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2024-04-24

救我电影的观后感(共8篇)

篇1: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前几天去电影院看电影,本来是奔着《投名状》或是《集结号》的,可朋友说想看惊悚片,所以就有些意外的看了一部叫《救我》的影片。

虽然我对这部影片不了解,但从片头的字幕中也没看到一个我熟悉的演职人员名字,可想而知,这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既然已经坐下来,好与不好也只有看了。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心理学系的女研究生,跟着导师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不是普通的毕业论文,据说如果写的好,能得到学校的认可,就有机会去美国。影片的主人公姜妍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开始种种努力,然而事情并没有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她越来越弄不懂她的研究对象;献身于她的导师;事情被发现后与未婚夫争吵并失手将其摔伤;又于导师杀人、埋尸;最后发现导师、同学、研究对象竟然合谋害自己,最后当导师与同学要活埋自己时,她终于崩溃了……

影片中人物虽不多,但情节紧凑,镜头转换快,从而给人一种紧张感,一切的紧张悬念到影片结尾,给观众以合理的解释,原来:姜妍面对竞争发展的压力,渐渐产生幻听幻象,随着病情的加重,她已经无法分清现实与幻象。她的献身、杀人、埋尸等等大多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她病重时的疯狂使她逼好了她的研究对象(一个有些疯癫的人),最后,姜妍在导师和同学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治好了自己的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了毕业论文,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但这时她却不想去美国了,她为了家庭留了下来,她明白了什么才是人最需要和珍惜的东西。

看完之后,我觉得,影片的惊悚不过是一种手段,在于揭示现在人们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心理慢慢变得不健康,就像我们在近些年来常常听到的大学生自杀或杀人等极端行为,面对这些,我们是应该好好问问自己的内心,好好的给心灵找个放松的方式。

一部小成品的电影,能拍成这样还是很值得去看的。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没看过的都能在人生之中,善待自己的心灵。

篇2: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资料显示,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除此之外,两者都会出现幻听,但区别又在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籁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都只是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如此看来,《救我》中的女主角应该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她“听到”的声音是“别人”发出来的,并且她认为一切都是真实的。《二次曝光》女主角应该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她根据自己从前的经历幻想了自己杀人埋尸并报案。但笔者很奇怪,《二次曝光》的女主角的精神分裂症怎么会在真相大白后那样容易就康复了呢?也许毕竟是电影吧。而《致命ID》中,除了胖子、心理学家和那些司法人员,剩下的所有人,包括几女、中年夫妻俩、小男孩、旅店老板、警察、罪犯都是胖子一个人的“分身”,所以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出生日期。后来,“死掉”的人不见了尸体,其实就是作为“分身”来说,被胖子整合了。如此看来,胖子应该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

篇3:哪里的性病专家能救我

我在一个酒肉朋友的唆使下,踏进一家那种以前令我不屑一顾的发廊。在小姐一再挑逗下,我失去了理智……不久,我发现自己染上了尖锐湿疣。这太可怕了,我这辈子完蛋了。

我不敢到医院去治疗,只好自己偷偷买药擦。我更不敢在女友面前有丝毫流露,依然亲吻、爱抚她脸、唇,甚至……亲热的时候,我脸上笑着,心里却似刀割,不知道这样会不会传染给她。曾经无数次,我下决心不和她来往,可是望着她依恋的眼睛,我说不出口,我太爱她了。

我白天强打精神,晚上以泪洗面,一会儿怀疑自己有艾滋病,一会儿怀疑还有梅毒、淋病,一天比一天绝望。恳请贵刊告诉我到哪里找性病专家。

重庆 王 悔

不必舍近求远

王 悔:

你的痛悔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我深表同情。然而,你悲观到想“一死了之”,实在没有必要。

你说发现“自己染上了尖锐湿疣”,这可靠吗?尖锐湿疣可发生在男性的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肛门等多处,既可以是淡红色的肉质赘生物,也可以是细小的隆起,还可以融合成较大的团块。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综合考虑,必要时还要作活组织检查才能确诊。你怎么能轻易为自己作出诊断呢?

退一步说,即使你确实染上了尖锐湿疣,也不是“只有死路一条”了。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很多,如涂用腐蚀剂、冷冻、激光、手术等,只要选择恰当,可以有满意疗效,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目前,全国各省市正规医院的皮肤性病科都能对尖锐湿疣进行有效治疗,方法也大体相似。所以,你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跑到上海或者北京等地去求救。

篇4: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一天,我正幽闲地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最宁静的气氛。看着周围的小动物们都友好地向我打招呼,我又一次沉醉到自己所拥有的最美中去了。在我为自己的生活而感慨时,一声猎枪,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虽然这种事情我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眼皮不停地跳,似乎预示着某些灾难的来临。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个凶神恶煞,满脸横肉的偷猎者挡在我面前。他手里拿着抢,一副耀武扬威、垂涎欲滴的样子。出于本能,我马上明白自己打不过他,于是走为上策。乘着他装子弹的空隙,我迅速地逃走了。可叹这个社会太是黑暗,我居然落入陷阱,给那胖子抓住了。我知道自己必定要遭此一劫,便也不再反抗,任他左右,心里默默诅咒着他祖宗十八代。正当他准备开枪打死我的千钧一发之时,一声:“住手,你在干吗?”吓得那家伙屁滚尿流地逃走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为自己的幸运而庆祝时,又来了一群人,好像非常行侠仗义的样子。我知道是他们救了我,便用十分感激的眼光望着他们,希望他们领悟到我的谢意。就此,我也对人类的行为发生彻头彻尾的改观――也许世界上也有好人呢?但是紧接而来的对话,又令我的希望变成了泡沫。“把它送到动物园吧?”“我也这么想的。也许还对它有好处呢!”“最重要我们可以赚钱!”“赶紧去拿网来。”紧接着就是一阵奸笑。这笑声令我毛骨悚然。一阵寒意由心底而生。也许该倒霉了!虽然我不晓得动物园是什么地方,在里头的生活是好是坏。但我知道,无论怎么说,那也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没有自由的生活打死,我也不要。可是打死有什么用,现在连死也由不得我自己了。这真是悲哀!不过我总是抱着点希望,也许那是个可以保护我的好地方呢?

伴着一路车的颠坡,我进了城,流光溢彩,高楼林立,确实是一个十分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我老家却来的更美。这里的天是灰的,老家的天是蓝的,这里的空气是污浊的,老家的空气是清新的,这里的人是扳着面孔的,老家的人是带着微笑的,这里的视野是狭小的,老家的视野是宽阔的。

进了动物园,我更是感到恐惧和阴森。不出我所料,所有的动物,无论大小都给关在笼子里了。他们的目光呆滞,懒洋洋的身躯赖在地上,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他们给逼疯了,呆傻了,我看得出来他们眼里那一阵阵的酸楚,悲哀,漠视。它们已经不憎恨了,它们没有力气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了。他们只能用漠视来发泄自己的憎恨,他们的生命已经超脱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自由了。也许过一阵子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我感到害怕,担心。如果不能来去自如,我又如何能生活呢?或许注定让我感受一下不用自食其力的生活吧。我希望是这样,懒散也许一种美。也许偶尔轻松一下,也是一种特别。乐观主义者的我,总尽量把事情美好化。但是突如其来的事实,又使我的梦乡破灭。据说,这里曾经还住着一只老河马,老河马本来是一个十分安分守己的。它天天给那些游客观赏,有时还给那些游客出气。它从来不吭声。由于身材硕大,它的身子被人们不断的拍打,它已经学乖了,什么都无所谓了。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它学会温和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东西,即使它内心再多的不快。这么好的人却没有好的报应,也许是抑郁成疾,前几个月,一个“受人喜爱”的河马就这么死了。也许我的命运不会比它好多少。因为我比它还不安于生活啊。我只希望这种传说只是传说,不要变成事实就可以了。我还是自我安慰着。到现在,危险的降临我还是没有想到。直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活的黑暗面时,我才为自己的乐观感到悲哀和悔悟。我第一次吃到了苹果,是那种很甜很甜的苹果,是那种快要坏掉的苹果。我不否认苹果很好吃,我也不否认我吃这个苹果不要费吹灰之力。但,我讨厌饲养员那嚣张的气焰,我讨厌饲养员一副施舍的样子,我讨厌饲养员毫不在乎的面容。他的一切都令自尊心很强的我厌恶。厌恶他我可以不理他,但是他天天给我吃苹果,那种即将烂掉,就显得特别甜的苹果,害我营养不良,头晕却还要陪游客玩耍。如果仅仅是玩耍,也许我还能挺的住,可是那些游客,却一点也不顾及我的尊严,他们的的确确把我当成受虐的畜生了。他们对我大吼大叫,他们要我装乖,他们肆意拍打着我,他们不断地惹我,挑衅我,而我却还要微笑着面对他们那些连畜生都不如的狗脸。我这不是犯践吗?为什么我不能看见他们就作呕?为什么我不能踹他们一脚?为什么,谁告诉我为什么!不能,谁都不能!当然,也许有几个善心有理智的游客,他们会孤独的注视着我,带着深深地同情。但他们无法帮我摆脱这里,他们的善良只能让他们安抚自己的心灵,他们无法救我,就像他们无法离开那些恶人一样,我不怪他们,我只怪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自己了断?!

曾几何时,我想过自己逃出去,可是高不可及的围拦阻碍了一切,我无法逃跑,我也无处可逃。如果我试图逃跑,那么只会把牢笼做的更高,高到看不见月亮,阳光也无法射入。说不定还会挨一顿打。

我只能向用自己感伤的眼光去感染别人让别人放了我,但这个可能性在这种人人为己的自私的环境里几乎为零!

篇5: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今天看完后。我真的长出了一口气,特别想第一时间告诉所有人,真的还蛮好看的。虽然青春片经历了重重轰炸,很难再想出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但是这部片子,想所有那些真正能打动我们的电影一样,将心比心。是那么的真实。我们的中学,为了高考,无数次的梦魇甚至都重回高中的课桌,脑子里盘算的都是如果考不上大学,我该咋办?

因为更多的朋友还没有看,所以不讲电影的太多剧情,只说我被其中感动的种种关系。里面有同学之间的友谊,有老师和同学的平衡,有孩子和家长的亲情,还有姐弟的亲情,还有父母之间的感情。在这些关系里我也看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这些关系,最终都直指人心,人性。

于是电影里的人在关系里,变成了你,变成了我,变成了我高三一起背后骂班主任的同桌林磊,变成了上地理课写历史作业,变成了周杰伦把他的新专辑,通过耳机穿过袖子送到我的耳边,变成了西安音乐广播931的方言每晚9点到10点的《年轻无极限》。

那会儿老师家长总说,现在你恨我,讨厌我,以后你就会感谢我了。至少现在回过头看,电影里那句“你们学的好不好,我又不多拿学校100元工资”真的很对。学生时代,觉得什么都要个性,什么都要成就自我,还总有老师家长盯着你,随时帮你补窟窿。以前你想自由,现在发现真的自由了。你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看完电影,好多尘封的感觉又熟悉起来,就好像之前一直很反感青春电影的主旋律在聊早恋,那会儿上学,更多的应该是分不清喜欢和爱吧,同学之间那种朦胧的好感,总是容易被捅破窗户纸误以为是爱之后,徒增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谓青春期的爱情,大抵都是如此吧。

当然电影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我觉得结尾有点凑合,慢镜头有点略多,演员没能更好的诠释导演和编剧的全部初衷。但这些不足,都不会影响你安安静静的坐在电影院,享受或者回忆自己那个时候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

看到结尾上台的同哥,略带憔悴,但又挺起胸膛聆听大家意见。真的为他高兴,想想当初来北京的源动力就是希望能够和他这样的人一起工作,现在他从《职来职往》的职场导师,到青年畅销书作家,再到现在的电影制片人,一直在越来越好,我们也只能追随着他,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常说回忆从前,不如珍惜现在。,我来北京,进光线,结识了一群同样来自各个地方的大四毕业生,他们都是各自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同样一无所有,义无反顾来北京成为一名北漂。我们这一群人,一起合租距离公司步行不超过10分钟的老式住宅楼,一起去地沟油一条街吃5元一小碗的牛肉面,一起被主编骂,一起坐在冰冷的机房帮主力导演找历史素材,一起坐在后期熬夜通宵剪片子,然后去楼下航星园超市给拍字幕无法离开的小伙伴带一包小浣熊干脆面。这应该就是是革命友谊吧。

篇6:求求你们别救我

在茉莉离婚大战拉开帷幕的时候,从分割房子、存款到孩子,都难免需要亲友团参与,在心理上支持一把,即便办离婚,也是同事余姐陪着去办的登记。可是茉莉越来越觉得,自己快要被“热心群众”给玩坏了。

已经有好心人乱点鸳鸯谱,给她和老丁当月老牵红线了!话说两年前离婚的同事老丁,就是一件已经被玩坏了的玩具,几乎全机关都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参与到老丁的“脱光行动”中来了。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医生,老丁跟她看了电影,周末准备去爬山,还没到周末,传出消息来,说医生不同意老丁了,嫌老丁吃相难看,不是个精致人。老丁何止不是个精致人,简直是个比三号砂纸还粗粝的人,要么他前妻跟他离婚呢,就是嫌他一双袜子穿一月都不知道换,不洗脚、不刷牙、口臭、打起呼噜来像打雷……说起来字字血声声泪,于是,老丁还没展开新生活,就又被旧生活吞没了。

这并不妨碍老丁投入到更轰轰烈烈的相亲行动中去,老丁想得开,这就类似产品推广,要宣传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不暴露自己的短板也不可能,就跟网红一样,要红,就要有代价,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太多,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经历风雨,怎得见彩虹?老丁的第二个彩虹是个教师,这位“灵魂的工程师”和老丁处了很长时间,还真没嫌弃老丁,倒是老丁受不了啦,他说跟这姑娘没啥说的,她天天说些没营养的话,他耳朵都起老茧啦!介绍人问,啥是没营养的话呢?老丁憋了半天说,她说的太素了,只会说她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有没有排队,有没有洗手,说得最壮怀激烈的故事就是两个小孩怎么抢玩具,这以后是过日子还是过家家?

慢慢地,茉莉发现其实大家看热闹的心情远远大于关心老丁,换句话说,关心老丁的人,和想看老丁出洋相的人,是同一类人。话说回刚刚离婚的茉莉,她穿得随便了,会有人替她掬一把辛酸泪;她穿得漂亮了,会被观察员分析“心里都苦成啥了,还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很阳光,多不容易啊!”就连她值班时带个孩子,也会被围观群众往“单身母亲好可怜”方向解读。

篇7:谢谢你躺着来救我

他掉头摔门离开,决绝地奔向另一个女人。妈妈的泪立时就像河流决口了。丫丫疯了一样朝那个背影扑过去,抱住他的臂膀。然而这只臂膀,这只曾无数次搂抱过、搀扶过自己的臂膀,此刻却凶狠地将她推搡开来。她踉跄跌倒,被赶来的妈妈揽入怀中,两条泪河交汇奔流。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用牙齿咬断泪水,朗声扶丫丫站起。丫丫一挺脊梁,觉得自己忽然和妈妈齐高,仿佛已年有十八。其实当时她刚高过书桌,年方八岁。

丫丫从此改了亲热的称谓,叫走了的他为“那个人”。

母女俩开始相依为命。妈妈发誓,一个人也要给丫丫两份爱。没有工作的妈妈,早晨捡煤核,晚上拾菜帮,白天给人家糊一个才一毛钱的纸袋,直到手指僵直,关节嘎嘎作响。她把丫丫打扮得漂亮光鲜,和有爸爸的孩子无二致。只是在家里,妈妈从不提那个人,丫丫也不提。就是谈到别人家的事,对与此相关的至亲称谓,丫丫也尽量不提。

但心里还是想他,特别是在困厄之时。一次被男孩欺负,丫丫就盼着,要是那个人提着盒子炮赶来,“叭”的一枪把他撂倒就好了。又一次得肾炎住院,丫丫肿着眼朝病房门口久久张望,巴不得那个人带着洋娃娃和大白兔奶糖即刻出现。

那个人一直没有来,妈妈倒走了。妈妈是累死的。临死前,妈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起那个人,语气平和竟没有一丝怨恨。殊不知,这倒激起了丫丫更大的怨恨。丫丫咬牙切齿地和妈妈相拥而泣。

一晃丫丫已五十有余,丈夫病逝,又无子女,毫无依傍地一人生活。她总被孤独追、寂寞咬,恓恓惶惶间竟得了乳腺癌。从过去不知为谁活着变为现在的不知为谁治病,几个月过去,曾经亭亭玉立的一个美人儿变得形销骨立。主治医生断言,丫丫余下的生命不过半年了。

突然有一日,那个人来了,不,是有关那个人的消息来了:他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听完亲戚的转告,丫丫感到一种幸灾乐祸的惬意,脱口而出的是一个脆生生的“该”字。她向人家诉说那个人的无情无义,申明自己已身患绝症无力量亦无义务相帮,等等。然而,就在她作出这个表示的第三天,她竟背叛了自己,心儿酸酸、步儿匆匆地奔向那个人去了!——无论如何,总得在临死前见他一面啊!

脏乱腥臭的居室里,那个人失去了先前的健壮和精明,躺在床上孩童般地向她憨笑着。他不知来人是谁,只是惴惴地伸岀苍老的手索要吃食。

丫丫的泪水又一次像四十几年前那样涌出,怨恨瞬间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她突然觉得自己死不得,马上挽起袖子,炒菜做饭洗衣擦地,忙得不可开交。令她奇怪的是,往常动辄就疲惫不堪的身体如今却无比轻松。回到家后,她香香地吃了顿饭后又美美地睡了一觉。这是她患癌症后从没有过的现象。

从此以后,天天如是。三个月后,那个人和丫丫都胖了一圈。到医院复查,丫丫的肿瘤显著缩小,癌细胞扩散明显减缓。她活了下来!医生感叹,孤独寂寞的丫丫需要“被需要”,“被需要”有时也是特效药呀!

万万想不到,那个人最后躺着来救自己了。这一天,饭后,看着那个人舒坦满足的样子,丫丫终于改口,对他说:“谢谢您,爸爸!”

摘自《慈善》

篇8:救我电影的观后感

那一年的生死大营救

2006年4月3日的早上,正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班的马淑云的手机突然响了:“大姐,我是河北的张晓东,您还记得我吗?”“晓东?天啊!整整30年了,你终于想起给姐姐打电话了。”这个电话让马淑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30年前那场飞来的劫难中……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了。短短几秒钟,全城变成一片废墟。当时张晓东一家正在熟睡,地震中他们所住的楼房倒塌了。当张晓东醒来的时候,他被压在了一块混凝土盖板下,右胳膊夹在预制板里,右脚被一枚大铁钉由上至下刺穿。剧烈的疼痛让这个14岁的孩子异常恐惧:“妈妈!爸爸!”可是任凭张晓东怎么呼喊,却始终听不到父母的回答。那次地震中,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妹妹全部丧生,张晓东和姐姐一夜间变成了孤儿。

一周后,伤情严重的张晓东被送往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那里他认识了救治他的护士马淑云。时年22岁的马淑云,从部队转业后分到了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这个俊秀开朗的女护士第一眼看到担架上浑身肿胀、满脸泪水的大男孩时,心像被扎进钢针一样痛。

张晓东是这批伤员中年龄最小的,由于遭遇失去双亲的重创,马淑云每次给他换药时,他都不肯配合。有时,他还会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原来张晓东出生在唐山市一个高干家庭,父亲是政府要员,母亲是一位检察官。自幼备受宠爱的他根本无法接受家破人亡的事实,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

怜爱在那一瞬间开始发芽。得知这些后,马淑云更加细心温柔地照顾这个大男孩。张晓东吃不惯食堂的伙食,马淑云就把妈妈给自己做的酱烧排骨带到医院来;张晓东不会洗衣服,马淑云就把他的衣服带回家一件件地洗。看到张晓东消沉的样子,马淑云就搜肠刮肚地给他讲故事……

一天,这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大男孩突然怯生生地拉住了马淑云的手:“阿姨,我有件事想求你帮忙。”一个多月的相处中,张晓东对这个漂亮热心的护士阿姨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地震那天我被抢救出来的时候,看见和我睡在一个屋的姐姐也被人用担架抬走了,我非常想知道姐姐现在在哪里。”

马淑云激动地说:“放心,晓东,阿姨一定帮你打听到。”可是2个多月过去了,马淑云没有得到任何线索。原来唐山地震后,数万计的伤员被送到了河北近邻的5、6个省市抢救,跨幅之大,给寻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每次,马淑云给张晓东打针换药时,他都会充满期待地望着这个护士阿姨。一次次失望后张晓东的情绪又变得不稳定起来。马淑云想了想,拉着他的手说:“晓东,我只比你大8岁,你若不嫌弃就把我当作你姐姐吧,我会待你像亲弟弟一样的。”张晓东孩子似的在“姐姐”怀里哭了个够。当晚,马淑云就把“弟弟”领回到自己家,马淑云的父母做了满满一桌子菜,让张晓东品尝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同年11月,张晓东病愈即将出院,可告别时张晓东无论如何也不愿松开“姐姐”的手:“姐姐,我不想离开你们。”临上火车的时候,马淑云把自己精心绣的一幅刺绣“家”送给了“弟弟”。张晓东看着画上的房子、花草和小鸟爱不释手,宝贝似的捧在怀里才上了车。

可是张晓东回唐山后一直没有给姐姐写信,这让马淑云非常牵挂。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

重逢时上帝留下了祝福

马淑云做梦也没想到张晓东会在30年后给自己打电话,更没想到几天后对方还会骑着自行车千里迢迢从唐山来到洛阳找她。

2006年4月17日上午9点,当马淑云站在医院门口远远地看见那个黑黑的敦实的身影向自己靠近时,她无比激动。近了,近了,当张晓东距离马淑云还有10米的时候,他突然纵身一跃甩掉了车子,狂奔着向马淑云跑来:“大姐,弟弟来看你了。”“晓东,晓东!”马淑云呼唤着弟弟的名字紧紧地和他搂抱在一起。

张晓东当年从洛阳回到唐山后举目无亲,无奈只得在一位幸存的姨妈家住了半年。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张晓东找到了失散的姐姐,两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中学毕业后,张晓东在一家机械厂当了一名司机。1987年,25岁的张晓东和一位普通女工结婚,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18个月。随后孑然一身的张晓东辞职下海,开过饭店、做过生意,目前经营着一家颇有规模的纯净水公司。

“大姐,这些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您。可是那时我年龄太小,连您的医院名字也没记住,我后来打过多次电话找您,可都没有音讯。今年3月我把电话打到了洛阳电视台,人家终于帮我联系上您了,您现在身体可好?姐夫是做什么的?爸妈都还健在吧?”

不料,张晓东的问话却触及到了马淑云的伤心事:“晓东,我离婚已经快20年了,父母也相继去世了。”在送弟弟回宾馆的途中,马淑云也向张晓东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在张晓东离开后不久,1977年,马淑云就和一位追求自己的男职工恋爱结婚了。一直以来,马淑云对工作有着极度的热情和责任心,也许因此疏忽了对丈夫的照顾吧,1987年,马淑云和丈夫平静分手了,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离婚后的马淑云把全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事业心极强的她在短短数年间,便从护士长一直干到现今的医院后勤公司总经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再婚,我这个人对工作太认真了,也太苛求完美,可能不太适合家庭生活。”说到自己酸涩的婚姻生活,马淑云语气里透着些许无奈。

那个晚上,两人在王城大道上走了很久,也说了很久。

张晓东在洛阳呆了3天,马淑云带他参观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园等景点。3天后,张晓东返回了唐山。可是这次重逢打乱了两个人原本平静的心,那些无话不谈的日子、那些携手游玩的画面一直浮现在两人的脑海里。

这以后,马淑云经常接到张晓东的电话。张晓东在电话里向姐姐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的“感恩之旅”。1995年,张晓东在自己事业有了起色后,便开始实施酝酿许久的心愿。从1997年开始,张晓东就和十几个唐山孤儿一起骑自行车陆续到西安、太原、山东等地感恩。为了让这个活动能圆满地进行下去,张晓东不仅自掏腰包买器材,还和同伴每天进行骑车50公里的训练,风雨无阻。“当时救我的是一位解放军叔叔,我打听到他在西安,可是去了几次都没找到。至于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骑自行车这种方式,那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之心。洛阳我前后也去了2次,这次总算有了大收获。” 张晓东话语里的朴实、虔诚和善良深深感动了马淑云的心。“你真是个知恩图报的好人,谁要嫁给你真是福气。赶快找个好女人成家吧,姐姐希望看到你幸福美满。”每次马淑云说到这个问题,电话那头的张晓东便沉默不语了。

姐弟爱情改写唐山黑色回忆

2006年五一前夕,张晓东打电话邀请马淑云到唐山玩。可由于马淑云的工作丢不开,她婉言谢绝了。

5月3日的时候,马淑云又接到了张晓东的电话:“大姐,我正在去洛阳的火车上,晚上7点到。”为了赶来洛阳,张晓东只买到一张站票,以至于下车时腿脚全部浮肿。这个突兀的电话让马淑云冥冥之中感到了一丝特别的东西。

果然张晓东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大姐,我回去以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想来想去我好像把一样东西丢在洛阳了。”

“什么东西?姐姐帮你找。” 马淑云一头雾水。

“是——是一颗心。”张晓东的话让马淑云有些不知所措。“晓东,我一直把你当弟弟看!”

“可我发现你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人。你对事业执着、对朋友友善,而且有理想有追求,非常值得我爱。”“我比你大8岁呢!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你我都对生活有着共同的追求,你我都需要一个温馨的家。你的心骗不了我,看,你的脸红了。大姐,抛开那些世俗的禁锢,让我来照顾你吧,我愿意做你一辈子的好弟弟。”张晓东炽热的表白在马淑云的内心掀起了巨浪,但她没有答复。

临走时,张晓东将自己带来的一袋奇石送给了马淑云,他一直有收藏奇石的爱好。回家后,心乱如麻的她打开了那个袋子,当一粒粒刻有各种图案的奇石展现在自己眼前时,马淑云惊呆了。那些形状各异的小石头上有栩栩如生的马,有各种各样的云彩,还有各种类型的鸟。其中最大的那块石头上面的图案好似一个家,有房子、小河和花草。

在袋子里面,张晓东还搁了张字条:“大姐,您当年送给我的那个‘家’的刺绣我一直保留着,每当想您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看。后来我爱上了奇石,每当看见和您名字有关的石头,我都会千辛万苦地收藏起来。那些云彩、小马和小鸟都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与此同时,张晓东紧张周密地进行着亲人们的“工作”。随后,张晓东在公安局工作的亲姐姐从唐山打来长途电话表明自己支持弟弟的决定。为了争取到马淑云女儿的同意,张晓东特意把当年“姐姐”送给他的那幅刺绣悄悄寄给了马淑云的女儿。张晓东在电话里动情地说:“我特别想有一个家,我也特别欣赏你妈妈,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会用120分的热情和责任当好这个爸爸的角色。”马淑云的女儿投了赞同票。

6月17日,张晓东再次骑自行车从唐山来到了洛阳。一路上他自制了一面彩旗,彩旗上有一句话:“我是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孤儿,我要去洛阳迎娶当年救我的恩人——护士姐姐。”张晓东途经之地均有群众自发留言献上祝福。

6月24日,沉浸在幸福中的两人来到了洛阳一家影楼拍摄了婚纱照,照片上的马淑云笑得非常娇美,一如30年前那个青春靓丽的女护士。在回去的路上,马淑云专门跑到药店给张晓东买了许多降血脂的药:“体检结果你的血脂、血压偏高,今后要格外注意,我以后就是一号监督员了。”马淑云体贴的话语温暖着张晓东的心。

7月29日,作者见到了马淑云女士,她笑着说:“9月1日举行婚礼,因为那天刚好是晓东的生日。婚后,我们将把家安在洛阳,晓东说这里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地方。”

上一篇:中医诊断学下一篇:小学教师教学法技能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