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2024-05-04

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精选7篇)

篇1: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已陷人资不抵债的困境,在通常情况下,应予终止经营,破产清算。对这类子公司已丧失了合并报表的前提与基础,不存在合并的必要。但有时这类子公司可能是遇到了暂时财务困难,债权人通过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等方式,帮助债务人度过难关,而并不要求其破产还债。在此情况下,子公司仍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中。为了反映集团整体净资产的真实状况、耗蚀程度以及母公司的管理责任,仍应将这类处在持续经营状态中的子公司纳人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但这类子公司又不同于一般子公司,其净资产非但否复存在,而且还出现了负数,这部分负数金额,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称为超额亏损 (以下亦称超额亏损)。因此,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计量和确认,是对资不抵债子公司进行合并报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合并报表实务中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

1.现时企业处理的现状以及所遇到的矛盾。实际经济生活中,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现象已不在少数,撇开大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公司不说 (因为这些公司大部分由行政局改制而成,所属企业均为原行政隶属关系下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菱不齐),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子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也时有可见。经对儿家已发生这种情况的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分析,一般都是母公司在进行权益法核算时不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但在合并报表时由于子公司超额亏损无法抵消而使其自然抵减了合并净利润。在无统一制度规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此也只能予以默认。但这样的合并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特别是在母公司并不需要承担损失的情况下,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应减少合并净利润,即便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债务担保,也是部分的,不可能将子公司的债务全部包揽下来。因此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全额抵减合并净利润,报表使用者会产生误解、经营者也不服。

基于上述处理,在这类子公司被处置 (出售或清算)时,势必会有连锁反应,即:由于子公司的处置,原已在合并报表中确认的超额亏损不须再承担了,此项不须承担的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又应如何反映?实务界曾有儿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子公司既已处置,可将其从年初合并报表范围内排除。既已排除,就可调整合并年初数,不再反映这项超额亏损;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持前种观点者显然还是站在传统的汇总报表角度理解合并报表,而恰恰未考虑到合并报表与汇总报表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点就是合并报表反映的是一个会计主体的完整连续的经济内涵,合并报表的所有会计处理方法都是从这一点引发的。而汇总报表却不是。合并会计报表从一个完整、连贯的会计主体角度出发,其连续性的要求同单个会计主体是一致的(否则为什么要有内部交易事项的连续抵消呢),而汇总报表不是一个主体,只是就事论事地每年按照有关部门的需要将某些特定单位的报表数据集申而已。如果将处置的子公司从年初合并范围内排除,即人为割裂了既已形成的会计主体,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调整了合并期初指标而扭曲了上年的真实情况 (而其既不属于会计差错,也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合并年初数无疑违背了会计上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原则。因此合并报表的期初数应保持不动,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时,在期初末分配利润项目中一方面抵消子公司超额亏损数,以保持合并期初未分配利润与上年度合并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按照相同数额作为当年的合并收益。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

(1)既然上年度作为合并损失确认了,当年不用再承担的损失应作为合并收益;损失和收益的确认原则应该一致,况且该收益确实是实现了。

(2)国际会计准则 (IA5)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18条规定 “卖出子公司到卖出之日为止的经营成果,计人合并收益表。卖出之日指母公司对子公司停止控制的日期。变卖子公司所获款项与卖出之日子公司扣除负债的资产帐面金额的差额,在合并收益表中作为变卖子公司的利润或亏损。”根据这条原则,当净资产为负数的子公司被处置时 (即使是清算破产),其年初指标不能从合并年初数中扣除,母公司收回的款项 (至少为零)与子公司净资产 (负数)之间的差额应计人合并收益表。

(3)当超额亏损对合并净利润形成抵减时,客观上形成了集团对子公司债务的责任,由此有一项现金对应成了担保财产,而子公司的处置实际上撤除了此项现金的担保性质,使此部分现金又可为集团所支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此项收益不能说没有现金支撑。

笔者认为,根据当时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从理论上分析,第二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种观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是和合并会计授表的核心实质相脖的。但按照第二种观点处理的结果,子公司资不抵债时抵减合并净利润的超额亏损以及处置当年出现的合并收益,均不易为报表使用者理解,而且会给企业带来调节利润的空间。因此,在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如何寻求一个最佳处理方法,以正确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和应承担的经营责任,是嘎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现行规定尚待明确的问题。财政部在以财会函字 []10号答复广东省正中会计师事务所《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中,规定投资企业 “末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 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 末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 。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 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末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这个规定解决了对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的总原则,即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确认为合并损失,但确认为合并股东权益的减少。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尚不明确:

(1)“合并会计报表的 末分配利润项目”,此处的合并会计报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分配表还是两表兼之?如两表兼之,刚来确认的投资损失在利润分配表中最终还是落脚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末分配利润项目数肯定会有矛盾;如系利润分配表,既然不减少合并利润,却减少未分配利润,也无法做通,看来,此合并报表当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但规定中只是笼统地指合并会计报表,会产生歧义。

(2)增设的两个项目指的是 “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那么,对属于少数股东那一部分的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应如何反映?若以负数反映,如果同样作为投资者的少数股东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也为零,而在合并报表申却要以负数反映,则形成了在本公司帐上反映的是承担有限责任,而在合并报表中却反映的是承担无限责任的矛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参加合并的子公司中,应当归属少数股东方面的亏损,有可能大于子公司产权中的少数股权。这类超额亏损和任何归属少数股东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东应当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之外,均应当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此后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吸收的少数脾率分内亏损补齐之前,所有的这类利润应当分归多数股权。”也即是说,如果少数股东有义务弥补亏损的,则在合并报表中应按照其弥补亏损额确认其损失并将少数股东权益以负数反映,反之,则不应予以确认。但规定中并末区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只是将属于母公司的份额予以处理,那么就意味着在合并报表时,不管那种情况都必须确认属于少数股东的亏损份额。

(3)在母公司存在股权投资差额以及提取减值准备的情况下,母公司末确认的对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会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应负担的部分不一致。如仅处理母公司未确认部分,母公司已冲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和减值准备在合并报表时作为合并价差会又显现出来,对这部分差额如何处理、性质如何界定尚不明确。

(4)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要承担债务担保的,这样处理并不合适。

二、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合并处理方法的探索

鉴于实务中对资不抵债子公司的合并处理的不同做法,以及财政部虽有原则规定但无具体操作方法,使得这类信息严重不可比。笔者根据IAS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以及我国《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对资不抵债子公司的合并报表问题作一探索,以求同行指正。

由于当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时投资者对超额亏损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则合并处理方法似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各投资者分别对子公司承担债务担保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根据修订后的投资准则规定,以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帐面价值减记至零为止。但对提供担保魄各投资者来说,子公司资不抵债的事实,使他们己经具备了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因此,投资者应先确认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问题是从一个合并报表主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确认的预计负债与子公司的债务是同一项债务,确认的损失已经体现在子公司净亏损中。 如果投资者承担了这项债务损失,则意味着子公司减少同样的损失,为了不重复确认负债和损失,在合并报表时,应将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予以抵消。但少数股东的权益要体现为负数,以体现其担保责任。

如果公司下年度破产清算或被处置,则年末不再将其予以合并,由于上年度合并所有者权益及合并净利润的结果同母公司一致 (不考虑内部交易事项),因此不会影响合并指标的连续性。母公司偿还为子公司承担的债务时, 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子公司以后实现利润,母公司权益法核算和合并会计报表无特殊处理。

2.仅母公司因对子公司承担额外债务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在此种情况下,首先有必要探讨母公司权益法的处理方法。一种观点认为,母公司仍应按子公司超额亏损乘以母公司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损失,其余部分在合并时自然冲减合并净利润。子公司处置或破产清算时,这一部分一方面作为母公司担保损失计人母公司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则在合并报表中调整期初末分配利润时做合并收益处理,这样收支正好抵消。如果母公司在子公司尚未处置时就确认这部分损失,则在母公司帐上另确认一项支出和负债,但在合并报表时应将此项支出和负债相互抵消,以免重复反映损失和负债。以后子公司处置时,合并报表就不用再做任何处理。这两种处理虽然对母公司来讲,每年经营成果不二样 (当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而合并结果却是一样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须由母公司全额承担,就形成了母公司的一项义务,母公司应全部确认损失,以完整地反映母公司的责任,这才是权益法核算的真谤,此种做法的结果相当于上述子公司尚末处置时就确认损失的做法,但更完整 (损失全部反映在投资收益,责任全部反映在长期投资),合并起来也较简便。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成了正数,则超额亏损的弥补数全归母公司所有,而其余部分仍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若子公司被处置,只须在年末不将其纳人合并报表,无须再做处理。

3.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额外债务因故依法解除i寂据担保法规定,由于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务或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以及过了保证期间等原因,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如果母公司承担的债务担保因此而免除,则母公司应将确认的预计负债冲回。借记“预计负债”,贷记 “营业外支出”。此时的合并处理应按照本文所列第4种情况的合并方法处理,假如免除的是部分债务,则按照本文所列第5种情况的合并方法处理。但如果免除保证责任是在子公司处置时,则合并时不做处理。

4.各投资者不对子公司承担债务担保。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内容。IAS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20段说明:在参加报表合并的子公司中,应当归属少数股东方面的亏损,有可能大于子公司产权中的少数股权。这类超额亏损和任何归属少数股东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东应当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外,均应当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此后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吸收的少数股东分内亏损补齐之前,所有的这类利润应当分归多数股权。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除了特别情况外,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都应由多数股权 (母公司)吸收,以体现母公司应承担的经营决策责任以及集团资产的耗蚀情况,当然,为体现权利和责任对等原则,子公司以后产生的利润,也应先弥补母公司吸收的超额亏损。问题是,这部分超额亏损其实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集团的支出,若由合并净利润吸收,即降低了集团的经营业绩,经营者难以接受。怎样才能有一既不减少合并净利润又能表现为多数股权所吸收这样的两全之策呢?我们经研究认为可依照财政部财会函字 [1999]10号文的做法,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末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置“减: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反映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均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一般即为子公司的累计超额亏损),作为合并股东权益的减项;在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设置“加:本年末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反映子公司当年发生的超额亏损或在资不抵债期间报告的挣利润但仍未被投资者 (同样为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确认的部分,作为合并净利润的加 (或减)项。合并时,应将子公司发生的超额亏损借记 “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贷记“本年末确认投资损失”。这样就将子公司超额亏损由于无从抵消而冲抵合并净利润部分又于恢复,不减少合并净利润,但减少了股东权益。

由于《投资》准则规定,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及减值准备,从而形成投资者末确认的投资损失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一致。因此,还要区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有无股权投资差额 (减值准备略)两种情况予以分析。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不含股权投资差额,则末确认的对子公司的投资损失相当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属母公司部分,由于属少数股东的部分也末被确认,因此末被确认的投资损失总额即等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如果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包含有尚禾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当年,母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所占份额不一致。当股权投资差额为借方余额时,末确认投资损失往往小于后者,反之则相反。因为根据 《投资》准则的规定,当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时,投资者的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一般以零为限,此时的帐面价值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减值准备等。差异即由此产生。从而为合并报表带来的问题是:“末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应该反映什么数字?是子公司的全部超额亏损数?还是母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加子公司超额亏损中属于少数股东部分?实务界和理论界均有不同看法。持第一种观点者认为,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从证券市场购入上市公司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二是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一非上市企业,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三是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以上三种情况,除第三种情况外,均是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的原投资者或其他投资者的一种补偿或者相反,是对外交易的结果。即使是第三种情况,由于是成本法核算的结果,是被投资单位成为子公司以前形成的收益(或损失),并不属于集团内部收益 (或损失),因哗推销 价值应看作是集团对外的发生费用或是取得的收益。因此在合并报表中并不将其作为内部投资损益予以抵消。有鉴于此,当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当年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减至零,实际上是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既为摊销价值,合并时当然也不应予以考虑,而应以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作为“末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持第二种观点者认为, 母公司末确认的投资损失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所占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母公司对子公司一部分超额亏损的确认 (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的情况下),或者连一部分正常亏损也末确认 (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的情况下),而并不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实际差额还是客观存在,并未消除。 持第一种观点者将含股权投资差额的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减至为零看作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因而会在第一年的合并利润表中出现合并投资损失,在最后一年又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恢复而出现合并投资收益。持第二种观点者不将其看作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认为仅仅是多确认了损失而已,而这项多确认的损失恰恰说明了差额的继续存在。因此从第一年至最后一年,始终存在这部分差额。从合并净利润的角度看,两种做法的结果并无差异,这是因为在第一年前者是作为差额的摊销,未确认的损失就多,内部损失抵消得少,但加的末确认投资损失数额也多;后者作为多确认的损失,末确认的损失就少,内部损失抵消得多,但加的末确认投资损失数额也少,因此两者会保持一致,最后一年也是同理。但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结果来看,差异就很明显。合并价差的始终存在必然便所有者权益少扣除一块未确认投资损失。

两种做法,笔者较倾向于第二种。股权投资差额既已摊销,以后又恢复,似于理不合。而且事实上即使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为零,而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余额也是始终存在的。但笔者另一个观点是:当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减至零应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因为股权投资差额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团对外部的收益或支出,是一种商誉或负商誉 (虽然其中包括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帐面价值的那部分差异,但现行合并报表实务中一般不予区分处理),它只在购买或投资的那一个时点与子公司净资产有关,硬将其与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当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之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变化的处理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则合并报表的处理将不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

5.各投资者只对子公司承担有限债务担保。这种情况,在合并处理上可以看作是第1或第2种情况与第4种情况的结合。事实上,由于投资者一般不会对被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第1、第2种情况比较少,实务中第5情况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在计算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应将各投资方承担债务担保的数额予以扣除。这是因为从形式上投资方不再确认投资损失,但通过预计负债的确认实质上又确认了相应的损失。

综观上述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合并报表的处理,既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投资》准则的规定,也明确了母公司应承担的责任。而且在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处置时,只要在年末不将其纳人合并报表范围,不须做任何特殊处理。因此能够体现集团主体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并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

篇2: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它是产业发展、企业竞争的必然产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合并将是我国现代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同一控制

,我国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DD企业合并》,对企业合并的类别界定范围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在会计实务界中,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往往采用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而在此之前,美国会计准则则是明文废除权益结合法,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也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7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对企业合并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那么是否意味着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采用权益结合法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权益结合法在会计实务上会存在哪些问题?在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权益结合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笔者的部分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采用权益结合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较大的影响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对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合并的重组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会大于其账面价值,权益结合法下,用账面价值入账实际上缩减了合并方取得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这很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下降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的不对称情况或者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同时上升的情况。

笔者通过对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国际)的.合并案例发现,采用权益结合法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对企业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1月,东方电气支付100万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36 700万并承担债务231万,对其子公司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进行合并。

月至年12月期间,中国远洋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远散运、青岛远洋、深圳远洋等进行合并。

2007年1月,华电国际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国华电进行合并。

合并后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影响见以下各表:

(一)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二)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三)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上述几个合并案例皆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通过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对合并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将以上所列三个公司的数据加总平均,对比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对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如下:

这种财务数据的变动并不是进行企业合并后发生的盈亏的真实情况,而是会计处理方式本身带来的影响,这很容易变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二、采用权益结合法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上述案例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虽然有一大部分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权益结合法的运用相对于购买法对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众多的企业合并案例当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利用权益结合法粉饰报表的例子,以下通过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会计游戏”粉饰报表的案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强调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时候不应只看其报表数据,还应关注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文中提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建议在合并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一律按照合并时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在后续的计量中仍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存在的问题。

第二,建议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范围。考虑到采用权益结合法存在利润操作的问题,而根据新准则规定,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都应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然而,准则中的“同一控制”仅仅要求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却没有很严格地限定其合并的方式,而笔者认为,在应用权益结合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对于真正满足“权益结合”的合并才予以使用,这样必然会提高其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因此,笔者认为,属于新准则规定的“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且通过换股合并的方式实现的合并交易才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建议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企业使用权益结合法。之所以建议严格限制甚至是禁止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使用权益结合法,是因为考虑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类企业属于知识型企业,其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现在对资产评估的技术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水平而并没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英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浅析[J].财会月刊:会计版,(6).

[2] 胡 燕,李 源.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运用情况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10).

篇3: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

因此, 根据上述规定, 为了更谨慎、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当控股子公司超额亏损较严重时, 在没有证据表明少数股东有义务、有意向并且有能力弥补超额亏损时, 母公司应承担子公司的全部超额亏损。特别是超额亏损金额巨大时, 更宜采用这种做法。会计准则规定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全部合并, 避免了母公司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会计准则虽然允许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却仍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对“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会计处理。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如果子公司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即母公司的该项投资尚存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可能, 则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将该超额亏损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同时减少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因为在超额亏损子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下, 无论是从整个集团的角度还是从母公司的角度看, 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都应由母公司承担, 而只有在子公司破产清算的情况下, 母公司才能免除对子公司出资额以外的义务。因此, 笔者认为在超额亏损子公司持续经营的情况下, 在将超额亏损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同时, 还应减少母公司的合并净利润。

在具体会计处理中, 母公司对于持续经营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应继续确认为投资损失, 可在其财务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反映或者在“其他长期负债”项目下增设“应计被投资单位负债”明细项目反映;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将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 (应计被投资单位负债) 进行抵销处理。

如果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超额亏损子公司后来又破产清算, 这时可再将超额亏损抵减合并收益。这种处理符合谨慎性原则, 因为子公司已经破产清算, 母公司对子公司出资额以外的义务可以免除。

2.如果子公司已经不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即近期拟进行清算, 那么该子公司不应被纳入合并范围, 以防止企业利用合并财务报表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母公司对超额亏损子公司提供了债务担保或其他形式的财务承诺以及大额债权, 即使超额亏损子公司破产清算, 母公司仍应对其债务担保或其他形式的财务承诺以及大额债权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因此,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母公司对该类子公司存在债务担保或其他形式的财务承诺以及大额债权时, 应充分估计由于债务担保或其他形式的财务承诺以及大额债权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对此,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 应通过“预计负债”科目充分反映该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对母公司和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篇4: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的行为,它是处理企业合并的主要会计方法之一,是将企业合并视同购买一般资产来处理。合并方在对合并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合并视为购买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或股权,同时承担企业的债务,购买法就是要求并购企业在并购日,将并企业的资产、负债,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记入并购企业在并购方的资产和负债,并购或成交价格超过所确认的被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务价格的差额列商誉,在以后各分摊,计入损益或将其冲减所有者权益。

(一)并购生效日的确定

确定合并日是进行合并账务处理的前提,也是确定并购企业利润表的关键。这实际上就是确定并购日所支付给被并方的各项目的公允价值.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并购并一次性完成的,也不一定是在通常情况下的“钱货两清”交易。所以,应以不是哪一时点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准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确定资产评估价值和并购成本的时间依據,是进行并购账务处理的基础。为此,在美国和英国的有关会计准则中对并购日的确定方法作了规定。

在美国,APB NO.16明确提出:收购日就是收购生效日,在通常情况下,指收购方收到资产的同时放弃其它资产或发行证券的日期,然而,为了方便起见,参与收购的各方可以将收购开始日与收购完成日之间的某一会计期间的期间指定为收购生效日,所谓收购生效日通常是出于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日期。

从英美的规定看,它们在此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美国的规定主要从并购交易的具体方式上认定,即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等何时发生转移。英国则主要从并购的实质——取得控制权为目的进行认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日是指购买方实际取得对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购买企业应当于购买日将购买成本分摊到取得的被购企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和符合确认标准的或有负债。购买企业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各项资产负债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全额确认。购买成本超出购买企业所占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值的差额,应作为商誉并在购买日确认为一项资产,如差额为贷方,应重新评估被购企业可辨认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辨认和计量,以及购买成本的计量,重新评估后,依然存在的贷方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收益。

(二)评估确定所获得可辨认资产和负担负债的公允价值

在购买法下,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并购时,对所获得并购公司可辨认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按收购日的公允价值反映,且这也是确定并购商誉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公允价值反映的目的就是为被并购公司的资产和经营成果建立一个现实的起点。而被并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帐面价值与该目的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因为被并公司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不是源自报告主体的交易;从购买法的观点来看,它们实际反映的是二手资本的原始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试图公平地处理并购交易,以说明并购方花费了多少和从所支付的代价中得到多少。因此,必须分析所获得资产和所承担的公允价值,以了解它们值得并购公司支付多少。

何为“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英国1985年公司法指出“所谓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是指那些可独立处置或偿付的项目,在处置或偿付时不需要处置该主体的经营,且是被收购主体在收购日所存在的”为了较准确地评估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确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项目

首先,应当检查被并企业的确帐面记录是否正确,帐实是否相符,并核实债权债务,实物资产项目的盘盈盘亏,可直接增加或减少被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确实不能收回的债权可冲销备抵坏帐帐户,如已无备坏帐帐户可资冲抵,应减少被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其次,要分析被并企业的“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以及“递延资产”等项目。由于企业并购与企业破产清算有所不同,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的若干项目可能与并购企业以后的一段经营期有关。凡与以后经营活动有关的仍应保留在原来的帐户上,作为被并企业的一项资产,如预付的财产保险费、职工保险费、固定资产装修等。“预提费用”也是如此,对以后不必支付的部分可增加其所有者权益,如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而尚需支付的部分则继续保留如预提费用等。

最后,还要考虑被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如员工的工资、福利费支出,设备修理费等。

2.评估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

为了较准确、公平地反映被并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通常要聘请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以评估出的公允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依据和基础。由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具体类别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有价证券按当时的可变现净值确定;应收帐款及应收票据将来收取的数额用合适的利率计算出现值。如属必要,也可减去估计的坏帐损失或催收成本,存货按其存在的形态分别确定等。只有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才能合理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并购成本的计算

并购成本就是并购方为并购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并购交易价格,并购交易价格应以被并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种因素,经并购双方谈判确定。并购方在支付价款时,可支现金,支付其它资产项目或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这里最关键的是确定“公允价值”因为并购交易不象一般的商品交易,其交易价格可通过公开的市场予以确定。为了较准确地反映并购交易的价格,体现这种特殊交易的“交换价值”就是必须借助于公允价值。

由于并购所支付的资产类型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

若支付的是现金,可按其实际支付确定,但若即若离支付日在并购生效日前后,则应考虑时间价值。

证券的公允价值应根据并购日该证券的市场价格。为了消除证券价格短期波动性影响,这一价格通常可取购买日之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若某项证券无公开市价,则只有通过估计,在估计时应考虑该证券的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类似证券的价值,价格盈余比率,产生的红利和预期可比较证券的成长率及其它任何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对可转换优先股还要考虑可转换权利的价值。一般认为,转换的可能性越大,其公运价值就越接近其转换权到期时的公允价值。

其它货币性项目,根据所支付的金额为其公允价值,但必须考虑预期支付或收到的数额及时间性;对长期项目,应考虑贴现值。非货币性项目,主要根据其市价、重置成本等。

(四)并购商誉及其处理

目前,合并商誉的处理方法存在诸多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记录为一项资产,然后在估计使用受命期内,通过损益帐户摊销。

2.记录为一项资产,然后在估计使用寿命期内摊销,其摊销额抵销储备帐户。

3.在收购日直接从储备帐户消除——立即注销法。

4.除非有证据表明商誉的价值永久性减值,否则,无限期地保留在借方帐户中。

5.在收购期内作一次性记作费用。

6.记录为一项资产,以后有规则地对其内在商誉进行重估价,确定其减损额。但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合并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商誉记作递延资产处理,合并企业中所确认的商誉价值应无形资产帐户予以登记,并在规定年限内分期 摊销。

7.列作所有者权益的一个减项。

二、权益结合法及其会计问题

权益结合法又称权益联营法,是负债合并的企业采取增发股票的形式,以换取被并企业原有股票并予以注销的合并方法,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对一个联合后的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活动,实施联合控制的经济行为。它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参与合并的企业共同管理合并企业权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权益结合法下,权益继续存在,以前的会计基础保持不变,只需对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按账面价值相加,构成新实体的资产和负债,并调整股东权益,不存在商誉问题。

(一)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

从目前的会计规范看,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已越来越受到限制,为了防止滥用此法,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和会计准则上都严格规定了其独特的使用范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16号意见书中,对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条件作了以下12项具体规定:

1.参与合并各方是自治的,即在合并计划订立前的两年内,一方不是另一方的子公司或分部。

2.参与合并各方独立于他方,即从合并开始到完成的期间内相互持有对方发行在外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不超过10%,除非所持有的股份是用来交换为执行合并计划而发行的股份,同时,不能被其他任何公司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

3.合并应在一次性交易中完成,或在计划订立后一年内完成。

4.该交易的实质是交换股票,即并购方支付方式主要是交换股权。至少要替换90%的普通股来交换其它参与合并的公司在合并计划完成日“几乎全部的”外发有表决权普通股。

5.每一參与合并的公司必须基本上保持有表决权普通股的同等股权。即任何参与合并的公司在收购日开始前两年,或在收购日完成日之间不得通过企图影响合并的股票交易、退回、发行及分派等行为来改变这些股权。

6.在交换股票的并购中,并购后每一普通股股东的权益比率应保持不变没有任何溢价产生。

7.并购不得剥夺或限制并购各方股东的股票权。

8.并购必须在计划完成日之内完成不允许对证券发行或其它

回报作出保证。

9.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并购完成后或在并购协议中不允许直接或间接地回购或退回普通股以影响并购。

10.被并企业不能作出针对并购前企业股东利益的财务安排,如再三并购中通过股票发行的担保,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权益证券的交换。

11.被并企业在两年内不得出售并购公司的重要资产,但不包括清除重复设备或减少多余的生产能力。

12.10%规则。(除上面提到10%的数量标准外,10%规则在实务中还用于判断某交易是否违反这一数量标准,在5中要求不得回购有表决权的普通股超过合并时所发行股票的10%,在4中要求公司间相互投资不能超过10%

以上通过对参与合并企业的性质(1—2条),并购方式(3—8条),未预计到的事后交易事项(9—12条)的规定,根本目的就在于尽量堵住权益集合法的条件可能存在的漏洞,避免对权益结合法的滥用。

(二)权益结合法应注意的问题

1.权益的消除

在权益结合法下,当采用发行股票进行合并时,将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帐面价值记帐所有者权益不变,但应按合并企业发行的股票价值入帐,这就需要调整和消除被并企业的原有所有者权益。对收购来说,投资成本通常是按控股公司实际合并时所发行股票的名义价值及其它支付项目记录的。但有关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并时,必须消除子公司的股本和反映在控股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对子公司的投资。

当投资成本小于子公司股本的名义价值时,这两个项目对抵后,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剩下一个贷项,一般将它作为资本储备。

当投资成本大于子公司股本的名义价值时,则回出现一个借项,若出现借项利用某种方式在合并储备中消除,通常首先与最有限制性的储备项目抵消。

2.并购费用的处理

在权益结合法下,并购费用一般是作为发行费用, 从并购公司的股票市场溢价帐户中消除。然而,还有一些费用与发行费用无关,则不能采用这一方法,而是将它们作为合并期间的损益处理,通常记入“非常项目”。

3.会计期间不一致的处理

在并购中,若编制合并报存在会计期间不一致的问题,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合并报表要追溯既往重新表述,这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且更难解决。

就控股公司的会计期间来说,要真实反映集团公司财务报表,就要求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与它的母公司一致而不是正好相反。在通常情况下,母公司能改变自己的会计参考日期,但这仅仅对未来可以作到,而不能溯及既往。因此,必是在控股公司每一个有关的资产负债表日为子公司编制财务报表。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各有利弊,从准则指定的角度看,这两种会计政策的利弊应从合并业绩计量、并购决策优化和收益操纵防范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就合并业绩计量而言,购买法明显优于权益结合法。购买法能显著地提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并且,购买法在价值交换基础上对企业合并进行记录,能够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所支付价格的全部信息,从而让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后续业绩进行有意义的评价,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不能提供类似的信息。就是说,购买法以公允价值为新的计价基础,在报表上对被购买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以及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进行确认和摊销,在合并业绩的计量上实现了投入(表现为全部购买价格)与产出(表现为合并日后实现的利润)的对称性配比。而在权益结合法下,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合并业绩往往被夸大。

从并购决策优化的角度看,购买法有助于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感,迫使他们在作出并购决策时,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首要标准对购买价进行审慎权衡,防止他们出于私利或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从事“价值毁灭式”的并购行为。这是因为,购买法要求企业对合并的全部初始成本(表现为全部购买价格)进行全面反映,如果企业管理层不惜代价进行非理性并购,在个别报表或合并报表中就会出现巨额的商誉。而对巨额商誉进行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将大幅降低企业对外报告的利润。利润的下降不仅将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分红或股票期权价值,而且可能引发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导致股东逼迫管理层辞职。

在收益操纵方面,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利用购买法操纵收益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利用公允价值确定或资产减值计提固有的自由裁量权,蓄意低估被购买方的资产或高估其负债,以便为合并后报告较高的盈利创造空间;二是以拟采用协同效应举措(如压缩经营规模,调整业务结构,精简机构人员等)为借口,蓄意高估重组准备,并在合并后秘密转回或用于冲减经营费用。此外,采用权益结合法时,由于无需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和相关资产及资产进行重新计价,合并后,通过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却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即可瞬间实现经营收益或非经营收益(如处置长期资产),同样也会夸大合并效益。

可见,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会计政策。也就是说,企业合并主体有独立主体和关联主体之分。选择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逻辑基础应当以企业合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反映,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除非无法辨认购买方,否则应当以购买法反映。这构成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1] 汪祥耀等著,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3月.

[2]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明辉,论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4]黄世忠,陈箭深,张象至,王肖健,企业合并会计的经济后果分析――兼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计量属性的整合[J].会计研究,2004(8)

篇5: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60 000

贷:本年利润960 000

假设20×2年至20×6年,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均实现利润160 000元。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在发生亏损以后的五年内可以以税前利润弥补亏损。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2年至20×6年均可在税前弥补亏损。此时,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2年至20×6年终了时,均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60 000160 000

20×2年至20×6年各终了,按照上述会计分录的结果,20×6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期未余额为借方余额160 000元,即20×7年未弥补亏损160 000元。假设该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7年实现税前利润320 000元,按现行制度规定,该公司只能用税后利润弥补以前亏损。在20×7年终了时,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先应当按照当年实现的税前利润计算交纳当年应负担的所得税,然后再将当期扣除计算交纳的所得税后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在本例中,假设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7年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其纳税所得额为320 000元,当年应交纳的所得税为320 000×30%=96 000(元)。此时,该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计算交纳所得税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96 00096 00096 000

000贷:所得税

(2)结转本年利润,弥补以前未弥补亏损

借:本年利润224 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24 000

篇6: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一、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资不抵债的被投资单位

母公司对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不能再认定为本公司的子公司, 不应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主要包括三类: (1) 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原子公司; (2) 已宣告破产的原子公司; (3) 母公司不能控制的其他被投资单位, 如已被政府接管的被投资单位。对上述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且资不抵债的被投资单位, 在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不做会计处理。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仍按原来的核算办法处理, 对原子公司按照成本法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

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超额亏损时, 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一条的规定,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 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 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其中, “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债权项目, 但不包括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产生的长期债权。如果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投资企业将履行其他额外的损失补偿义务, 还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义务, 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同时确认预计负债。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 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 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对应顺序依次为: (1) 减记以前年度确认的预计负债; (2) 恢复以前年度减记的长期债权项目; (3) 恢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二、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 根据其他有关资料, 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 由母公司编制。即在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需要在合并工作底稿中通过编制调整分录, 将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但并不改变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簿记录。

例1:甲集团公司2007年年末对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 其中投资成本为1 500万元, 减值准备为1 200万元。甲集团公司对A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 500万元, 持有A公司表决权资本的75%, 采用成本法核算, 投资后从未收到A公司分配的股利。A公司自2006年成立起就连续发生严重亏损, 2007年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为2 000万元, 未分配利润为-1 600万元。2008年A公司当年亏损800万元, 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 除未分配利润外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事项。A公司章程约定少数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法律责任。甲集团公司与A公司之间没有关联业务往来, 年末没有债权债务关系, 对A公司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0。

甲集团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 (单位:万元, 后同) :借:资产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300;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300。

甲集团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假定甲集团公司与A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完全一致, 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 不考虑甲集团公司和A公司及合并资产负债的所得税影响。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会计调整分录:

(1) 冲减成本法核算累计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借:长期股权投资1 500;贷:资产减值损失300, 未分配利润———年初1 200。

(2) 按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随后就要抵销, 不需再确认预计负债)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 200 (1 600×75%) , 投资收益700 (400×75%+超额亏损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 900 (1 500+超额亏损400) 。

或者合并会计分录 (1) 和会计分录 (2) , 直接将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借:投资收益700 (400×75%+超额亏损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00 (超额亏损400) , 资产减值损失300。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合并抵销分录:

(1)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借:股本2 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2 400;贷:长期股权投资-400。

(2) 内部投资收益的抵销:借:未分配利润———年末800;贷:投资收益700, 少数股东损益100。

例2:沿用例1, A公司在2009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00万元, 除未分配利润外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事项。

由于甲集团公司对A公司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因此2009年12月31日不做账务处理。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会计调整分录:

(1) 冲减成本法核算累计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借:长期股权投资1 50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 500。

(2) 按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 900;贷:投资收益200 (已确认的超额亏损转回) , 长期股权投资1 700 (1 500+200) 。

或者合并会计分录 (1) 和会计分录 (2) , 直接将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00 (年初超额亏损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00 (年末超额亏损200) , 投资收益200 (已确认的超额亏损转回) 。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合并抵销分录:

(1)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借:股本2 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2 200;贷:长期股权投资-200。

(2) 内部投资收益的抵销:借:投资收益200;贷:未分配利润———年末200。

例3:沿用例2, A公司在2010年实现利润1 000万元, 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800万元, 除未分配利润外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事项。

甲集团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600 (800×75%) ;贷:资产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600。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会计调整分录:

(1) 冲减成本法核算累计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借:长期股权投资900, 资产减值损失60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 500。

(2) 按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 700;贷:投资收益800 (800×75%+超额亏损转回200) , 长期股权投资900 (1 500-800×75%) 。

或者合并会计分录 (1) 和会计分录 (2) , 直接将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借:资产减值损失600, 未分配利润———年初200 (年初超额亏损200) ;贷:投资收益800。

甲集团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以下合并抵销分录:

(1)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借:股本2 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1 200;贷:长期股权投资600, 少数股东权益200。

(2) 内部投资收益的抵销:借:投资收益800, 少数股东损益200;贷:未分配利润———年末1 000。

摘要: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对资不抵债被投资单位涉及的会计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资不抵债,被投资单位,超额亏损

参考文献

篇7: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问题

一、引言

企业合并准则所规范的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控制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二、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分析比较

1.含义

(1)权益结合法。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权益结合法。该方法下,将企业合并看作是两个或多个参与合并企业权益的重新整合,则于最终控制方的存在,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该类企业合并一定程度上并不会造成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最终控制方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出售或购买。

(2)购买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采用购买法。购买法是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该项交易中购买方取得了被购买方的净资产或是对净资产的控制权,应确认所取得的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债务,包括被购买方原来未予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所谓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购买法将企业合并看成是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经济行为,购买方利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购买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实现企业合并后,合并企业实现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被合并企业则失去对资产的控制权。

2.会计处理

(1)计价基础不同。由于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合并是否影响有关会计假设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计价基础不同。在权益结合法下,在实现企业合并前后,被合并企业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因为合并活动的发生而发生改变,因而被合并企业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动,原有的资产以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依然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经济资源的价值,因而依然采用账面价值进行合并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在购买法下,企业认为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以及负债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原有的账面价值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因而应该重新进行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合并方一般应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企业应该根据账面价值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及合并现金流量表等,并且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的相关净利润也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同时,在权益结合法下,因为采用账面价值核算,不存在账面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所以不用在商誉中予以说明和列示。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制合并中,购买方一般应于购买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其于购买日开始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情况。在合并资产负债中,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辩论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体现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因购买日不需要编制合并利润表,该差额体现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应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作为购买方的母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后,应单独设置账簿,记录其在购买日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被购买方可辩论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作为企业合并当期期末和以后期间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

(3)有关费用处理不同。采用不同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其发生费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发生的有关费用,指合并方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如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审计费用、资产评估费用以及有关的法律咨询费用等增量费用,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法下,合并企业为实现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应当直接计入企业的合并成本中

三、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1.权益结合法存在的问题

权益结合法下会计核算采用账面价值进行核算,在某些情况下无法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现有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因而在实施企业合并时无法准确衡量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同时,由于企业合并报表中要反映被合并企业完整会计期间的利润状况,因而可能成为企业优化经营业绩的工具。例如,企业为实现年度的经营计划和盈利目标,可能会在每年年度期末实施大规模的收购计划,收购经营业绩较好,企业盈利状况好的企业,从而将被合并企业的利润列报在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粉饰合并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蒙蔽报表使用者。

2.购买法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健全的证券评估市场等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因而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准确获取资产或负债的准确价值。同时,由于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操纵企业利润提供便利和可乘之机。根据新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利用重估技术进而在合并日后调整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而操纵企业利润,为以后企业进行筹资活动或融资活动等某些特殊活动而进行利润调整埋下伏笔。

(2)商誉问题。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购买法核算下,企业合并成本超过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商誉。但在实际会计操作中,商誉的存在为企业实现利润操作提供可能性。同时,针对于企业在合并时确认的负商誉,经过测试后,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账户进行核算,因而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企业在合并时可以确认大额商誉并与此同时提取大额商誉减值准备,但在完成企业合并的以后年度内,经过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发现商誉没有发生减值,从而将原已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予以转回,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净利润。

四、总结

虽然两种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综合来讲,我国还是应对企业合并的核算方式统一采用购买法。首先,购买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会计惯例,比较客观、真实,也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方法的国际趋势,相比之下,权益结合法易于被操纵使用,须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只有极少数国家采用;其次,权益结合法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因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一般只会对报告盈余的差异做出反应而不能对由于会计政策差异导致的利润差异进行调整。这种市场环境会使证券市场资金流向那些采用权益结合法产生较高会计利润的企业,使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的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高于采用购买法合并的公司的股票价格。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相比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统一采用购买法,可以实现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与透明度。采用统一的核算方式,也将方便会计人员掌握,更好的对企业合并的核算进行规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新准则下企业合并会计存在的问題及措施探讨[J].中国外资.2011(19).

[2]韦军宁: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研究——论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9(06).

[3]周 凤: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之差异比较[J].会计之友.2009(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超额亏损合并会计处理研究会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亏损合同的账务处理08-18

清理亏损企业管理论文04-20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04-26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提纲11-15

用超额造句04-20

超额分红激励方案05-04

个税超额累进税率07-01

个税超额累进计算表08-11

亏损04-11

投资亏损十大原因04-27

上一篇:早安成功激励语录下一篇:与学生控辍保学责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