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情况介绍

2024-05-22

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情况介绍(精选4篇)

篇1: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情况介绍

一、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股东情况说明

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000万元,其中国商易购(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占股30%,北京盈爱企业管理中心占股30%,两者代表中国国商金融集团占股60%;自然人(法人)王兴伟代表创始团队占股40%。

二、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方、集团公司、国商互联、国商金控等相关方的隶属关系,以及业务决策及配合关系

(一)投资方、集团公司:中国国商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二)中国国商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三)主要的子公司业务介绍

1、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隶属于中国国商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互联网和电商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核心业务涵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电商园区运营、创客孵化空间运营、电商平台开发等,通过提供电商一体化智慧服务,打造区域健康、高效的电商生态系统。

2、国商信达(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国商信达是国商金融旗下运营投资银行类业务的金融平台,长期专注于技术驱动型和服务驱动型的商业机会,为推动产业整合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中国投资协会外资投资委员会企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专注于金融服务、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消费升级领域的早期和成长期投资,帮助企业客户解决投融资、资本运作、合资并购等方面的问题,助推企业发展,共享投资回报。

3、国商信联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商信联,总部位于北京 CBD 核心商务区,是一家注册资本逾 1.6 亿元的大型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公司集提供借款咨询服务与对接、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模式,凭借精通金融风险评估、政策法规、技术研发专业团队的操作执行,努力为投资者提供相较行业内透明、公开、直接、安全的专业投资咨询与投资管理服务。

4、国商金控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商金控拥有雄厚的资本及强大的股东背景,尤其旗下数千名资深理财专家,在私募股权与企业 I P O 上市操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众多投资人群提供了全方位的资产规划与财富管理服务。国商金控以客户的投资需求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家庭结构等因素量身定制资产配置方案,创新的财富管理收益模式,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帮助万千客户实现了满意的投资回报。

5、国商惠众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商惠众服务于有创业、学习深造、资金周转、日常消费等资金需求的客户,为其提供相应的借款咨询及借款服务。

目前,国商惠众已成功帮助数万名工薪阶层、小微企业主、农民、学生等客户群体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为其提供相应的借款咨询及借款服务,实现了巨大社会价值,并努力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普惠金融真正体现。

6、云商汇(北京)社区服务有限公司 云商汇以普惠金融服务为核心理念,建立从城市到社区、从社区到家庭的全生态、互联网化、开放的服务平台,致力于为社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完善、贴心的产品和服务。云商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运营模式,线上建立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商易购等知名电商和品牌服务商的优质资源;线下布设社区实体门店,为公众提供物美价廉的电商产品和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真正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

未来,云商汇将借助集团公司的强力支持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快在社区服务产业链上的谋篇布局,打造中国公众金融服务领域的旗舰品牌。

7、北京国商互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商互联,专注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团队由电商运营、互联网整合传播、园区营销策划、IT系统构建与规划、管理咨询、创意设计等各方精英人才组成,规划与运营实施并重,深度结合多行业先进经验,为中国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全产业链整合和电商升级一体化智慧服务,帮助企业和政府构建独立的电子商务体系,建立特色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集生产采购、营销售后、配套服务、管理培训等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区域、行业互联网化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8、国商易购(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商易购,是集团的子公司,定位于用电子商务模式盘活我国库存商品,促进商品的有效流通,为推动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提供服务。

自成立以来,公司秉承“求实、高效、存真、创新”的经营理念,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优势,开创独具国商特色的品牌商业模式,首倡“一个战略目标,四个经营定位,五个资源融合”的新型品牌运营模式。国商易购主体为三部分:

一、国商易购综合网购服务平台(IBG100.COM),网站主体为总部、省、市、县四级运营管理中心。

二、全国性质的物流体系。

三、建立100万家以上覆盖全国城乡,服务直达村镇的专业化线下服务机构。

现在以国商易购为品牌的电商事业已推向全国,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建立了50余家运营机构。

(四)业务决策

中国国商金融集团业务决策由董事会、战略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共同商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制度。

(五)配合关系

中国国商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各子公司为金融服务、产业投资、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三大业务板块并列、协同发展的关系。

篇2: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情况介绍

一、企业介绍

“北京中商网电子商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 公司总部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是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软件系统研发和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公司面向企业提供实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和平台(软件系统、网络服务),帮助他们开设网上独立商店(商务网站),展示企业形象,发布商业信息,拓展网络营销。并为企业提供电子地图标注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软件等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软件产品和服务,助力企业开辟网络时代的盈利成长空间。中商网认为电子商务就是要简便实用、便宜和本地化,激情推动中国电子商务普及进程,在互联网行业率先实施本地化服务策略,发展了近100家地方运营合作伙伴,为各地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技术、培训和支持服务。至2009年6月,中商网系列产品企业客户总数已突破6万家,遍布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

中商网主要产品和服务:

中商网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核心研发团队具有多年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软件平台系统的研发经验。系列产品“E路通网络商店管理软件”、“路路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软件”、“商品搜索引擎软件”、“E路通商务网站管理软件”、“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国家、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核发的“软件证书”、“新产品证书”、“创新资金支持项目”等荣誉。

中商网系列电子商务产品以实用先进、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市场上获得代理商和用户的青睐,广泛应用于传统企业构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独立电子商务网站),目前全国已有6万多家企业用户选用,是国内付费用户最多的电子商务网站软件产品。

中商网2008年底推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是为传统专业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实现整体上网而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多项功能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目前已有近100家专业市场(商城)应用和运营,是成熟的、国内领先的、国内唯一的商品化套装化大型电子商务软件平台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商网团队:

公司创办人苏启强先生,多年从事电子商务产品和软件系统的研发、规划设计,曾参与和主持过“用友软件”、“8848”购物网站系统、“连邦软件数字平台网”的初创策划和软件系统、网络平台的规划和研发,在网络和软件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经历和研发实践经验。公司聚拢和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的管理、网络技术、软件系统开发经验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才和年轻而极富创造性的技术人才,将多年的传统商业企业运作经验和先进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技术紧密结合,长期

专注于打造应用创新、技术领先的电子商务产品(网络技术及软件系统)。

二、公司主要荣誉、证书等

2004.9.2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新技术企业批准证书”

证书名称:高新技术企业批准证书

核发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海淀园 证书编号:京科高字0611008A20823号(GF13455)核发日期:2004.9.28

2005.3.1 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产品名称:中商网商品搜索引擎软件V1.0 证书编号:2005SR02261 核发日期:2005.3.1

2006.11.1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新产品证书”

证书名称:新产品证书

核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 产品名称:E路通网络商店搜索软件 证书编号:2006-A0000-4708 核发日期:2006.11.1

2006.11.7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新产品证书”

证书名称:新产品证书

核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

产品名称:中商网商品搜索引擎软件 证书编号:2006-A0000-4709 核发日期:2006.11.7

2007.10.18 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产品名称:中商网路路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软件V2.0 证书编号:软著登字第082150号 登记号

:2007SR16155 核发日期:2007.10.18

2007.12.7 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产品名称:E路通网络商店管理软件V1.0(简称E路通)证书编号:软著登字第BJ10071号 登记号

:2007SRBJ3099 核发日期:2007.12.7

2007.12.2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产品名称:E路通网络商店管理软件V1.0(简称E路通)证书编号:京DGY-2007-1585 核发日期:2007.12.28

2007.12.2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产品名称:中商网路路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软件V2.0 证书编号:京DGY-2007-1586 核发日期:2007.12.28

2007.12.2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证书名称: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核发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证书编号:京R-2007-0807 核发日期:2007.12.28

2007.12.10 中关村科技园创新支持资金“立项证书”

证书名称:立项证书

核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编号:07Z012 批准文号:中科园发[2006] 21号 核发日期:2007.12.10

2008.2.3 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证书名称:计算机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核发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产品名称:E路通网络商店管理软件V2.0(简称E路通)

证书编号:软著登字第BJ10601号 登记号

:2008SRBJ0295 核发日期:2008.2.3

2009.5.31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海淀区创新企业证书”

证书名称:海淀区创新企业证书

核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 证书编号:海创字01525号 核发日期:2009.5.31

2009.5.31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

证书名称:高新技术企业

篇3:北京云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情况介绍

平易可亲的微笑、风趣幽默的谈吐,率真淳厚的魅力,这是刘晓昆给入的第一印象。采访刘晓昆是在他的办公室,北京上地方正大厦三层一间整洁明净的房间,正面墙上醒目的挂着一幅飘逸俊秀、遒劲有力的书法“为人有本凭淳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而透过宽大敞亮的玻璃窗,目力所及之处尽是联想、华为、百度、IBM、用友、三菱、四通等一批享有盛誉的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

“这就是著名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也是众多高科技企业云集翱翔的海洋。”用刘晓昆的话说,他就是观着这个“海”,带领着方正集团旗下最核心的企业——方正电子走过了四年时光。

2006年3月,刘晓昆正式担任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自此之后,在他独特的节奏的引领下,方正电子打破了其在传媒行业近十年的沉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开始了新的征程。

刘晓昆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动化控制专业,并于1998年取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988年~2002年期间.任职成都方正

2002年1月,担任方正世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2006年3月,担任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我们要做传媒行业的“全角色”

“方正电子应该担当这样的角色,如果我们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就必须是‘全角色’,它应是包括技术、咨询、供应、和服务各个层面的角色,而不是单一的只提供产品的角色。”刘晓昆这样说并非心血来潮,方正创建于1986年,而刘晓昆1988年就加入了方正,20余年里,从最早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升任为成都方正总经理,到上任方正世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再到方正数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直至成为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晓昆一路走来,看到了激光照排给中国印刷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看到了新闻采编流程将中国报业带入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看到了方正电子不断推出的新技术给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输送的巨大推力。

的确,正是这一项项伟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使方正电子从创立开始就站在了引领中国传媒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也让刘晓昆深刻体验到方正电子在中国传媒领域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然而方正电子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创立之初的辉煌掩盖不住中国传媒市场业态的巨大变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膨胀,让原本技术门槛较高的传媒领域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许多新兴的小型企业很快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他们应变很快、反应迅速,先不说他们的长久性和耐力如何,但却给规模和体系日渐庞大的方正电子敲响了警钟——要调整节奏,修炼内功,应对挑战。

“今天的传媒市场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要站在行业的高度着眼用户的难处,为我们传媒业的用户着想。不仅要推出符合传媒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更要和用户一起思考盈利模式,为用户提供支撑其长久发展的完整技术解决方案。”上任之初的刘晓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新产品研发,将新技术规划和应用延伸到传媒领域的多个角度。在2006年下半年,针对媒体融合愈演愈烈之势,方正电子率先提出了“全媒体”概念,并将这一理念迅速实施开发,2008年推出“方正畅享全媒体数字出版解决方案”,掀起了业界对全媒体概念探讨的热潮。与此同时,方正电子也在新媒体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方正翔宇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方正天骄网络视音频发布系统结合为众多政务、报社、电视台、企业搭建起其门户;方正“精睿”数字告示为报业、广告运营商等搭建起带有专业播控控制技术的户外大屏、电子阅报栏,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微博技术平台等等一系列产品。这些技术应用完全跨越了平面、互联网、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方正多年积累的跨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现代传媒业提供了更多独到、有特色应用。

新技术的研发只是刘晓昆要实现全角色的第一步,刘晓昆上任后还提出了对企业的要求,方正电子除了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同时还要成为一家具备先进商业模式和高效运营的现代企业,这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过硬,还需要有商业模式的支持,要把探索商业模式放在企业的重要位置上”。这是从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以及国外优秀同行们的珍贵经历中提炼出来的。比如说IBM、苹果、惠普,他们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因为有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不单单只靠技术。像IBM曾经引领行业之先而提出的电子商务的概念,这就是它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但给他自己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和行业领军的地位,而且为广大同行所接受并风靡至今。”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刘晓昆:我们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举个我们与一家出版集团洽谈合作的例子。我想这家出版集团之所以最后选择和方正电子合作,不是因为我们的设备有多么先进,而是在设备上开发的软件系统吸引了他们。我们在向他们介绍时,在写字板上画了8个圆圈,每个圆圈代表一项系统特色,包括高保真、网点、点睛、色彩,还有省油签等等特性,所有这些特性都充分表现出我们对印刷行业的深度了解,特别是对用户使用需求的掌握,比如在印刷中有一种叫“品灰”的颜色,以往只有8级工这种高级技师才能调得出来,一般系统是调不出来的,但由于我们的软件支持,本套系统完全可以做到。我觉得我们在印刷领域已经做到了全角色。

全媒体的新构建

2009年10月,在美丽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报业展IFRA展览馆内三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正在一家家洋公司的展位前参观,其中一个人就是刘晓昆,而这里正是盛大的世界报业及出版业展览会的现场。“我们当时去参观有两个目的,一是想看看国外的报业发展究竟怎样,另一个是想比较一下我们的技术与产品是否跟上了潮流,校验一下我们的规划思路”,刘晓昆爽朗的笑着:“结果我们发现,我们当时研发的全媒体技术一点也不落后,甚至有些外国企业展出的产品,看起来就像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一样,很熟悉。”

方正适时推出的畅享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解决方案,在国内报业迅速铺开,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畅享”实现了报纸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元化发布,推动了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畅享”帮助媒体行业进行统一的内容资源管理,实现新闻资源的多通道采集和按需共享;为传媒行业提供多媒体内容生产加工平台,为新媒体业务的开展提供强大内容支撑,实现内容的一次生产,多元化发布,通过灵活的架构搭建,既能支撑报社现有的业务模式,又能够适应报社未来业务重组的需要。

方正电子的努力让中国报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保持同步,这更增强了刘晓昆的信心,也加快了他不断提升和突破的步伐。在2009年的5月至7月的三个月里,刘晓昆不知疲倦的奔走着,路线穿越13个省行程,而此行也最终实现了刘晓昆所希望的新突破。“我们这次拜访了数十家报业的一把手和相关技术负责人,传递方正新理念、新思路、同时向他们了解高端规划和困惑,大家的困惑主要还是在盈利模式上,而我们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怎么样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没想到的是,当我们把新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们的时候,大家不谋而合。”

记者:您当时向大家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理念?

刘晓昆:在这方面方正电子为报社注入了全新的“采”“编”“发”的含义,重点考虑的是内容和客户的关系,而这正是构建传媒业盈利模式的基础。都说内容为王,但是内容究竟怎么才能为王,这需要一个新的定义,就是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客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为此,方正电子开始定义新的媒体格式,从信息采集的源头开始,比如说采集系统,现在信息的采集来源有很多,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又各具特色,虽然从流程上来说,报社早先都具备这一环节,但当时缺少一个能适应现在技术的系统,因为当时的采集工具很单一,而现在却丰富许多,包括数码相机、笔记本、DV、传真机还有手持阅读等等,这么多发散的工具,采集格式又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重新定义它的媒体格式,使信息从采集到编辑,再到组织到发布,都是高效而有价值的。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替代纸质报的盈利模式,但是采用了这种新的采编发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去探索盈利商机,用技术武装推动产业发展·

现在报纸内容同质化严重,需要的是特色的东西,所以我们从源头上开始入手,不管你将来怎么利用,怎么发挥,采集进来的数据是最原始的,别人做不到的,你有专业的记者编辑队伍,还可以网罗革根的记者,还有web2.0的互动——我们现在把这种新技术应用在了潇湘展报,记者还可以利用微博在iphone上做互动,还有我们给上海文新集团做的世博联动平台。这些都表明,采集是最重要的,得从源头开始找到你的价值。所以我跟所有的报社的领导都说,尽管目前新技术下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打造出来,但是做好技术储备,才能及时跟上发展,不错过机会。否则将永远慢别人一步,就会是无本之木。

记者:您对近些年,报业生存业态的变化怎么看?

刘晓昆:近几年,媒体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媒体转型”和“数字报业”等话题持续高涨的今天,传媒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业务转型,数字报业战略方向已经明确,这也是传统报纸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传媒行业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从传统报业独立作战向媒体融合整合运营转变,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播方式,提升集团化和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进入报业的融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

浪潮之下,方正电子目标明确,那就是将自己定位在“跨媒体信息传播领域技术、服务提供商”。不过,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媒介形式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互动与合作,而应是在同一个经营主体内打破不同媒介的界限,将不同形式的全媒体内容组织到同一个平台上去策划、制作、生产,然后再由不同的媒介去发布,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又需要多种媒介文化和融合。

杨俭俭:我们迈出了整合集团媒体资源的第一步

听了刘晓昆先生对报业采编发的全新定义.以及他们在世博会期间与文新集团所展开的合作之后,本刊记者特别电话采访了上海文新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杨俭俭先生,请他也谈一谈在建设和使用“世博联合行动全媒体技术平台”方面的体会。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文新集团当初构建这个平台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什么?

杨俭俭:在媒体融合这个大趋势下,现在的报业集团都在考虑集团化运作,尤其是在遇到像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报道时。比如我们文新集团,旗下总共有27家子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和网站等。2008年奥运会是在北京举行,对于我们而言是在异地,而且奥运会对记者采访有严格的控制。当时我们文新集团总共才有20个奥运会采访证,所以我们当时就是在想能否建设一个联合行动平台,能够满足各子媒体对奥运会报道的需要,同时借此机会把集团的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进一步尝试和推动整个集团的新闻资源的整合。

记者:请问现在使用的“世博联合行动全媒体技术平台”与“奥运联合行动平台”有什么不同?

杨俭俭:我认为这个联合行动平台不仅是一次采编流程的再造,更是一个全媒体的信息服务平台,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突出在全媒体上。它能够实现采编发全程的支持全媒体。在前端,它将采集一直延伸到新闻线索的收集,稿件策划还有采访任务的分配这些环节,并且支持所有媒介形式的采集,使得平台不但可以提供文字和图片信息,还可提供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类型的新闻素材,从而打造了一个“跨媒体”的联动平台。同时,在后端,我们的发布形式也是全媒体的,它能够为集团下的新旧媒体提供各种所需要的媒体格式,比如视频格式就包括了五种。因此,文新集团在融合了数字媒体各项前端技术打造的世博联动平台支持下,可以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图书出版以及网站,视频、手机播报等出版链完整的优势,进行全媒体滚动报道,实现主流媒体新闻信息和权威声音的覆盖最大化。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世博联合行动全媒体技术平台”是如何工作的?

杨俭俭:这个平台是架构在我们集团所有采编平台之上的一个新的平台,从技术上来讲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按需共享,还有一个就是无缝链接。这次我们派往世博会的总共有200个记者,我们称他们为全媒体记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给每个记者配备了一台iPhone,一部相机和一台上网本。前方记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源源不断的把稿子发回到这个平台上,而集团里的各子报或新媒体的编辑都可以看到这些稿件。当某个编辑要对其中任何一篇稿子进行操作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是把这篇稿子放到自己的采编平台上来操作了,这就是平台之间的无缝链接,而编辑根本感觉不到。据统计,我们从5月1日到10日共发出各类世博会稿件12000多篇。不仅如此,平台还提供24小时的视频交流窗口,前后方的指挥部可以随时交换报道的想法,随时约稿和策划报道。

记者:系统使用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杨俭俭:我觉得这是对整个流程的再造和资源的整合。比原来传统报业的流程有了较大的提升,现在是联合行动,有一个统一的信息采集的源头,而且是全媒体的采集。第二是在新闻资源的整合上,有效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标准化更高,服务性更强。我们下一步打算是要在决策上实现,全媒体的新旧媒体的统一决策。

调整加速度

刘晓昆是个性情中人,似乎总有一股永不停歇的冲劲,因此也难免有人觉得他“有点强势”。在有一年的方正电子年度会议上,他别出心裁的给公司管理者都订制了一件登山服,在致辞中他说:“现在我要带领大家进行新一轮的‘攀登’了,这一轮‘攀登’会很残酷,如果大家的体力不好,内功不好,就会掉队,掉队就意味着你会在人力资源部的大本营里面等待重新分配甚至被淘汰。”

这是一种宣誓,更是一种宣战,在这位精力永远充沛的激情领导者的带领下,从2008年开始,尽管有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扰,但方正电子依然倔强地实现了持续每年30%的增长率。然而刘晓昆并不满足,他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刚刚才在中国报业掀起起一波“全媒体”热潮的他,又开始着手公司内功的修炼,从2009年年底开始,方正电子进行了一轮为期半年左右的前所未见的公司组织结构大调整。

“我是个急性子,现在传媒业态已经发生了太大的改变,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势必要落后。”之所以要进行这次大调整,用刘晓昆的话说,这次调整主要是为了顺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年来,方正电子呈现一种纵向柱状的管理经营格局,简单来说,包括三个大块,一个是产品方向,一个是业务方向,一个是客户界面,以纵向管理为主,彼此之间沟通并不顺畅。虽然早先设计这种架构,在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能表现出反应迅速的优越性,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媒体表现的融合特性愈加鲜明,再加之方正电子的产品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宽,各个方向间的业务壁垒逐渐突显出来,为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应用带来了很大不便,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期造成了发展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壁垒,不管是什么产品,都是公司的产品,而不是属于某个部门。刘晓昆所要强调的是品牌只有一个,那就是方正电子。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公司新组织结构调整到位,新业务架构按照行业属性重新划分了面对各行业的业务部,同时统一集中了研发中心、解决方案中心、服务中心三大保障体系为前端的客户界面做好资源调配和共享。跨部门协作有了公司机制的保证,未来方正电子将以统一界面面对用户,这一统一界面的背后是公司资源的完全整合、完整推送。比如现在的数字报业业务部是面向报业客户提供整体数字报业解决方案的,从前端信息采集到印务中心出报都由这个部门负责,简化了客户界面,方便了用户和方正的联络以及整体方案推送。方正电子终于实现了由纵向业务管理向横向管理的转变,体现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品牌组合价值。方正电子也由内向外变得更加强大。

记者:您希望您的团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气质?

刘晓昆:首先我倡导的是公司内部的氛围是简洁、透明、和谐、情趣。工作的环境一定不能繁杂,一定要简洁透明的,因为大家到这里工作一定是高兴的事情,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来生存的。

从团队的气质方面,我希望能表现出一种文人情怀与商业素养并重的氛围。我在方正感受最深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浓郁的校园文化,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练就出征战商场所必备的决断力、突破困境的魄力、说一不二的执行力、以及敢闯敢拼的战斗力。而这些商业素养的基础则来自于方正深厚的技术根基、研发实力,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专业技术实力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所以我说方正的团队就是文人与商人的完美结合。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我是一个商人”,原因在于,商人以企业盈利为目标,方正作为一家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标,从这一点来看,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吻合,才能够更好的去领导团队、带领员工去实现目标。强调业绩,能够创造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强调盈利,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历练;与同类企业竞争,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缩短差距。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企业。

服务也是生产力

从早期的激光照排技术、电分高端联网技术、激光照排彩色制版技术到CTP、数码印刷研发的起步,在不断超越自我、追赶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的支撑下,方正电子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虽然我们一直在沿着技术特征前行,但在现代市场中,仅仅依靠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的经验让刘晓昆深信服务的价值,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的服务”在刘晓昆看来,在业务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记者:对于客户而言,服务不仅仅是其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渠道,更是一种消费体验。对于方正电子而言,他们希望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无处不在。那么方正人是如何诠释“服务”二字的?

刘晓昆:我先讲一个例子吧,那是一年冬天。有一天,刘晓昆终于打通了西昌一家报社的电话,尽管对方说项目已经让给别的公司做了,但在刘晓昆的一再争取下,对方随便说了句,你们明天下班前如果能到,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我们明天下午六点赶到。”刘晓昆毫不犹豫的向对方承诺道。去西昌的火车票需要预定,飞机也不是每天都飞,明明是对方出了一个不可实现的难题。没关系,火车票、飞机票都没有,我们开车去!刘晓昆和同事开了一个夏利车连夜从成都一路赶去,冬夜里,有些路段路况极差,他们找来彝族同胞帮忙抬车。终于第二天下午五点多赶到了西昌。当他们出现在客户面前时,那人张大了嘴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怎么你们说来就到了?事情的结果也是富有戏剧性,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道酬勤,客户重新与刘晓昆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理由很简单,“有你们这样的精神和服务,我相信你们。”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说,服务是一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把帮助客户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责任;服务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行为,做到客户想不到的,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服务是一种“让客户感动”的理念,即时服务、主动服务、个性化服务样样到位。

然而目前,“服务”更多的是被狭义地理解为售后服务,“服务”所能够创造出的价值也还没有被充分认可。当然,在“服务产品化”方面,方正电子本身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服务团队的锤炼、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更好地探索服务模式、让客户肯定服务的价值、让服务产生效益、也是需要方正人时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试图扭转用户心中服务就是售后服务的概念,方正电子作为软件与硬件产品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服务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方正电子从成立之初就有的分公司体系,在全国29个省会城市建立了服务机构,7*24小时的服务响应,一直在用户中享有良好的口碑。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延伸服务的概念,将服务内容向前拓展,从用户需求产生之前,就能够给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内容,这样方正电子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才能够丰满起来。目前针对服务体系的建立我们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从公司整体层面建立起解决方案中心和服务中心,给用户提供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实施过程中完整的服务体系。

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1988年,已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刘晓昆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进入了成都的一家技术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方正前身)在西南地区的唯一总代理机构。从国家干部到公司职员,这在那个年代,在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政工干部的家庭里,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事情。虽然刘晓昆一再表示,这仅仅是个意外,他当时并没有怀揣远大的理想或者勾画美好的职业前景。但这种无意之中的转型也许正预示了他性格中潜藏的不甘寂寞和与时俱进。在方正的这20年,他也一直保持着当年那份简单的执着、激情和锐利的眼光。

“方正电子现在每年在研发上投入费用大约9000多万,占到我们每年销售额的17%,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超过了微软和用友。”刘晓昆在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从来没有吝啬过,他认为只有投入才能有产出,而投入的关键不在于金额的多少,而在于决策正确、准确,降低投入的风险。投入了不一定会有产出,但不投入是肯定没有产出和未来的。

记者:北大方正电子几十年来专注于传媒领域,不断为传媒行业输送最前沿的科技思想和产品,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创新,您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刘晓昆:我不是一个习惯坐办公室看材料和报表的人,我跑了这个行业20多年,我最爱对用户说的一句话就是,“给您多一次选择的机会,给我多一次锻炼的机会。”

像上周,我们和北京的8个报社的相关负责人交流,他们甚至提出把他们的技术和设备托管给我们。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为什么?早先我们国家所有的报社都有技术部,但大多是以技术维护为主,而不是技术规划。我觉得技术部门应该是给决策者提供技术方案和方向的,而不仅是维护工作,这些应该由专业的公司去给你做,比如我们方正电子。

可以说,方正电子发展的历程本身就是一段与时俱进创新的历程,服务于报业领域近20年的方正电子,为报业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众多的解决方案与产品,从激光照排到新闻采编,深刻的影响着报业印刷、新闻内容生产等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着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在传媒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方正电子能够应时应势,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传媒技术的发展。“采、编、发”新工作流技术和架构的推出,使得“媒体融合”不再是纸上谈兵,真正让报业的发展迈入了融合的时代。

中国只有一个“方正”

20多年来,与出版业、印刷业、报业的合作让方正电子自觉地承担起了对行业的责任。对此,刘晓昆感同身受,“这是潜移默化而来的,我们也会更多的从推动行业发展、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角度去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技术选型、产品开发、客户服务、完善企业自身等方面”。

超越企业利益的是社会责任,责任的沉淀与内化化作一代又一代方正人身上的符号。刘晓昆经常跟干部们讲,“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我们所承载的就是一种历史使命了”。责任与使命,已经融化成方正电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以方正引以为傲的计算机字库为例,除了中文字库外,针对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方正电子还先后开发了藏文、傣文、彝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字库,其中藏文字库开发是刘晓昆亲自赴藏区采集的字稿,并与研发人员、当地的文字专家一同研究字体,一起琢磨如何分解字体,这项工作繁杂复杂,工作量巨大。孰知,少数民族文字字库做成后由于使用对象有限,并不具有大的经济转化价值,但其社会文化意义却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尽管如此,“注重社会价值”的方正电子仍是一如既往地做着一些外人看来“并不划算”的生意。

记者:为什么方正会一直坚持在少数民族文字字库方面的开发?

刘晓昆:方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一直强调的。

先说责任感的含义,第一个是方正电子一直承担着这份社会责任,在中国只有一家叫北大方正的,长期致力于在传媒领域投入完整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他公司也有,但都是阶段性或者局部性的,只有方正电子在这个领域里长期完整的在做。第二个含义,我们做的有几个行业,相对来说比较窄,比如字库,我们做少数民族文字字库,以经济收”益来说,绝对是不值的,开发投入特别大,销售对象很窄。但是如果我们不做,都从经济利益考虑的话,中国就没人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方正是有使命感的。这个使命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做传媒领域,传媒是党的喉舌,声音是不能断的,这是个很大的社会责任,方正电子跟这个行业打交道久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责任感。比如广电行业,广电系统是在同一秒钟,发布在全国都能看到的信息,所以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我们的播控系统安全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责任感就是这么潜移默化,一步一步形成的。

再说使命感,我认为使命就是一代一代往下交接,现在到了我们这一代,在开会的时候我也经常跟同事说,现在这个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了,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在整个公司我们也营造一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员工把这个融入到骨子里,成为方正的一部分。

篇4:北京科技大学学校情况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建校五十多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1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鞍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级研究中心。学校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109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和1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3个本科专业。学校在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领域的12个全国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管理、科技史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热能、力学等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293人,各类研究生8278人(其中博士生1901人、硕士生441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964人),外国留学生318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8489人,远程教育学生8881人。在站博士后110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525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首席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43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04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08年4月底,共申请专利1531项,授权专利792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2006年:国家奖3项,省部奖32项;2007年国家奖6项,省部奖24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95~2005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第1。据教育部的“2000~2004年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统计排序”中,我校名列第11位。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九五”期间应用成果平均转化率达到72.8%,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近几年学校“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岩土工程特大塌方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07年发布数据,2006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4位和27位。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8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等光荣称号。

上一篇:中国电影史教学案例下一篇:单位游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