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在太行山上

2024-05-24

四年级在太行山上(共15篇)

篇1:四年级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重峦叠嶂,地势险要,西有吕梁山,北有五台山,南临黄河,东接冀鲁平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七·七事变爆发后,毛泽东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他指出:“整个华北战争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并指示在日寇深入山西时,以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深入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坚持长期抗战的战略基地。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篇2:四年级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

灭亡

【赏析】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属小调色彩。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篇3:本期感言:我们在太行山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五十五周年,国庆节。接着是《中国城市经济》创刊五周年,社庆节。《中国城市经济》始创于山西,后迁京城。回娘家过节,自然倍感亲切。曾经担任过山西省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现在全国人大任职的王茂林同志,是本刊的创办人。为本刊题写刊名的汪道涵前辈也是创办人。五周年之际,二位书写短文以志纪念,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是对我们的鞭策与激励。主编杨重光执笔,撰写了编辑部文章《奋力前进的五年》,我们视为一段里程的标记。原社长白益进回忆了初创时期的经历,深情而温馨。五年来,本刊累计编发960万字的文稿。我们走过了960万字路途,又起步于新的征程。

金秋十月,太行山一片片绿,一片片黄。是收获的季节,所有的绿所有的黄都显示出饱满的浓烈的香醇的成熟!站在太行山上,自然生出太多太多的遐想……

鸟瞰祖国大地,山脉河流多是东西走向,惟有太行山却是直北直南,与它相伴还有吕梁山,中间一道汾水也由北向南流淌。晋城正处太行边缘,向南一望,山脚下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黄河平原、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直到珠江三角洲,视线所及几乎一直铺到南中国海。“雄踞太行,俯视中原”,站在这里,便自然生出这股雄伟之情,豪迈之气!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在太行向西遥望,那是山峦叠嶂的昆仑山,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哦,原来我们刚及巨人的脚下。

这般感慨颇具象征意义:创办五年的《中国城市经济》的坐标定位及心态定位。

金秋十月,我们感怀着太行山。太行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神农躬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远古神话的发生地。太行山是民族的战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太行山又是新世纪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包括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火力发电基地、生铁铸造基地、以及北方最大的丝麻加工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建材基地。

在这块厚土上栽培的《中国城市经济》,必然能茁壮成长,生机无限。

金秋十月,藉此《中国城市经济》创刊五周年庆典之际,在小城镇建设管理方面取得引人注目成就的晋城市政府,与山西省建设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小城镇建设高峰论坛”,也在晋城市举办。二十一世纪实现城市化是中国的必然走势。根据我们的国情,与发达国家相比,大都市偏小,而农村则幅员辽阔广大;大都市人口偏少,而农业人口则比重过大。目前我国人口的80%居住在县乡,国民生产总值产出的50%出自县乡,因而,实现城市化的目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必由之路,显示出了中国的智慧,诚如社会学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荣誉顾问费孝通所言:小城镇,大战略。

篇4:观《在太行山上》有感

朱德领导的八路军是智慧的。作战中,日军的飞机对我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在没办法击毁敌机的情况下,我军悄悄地潜入日军机场,出其不意地用手榴弹、炸药炸毁了停在机场上的敌机,还炸死日军数百人。日军自作聪明,破译了我军发报机的密码,我军临危不乱,巧妙地用俄语对话,气得日军跺脚吼叫,可又无计于施,最终落了个溃不成军的下场。

战斗在太行山区的中国人民是团结的,战士间同仇敌忾,军民情同手足。一个八路军的胸口被一日军捅了一刀,鲜血淋漓。可他拼着最后一口气,死死地抱住那个日军,旁边两战友顺势捅死了那日军。当残忍的日本军把村民们关进一间屋子,威逼村民说出朱德在哪,村民们都一声不吭。日军气急败坏,把毒气蛋投进屋子,村民们仍没有一个为苟且偷生而向日军泄密的。把日本军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共同心愿使军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

以朱德为首的革命先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团结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班里一位同学的铅芯笔坏了,却不知坏在什么地方。好几个同学便争先恐后来帮忙,都说自己会修,抢着去修。结果你争我夺,弄巧成拙,铅芯笔被弄断了。同学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一意孤行,自作主张,难免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篇5:《在太行山上》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电影《在太行山上》,整个过程中,我被感动着,也一直在思考着。影片中,日本人称:“斩断太行,就斩断了中国的脊梁。”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让日本人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是中国共产党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平型关大捷到忻口会战,从奇袭阳明堡到击毙“明将之花”阿部规秀,导演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这一段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再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次次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日寇侵华战争中,华北地区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日军的主要突破口。1937年,八路军朱德总指挥奉党中央命令,率领刚刚改编的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朱德见到国民党在山西的统帅阎锡山,表明我军抗日决心,要在平型关打一仗,并要求友军配合。可是只想“守土”的阎锡山,表面上答应配合却迟迟没有行动。

平型关伏击战上,鬼子进了伏击圈,日军的重辎车辆也进入伏击圈了!指挥员还在耐心等待寻找最佳的开火时机,指挥部里的林彪毫无表情的脸上只有冷酷与坚决。观众们感到大战前的压迫心理越来越重急不可耐的时候,指挥员才命令开火。一下子就是雷霆万钧的万炮齐鸣,手榴弹齐发,轻重机枪猛扫,步枪是打一枪隐蔽观察一下。当鬼子叫来飞机轰炸助阵的时候,林彪命令:“冲下去,跟鬼子缠在一起,看他怎么轰炸!”高明!

电影没有对八路军作神话色彩的描摹,也更真实地描摹了深受武士道精神教育的日军。但是,任凭日军怎么强大怎么深受优良教育,他们没有中国军民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中国军民为了保卫民族的献身精神。在精神与意志上,日军已经战败了。日军指挥收到电信,日军遇上了一批从没有遇到过是敌人“个个能拼刺刀”!板垣焦急地走来走去,苦思弥想,突然恍然大悟“是八路军!是八路军!”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八路军115师将士仅凭着赤子之心和顽强的斗志,在朱德总指挥的部署和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大坟场!

寒冷冬夜,朱德替刚入伍的小战士站岗,望着漫天飞雪,心中想到蜀中父老,吟下著名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塞外张家口,不甘失败的日本侵略者将希望寄托于山地战专家——“护国之花”阿部规秀。寺内寿一大将举杯:“阿部中将及诸君此次出师„„一定会马到成功!”河北黄土岭,八路军与阿部率领的日军激战正酣。阿部规秀被我军击毙。日军朝野震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不断胜利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站稳了脚跟,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太行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脊背。

诚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和斗争也是顽强和壮烈的,特别是在忻口会战中,以郝梦龄将军为代表的国民党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同样令我感动,令我折服。郝将军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有这样的军人,民族甚幸,中国甚幸。可惜,国民党当局却无法做到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一党之私,一己之私。而阎锡山更甚,他一会“守土抗战”,一会又与日本人勾结,目的是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既得益利与地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不仅英勇抗战,积极同国民党开展合作,给国民党正面战场以极大的支持。同时,在给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浪潮以有力的回击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被包围的国民党顽固分子朱怀兵“礼送出境”,主动撤出已控制的地区。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连卫立煌也感叹:“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时刻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的党和军队,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重任,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有几个镜头还在我脑海中久久回环重现。实在是太真实、太惊心动魄、太感人了。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影片开头,几个日本高级军官在飞机上议论:粘下地说:“中国所谓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所谓山东山西的山就是这个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说:“我们从满洲一低头,过了山海关门洞,就是这开阔的华北大平原。” 粘下地:“中国有句古话,“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板垣:“这中国的太行山的面积,怎么看怎么象我们日本国土,更象是中国大陆的脊梁。”阿部田秀:“我们斩断太行山就是斩断中国人的脊梁。”可平型关第一次交锋,就让日本侵略者吃了八路军当头一棒,没斩断别人的脊梁,却狠狠地崴了自己的脚。

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八路军发现一个受伤的日军。让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当卫生员正在给他包扎时,可恶的鬼子竟然在背后偷偷抽出军刺,刺向了这位战士。镜头顿时在那时凝止了,缓缓地随着卫生员身体向后倒去,当卫生员在倒地一杀那,军帽脱落了,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下去„„八路军小战士愤怒了,日本兵惊呆了。是个女兵!这让我想到那位美国记者的话:“不是我要作为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幅模样的。”

篇6: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前 言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

(二)词作者

(三)作品创作背景

二、作品分析

(一)歌词分析

(二)曲式分析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指挥手法方面

(二)声乐演唱方面 结 语 附 录

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摘 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

前 言

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

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其优

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二)词作者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一提起这首歌,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他的作曲者冼星海,但是对他的作词者桂涛声却很少有人了解。

桂涛声(1901年-1982年)原名桂独生,字昂之,笔名涛声,云南籍回族音乐家。[2]1903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是其家业到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败落,再加上桂涛声幼年丧父,全家仅靠母亲种地糊口,生活非常的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桂涛声求学的愿望,1918年从沾益县高小毕业以后,又在云南省第三师范和云南省立美专绘画科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1937年,由于被特务的出卖,被捕入狱。1937年全国抗战全面爆发,极具爱国热情的桂涛声毅然决然地北上太行山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教学。文化大革命时期,因苏州反省院经历,受到无端的批斗,1979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昭雪。此后,桂涛声一直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1982年12月16日病逝。

(三)作品创作背景

太行山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山林耸立,地形复杂,是我国重要的军事重地。

七七事变后,桂涛声跟随李公朴前往太行上,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战火激烈的太行山区,桂涛声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壑,他走访了各股抗战力量:八路军、游击队员、国民抗战将士„„这半年在太行山上的见闻使他备受感触:他见到敌人的铁骑践踏祖国腹地,他见到有志青年积极从军,更看到了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的英勇抗战,这些都给了他力量„„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在太行山上》这不朽的诗篇。后来,被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一眼看中,1938年为《在太行山上》谱曲。就这样一首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民族之魂的合唱作品诞生了。[3]

二、作品分析

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应该是这首作品的歌词,从歌词出发能够直接而全面的了解作品所要描写的事物,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见附录

(一)歌词分析

从歌词看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由远及近的画面,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话语直接、深刻的描述了太行山上轰轰烈烈的抗战情景。歌曲的第一句写的非常的具有诗意,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红日东升的景象,实际上暗示着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希望。接着,“看吧”把镜头拉近,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是抗战胜利的希望:千山万壑、铜壁铁墙和抗日的烽火(夸张手法),把太行山上抗战情景描写的异常的生动。[4]紧接着,镜头再一次拉近,“听吧!”我们又会听到什么呢?是母亲让他的儿子去抗战,是妻子送自己的丈夫去抗战,是啊,如果没有这样坚定而强大的后备力量,怎么会有后来的兵强马壮呢,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这不是个人的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战争,只要四万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英勇抗战,抗战的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第二段歌词是太行山上战争实况的写照。“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显示出了我们抗战胜利的有利条件,让人倍感自豪。“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充满自信的语言,是那么的振奋人心。全词虽短,但是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鼓舞。

(二)曲式分析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混声二部合唱作品,其结构为复二部曲式。作品由A、B两个结构组成。A段由a、b两个乐段构成,a段为f小调,b段转入平行A大调[4]。B段由c、d两个乐段构成,c段延续上一段的调性A大调,d段开始的时候仍然是A大调,结束时回到f小调上。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 歌曲采用具有冲击力的附点音符及切分音等节奏和富有棱角的旋律五度、七度音大跳等主要音乐创作手法,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5]A段以抒发感情为主,旋律线条是优美、舒缓的。这首作品的主题就在作品的开头“红日照遍了东方”,从全曲的最低音开始旋律上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日冉冉升

起的景象;女声部为主旋律,男声部为填充声部,以制造出歌声在山区回响的效果。B段为进行曲的风格,表现了太行上激烈的战斗情景,与A段在风格上形成了对比。d段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有效的增强了旋律的战斗性,并且旋律上以重复性的手法作了扩充。紧接着,歌曲在声调、力度、情绪上不断的向上推进继而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全曲高潮)。这首歌在f小调上结束,前后呼应。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作品的处理要建立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对《在太行山上》有了全面的理解,那么在对作品的处理上,笔者想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挥手法方面

整首作品中强度使用中强、弱结合的形式。歌曲B段为战斗性情绪而A段为抒情性风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在指挥手法也应该形成大的反差,A段应为优美的曲线线条,以“摸”为主;B段应为直线线条,以“弹”为主。这是大的方面,当然每个段落里也有明显的对比,例如:A段中“看吧”这两个字,从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来看,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marcato”(强而有力),那么我们在指挥两个小节的时候应该为“重弹”击拍有力,动作上要具有爆发力;再如B段中“听吧”与前段中的“看吧”形成对比,那么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legato”(连贯、流畅地、舒缓地)指挥手法上应该是“轻摸”。

另外还要注意作品中大量的切分音、附点音符、长音时指挥动作要保持,即手击中拍点弹起后,保持不动。

(二)声乐演唱方面 1.声乐演唱与情感的结合

歌曲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只有对歌曲的情感挖掘的淋漓尽致,才能生动而又深刻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只有用真实情感才能感动人,只有感动了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2.音乐的咬字、吐字

A段是一个抒情风格,咬字上要做到轻柔而清晰,速度稍慢,而且要注意字尾和下一个字字头的衔接,中间不能出现被切断和明显的断裂感。B段为进行曲

风格,咬字应该铿锵、坚定,这一部分虽然速度进行较快,但是也要注意咬字的清醒、完整。

3.歌曲的呼吸

呼吸是歌曲演唱的基础,而对于合唱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呼吸方法:循环呼吸和轮流呼吸。例如在全曲的第一句,这一句的音值比较的长,但是要想达到声音的延续性,我们可以让合唱队员运用循环呼吸法。从整体方面来说应该注意:

作品A段是抒发感情的,那么呼吸上,我们应该运用缓吸缓呼,而B段是斗争性的风格,应运用急吸缓呼来唱出战斗性的情绪。

结 语

抗战时期的音乐成就是璀璨的,通过对《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分析,使我对抗战音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国合唱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面对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作为当代艺术类高校生的我们,拥有基本的合唱指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7:四年级在太行山上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随着《好人就在身边》的音乐响起,搀扶摔倒的老人、帮助盲人过马路、捡起路人丢失的皮包等接地气的小片段,在将军后代合唱团的演绎下,生动、自然地向大家传达着中华美德、让爱洒满人间的正能量。看完将后合唱团的精彩表演,马兰小学和四海小学的同学们也坐不住了,自弹自唱起《我的故乡》《美丽的家园》《欢乐颂》3首歌曲,悠扬的旋律在一群“小百灵鸟”的演唱中响彻大地,领来阵阵掌声。

活动尾声,将后合唱团与马兰小学、四海小学的同学们共同高歌《在太行山上》,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篇8:四年级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

(男):哺育我的土地,岂容日寇嚣张?(女):点燃抗日的烽火,凝聚民族的力量,(男):千山万壑铸就抗日的铁壁铜墙!(女):为了母亲的安康,上战场,打东洋,(男):为了妻子的幸福,誓把敌人灭亡!(女):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想,(合):让我们再次高唱《在太行山上》。

《地道战》

篇9:观《太行山上》有感

商南县试马镇初级中学九年级(2)

作者:王涛指导教师:章建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当一轮血红的朝阳从东边升起,祖国的大好河山呈现在眼前,我不由地在心底呐喊:中国万岁!

八路军万岁

民族危难、国家危机,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是谁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撒热血?是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他们砍碎了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篇章。在太行山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众志成城,一心抗日,他们的精神永驻在巍巍太行山上,他们的鲜血灌溉了华北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壤。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来筑成了我们民族的屏障.太行山山上的第一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为群众抵挡子弹!面对国民党的冷嘲热讽,他们全然不顾,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倒日本鬼子!

那天晚上,下雨了,雨越下越大,战士们的士气却越来越强大,磅礴.漆黑的一片天中,我却看到了一把把燃烧着的熊熊怒火,正在不断地扩大.战士们就要用这怒火烧向日本鬼子,烧他们个片甲不留!无数的战士被冲下了滑坡,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来为军队撑起一片天.血光满天,英雄振天!硝烟四起,士气冲天!

无数的战士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又爬了起来„

我的泪花不知不觉流到了脸颊。这泪为战士们顽强抗敌,不为个人生死,只为集体胜利的英雄气概而感动无比;这泪是自豪的泪,这泪因中国人民爱国的心而流„„ 为了保住老爷庙制高点,李天佑带领最后几个人,向敌军几千人进攻,他们没有子弹了,但毫不犹豫地拿起刀杀向敌人.敌人的子弹一颗一颗穿越他们的血肉,他们不认输,用最后一点力气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几次倒下,几次站起,直到生命的凋谢;得知娘子关失守,贺炳炎直冲北门关.他只有一 1

只手,却比敌人多出两倍的”手”.战场上,越战越勇,敌人一个个倒下,他的身上有无数的刀痕,鲜血红得格外刺人,他却至死也没发出一声呻吟.他用他最后的余力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喊叫:中国必胜!杀啊!杀日本人个片甲不留!

血留成河,只留下一声声叹息.当制高点快被敌人占领时,郝梦龄决定亲自出征,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大家决不能退后一步,违令者死!若我退后一步,你们谁都可以拿枪杀死我!这么坚决的话语,除了爱国的人谁还会脱口而出,发下如此重的誓言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不经意之间被触动了„„

他们撕杀的背影久久留在我的脑海中,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民族因有这样的战士而骄傲!

领导者万岁

朱德,一个令我十分敬重的人.形容他的只有一句话,然而也是最恰当的一句话:“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薄一波曾对朱德有如此的评价:

----------------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农家将.是的,朱德就是这样一个人.毫无私心,颇有大将风度的一个人.他的作风,可以用最恰当五句话来概括,就是实事求是、开拓前进的精神;一往无前、克敌必胜的精神;艰难卓绝、排除万难的精神;信念坚定、万众一心的精神;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精神。

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用兵如神时,他是干练敏锐的军人;在和外国记者,卫兵交谈时,他是朴实,勤恳体贴的农民;在和国民党交往时,他是一个气度非凡、审时度势、英气逼人的政治家.而影片中朱德总司令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替一个刚刚入伍的小战士站岗的一幕,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了一个革命领导者对战士们的关爱和平易近人.影片中有这样一个角

色,一个八路俘虏者.是的,他是无辜的。他被卷入战争,千辛万苦地逃出来,一心只想着回到日本、回到那个虽小却有他的亲人的小村庄去,安心地过他的生活。当得到可以回家的准许时,兴奋与激动使他将自己的真心话脱口而出,却也因此将自己推入火炕。当站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坑前,看着无数死去的同胞渐渐化为骨灰时,他绝望了、哭泣了;他对日本是忠心的,他爱他的国家与天皇陛下。可是他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这样的一场战争,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更令他不解的是,八路军捉住了他,却没有杀他;然而,当他回到自己的皇军阵营时,皇军却要杀他„„正是这样的不解与绝望,使他在跳入火坑之前,流着眼泪朝天上大喊:“天皇陛下,皇军必败!”而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心狠手辣的阿部中将也感到的震惊:短短几天,是什么样的东西,让一个日本人的思想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中国八路军的人性光芒。而日本皇军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胜利与死亡,却没有想到,那些在人心底深处的感情与关怀。八路军可能并不强大,然而,正因为他们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使他们最终取得了艰险的胜利。我感慨,我自豪,还有一种来自心底的敬佩!

人民万岁

百姓们被日本鬼子活捉在牢房里,当日本人传来这么一段话:若你们谁说出八路军和电台的去处,我就放他出来回家.5秒钟过去了,40秒钟过去了,1分钟过去,里面却没有发出任何动静„„我并不觉得震惊.因为,这,就是中国人!不屈不挠,不会因害怕而屈服!蓝天下,五星红旗格外耀眼,因为有这么一批中国人!母亲含泪亲自将儿子送去前线,心中虽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安慰,是开心„„妻子将绣着并蒂莲的鞋垫送予打仗中的丈夫,这些鞋垫中不仅保含幸福,美满,更多的还是那沉甸甸的祝福,对战士们的,对整个中国的,心系于这爱的鞋垫上„„

百姓们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老乡们给八路军送水送粮„„这也不正是我们共产党八路军同国民党最根本的区别吗?毛主席曾说过说:“我们打的是人民战争。处处依

靠人民,才能在敌后生存。我们同人民的关系如同鱼水,老百姓与八路军的心贴得多紧呀!”当敌人用毒气威逼老百姓讲出八路军的去向,无人应答!我的眼眶又一次地湿润了„„有人在拼了命的研究飞机和枪刀,有人在不断的打造新武器,只为让我们的祖国拥有最灿烂的胜利!他们与他们都有共同最朴实而又最奢侈的梦想,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为每一天都不再处于硝烟之中而努力,而奋斗„„

听,他们在监狱里唱着那首最动人,最高贵的国歌。没有音乐伴奏,没有人指挥,却是最铿锵有力,最悦耳的声音。浓浓的爱国之情,是日本人永远永远消磨不去的!每一个人的倒下,却有更多的人民百姓地站起!

毛主席还曾讲过,八路军靠什么?靠人民!八路军的战法是什么?游击战!那么。游击战又靠什么?还是靠人民!

如同亲骨肉一样,谁都是息息相通的„„

共产党,八路军,人民,一个胚胎中的胎儿!心都是在一起的,众志成城,日本人还有哪里的不败可说啊!说中国人民是东亚病夫,我觉得荒唐,可笑!可有谁若亲眼看到了那坚强不屈的中国人,那么,还有谁不会折服呢?

尾声:

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篇10:观《太行山上》有感

血灌溉了华北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壤。1937年9月,日寇侵略我们中国,全国各地频频告急。在这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役中,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虽然我们的子弹很快就用完了,但是八路军战士们手持大刀,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日军击退。为了彻底打退日寇,在阳明堡战役中,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将日寇杀得落花流水。可是好景不长,1939年,国民党与日寇内外勾结,让八路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115师的八路军们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日寇,还将日酋的“军国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在黄土岭击毙了。1940年5月,八路军终于打退了敌人,在太行山上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太行山上》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中国八路军115师的将士们英勇善战,还反映了指挥战斗的朱德、左权、林彪等人,若没有他们的果敢睿智和沉着的指挥,焉有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中国的八路军战士在太行山上给日寇好好的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要——

重温历史,向烈士致敬并时刻警醒自己;

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并坚定信念;

展望未来,奋发图强并成为国家之栋梁。

篇11:太行山上的民间释放

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

位于太行山险要的长城名关娘子关,是古代进出山西的重要通道之一,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保留着许多北方民族的慓悍之风。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都会举办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跑马排”。

我们来到了有1800多年历史的董寨村。“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老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跑出希望的一种象征。跑马是这天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乡里乡外的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拥聚在这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

上午9点多,锣鼓齐鸣,响彻天地,激烈的跑马开始了。只见三、四匹高头大马整装待发,每匹马有固定的人牵引。“当、当、当……”急促的三遍锣一响,一匹匹战马便像离弦之箭向街上冲出。顿时暴风雨般的马蹄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助威声和叫好喝彩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庄都被淹没在狂欢的海洋中。

这里的跑马大可与西班牙斗牛相比,十分惊险刺激。号称官道的青石小路,年长日久被磨得溜光,即使撒上炉灰,奔驰的马儿也无法停留,速度飞快,而且马背上不仅没装马鞍,甚至连马鬃都被剪掉,骑马的人必须双腿紧夹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还有的骑手展示骑术的高超,把双手放开,让身体支起来作一些更惊险的动作,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

听说骑在上面的都是村里的普通村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骑术训练,全凭骨子里的勇敢。有十八九的小伙,也有年近七旬的老汉,还有不少是父子兄弟齐上阵。

柏井魇马畀,祈雨仪式传千年

位于平定县城东25公里的柏井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相传汉韩信曾在此筑城屯兵,取名柏井城。远古时期平定十年九旱,老百姓年年举行祈雨祭祀仪式,俗称魇马畀,这一古老的祀神活动,是平定古代最典型雩祭傩戏文化的珍贵遗产。

来到柏井村时已是人山人海,经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大王庙。看庙的老者叫穆福祥,今年七十多岁了,据他说几十年前的祈雨活动都参加过,对柏井村的历史更是口熟能详。“魇马畀”主要是靠马畀来完成的,其中“传圣旨”、“迎驾”、“扭驾”、“马畀开山”是最抢眼的活动内容。

迎驾即迎神,柏井村大王庙里供有狐突与明灵两位大王。整个迎驾过程,笼罩着深厚的神秘气氛。初见过如此场面的人,都流露出惊惧神色。马畀怪诞癫狂的“下神”表演,更使迎驾频添几分神秘色彩。只见扮作马畀的壮汉,风风火火地从人群中突然窜出来,蓬首垢面,坦胸露怀,口吐白沫,两眼圆睁,右手持一柄二十多斤重的三环刀,左手拖一条两丈余长碗口粗细的大麻鞭,满脸杀气,令人震慑。其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不断在四驾,八驾间穿梭往来,不停地舞刀弄鞭,蹦出返进;当折腾到某一地段时,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被执事人迎到场地中央,坐在(事先安置的)椅子上,然后执事人跪于马畀面前,马畀抽搐几次,一声长长的“哼”声过后,便开始传话,尽管其形象恐怖,可人们还是以为见了救星,极为欢迎。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是雨的先兆。不多时,人们便自觉安静下来,虔诚地听他的训话。忽然马畀用三环刀朝自己脑门“猛”劈三刀,顿时“血流如注,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执事人用“黄表纸”将马畀的 “伤口”贴住。之后,马畀渐渐苏醒,其举动恢复如初。马畀的这一表演俗称开山,在迷信中大约是显示神已傍了其身,是大王爷显灵的征兆。

平定面塑,民间艺术绽奇葩

正月里平定农村的祭祀活动很多,我正好赶上了临近平定的郊区西南舁村一场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负责制作面塑的是民间面塑好手胡怀英,她以手艺精巧远近闻名。

但见屋子中间,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精干女士,麻利地舞动着堆在桌上、地上的各式面塑。胡怀英和我聊起了面塑:这是一件很费功夫的事,从发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直到今天的组装、摆设,都全凭一双手,而且,一个图案一个样子,即使今天用到的一百多组面塑也不会重复。

篇12:观《太行山上》有感

记得这部电影它主要讲述了在甲午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在太行山上英勇抗战,一举歼灭了可恨的皇军,取得了在甲午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战斗的胜利。

每当我回想影片中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总有令人愤恨的一幕抢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记得当时,皇军在太行山周围大肆做虐,幸好新四军及时赶到。就这样,太行山上一役便爆发了。我军实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略:先由一个师在前面走,引诱皇军出来,等皇军出来后,潜伏在山坳里的军队冲了出来,与皇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到后来,眼看我军就要胜利了,皇军使出了看家本领——飞机轰炸。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还有飞机的轰炸声响彻山谷。皇军的轰炸机不断地在太行山上空盘旋着,我军恨之入骨,但又拿它没办法。

到了晚上,我军的一批人带着手榴弹到皇军的人民机场大闹了一场,把他们的轰炸机全给炸了。这一炸可真是大快人心,因为这样一来,皇军就没了靠山。而另一方面,战斗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一时没了靠山的皇军霎时处在了下风。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军的子弹耗尽了,但新四军没有因此放弃,他们扔下枪,和敌人进行近身肉搏。

一场激烈的搏斗之后,我军死伤上千,但皇军已所剩无几了,我军胜利了。周恩来在太行山上大声宣告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剩余的人都举起武器欢呼起来。

篇13:观《太行山上》有感

回首往事漫漫岁月尽沧桑,烽火征程血染太行山上……每当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就会想起《太行山上》这部电影那扣人心弦的情节

本影讲述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在太行山上,八路军天天与日本军队发生异常激烈的战斗,当时八路军物资缺乏,却拥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把日本鬼子打得团团转,特别是打板恒部队的战斗中,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八路军用不怕死的精神和他们的应用战胜了板恒部队。

这部电影引人沉思,是什么使他们战胜了?是毅力,是一股顽强的毅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像有些人,作业不好好写,说好每天要做的体育运动也不坚持练……做什么也没有毅力。它使我深刻的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也要学会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篇14:观太行山上有感

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后,不由自主感叹如今的生活太幸福美满,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以前国家落后,人们吃不饱,睡不好,家中的妻子听到丈夫战亡的噩耗悲痛欲绝,孩子们也会因爸爸的去世泪流满面,很荣幸我生在和平年代,也是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

战争时期的人们,天天过着不安宁的生活,战场上枪声、轰炸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到处枪林弹雨,长长的尖刀插进了敌人的胸膛,敌人的血飞溅在中国军人的脸上,有的军人浑身上下满是伤痕,连站都站不稳,可他们却依然与敌人殊死搏斗。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打下了这太平。

军人们热爱祖国,愿意为人民负重前行,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篇15:太行山上的人间四月天

中央巡视团的到来,让春寒料峭的太行山,如春花盛开般温暖热闹起来。时年34岁的大龄“剩男”左权,那常年紧锁成“川”字的眉头,也在不经意间,舒展成春意盎然的平畴。

不能否认,这些天,忙碌间隙那莫名其妙的失神,午夜梦回时没来由闪现的那张轻颦浅笑的脸,还有伴随而来的那顿失宝物般的甜蜜和惆怅,于左权,是陌生的。他34年的生命里从不曾这般没把握不确定过,即便在那些被污陷成“托派”的痛苦日子,他心里也满带毫不迟疑的坚定和笃信。

他的失神,他的甜蜜,他的惆怅,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刘志兰。

那天,随中央巡视团来太行山巡视的刘志兰,代表中央妇委在台上讲话。她从容而优雅的举止,俏皮而灵动的神色,都如一缕春风,吹皱左权平静多年的心湖。

背负在身上十多年的“托派”嫌疑和党内处分,如一副桎梏束缚着左权,他的心只能带着镣铐舞蹈。这些年,他全身心投入到繁重而严酷的战事中,一腔的爱恨,满腹的委屈、愤慨和无奈,只有在一次次惨烈而英勇的战斗中,才稍稍得以纾解。这是1939年春,日寇最猖獗最凶残的时候,一轮轮惨绝人寰的大扫荡,让太行山哀鸿遍野。他指挥着一场场战斗,带领部队,抗击顽敌,保护百姓。他总把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作为一个指挥者的责任,或许,他内心深处觉得,只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那莫须有的“托派”嫌疑。

刘志兰的出现,无疑掀开了他生命全新的一页,充满爱和温暖的一页,沐浴着朗月清风、杏花春雨的一页。

这位出生北京的女子,体态婀娜,肤色白皙,从小博览群书聚集的书卷气,有着让人不由自主眼前一亮的惊艳。她不仅文采好,下笔千言,更写得一手好书法。她不是养在深闺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一·二九”运动期间,她是北师大女附中“民先”队队长,活跃勇敢。

左权的大名,刘志兰早就如雷贯耳了。这位被朱德赞为“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八路军优秀高级将领,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他历经长征的磨砺,后因出色的才干和赫赫战功,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年仅34岁便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这样的男人,对她而言,多少有些传奇色彩。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见到他,那一刹那,她的心仿佛被一缕阳光照彻,那些潜藏的爱,也被他饱经沧桑却依旧清亮的眼神激活。许多年后,他的英灵早已远逝,她回想起那一刹那的他,还会怔忡良久。

有爱有暖人间四月天

一个傍晚,刘志兰站在村边的老榆树下,望着西天的晚霞,遐思万千。刚巧劳累多日的朱德总司令出来散步。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清清脆脆地喊:首长好!正要走开,朱总司令笑着问:“小刘啊,你去哪里?”她笑答:“首长,我没什么事儿,随便走走。”“那咱们一起走走,好不好?”“好啊!”他们边走边聊,看着身边这个清秀不失优雅,娴静又不失活泼的姑娘,朱总司令心念一动:这不是自己为左权寻觅多时的女孩吗?

左权的婚事,让朱总司令十分操心,他曾为他做过几次红娘,都被左权以战事紧张为由婉拒了。想象着皮肤黝黑、不苟言笑的左权,与眼前这个面色白皙、笑颜盈盈的姑娘站在一起,一黑一白,一静一动,简直是绝配。这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竟顽皮地哈哈大笑起来。

在朱德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下,左权和刘志兰这对年龄相差10岁的有情人,从相识到相爱,短短两个月,便喜结连理。

1939年4月16日晚,山西潞城县北村的八路军总部机关驻处,笑语喧天,房门上金纸剪成的“囍”字和鲜红的对联,洋溢着一派喜庆和温馨。身着整洁的粗布灰军衣,胸戴大红花的新郎新娘,被一群人围在中间。新娘头发上绸带结成的红蝴蝶,映衬着她雪白的脸颊,如同染了淡淡的胭脂。满屋笑声,像要掀翻屋顶。烽火连天的年代,这是个多么难得的有爱有暖的人间四月天。

婚后,他们相亲相爱,情投意合。不久,刘志兰怀孕了,妊娠反应很厉害。当时她住在北方局妇委,左权每天傍晚都骑马从总部驻地赶去看她。左参谋长爱老婆的美名,不久就闻名遐迩了。

婚后一年,刘志兰在总院驻地土河村生下了一个女孩,当时左权正忙于行军打仗,不能前去探望,得讯后十分开心。媒人朱德给女孩起名叫左太北。后来,左权将妻女接回总部,夜里亲自为女儿换尿布,做得比妻子还细致。

只要心在一起

1940年秋天,日本侵略军调动大批兵力,向太行山区进行报复性大扫荡。太行山区形势严峻,左权忙于筹划百团大战,便让刘志兰带着三个月大的女儿回到延安。

以为只是短暂的分别,不想,竟从此阴阳永隔。分别21个月后,左权便牺牲在山西辽县十字岭反扫荡的战斗中。

1942年6月,左权带领部队在太行山与日寇精锐部队相遇。为掩护八路军总部安全转移,他带领部队与敌人殊死战斗。就在总部刚刚突围,几千人转危为安时,一颗炸弹在他的身旁爆炸了。这年,左权年仅37岁,是抗战期间殉国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消息传到延安,刘志兰悲痛欲绝,含泪写下《为了永恒的记忆》一文:“结婚三年来,我们的感情是深厚的,体会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我们是同志,是朋友,又是夫妇。你不愿因私人生活而妨碍工作,也不愿自己亲爱的人仅做一个柔顺的妻子,而希望她做党的有力的战士,且给予鼓励,以好好工作和学习共勉。”

左权牺牲后,刘志兰才知道丈夫曾被污陷为“托派”十余年。就在牺牲前的几个月,他还曾写信要求组织重新调查予以公正平反。她无法想象,那十余年,从小追随共产党,把爱党报国作为终身事业的丈夫心里经历着怎样的煎熬和痛苦。她要为丈夫完成这个未了的心愿。

刘志兰四处奔走,了解事实真相,寻找证据,写了无数封信向上级说明真实情况。多年后,中央终于为左权受王明路线打击迫害一事予以平反,并取消了对左权的“留党察看”处分。很多人都不理解刘志兰的固执,人都走了,托不托派有什么关系?但刘志兰认为,她做了一个妻子该做的事。

上一篇:万以内数的认识_教案设计下一篇:说课稿《春天举行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