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励志电影的观后感

2024-04-12

版励志电影的观后感(精选8篇)

篇1:版励志电影的观后感

《梦想奔驰》是一部产于美国的励志电影。

它讲述了具有高超技艺和天赋的骑师本.科恩一家的故事。本.科恩曾是无数人追捧的偶像骑师,曾赢得无数荣誉的他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摧残,接连的后起之秀将他抛到身后,从此成了“待处理垃圾”,然而当他遇见和他命运相同的赛马桑亚后,一切就此改变。。。

电影虽是属于励志的,但其中的亲情是不可忽略的一大亮点,主人公与小女儿凯尔之间的亲情流露更是将电影提高到了另一新的高度。总的来说,它可以总结为梦想、勇气、亲情。

梦想:

主人公本.科恩、小女孩凯尔,都在带领我们走在追梦路上,当本.科恩收留下受伤的赛马桑亚的,是他面对自己梦想的开始。凯尔的天真善良和坚持让本.科恩看清了自己的梦想并找到了坚持的理由。当看到桑亚被允许参加最高荣誉的育马者赛时,虽然早就想到这样的如果,但心里还是会有些失落后欣慰的感觉。最后桑亚的获胜无疑是给坚持梦想者的最大奖励。不只是物质,更是精神的。

勇气:

有勇气支撑才能走到最后,本.科恩留下一匹受伤的赛马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为了恢复桑亚他不惜卖掉地产、被老板辞掉。凯尔虽是小女孩,却拥有也许成年人也难得的勇气,果决拒绝了十万美金,选择了桑亚,也许这种勇气只有纯真的她才有吧。为桑亚报名比赛的她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定深深打动了裁判和无数观众,当没有参赛费时,她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决心再一次帮助了她赢得了阿尔巴的信任。

亲情:

电影里本.科恩和凯尔之间的父女情深一定触动了不少人,父亲的关爱,女儿的天真笑脸刻画了一副温馨的生活画,特别当父女俩一起站在马前的画面,再也找不出形容词形容这样和谐的没了。

篇2:版励志电影的观后感

《冠军》是由李焕庆执导,车太贤、朴荷善、刘五性、金秀贞等主演的体育励志电影,于9月8日在韩国上映。该片以赛马“露娜”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因一起意外事故而逐渐失去视力的骑手与一匹瘸腿马克服种种困难向冠军发起挑战的故事

剧情简介

车太贤扮演的马术骑手曾经创造300场比赛大胜的神话,在遭遇车祸后不仅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引以为傲的马术实力。在落魄之中,他遇见了一匹桀骜不羁、无人能够驯服的赛马,一人一马在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出惊人的默契,再创奇迹。

幕后花絮

1.为了表现出专业骑手的姿态,车太贤在开拍前三个月就投入各种骑马技术和体能的训练中去 。

2.车太贤为了熟悉马匹的习性,拍摄前一直和影片主角“宇朴儿”熟悉,为它洗澡喂它吃草,给它零食逗它开心等等。

3.车太贤与扮演自己女儿的金秀晶在片场犹如亲父女一般,展现了自然亲密的演技,配合十分默契。

4.虽然车太贤只要有空便会去进行骑马练习,但由于骑马奔跑的戏份存在很高的危险性,因此在拍戏的时候他始终会感到不安。

5.车太贤表示骑马和赛马是两个概念,并开玩笑称自己赛马的姿势就像一只猴子。

故事背景

该片改编自一匹叫做“露娜”的跛脚马的真实故事,该匹马自在釜山京南赛马公园出道以来在33场比赛中一共赢得了13场次的冠军。13场冠军的成绩就算是健全的赛马也很难达到,更遑论一匹跛脚的二流赛马,李焕庆导演将故事中的欢笑与感动重现在大银幕中。

影片评价:

《冠军》是一部绝对称的上“励志”的影片,一匹跛脚的赛马与面临失明的骑手一同挑战赛马大赛的真实故事被搬上大银幕,告诫人们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不应该轻言放弃。男主角车太贤此番挑战体育题材,其身为“赛马健将”并尝试温情路线演技的表现令观众期待,而他与金秀晶演绎的父女间的动人亲情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

人生启示

篇3:版励志电影的观后感

一、对于镜头的运用

“对于电影而言, 一切技术造就的影像世界, 其魅力凝聚在艺术感染力上。” (2) 电影同戏剧很大的不同在于, 观众观看戏剧时与舞台的距离是固定的, 而观看电影时则可以借助摄影机的移动来接近或远离事发现场。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正利用了这点, 以电影的方式对《哈姆莱特》做出了新的诠释。

对焦距的利用, 当哈姆莱特被迫放逐英国与国王道别时, 他称国王为“好母亲”听起来是句疯话, 观众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这时候镜头向哈姆莱特的双手移去, 拍他用手做出一个掐人脖子的动作。观众由此明白了, 哈姆莱特叫国王“好母亲”是因为此刻哈姆雷特之所以没有杀死国王, 完全是因为顾及他的母亲的缘故。这样通过镜头的聚焦导演将观众的注意力故意地引向某个地方, 以此来揭示哈姆莱特装疯的深层原因表现出他矛盾的内心世界。

“电影的发明, 使得人类‘雕刻时光’的梦想成为可能。” (3) 蒙太奇无疑是达到这一梦想的手段之一, 而在本片中导演通过蒙太奇组接, 将原著中的独白部分利用画面真实的再现出来。例如, 奥菲利亚将哈姆莱特闯进她闺房的情形告诉她父亲的那一段, 在戏剧舞台上可以不用表演出来, 只让演员做描述观众即可通过想象来补充, 而电影自然不能光靠字幕了。导演将台词搭配上具体的画面, 一边听着台词, 一边又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影像, 这使得观众对《哈姆莱特》的理解更为具体、生动。不过这多少也取消了观众对原著自由想象的权利, 毕竟导演拍摄的电影“这就包括了创作者对于世界的人文认识观念、对于生活人生的态度, 以及期望怎样一个影像———梦幻理想世界的认知。” (4)

长镜头的运用在片中也很巧妙。例如, 当守夜的士兵见到了死去的老国王的鬼魂之后, 不免想起半个月前发生在宫廷花园里的谋杀案件。于是镜头顺着他的目光向城堡中心穿越, 直到停留在一张空着的卧床上, 这即是在暗示老国王的死亡, 也是在暗示新国王和皇后的乱伦。这组长镜头不担衔接了场面, 还引出了前因后果, 并且:“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 (5)

除了蒙太奇、长镜头, 更多的时候摄影机往往一动不动, 这就有点像在看戏剧, 观众与演员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 当某个演员在前景讲述事件的时候, 在后景的人物往往是不动的, 这样的拍摄使得镜头非常平稳、端庄, 大量这样镜头的衔接就塑造了影片庄严缓慢的节奏与悲剧的气氛相得益彰。

二、影片中的象征

利用蒙太奇表达的象征。例如, 新国王宴饮的镜头同一门冒着烟的大炮组接在一起, 这象征了新国王暴虐而富于侵略性的性格。

利用长镜头表达的象征。例如, 哈姆莱特应母亲之邀, 父亲的亡魂突然出现, 镜头从两人视角摇摄,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看到的情况, 显示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象征了比起皇后哈姆莱特更了解, 也更忠诚于自己的父亲。

利用构图表达的象征。构图可以隐喻人物的处境, 例如, 当哈姆莱特为了复仇不得不拒绝奥菲利亚并将她推下楼梯时, 奥菲利亚倒在楼梯的最后一级, 用了俯拍的镜头。这时她头顶上那一级级的台阶也就象征了一个个权贵, 压迫在奥菲利亚自由的爱恋上, 使她永远无法到达幸福的顶端。构图也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 例如, 哈姆莱特死里逃生后分别送给国王和皇后一封信。镜头里, 两个人边读信边向台阶的相反方向走去, 这样的构图象征了皇后和国王不同的心思:皇后担忧儿子的安危, 而国王则害怕哈姆莱特回来杀死自己。

三、画外音的运用

原著《哈姆莱特》中有一段哈姆莱特个人的独白, 控诉皇后在国王驾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嫁给了他叔叔, 这一段独白放在戏剧舞台上, 观众可以假设没有别的人能够听见演员的话。但是放在电影中不但演员一个人喋喋不休会令人乏味, 而且城堡中处处是耳目, 哈姆莱特也不可能旁若无人的说话。于是导演在这里便利用了画外音表现这段内心独白, 一边拍摄哈姆莱特的肢体动作, 无声的愤怒, 更是巧妙地显示了王子有口难开的矛盾。

四、场景的利用

原著中两个守夜士兵的对话交代了开场是一个寒冷的夜晚, 利用观众的想象来塑造恐怖的氛围。而电影则利用了雾来表现, 雾气笼罩着丹麦城堡, 鬼魂在雾气中显现, 朦朦胧胧中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

走廊在这部影片中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调度场景, 如果说坐在剧院看戏是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观看故事, 那么电影就是带着观众来到事件发生的当地, 感同身受地去经历故事, 当镜头带领观众穿过长长的走廊就正像是观众在城堡中漫步, 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故事的发生。

城堡中的布景则体现着舞台剧的特点, 道具很简单不过几张桌椅, 没有皇宫的奢华, 显得质朴为演员的表演留下了空间。

五、演员的表演

与戏剧的不同, 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可以非常细腻, 以此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例如, 原著中奥菲利亚的发疯, 仅仅凭借歌词是很难把握她之所以发疯的深层原因的, 那么如何在即尊重原著又不增加台词的情况下方便观众理解呢?导演利用了奥菲利亚细腻的表情和动作, 当她走到哈姆莱特曾经坐过的椅子旁边, 摄影机对准她的手, 她伸出手在空中抚摸一张不存在的面庞。这样观众就清楚了, 原来奥菲利亚之所以发疯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父亲, 更因为杀死他父亲的是哈姆莱特, 她所爱的人成了她的仇人, 她的幸福算是无望了。

六、特殊拍摄手段的运用

对于焦距的运用:表现哈姆莱特将要见到父亲的鬼魂时, 镜头一面向他聚焦, 一面又故意模糊焦距, 造成一种眩晕的感觉, 表达了人物此时疑惑、恐惧又忧虑的内心。

总论

1949年电影版的《哈姆莱特》利用蒙太奇、长镜头等拍摄手法奠定了影片的基本节奏, 从构图和布景上进行象征, 运用镜头将演员的表演表现得更为细腻, 运用电影拍摄的特殊技巧对这部经典剧作作出了新的阐释。

摘要:电影版的《哈姆莱特》与舞台剧版的《哈姆莱特》区别在何?本论文试图从镜头的运用、多种象征的运用、画外音、场景的布置、演员的表演和特殊拍摄手法的运用, 六个角度揭示电影是如何使用它的特殊手段来对这部经典戏剧作出新的阐释的。

关键词:蒙太奇,长镜头,象征,场景

参考文献

①引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二期.“试论视觉语言的发展及其对文字语言的挑战”姚幼枫

②引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六期.“走向繁荣的中国电影:1949—2009 (上) ”周星

③引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一期.“纪念电影大师谢晋笔谈”陈晓云

④引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六期.“走向繁荣的中国电影:1949—2009 (上) ”周星

篇4:最触动感官的另类励志电影

只有还来不及经历人生风雨的7岁小女儿奥莉芙还维持着天真正常的心态。

《小黄狗的窝》

导演:Byambasuren Davaa 演员:Nansal Batchuluun, 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六岁的蒙古小女孩Nansal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放假回家时她第一次被委以放羊的重任,在山洞里她发现一只小狗,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收养……草原在银幕上展开,有低低的云,忽然袭来的风雨,有知道很多传说的智慧老人,有劳作,有迁徙。很多人搬去城市,狗成了没用的东西,这是流浪狗越来越多的原因。

《阳光小美女》

导演:Jonathan Dayton,Valerie Faris演员:Abigail Breslin,Greg kinnear,Paul Dano,Alan Arkin,Toni Collette, Steve Carell

戴副圆圆眼镜、长着圆圆小肚子的奥莉芙,梦想是成为选美冠军。意外通过“阳光小美女”初试的她要去加州参加决选,一家人开着老迈的黄色大众车开始了旅行,一路麻烦不断,却浓缩了整个人生……终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失败”释怀。这部小成本、非明星阵容的电影在IMDB网站上获得高达8.1分的评价,此项荣誉由45772名注册网民授予。

它的流行至少说明“另类”励志是多么切合时宜,熨贴人心。导演之一的瓦莱丽说:“我们的文化贬损过程而重视成就和结果,而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关注在过程中获得的人生经验。”

《300》

导演:Zack Snyder演员:Gerard Butler, Lena Headey, Dominic West, David Wenham

伊朗总统抗议说这部电影是侮辱,为了渲染斯巴达人的勇猛而把波斯人描绘成懦夫。我当然不是为了认识历史去看“三百壮士”的,有谁会这样呢?我们已经习惯于好莱坞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为了迎合某种需要,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被充满大屏幕的壮阔战斗震慑。况且壮士们历经数月训练出的六块腹肌扑面而来,如此性感。

《巴黎我爱你》

导演:Olivier Assayas, Emmanuel Benbihy等

演员:Florence Muller, Cyril Descours等

20位导演各拍摄一段5分钟的短片,以巴黎的20区展现20段不同的爱情。巴黎与爱情,还有什么样的组合比这个更水乳交融呢?所以你不仅能看到巴黎各区的不同风情,连爱情的样貌都繁复到了最大可能。倘若一生中有无数个爱的机会,就让其中一次发生在巴黎吧,20区的任何一个,都好。

《汽车旅馆》

导演:Michael Kang演员:Jeffrey Chyau, Sung Kang, Jade Wu, Samantha Futerman

13岁是尴尬年纪,13岁的华裔男孩Ernest是一家汽车旅馆的义务打工仔,因为旅馆属于他凶悍的单身母亲。除了写写小说,Ernest基本生活在母亲的独裁、梦中情人的挤兑和租客的欺负里。小混混Sam的到来改变了Ernest的生活,他多少替代了父亲和兄长的角色,教他如何像“男人”一样生活,然而男子汉生涯的初探是青涩感伤的。

篇5:励志电影的观后感心得

这部影片故事可以带给大家一点启发哦,听说还是真实的故事哦!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奔腾年代》这部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30年代,从一个经济大丰收的时代发展到经济大萧条时代的过程。

这部影片中有四个主人公,故事情节催然泪下,我有些同事看完感动的都哭了呢!

第一个主人公是一匹马叫海饼干:它是一匹血种很棒的马,有很大的潜力。在刚开始,海饼干一点也不被看好,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不爱惜马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训练马的过程,只把它们当作是一种赚取利益的工具,也从不把海饼干当成是马来训练它!

第二个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骑马师,在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对他教过丰富对马的知识,都说他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从小就对自已的未来有很大的梦想。由于当时他因为家里碰上经济大萧条的年代,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他就被迫和家人分开,也从此过上了当马夫的日子!

第三个主人公是一个练马师,他拥有丰富对马的知识,也很爱惜马。当时在马场有一匹白马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快被白马主人拿来枪毙的时候,被他见到了,就花钱买下了这匹白马,可见是一个爱马之人!

第四个主人公是一个老板,他前期卖汽车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当时他儿子流失,妻子和他离婚的情况下,受朋友的邀请去了赌马场散散心!

篇6: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第一感觉是,一个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所遭受的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对待,所形成的自卑、怯懦与木讷,痼疾桎梏,封锁内心。日后必得用几十年或一生更长的时间来抗争与消解。

而打败自己,与自我斗争,是何其不易!

在看完电影后本想写出感想,看到以下文字时,觉得已经足够好,因此,摘录为下以作分享和欣赏:

一、伯蒂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 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未来)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设若干巴枯燥,大概也能敷衍过去)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

乔治六世,可怜、可叹、可钦、可感。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二、莱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对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妙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躁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科林与拉什的对手戏,真如一发之上,悬千钧之力。

三、爱德华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摇曳?我也是到很久之后,才明白“不爱江山爱美人”其实不是褒义词。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一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窖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第一眼看到盖-皮尔斯饰演的王储,那犹豫不决的、阴柔的嘴型、埋藏情欲的法令纹,立觉“对的!这就是爱德华”;而辛普森夫人虽只出场两次,亦形神兼具:老辣、虚荣、男性化、洋洋得意、野心勃勃。

四、国王

旧王交卸,新王接任。伯蒂被推上王座。在华美宫室的朦胧光线中,乔治六世的背影显得孤独。有弧度的镜头,略微夸张地聚焦在他哆嗦的脸肉和嘴唇上。

所有的画面,都强调了伯蒂此际的孤独。他其实始终是那个卑怯、懦弱的孩子。捏着讲稿,嘴巴开合如涸泽中的鱼,一径憋得面白唇青。晕眩中视线越过面无表情瞪视他的人群,落在墙上悬挂的先祖的画像上。新逝的老父盛装挺立画框中,威严冰冷的目光审视不争气的次子。 ——偌大一份家业,靠个“无话儿”之辈来接任,先祖泉下有知,只怕也要叹息国运不济。 在莱昂纳尔面前,虚弱恐惧的伯蒂爆发了出来。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

引用某影评的话: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五、国王的演讲

最后一场戏,当然就是那场华彩乐章:圣诞演讲。就像炉火上炖着的一壶水,虽然火苗始终温文,然不知不觉中水温已至沸点。一道道窄门敞开,贤妻良友随侍在侧,盛装的国王面沉如水,如赴战场。

最后的舞台是小小的密闭的直播间。在伯蒂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莱昂纳尔的动作便是推开窗子。这一点在最后的“圣诞演讲”中得到呼应。

所有的起承转合,其实俱在意料之中:最后关头,我们都知道国王和治疗师要说一句温情脉脉的表白。果然,国王至诚道谢,而莱昂纳尔的最后一句话则是:忘掉其他一切,对我说,对我这个朋友说。三次红灯闪烁在伯蒂面上,照应了影片开初他的失败。在艰涩地起头之后,为隐蔽口吃而频繁做出的停顿,反而益显凝重沉痛,具有别样的力量。

间中也有几次,国王险些结巴起来,全赖莱昂纳尔的眼神与无声手势。但他渐入佳境,渐入佳境。咬字吐音,从未如此勇敢与坚定。要抵抗强权,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演讲,为臣民亦为自己。

穿插出现在伯蒂演讲画面中的几组人,几乎回顾了全片情节,像协奏的器乐,令这一曲更调和与雄壮,更具有深度厚度:曾领教了约克公爵那糟糕透顶的演说的工厂工人,如今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曾多次鼓舞乔治六世的主教与首相,庄肃端坐,想必坚定了抗战之心;独处小室、守着孤灯的王太后,嘴边逐渐浮起微笑,自是对儿子的赞许与自豪;在遥远的精致公馆中躲清闲的爱德华与华利斯,表情复杂难言,华利斯发上绑着花纹发带,浮夸突兀得像个时装杂志上的假人;大卫则满面阴沉,是否在被弟弟打动的同时也嫉妒了他的感召力?倚靠着他的华利斯几乎是立刻察觉到他的异样情绪,伸手抚慰——当然,若无这等机敏,也不能俘虏君主之心(短短几秒钟的镜头,道出无数弦外之音)。

最后,莱昂纳尔垂下双臂,肃立聆听,他知道不必再指挥协助,乔治六世已脱胎换骨,真正的国王在这小小格子间中诞生。

历尽艰险,伯蒂终顺利完成最后一个词:“胜利”。始终抓紧座椅扶手的王后,欣慰地与女儿互望,面颊上有恰如其分的一滴热泪。那滴泪只星光似的一闪。大功告成后,莱昂纳尔与国王相视微笑。莱昂纳尔并未恭喜,只微笑道一句:“你在w上仍有些打结”。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掩盖胸中感慨与喜悦的澎湃波涛,简直有谢安的“小儿辈已破贼”的妙处。

完成之后又如何呢?紧闭的门次第敞开了。伯蒂终于微笑着走出昂首阔步的国王的步伐;悲欣交集的贤妻悄声道:“我知道你会很棒。”首相与主教诚挚祝贺;国王携眷走上阳台,领取民众的掌声与喝彩。温柔舒缓的钢琴,交替流转在国王与莱昂坚毅面容上。一切美好如童话。最童话的结局字幕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篇7:励志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

5月,《少年的你》宣布定档6月27日,最终还是没能如期上映。

10月22日,《少年的你》突然宣布重新定档10月25日。

几经折腾,这部电影终于与我们见面。

据说《少年的你》前前后后一共删减了7分钟,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对影片降低了期待,结果没想到比想象中要好。

虽然也有一些缺点,但总体而言是中等偏上的。

豆瓣8.7分是有点偏高,但7.5分还是有的。

同样是讲校园霸凌,比去年的《悲伤逆流成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悲伤逆流成河》太狗血了,和以往的校园青春片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则更成熟,更像是一部电影。

影片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高中生活,不再是以往校园青春片千篇 一律的早恋、堕胎、逃课、抄作业,而是更黑暗、更深入。

面对坠楼,他们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陈念为她盖上衣服。

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陈念选择报警。

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负的人;

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

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

被欺负了没人管,欺负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

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

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不了了之;

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

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

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

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

家境富裕的好学生其实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

你眼中的小混混却真正付出行动保护弱者。

你只看到他打架,却没看到他是为被欺负的人挺身而出。

你不会无私奉献,我也不会,但是他会。

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成全她的人生,他甘愿献出一切。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陈念、胡小蝶的经历,可能你也经历过,或者看到别人经历过。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重视,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就像郑警官说:我小时候没发生过这种事。

老杨说:那些不好的,你都忘了。

《少年的你》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是像胡小蝶被欺凌、陈念被全班同学嘲笑的事情,是很普遍的。

很多学生不知道嘲笑、欺凌他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以为只是小小的恶作剧。

像魏莱那样召集一群人欺凌一个人,甚至扒衣服、拍视频,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

可怕的是,很多施害者就像魏莱一样,还未成年,而且又没杀人,关不了多久然后又可以出来为非作歹。

魏莱一直欺凌胡小蝶,直到胡小蝶跳楼自杀才善罢甘休。

然后她又一直欺凌陈念,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天。

非要闹出人命,警察才会管。

要么你被打死,她犯罪伏法。

要么你把她打死,你犯罪伏法。

魏莱一直欺凌陈念,陈念不还手,魏莱就得寸进尺;

陈念还手,魏莱就把她从楼上推下去。

小北警告魏莱不要再欺凌陈念,魏莱就疯狂报复。

不还手不行,还手也不行。永远甩不掉她,直到她摔死才能摆脱她。

但陈念并没有因为魏莱的死而彻底摆脱这件事。

她把魏莱推下楼摔死了,虽然是过失杀人,但也要判刑。

所以说啊,被欺凌真的无解。

胡小蝶受不了欺凌选择了轻生,陈念不小心把魏莱推下楼,迎接她的是四年的牢狱之灾。

小渺逆来顺受、乖乖听话,最后也成了被欺凌的对象。

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没有一个能安全脱身。

这也是为什么小渺听到魏莱死了的第一反应是笑了,因为她终于摆脱魏莱了。

和《盲山》有点像,被拐卖的妇女有的自认倒霉,放弃反抗;

有的想逃出去,结果被抓了回来。

又不愿放弃,又逃不出去,绝望的女主角最终选择了一刀砍死村民。

砍死村民解决不了问题,她的人生只会走向更加黑暗。

被拐卖、被欺凌都是无解的难题。

被拐卖后靠自己是无法逃出生天的,被欺凌也是如此。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靠法律、制度、警察了。

对于魏莱这样的人,应该如何教育、惩罚?

对于校园欺凌,又应该如何避免?

如果欺凌已经发生了,又该如何处理?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还有魏莱的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以为她很单纯;陈念的母亲不管女儿,无法保护女儿,也是导致魏莱欺凌陈念的原因。

包括小北也是因为被父母抛弃才做的小混混。

没有人天生就想做小混混,如果他的父母没有抛弃他,可能他的人生会迥然不同。

只有制度更完善,法律更健全,父母、老师更关心孩子,不仅关心学习还要关心生活……多方面同时进行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少年的你》的上映,能让更多的人重视校园霸凌、思考减少校园霸凌的方法,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我们也很需要这种能够改变社会的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警察王立让人感到很讨厌。

她怀疑陈念有罪没错,她迫不及待想要让陈念认罪也没错。

但当初陈念被欺凌的时候她怎么没有拿出这种誓要解决问题的气魄呢?

当初陈念被欺凌的时候她怎么不去对魏莱态度这么强硬呢?

陈念被欺凌的时候你不管,她不小心把魏莱推下去摔死你就这么迫切地要抓她。

该重视的时候不重视,该强硬的时候不强硬。

要是当初胡小蝶自杀的时候她就用这种态度问魏莱,就没有后面那些事了。

对坏人太宽容,对好人太苛刻。

包括郑警官也是如此,他审问陈念、小北没有审出问题,后来又专门去陈念家套她的话,逼她说出“他还没成年”,从而得知他们认识,然后再诱导她去自首。

其实电影拍到陈念查到高考成绩,心情五味杂陈的时候就该结束了,后面反而有点画蛇添足。

小北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他想牺牲自己,成全陈念考进一流大学的梦想,不让无心之失毁了她的大好前程。

他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做了,不是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魏莱家庭条件那么好,做的全是丧尽天良的事,其它同学也嘲笑陈念,唯独小北愿意为陈念的错误买单,因为他爱陈念胜过爱自己。

这样一对比,更突显小北的高大。

但最后10分钟强行让陈念自首,就把小北前120分钟建立起来的伟大、无私、高尚全都打回原形。

当然,不这么拍的话这部电影就上映不了了。

就像《心迷宫》男主角也是被人勒索,然后慌乱之中推了对方一下,结果对方就死了,片尾还是加了一个父子俩自首的字幕。

的确,现实中人们犯了罪就该遭到惩罚。

但人们之所看电影,就是为了能在电影中找到现实中不存在的另一种答案。

所以人们喜欢看《十一罗汉》《瞒天过海:美人计》《赛末点》《速激5》……

犯罪伏法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需要再在电影中强调了。

国产片中主角犯了罪就一定会接受法律制裁,哪怕他不是有意的。

所以我们就把《少年的你》最后10分钟当做不存在就好。

最后要表扬一下周冬雨,当初演《山楂树之恋》还很稚嫩,很多人都觉得她是花瓶。

后来的《七月与安生》,我们开始看到周冬雨的演技。

到《少年的你》周冬雨更成熟了,逐渐开始实现偶像派到实力派的转变。

正如陈念历经挫折,终于变成了大人。

篇8: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

小说《面纱》创作的时代背景为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精神危机。工业革命给西方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 给西方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和舒适, 但物质上的追求却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领域, 进而造成了人的异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揭露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在此期间, 西方基督教已渐渐不能胜任拯救西方文明的使命, 不少对西方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他们希望在古老、质朴的东方文化中找到西方文化中所缺失的东西, 以拯救西方文明。而毛姆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毛姆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新加波、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南太平洋中的英属和法属岛屿。毛姆丰富的游历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毛姆根据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别于1922年创作了散文集《在中国的屏风上》, 1925年创作了小说《面纱》。从这两部作品中, 读者可看出毛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 也可看出毛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互为补充的哲学看作是拯救西方精神文明的一道良药。

二、小说主要情节

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英国女子凯蒂, 拥有靓丽的容颜并虚荣无比, 成天沉迷于伦敦浮华的社交圈, 为了避免成为老姑娘, 接受了性格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 并跟其到中国居住。出于对婚姻的不满, 对瓦尔特性格的不满, 凯蒂与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在发现了妻子的不忠之后, 瓦尔特展开了可怕而又独特的报复计划, 执意要求凯蒂跟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陆, 去平息一场当地正疯狂肆虐的瘟疫:霍乱。然而正是在中国内陆充满危险而又美丽的环境中, 瓦尔特和凯蒂都经受了无法想象的情感波澜, 最终两人终于敞开心扉, 接纳彼此。而凯蒂也在这场生死之旅中实现了自身的精神救赎。

小说《面纱》在1925年问世以来, 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2006年, 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和耶瑞电影发行集团联手再次将毛姆的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三、小说故事场景的转换以及个别人物安排的转换

在小说中, 主人公凯蒂和瓦尔特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在电影中, 导演对故事发生的场景作了一些变动, 以中国上海为故事的发生地。故事场景的转换向观众, 尤其是西方的观众, 呈现了一个与小说中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在影片中, 导演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处情节, 向观众再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让观众对当时的中国有了更加直接、清晰的了解。在增加的情节中, 观众能看到凯蒂和瓦尔特被无知学生围攻的一幕。这一小段故事的发生是以当时发生在上海的“五·卅”惨案为背景的, 导演借此惨案来衬托影片中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情绪。

在人物安排上, 导演也在原著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动。

在小说里边出现的中国人物都是处于无声状态的, 没有一句对白, 也没有任何的内心独白。毛姆之所以会这样处理小说中出现的中国人物, 是有理可究的。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 英国不断扩大并加强其对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控制。在此基础上, 英国对东方文化的优越感不断扩大, 也助长在此优越感上建立起来的对东方实行侵略的合理意识和舒适感。因此, 尽管英国的殖民地扩及全球, 但英国人拒绝与当地的原住民结婚, 拒绝他们的优良血统和有色人种结合。那个时候的英国人, 无论置身于本国之外的何处, 总是选择住在有说英语的侍者的旅店里边, 他们也很不愿意去学习并了解他国的语言及文化。这种特点在身为英国人的毛姆身上也不例外。毛姆在游历亚洲各国期间, 总是随身带着英国官员的介绍信, 并住在当地官员的家中。他在他国的生活方式也尽量保持与在国内时一致, 典型的英国早餐和下午茶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毛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是拯救西方文明的一剂良药, 但深深植根于毛姆心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这种自大的民族心理使得毛姆在看待东方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 总是保持着一段距离, 他不愿意去真正地了解中国当时的世界情况。因此读者可读到小说中的中国人物都是处于失语状态的。

然而在电影中的中国人物, 导演却对人物的戏份有所删减。最显著的人物角色的对比就是国民党军官余团长了。在小说中, 余团长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物。但在影片中, 余团长的戏份大增, 他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余团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俄语, 与外国人的交往当中, 总是显得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在影片中还增加了男主人公瓦尔特和余团长一起求助于当地军阀的场景, 在面对骄横无礼的军阀时, 余团长表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幽默。从余团长的言行举止中, 观众不难看出余团长有图强救国之念, 也能领悟到余团长痛心、焦虑的忧患意识。在影片中, 余团长和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年轻军医都是振兴中国未来的代表人物,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都很好地向观众呈现出来。另一较为明显的人物改变就是海关司关员韦丁顿的情人了。在小说中, 作者对韦丁顿的情人作了详细的描写, 然而在影片中, 韦丁顿的情人则显得无足轻重, 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三次, 几秒钟的镜头都是一晃而过。在影片中出现的那位一脸横肉的中国军阀, 他极度自私,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疫区村民的死活。这位军阀的出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结束了满清封建统治之后, 各地处于军阀混战、年代动乱的社会背景。再者, 韦丁顿安排在凯蒂身边的国民党守卫, 善良、忠于职守, 时时刻刻都紧跟在凯蒂的身后, 并在危难时刻解救了瓦尔特和凯蒂夫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影片中跟其他的西方角色一样, 都是有血有肉, 都是活生生的。导演在片中对于这些人物角色的处理, 反映出导演看待中国的眼光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

四、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安排

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瓦尔特和凯蒂的故事发展, 在小说中和在影片中并无太大的差别。瓦尔特最终不幸感染并死于霍乱, 而凯蒂则实现了自身的精神救赎, 在丈夫去世后回到英国, 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的责任。只是在小说中, 作者对凯蒂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很好地向读者呈现了凯蒂对于婚姻的不满, 对于丈夫性格的不满。在影片中, 导演则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向观众呈现这对夫妇感情的跌宕起伏。

在影片中, 凯蒂海关司官员韦丁顿的一段对话清晰明了地向观众透露了凯蒂与瓦尔特之间关系的僵硬:

M:You know, this is no place for a woman.When they telegraphed me that you were coming out, I was astonished.I imagined you might be a grim-visaged old nurse with thick legs and a moustache.I came into the bungalow and there you were...frail and tired and very unhappy.

Kitty:It was a long journey.

M:But you’re unhappy now.And it occurred to me that you and your husband might be madly in love...and you’d simply refused to stay behind.

Kitty:That’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M:Yes.But it’s not the right one.Do you know what I find strange?That your husband should never look at you.He looks at the walls, the floor, his shoes.

Kitty:He has a great deal on his mind.

M:Yes.I’m sure of it.

从韦丁顿的话语中:“That your husband should never look at you.He looks at the walls, the floor, his shoes.”观众可

看出瓦尔特由于其自身的性格原因, 对妻子凯蒂所采取的奇特的报复方式, 对自己的妻子不闻不问, 任其自生自灭。而从凯蒂的回答中观众也可看出凯蒂对于彼此关系的无奈之感。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凯蒂对自己丈夫的工作的了解, 随着凯蒂对修道院众多嬷嬷的了解, 随着凯蒂和瓦尔特在修道院的交流, 这对夫妇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僵硬慢慢走向缓和, 对彼此有了新的认识。而这种关系的转变, 导演也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来的:

...

Kitty:And I think what you’re doing, for instance, is incredibly noble.

Walter:You used to feel contempt for me.Don’t you still?

Kitty:Walter.I can’t believe that you, with all your cleverness should have such little sense of proportion.We humans are more complex than your silly little microbes.We’re unpredictable.We make mistakes and we disappoint.

Walter:Yes, we certainly do.

Kitty:I’m sorry.I’m sorry I’m not the perfect young woman that you want me to be.I’m just ordinary.I never tried to pretend that I was anything else.

Walter:No, you certainly didn’t.

Kitty:I like the theater, and dancing, and playing tennis.I like games.I like men who play games.God forgive me, that’s the way I was brought up.

Walter:I play a pretty fierce hand of bridge.

Kitty:Oh, well, that’s bloody exciting.And you, you dragged me around all those interminable galleries in Venice...blathering on about the miracle of the canals...and the flushing of the lagoon system, or some such nonsense.Honestly, I’d have been much happier playing golf at Sandwich.

Walter:I suppose you’re right.It was silly of us to look for qualities in each other that we never had.

Kitty:Yes.Yes, it was.Walter?Why didn’t you break down that door when you knew I was in there with Charlie?You might have at least tried to thrash him.

Walter:He wasn’t worth it.Or maybe I’m just too proud to fight.

Kitty:I don’t know about that.

...

从凯蒂和瓦尔特的这段对话中, 观众不难看出,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在面对这场瘟疫的过程中, 两人对外部环境, 对彼此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识。从凯蒂的话语中:“Ilike the theater, and dancing, and playing tennis.I like games I like men who play games.God forgive me, that’s the way Iwas brought up.”观众可轻易地看出凯蒂对自己过去的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 并暗示着她本人将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方式作出改变, 即将投入新的生活。而瓦尔顿所说的话:“It was silly of us to look for qualities in each other that we never had.”也暗示着这位倔强的科学家在内心深处渐渐放下了对自己妻子之前不忠事实的成见, 终于都肯敞开心扉, 对妻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小说和影片中, 瓦尔特和凯蒂之间关系的转变的具体原因都没有直接阐明, 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 观众在观赏影片的过程当中, 就可体会到促使他们两人转变的具体原因。尤其是凯蒂的转变, 在小说中和在电影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 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凸显凯蒂的修道院之行给她带来的冲击, 在影片中则是通过破旧不堪的修道院的场景向观众呈现了视觉冲击。正是凯蒂在修道院的修道院的所见所闻促使了凯蒂的转变, 就像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然而凯蒂隐约觉得她身上还有种东西, 只是说不出来是什么。它就在修道院长郑重端庄的仪态和优雅周到的礼节之中——相形之下, 凯蒂简直就成了扭扭捏捏的女校学生——它令凯蒂觉得她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

在丈夫瓦尔特去世之后, 凯蒂和海关司官员韦丁顿一段对话显示了凯蒂对生命有了新的顿悟, 她从过去对生活充满不且实际的幻想当中走了出来, 勇敢地承担了生活的责任, 实现了精神的蜕变。

“我说不出在修道院里的所见所闻多么地打动了我。她们太出色了, 那些嬷嬷, 相形之下我一文不值。她们放弃了一切, 她们的家, 她们的祖国, 她们的爱, 孩子, 自由, 还有许多点点滴滴的、在我现在看来都难以割舍的事儿, 鲜花, 碧绿的田野, 秋日里的漫步, 书籍和音乐, 还有舒适。所有的东西她们都放弃了, 所有的。而她们为之投入的又是什么呢?牺牲, 贫穷, 听从吩咐, 繁重的活计, 祈祷。对她们所有人来说, 这个世界时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放地。生活是一个她们情愿背负的十字架, 在她们的心里始终希望, 不, 比希望要强烈得多, 是向往、期待、渴求最终的死亡将她们引向永恒。”

在丈夫去世之后, 凯蒂回到了英国, 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并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凯蒂的父亲鼓励她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 而凯蒂对于父亲的鼓励也作出了正面积极的回答:

“我没有灰心。我还有希望和勇气。”

“过去结束了。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样的想法无情吗?我希望她已经学会了怜悯和慈悲。她不清楚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她, 但是她在心里准备好了, 无论发生什么, 她都会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去接受。”

这些语句都无不透露着庄子所推崇的人生哲学:以平常心笑对人间事, 顺应自然天道。在小说末尾, 凯蒂在“幻觉中出现了一幅令人屏息的美丽景象, 它瞬时抚慰了她饱受磨难的心, 她似乎觉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不算什么了。太阳升起了, 驱散了雾气, 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 越过小河, 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 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今她明白了, 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 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 所有她经受的磨难, 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引下, 凯蒂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完成了自身的精神重塑。凯蒂最后的命运归宿, 透露着毛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能否拯救西方精神文明方面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五、结语

影片《面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忠实于原著的, 只是出于商业目的, 导演用清新、唯美的画面向观众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充满波折的爱情之路, 影片过分地强调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感人的爱情, 与原著相比, 在对人性的探索的方面就有所忽略, 但也通过形象生动地情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向观众说明了个中缘由。

参考文献

[1]毛姆著.阮景林译.面纱.重庆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八年级华普定稿会上发言稿下一篇:秋季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