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还小

2024-04-16

我们都还小(精选5篇)

篇1:我们都还小

认识你是个意外

让我每天都过的精彩

突如其来的爱

总是无法伤害

是我的颓败给你了伤害

我们都还小不适谈恋爱

从那个盛夏开始

你就不应该傻傻幻想

早知道都是没有结局的故事

绚烂都将残败

也许我们的相遇上天早就有了安排

一切都早已结束在了开始之前

主角已散场

请你明白

记忆残缺更别等待

因为我们都还小,不该谈恋爱

幻想是最大的折磨

回忆是最大的伤害

请不要细数那被敷衍过后遗失的美好

因为我们都还小

该听妈妈的话,做个乖孩子。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云和中学高三:张丽

篇2:我们都还小

这年,我们都还小,我已经20岁了,我以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其实自己还差的太远了,我还是个大孩子罢了,我有很多事情还没看透啊,我有太多的事情没勇气去做,我总是懂不了,我总是放不了,我总是很迷茫,我总是不承担,我总是……

这一年世界变的很快,这一年我渐渐承受,这一年我的心已经冷了。一切来的.很快,我们总是来不及好好回味童年,童年已经离去,大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渴望成大人,因为大人可以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大人看上去是那么的风光和阳光,只是当你大了的时候,你发现越长大越孤单,大了的时候往往希望自己还是小孩子,这样就没什么压力和烦恼。

篇3:那时我们都还年轻

1997年,我大学毕业。在我到国家部委工作之后不久,爸爸满心欢喜地从山东老家来看我,想要感受一下儿子带给他的荣光。

当时我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我只能把爸爸安排在附近的旅馆,那是一家地下旅馆。

这是一个与老人家传统意识、近期想象、来时预期全面冲突的安排。在去旅馆的路上,老爸满脸的失落,看得出他内心一直在激烈地斗争,体会着儿子的不近人情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所带给他的惊诧。

在地下室刚刚坐定,爸爸终于还是开口了:“儿子,你就让你爹住地下室啊?家里人都说你在国务院工作,风光得很呢!怎么老爹来北京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爸爸的话,显然刺痛了我,我无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北京,恰如我也无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基层公务员。

两年之后,我终于赶上了机关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欢欣之余,让我忐忑的是,按照既定的分房方案,我的分房资格还有待核准。

在找了分房办数次无果的情况下,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我给分管副部长写了一封有生以来最煽情的“求房信”:

“……每当我加班很晚,拖着疲倦的身躯,带着忙碌了一天的工作所给予我的内心的充实,挤上通往集体宿舍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时,我茫然地看着绚丽的北京,感受着万家灯火、各居其所的安宁,我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每当此时,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在野外走丢了,等待着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而此时,在我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远离了家乡亲人、孑然一身来到北京的我,是多么希望您就像小时候牵着我的手的妈妈那样,向我伸出温暖的援手,牵着我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为了个人目的而动用煽情术,半假的真情散落了一地。

结果恰如荒野里的期待,我分到了一套一居室。房子很老旧,不到50平方米,但这房子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我仿佛看到爸爸带着众乡亲来我家里打地铺的热闹景象。

很久以后,我遭到几个知道此事的朋友的嘲笑和戏谑,他们认为一向标榜清高的我,为了一套房子竟至行文如此肉麻,是一个地道的俗人。俗不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时我快乐得直蹦高。

不久之后,机关停止了福利分房,刚刚进入我们司的一个姓魏的师妹只能购买经济适用房。2003年左右,魏师妹买了一套西三旗的房子,需要20万。20万啊,刚刚毕业的人,从哪里一下子拿出20万来?我当时很为她担心,觉得她上了这个城市的当。

转眼到2010年,我的外甥从我曾经就读的那所大学毕业了。他说:“舅舅,我决心进入七环以内你那个叫作京的城。”

我说:欢迎。只是舅舅除了煽情术,教不了你什么。他说不用,他有一颗强大的心。

毕业前夕,他仍在按照自己一直以来的惯性及父母、邻里的期待塑造自己,其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要去大机关,依据是,主流才能入流。

接下来,在世界上最难的“国考”及艰难的就业环境面前,他几经挫败,不但进不了机关,反而面临返乡的窘境。

随着离校日期的逼近,“强大的心”终于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我知道这座城市给他的教育已经足够,于是决定施以援手,托熟人的关系,帮他进入了一家国有上市公司。

留京之后,他面临的环境是现实而残酷的。家里提供不了经济援助,女朋友家境也一般,但女朋友坚持说,没有房子不结婚。

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没有放弃从政的想法,总是觉得在企业工作比较边缘化。

他跟我说:“舅舅,你们那时候多幸福啊,没有开豪车上班的同事,最牛的男生也只可能比你多一双耐克鞋。1993年,西三环还是沙子路。1998年,西三环以西还是平房。2000年,燕莎的商品房才卖到每平方米1万元。”

看着他无处安放的心灵,我给他讲起了孟学农《心在哪里安放》那首诗和1995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那时我上大二,获得了公费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那时香港还没回归祖国,我却可以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机会难得,大家都在兴奋地购物。当别的学生在买随身听、美食甜点的时候,我只是在女人街上花掉我所带的全部250块钱的大半买了3件T恤。

回来后,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穷”怎样变“富”》,以当时学得的社会学上“资源交换理论”来说明一个人可以很穷,但你仍然可以变得“富有”,就是你身上必须具有其他人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你的志向、坚毅、才气、能力、爱心、专业、趣味等等,而唯有这些才是你在这个社会进行交往的“资本”,更是你走向幸福的起点。

于是,我告诉我的外甥:

第一,原来是主流才能入流,现在可能是非主流才能入流。当前是个多元化力量崛起的时代,展现人生价值未必要去从政。

第二,这个城市就是你的起点,尽快忘记家乡那些期待的眼神,会让你更加真实而从容。

第三,工作之后的5—— 8年,你会进入真正的“社会大学”。在哪里工作本质上差异并不大,关键是把个人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上去,否则就会在35岁之后陷入人生全面的被动。

第四,经济上的困难是暂时的,这个城市让你留下,就会给你安身立命的资本,但人生总是“期权支付”的模式,“奋斗在前、收获在后”是通常的人生轨道,既然没有成为“富二代”,就要有成为“富一代”的决心。

后来,外甥的状态逐渐变得稳定而坚毅,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上了虽有些泛滥却代表处于学习状态的在职MBA,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出色。

今年的某一天,外甥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舅舅,我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买房了,在燕郊!”

今年的某一天,我与魏师妹一起吃饭,她已经是机关的副处长了,虽然月入只有5000块钱,但是她仍然活得风姿绰约,显然,并没有因为上班远而影响到自己的容颜;她虽然权力不大,级别不高,却是家庭幸福。这些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昂扬的正能量。

今年的某一天,我回学校参加毕业16周年庆。看着年轻的学弟学妹,我心中顿生羡慕之情。想到自己一脸沧桑、几多白发和终已逝去的青春,都不好意思在海棠花前与他们合影了。与花合影,是需要勇气的,我知道,这勇气属于他们这些“未来者”。

篇4:那年,我们都还高三

那人,那情,那画面,已成美好,永生难忘。

高三,习惯了在天朦胧的时候起床、习惯了带着惺松的睡眼洗脸、刷牙、习惯了懒懒的…

习惯了边走着边咒骂着可恶的教育制度并计算着距离星期天的时间;…

习惯了在老师查过人时匆匆忙忙的去趟厕所,回来再趴在桌子上睡会回笼觉……

习惯了课上满脑子的睡意直想让自己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睡去,把书堆的高高地,假装低着头看书,却在头放在书上的一刹那安然睡去。

那年我们都还高三。

喜欢在桌上写满自己的青春誓言

喜欢在墙上写下自己的无奈、喜欢在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悄然睡去、喜欢午睡时塞上耳机听几首喜欢的歌再睡去…

喜欢看看自己好久没看的杂志、报纸、喜欢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走过的男生,女生,并大肆的点评一番、喜欢一群朋友在一起起轰一番,发泄一下自己青春的无奈、喜欢在教室的后排小声的讨论着.喜欢在阴暗的楼道和自己喜欢的那个她来个刻意的不期而遇;

那年我们都还高三。

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可以熬上一个晚自习,为了请教一道题目我们可以忘记放学的铃声。害怕着每一次的考试,却又期待着每一次考试,害怕成绩的宣布,却又期待着成绩的宣布,假装不关心自己的成绩,却在没人的时候把墙上的成绩排名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默默的走开…

心想下次考试如果再不进步,我就不再努力了。可自己不管进步退步,努力的汗水却从来没有停止流过。

我们都还高三。

习惯了早上五点多起床,习惯了早上不到七点上学,习惯了中午吃着栏杆外小贩卖的难吃又不饱的盒饭,习惯了打了预备铃才匆匆从厕所跑进教室,然后低声问道:这节什么课?习惯了上课疯狂的干这与学习无关的事,还得时刻警惕后门窗户出现的班主任探班的身影,与此同时,大家几乎都条件反射般的熟练到将书箱的杂志小说推进去,笔直的做好,假模假式的拿着写不出字的笔,认真看着黑板,脑子里在盘算着班主任走了没有?没然后片刻寂静后,停到后排的喧闹声,是的警报解除......一转眼我们离别了高三的苦日子,一切的习惯变得那么的不习惯。以为自己的青春在高三结束的那一刻得到释放,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春。可我们却又常常想起高三的日子,想回到高三的教室看看自己留下的汗渍,想回到高中的教室看看写满作业的黑板,想回到高三的教室看看自己曾经在墙上写下的诗,想回去看看我们后墙的倒计时板报;想回到高三教室

听听黑板下的青春誓言是否绕梁不舍离去,想见见一起从黑色六月走过的朋友们,想见见上课不忍心将你从睡梦中吵醒的同桌,想见见那充满我们欢声笑语的校园……

现在在大学里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回想起高三的日子,总是有种想流泪的冲动,逝去的高三岁月,永远是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最美好回忆。

高中,想想不免有些苦涩,苦涩的不是经历那几年的生活,而是不再拥有那样的生活。曾经的同学,曾经的老师,曾经的校园都已渐渐远去,仅留下那份不太完美的记忆。

高三,一辈子的记忆,一辈子或许仅有一次的高三……真的很怀念!

篇5:那时,我们都还年少

沙漏的流逝终究在积累着些什么?多啦a梦的时光机终究扼杀在一个摇篮的梦里,樱桃小丸子的天真早已被时间没收。你说的:那时我们都还年少,不懂离别、不懂珍惜,到最后麻木寻找,却发现彼此已经走了好远,再也追不上那些不再为彼此而停留的脚步。可是,我不是如你所说的在自己的国度里翱翔于蔚蓝的天空,而是和你一样,在远航,没有行李,逃避着与自己幻想不符合的事,都在为同一个梦奔走。

毕业那年夏天,你我都少了话语,只记得某一天的晚读说起要好好照顾自己,然后一向不流泪的彼此却红肿了双眼。原来最后的感动只是彼此的一句我不在,要好好照顾自己。可是,现在你说了你没做到,我也没做到!

那是我们都还年少,连挥手说再见也不知道,只懂得以最好的状态最灿烂的笑容看着对方远走。还记得考试的最后一天,我照约定去找你堂妹然后一起回家,在荔枝树下看着你住的地方,心里胆怯的不敢上去。后来,还是看见了你,你说她也找我去了,我不知所措的当成理由跑掉。不敢再多看你一眼,也许,下一秒眼泪决提掉!后来的后来,我们都有见面,只是少了当时莫名的好,多了陌生的环绕。你走,我走,依旧说着我不在,要好好照顾自己!

那时,我们都还年少,不懂彼此的好,以为一直陪在身边,一直看着对方笑就好。却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督促,我们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要的疼,我给不了、我要的疼,你也给不了。于是,默默地在心里祈祷那个人一定要好好照顾你,只要对你好的人都是好人。

那时,我们都还年少,不知道这友情是否慢慢滋生了厌倦的味道?厌倦终会有,这年头总会随着心情而让自己在无形之中犯下些过错,有误会就会有厌倦!现在,好像有三个星期没打电话话给你了吧,明明想念的却握着手机不敢拨出去,怕惊扰了你、怕打扰了你、怕接通后没有话题、怕最后只剩下沉默。却猛然想起一句话:朋友不是每天一起唠叨,形影不离,而是在重要的时刻不顾忙碌的寻找!我想,厌倦是有的,那就让它成为过渡期吧!而后,如初般摸样!

那时,我们都还年少,天花乱坠的装点着我们的梦想,可及不可及?可笑不可笑?都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犹记,两个小孩手捧一大堆饮料,自以为是的调饮料,看着:“这饮料不会有毒吧!”还是哈哈大笑把它喝掉“干瓶”“苦啊!”那是年少,有许多不同于别人的想法,有太多天真的梦,那个年纪还是爱玩的年纪,可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身边的同龄人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战了,而我们还固执的呆在了原点。

出于年少、出于贪玩、出于叛逆,犯下许多过错,让爱的人受伤让爱的人哭泣让爱的人恐惧,看着束手无策的固执着,坚决的认为我们都没有错。长大后,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生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能靠我们的懵懂去解释生活。年少犯下的错,现在才知道,可无论如何就是溺补不了。

残酷的现实,逼迫下的自己很无助,却始终保留着年少时叛逆的气息,然而可以说是稍微明白懂事了点。

那时,我们都还年少,憧憬着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未来国度,可却不知道没有代价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上一篇:女工演讲主持词下一篇:旋涡鸣人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