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名称由来

2024-05-13

万圣节名称由来(精选14篇)

篇1:万圣节名称由来

一、中国别名由来

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如“长夜难明赤县天”;或称神州,如“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华夏 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策,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中华

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中夏、方夏、函夏 都是有关中国的代称。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此后,中夏即指中国。方夏,《书经》中有“诞膺天命,以抚方夏”之句,《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李贤注解说:“方,四方;夏,华夏也。”宋代秦观《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中有句:“举令典于宫闱,溢欢声于方夏。”所以方夏也指代中国。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所以函夏也代指中国。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及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 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弁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 晋朝文人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成,燕歌以咏。”

九域 《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 《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海内 《词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作海外。

二、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由来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 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篇2:万圣节名称由来

爵位表示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各爵。

“公爵”一语源于拉丁文,原是罗马帝国后期人们对那些负责保卫帝国安全的高级军官的称呼。后来入侵的“蛮族”人借用这个词把他们建立的国家中实际掌管大片领土的那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称为公爵。以后,欧洲国家才逐渐把这个词当作高级贵族等级的.名称。

“侯爵”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最初是日耳曼国家的人对镇守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员的称呼,后成为专指低于公爵而高于伯爵的贵族的称号。

“伯爵”一词源于拉丁文。罗马帝国晚期,臣民用它来称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手下的官员也称为伯爵。以后这个词变成了对公爵略低的贵族的称号。

“子爵”一词亦源于拉丁语。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把伯爵在某个地区的代理人称为子爵,或称为副伯爵。后来这个词便成为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之一种,列于伯爵和男爵之间。

篇3:台湾名称的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秦朝称台湾为“瀛洲”;三国称为“夷州”, 隋代改称“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叫“东番”;后又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及“台湾窝”等称谓,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后, 曾改名为“东都”, 其子郑经继位时, 即更名为“东宁”。清朝复名为“台湾”, 设置台湾府, 隶属于福建省, 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 有五种说法:1.因该岛浮海如平台, 地形似弯弓, 故名台湾。2.根据台南附近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3.是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4.是从“台湾窝” (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 演变而来。5.是由荷兰人在台江的湾头筑台而命名曰“台湾”。

篇4:“商人”名称的由来

夏以后的商朝,逐渐建立了奴隶制国家。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商朝的商业贸易也得到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水陆运输行业化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商人。但是,当时却并不叫商人也并没有商人这个名称。

谁曾想到,一名之始竟然与商朝的兴亡相关联。

在公元前16世纪时,商族在一个叫亳的地方(今天的河南商丘县北)建都,后又迁往殷地,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商。商族主要活动在当时被称为滴河的清漳、浊漳两河流域。在殷商建国的600年间,虽曾八迁都城,但一直在清漳、浊漳两河一带。商,之所以为商也便得名于此。

后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可是周公旦对商朝仍不放心,为了消除商朝的历史痕迹,遂将滴河改名为漳河。周王除了对商朝的贵族集中于一处严加管束外,对其善于经商的商朝遗民也基本限制其自由并只准许继续经商,这些被集中管束的商朝遗民经商者被通称为“商人”,以便与周朝人区别开来,这显然带有轻蔑和歧视之意。可年深月久,人们慢慢忘记了商人“贱民”的含义而成为了买卖人的代称。

至今3000多年来,“商人”的称呼一直经久不衰。

“商人”与乌龟壳上的“船”

人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与水陆交通息息相关,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却不得而知,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

9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偶然买到了一些刻有花纹的乌龟壳和牛胛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花纹,几乎隐藏著3000年以前殷商社会的所有秘密。这些乌龟壳和牛胛骨俱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殷商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尽管在已经发现的4000多个古文字中,能够认出的仅有千把字,然而当时社会生活的画卷已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被发现的文字就是今天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甲骨文。刘鹗加以编纂成书,就是今存的非常珍贵的《铁云藏龟》。

我们从甲骨文中获知,商代虽已有多种交通工具如木板船、方舟和独木舟,但仍以木板船为主。木板船之“舟”字型,酷似实物的木板船:,稍有差异的是,有的“舟”字中的横线有单有双,似乎表示着横梁的宽度。木板船是由一条条纵向和横向的木板组合而成的,“舟”字中的横线相当于实物的肋骨、隔壁或隔舱板等构件。它们既可以分船体为多舱,又可以支撑两舷纵向船板以提高船体的强度,特别是还能使纵向的船板延长,这样便可以用较短的木板制造出长宽不等、深浅不一的各式各样的船。木板船也就可以通过尺度的变化提高稳定性和航速,这不仅为当时也为以后的船舶朝大型化演变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中的“舟”字群中,独有一个木板船旁加曲线的字船旁加木板,这是为了使木板船增加其稳定性。这样的结构逐步演变为后世的“戈船”或“边架艇”。

与船字相似的还有个“般”字(音盘),此字颇像一个持篙人撑水使木板船旋转。《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义为:“象舟之旋也。”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则直接解释为“舵”,当然这个字也极有可能就是舵的雏形。

第二种船便是方舟。在《续甲骨文》编上中,收录有292个“方”字,该书解释为“并船也”,即两船合并在一起。方舟之制始见于周代,《礼记》中的“大夫方舟”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舫”,再以后,因为其体大而且稳固竟然成了一种身份和等级的标志了。那时,无论是官家还是商人,如果谁家拥有了巨舟连舫,那谁家的地位自然就非同小可了。

第三种船是“俞”。“俞”字在甲骨文中极少出现,被释义为“空中木为舟”,这当是最原始的独木舟。

商代舟船的推进工具,除木桨之外就是风帆,《铁云藏龟》237上片中有,释文为:“戊戌卜,方其凡”。“方”即方舟;“其”必须;“凡”为帆。意思是:戊戌日占卜,方舟上必须挂帆。《殷契遗珠》556片中,释文为:“贞:追凡;贞:凡追。”意为“贞”,占卦,挂帆追赶,或解释为;追赶帆船。

木板船与风帆以及“般”(舵)的结合,意味着殷商已经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和能力,商人可以远洋漂航进行海上商务活动了。

“财”字中为何有个“贝”

商代手工制品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商业贸易生产技术的发展。著名的“司戊方鼎”高达133厘米、重875千克,反映了商代冶铸技术水平之高。商品生产的发展,随之出现了最早的便于交换的海贝货币。这就是中国文字中凡是有关“货”、“账”、“贩”、“购”、“财宝”、“贿赂”、“赏赐”、“馈赠”等表示贵重或珍贵事物的都有“贝”字偏旁的缘由,

在殷墟出土的数以万计的贝类中,既有天然贝,也有仿制的贝。天然贝在当时是一种实物货币,因为它既是高贵的装饰品又可作货币用来交换。直到殷商晚期才有了金属铜贝的出现,这标志着货币进入了高级阶段。

在这些作为货币的海贝中,还有属于王室贵族宝物的“大海贝”以及鲟鱼、鲻鱼、鲸鱼骨等在殷墟出土,说明商代商人的海运与海上贸易已经远及东海、南海和印度洋沿岸。

殷商王朝是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早在商灭夏之前的成汤十一世祖相土的时候,商族就已经是兴起于渤海西岸左右的强大的诸侯国。古代的滴河,在当时就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由此看来,《诗经,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颂词绝非出于偶然。就连相土给子孙所起的名字,都与海洋神话有关。既是“海外”,当是渤海之外,只是“有截”,还不能确定是什么地方。有人认为是朝鲜,假若此,也就可见当时海上活动范围之广了。

商王朝建立后,海上活动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出土文物证明。从大连到山东蓬莱,已经有一条横渡渤海的航线,产于马来半岛的龟甲等在殷墟出土,这种海外之物,显然是由商人远洋贸易交换而得来的,可见当时的商人,已经发展到了有目的的远洋航行,并且已经开辟了较稳定的远洋航线。近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安阳、郑州等殷商遗址中发现的麻龟板,也在江苏的潮熟文化遗址中普遍发掘。这种产于南海的麻龟据考证认为;“取龟的道路,当经过荆蛮族、越族和闽越族居住的地方。”这些被称为百越的航海民族,远在新石器晚期就曾在海上漂航,相沿数千年之久,对于南海和印度洋沿岸自然不会陌生的。

反映内河商人运输情况的文物也有所发现,从商代“父乙盘”、“兽面纹鼎”两件器物的铭文中,我们发现了商代商人在海上长途贩运商品的图像,即商人担贝乘船。上海博物馆藏有商代的饕餮鼎,此鼎上就刻有商人担贝立于舟之上,旁边有持楫人划动木板船的情状。所有这些,无不反映了商代商人在海上从事商品贸易的生动图景。

篇5:鲁迅杂文名称的由来

1.《热风》:关于集名,鲁迅解释道:“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2.《坟》:收1907年至1925年杂文。鲁迅初期杂文多收其中。1927年始出版。鲁迅说“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坟》收作者十余生间的杂文,喻其为“糟粕”,当然是自谦之词。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这些话,道出了《坟》的命名意图。

3.《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分别收1925、1926年来文。旧时迷信说法,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交华盖运”。鲁迅解释集名道:“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寓居北京时期,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与文化帮凶的攻击,可谓运命多舛,钉子常碰:“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头”。以“华盖”作集名,幽默风趣之中,“无非借此释愤抒情‟。另:三二年作《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之句,可与集名印证。

4.《而已集》:鲁迅编讫《华盖集续编》时,作过一首揭露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诗:“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该集收1927年杂文。后来,鲁迅说过:“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三闲集·序言》)作者将两年前的诗移来“作为一九二七年杂感集的题辞”,寓意极深。“而已”,这个燃烧着讽刺烈火的书名,正表示着对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的强烈揭露与深沉悲愤。

5.《三闲集》:收1927年至1929年杂文。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创造社成仿吾1927年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以趣味为中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针对这种指责,鲁迅反驳道:“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 „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是一种“锻炼周纳法”。“编成而名之日《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另一方面,鲁迅也确认,创造社“救正”了自己“只信进化论的偏颇。可见,《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6.《二心集》:1930年5月7日,《民国日报》载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一文,恶毒攻击鲁迅“为了卢市”“被共产党屈服”,文章描摹鲁迅既受反动文人攻击,又受“左联”内部宗派主义指责的处境,以“贰臣”奚落讽刺之。鲁迅反击道:“御用文学家给我这徽号,也可见他们的„文坛‟上是有皇帝的”。这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男儿”之类御用文人的主子。鲁迅公开宣告:“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以“二心”作集名,以示对反动统冶者怀着“携贰”的心思,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本集收1930年至1931年杂文。

7.《南腔北调集》:上海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中写道:“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讽刺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鲁迅的话表明了他不愿随波逐流,鄙薄那些迎合、讨好反动派的无聊文人的品质。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着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该集收1932至1933年间杂文。

8.《伪自由书》:收1933年1月至5月杂文。本集中的杂文均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尖锐指出;“《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话。”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涉及时事,或遭删节,或不能发表。名集为《伪自由书》,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有力揭露。

9.《准风月谈》:为1933年6月至11月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文。1933年5月始,反动派对《自由谈》压迫日紧,于是,编者“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这以后,鲁迅仍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结集时,鲁迅总结道:“想以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可能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鲁迅的杂文,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风月谈,也就是说,是借谈“风月”之名,而行谈“风云”之实,从春风秋月中谈出政治风云来。所谓“准风月”者,其实是一句反语。

10.《花边文学》:收1934年杂文。报纸的短评,刊出时往往圈以花边,以示重要;“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化名“林默”发表《论“花边文学”》一文,对“花边”不无微词。鲁迅说:“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即指此事。当然,这里有些误会的成分,鲁迅以“花边文学”为集名,亦不无讽刺之意。

11.《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三本杂文集分别收1934年、1935年、1936年杂文。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书:“记于上海之且介亭。”鲁迅当时住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里的亭子间”的意思。《且介亭杂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篇6:白露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因为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在晚上的时候地表的水汽就会遇冷凝结成为了水珠,然后碰到了地面的草本植物,然后就形成了露水。而古人又是以四时配五行,其中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来形容秋露。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白露有哪些习俗

1、祭禹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不已,在白露时节的时候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治水的英雄大禹,每年的白露时节,太湖畔的渔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大禹的香会。

2、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做“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人认为,在白露的时候吃龙眼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这个时候也正是吃龙眼的好时候,所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3、喝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这个时候的茶叶带着一种独特的香味,非常受一些爱茶人士的喜欢,并且喝这个茶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白露节气的经典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白露为霜》

唐(颜粲)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白露为霜》

唐(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诗经》

蒹葭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凉夜有怀》

[唐]白居易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篇7:原始天尊名称由来的传说故事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

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

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原始天尊的概述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

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

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原始天尊的演变过程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篇8:名车名称的由来

1940年6月27日,汽车史上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美国政府邀请135家汽车厂,请他们展开竞争,设计生产一种既灵活又结实的全轮驱动军用车。这款车的驱动力是当时同类车的3倍,时速105公里。

这种车的名字叫“GP”,是GEN-ERAL PURPOSE (多用途车)的缩写。它的发音与美国漫画家施格于1937年创作的漫画形象中的一种神通广大的小鸟在飞行时发出的“吉普吉普”叫声很相近,因此,美国士兵把这种小越野车称为“吉普”。

1944年6月,“吉普”车随着美国兵横渡大西洋,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指挥官都是乘“吉普”登陆的。这使得“吉普”名声大噪。

2. 达特桑(DATSUV)纪念创始人

达特桑,是日产汽车公司1932年生产的第一辆小车的名字。这款车经过几十年的换代和发展,已成为声名显赫的著名汽车品牌。在日本车与美国车的竞争中,它立下了汗马功劳。

达特桑有2个含义:一是3名创造人田健沼郎、青山禄郎和竹内明太郎姓名的拼写;二是它在日语中自古有“快如脱兔”的字义。1932年给诞生的汽车取名时,起名“达特之子”(DATSUN),但英文“SOU”的发音在日语中不吉利,于是改为“SUN”。

3. 桑塔纳(CANTAMA)山谷强风

桑塔纳,是德国大众1981年投产的车型。桑塔纳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山谷的名字,这个地方以产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在此山谷中经常刮起一股强烈的风。人们把这股风称为“桑塔纳”。

大众公司之所以用桑塔纳命名新车,想必是希望新车型既能像桑塔纳山谷的葡萄酒一般为人们所爱,又能像桑塔纳风一样强劲。

4. 凯迪拉克(CADILLAC)纪念贵族军官

它是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高级轿车。之所以命名为凯迪拉克,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凯迪拉克的法国高级贵族军官。据说,这位军官是底特律城的创建人。同时,这款车还选用凯迪拉克家族的族徽——一个缀有7颗闪光珍珠的王冠,来作为凯迪拉克轿车的车标。

5. 旁帝克(PANTIAC)纪念抵御首领

旁帝克轿车生产厂家的前身,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奥克兰部。轿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位印第安渥太华部落的首领旁帝克。据说,他在1763年率军袭击了围攻底特律的英军,并歼灭了一支前来增援的英军,使英军被迫宣布尊重印第安人的领土和权力。

6. 沃尔沃(VOLVO)滚滚向前

VOLVO是拉丁文,本意是“我滚滚向前”。这个词的字母中有2个V和2个O,用它们象征汽车的2个车轮非常醒目,使人过目不忘。所以,瑞典汽车制造厂选用VOLVO来命名其生产的汽车。

7. 赛欧(SAIL)与强手一赛

篇9:澳航名称的由来

其实不要说中国人,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大多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澳航的名字是QANTAS。对许多澳大利亚人来说,QANTAS就是QANTAS,就像澳大利亚引以为荣的ANZAC(澳新军团)就是ANZAC一样,从小就这么说,习以为常,反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深究个为什么。

跟ANZAC是一个英文缩写一样,QANTAS其实也是一个缩写。其全称是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s,直译成中文就是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不过,作为澳大利亚国家航空公司,QANTAS不论是历史还是规模,在澳大利亚民航业都是首屈一指,堪称绝对的老大,因此中文译名称之为澳航,倒也不为过。

谈到QANTAS这个名字的由来,就不能不提澳航悠久的历史。1920年11月,QANTAS创建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的小镇温顿,最初公司的全称是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这也就是QANTAS这个名字的出处。该公司拥有的第一架飞机是一架阿弗罗504K双翼机,其开放式座舱内仅能容纳一名飞行员和两名乘客。

话说处于人类航空史上著名“黄金时代”的1930年,当时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在欧洲到远东的航运业务上要远远超过英国的帝国航空公司。就在这一年,荷兰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可经由英国控制的领土,飞抵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作为回报,荷兰也允许英国的航空公司使用其控制的领空。

正是这份协议成就了QANTAS,使之从一个澳大利亚本土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民航业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自1930年的协议签署后,荷兰和英国民航业都积极利用协议赋予的权利,争夺欧洲到远东的航运市场。1934年,为了不让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联营的荷属东印度皇家航空公司(KNILM)抢先将其航线延长到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领导帝国航空公司的英国交通运输业巨头埃里克·格迪斯决定,在伦敦与悉尼之间创建一条新航线。

由于帝国航空公司当时无力独自开辟这条连接南北半球的漫长航路,那么按照埃里克·格迪斯的计划,他将通过扶持澳大利亚本土的QANTAS来抢占这个市场。然而,埃里克·格迪斯不得不面对的窘境是,根据1930年的协议,他必须向荷兰人证明,这条新航线是属于英国所有的,以此获取使用荷兰控制领空的许可。不幸的是,澳大利亚在1931年刚刚取得了内政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4年,帝国航空公司与QANTAS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航空公司,英文全称是Qantas Empire Airways Limited,即QANTAS帝国航空有限公司。其实可以看做是把两个公司的名字合在了一起,只不过把QANTAS推到了前台。帝国航空和QANTAS在新公司里所占的股份相同,各占49%,一个独立实体占剩余的2%股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英国与荷兰最终达成妥协,1930年协议的条款被进一步放松,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被获许将其航线延伸到澳大利亚,而帝国航空公司也最终通过扶持QANTAS将伦敦到悉尼的航路彻底打通。

从此,QANTAS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步步地飞向了全球民航业的广阔蓝天。至于QANTAS,即昆士兰和北领地航空服务,这个公司最初全称的缩写,也就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澳航的代名词,其本身的原意反倒没人留意了。

这里要介绍给朋友们的,就是1937年QANTAS推出的一款航空海报。色彩明亮的主画面上,一条连线贯穿地球南北,将北半球的伦敦与南半球的悉尼连接在一起,3架肖特公司生产的S.23“帝国”水上飞机正展翅高飞。海报下方,用深色的大号字体醒目地写着“QANTAS帝国航空公司”,下面的一行小字是“与帝国航空公司联营”。那句红色字体组成的广告语,则颇具大英帝国昔日“日不落”的豪情——“英国人跨越世界”!

S.23“帝国”这款四发水上飞机是当时QANTAS机队装备的最新机型。机组成员5人,可搭乘旅客17人,最大航速174节(322千米/时)。有意思的是,在1937年推出这款海报,向公众推介自己的新机型新服务时,QANTAS机队仅有刚刚交付的3架S.23水上飞机,订购的另外3架于次年才交付使用。画面中间出现的那架机号为VH-ABC的S.23“帝国”就是1938年才真正交付的,在这款海报刚推出时其实还坐不上。这算不算虚假广告?

篇10:万圣节名称由来

“汾”的方言读音是“分”,不是“山西汾酒”的“汾”。“汾”原意为“分”,指西北两江汇流至王借冈而分两条水道:东从石湾、澜石入海;西从黄鼎、街边下佛山。汾江流到官厅脚,即今日之民政桥,分道折往北,这里河深水阔,水底有礁石,甚至会产生漩涡。为了行船的安全,佛山人在岸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水上关帝庙。为什么要拜关帝?关帝和水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三国演义》有关公水淹七军、活擒庞德的故事,所以人们认为关公的勇力威镇八方,能够镇住河水,为佛山人造福。水上关帝庙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改作果菜公司。近年,又建成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场所。

为什么用“汾水”而不用“分水”命名呢?因为世人之常情,是喜“合”而恶“分”,喜欢团团圆圆,不喜欢四分五裂,所以为了避忌,将“分”字添水为“汾”,故名为“汾水”,现称汾江。知道这段历史,也就懂得升平路有一条街道叫做“汾水西街”的来源了。

篇11:万圣节活动主题名称

活动单位:6人以内的参赛小组。

活动内容: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套和万圣节有关的服饰。

服饰要求:1、以万圣节为主题,可以穿。设计力求新颖,发挥想象力。

2、材质不限,制作方法不限。每个作品必须有一个主题。

3、材料工具自备、比赛前可适当剪裁制作。但要保证每个作品有1个小时的工作量。

活动时间:11月1日晚6:30

活动地点:西区主楼一楼大厅

活动流程:

(一)、制作环节

每个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逾期可适当扣分。

(二)、展示环节

每个作品由模特穿在身上进行展示,展示的同时由一个解说员现场解说。限时2分钟。模特和解说员必须是制作小组成员。

(三)、游戏环节

邀请观众参与游戏。胜出者获得奖品。

1、 咬苹果游戏

玩法:在一盆清水中放入一个小苹果。游戏者只能咬苹果把子将苹果要起来。5-6个人一起比赛,速度最快者胜出。

2、 英语词汇竞猜

玩法:两个人一组,一个解释一个猜。解释的同学抽取题目,然后用英文或肢体语言进行描述。若念出需要竞猜的词算无效。一分钟之内答对六个的获胜。

3、 喊数抱团

玩法:由15-20个人抱成一个圈,顺着圈走。由主持人报数,喊到哪个数字就几个人抱成一团。每一团人数多于或少于主持人所报数字,都被淘汰。剩下的游戏者继续玩,知道剩下最后一个团。

现场布置:由宣传部和自律部负责布置。

布置物品为面具大赛和海报大赛的作品。力求别致,洋溢万圣节氛围。

活动安排:自律部负责现场。

宣传部负责相应的文字,海报宣传。

实践部负责搬音响,桌子等等。

生卫部负责会后打扫。

青协,体育部负责秩序维持。

万圣节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题:狂欢halloween(哈罗喂)

时间:10月30号上午

地点:幼儿园

参加人员:一分园中二班全体幼儿及老师

设计意图: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万圣节流传到今天成了国外孩子们和年轻人最喜欢的一个狂欢化妆舞会,它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受这一独特的节日气氛,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除了和孩子一起讨论有争议的“鬼”这个话题,让孩子正视它,培养孩子的胆量和分辨能力外,还结合园所的英语特色,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环节。希望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带来一次充满神秘感的亲子活动体验。

活动目标:

一、通过万圣节道具布置和角色扮演,感受万圣节的快乐气氛,体验异国的风俗节日。

二、通过游戏,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辨别能力。

三、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英语、讲英语。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一)了解万圣节的相关知识和活动。

(二)学说英语诗:“Trick or treat”

二、物资准备:

(一)教室布置、走廊大门布置:如:Ghost 幽灵、 Witch 巫婆、 Vampire 吸血鬼 、 spider蜘蛛、蝙蝠Bat、南瓜灯Jack-o-lantern等。

(二)糖果、乒乓球若干,两个小南瓜。

(三)万圣节主题音乐

1.This is hallowween

2.Knock Knock Trick or Treat

3.水叮当Halloween

4.幽灵盛典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幕:

由老师扮演小鬼,用英语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万圣节。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一起说一次‘万圣节快乐!’”

“让我们把自己装扮起来吧!”

(节主题音乐背景)

二、游戏

(一)小小怪兽

游戏准备:乒乓球若干、大篮子两个

游戏规则:教师事先可以准备两个篮子,分别贴上怪兽的样子,分组进行,请幼儿用球丢向怪兽,打怪兽,最后看哪组的幼儿丢的乒乓球最多。

(二) 运南瓜接力赛 (Pass the pumpkin)

游戏准备:两个小南瓜

游戏规则:每队里将幼儿两人为一组,背对背把南瓜夹住,然后从起点运到终点,再绕回来,下一组继续接力。最快完成的那一队为赢。注意途中不能用手扶南瓜,如果南瓜掉在地上了,捡起来游戏继续。

(三)魔法接力赛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相同的几队,在起点排好队,请第一个幼儿坐下,把手放在背后把身体撑起来,肚子朝天,然后走(像蜘蛛一样走)向终点,再跑回来与下一个幼儿击掌,下一个幼儿方可走。最快完成的一队为赢。

(四)讨糖果

1.以班为单位,老师带着孩子到各班讨糖果

老师事先关门关灯,和本班级小朋友藏起来,老师手拿糖果,等其它班级的幼儿装扮成小鬼的样子来讨糖,但讨糖果时小朋友要说上一句“Trick or treat(不给就捣蛋),老师才能把糖送给小朋友。

2.要求说相关的英语:

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

Smell my feet(闻闻我的脚)

Give me something good to eat!(给我一些好吃的!)

Happy halloween!(万圣节快乐)

三、万圣节舞会狂欢

篇12:万圣节的由来作文

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相当于中国的七月半。西方人认为每年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在这一天的夜晚,恶灵会降临。为了驱逐恶灵,他们会将房子里的炉火和烛台熄灭,将房子弄得很荒凉,好像没人居住一样,这样恶灵就不会进屋去。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这样恶灵就不愿意接近他们了。另外,他们还认为恶灵害怕噪音,于是他们穿着奇形怪状的服装上街游行。这就是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在英语中是“Halloween”。万圣节早已变成了儿童们纵情玩乐的节日。在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将一盏蜡烛放在掏空南瓜里,然后把它点燃。接着跑到邻居家,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为了配合孩子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住宿推荐:成都金湖精品酒店。酒店装修风格时尚、尊贵。毗邻欢乐谷、华侨城、一品天下美食一条街、万贯五金机电城、金府灯具城等巨贾商业圈;紧邻人人乐、沃尔玛、西南交通大学、金牛区法院。拥有舒适高贵,精致华丽的各类特色客房,全新的设施设备,亲情为您打造恬静、温馨额生活空间。

篇13:“海东青”名称由来考辨

关键词:海东青,《辽史》,《宋史》,海东

目前为止, 史学界关于名鹰“海东青”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不过, 其中关于“海东青”名称的来源问题却少有涉及。依笔者所见, 聂传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辽金时期的皇家猎鹰———海东青 (矛隼) 》曾有章节对此问题作过专门论述 (以下简称“聂文”) [1]7。王頲的《辽、金、元猎鹰“海东青”考》一文 (以下简称“王文”) 也对“海东青”名称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211。而彭善国的《辽金元时期的海东青及鹰猎》一文 (以下简称“彭文”) 则认为“海东青这一称呼的出现, 从文献上来看, 不早于北宋”[3]34。应该说, 以上三种关于“海东青”名称由来的说法都有其言之成理之处。不过, 其中所涉及的不少细节问题, 其实还有必要加以商榷。以下拟就“海东青”名称的由来, 结合史料的记载,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一、关于“海东青”的得名时间

关于“海东青”这一名称何时开始出现, 主要有三种说法, 即唐中期以后、辽代和北宋时期。聂文根据唐人窦巩诗中有“白鹰来自海东头”一句, 以及苏頲文中“东夷君长自肃慎扶余贡白鹰一双”的记载, 推测“海东青”是唐中期以后得名的。不过, 我们从这两条史料中却没有看到“海东青”一词的明确记载, 作者在文中引用的这些史料只能说明“白鹰”的进贡在唐中期已存在, 并不足以证明唐代已有“海东青”的名称存在。王文虽提出“海东青”名称始见于辽而不见于唐, 却没有指出其史料依据。彭文指出“海东青”名称的出现“不早于北宋”, 但在史料运用方面, 彭文所引用的北宋时期史料只有欧阳修的《奉使道中五言长韵》诗, 且诗中并未出现“海东青”全称, 而只在“猛禽出海东”一句中出现“海东”一词, 其含义与聂文所引唐人窦巩诗中“白鹰来自海东头”一句如出一辙, 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海东青”名称的始见;而后面又引用《说郛》和《鸡肋编》等书中的记载, 则都是出自南宋以后人的记述或辑录, 都不是“海东青”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从文献的情况来看, 关于“海东青”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辽史》。《辽史·太宗本纪上》载“: (天显七年) 十一月……丁未, 阻卜贡海东青鹘三十连”[4]34;又同书《耶律沤思里传》载“:会同间, 伐晋, 上 (指辽太宗) 至河而猎, 适海东青鹘搏雉, 晋人隔水以鸽引去。”[4]1251而《宋史·太祖本纪》亦载“: (乾德元年九月) 戊辰, 女直国遣使献海东青名鹰。”[5]15《辽史》中记载的两则史事均发生在辽太宗统治时期, 具体时间一为天显七年 (932) , 一为会同七年 (944) ;而《宋史》中关于“海东青”名称最早记载的时间则是宋太祖乾德元年 (963) 。因此, 从时间上来看, “海东青”名称始见于辽代并早于宋初, 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是, 如果对上述史料的来源进行一番剖析,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 《辽史》修于元代至正三年 (1343) 四月至至正四年 (1344) 三月, 耗时不足一年。元修《辽史》所依据的主要底本有二:一是耶律俨于辽乾统三年修撰的《皇朝实录》七十卷 (通称“耶律俨《实录》”) ;二是陈大任于金泰和六年所撰的《辽史》 (通称“陈大任《辽史》”) [6]117。其中, 陈大任《辽史》是在大定二十九年 (1189) 始修《辽史》的基础上增修续纂而成, 由于是金代所修“, 载籍散佚者益多, 遗老率皆物故”[6]107, 所以其修史的依据一是从民间得来的“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7]2727, 二是耶律俨《实录》。而耶律俨《实录》是辽代四次修撰《实录》的最后一次, 在此之前, 辽分别于统和九年、重熙十四年、大安元年前后三次修《实录》[6]103。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今本《辽史》的史源可追溯至辽圣宗统和九年 (991) , 而此前的太祖至景宗诸帝事迹应该是此时追述的。据此可知, 前引《辽史》中关于“海东青”名称的记载并非出自辽太宗统治时期, 而很可能是后人的追述, 其时间不会早于辽统和九年 (991) 。

相较《辽史》, 《宋史》虽然也修于元末至正年间, 但由于宋代所撰史籍极为详备, 而且“宋代国史, 国亡时皆入于元”, 所以元人在修《宋史》时, 主要依据宋代详赡的国史“, 大概只就宋旧本稍为排次”[8]498。与辽代相比, 宋代修撰《实录》可以追溯至宋太宗统治时期, 《宋史·太宗本纪一》载“: (太平兴国) 三年春正月……己酉, 命修《太祖实录》。”[5]57“ (太平兴国五年九月) 甲辰, 史馆上《太祖实录》。”[5]65由此可见, 前引《宋史》中关于“海东青”名称的记载很有可能出自当时的记录, 至多不会晚于太平兴国五年 (980) , 这就使《宋史》中“海东青”名称的记载实际上早于《辽史》。而且,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乾德元年九月) 戊辰, ……女真国又遣使贡名马。”[9]105关于乾德元年九月戊辰日女真国遣使进贡的史事, 同样取材于宋代国史、实录的《长编》, 和《宋史》的记载是相同的, 所不同者只是所进贡的物品:一为马, 一为海东青。虽然存在这样些微的不同, 但这可以证明女真人向北宋朝廷进贡了物品这一事实。既然如此, 那么以理推测, 女真人在进贡名马的同时, 很有可能也进贡了海东青, 因为名马与名鹰都是当时女真人生活地域的特产[10]17。此外, 我们在《杨文公谈苑》一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记载“:登州海岸林中, 常有鹘, 自高丽一夕飞度海岸, 未明至者绝俊, 号曰‘海东青’。淳化中, 夏帅赵保忠得献上。”[11]“46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 而《谈苑》一书的口述人杨亿曾经任职于太宗朝[5]10080, 这也证明了宋太宗统治时期“海东青”一名已经出现。据此, 则前引《宋史·太祖本纪》中的记载无疑是“海东青”名称在文献中出现的最早记录。

综上所述, “海东青”名称的得名时间应该在北宋初期, 具体可能不会晚于太平兴国三年至五年 (978—980) 期间。

二、关于“海东”的具体含义

“海东”是见于汉唐史籍中的一个地理名词, 其所指称的地理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过微妙的变化。概括而言, 从汉至唐, “海东”一词所指称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朝鲜半岛、渤海国、日本等。这其中, 以“海东”指称朝鲜半岛上政权的情况比较多见, 并且在唐代以后尤其如此。如《通典·州郡二》:“高宗平高丽、百济, 得海东数千余里”[12]4478;《册府元龟》卷三六:“ (唐高宗龙朔二年) 十二月, 戊申, 诏曰:‘海东二蕃, 久愆职贡, 近者命帅薄伐, 军务事殷……’”[13]374;《旧唐书·新罗传》载:“海东三国旧结怨隙, 递相攻伐”[14]5335, 等等。这些唐代史籍中的记载无一例外都将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政权, 如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统称为“海东”或“海东二蕃”、“海东三国”。而这种以“海东”指称朝鲜半岛上政权的做法, 直到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时期依然如此。如《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十八:“高丽虽在海东, 闻自清凉法眼一枝东渡之后, 僧徒颇知性理”, 也视高丽为“海东”[15]63。不仅如此, “海东”这一名称还被高丽本身所认可, 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一种美称, 如《宋史》卷二〇三:“高得相《海东三国通历》十二卷”[5]5124, 高丽人自著史书已称高句丽、百济、新罗为“海东三国”, 这显然是沿用唐人的说法;又同书卷四八七:“ (高丽) 崇宁后, 始学鼓铸, 有海东通宝、重宝、三韩通宝三种钱, 然其俗不便也”[5]14054, 则高丽将其自铸的铜钱冠以“海东通宝”、“海东重宝”的名称。由此可见, 到了北宋时期, 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已经自视为“海东之国”了。换而言之, 在宋代, “海东”主要指高丽而言。

篇14:“商人”名称的由来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的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他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讨伐易氏。灭掉易氏后,商的势力也扩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

在我国历史上,商朝虽处于奴隶社会,然而,历经盘庚和武丁两代君主的统治,国势甚为昌盛,经济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局面,从而使民间贸易活动有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复杂化,以及生活消费的不断多样化,“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由原始的“物物交换”演化为使用货币购买。于是,也就奠定了商业贸易的基础和产生以买卖货物求利的商人了。

自从武王伐纣,商殷灭亡,天下为“周”,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商代的臣民没有立足之地,他们从都城迁往外地,以贩卖活动来维持生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固定性的职业了。由于从事这些贩卖活动的人,大都系商代遗民,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上一篇: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下一篇:风采展示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