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2024-05-07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共8篇)

篇1: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是学校所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和目标。我校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生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提高认识,贯彻党的方针,端正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努力全面贯彻执行两个条例,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根据以上精神,迫切需要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进行认真规划,以作为这一阶段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有特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代新人。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我校体育卫生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体育、卫生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总体目标

1、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使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达到两个《条例》规定的要求。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的各项法规、制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到实处。

3、提高体育卫生工作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满足体卫教育需要,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体育师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质量基本满足需求

4、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较高标准,建立奖励机制。

5、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体育、卫生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体育、卫生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学校体育、卫生教育质量。

6、落实卫生政策,开展课余训练。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使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健康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明显改善,三、阶段任务

(一)2007年

1.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两个《条例》。

2.成立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3.选送两名体育教师外出进修。

4.落实体育、卫生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要求。

5.新建篮球运动场,增购部分体育器材。

6.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完成校园,绿化规划工作,提高绿化覆盖面,对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宿舍卫生、膳食卫生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7.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二)2008年

1.进一步学习《两个条例》,深刻领会《条例》精神,熟悉《条例》的具体要求。

2.选送两名体育教师外出进修。采取具体措施鼓励支持体育教学研究。

3.建立规范化体育教学秩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好体育达标工作。

4.举办好校园田径运动会及各专项体育运动比赛活动。

5.实施垃圾专项治理,清除卫生死角。

6.完善学生食堂,改善食堂卫生状况。

8.组建运动队,参加市运动会。

(三)2009年

1.继续广泛宣传学习《条例》,把贯彻执行《条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增加体卫经费投入,增添部分体卫及仪器设备。

3.深入开展体卫教学科研工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人人享有健康教育”。

5.配备学生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教师。

6.全面整治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校园。

7.办好校运动会及各单项比赛。

四、措施与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体系。

2.切实保障体育卫生工作经费投入,完善体卫设施,将体卫设施建设纳入校园建设规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占用,破坏体育卫生设施。

3.积极开展校级、镇级体育运动队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校级卫生人员交流,取长补短。

4.建立健全各项体育卫生工作制度,为贯彻两个《条例》提供制度保证。

5.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开课率和课时开足率均达100%.课 外、校外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率达到 100%。严格体育课考试和考勤制度。

6.积极推行《国家体育全面锻炼标准》,建立学生素质登记,健全 学生体卫档案,加强学生体质调研。

7.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处及各协会组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总务、医务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搞好体卫工作。

8.奖罚分明,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要表彰,工作不到位,不得力,不负责要批评教育,鼓励和引导体卫工作人员积极向上建功立业。

9.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加强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体育教师要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10.重视学校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工作,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特别是抓好流行病、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做好新生预防接种验证、学生健康监测工作。

篇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有特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代新人。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工作目标:

篇3:中国学校卫生/儿少卫生发展

学生是一个正处于接受教育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的特殊群体。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人群相对高度聚集,因而学校极易发生传染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学校卫生的宗旨是保护、促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卫生的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学生常见病。学校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卫生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开始在学校开展一些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项目,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学校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初,百年来逐步建立了学校卫生管理、学校卫生政策、学校卫生工作、学校卫生学科、学校卫生标准、学校卫生监测、学校健康教育、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体系。

1 学校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192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市政府警察局在东城合办卫生事务所,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包括学校卫生。1929年2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了学校卫生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学校卫生的行政管理专门机构。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共卫生局保健处设立学校卫生科,负责学校卫生管理工作。1990年6月4日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与健康教育处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对学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监督局公共卫生监督处负责对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的学校卫生管理体系框架。

2 学校卫生政策体系建设

1929年学校卫生委员会颁布了《学生健康检查规则》,1935年又制定了《城市小学学校卫生沙眼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就学生体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做出规定,并对学校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医务人员编配及职责做出具体规定,为我国学 校卫生工 作奠定了 基础。1951—1966年,教育部、卫生部等发布了《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关于试行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的联合通知》等10多项有关学校卫生的政令。1978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恢复或重新制定学校卫生规章制度,恢复学校卫生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和《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工作要求和管理分工等。1992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联合下发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1998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颁布了《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标准( 试行) 》。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200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构建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框架,使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规范化。

3 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1953年,经政务院第167次政务会审议批准,在全国建立卫生防疫站,部分省市卫生防疫站建立了学校卫生科,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学校卫生工作,全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初具雏形。当时学校卫生工作重点是防治蛔虫、龋齿、沙眼、鼻炎和保护视力、听力等; 学校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也得以逐步开展,并在工作中逐渐完善了各级学校卫生工作。1979年5月在扬州举办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全面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辽宁省沈阳市率先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主要职责是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卫生保健和常见病防治。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颁布为教育部门依法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经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截至2014年底,全国成立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0多所。2002年各级卫生防疫站依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重新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儿少卫生/学校卫生中心,部分省级及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学校卫生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测指导; 各级卫生监督所下设学校卫生监督科( 室) ,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学校卫生监督、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及校医( 保健教师) 等组成的学校卫生工作体系。

4 学校卫生学科体系建设

1951年,北京医学院等部分医学院校卫生系设立学校卫生教研室,开展学校卫生理论研究,目前已有6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儿少卫生学科。1960年学校卫生学改为儿童少年卫生学,由叶恭绍教授主编的全国医学院校使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出版,标志着儿童少年卫生学科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7版《儿童少年卫生学》。1982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承担儿少卫生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人员培训的任务,成为国家级儿少卫生专业研究咨询机构,搭建了学校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加强了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国情特点,在深化各领域研究方面主动与相关学科开展协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水平,并唤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1986年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成立,1987年转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任务是组织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指导、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的学校卫生学( 或儿童少年卫生学) 学科体系。

5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规定了学生每日上课、自习时间、睡眠时间; 1964年卫生部、教育部等下发的《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规定了教室采光系数、玻地比、课桌面人工照明等。这些指标的规定要求作为标准要素,成为学校卫生标准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学校卫生标准研制阶段。1985年成立了第一届学校卫生标准分委会,并在南宁召开了“学校卫生标准研讨会”;1987年发布了《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 GB 7792 -1987) 和《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7793-1987) ,使学校卫生单项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2005年在卫生部组织开展的《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中,学校卫生标委会在分析学校卫生标准现状及标准发展趋势需求的基础上,依据1989年制订的“学校卫生标准体系”,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卫生标准体系的比较,提出了新的《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包括学校卫生专业基础标准,学校建筑设计及教学设施卫生标准,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卫生标准,学校家具、教具及儿童少年用品卫生标准,教育过程卫生标准,儿童少年健康检查与管理规范,健康教育规程等7个方面。目前已经发布了31项学校卫生标准,其中国家标准24项,卫生行业标准7项,基本建成了学校卫生标准体系。

6 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设

学校卫生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长期、系统、定时、定点地收集有关学生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掌握现状和规律,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制定学生保健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同时,也促进基层学校卫生工作的改善,加快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6.1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于20世纪初,是在中国基督教医学会的组织下开展的,最早报告见于1910年的“中国学生的身体测量”。1922年我国学者王吉民报告了“中国婴孩体格之标准”。随后,许多学者陆续开展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监测。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组织实施,对北京等九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出生婴儿 ~ 22岁儿童青少年,样本量达27万余人,进行了身体形态等4项指标的测试,是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第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调研。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及卫生部“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调查研究”,涉及16个省份20多万7~25岁汉族大、中、小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功能及素质3个方面20项指标的测试,初步摸清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现状,制定了代表性较强的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各指标的正常范围。198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了7次全国多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涉及31个省份、27个民族、30多万7 ~ 22岁学生,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建立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监测) 制度和体系。

6.2学生因病缺课监测20世纪70年代,在学校建立学校卫生档案中要求进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 80年代,建立学校监测点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报告制度,要求学校每学期将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上报卫生防疫站; 90年代,按照卫生部《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软件的研究使用,在2009年“甲流”防控中发挥了作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学校症状监测系统预警传染病暴发的研究,上海市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等,为建设完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系统提供了经验。

6.3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05年和2008年,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领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开展了2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通过2005年和2008年2次调查,已经建立了我国较完整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致非故意伤害行为、致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易导致性传播疾病( 包括艾滋病) 和非意愿性妊娠的不安全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体力活动行为七大类,为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学生生长方式及行为习惯监测体系提供基础。

6.4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2013年和2014年,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和疾控局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内容主要有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教室环境卫生、学校生活环境卫生等,为建立学校环境、教学卫生、生活设施等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体系提供基础。

7 学校健康教育逐步规范

1992年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卫会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3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个《基本要求》分别对不同学段的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上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教材。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

8 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确定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990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应积极做好近视、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1992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发布《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 试行) 》,强调关注学生常见病防治,提出了全国学生贫血、龋齿与牙周疾病、营养不良、沙眼、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经过各地教育、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贫血患病率、肠道蠕虫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学生龋齿患病率仍较高。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男、女生,乡村男、女生7岁年龄组乳 牙龋齿患 病率分别 为55. 8%,57.5%,62.1%,62. 6%; 12岁年龄组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9.8%,18.6%,18.6%,23.9%,学生龋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视力不良是青少年检出率最高的常见病,视力不良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其中近视占视力不良的85%以上。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 ~ 12岁学生视 力不良检 出率为40.9%,13 ~ 15岁为67.3%,16 ~ 18岁为79.2%,19 ~ 22岁为84.7%( 城市84.1%,乡村85.3%) 。在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的同时,又出现低龄化倾向。

肥胖是因营养过剩、缺乏锻炼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体内脂肪过度蓄积。肥胖不但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而且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1985—2010年进行的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 ~ 22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长,1985年大城市男女生超重检出率仅略高于1%,肥胖检出率在0.1% ~0.2%之间; 201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2%,13.8%,12.7%和8.6%。2005—2010年乡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年平均增长速度已超过城市,乡村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应引起广泛重视。

9 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要求,应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2008至2013年,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猩红热、甲型肝炎是全国学生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7%以上。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是全国学生中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占该年报告学生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6%以上,其中流行性腮腺炎一直处于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2012年学生中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为539 663例,死亡数为184例,报告发病率为248. 43 / 10万,死亡率为0. 085 / 10万,病死率为0.034%。

篇4: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然而,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很好地得以全面贯彻,一些地方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只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轻视与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农村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真正改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薄弱局面。从本县中小学调查了解情况来看,主要问题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个别学校只有一个分管领导,而无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甚至有些领导则认为智育是硬任务,体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且认为要搞好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和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而把智育与体育割裂开、对立起来。从而出现了只重视智育,轻视体育,以智育取代体育的现象,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局面。

其二,部分学校体育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从而造成他们对工作产生一种消极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教师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故此农村体育课上经常出现“一个哨子,一个球”放羊式的教学现象。

其三,个别学校连专职体育教师也没有,体育课被科任教师分散担任,甚至连课时都不能按大纲规定来排。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死板,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感。

其四,部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大,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体育活动的必要经费十分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的学校即使有丁点场地也被村里占用——变成木材市场、晒谷场等等。试想,连这最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怎么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振兴中华民族,实在令人担忧。

上述情况表明。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是刻不容缓,应该怎样加强这一项工作呢?

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体育的位置。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的通知》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大纲》,并反复学习,展开讨论。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要把体育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纠正重智轻体,以智代体的错误倾向,树立以健康第一,教育为中心,育人为本的新理念。

其次,要健全网络,加强完善体育师资队伍。一是健全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设。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以分管领导为首,体育组牵头,体育教师人人负责的内部一条龙管理网络。二是在内容上根据《大纲》的要求,做到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要明确目标,健全制度。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在学校体育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全体人员都明确体育工作目标以及实施途径,发挥群体作用。建立体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体育评估检查,总结经验。确保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积极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充分挖掘当地优良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加强落实,强化管理,要经常组织检查体育工作目标和计划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对体育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不够者给予批评,限期改进。做到及时激励,赏罚分明。虽然农村学校经费十分短缺,但也要抽出一定的经费办好场地和器材,俗话说:“巧妇难于无米之炊。”只要领导重视,既抓硬件设施,又抓软件措施,两手都抓好,农村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才能搞好。

篇5:南旺镇中学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南旺镇教育资源整合后,原一、二中合并成立了新的南旺镇中学。新中学,新气象,新目标,新发展,教育资源的整合必将为新中学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会迎来挑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全体体育卫生工作人员要把握机遇,敢迎挑战,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校体育卫生事业新局面。为使我校体育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南旺中学体育卫生长远发展规划,即2011—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创我校体育卫生事业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体育卫生工作制度;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卫生工作水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卫生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打造

课外体育工程,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突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争创体育卫生先进学校。通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使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并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2011年8月份成立南旺中学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常务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副书记、工会主席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原南旺一、二中学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撤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署,确定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负责全校体育卫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负责全校体育卫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及督导。各校区要建立以校区校长为组长,由校区教导处、政教处、工会、团委、总务处、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教研组负责人参加的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校区内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和督导,同时协助学校体育卫生领导工作小组完成各项工作。学校及校区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出现人员流动或工作岗位变更时,要及时调整充实,确保领导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体育卫生工作体制

为保证体育卫生相关处室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1年8月—9月由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向各校区重新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并根据两个“条例”精神修改或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南旺中学体育工作制度》、《南旺中学卫生工作制度》、《南旺中学课余训练制度》、《南旺中学体育课教师课堂常规》、《南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南旺中学体育器材借用制度》、《南旺中学学生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南旺中学医务室工作制度》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可以为各校区、各处室、各班级开展体育卫生工作提供依据和准绳,同时减少管理上的“盲区”。

建立体育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总校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以上的联席会议,明确学期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各校区也要根据实际召开联席会议,传达总校的规划和部署,明确各处室及相关人员的职责。体育卫生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努力完成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校区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日常督查、管理和指导,努力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三)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我校体育教师、卫生工作人员数量均达到了国家有关配备标准的规定,但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各校区要

加强体育卫生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各校区体育教研组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培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严格执行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和学习计划,督促每位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和学分。二是加强体育教研,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按计划组织各种体育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业务研讨氛围。三是加强“三个一”工程建设,开挖校本教研的功能。四是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五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工作经验。通过五年的发展和建设,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全体体育教师获取高级中学教师资格,打造出一支全市一流的体育工作队伍。

各校区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同样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学习学校卫生工作知识,积极参加上级规定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并努力获取相关合格证书。至2012年底,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全部获得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校内工作人员无执业资格证书者调换工作岗位,外聘工作人员无执业资格证书者不再续聘。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卫生办学条件

我校体育卫生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和短缺,除食堂、教室、办公室、宿舍、厕所的配置和卫生条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外,体育场地器材、卫生设备等严重短缺,学校应加强体育卫生

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体育卫生方面的办学条件。

各校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员要对校区内体育场地、器材分类造册登记,对照过家配备标准列出所缺场地器材的名称、规格和数量,上报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急需器材、常用器材写出购置计划和申请。每学期末要对体育器材进行一次清查,写出需添置器材的购置计划和申请。学校总务处要认真审议购置计划和申请,逐步配齐,做到合理、节俭、安全、高效。至2012年底,各校区田径场地、篮排球场地基本达标;至2013年底,各校区体育器材基本满足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及运动竞赛的需要;至2015年,各校区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达到国家配备标准的规定。

各校区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同样按照上述要求对所用设施器材造册登记,实行学期清查制度,及时作出购置计划和申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总务处审议后,逐步配齐,同样做到合理、节俭、安全、高效。医务室设备器材预定至2012年底配齐,心理咨询室所需测试设备器材预定至2015年配齐。

(五)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健康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各校区体育教研组要认真组织学习《普通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2011-2012学年,体育健康教学逐步向选项教学模式靠拢;2012-2013学年,选取某级部某些班级进行模块选项的实验教学;2013-2014学年起,各校区各级部全部推行模块选项教学;2014-2015学年,各校区各级部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块选项教学长效机制。

各校区体育教研组在尝试和推行模块选项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寻科学的评价机制,严谨教学、科学实践,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各校区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本地体育文化传统和校区实际,开发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项目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和爱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六)打造课外体育工程,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我校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两操”和课余训练开展得较好,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组织和活动效果一度不够理想。随着国家推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校区要严格落实各项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打造课外体育工程,营造浓郁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和促成全员参加锻炼的风气。工作实践中应做到:

一是加强“两操”管理,严格出勤制度。体育教师组织

和带队,班主任跟班管理,形成师生共参与、同锻炼,学生出勤率高的局面。争取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起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各校区各级部在统一锻炼内容的基础上,自选补充锻炼内容,形成校区或级部特色。

二是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和落实。各校区各级部要认真制订课外活动体育锻炼计划,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跟班管理和指导,器材管理员要按计划提前调配和准备器材,从时间、质量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三是加强课余运动训练和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学校体育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让课余运动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各校区要加强课余运动训练和体育人才培养力度,携手保持我校在全市运动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龙头地位。

四是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各校区要认真制定和落实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竞赛,并根据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的表现,每学期组织评选“阳光体育先进班级”和“阳光体育活动标兵”。

(七)突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医务室、总务处、体育教研组都有这方面的职责,各处室最终工作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来。

学校将继续坚持新生入学军训制度,各校区要在县武装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组织,让军训在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各校区体育教研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实施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每学年组织一次测试和等级评定,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体育组要搞好日常的健康教育专题教学,每学期不少于3学时,并组织一次答卷考试,还要协助医务室做好学生视力状况监测工作。

各校区医务室每学年要组织力量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4次视力检测,要求健康体检学生参检率和视力检测率均达100%,形成健康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做好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多发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有效免疫屏障。

各校区政教处、团委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如利用“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国际禁毒日”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各班可组织相应的主题班会。通过专题活动和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健康和卫生知识。

各校区总务处要加强食堂管理,饮用水要安全卫生、足量供应,食品要安全卫生、营养均衡,保证学生生活学习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各校区要积极发动,各处室、各级部要团结协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各校区确保每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合格率在95%以上,其中优秀率在20%以上;各校区每学年学生视力不良率控制在80%左右,低于全国当年平均水平;各校区每学年学生体检健康状况良好者在98%以上。

(八)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争创体育卫生先进学校 构建和谐文明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体育卫生工作至关重要。体育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安全有序的课外体育锻炼会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种树植草让校园得以绿化美化;校园灭鼠、杀虫、消毒活动,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环境更加卫生舒畅;卫生清整和扫除,会让校园环境洁净美丽„„。因此,体育卫生工作人员要率先行动,率先垂范,认真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让我校成为全县、全市甚至全省的体育卫生先进学校,各校区都构建成为和谐文明的校园。

篇6: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长滩乡土塘小学申报县卫生先进单位材料

长滩乡土塘小学位于彭水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学校现占地面积4218平方米,建筑面积3308平方米。学校成立于1963年,迄今已有48年历史。覆盖9个行政村,覆盖面积达75平方公里,学区人口覆盖1.5万人,生源极广。现有学生624人,14个教学班,教职工43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33人,工人1人。是一所有小学、有初中,附设幼儿园的大型直属小学。

学校各类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较优美的学校。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校园建设,学校的爱国卫生治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今的土塘小学,校道平整,景区处处,绿树成荫,草坪茵茵,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怡然自得,好一个幽雅怡人的绿色生态园!我校创建县卫生先进单位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卫生是文明的基础,建设一个优美、整洁、文明、生态的校园,既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形载体,更是全体师生学习、工作、健康的重要条件。多年来,我校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以师生健康为重,把推进校园建设,抓好学校环境卫生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食堂工作领导小组”等,建立了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有关部门人员具体实施,全体师生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环境卫生工作机制,使得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

二、建章立制,完善卫生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工作,必须建立一定的常规管理制度并加以坚持贯彻,才能保证环境卫生工作的实效性。

1、校园清洁卫生责任制。我校将整个校园划分为若干个清洁区,并落实到班级,每个班级轮流一定的学生,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必要时候全校扫”的清洁卫生制度,保证了整个校园每天干净、整洁。

2、卫生监督检查制度。为保证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卫生工作检查小组每周都要对食堂卫生、小卖部食品卫生和学校的校园环境进行一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设有一名专职后勤作为卫生监督员,每天对各班小扫和周扫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清洁卫生要求的,立即要求有关班级重新清扫。每天在师生用餐时间和课间时间,卫生监督员即上岗执勤巡查,监督制止纠正师生乱丢乱弃瓜果纸屑等行为,有效地保证了校园的清洁卫生。并每天放学后会同当周行政一同对教室、区域和各办公室进行检查打分。我们将有关检查结果与每周班级流动红旗、文明办公室和每期先进班级评选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环境卫生管护制度。我校制订实施了“土塘小学校园卫生管理条例”、“土塘小学绿化管护规章制度”、文明教室、文明宿舍评比制度,提出了“三化”、“六无”、“四注意”的要求,即教室清洁卫生要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公共场地要实现“无纸屑、无果壳、无痰迹、无杂物、无污水、无蛛网”;个人卫生做到“注意指甲干净,注意保持座位四周清洁,注意用眼卫生,注意勤洗澡”。同时我校德育处经常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班检查学生仪容仪表,学校将学生环境卫生行为的考核与个人德育积分挂钩,有力

地保证了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环境治理是根本,完善设施是关键

整治校园卫生,优化校园环境是根本,完善设施是关键。我校紧紧抓住这一点,唱好环境治理的重头戏。

1.改善教室条件,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近两年,我校加大投资,为所有教室配置安装环保黑板,为每间教室安装了日光灯,使教室光照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

2.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规,杜绝食品安全事故。食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进行体检,统一着装。食堂的米、油、盐、酱、醋、肉、蔬菜均实行购买登记制度。对食物、蔬菜等的清洗、烹饪、售卖等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措施和记录,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每次用餐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冲洗食堂一次,由值日人员负责清倒垃圾。学校小卖部做到亮证经营,进货渠道合法,坚决不售“三无”产品和过期变质食品,销售环境清洁卫生。

3.集中收集清运垃圾,创造整洁、清新的校园环境。为消除污染源,学校在厕所边租地堆放垃圾,要求师生宁可多走几步,也要把垃圾送到垃圾场清倒。同时,学校定期到校将垃圾及时烧埋处理。此外,在校园各个角落放置了10多只垃圾桶,方便师生丢投。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过去乱丢垃圾的现象,大大地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4.提高卫生水准,加强厕所治理。一个厕所的卫生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和文明程度。搞好厕所的环境卫生是铲除“四害”孳生地的治本手段。尽管学校用水不方便,我们还是坚持一周冲两次冲

洗,做到了便池无尿垢,墙上无痰迹,地面、门窗、洗手池整洁,厕所达到无蝇、无臭、无味、无害标准。

5.坚持灭害除虫,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每年春天来临之际,气候温暖湿润,正是各类害虫复活,并大量繁殖时节。学校抓住这一要害时期,重点组织人力、物力对全校厕所、水沟、垃圾间、潮湿草地等害虫易发地方喷洒药物,将蚊蝇等害虫消灭在生长初期,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便喷洒一次药物。食堂周围、垃圾堆、阴暗的沟角等是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我们在这些地方重点投放了毒饵,取得了较好的灭鼠效果。对各种常见流行病、传染病,坚持预防与治疗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每年春夏之交是流感易发季节,我校卫生室都煎煮预防感冒凉茶,发放给师生饮用。

6.推进校园建设,提升校园环境品位。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建设,本着“见缝栽绿”的原则,校园内广植桂花树、水杉、等各种风景树1000多株,绿化面积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如今校园内平、整、洁、净、亮、新、雅,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芳草如茵,与文化长廊、宣传栏等交相映衬,形成了一派“喜有绿荫伴书香”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个读书生活的好地方。

四、加强综合治理,提高环卫工作整体实效

1.大力抓好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环卫意识。环境卫生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师生、各部门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我校通过生物、地理学科开设环保知识课,在政治、化学、物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环保知识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把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利用暑假走进大自然,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向师生发放预防非典、艾兹病、流感等传染病的知识手册,张挂宣传画,使师生掌握基本的识病、防病知识。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戒烟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向师生印发宣传资料,在学生中开展书法、绘画、征文、手抄报、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比赛、进行环保承诺签字仪式等。每年春季学校都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校园卫生整治活动,戒烟日号召教职员工“远离烟害,享受健康”,积极开展控烟活动,每年植树节,校团委都组织学生开展“母亲河,我为你添绿”的植树造林活动。校团支部、少先队还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少寄一张明信片,留下一点绿意”,开展“减卡救树活动”等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田。

2.开展讲文明、讲卫生的养成教育。思想靠教育,行为靠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不乱扔废弃物;吃完口香糖后包好、放好;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自觉回收废纸、旧电池等;“黎明即起,洒扫校园”,每个班一年四季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清洁制度。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经常组织学生上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街道、清洗护栏、清除小广告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同时,我校将养成教育与争先创优活动、德育积分制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今“学校是我家,人人都爱她”已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3.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师生体质。为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艺术节系列活动,全校师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一个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健身的氛围已经形成。

在爱国卫生工作方面,我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单位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加倍努力,进一步搞好学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7: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我校卫生工作,改善学生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卫生、美观、愉悦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结合我校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工作规划和措施。

一、公共卫生:

(一)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卫生保健工作主要由政教处负责,环境、教室、教学楼卫生由学生会负责,宿舍区卫生由寄宿生管理员负责检查指导。

(二)每年新学期开始,重新划分卫生责任区,并明确任务及标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1、卫生清扫制度:凡教学区内环境一天三小扫(早读前、下午上课前、活动时间),凡校园卫生环境区内一周一次大扫除(星期五)。

2、制定教室、环境考核计分标准。

3、根据各卫生责任区的任务及卫生评比标准,学生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各年级值日的领导每日检查督促;学校三位一体劝导检查小组每日检查督促。

4、将良好卫生习惯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列入学生一日常规,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考评班级卫生状况纳入班级整体考核之中。

二、个人卫生

1、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被褥;不烫发、不染发、不涂指甲。

2、讲究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吸烟、不喝酒,饭后半小时内不做激烈运动。

3、注意保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做到看书写字脊椎不弯曲;不躺着看书;不在强烈的阳光下或光线暗淡的地方学习;不在行驶的车船上或行走时看书;用眼时间合理,坚持做眼保健操;看书时眼睛与书本保持三十三公分的距离;定期检查视力;及时治疗眼病。

三、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评估。

1、各班要利用板报、广播,根据季节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2、学校医务室配合有关卫生部门,做好近视眼等九种常见病和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近视、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神经衰弱)。

3、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医务人员将健康状况填卡存档。

4、档案室要建立健全各种卫生工作档案资料。

5、对卫生先进个人、先进班级及予以表彰奖励。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并要进行健康教育评估。

1.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认真找好材料,备好课,利用每周一的晨会课的时间进行各种传染病,多发病的预防广播宣传工作。

2.切实做好宣传阵地的宣传,配合社区开展各项卫生日的宣传活动,出好黑板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卫生习惯。

3.进一步注重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

五.切实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

1.近视眼的预防:

十月份对各班视力进行全面普查。对视力不良的学生尽量查明病因及时与家长联系。十一月份进行分档治疗。对未患近视眼的学生也要进行用眼卫生二要三不要的宣传教育和眼保健操的姿势穴位的纠正。特别是对九年级新生要求做到穴位准确,速度合拍,用力适度。力争近视眼新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

2.沙眼的防治:

十月份结合体检,对查出有沙眼的同学一起用利福平眼药水进行治疗。

3.踽齿牙龈炎的防治:

结合9.20“爱牙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教育,积极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的使用,做好牙龈炎的防治工作。正确使用龈康水漱口,保持口腔的干净和清洁。

4.贫血和营养不良的检测和防治:

结合体检进行贫血测定。对查出贫血的学生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饮食营养平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对肥胖和超重的学生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知到肥胖也是一种病,一定要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

5.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工作:

做好以甲肝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秋季红眼病的预防工作。发现传染病人及时报告并做好疫点的处理和消毒工作。

六、做好学生的健康检查工作:

根据疾病控制中心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安排,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健康检查。首先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使学生有所准备,要求医生体检认真、仔细,然后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对查出有病的学生及时发报告家长信。

八、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敬业爱岗,认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2010年学校卫生工作具体规划和措施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是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 落实《条例》,特制定本规划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颁法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以提高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为目标,以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确实抓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学生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促进我校教学卫生条件和设施的改善和学生身体素质、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实现较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总体规划:

一、抓日常卫生保健工作的落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搞好学校环境卫生,保持环境的净化、美化,校园坚持一天三扫,一周一大扫,力求使工作和学习环境干净整洁。

2.定期做好学生的体检工作,严密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体检后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统计、反馈、表格上墙、督促治疗等工作。

3.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加强学生食堂的卫生管理工作,严防学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二、抓好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1、坚持把健康教育教学按课表设计要求纳入课表,任课老师必须要有相应的教案,期末要有检测评价。

2、高年级学生保证每期有四课时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全校各年级要保证每期有四课时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教育和一堂心理卫生课,卫生老师根据需要进行一月一次的卫生知识专题讲座,包括适当讲授心理卫生常识课。

三、抓好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1、与卫生防疫部门配合,做好学生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贫血、肥胖、视力不良六种学生常见病的群防群治工作,学生体检后卫生老师要为学生建立常见病档案,统计各种常见病新发病和治愈率,并为群体发病超标者进行群防群治,班主任要督促患病学生的家长及时带其进行治疗。

2、严格控制学生传染病的患病率在 0.5 %以下,学校发现传染病疫情要在2小时内报告同级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局,做好消毒隔离预防工作。凡因措施不力造成班级停课现象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健康教育网络

1、积极参加卫生老师业务培训和自学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2、利用“防近周”和各种卫生宣传日开展专项卫生知识讲座,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兰、卫生小报、广播电视等阵地,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讲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聘请社区健康教育经验丰富的辅导员给学生上课。

3、要发挥心理卫生信箱的作用,选择心理知识较好的老师当任咨询工作,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争取上级领导对健康教育的关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家

篇8:学校卫生标准发展历程及标准体系

学校卫生标准涉及儿童青少年健康与生命安全, 不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学校卫生标准是贯彻各项学校卫生法律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 是我国学校卫生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执行学校卫生法规的重要工具。学校卫生标准不仅强调执法监督工作中的技术法规制约作用, 更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生存、生活、学习的各种环境条件和各种学习用品卫生质量的导向和评价作用, 是改善环境、减少疾病、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卫生标准的贯彻实施使各项学校卫生工作符合标准, 对强化学校卫生的科学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1 学校卫生标准发展历程

1.1 学校卫生标准制定的起步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卫生标准, 如德国以政令的形式规定中小学校教室容纳学生50人, 每人平均面积不少于1 m2, 体积不少于4 m3, 教室长度最大限度为9 m, 宽6 m, 高度不少于4 m。英国根据视力试验, 将容纳40人的教室长度规定为7.6~7.9 m;考虑采光和换气的需要, 将宽度规定为6.7 m, 高4.0 m。日本是近视高发国家之一, 因而较重视课桌椅和课本文字的大小, 1897年文部省颁布课桌椅标准, 1898年颁布中小学课本文字印刷标准, 1903年颁布课本用纸标准。关于教室的人工照明标准, 各个国家都随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提高, 19世纪末期, 电灯照明尚未完全普及, 考虑到煤油灯照明的情况, 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将教室桌面照度规定为25 lx, 1939年日本规定为50 lx, 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采用不低于75 lx的标准。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 国家未制定正式的单项学校卫生标准, 但在有关决定和暂行办法中包括了许多相关标准的内容, 如1951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规定, 学生每日上课、自习时间, 大学、高中不得超过9 h, 初中不得超过8 h, 小学高年级不得超过6 h;每日睡眠时间, 大学8 h, 中学9 h, 小学10 h, 夏季酌增午睡时间。1964年卫生部、教育部等部委下发的《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 (草案) 中规定, 教室采光系数不低于1%乃至1.5%, 玻地比为1∶4至1∶6, 前排桌距黑板不少于2 m, 最后排不得超过8.5 m, 教室最长9 m, 课桌面人工照明不低于40 lx等。1979年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草案) 中, 将教室桌面照明提高为不低于50 lx, 这些规定已经具备了标准的基本要素, 奠定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 7793-87) 、《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 (GB/T 17223-1998) 和《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 (GB/T 17224-1998) 等制定的基础。

1.2 学校卫生标准制定的有计划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学校卫生标准研制进入了有计划阶段。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1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要求均与学校卫生标准制定有关。1990年6月4日,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教委和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 是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依据。《条例》规定,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 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不但为制定学校卫生标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而且是贯彻执行学校卫生标准的重要保证。

“六·五”期间, 在卫生部卫生防疫司直接领导下, 有13项标准列入研制计划, 成立了由5名委员组成的第一届学校卫生标准分委会 (叶恭绍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 但因标委会人数太少, 未审查标准。1985年2月16日, 卫生部卫生防疫司 (85) 卫防食字21号函《关于落实学校卫生标准具体事项移交工作的通知》指出, 部长办公会议已明确将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及组织制定管理学校卫生标准具体事项等交北京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1985年11月28日-12月2日, 由北京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主持, 在南宁召开了“学校卫生标准研讨会”, 与会人员41名, 交流了“六·五”期间的工作经验, 讨论了“七·五”研制计划。1986年8月在沈阳召开第二届全国学校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委员扩大为15人 (顾问叶恭绍教授, 主任委员叶广俊教授) , 主要由卫生部监督司、教委体育卫生司、轻工部质量标准司的领导, 以及部分医学院校卫生系儿少卫生研究室、省市区卫生防疫站 (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的专家组成。会议审查通过了《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 (GB 7792-1987) 和《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 7793-1987) , 这2项标准的颁布、实施是学校卫生制定单项标准从无到有的飞跃。以后在不同年份又召开了第二、三、四次会议。“七·五”期间, 学校卫生标委会共审查通过18项标准, 其中颁布5项标准。1991年7月在扬州第三届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上, 学校卫生标准分委会委员增加为16人, 随后召开了第五~七次分委会会议, 审查多项标准。

1.3 学校卫生标准制定服务于社会发展阶段

自本世纪初,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卫生改革、法制建设的加快, 以及对行政执法、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等都对卫生标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新时期学生主要健康问题的变化, 对学校卫生标准的制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工作重点是加强标准基础研究和专业基础标准的制定, 学校卫生标准研制也进入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阶段。

2005年卫生部组织开展“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学校卫生标委会承担了“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任务。该研究回顾了学校卫生标准发展历史, 总结了学校卫生标准在提供安全的教育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疾病、提高疾病诊断水平、方便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学校卫生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发展趋势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外卫生标准体系的比较, 提出了新时期“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 包括学校卫生领域的标准定义和范围、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原则、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方案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 卫生标准作为重要的技术性措施, 将在有效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权益、维护国际经济贸易利益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加强国际相关标准跟踪研究, 追踪国际标准组织 (ISO)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英国标准学会 (BSI) 、德国标准化学会 (DIN) 、法国标准化协会 (AFNOR)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 和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 (JIS) 等国际标准组织所制定的儿童青少年卫生标准, 主要归纳为儿童产品类, 包括儿童玩具、运动器械、服装、纸制品;儿童设施类, 包括学校建筑 (结构、功能、安全) 、运动场 (材料、功能、安全) 等;教育环境类, 包括室内照明、教育设备的使用等标准;以及以上国际组织标准被世界各国的采用情况, 标准的体系构成、制定原则和程序, 标准的制修订周期、频率, 组织、制定、批准、发布机构等。

另外, 学校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遵照卫生部要求, 组织编写了《学校卫生标准的编写技术指南》, 目的是规范标准编制, 提高卫生标准编写水平。其中, 通用要求指出了学校卫生标准的范围、制定学校卫生标准的依据和原则, 在编写方式中提出了针对各类学校卫生标准的编写方法指南。同时, 加强学校卫生专业基础标准的研制, 包括《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学校卫生名词术语》、《学校卫生标准研制与编写总则》、《儿童安全与健康一般指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精神状态、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非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并要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研究、处理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伴随着社会变革, 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发生了改变, 伤害事故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的首位死因;心理问题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问题;人口流动性的提高使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工作形式紧迫。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伤害预防、传染病防控, 以及社会关注的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 研制多项学校卫生标准, 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儿童青少年伤害监测方法》、《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学校建筑设计与设施、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学校家具及教具、儿童青少年卫生用品、教育过程、儿童青少年健康检查及管理、健康教育规程等方面颁布了33项学校卫生标准, 其中国家标准25项, 卫生行业标准8项。

2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就是在学校卫生专业范围内, 将现有、应有和预计发展的标准, 按一定方式排列成的、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的整体。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原则是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按卫生标准体系统筹安排, 卫生标准与标准方法相匹配, 卫生标准与卫生法规相配套, 跟踪社会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 积极采用国际与先进国家卫生标准。

2.1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1983-1989年制订的“卫生标准体系”包括学校卫生部分。该“卫生标准体系”经过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审议通过, 于1989年10月9日由卫生部以卫监字 (89) 第34号文颁布实施。其中,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表本着方便工作、顺应管理、与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相适应等原则,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确定了学校卫生专业基础标准和以下8个系列: (1) 学校建筑设计及儿童青少年设施卫生标准; (2) 学校饮用水及供餐卫生标准; (3) 学校家具及教具卫生标准; (4) 儿童少年卫生用品及玩具卫生标准; (5) 教育过程卫生标准; (6) 儿童少年健康检查标准; (7) 健康教育规程; (8) 其他备用。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 为有序开展学校卫生标准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制定学校卫生标准研制规划以及年度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 国家技术监督局核发 (1996) 153号文《关于卫生行业标准归口管理范围的批复》, 确定学校卫生行业标准管理范围为学校卫生基础、学校环境卫生、学校预防性卫生、学生卫生行为规范、学校教育卫生、学生用品卫生、学生身体发育及健康7个系列。其分类方法与范围, 同上述学校卫生标准体系表大体一致。

2005年卫生部组织开展《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学校卫生标委会在学校卫生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发展趋势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外国卫生标准体系的比较, 提出了新的《学校卫生标准体系》, 主要分为7个系列: (1) 学校卫生专业基础标准, 包括学校卫生名词术语、标准研制与编写总则等; (2) 学校建筑设计及教学设施卫生标准, 包括学校及托幼机构建筑设计卫生要求、学校教学设施卫生要求、教室微小环境卫生要求等; (3) 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卫生标准, 包括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学校及托幼机构饮水设施卫生管理规范、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及管理规范等; (4) 学校家具、教具及儿童少年用品卫生标准, 包括学校课桌椅、黑板、中小学校教科书卫生标准等; (5) 教育过程卫生标准, 主要是对学习负担、体育运动负荷的限值标准; (6) 儿童少年健康检查与管理规范, 包括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要求、方法, 健康监测、评价方法, 疾病预防, 以及学校卫生监督与管理; (7) 健康教育规程, 包括健康教育规范、健康促进学校规范等。

2.2 学校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的作用

随着《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颁布和学校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 在卫生部领导下, 学校卫生标准工作者和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组织管理、技术机构、专业能力上的优势, 重点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与设施、教育过程卫生、健康教育、学生用品、学生营养餐供给、学生健康检查等方面研制多项卫生标准, 为有效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2.2.1 提供安全教育设施,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校卫生工作的人群对象是正在生长发育和受教育的儿童青少年。教育设施的环境条件不仅要满足教育功能, 同时也必须符合卫生、安全、艺术、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 达到合理的统一。卫生要求内容广泛, 除一般环境卫生要求外, 还要求适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这是学校环境卫生不同于一般环境卫生的关键所在。因此, 学校卫生标准不仅是学校教育设施和环境要求的技术依据, 也是学校卫生监督的重要内容。《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卫生标准》、《电视教室座位布置范围和照度卫生标准》、《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黑板安全卫生要求》、《盲校建筑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 有利于保护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 减少疲劳,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保护视力, 减少近视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保障学生安全健康。这些标准的颁布受到建筑设计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 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教育过程中, 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符合卫生要求的课业学习、体育、劳动等活动, 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有利因素。通过制定《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和《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 可以防止学习负担过重、体育创伤等。

学校是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 学生是健康教育的最佳人群。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规范》, 可以大大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健康意识和能力。

儿童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 机体对有害因素的反应更敏感。许多学习用品和玩具等或具传播疾病的危险, 或材料、涂料中含有过量的有毒物质, 威胁他们的健康。制订《铅笔涂漆层中含铅量卫生标准》等学生用品卫生标准, 加强学生用品的卫生监督监测, 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2.2 预防和控制学生常见疾病, 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 尤其是营养不良、贫血、视力不良等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 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日益提高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学生营养餐推广活动在营养专家的积极倡导、民间推动和政府干预中积极稳步地发展起来。2001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学生营养餐的指导意见》;为防止学校食物中毒, 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 200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文件。为配合学生营养餐的推广, 学校卫生标准委员会作了大量的工作, 在规范管理上提出了学生营养餐的相应标准。卫生部分别于1998年、1999年颁布了《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和《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这2项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学生营养餐的食谱编制与卫生管理要求提供了法规依据和技术依据, 保障了学生午餐的安全与营养, 促进了学生营养的改善及学生营养午餐的全面推广。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推行学生营养餐的城市约有30多个, 其中以北京、上海的规模最大, 每日供应量均在30万份以上。全国城市每日供应能力估计达200多万份, 约占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6%。20多年来, 我国学生营养餐事业正在由作坊式管理走向现代企业管理, 由单凭经验烹调走向依据营养食谱制作, 由单一营养午餐走向供餐多样化。随着《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全面落实和学生营养午餐的推广, 我国学生营养不良得到明显改善: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 轻重程度构成改变;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 贫血程度构成比也发生了变化, 轻度和边缘性贫血所占比例增加, 中、重度贫血基本消失。

上一篇: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下一篇: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