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2024-04-17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共8篇)

篇1: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一、安全事故调查领导小组

组长:XXX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XXXXXX

二、事故调查分类

1、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受上级部门或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公司安全事故调查小组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2、只造成人员轻伤,或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公司安全事故调查小组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三、原则和要求

1、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2、四不放过的原则;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3、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4、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应当将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报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国资委。

四、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类别,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五、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地址、所属作业、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类别,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

6、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一、基本原则和要求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电话XXXXX)报告,同时向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电话XXXXXX)报告;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监局和市国资委报告。

情况紧急或遇到无法联系公司领导等特殊情况,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监局和上级部门报告。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及时、准确地报告事故,知情不报按安全法规相关条款处罚。

二、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时间及联系方式。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6、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篇2: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为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扩大,减少与之有关的伤害和损失,吸取教训,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事故的分类:

1.按伤害程度分类(对伤害个体)(1)重大人身险肇事故 指险些造成重伤、死亡或多人伤亡的事故。下列情况下包括在内:①非生产区域、非生产性质的险肇事故;②虽发生了生产或设备事故,但不至于引起人身伤亡的事故;③一般违章行为。(2)轻伤 职工受伤后歇工满一个工作日以上,但超过105工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工日的失能伤害。(4)死亡(损失工作日定为6000工日)

2.按一次事故的伤亡严重度分类 ①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②重伤事故,负伤人员中只有重伤而无死亡的事故; ③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④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⑤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⑥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条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所称“以下”不包括本数

3.按致伤原因分类 国家标准按职工受伤的原因,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破裂、崩块、碰伤,但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包括铰、压、撞、颠覆等);(3)机器工具伤害(包括铰、碾、戳);.(4)起重伤害;(5)触电(包括雷击);(6)淹溺;(7)烧烫;(8)

火灾;(9)刺割(指机器伤害处的刺割,如钉子扎脚、尖刃物划破等);(10)高处坠落(包括由高处落地和由平地坠入地坑);(11)坍塌;(12)冒顶;(13)透水;(14)放炮;(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意外爆炸);(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17)锻炉和受压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物质爆炸、炉膛钢水爆炸等);(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

4.按管理因素分类 ⑴物的原因:①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 ②防护、保险、信号等装备缺乏或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 ④光线不足或地点及通风情况不良; ⑵管理原因:⑤没有操作规程、制度或不健全; ⑥劳动组织不合理; ⑦对现场工作缺乏指导或指导有错误; ⑧设计有缺陷; ⑨不懂操作技术; ⑶人为原因:⑩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⑷其他原因。

二、事故的报告

1.基层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于每月5号前将上月《伤亡事故月报表》报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于每月8号前报上级主管部门。

2.发生轻伤事故,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报告班组长、项目安全人员或相应工地项目负责人。项目安全员或项目负责人应在2h内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

3.发生重伤及死亡事故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报告班组长、项目安全人员或相应工地项目负责人,项目安全员或项目负责人应在1小时内向基层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和主管经理进行报告,若发生火灾事故且火灾性质较严重时应立即报火警119。事故单位项目负责人、基层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或主管经理接报后应立即报告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和主管安全总经理,其最终上报

时间至发生事故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4.外埠项目部应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以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等最快的速度上报基层分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上报时间和程序与第3条相同。在向本单位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5.事故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发生时间、伤亡人数、伤亡人员基本情况、经济损失情况,以及事故的初步原因和经过、报告人情况和联系电话。若事态仍在继续,要随时报告。后续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事故更具体一些的信息,事故发生后各方采取了何种应急措施,事故现场处理情况。

6.发生事故先兆和重大未遂事件时,事故发生单位安全部门应及时向集团公司安全部门进行报告。

三、事故现场的处臵

1.事故发生后,项目负责人在进行事故报告的同时迅速组织实施应急管理措施,立即撤离现场施工人员,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并负责对现场实施保护。

2.事故发生后导致人员伤亡时,现场人员要有组织,听从指挥迅速抢救伤员,采取正确的救助方法,避免二次伤害,同时遵循救助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防止抢救阻碍和事故蔓延。

3.必须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者而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件时,应做好标记。

四、事故的调查

1.轻伤事故由发生事故的项目经理部组成调查组;重伤事故由基层分公司组成调查组;一般以上事故由集团公司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原则上应包括单位行政领导、工会负责人、人事劳动部门和安全部门的人员。组长一般由项

目经理或主管安全的经理担任。

2.事故调查技术及内容(1)物证与人证的收集 物证包括现场的致害物、残留物、破损件、碎片及其具体位臵,每件物品应贴上标签,注明时间、地点,物件应保持原状,不得擦洗。人证是指有关现场当事人的叙述事故情况的材料,要注意真实性。(2)事故调查的内容①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②受害人和肇事人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③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情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④出事当时,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站位、姿势等;⑤事故发生前后设备、工具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⑥使用的材料,必要时可进行物理或化学性能的实验与分析;⑦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⑧工作环境的状况,照明、温湿度、通风、道路、工作面状况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取样分析记录;⑨个人防护措施状况,质量、规格、式样等;⑩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情况;⑩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和因素。(3)现场摄影及绘制示意图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出事原地的所有照片。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地面与建筑物上的痕迹、火灾引起的损害、冒顶下落的空间以及事故现场的全貌。事故现场的位臵图、流程图以及录像带等。(4)技术鉴定与模拟试验 ①设备、器材的破损、变形、腐蚀等情况,必要时司做技术鉴定;②设备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及规格尺寸的复核、计算;③必要时可做模拟试验,如起火原因分析,但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3.人因事故的调查:一是不安全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有意违反安全规程;②无意违反安全规程;③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备;④放纵的喧闹、玩笑、分散了他人的注意力;⑤安全操作能力低,工作缺乏技巧;⑥与人争吵,心境下降;⑦匆忙的行动,行动草率过速或行动缓慢;⑧无人道感,不顾他人;⑨超负荷工作,力不从心。二是可能成为直接的人为的事故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没有经验,不能查知事故危险;②缓慢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上的缺陷;③各器官缺乏协调;④疲倦、身体不适;⑤找工作窍门,发现不安全的方法便当;⑥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⑦职业、工种选择不当;⑧夸耀心,贪大求全。三是心理上的某些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激情,冲动,喜冒险;②训练、教育不够,无上进心;③智力低,无耐心,缺乏自信心,无安全感;④涉及家庭原因,心境不好;⑤恐惧,顽固,报复或身心缺陷;⑥工作单调,或单调的业余生活;⑦轻率,嫉妒;⑧未受重用,身受挫折,心绪不佳;⑨自卑感,或冒险逞能,渴望超群;⑩受到批评,心有余悸。

4.物因事故的调查 日常工作环境下,常见的物因事故有电气事故、机械事故和火灾与爆炸事故。(1)电气事故 由于缺少用电安全措施和安全知识,缺少安全管理,以及维修不当,或设备绝缘老化等原因,就会造成人身触电、设备烧毁、电气火灾爆炸等电气事故。缺乏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漏电保护装臵,或者未采用合理的安全电压、绝缘、屏护、间距,都是造成电气事故的基本原因。(2)机械事故 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由于机械设计、制造上的缺陷、机械的完好状态不佳,或由于对机械性能了解不足、操作不当,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当、作业场所条件恶劣等原因,就潜在着机械伤害的危险。(3)火灾与爆炸事故 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同时存在,就会发生燃烧。若没有限制火势蔓延的措施,扑灭与扑救措施,疏散措施等,就会发生火灾,造成事故。

5.在掌握全部情况的基础上,编写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编写的内容包括事故经过、原因分析、责任分析、处理意见、防范措施等,最后填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将一起事故的全部资料汇总、归档、结案、上报。

6.事故发生的项目部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调查、取证,为调查组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拒绝调查,不得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若发现有上述违规现象,除对责任者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和罚款外,责任者还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五、事故处理

1.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2.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事故责任项目部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出的事故纠正与预防措施建议,编制详细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经集团公司安全部门审批后,严格组织实施。事故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由集团公司安全部门实施验证。

3.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由集团公司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中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评残和工伤保险待遇处理,由集团公司工会和劳资部门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有关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有关规定进行处臵。

5.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集团公司安全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详情、原因及责任人处理等编写成文,报主管经理批准后通报全公司,从中吸取教训,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6.每起事故处理结案后,集团公司安全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调查处理资料收集整理后实施归档管理。建筑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档案内容包括:①、企业职工

伤亡事故月报表。②、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年统计表。③、事故快报表。④、事故调查笔录。⑤、事故现场照片、示意图、亡者身份证、死亡证、技术鉴定等资料。⑥、事故调查报告。⑦、事故调查处理报告。⑧、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定。⑨、安全生产监察局、安全监督站对事故处理的批复。⑩、其他有关的资料。

篇3:农业生产事故处理机制探讨

近年来, 江宁区农业生产事故有高发频发的势头, 呈现出发生面积大、损失重、涉及农户多、协调处理难等特点, 给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并由此引发农民群体上访事件, 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2000—2010年, 该区各类农业生产事故累计达190多起。影响大的有:2002年“华粳1号”水稻种子结实率低, 造成大面积减产, 严重田块单产只有3 000 kg/hm2;2004年因油菜田除草剂“油侠”使用不当, 造成后茬作物水稻大面积不同程度地发生药害, 损失近百万元;2006年秣陵大棚蔬菜因施用劣质肥料造成生长停滞、僵苗、死苗;2007年安徽农民在江宁区承包26.67 hm2地种植辣根, 因使用假农药“天罗地网”, 致使植株地上部分几乎被虫子吃光;2008年湖熟、禄口等街道部分农户, 在水稻上超范围使用农药“硕丹”, 导致鱼塘里的鱼大量死亡;2010年秣陵、湖熟、禄口街道部分农户因使用劣质除草剂造成数百亩水稻不同程度地发生药害等。

1 农业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是农资流通方式落后, 难以从源头控制农资质量。国有经济独家经营农资的局面完全被打破, 农资市场的主体多元化, 但农资流通的方式仍然陈旧落后。建立大型农资配送中心, 实现农资经营规模化、网络化, 从源头提高服务质量和信誉度的现代农资流通方式, 还没有真正形成[1]。二是农产品涨价, 农资市场走俏, 劣质农资乘机而入。少数农资企业唯利是图, 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乘农资价格上扬之机,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三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科学种田的意识淡化[2]。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农田, 涌入民工潮, 走进城镇成为打工族, 留下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 只能是老人和妇女。这一类群体, 无论是劳动能力, 还是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 都处于相对弱势。在农业生产操作中, 经常发生将除草剂当作杀虫剂用、将旱地使用的农药用在水田上等, 造成严重的农业生产事故。四是环境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如大气环境、工业污染等。

2 建立农业生产事故处理机制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事故频发态势, 应当探索建立农业生产事故处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成立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办公室, 完善农业生产事故的受理、调查、鉴定和处理程序, 建立事故鉴定专家库, 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重大事故向上级报告。具体建立以下4项制度。

2.1 农业生产事故受理和报告制度

事故受理和报告是事故信息的向上运行, 是上级责任人员和部门掌握情况、做出决策、控制局面的基础, 报告连同上级发出的反馈指令, 均是事故处理的核心要素。农业生产事故受理后, 受理人要立即向事故处理机构, 如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办公室报告, 并同时向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报告。重大事故和跨行政区的农业事故, 行政机构应及时向上级行政部门报告。报告制度的宗旨是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反映农业生产事故的基本情况, 便于农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促进事故的圆满解决,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3]。

2.2 农业生产事故调查制度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农业事故后, 应立即指令执法机构组织执法人员从法律的角度, 对农业生产事故中涉及到的农资开展五查:一查资格。主要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二查标识。主要查标签、包装、说明书、合格证等;三查档案。主要查产品和品种的台账、票据, 了解产品的来源、经营去向;四查质量。抽样检测质量;五查数量。主要查所涉及的农资产品的数量和使用面积。执法机构根据调查资料, 完成调查报告, 为以后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关法律依据[4]。

2.3 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

农业生产事故的成因很多, 有农资质量的原因、使用不当的原因, 也有栽培、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在事故的处理中, 有关当事人往往对造成事故的原因和损失程度存在分歧。参照《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和《江苏省农作物生产事故技术鉴定实施办法》的规定,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成立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办公室, 有相关的业务和法制机构人员组成;建立事故鉴定专家库, 专家库由农作物种子、栽培、植保、土肥、气象、农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生产事故发生后, 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办公室应当从专家库中选择相关的专家, 组成事故鉴定小组。鉴定小组按照《江苏省农作物生产事故技术鉴定实施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综合考虑农资使用、气候、栽培、土壤等各项因素, 对比相同条件下, 周边田块的长势长相, 完成技术鉴定工作, 并提出补救措施, 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2.4 农业生产事故协调处理制度

执法机构的调查报告和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意见出来后, 农业生产事故处理办公室可将双方当事人召集在一起, 向其通报调查结果和鉴定意见, 并就事故处理做出调解, 如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 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摘要:分析农业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4个处理机制, 包括农业生产事故受理和报告制度、农业生产事故调查制度、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制度、农业生产事故协调处理制度, 以促进农业生产安全。

关键词:农业生产事故,原因,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朱跃成, 郑跃钱.农业生产事故的原因、特点及防处措施[J].浙江农业科技, 2010 (1) :212-215.

[2]朱祚亮, 来武新, 曾先玉, 等.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J].湖北植保, 2010 (2) :32-33.

[3]夏中卫.农业生产事故预防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1) :216-217, 219.

篇4: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篇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为建立并保持项目部有效的事故处理机制,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调查、分析,落实防范设施,并按法规要求逐级报告,为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程序

1.伤亡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或现场发现人应立即口头或电话报告班组长、项目安全员或项目负责人。

2.项目安全员或项目负责人应立即内向分公司管理部和公司领导进行报告,若发生火灾事故且火灾性质较严重时应立即报火警119。

3.如发生重伤、人员死亡或重大死亡的事故后,事故发生项目部应同时向当地台山市安监站、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会等部门报告。

4.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情况、造成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以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用《事故快报》形式)报公司管管理部和分管经理。公司管理部在事故发生后24h内,以上述同样方式、报告内容,上报市(区)安全监督局、市(区)安监站、派出所。项目部发生上报公司级事故后,在向公司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二、事故报告时限:

1、轻伤事故:事故单位在24小时内报告公司质安部门

2、重伤事故:事故单位在2小时内报告公司质安部门

3、死亡事故:事故单位在1小时内报告公司质安部门及当地建筑工程质安站、公安、工会。

三、事故现场处置: 1.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在进行事故报告的同时迅速组织实施项目应急救援预案的管理措施,立即撤离现场施工人员,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并负责对现场实施保护。

2.事故发生后导致人员伤亡时,应在撤离现场施工人员,组织实施应急管理措施的同时,迅速组织受伤人员的救护。

3.发生伤亡事故的项目部必须严格保护好施工现场,如因抢救负伤人员或防止事故扩大而必须移动现场设备、设施时,必须弄清现场情况,做标记,记明数据,并画断事故的详图。

四、安全事故调查及处理程序规定:

项目部在事故发生后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调查、取证,为调查组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拒绝调查,不得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若发现有上述违规现象,除对责任者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和罚款外,责任者还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一)轻伤重伤事故:由公司主管安全副总理进行组织相关部门参加调查组,进行调查、查清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制度整改措施方案,由项目部落实整改方案。

(二)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发生死亡或重大死亡事故时,按重大死亡事故等级,由市或省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公安、工会等部组织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拍照或录像,调查现场有关人员陈述和证言,索取有关资料。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查清事故责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及整改方案。公司填写《职工伤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按程序上报有关部门。

五、事故处理

1.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广大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2.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事故责任项目部应编制详细的整改与预防措施,经公司管理部和技术部审批后,严格组织实施,事故整改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由公司工程部和管理部共同进行复查。

3.对事故责任人,由公司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中对事故任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评残和工伤保险待遇处理,由公司工会和管理部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有关广东省、市综合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5.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项目部安全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详情、原因及责任人处理等编印成项目部事故通报,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从中吸取教训,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6.每起安全事故处理结案后,项目部应配合公司安全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调查处理资料收集整理后实施归档管理。

广东建工台山市金茂广场住宅及商铺工程项目部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

为了在事故中切实保护我项目部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加强对事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建设部《关于开展施工多发性伤亡事故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项目部的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一、制度目标

1、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尽可能予以消除或减少危害。

2、尽量减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3、加强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二、制度实行要求

1、根据国务院及广东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项目部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分等级,预先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2、预案中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统筹等安排,并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制定预案。

3、项目部各部门在应急救援组织职责明确,通力协作。

4、要定期进行预案演习和复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和修正。

5、项目部应急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确保胜任工作任务。

6、配备好相应应急救援器材。

三、应急组织

项目部应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现场抢救组、现场协调组、医疗救治组、后勤服务组、保安组等。

四、各小组的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建筑工地发生安全事故时,指挥工地抢救工作,向各抢救小组下达抢救指令任务,协调各组之间的抢救工作,第一时间内向110、119、120、企业救援指挥部、当地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求援和报告。

2、现场协调组职责:

安排人员在项目部各处,协调人员撤离及现场救援工作的开展。

3、现场抢救组职责:

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被困人员,防止事故扩大。

4、医疗救治组职责:

对抢救出的伤员,视情况采取急救处理措施,尽快送医院抢救。

5、后勤服务组职责:

负责交通车辆的调配、紧急救援物资的征集及人员的饮食供应。

6、保安组职责:

负责工地的安全保卫、支援其他救援组的工作,保护现场,疏散人员。

五、救援器材准备

1、医疗器材:担架、氧气袋、医药箱、药品等。

2、抢救工具:仓库和现场常备抢救工具。

3、照明器材:手电筒、应急灯等。

4、通讯器材:电话、手机、对讲机、报警器等。

5、交通工具:项目部常备两辆值班车。

6、灭火器材:铁锹、砂、灭火器等。

六、通讯联络

项目部必须将110、119、120、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手机号码、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手机号码、上级主管部门应急领导小组指挥长及办公室主任电话号码、安全监督部门的电话号码明示于工地显要位置,以便于第一时间拨出。

七、事故报告

工地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企业及项目部除立即组织抢救人员外,应按事故情况,轻伤事故在12小时内报告企业领导、安全部或工会;重伤事故在2小时内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企业领导;死亡事故尤其是死亡3人以上事故除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外,应立即报告安全局、政府及卫生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

八、具体救援措施

篇6: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为减少或杜绝各类伤亡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从业人员的事故风险,切实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特制订本制度。

1、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都称之为上报事故 1.1死亡一人或重伤一人。

1.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价值在1000元以上者(包括1000元,以下同); 1.3生产设备因事故造成局部或全面停产; 1.4大面积停电的电气事故。

(注:上报事故包括较大事故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条件按国家规定。)

2、凡合乎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一般事故: 1.1轻伤一名,休假治疗八小时以上;

1.2造成直接损失100元至1000元者(包括1000元在内)。1、2条中任何一项者,均属于轻微事故。

3、事故的分管

3.1.1安全事故,由安全部负责管理;

3.1.2机械动力设备事故(包括停水、停电、停产造成的停产事故),压力容器和锅炉方面的爆炸事故,由安全部、设备管理单位负责; 3.1.3产品质量事故、生产操作、工艺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停产事故由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3.1.4交通事故和厂区生活区的一切火灾事故均由安全部负责管理。1.2事故调查及处理:

发生上报事故时,主管副总立即组织安全、生产、设备等部门,组成调查组迅速进行调查,查清事故经过,确定事故原因,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1.3事故统计的上报

各类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级管理,上报事故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统称上报事故(写有专题书面报告)。一般事故由车间负责管理。轻微事故由车间自行掌握处理。

1.3.1当发生上报事故时,事故单位除立即采取措施外,并通知关部门以及公司领导,及时抢救和调查在抢救中要保护好现场。事故车间将事故及原因在24小时内上报主管部门,事后要由事故主管部门认真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1.3.2当发生一般事故时,事故单位除立即采取措施之外,必须马上通知安全部,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四不放过”。

1.3.3当发生轻微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当班班长应报告车间领导处理。1.3.4各部门事故调查、分析、登记、统计、报告和处理等,必须严肃认真,如有隐瞒不报或有意延期报告等,对责任者给予批评或处罚。

4、事故的损失计算

4.1身伤亡事故以负伤率表示,不计金额。死亡按年统计,重伤以月统计。4.2 事故的直接损失系指造成的设备、器材、建筑物、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跑损的其它各类物品的损失,均折价计算(成品按出厂价格,半成品按半成品价格,器材、设备按新旧程度和实际使用价值计算)。设备、器材、建筑物等,虽有部分损坏,但经修复仍可使用的,按其修理费(包括材料、人工、配件等)计算。

4.3 事故的间接损失(包括减产、停产损失和设备、车辆停运)均折合金额计算。

注:灭火消耗的消防器材的价值,另列单项计算。

5、事故原因分析

由于生产管理不善,而导致事故的原因很多,往往一件事故涉及很多原因,但为了便于分析、统计、每一事故要尽力找出一个主要原因,现将事故的主要原因分列如下:

5.1人身伤亡事故的原因:

5.1.1事故类别及其直接原因(物质原因)。

5.1.1.1物体打击:指落物、锤击、砸伤、崩块(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5.1.1.2车辆伤害:指挤、压、撞等。5.1.1.3工具伤害:指绞、辗、碰割、戳等。

5.1.1.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在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5.1.1.5触电:包括雷击、电击。5.1.1.6 灼、烫伤。5.1.1.7火灾:指着火和救火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1.1.8刺割;指机械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割,例如钉子扎脚、尖物刺割等。5.1.1.9扭伤:指扭腰、扭臂、扭脚等。

5.1.1.10锅炉、压力容器爆炸,包括各种气瓶爆炸。5.1.1.11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5.1.1.12不懂操作技术知识。

5.1.1.13违反操作规程或违反劳动纪律。5.2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5.2.1直接原因

5.2.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2.1.2缺少检修或检修不良。5.3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5.3.1物质原因:

5.3.1.1使用明火:如焊割、烘烤、加温、照明、取暖等。

篇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目的

本规定明确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职责和程序等要求。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非伤亡事故。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493号令职责

4.1 行政部是生产安全事故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轻伤事故、一般非伤亡事故调查、处理;负责及时、如实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事故。

4.2 事涉及的相关部门需参与事故调查并监督事故处理的落实情况。4.3 生产安全事故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工伤和工伤保险待遇的申报以及事故伤亡者的善后处理工作。管理程序

5.1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原则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5.2 事故报告

5.2.1 事故报告程序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发现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行政部汇报,一日内以事故快报形势书面报告; 2)行政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总经理汇报;

3)发生重伤及死亡事故应在立即(1小时内)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5.2.2 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5.2.3 对承包商在施工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按上述程序要求执行。

5.2.4 事故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续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5.3 事故应急

事故部门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5.4事故现场保护

事故发生后,事发部门应立即对事故现场和损坏的设备设施进行照相、录像、绘制草图和收集资料等工作。事故部门应派专人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未经调查和记录的事故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变动、破坏事故现场或毁灭有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同意,并做出标志、绘出现场简图、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5.5 事故调查

5.5.1 发生死亡事故、重伤事故,由各相关部门配合政府部门进行调查。

5.5.2 发生轻伤事故、一般非伤亡事故由各对口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织调查。

5.5.3 事故调查组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由负责调查的部门牵头派人组成事故调查组。5.5.4 事故调查组成员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及有关部门、人员了解事故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事故单位及有关部门、人员应予以积极配合,不得拒绝。

5.5.5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指定,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全面工作。

5.5.6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5.5.7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

5.5.8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5.6事故处理

5.6.1 凡属本单位内部调查处理的轻伤事故、一般非伤亡事故,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自接到事故调查报告5个工作日内做出事故处理决定,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5.6.2 事故处理必须按照事故原因分析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订出防范措施不放过和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5.6.3 事故发生部门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5.6.4 事故处理的情况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向各部门通报。5.7事故档案

篇8:电力调度安全事故的预警处理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其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的高潮, 成为18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 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力, 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 电力行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 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一旦电力系统发生事故, 就会造成生产和生活的暂时停顿, 影响严重。因此, 对电力调度安全事故进行预警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它对提升电网的可靠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 伴随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系统日益庞大、复杂化, 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电网事故, 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当前, 人们对安全稳定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 电力调度运行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电力调度运行安全的关键在于研究各种干扰如何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及怎样使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 预警处理技术的发展背景

电力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展迅速,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万一电力系统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到日常生产和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电量的不断提高, 电网结线也日趋复杂与庞大, 工作人员必须时刻集中精力, 了解电网最新情况, 掌握电网运行状态, 分析系统负荷、潮流、电压、无功情况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只有高度掌握电网运行状态, 才能对存在的问题、隐患早作打算、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才能在突发事故中快速、安全、高效地处理事故、故障, 减少停电时间, 才能定期实行停电检修, 合理安排运行方式。现在的电力系统处于信息时代条件下, 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构成了电力系统管理的基础——电网自动化系统, 它对电力调度安全事故的预警处理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预警技术实施的平台。预警技术发展的相关背景有:

(1) 电网容量不够, 变电站增加, 导致电力安全出现风险。

因为经济的发展, 人口随之增加, 工业随之发展, 所以用电需求也相应加大, 电网容量也随之加大了, 于是变电站不断增加, 给电力调度安全带来隐患。变电站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 侥幸心理造成工作失误, 而且没有正确执行操作制度。但是, 人们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却逐步提高。所以说, 电网系统只有具备对突发事故信息的判断、分析、处理能力, 才能达到其相应的预警效果, 从而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对电力调度安全进行预警处理是电网运行可靠性、经济性需求决定的。

提升电网可靠性, 强化电网安全的预警处理, 必须重视其对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变电站发展大规模无人值守综合自动化的改造, 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等每个步骤都良好运行, 从而增强系统的自我监控能力, 使异常信息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这些预警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 保证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

(3) 电网调度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待改善。

电网容量的加大给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改善和进步, 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特别是在预警技术发展过程中, 对大量出现的异常信号处理不够成熟, 有待改进。由于变电站增加, 电网系统的覆盖面积增大, 使得变电站的信号量也不断增加,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异常信号, 给调度员的工作带来了麻烦。这些无用的信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办法进行科学处理。另外, 还要对工作人员展开深入的技术培训, 使他们有能力进行预警处理。

2 调度自动化条件下如何正确预警

当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 开关事故预警主要是利用开关跳闸变位信息和事故总信号变位信息实现的, 主要是将开关跳闸的前后时间规定好, 这样就能够观察出相应的故障信号, 并作出处理, 一旦检测到动作信号, 就将其划定为事故跳闸, 启动事故追忆 (PDR) , 并进行相应的图形、语音等报警功能处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电力事业, 判断事故、预警处理的方式有了很大突破。当前, 有以下几种判断事故的方式:

2.1 依据厂站性质来判断

若开关跳闸所属厂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 并且开关并非利用本系统遥控操作变位的, 需要根据开关检修状态、开关对应远方就地压板信息来实现事故的科学判断。

2.2 根据保护信息对应开关来判断

出现错误信息后, 要仔细观察事故保护信息所对应的开关, 看它们是否存在分闸交位, 要依据不同的信息数据展开事故判断, 并对一些极为特殊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全面监控综合信息并加强应用

3.1 在电力调度系统中引进综合信息概念

因现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海量的信息, 所以将各种保护信号和信息通过逻辑运算转换为一个综合保护信号, 也就是综合保护信息, 这种信号可以理解为虚拟的事故总信号, 它可以针对整个变电站, 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间隔装置。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直接引入综合信息的概念, 会大大推进自动化人员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工作, 便于他们及时发现事故信号, 作出预警处理。

3.2 在事故判断中作为依据

根据开关表来选择对应的保护综合信息, 以此当成开关变位的判断依据。

3.3 实时处理的原则

当综合保护信息上传后, 我们要依据其所属的部件类型和对应部件来判断到底是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 并检验该部件对应的综合信息。当保护信号为1, 则把所对应的部件保护综合信号置为1, 即将对应开关事故总保护 (SGZId) 对应的保护表中保护状态置为1;若保护信号为0, 则仔细检查该保护综合信号以及其在保护表中的一切保护信号, 若全为0, 则把保护综合信号置为0, 若有一个为1, 则将其置为1, 这就使得保护信号状态处于正确的位置。

4 结语

电力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促进了社会文明与发展。现代社会,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中, 电能的消耗都越来越大。信息化让电力系统的管理和运作进入了新的时代。电力工业改革中,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电力系统自身的革命。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 管理好电力调度系统, 加强电力调度安全事故的预警处理就显得越发重要。随着电力需求的加大, 电力调度的信息量会大量增加, 在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下, 这些信息不可避免地会掺杂大量的失误和错误信息, 只有正确分析和确认这些信息, 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和技术, 才能防范于未然, 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汪茂彦.地区电网调度如何搞好节能降损工作[J].安徽电力, 2006 (1)

[2]张海中, 付晋卫, 王慧娟.地区电力调度数据网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5)

[3]龚强, 王津.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想下一篇:对推进宁城县工业经济速发展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