗中实现自己一直追求向往的梦。

如今,我已很多年没有回去看家乡秀丽的青山,清澈的小溪水,挺拔的树木;很多年没有回去闻家乡百花的芳香,看小草的茁壮;听不到家乡活泼可爱的鸟儿欢快地鸣唱……最为重要的是看不到家乡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

我已经成为家乡的过客了!

在这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大城市,我每天跟着朝阳去上班,踩着月光下班。

茫茫人海在外忙,每近年时倍思乡。

在我的思乡里,记挂着年迈的爸爸妈妈,心绪里散着难以割舍的亲情,淡淡的忧伤,感伤人生的悄然易逝,当我看到同事脸颊的皱纹慢慢爬上时。

我想到了为了我们兄妹四个,辛勤劳作的妈妈的脸上不知被岁月刻上了多少皱纹;为了我们兄妹四个,父亲头上,不知又添了几根银丝…………

今夜难眠。

夜渐渐地模糊,城市的霓虹灯依然点燃着,那轮明月的光辉径直射到我的心里。

望着茫茫的夜色,继续编织着那一幅只属于自己的梦…………

思乡与蛋白酶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不幸成为植物人,也还是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做不成。

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

如果以为这个“吃”是为了中国人的胃,就错了。

这个“吃”,是为中国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

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黏、软、嫩、凉、烫”。

我当然没有忘掉“臭”,臭豆腐、臭咸鱼,臭冬瓜,臭蚕豆,之所以没有写到“臭”,是我们并非为了“逐其臭”,而是为了品其“鲜”。

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土从菌。

用这种菌做汤,其实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

我怀疑这种菌里含有什么物质,能完全麻痹我们脑里面下视丘中的拒食中枢,所以才会喝到胀死还想喝。

河豚也很鲜美,可是有毒,能置人死命。

若到日本,不妨找间餐馆(坐下之前切记估计好付款能力),里面治河豚的厨师一定要是有执照的。

我建议你第一次点的时候,点带微毒的,吃的时候极鲜,吃后身体的感觉有些麻麻的。

我再建议你此时赶快做诗,可能你此前没有做过诗,而且很多著名诗人都还健在,但是,你现在可以做诗了。

中国的“鲜”字,是“鱼”和“羊”,一种是腥,一种是膻。

我猜“鲜”的意义是渔猎时期定下来的,之后的农业文明,再找到怎样鲜的食物,例如鸡土从菌),都晚了,都不够“鲜”了,位置已经被鱼和羊占住了。

鱼中最鲜的,我个人觉得是广东人说的“龙利”。

清蒸,蒸好后加一点葱丝姜丝,葱姜丝最好顺丝切,否则料味微重,淋清酱油少许,料理好即食,入口即化,滑、嫩、烫,耳根会嗡的一声,薄泪洇濡,不要即刻用眼睛觅知音,那样容易被人误会为含情脉脉,低头心里感激就是了。

羊肉为畜肉中最鲜。

猪肉浊腻,即使是白切肉;牛肉粗重,即使是轻微生烤的牛排。

羊肉乃肉中之健朗君子,吐雅言,脏话里带不上羊,可是我们动不动就说蠢猪笨牛;好襟怀,少许盐煮也好,红烧也好,煎、炒、爆、炖、涮,都能淋漓尽致。

我最喜欢爆和涮,尤其是涮。

涮时选北京人称的“后脑”,也就是羊脖子上的肉,肥瘦相间,好象有沁色的羊脂玉,用筷子夹入微滚的水中(开水会致肉滞),一顿,再一涮,挂血丝,夹出蘸料,入口即化,嚼是为了肉和料混合,其实不嚼也是可以的。

料要芝麻酱(花生酱次之),豆腐乳(红乳烈,白乳温),虾酱(当年产),韭菜花酱(发酵至土绿),辣椒油(滚油略放浇干辣椒,辣椒入滚油的制法只辣不香),花椒水,白醋(熏醋反而焦钝),葱末,芫荽段,以个人口味加减调和,有些人会佐食腌糖蒜。

京剧名优马连良先生生前到馆子吃涮羊肉是自己带调料,是些什么?怎样一个调法?不知道,只知道他将羊肉真的只是在水里一涮就好了,省去了一个“顿”的动作。

涮羊肉,一般锅底放一些干咸海虾米和干香菇,我觉得清水加姜片即可。

料里如果放了咸虾酱,锅底不放干咸海虾米也是可以的,否则重复;香菇如果在炭火上炙一下再入汤料,可去土腥味:姜是松懈肌肉纤维的,可以使羊肉更嫩。

蒙古人有一种涮法是将羊肉在白醋里涮一下,“生涮”。

我试过,羊肉过醋就白了,另有一种鲜。

这种涮法大概是成吉思汗的骑兵征进时的快餐吧,如果是,可称“军涮”。

中国的饮食文化里,不仅有饱的经验,亦有饿的经验。

中国在饥谨上的经验很丰富,“谨”的意思是蔬菜歉收,“饥”的另有性欲的含义,此处不提。

浙江不可谓不富庶,可是浙江菜里多干咸或发霉的货色,比如萧山的萝卜干、螺丝菜,杭州、莫干山、天目山一带的咸笋干,义乌的大头菜,绍兴的霉干菜,上虞的霉千张。

浙江明明靠海,但有名的不是鲜鱼,奇怪的是咸鱼,比如玉环的咸带鱼,宁波的咸蟹,咸鳗鲞,咸乌鱼蛋,龙头考,咸黄泥螺。

宁波又有一种咸冬瓜,吃不惯的人是连闻都不能闻的,味若烂尸,可是爱吃的人觉得非常鲜,还有一种臭苋梗也是如此。

绍兴则有臭豆。

鲁迅先生是浙江人,他怀疑浙江祖上人也许不知遭过多大的灾荒,才会传下这些干咸臭食品。

我看不是由于饥谨,而是由于战乱迁徙,因为浙江并非闹灾的省份。

中国历史上多战乱,乱则人民南逃,长途逃难则食品匮乏,只要能吃,臭了也得吃。

要它不坏,最好的办法是晾干腌制,随身也好携带。

到了安居之地,则将一路吃惯的干咸臭保留下来传下去,大概也有祖宗的警示,好像我们亲历过的“忆苦思甜”。

广东的客家人也是历代的北方逃难者,他们的.食品也是有干咸臭的。

中国人在吃上,又可以挖空心思到残酷。

云南有一种“狗肠糯米”,先将狗饿上个两三个月,然后给它生糯米吃,饿狗囫囵,估计糯米到了狗的“十二指肠”(狗的这一段是否有十二个手指并起来那么长,没有量过),将狗宰杀,只取这一段肠蒸来吃。

说法是食物经过胃之后,小肠开始大量分泌蛋白酶来造成食物的分化,以利吸收,此时吃这一段,“补得很”。

还是云南,有一种“烤鹅掌”,将鹅吊起来,让鹅掌正好踩在一个平底锅上,之后在锅下生火。

锅慢慢烫起来的时候,鹅则不挺地轮流将两掌提起放下,直至烫锅将它的掌烤干,之后单取这鹅掌来吃。

说法是动物会调动它自己最精华的东西到受侵害的部位,此时吃这一部位,“补得很”。

这样的吃法已经是兵法了。

相较中国人的吃,动物,最凶猛的动物,吃起来也是朴素的,表情平静。

它们只是将猎物咬死,然后食其血或肉,然后,就拉倒了。

它们不会煎炒烹炸熬煸炖涮,不会将鱼做成松鼠的样子,美其名曰“松鼠桂鱼”。

你能想象狼或豹子挖空心思将人做成各种肴馔才吃吗?例如爆人腰花,炒人里脊,炖人手人腔骨,酱人肘子, 人耳朵,涮人后脖子肉,腌腊人火腿,干货则有人鞭?

吃,对中国人来说,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地步。

“吃哪儿补哪儿”,吃猪脑补人脑,这个补如果是补智慧,真是让人犹豫。

吃猴脑则是医“羊痫风”也就是“癫痫”,以前刑场边上总有人端着个碗,等着拿犯人死后的脑浆回去给病人吃,有时病人亲自到刑场上去吃。

“吃鞭补肾”,如果公鹿的性激素真是由吃它的相应部位就可以变为中国男人的性激素,性这件事也真是太简单了。

不过这是意识形态,是催眠,所谓“信”。

海参,鱼翅,甲鱼,都是暗示可以补中国男女的的性分泌物的食品,同时也就是暗示性的能力的增强。

我不吃这类东西,只吃木耳,植物胶质蛋白,而且木耳是润肺的,我抽烟,正好。

我以前的闲话闲说里聊过中国饮食文化的起因:

现在呢,则不妨将《招魂》录出: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鄨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这样的食谱,字不必全认得全懂,但每行都有我们认得的粮食,家蓄野味,酒饮,烹调方法。

如此丰盛,魂兮胡不归!

这个食谱,涉及了〈礼记·内则〉将饮食分成的饭、膳、馐、饮四大部分。

先秦将味原则为“春酸、夏苦、秋辛、冬咸,这个食谱以“大苦”领首,说明是夏季,更何况后面还有冰镇的“冻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冷饮。

难怪古人要在青铜石器上铸饕餮纹。

饕餮是警示不要贪食,其实正暗示了所盛之物实在太好吃了。

说了半天都是在说嘴,该说说胃了。

篇3:贾岛《渡桑干》的思乡抒情艺术

“客舍并州”, 诗人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寄旅在并州。“客”字说明离开故乡做客于并州。“十霜”表示十年, 古人多用“霜”、“秋”指代时间。一个“已”字交代出寄旅时间较长。“霜”字用得形象, 并州在北方, 寒冬严霜覆盖, 寄旅之人之心岂不更寒?“十霜”包含着十年寄旅生活的艰辛。首句诗人就以简省的笔墨清楚地交代出时间、地点、缘由。

“归心日夜忆咸阳。”可见诗人当时盼归乡里的心情是何等急切。“日夜”泛指每时每刻, 说明作者无时不在思念故乡。“咸阳”本指秦代都城, 此处代指唐朝都城长安。诗人思念的故乡也正是长安。此处妙在一个“忆”字极其生动地点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 即有了归乡的复杂心情:十载长别, 故乡该是如何?庭宅院树依旧?家室妻小平安?亲朋故友何在?这些怎能不勾起诗人的回忆?“忆”得有理。同时“忆”也是诗人的“归心”的深化。

正当诗人沉浸于美好的回忆, 为自己即将回到故乡而高兴时, 天有不测风云。“无端”一下子把诗人的归心化为乌有。“无端”乃无缘无故, 顷刻间由于没来由的缘故诗人终未能实现他的归乡夙愿。这也倒罢, 不仅如此, 而且“更渡桑干水”, 重新离开并州, 再向北渡过桑干水, 到更远的北方。一个“更”字和前句的“已”字相呼应, 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作者当时凄苦无奈的心情。

试想诗人北渡桑干水, 站在河岸遥望西南方向故乡的心情更会伤心凄然。望到什么?遥遥千里, 长安无影。此时, 诗人不禁留恋起十年的风霜寄旅的生活。并州再苦, 却也比北渡要强, 诗人望到并州, “却”字写出了诗人当时无可奈何的望乡之情。并州本不是他的故乡, 在此地的生活也够凄清的, 但诗人却希望并州就是他的故乡, 借此聊以自慰。可见当时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想到北渡桑干, 倒退一步想能够在并州住下去, 别还思念什么?至于回故乡长安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望望并州, 它也似故乡一样亲切。因而充满了眷恋不舍之情, 内心活动表达得曲折深至, 意蕴无穷。

那么这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首先是借叙述以抒情。前两句说客居并州已多年, 日夜盼望着回到故乡。从并州到长安的路程并不太遥远, 即使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回一趟老家也不算太难, 而诗人忍受着思乡的煎熬, 在并州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其中可能有不得已的原因和苦衷。客居时间越久, 思乡之情越迫切, 而思归之情越迫切, 就越感到度日如年。而在这时突然一个变故或事件阻断了作者迫切回到故乡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变故或事件, 作者用一个“无端”全给省去了。既是绝句创作的留白的需要, 也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次用对比抒情。诗的前两句叙写了诗人客居并州日夜盼归的心情, 可是突然的变故的外在原因导致了作者不但不能回到故乡, 而且要离开并州向北渡桑干水。这不仅是身不由己而且是出人意料。读者却不难从“无端”的嗟叹中体味到他的苦衷。“更渡”是说不但不向家乡跨近一小步, 而是离家乡更远了。每向并州以北跨出一小步, 就远离故乡一大步。桑干河在并州东北不过两百余里, 但桑干河以北却已接近荒寒的朔漠地区, 所以“更渡”就不止向北走了二百里, 而是在心理上跨越了异国天涯, 也不止是空间上的距离, 更是时间上的阻隔。这对日夜思归故乡思念故乡亲人的作者来说, 心理上有不能承受之重。再次以哀景写乐, 乐景衬哀。远离故乡, 久客并州, 不得已的苦衷难以言表。这本是哀, 可是一想到回归久别的故乡很快成为现实, 不禁快乐起来。然而“无端”犹如晴天霹雳把作者回故乡的愿望击得粉碎。基调又转为哀。末句的“是”值得玩味, 它是一种确切的判断, 成为现实的意思。即使不能回到故乡, 在并州继续住下去也比渡桑干后的荒漠之地好得多。“并州”为客居之地, 但却又像故乡一样值得留恋了。这样哀乐相辅相成, 倍增其哀乐, 抒情的艺术表现力也就倍增了。

由分析得知, 贾岛是一个精思而精心创作的诗人。因为他的苦吟, 借助于独特的抒情技巧, 把《渡桑干》诗结构得内敛而含蓄。

摘要:贾岛的穷苦困顿使他心境压抑地寻找衰飒寒疏的诗境。着重从语言的精心锤炼、省略叙述、心境对比、景致的哀乐相衬等层面阐述贾岛《渡桑干》诗的思乡抒情艺术的巧妙运用。借以探视贾岛诗风的“瘦”字从语言而言的收敛而不恣肆;从美感而言的清寒而不富艳的特征。

篇4: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散文)

我的故乡山西翼城南梁乡南常村有许多民俗节日。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家家户户开始扫房子,曰“扫刮”,因为这之前怕灰尘眯了祖宗神位眼睛。窗户纸换新纸——旧时毛边纸。拆洗衣被。除夕夜是爸爸妈妈最忙的时候,剁饺馅,缝制新衣,洗脚。妈妈们妯娌几个合作蒸枣糕或曰枣果和红绿豆沙包。馒头上点食品红,以平添节日气氛。蒸馍最大的叫枣果,献祭和走亲戚用。吃时切割。蒸煮煎炸的食品要吃到正月十五。

春节写对联,爸爸教我们。火炉写“小心烛火”,柜上写“锦衣满柜”。给土地爷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初一一大早要穿新衣,还要戴新帽子,可是忙了一夜的妈妈,眼睛熬红,还发现有的扣襻没钉好、袖子没有上好。鞋子,那是妈妈一针一线指头流血缝纫的。鞋子必须很紧,才能收脚。所以要用鞋拔,或者用楦子撑开。穿久了,鞋子不跟脚,妈妈又得用针线把鞋帮缝紧些。

正月十五闹红火,土语叫耍故事。大概类似于鲁迅记述的社戏。这种红火曾普及村村落落。耍狮子、舞龙灯、跑旱船、走地灯、闹抬杠等民间社火形成一派欢乐气氛。常富甲耍虎,吃小孩,其子常永年被吃,又从尾部钻出,好像老虎拉大便。大家着实乐了一把。

打秋千是传统项目,比较惊险刺激。故乡南常秋千粗壮圆木建基于石碾之上,几根粗绳拽拉牵引保持平衡。今日大都市的过山车惊险游艺项目,可与之相比。传统荡秋千是在清明,农民没有丫鬟小姐才子佳人的闲情逸致,故改在正月十五农闲时节。打秋千本为宫中女子游戏,后成节日广场狂欢。汉武帝时宫中盛行打秋千。《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那时的秋千一定温婉纤细,是女子的勾当,香汗涔涔。

上世纪50年代农村放映电影,事先张贴“露布”,现如今叫海报。旧时代,露布是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士兵扬鞭催马,高举露布。幼时看电影,其乐趣不亚于捷报频传。最早观看的电影是《新儿女英雄传》,在本村场院放映。电影里有蒸馒头的镜头,蒸锅热气腾腾,农民们觉得很好玩,啧啧称奇,说,电影可是真的——旧戏剧舞台无法表现热气腾腾。看《柳堡的故事》,认得了“堡”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到荧屏上,孩子们故意在强光束里穿行,向荧屏投射各种手影。地上的胶皮电线,有人说上面带电,试探了几次,也没有被击倒。

农民吃饭喜欢用大钵碗,蹲在街口聊天,中间不用添饭,一次性盛够,一碗管饱。吃完饭尽管继续神聊,由妇道人家收拾碗筷。晚上串门不用敲门——食指弯曲敲门,我是到北师大上大学学会的。问路,不说“劳驾excuse me”,而是叫“大爷大妈”。见面语不说“哈罗”“古德冒宁”,而是问“吃了没有”,因为几千年就吃不饱——所以连亏也叫吃。来客不说Welcome,而说“来啦?”送客不说“拜拜您哪”,而说“慢走”,心里想的是快走。我不知道送人为什么要说slowly!可能是说safely。我考上英语系,大家乐的是我可以当翻译官——翻译也是官?不就是随团吃免费午餐吗?但我学会了说“劳驾您哪”。

南常地势高,饮水困难,井深十丈,挽水辘轳,井绳缠绕二层之多。井绳是用粗麻绳拧成,十分结实牢靠。天长日久,井下淤泥积淀,出不了水,要淘井。通常是有胆量的青壮下井,大热天也需穿棉衣下去。井绳要保证不断才行。南常村的井有苦水井与甜水井之分。平原村庄的水苦涩,南常村甜水沁人心脾。风水阴阳先生来往于阴阳两界,会外语,中介翻译,通晓幽冥之事,善察颜观色,罗盘指针,选择水源宜掘井之地。欧洲无井,不会凿井,饮河水。在他们,井的概念是天方夜谭。井是群居部落栖息之地必不可少的,故有离乡背井市井之人坐井观天井蛙之说。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南人未必能懂。小时听到的故事说,九天九地,凿井很深,掉到下界,骑羊归来。上穷碧落下黄泉,上天入地,叫人思绪乱飞。

族裔

安姓与朔方胡人有关。山西朔北雁门关外乃安姓发源地。外来移民相对勤劳。南门外便于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干活,故南门外富裕户居多。

1950年前后我幼儿时期,冬天,山上的农民用毛驴驮运煤炭下山换钱。当时平原农民能够烧煤的很少,出售煤炭赚钱就比较困难。山里的农民一人赶着几头毛驴,三四个人七八条驴鱼贯而下。面孔是黑的,衣服是破的。他们很少吃到白面。下山后我家是憩息的第一站,他们照例在我家歇脚,讨口水喝。看到我们拿的白面饼子,就对祖母说,“大娘,给我们吃一块饼子吧。”祖母每次瞪着眼睛暗示我们吃饼子要躲开他们。有时把我们往身后藏。可是幼稚的我们反而越是有人越是饿,每次见到生人反而故意当面讨要饼子吃。

大约50年代前期个体户时期,父辈哥仨把两口大缸(水瓮)埋在地下储藏小麦,估计此种古老储存手段乃旧时代防止土匪窃贼。合作化前后,我家楸树成王,桐冠蔽日,香椿吐翠。诗云:“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概是合作化前,我家是单干户,互助组初级社社员见我们便讽刺呼曰“单干户”,似乎是“落后分子”的别名。有一年棉花丰收,卖花之后父亲扯回洋布,买了案板(杏木)、擀面杖、锅铲,全家喜气洋洋。记忆最清楚的是,爸爸这次为妈妈买了件毛衣,开天辟地第一次。我家后来还盖建瓦房三间。足见我家是三马一犁一车式过渡时期的经济收益人。

父亲是太岳老区小学教师。我小的时候,看到过许多太岳老区的教育文件。不能打骂学生等反封建内容,叫小时候的我眼睛一亮。那时大约父亲比一般人时髦些,穿过大氅,戴过瓜皮帽。头围羊肚子毛巾,似乎不适合父亲。记得他教我们漱口洗澡,父亲则刷牙。这在当时是比较罕有其匹地讲卫生了。父亲当兵回来带的夹层公文皮包,应该是真牛皮。父亲顾家,每次到县城开会,总放心不下家里,辄趁间隙中途回家挑水给孩子剃头。有人说他双手打算盘, 好像双枪英雄。

母亲黄桂兰,于卑幼有慈爱。1960年,瓜菜糊口。母亲每日参加集体劳动,不一会儿衣袋内重重裹藏胡萝卜潜回,旋即折返。嗷嗷待哺之幼子,方得存活!我家屋后头旧园子,自己可以种棉花种粮食。这块地几经易手,归了集体。园子、菜园子、房前屋后,属私宅,不属于野田。合作化以后,执行政策比较灵活的地方允许农民保留园子。许多人种粮种菜,缓解了短缺经济不足或者弥补了集体经济。我家桐树园后被归公。庭院大,种菜种玉米种果树,我们获益不少。我家院子里的花椒树花椒繁盛压枝,邻人随时采撷——炖南瓜少不了——南瓜浇面,好吃!家里子女虽多,但端阳节中秋节春节,妈妈总也改善生活。秋天旋柿饼。柿饼工序繁杂,几次晾晒,捂盖,令其长白毛(俗称“霜”)——一种富含营养的菌类。冬天储藏软柿子,做摊馍,用软柿子搅拌稀糊糊面做“油圪嘛”,做炒面(炒黄的玉米、谷子,黄豆,磨成面,和以软柿子,晒干,磨面粉),过年备馅,纺线织布,纳鞋底,备衬子。过年吃饺子、嗷嗷众口,稚子待饭,父母只能最后吃点汤面。

nlc202309081050

母亲蒸馍通常是我“烧锅锅”。为了火旺,要劈开干木桩或板柴作燃料。没有计时器——衡量时间的方法是点燃一炷香,烬灭撤火,或在锅盖上铺贴折叠四层厚的浸湿的农家土布,全部热干即可掀盖取食。母亲身体不好,每次宰羊,母亲将羊肝放在火炉边烘干吃。我知道这其实无益。妈妈病重的时候,襁褓中的幼弟忽然不吃奶,因为奶的质量已经不同。婴幼儿已经不喜欢濒危的母亲的体味。他头也不回地跟随婶母而去,没有常见的纠缠母亲的哭闹。母亲生养多,以此减寿。旧传统产妇坐月子,只能喝小米稀饭,不能吃这吃那,没有水果,没有蛋奶,没有鱼肉,不能和常人一样洗浴。她是旧观念的牺牲。

母亲去世后,父亲孑然一身。父亲不申请入党,不参加工作。姨表弟学大人口吻说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不过父亲的谨慎也太过余!我读高中时,一同学作文用阶级斗争观念批判王定一老师修正主义观念,说他“讲授屈原离骚乃传播封建观念”。我亦应和时局据理予以反驳,维护该师,自以为敢想敢说敢斗。党团书记支持对老师的批判。寒假父亲看到我文章,勃怒曰:“卷铺盖回来!”盖因父亲慑于当时风雨满楼,担心我成修苗之故(文革翼中果有大字报批王定一师且指涉我)。吾则少不更事,犊不惧虎。览此一文,诸君应知64、65阶级恶斗情景。1964年爸爸让常冠军叔叔书写条幅贴在家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字体娟秀,很是紧跟形势。他们也捕捉到威严的政治气候。

合作化以后,我家子女多,生活水准每况愈下,多蒙社队父老看顾,分发棉粮蔬菜瓜果票证,嗷嗷待哺的幼弟,也算人头,各得一份,故能度过艰难世事。凭良心说,我家是集体经济的受益者。子女多,工分少,但基本生活有保障。我感谢南常村父老哺育了我们。

幼年生活在传统农耕文明中,货郎担是搞活经济流通的中介。农民用鸡蛋韭菜换取针头线脑。50年代中期才有了供销合作社。衣服上的线扣绊,不是西式纽扣。偏襟衣,打叠的大裤裆裤子。圆口布鞋不分左右,也不是高跟——高跟鞋保护大脑,也使人挺拔玉立。穿护肚的兜子。我脖颈上戴的项圈是银锁,为的是锁命。我小时候身体羸弱,妈妈让我佩戴长命锁。其上文字多为“长命富贵”。图案为麒麟、龙、虎等吉祥物。后来知晓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自己脖颈上的锁链,便不复佩戴。

儿童时代恶作剧,我有时欺负哥哥,往他碗里撒土。兄希孔仁厚,辄忍气吞声。偶然一次沾肉腥打牙祭,哥哥总是把梢子肉脔留在最后。我则全速饕餮净尽。我和哥哥吵架,父母总偏向我。那时候我在心理上常把茄子当白肉条吃——可怜的娃娃。经常吃长毛的馍馍。剩饭发酸舍不得倒掉(大锅饭以后不再有剩饭),加热再吃。身上长虱子跳蚤。冬天十冬腊月围坐火炉。不洗头、不洗脖子、不洗手腕。耳垂冻裂,手背是厚厚的黑“垢痂“,等等。流鼻涕的时候,爸爸说,“把挂面吃了”,于是就“吸溜”一声。那时没见过挂面,后来见了挂面,无论如何不会和鼻涕联系在一起。倒是和北京师大附近农民晾晒的宽粉条相似。这就是我童年的形象。

就在这段岁月,依稀记得,大人教我数数,我不能尽数。大家以为我弱智。我觉得孩子顽劣,不要早熟,就好。傻,并非坏事。大人蝇营狗苟,为啥让孩子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祥卧冰凿壁偷光负薪挂角作七步诗呢。不会玩不会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千万不要让小大人赢在起跑线上。曹冲自幼聪明,未成年就病逝。你愿意孩子如此?

庠序

我是1953年春季入学,那时候还有“学前班”,名叫“幼稚生”, 半年后成为一年级学生。小学课本第一课是“开学了”(繁体字:“開學了”)。第二课是“工人做工,农(農)民种(種)地”。农民种地我见过,但什么叫做工,阿拉不知道。最后一课我至今熟稔:

“下了一夜的大雪,地上白了,树(樹)上白了,房上也白了。孩子们(們)唱着歌(兒)上学(學)去。”

一年级升二年级,默写“二喜的爸爸是个(個)农(農)民,他种(種)菜又种(種)稻子”,但不会写,差点留级。那个“喜”字就是拦路虎。当然也没见过稻子。

有一篇课文的故事是:狐狸假惺惺请白鹤吃饭, 一个大盘子盛面糊糊,白鹤无法吃。 白鹤后来请狐狸的客, 一个细脖高瓶子里面是美味佳肴,狐狸照样无法吃到嘴里。白鹤恣意大嚼。我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寓意何在。后来知道了。可是我更知道了,人类原本天真无邪, 叫文化识字把人教坏。这分明是教儿童尔虞我诈。卢梭说,人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时候是好的,叫种种制度把人教坏。

哥哥的小学课本上说,“黄继光没有死”,爸爸问“为什么”?哥哥答曰,“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于是佩服兄长,也为黄继光黯然神伤。有一年哥哥参加县里少先队会,母亲特做一件新蓝布衣裳。那时我的问题常常是:“城里和关里,哪个远?”哥哥回来,我觉得就像现在从宇宙飞船回来一样,打问看见汽车没有,哥哥曰 yes!遂问,汽车多高?答,房子一样高!显然应付我。

50年代初期,南常小学的教师起初只一人,不开伙,轮流在学生家吃派饭。后来开伙上灶,但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条件好的学生家长还轮流请老师吃饭——农家饭,算不上宴请,但比平素饭菜质量好一些。桌椅板凳要从家里扛,各位家长识大体,有条件的甘作奉献。学生如果被赶出学校,就要扛凳子回家。放假搬桌子离校。冬天墨水结冰,教室冷得只跺脚搓手。清晨从家里带馒头饼子,两节课后回家吃早饭,叫“饭时饭”,一日三晌,正午餐叫晌午饭。这是传统农耕文明,至今旧习不改。取暖的煤当然是村民奉献,国家穷呀。曾经小学厕所不分男女,门口一块木牌,正反面分别写着:“厕所有人”“厕所无人”。我和堂弟有一次恶作剧,故意翻到“厕所有人”一面朝外。那时已经废除用花椒木板子打掌心。大一点的孩子知道,花椒木板子打手心,极疼呀。我没有挨过打,这得感谢封建制度被废除。

挫折和灾难是良师益友,养尊处优的条件是成长的大敌。在表扬和赞美中悠然自得,无异于饮鸩。从小鼻涕邋遢不一定是贱民。一个娃娃,不该自小就周正体面、正襟危坐、老成持重、光华四射,浑身玲珑剔透,有优越感,做个小大人,出入老师办公室,人见人爱。早早“解事”、神童天才,就早早谢世。千万不要迷信神童天才少年大学生。大器晚成。孩子就应该淌鼻涕浑身是土,少年不识愁滋味。失却孩子的天性,人小鬼大,顶门树杈,不好。我甚至认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应该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童心。不争第一,在快乐和贪玩中学习。

nlc202309081050

我从小的操行评语常常是“聪明,学习好”,紧接着就是“希望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其中包含的批评是不言而喻的。我历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不受老师宠爱,当不了干部,也不想着当干部。遭遇白眼是家常饭。我希望以后的娃娃不要做考试第一、门门优秀、老师垂爱、家长宠幸、听话乖巧、玲珑剔透、三好五好、奖状满墙、上光荣榜、佩戴红花、操行评语满堂彩、排座位受老师照顾、搞关系学、得宠邀赏、见机而行、街坊邻居见面就夸的得意门生。你那个第一名含金量可能得打折扣。在批评中成长吧。默默无闻、备受冷落、不受宠幸、跌打损伤、经常受到严厉批评、遭遇不幸和灾难,那是一所大学校。一帆风顺,受宠若惊,是大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个仲永和孔融,是反面典型。率性而为吧。

小学生唱国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不解其意, 以为是“毛泽东的炮火前进”。(翼城方言,泽念zhe)。“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曲,男孩子故意唱作“我是一块冰,吃了肚子疼”。还唱过“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许多年后才知道意思。唱过“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禄江”,“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背负,就不知什么意思。

50年代推广普通话是走向世界的初步,就是学撇洋腔。几千年了还要学说话,用舶来品拼音字母ABC。全国推广普通话,一种腔调,好似英语的音标。最早注音字母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这玩意儿就是从外国进口的,为共产主义作准备。老师们开始撇洋腔,鸟语,夜(ya)个黑了,说“昨天晚上”或者“昨儿晚上”,就饶有风情。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笑话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如果不加标点,就有歧义,分别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行路人等不得,(可)在此大小便”。这个故事全国各地引用。

大鸣大放的流风余韵传到南常小学是1958年的事,学校号召小学生鸣放写大字报。我哥哥聪明,说南常村引南梁池水开凿挖掘沟渠(干涸无水),将来战争打起来,可以做壕堑工事(那时的人以为美帝会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毛主席说准备世界死很多人)。他真聪明。我也鹦鹉学舌,贩卖学问,和同学议论,结果被姨表弟揭发,写到大字报上。同学们不落井下石,学写大字报也是轻描淡写,不会动真格的揭发小伙伴。后来传达城关中学几个走读生被判为反革命集团的事,因为他们在放学路上自封为总理、主席、元帅。我想起我的儿子小时互相封官许愿官拜元帅大将,知道这分明是冤案。打扑克当皇帝接受进贡,应该无罪。几个十几岁的娃娃要篡党夺权?打死我也不相信。大人们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把印把子夺来夺去,封侯拜将,却把游戏的娃娃送到监狱,失去读书发财当官的机会。每念及此,我就悲从中来!

50年代,南常村一进南门,雪白的石灰墙壁上书写的是刑法与民法通则,毛笔字楷书工丽雄健遒劲壮美,张宗亮、闫广元们笔力遒劲!显然我们想依法治国,按规矩执法,可是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的事儿时常发生。马克思说,你要走进这个房间,却走到另一个房间。就是这个意思。1958年大跃进忽然兴起墙壁宣传画,“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都是向阳花”,娃娃们抱个大玉米,笑靥绽放,靡不夸张。村村都是宣传新气象。

说到阶级斗争,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南常村未能摆脱时代共性通病和局限。土改时听说吊打地主,致使其大小便失禁。那个时候斗地主可不像现在“斗地主”好玩。1957年反右,原村长孙福祥成为批判对象,书记挂帅夺印。集体食堂开饭,满锅稀糊糊热气腾腾,饥肠辘辘的社员聆听训政:“要防止富裕中农胃口,资本主义思想。”想吃饱饭就是资本主义!我当时的胃口不过就是咕咕作响。大食堂时代,饭票是油印在牛皮纸上的,加盖事务长私章。起初是携带碗筷,个个跃进,后来大锅清水汤,便允许用饭罐打回家,自己再加点干稠些食物。1958年的事情记忆犹新的还有:全部劳力包括少年的我们,到武池修公路挑灯夜战白天黑夜连轴转。哈欠连连,四肢酸软,的确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周围全是陌生人,叔父(就是三爸)带领我们偷偷逃离,扛着铁锨,踩踏松软泥土,慌不择路,深一脚浅一脚,到北梁舅舅家避难,混一碗饭吃。这是一生唯一一次当逃兵。

我读大学,知道自己得益于南常村不少。我至今感怀不已,欲报无由,只能感铭肺腑。文革中哥哥受那个时代局限参与运动,但友邻村民彼此还是能宽容共处。我们一家安然度过艰难时世,我感谢乡邻。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篇5:思乡的优美散文

但我坐在南卡罗来纳州Greenville市中心的一条河边看风景时,乡愁突然涌了上来。

其实景色平淡无奇。一群孩子在一个人工小瀑布旁玩水,不断欢笑尖叫。旁边的河里有野鸭,水清澈得能倒映出这些野鸭的每一根羽毛。一些老人搬着便携椅子坐在河边,时而看孩子,时而看野鸭。

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河对岸那个庞大粗糙的建筑,它曾是一个纺织厂,红砖高墙,现在窗户全无,成为一个空荡荡如同恐龙骨架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被用来举行婚礼或者Party。

这些,以及短短几天的采访让我回想起我的家乡常州。我可以草率将它归结为一种感觉,但一定要理性地说理由,也找得出来——这曾经是一个纺织业聚集的城市,现在有更多制造业聚集,政府积极招商引资。

据说在这个城市,曾经有条高架公路穿越过城中心,后来被拆毁——只是为了露出桥下的一个小小的瀑布。这使得在我造访时,这个在城市中心的天然瀑布让人觉得惊艳,一群我叫不出名字的水鸟更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无论是否有路人,都会在小瀑布的上游悠然梳理羽毛。

我的家乡呢?我记得我初中学校是年代久远的木质结构建筑,当男生在走廊上推推搡搡时,整个楼板都会震颤。校门口有口钟,当电铃因为停电而无法响起时,门卫会将钟敲响,钟声悠悠远远。停放学生自行车的停车处几棵高大健硕的银杏,到秋天金灿灿的黄色能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这一切在我初中毕业一年后就没有了,因为市政府决定将那拓建成一个广场。

还有常州篦箕巷,我小的时候那里似乎有吵闹并乱糟糟的集市,留在我记忆里的还有一些老建筑笨重但精致的门。在我上大学回家的一个假期,我发现那桥边水边老旧的建筑突然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黑瓦但处处露出赝品气息的仿古建筑,像涂了太多粉底。

朦胧记忆里的总是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常年不在家乡的人。

那天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提到Greenville老城区时,礼貌地加了一句:“虽说是老城区,但没有中国的历史那么老啦。”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保留下了更多的历史,而我们的历史被硬生生切断了,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篇6:荡漾的思乡情散文

依然是那座无言的大山,依然是我们玩耍过的大山,只是,我们行走过的小路,长满了不知名的花草,不只是小路,还有陡峭的山壁上都蔓延成一片苍翠。我坚信,绝不是我记忆出了差错,只是大山与我们一样在时光的轮转中,成长,蜕变着。

季节来来去去,将连绵的山,照成一片苍翠,5年的时光,哦不,应该是更久的光阴里,山就这般静卧着,肃穆的存在着,一场场雷电,一夜夜雨雪,坚固着大山的生命与信念。

很小的时候,和同伴一起把自己在山中安放,我们在各自的领地上沉默不语,有风轻轻略过,吹动着山里的花树,在季节里自开自落。哪一刻仿若与大山融为一体,化为一块坚硬的岩石,化为一阵起伏的松涛,哪便是我们心底真实的安详。

这座山没有白云深处的人家,只有一层高出一层的岩石,一片浓似一片翠绿。还有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辈们踩出一条路,就很少光顾了,于是我们来了,不断的踩踏,才保持着路的模样。那时的我们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是属于我们的路。当然也欢迎更多的人踩踏。在这条小路上我们有我们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欢笑和争吵,现在都成了我们童年的色彩,成了大山的生命。

在这条小路上我们种下好多的希望,许下好多的心愿,稚嫩的思想,总是把所有的渴望都寄于未来,涉世未深怎么能知晓事态苍凉,人情冷暖。很多时候也只有叹息,那些未及沉思,就被匆匆击碎的梦。

而如今,站在大山的顶端,我无言,山无言,时光亦无言,感受季节的风烟,感受日月的轮回,温和的光束闪动着,念起了曾经欢乐过的身影。只是过往,如山的沉默无情,而身影早已不知去向。

山上是草木的蔓生,是记忆之魂的归宿,是悬崖陡壁的生长,最美好的记忆如花一般,开放在这里一年年,一季季蔓生。

在我的心底,有这样的一座山,坚固着我的生命与信念,无论走多远的路,走了多少陌生的城,它依然装在我的心上,我的山。

在家乡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天刚亮就起床了,拉开半扇窗帘,便观赏到了惦念已久的,蔓延的白雾。再次站在家乡的庭院,被如梦似幻的浓雾包围着,心中满是感激。

晨的时光。平静的像与梦的世界相接了,没有过于清晰的分界线,迷迷糊糊便分不清是雾里,还是梦里。

这样的晨,就这般被浓雾漫无目的的牵引着,在朦胧里看一粒粒灯盏稀落下去,不远处的有一片小树林,隐隐现现绿树的影在雾里婆娑。从林间传来的阵阵鸟鸣,化在雾里,分不清原声的方向,却让整个村庄充满了,力量与生机。

墙角处一串串的喇叭花,在晨雾里争先恐后的开放着,一个个张开这大喇叭仿佛做好了全部的装备,准备演奏响关于晨的交响曲。

这些年来,许多的梦里都有家乡的影子,多少辗转的夜,锤炼着游子生命的坚强,

所有的梦,都像是隐喻,是思念,是希望,是悲伤,都无声的充满着冰冷的甜美。

在家乡,我总是不想放过,没一寸的美好。于是与二妹相约去看日出,我们朝着村的东头漫步而去,在雾里我们留下深深浅浅的身影,沿路我捡拾着过往的点滴,小小的世界没有形迹的白,就连那些值得的回忆的往事,它们都显的那样的轻,那样的不可扑捉。

有雾的晨,微凉没有烈日也没有清晰,显的世界如此静穆,安详。

旭日东升了,以一个小小的橘色的圆点为开始,然后,缓缓的`,扩大些,高升着,变成了红色。我为它拍下了照片,然而在雾的包围里一切的一切都显的面目模糊,正如哪后了的记忆。

当阳光渐渐热烈起来,一层层的拨开了白雾,树影落在了地面上,路旁的青石显现了,世间清晰了,事物依然是美好的。

只是我,总感觉自己像行走雾里的人,迷迷糊糊,总是来不及挽留,来不及深思,便匆匆而去,于是用许多个梦。惦念着,相遇,又离别的你们!

星光很好的夜晚,安然的伫立在家乡的夜色下,没有月亮,没有悸动,没有喧闹,没有苍白的痕迹,只是万物之间蔓延着的黑色,触手可及,却无法扑捉。在哪无知无觉,无怜惜,亦无贪念的夜里,如此静穆。有牵念的时候,和无牵念的时候,都朦胧着,散碎在无依的混沌。在这里我的生命就如同一颗小小的星,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着光,度过着,无来由的时光。

二妹,送来一件衣服,说,“姐,夜里凉披上吧。”我接过她递来的衣服,然后,她,安静的转身坐在屋檐下,双膝并拢,恰好顶放着一本书,从玻璃窗里散落出来的灯光,也恰好照亮了她弯下去的背,照亮了她手上书。她总是这样,貌似时时刻刻都沉溺在自己的时间里,旁人,旁事,都与她无关。实则她却在你的思想的边缘上徘徊,不来打扰,也不走远。她知我所思,知我所念,却从不言语。只是平静的翻阅着手中的书,就如家乡的夜一般记录所有故事的发展,自己却平静的像一泉清水。

二妹和三妹是孪生姐妹,她们出生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所以我熟知她们的成长,于是便在这个安静的夜里,试图扑捉她们某个成长的瞬间,我知道她们有着和别的小孩一样开心快乐的童年。光阴走的太快了,记忆模糊了,明明是熟知的,却连个一个具体的瞬间都无法忆起。在时光的混沌中,成长的点滴显的零零散散。勉强忆起的篇章,努力的拼凑她们成长的经历,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感慨,有时感动或者还有更多。这一路的成长,岂是寥寥几笔可以概括的。只是看着她们现在的坚强和懂事,总是替父母欣慰,我总是认为,美好的未来张开了双臂,等待着她们的到来,于是她们便各自努力着,朝着美好的怀抱走去。

有时,真的希望自己是个安静的观望者,观望家乡,观望星空,观望我哪努力生活的亲人,也可天马行空的想自己所想,而不迈出半步渴望的步伐。就像这般,在星空下站立,看金星闪耀的天空,感知,渐渐稀落下去的灯盏。等世界安静了,心也就静了。。

这样的黑夜没有想漂泊的心境。尽情沉默,尽情不语,尽情感受生命的真切和微小。就这般被整个夜的颜色包裹着。想象着我家人纷纷扰扰的生活,从这里,从哪里开始着,不论季节如何的变迁,不论时光如何的流折。变化的只是表面。盛夏的夜里,风阵阵吹来,屋后的大杨树,枝叶互相碰碰撞撞。哗哗啦啦的声声作响,角落里是有不眠不休的蝉鸣,这是夜的交响乐,是我熟悉着的一切。

篇7:思乡病的短文散文

初秋的午后,阳光浓浓的,但已不似前些日子那样炙热了。由于是雨后刚晴,天空依然混混沌沌的.,似蓝非蓝,朵朵白云也像是落了厚厚一层灰尘,似灰非灰,似白非白,仿佛是用重笔涂沫上去一般。如若是在故乡,这样的天气实在悠闲得很,端起茶壶嘴对嘴地咕咚咕咚地灌一通凉茶,披件薄衫,随意行走在乡间稻田边的小路上,凉风习习,稻花飘香,享受这一年中难得悠闲,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

离开故乡二十载,不仅毫无收获且也已人到中年,为生活奔波之余常常念起故乡的种种好来。童年的,少年的,一幕幕仿佛如昨,又仿若隔世。尤其是烟雾笼罩着的黄昏,母亲喊儿吃饭的声音,在寂静的乡村传出老远,即使是时隔数十年也依然那么清晰。而且,随着时光的沉淀,这声音渐渐地在脑际形成一幅乡村画卷,枯叶散落一地,绵绵细雨中炊烟弥漫,贪玩的孩子还在尽情玩耍,而母亲则走出院门眺望,焦急地等着孩子的归来……

篇8:浅析思乡诗词中意境的营造

那么, 在诗词中如何营造优美的意境呢?

欣赏思乡的诗篇, 不难发现, 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用典型的景物名词增添诗句的画意。比较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被元人誉为“秋思之祖”。作者就是用客观景物的并列叠加表达情感。写了九种景物, 一字一景, 惜墨如金。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客观景物为载体, 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纳入画面中, 再以夕阳为背景映衬, 使流水人家的“祥和安适”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相较之下,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景物则较单一, 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明月, 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 睹月伤怀。明月既是诗人的思乡情感的触发点, 又是诗人情感的依托。作者从视觉和想象勾勒月夜的静谧, 幽寂, 月夜的静谧, 月光的皎洁如霜唤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思, 展示出一个独特而美好的意境。

其次, 巧用饱含情感色彩的字词, 点画意境。这类字词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中“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一句, “乡泪”是情结, “孤帆”是景物。不仅点明了乡思, 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一个“看”字, 不仅写出自己这样思乡, 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 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 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一个“孤”字, 既写出船在江面上形单影只的形象, 又映射出诗人孤寂念归的心思, 这样就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第三, 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 营造想象空间。如“离愁正引千丝乱, 更东陌, 飞絮潆潆” (张先《一丛花》) 。“愁”是抽象的意象, 作者巧用拟人, 仅把诗人与祖国故乡隔开了, 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 诗人的乡愁得到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升华, 那么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苦闷, 它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这是意境开拓的又一层审美想象空间。

第四, 情景交融, 水到渠成。在诗中,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巧妙的融于特定的环境中, 通过对这一特定环境的描写抒发出来。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烈的“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互交融, 乡愁因景更浓, 景因乡愁而多情。景中出情, 情中融景, 使人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 不能自已。诗的意境顿然拓宽, 这“乡思”怎能用一个“愁”字来囊括?

第五, 勾勒画面, 以画传情。一首思乡诗就是一幅水墨画, 淡雅却含情。诗人通过描绘一个特定场景或典型细节, 把要表达的情感倾注其中, 读者读的时候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这个画面,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读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在读者的脑海中骤然升起:月朗星稀的夜晚,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独坐叹息, 望月伤怀, 浓浓的乡情如一杯陈年老酒愈老愈烈。共看明月, 大家也会像诗人一样潸然泪下, 让人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遐想。而岑参的《逢入京使》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荒凉的塞外思亲图, 读来让人肝肠寸断。在茫茫塞外古道上, 诗人风尘仆仆, 不知已走了多少天, “故国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苦郁结心中, 路愈远情愈浓。忽地迎面尘土飞扬, 一人急奔而来。拭泪而望, 竟是一位老相识。立马而谈, 互叙寒暖, 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 想让他传递家书, 可马上相逢, 没有纸笔, 只能让友人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中。“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描写, 镜头集中清晰, 如影视特写一般, 既有生活情趣, 又有人情味道, 清新明快, 余味深长, 不加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又显出丰富的韵味, 自然深入人心, 历久不忘。

由此可见, 思乡诗的意境是多角度多画面的营造出来的。在进行诗词的阅读时, 只要我们准确把握诗人在诗中营造的意境, 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就能很好的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获得阅读体验中美的享受。

摘要:在诗词中诗人巧妙的营造意境, 来表达人们思乡念归的情感, 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想象, 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首先, 用典型的景物名词增添诗句的画意。其次, 巧用饱含情感色彩的字词, 点画意境。第三, 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 营造想象空间。第四, 情景交融, 水到渠成。第五, 勾勒画面, 以画传情。

上一篇:国际饭店业餐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目录下一篇:海岩的经典语录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