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重要化合物评课稿

2024-04-08

钠的重要化合物评课稿(精选8篇)

篇1:钠的重要化合物评课稿

一、Na2O与Na2O2

1、物理性质:色、态

2、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2 CO2=2 Na2CO3+ O2

3、用途:

二、Na2CO3与NaHCO3

1、物理性质:色、态、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用途

篇2:钠的重要化合物评课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性质的异同;

2.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以及二者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及钠钾的焰色。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表格,使学生对比掌握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实验的方法,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加深认识,深化理解;

3.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归纳和实验来夯实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中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氢钠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对比,讨论,归纳,讲解。

四、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对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顺序进行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具有相似性,便于学生从中找出共性,想成规律性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进行认识和推断。

对于钠的化合物性质重点还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是通过列表了解,化学性质主要是通过实验探讨,进行推理归纳进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三)焰色反应

定义: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篇4: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1)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大,学习态度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用水点火、用二氧化碳点火实验引入;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实验创新的乐趣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本节课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多个“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重难点突破的成功: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滴水生活、棉花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燃烧等违反生活常识的情境引入,实验设计探究、问题解决与拓展来层层深入落实相关重点,突破难点。

(3)学法的成功:

在本节课里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把握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以生活常识水能灭火引入实验:滴水生火,让学生大胆设想、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4)实验改进的成功:

本节课对书本中的以下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一是Na2O2与水反应。二是 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对比实验。不仅节约时间,同时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在本课中,还增加了一个Na2O2与CO2的实验,将一团包有Na2O2粉末的棉花投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几秒钟内,棉花剧烈燃烧。该实验有力说服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产物中有O2。该实验简单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之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深怕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还很不够。

2、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不强,本节课只能完成课本的基础知识教学,没有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与思考,使教学存在不足。

篇5:《分离混合物》评课稿

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胜利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谈一谈我在本课教学时比较胜利的地方。

一、充沛准备活动资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分离小米、绿豆、黄豆、蚕豆;分离粳米、面粉;分离木屑、铁钉的混合物。其中后两个活动要求同学们能自身想方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同学们想出的方法能充沛得以实施,我绞尽脑汁,在让同学动脑想方法之前自身先进行考虑,估计出同学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所想到的这些方法,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准备了一套小筛网,供分组实验时使用。在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中,簸箕、盒子都是同学们会想到的分离工具,于是,我从家里拿来了几个饺子板,没有盒子就发动同学回家去寻找。在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活动中大局部同学会想到使用磁铁这个工具,于是,我为每组准备了一块磁铁,也许有些同学会想到用水来分离木屑和铁钉,我就为每组准备了一烧杯水,继而我又想,在水中怎样取出木屑或铁钉?于是我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镊子、一个小筛子。

由于活动资料准备得十分充沛,同学们想出的方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二、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三个分离活动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一个活动通过让同学参与两次竞赛(用手择豆子和用小筛网筛豆子)使他们体验到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通过探究小筛网的用法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合理使用工具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个活动是分离粳米和面粉,在第一个活动同学们认识到使用工具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个活动能够运用哪几种方法,需要运用哪些工具,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集思广议,从中找到几个合理的分离方法。由于用簸箕和纸盒分离有些同学很少接触,因此在小组活动前先让会使用这两种工具的同学进行示范,通过小组讨论,全班研讨,同学示工具的重要性。第三个活动分离木屑和铁钉,让各组同学进行方法的研讨,资料的选择以和实验的操作,由于前两个活动为此活动已经奠定了基础,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只热情高,思维活跃,做起事情来还井井有条,在汇报时,各组同学们积极发言,把本小组所使用的方法一一进行描述,有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同学们逐步掌握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同时还开拓了同学们的思维,提高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在第一个分离活动中,当老师把筛子发给各组时,同学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筛子,于是,在进行竞赛之前,各小组先要进行讨论:你组怎样使用筛子才干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只见各个小组的同学把小筛网取出,他们发现原来这个筛子有三层筛网,那么先使用哪个筛网呢?小组内的同学发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打算先用大孔筛网,有的打算先用小孔筛网,还有的打算先用中孔筛网,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规范,于是各组开始尝试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各组确定使用筛子的方法竞赛,赛后进行使用工具方法的介绍和演示。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同学们体会到要提高效率,不只要使用工具,还要正确地使用工具。

在进行粳米和面粉、木屑和铁钉的分离活动中,各组不只先进行方法的研讨,还进行活动资料的`选择,有几个小组虽然选择的资料相同,但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却不相同,比方,好几个小组都想到了用水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方法,于是他们都选择了烧杯和水这两个工具,但是当把锯末和铁钉的混合物倒在水里时,问题出现了,在水里锯末和铁钉是分开了,但是怎样把锯末和铁钉分别从水中取出来呢?每个小组的同学立刻展开了讨论,并确定出要使用的方法,有的组同学用筛网把锯末筛出,水流到另一个杯内,钉子留在杯底。还有的组的同学用镊子把铁钉从杯底夹出,再用筛子把水和木屑进行分离,实验操作之后,我请同学们进行汇报和演示,通过比较,同学们认为还是第一种方法既快又容易操作,这一探究活动使同学们懂得要提高工作效率不只要合理使用工具,还要灵活地使用工具。

这节课,同学们进行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亲身经历了多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每个分离活动后,我总是要问一问同学,你们觉得在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同学们说的都是最容易操作,而且速度最快的方法,如前两个分离活动,同学们认为,筛子是最好的分离工具。而在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活动中,磁铁是最好的分离工具,有的同学说,再进行这项活动时,我会马上使用XX工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才干让同学们懂得要提高工作效率还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

同学们亲历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不只懂得了只有合理、灵活、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才干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能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

四、注重效果的汇报。

同学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这节课,为了促成同学回顾自身的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我注重让同学进行交流和汇报,进一步深化认识。

在进行交流和汇报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第一个分离活动——分离小米、绿豆的活动后,我分别请在竞赛中获得冠军的小组和速度最慢的小组到前面演示,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认识到合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在第二个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前,由于同学们对使用饺子板和盒子的方法较生疏,于是我先让同学研讨交流操作方法,由于在活动前已做好了铺垫,因此我让同学们在活动后进行汇报,你组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发言,汇报探究结果。在第三个分离活动后,请每个方法不同的小组,同时到前面进行演示汇报,并说明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使同学们体会到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有的方法容易操作,速度快。因此在进行分离活动时,要灵活地、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

五、学科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融入到生活中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活动资料的选择上,无论是小米、绿豆、黄豆、蚕豆,还是粳米、面粉、木屑、铁钉,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分离工具:筛子、饺子板、纸盒、磁铁等也是家庭经常使用的工具。

这几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的问题,第三个活动即以我们的生活实际来引入:一天,我打算用木屑把地好好擦一擦,扫一扫,可是,一不小心把桌子上的钉子撒在锯末里,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方法,把钉子从锯末中分离出来。这个引入一下子就把生活拉近了。

篇6:钠的化合物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篇7:钠的化合物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 、 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 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 、 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 、 与 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 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 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与水作用除生成 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 外也还有氧气,所以 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 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 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 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 、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 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 也具有和 相似的性质:

碳酸氢钠也具有 相似的性质:

[1][2]下一页

篇8:《钠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1、首先从分析教材开始,发现新旧教材教学内容不一样。旧教材有氧化钠,新教材只讲过氧化钠;旧教材有硫酸钠,而新教材介绍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旧教材只有一个实验,新教材却增加了3个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化学探究上的功效,弥补了教旧材的不足。同时新教材重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图示钠盐的用途介绍,强化了化学史教育,侯氏制碱法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好素材。

2、从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十分有限,实验更是薄弱环节,在初中做过的实验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很少。学生对实验虽然感兴趣,但不一定能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如何把实验作为一个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把学生从观察到的复杂多变的现象引入问题的情境当中,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希望学生能进行实验探究。

3、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对比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 Na2O2 的性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的方法。

5、教学模式:采用2种方法。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采取探究法,从杨利伟在太空仓中生活需要氧气,而氧气从哪儿来呢?从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通过2个实验: 二者与稀盐酸反应,从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上去比较,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加热实验进行比较,寻找不一样的地方。

6、实验改进: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教材中做Na2O2 和H2O实验时,没有滴加酚酞,今天实验时改加酚酞,为什么?酚酞变红说明有碱(NaOH)生成,后又变无色说明Na2O2 具有漂白性,拿什么来说明?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Na2CO3 、NaHCO3 与盐酸反应实验时也做了改进:用等质量的Na2CO3 、NaHCO3 和盐酸反应,来比较它们的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量的不同,这也为以后学习反应速率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这个实验还可把它从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假如说用秒表控制时间,用量筒测出被CO2 气体排出的水量。把最后一个加热NaHCO3 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自己做了一些W型玻璃管,通过对比实验,最大好处,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试剂用量少,节约时间,注意环保。

7、小结:除本节课的知识点小结外,对这节课的思维方法作了简单说明,从杨利伟的航天发现(提出)问题,经过Na2O2 的实验探究,解决了问题;从Na2CO3 、NaHCO3 与盐酸反应、加热反应的探究,比较、判断得出二者性质的不同,达到第二个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值得注意与改进的方面:

1、对课的分析一定要透彻,首先要确定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高一知识体系,仍至高二、高三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眼睛不能只盯住本节的几个知识点去设计思考问题。比如,在处理过氧化钠的教学中,除进行实验探究外还可以与氧化钠进行对比教学,考虑到时间紧,那么在上节课时就该处理好氧化钠的知识复习,为本节课的对比教学作好铺垫。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最易犯的错误,因为他们不熟悉教材,不了解三年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相互关系。

2、对《侯氏制碱法》资料使用还不够充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时,教师应该先画龙点睛般地对侯德榜先生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再联系杨利伟航天作30秒钟的演讲,点燃这节课的高潮,这样给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

3、对实验的改革既要大胆、心细,更要注重科学性。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都易发生反应。B组的实验三:用嘴通过玻璃管对准用脱脂棉包着的过氧化钠吹气,就代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有些不妥。大家知道嘴吹出的气中不仅含二氧化碳,还含有大量的氧气和水。这与初中所学的,用嘴吹出的气体(代表CO2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不一样。

4、讨论题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应多留给学生几分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联系离子反应知识,得出多种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方法,这是学生知识生成的亮点。

5、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注意准确、规范。

上一篇:弊端的反义词下一篇:发挥工会职能,实现企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