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三首

2024-04-08

渔歌三首(共14篇)

篇1:渔歌三首

渔歌三首

【教学目标】

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 欸 鳜 箬笠 徜徉 脊骨

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

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时间顺序。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1、《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第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渔父》中的渔父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趣、从容自适、淳古淡泊、悠然脱俗、襟抱别具的隐者形象,诗的画面可谓是色彩丰富、色泽鲜明,线条柔和,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清丽秀润、自然纯美、诗意盎然,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最主要的是写出了一个归隐渔父或者是渔父式的文人所追求的恬谈闲适的意趣。

四、教师总结:

1、内容总结:

这首诗起句以“西塞山前”确定描写的地点,用“白鹭飞”三字振起词意,使山之静和鹭之飞形成对照映衬。“桃花”点明了季节。桃花开时,流水正涨,当是鱼汛来临。“鳜鱼肥”印证了这一点,使之具体化。鹭在飞,花在放,水在流,鱼在自由地嬉戏,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于是,“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也被吸引而至。渔父何以要披蓑戴笠呢?这是因为此时“斜风”刮起,“细雨”飘洒。任其“斜风细雨”,仍是悠然惬意。“不须归”三字是全词的结语,也是点睛之笔。

2、写法总结:

词人以水墨画的笔法,大笔泼墨,画出了一个在青山绿水、鹭白桃红、斜风细雨的背景下,身着箬笠蓑衣而悠然独钓的渔父。而这幅动人的“烟波垂钓图”,正透现出自号为“烟波钓徒”词人的胸中丘壑。所以说,词中描绘的渔父形象,实为词人的自我写照。张志和不满于官场的浑浊,绝意仕途,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过着长期的隐逸生活,寄情愫于大自然。

3、意境总结:

苏轼论王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指出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物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问的静止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不着一笔,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既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不须归”三字意味深长,其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其乐享无拘束生活以终老之心,尽包容于内。而这又体现了禅学之士所追求的自然、闲适和旷达。

4、词风总结:

此词除了具有源自民间文学的质朴风格、清新气息外,还融和着飘逸的禅趣,恬淡的禅怡,有着无穷的诱人魅力。

五、整理回顾,拓展提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2、谈谈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三首》

2、任选《渔翁》或《渔父》,把它改写成400字左右的散文,下节课交流。

篇2:渔歌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出来,默写生字。

2、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书面描述出来。

3、通过品诗句扩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词,作者张志和。(板书:张志和)你们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学生猜测)

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官,并且赐名张志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名张龟龄?(学生猜测)师:父亲希望他像乌龟一样长寿。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叫《江南春》。词和诗不一样,词是长短句。《渔歌子》表示这样的固定格式,文人再把词填进去。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忆江南、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名会想到什么?(渔人、唱歌等)

二、读词,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词。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至少读3遍,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读词。

3、学习生字。

师: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

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清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写生字3遍。提示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课件出示:多音字“塞”

三、品诗,想象画面

1、说画面。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拿起笔,把它画出来。(学生动笔画圈)

师:诗中画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圈画有关词语。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

预设:(课件出示①:展示一组图片——山前白鹭、桃花流水图)

西塞山: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或者是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白鹭: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蓝天。

桃花: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流水: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斜风细雨: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飘洒洒。

鳜鱼肥: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景象。师:意境中感悟“不须归”——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预设: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品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板书:悠然自得)

2、写画面。(配上音乐)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象展开想象。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下一行或者两行诗句中的画面。

3、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预设: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鳜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好自在啊!——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拓展,品诗情

1、体会诗情。

师: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来了.(课件出示,老师范读;再配乐和画面范读)

《和答弟志和于赋歌》张松龄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生自由读两遍)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待对读,整句对读,“且须还”与“不须归”对读。

师:因何不归?(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的,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板书:悠闲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适逸。哥哥干脆给他修了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让他在那里沿溪垂钓。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他还想让自己在这里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呢。让我们再来诵读。

2、指名读背(根据板书背词).五、延伸,再积累

1、延展积累。

师: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很多诗人都向往这样的悠闲风光,都希望像他那样寻求仙境,诗人徐俯来寻找张志和了!(音乐,)

《鹧鸪天》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也来了:

《浣溪沙》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人黄庭坚来了:

《鹧鸪天》黄庭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张志和当年垂钓的地方(出示照片),那里就是现在浙江省湖州。那美丽的山光水色令人流连忘返。我们也去看看。(学生再读全诗)

篇3:品读《渔歌子》

一.感受词的画面美。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由衷地赞叹: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 词中有画。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 是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性训练的最佳文本, 我们不能错过。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有条理地描述词中的画面是本堂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师:听老师读这首词, 你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静静地想,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范读, 学生想象。

师:你的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生:我的画面上有西塞山、白鹭、流水、鳜鱼。

生:我的画面上还有桃花、一个渔翁。

生:这个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

生:画面上还有斜风细雨。

师:你们相互补充, 说出了词中的景物。那么, 哪些景物是有联系的呢?

生:白鹭是在西塞山前飞的。 (教师点拨:这是远处的景物。) 桃花、流水和鳜鱼是有密切联系的。 (教师点拨:这是近处的景物。) 青箬笠、绿蓑衣和斜风细雨是有联系的。 (教师点拨:这是景中的人。)

师:你已经告诉了大家, 画面上有一些什么景物, 可是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怎么把这些景物说具体呢? (虚设)

想想看, 这是春天的西塞山, ——

生:这是春天的西塞山, 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生:这是春天的西塞山, 树木葱葱郁郁。

师:能打个比方吗?山上树木葱茏, 就像——

生:山上树木葱茏, 就像铺上了绿毯。

师:绿毯是铺在哪里的? (地上) 这里是—— (西塞山) , 要让它立起来, 谁能说得更准确吗?

生:山上树木葱茏, 就像披着一件绿色的新装。

师:再想想看, 这是雨中的西塞山, ——

生:在烟雨的笼罩下, 西塞山变得朦朦胧胧的。

生:细雨蒙蒙地下, 青山变得若隐若现。这时, 一只美丽的白鹭在山前慢慢地飞过。

师:这一“飞”, 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样描述, 就有了色彩, 有了动感, 有了韵味。你就学着这样去描述词中的画面。拿出笔来写一写远处的青山白鹭或者近处的桃花鳜鱼, 也可以写推远了的镜头——烟雨垂钓图。

词人用数个并列的词语描绘出一幅泼墨的画卷, 写意而又灵动。我们在引导学生描述词中的画面时, 先想一想有哪些景物, 再想一想景物和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样连缀起来就有了画面的感觉, 最后去想一想景中的人, 这样由点到面再到人的描述, 就很有条理。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教师巧妙点拨, 层层深入, 步步展开。学生想象美丽画面的同时, 语言表达得到了切实地提高。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质量的, 这样的教学是感性的, 也是有效的。

二.感受词的文学美。

教学不是面面俱到的, 有重点的教学, 就像有了主旋律, 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人久久地回味。综观整首词, 山前白鹭, 水底游鱼, 造境出神入化, 为的只是隆重推出悠闲垂钓的渔翁。学生对于“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理解和描述, 是没有太大困难的。而全词最精妙的句子在于“青箬笠, 绿蓑衣”, 这6个字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值得学生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师:青箬笠, 绿蓑衣指的就是—— (渔翁) 。

师:古人写词多有艺术啊!用6个字就点出了词的主人公。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呢?

生:我看到了一个头戴箬笠, 身披蓑衣的渔翁。

生:我看到了一个沉浸在美景之中, 乐而忘归的渔翁。

生:我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渔翁, 天上虽然下起了小雨, 他却不想回家, 他完全被眼前的山山水水吸引住了。

师:你看到的, 你心里想到的, 比这6个字多多了。这就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一种叫借代手法的魅力。你们再读读词的后两行, 细细品味品味。

学生诵读品味。

师:写得好吗?

生:写得好!青箬笠, 绿蓑衣, 让我们知道渔人是在雨中垂钓。连风雨都不顾, 可见他是多么喜欢垂钓啊!

生:诗人没有写戴箬笠, 穿蓑衣, 而是写青箬笠, 绿蓑衣, 这样画面就有了色彩。

师:再想想渔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垂钓。

生:青箬笠, 绿蓑衣, 就好像人也是绿的了。这样的色彩与周围的青山、碧水十分和谐, 融为一体了。

师: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就是这里了。你们再读读看, 青/箬笠, 绿/蓑衣, 前面都是七字一句, 这里突然变成三字一句, 节奏变—— (快了) , 人的心情也变得—— (欢快了) 。

学生朗读。

师:句式有长有短, 这就是词的显著特点, 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这首词色彩美, 情态美, 音律也美, 实在是妙不可言。难怪张志和被后人尊称为词中鼻祖。同学们, 学习诗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让它的韵味不仅停在你的耳畔, 而且走进你的心里。

学生诵读。

对于词中妙句“青箬笠、绿蓑衣”, 教学分作了三个层次:一是体会借代手法的妙用, 二是体会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 三是体会三字一句的节奏感、韵律美。没有强加, 只有引领;没有灌输, 只有启发。在反复地吟诵中, 这首词隽永的文学魅力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这就是艺术的教学。

三.感受词的人文美。

高明的老师是一个启智者。他善于创设一个好的话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 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 擦出智慧的火花。而好的话题必然具有包容性、深刻性和发展性。

师:谁来猜猜渔翁为什么不必归呢?

生:因为他被这里的湖光山色陶醉了, 不必回去了。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而钓鱼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生:这里就像人间仙境, 虽然有点小雨, 也没有关系。

师:你们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最可贵的语文学习品质。

师:青箬笠, 绿蓑衣, 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请你发挥想像, 如果你就是那位渔人, 你的神情, 你的动作, 你的语言……

学生静静地想。

师:你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我的神情是悠闲的。

生:我的神情是快乐的。

生:我的神情是陶醉的。

师:面对着青山绿水, 你也许在说——

生: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我不必回去了。

生:青山啊, 绿水啊, 在你们的怀抱里, 我感到很舒服。

师:你也许在对飞鸟游鱼说——

生:飞鸟游鱼, 大自然有了你们, 就有了生机。

生:我也想像你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师:你在心里对自己说——

生:我要好好欣赏这里的美景, 感受这里的生机。

生:有了这样快乐自由的生活, 我还要什么呢?我连家都不必回去了。

师:这位渔翁就是词人的自画像。他喜欢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好友颜真卿在为他书写的一块碑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意取适, 垂钓去饵, 不在得鱼。

学生各自读这句话。

师:看来这位烟波钓徒意不在得鱼, 而在于得——

生:得美景。

生:得乐趣。

生:得快乐。

师:他不必回去了。因为他的心灵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家园啊, 那就是——

生:大自然。

师:是啊, 渔者钓着了一江春色, 一蓑风雨, 钓着了自由快乐的人生感受。

篇4:《渔歌子》

设计思路:(1)情境导入·感受歌曲·分析处理·舞蹈体验·创作表现·展示表演·自我评价·小结。(2)本堂课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的地把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加进去。本堂课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教学目标:(1)用亲切,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渔歌子》,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2)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愿把古典诗词唱响神州。(3)强调学生的民主开放意识,参与和自由创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和基本情绪,加强节奏训练。

3/4拍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學准备

教具:录音机、小乐器、挂图、多媒体。

小乐器:串铃、响板、三角铁、沙锤。

服饰:扇子、古装衣服。

组织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部分:播放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与学生一起拍手进入教室,帮助学生找自己的队列,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古诗给我们带来的浓郁气氛和美丽意境。

基本训练:1用a,li做12345发声练习;2唱一唱,出示音阶条,指导学生试唱D调音阶;3练一练:指导学生 3/4 拍的强弱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们从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唱景,舞景……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聆听。

二、感受诗意,创设情境

老师换古装衣服化身为张志和介绍自己及写诗的意境。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怎样的理解?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老师讲述诗词意境:

西塞上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飘去,水中的鳜鱼又肥又大,江上的一位老翁头戴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们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境之中,乐而忘归。这景这情,让我们沉醉其中,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们的神情,悠闲,从容,自在,快乐,来吧,让我们静静的站在岸边,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哼唱起这首《渔歌子》吧!

过渡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我国著名的学者阎勇的谱曲下我们的这首渔歌子再一次用听觉侵润到了我们的心田,不信你听?

三、歌曲学唱

(1)唱谱子;(2)填词。教师弹琴伴奏,运用音乐接龙法学习歌曲填词;(3)演唱歌曲

四、处理歌曲

五、师生共同表现歌曲

六、展示作品

(1)个性天地,展示自我,拿起自己的手和笔,再次为美丽的景色添上一笔;(2)分小组展示可以有画画,有唱歌,还有跳舞。

七、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八、小结

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像粒粒种子播撒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的心扉,愿我们读它,唱它,思索它吧!老师与学生歌舞着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渔子歌》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背后,传达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

引导想象,进入意境。在教学中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实景,让学生想象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再加上色彩去想象。让学生明白想象不仅要用大脑,还要用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

篇5:渔歌三首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篇6:渔歌三首

作者:段天华 单位:资兴市二中 电话:***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设计意图】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词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始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有机会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名说)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首词的作者借这样一幅春江水涨、细雨濛濛、渔翁迎风冒雨垂钓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由教师凭借课件进行小结,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教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词中的意境。

2、配乐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

3、配乐有感情地背诵,感悟意境。(出示课件)

4、课堂练习:找一找。(出示课件: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词中的错误)

5、欣赏歌曲《渔歌子》。(出示课件)

6、教师结语: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去表达春天、描绘春天吧!

篇7:渔歌三首

渔歌子

 

作者:李  朝代:唐  体裁:词   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

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云满屋,

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

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

名利不将心挂。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

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

惊起一行沙鹭。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水云间,山月里,

棹月穿云游戏。

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

篇8:渔歌三首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溪湾里钓鱼翁,蚱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

篇9:渔歌三首

渔父/渔歌子,渔父/渔歌子陆游,渔父/渔歌子的意思,渔父/渔歌子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渔歌子

作者:陆游朝代:宋体裁:词 长安拜免几公卿。渔父横眠醉未醒。烟艇小,钓车腥。遥指梅山一点青。

篇10:渔歌三首

续渔歌/玉楼春,续渔歌/玉楼春贺铸,续渔歌/玉楼春的意思,续渔歌/玉楼春赏析 -诗词大全

续渔歌/玉楼春

作者:贺铸  朝代:宋  体裁:词   中年多办收身具。投老归来无著处。四肢安稳一渔舟,祗许樵青相伴去。沧洲大胜黄尘路。万顷月波难滓污。阿侬原是个中人,非谓鲈鱼留不住。

篇11:渔歌三首

夜坐闻湖中渔歌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少年嗜书谒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短檠油尽固自佳,坐守一窗如漆黑。

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

篇12:渔歌子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篇13:渔歌子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西塞山也显得生机勃勃。几只白鹭在山前飞过,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它们时而直冲云霄,时而贴水滑翔,时而呼朋引伴,招呼落在后面的同伴:“来呀,快跟上!”桃花绽开了迷人的笑脸,好似一束粉色的朝霞,将荡漾着绿意的江岸装点得更加春意盎然。春风拂过桃花的枝头,几片花瓣被风吹落,飘飘悠悠地落在了平静的江面上,漾起一圈小小的涟漪。正在水下嬉戏的鳜鱼,似乎是从水底望见了这几瓣粉色的小船,一个个冒出了脑袋,好奇地围着花瓣圈圈。这时,一条小鳜鱼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玩法,忽然从水中一跃而起,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姿势入了水,向同伴们调皮地摇了摇尾巴。其它的鱼儿也不甘示弱,纷纷从水面跃出,仿佛在进行一场跳高比赛。此时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小鱼儿们正在水面玩的高兴时,天上飘下毛毛细雨,轻柔地洒在湖面上。鱼儿们很快地钻到了水底。

不一会儿,毛毛雨变成了细细长长的雨丝,如千万条银针密密麻麻地倾洒下来。在这样的雨天,人们都该回家了吧,可湖上却还泊着一只小船,船上端坐着一位老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正坐在船头上钓鱼。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此时此刻,这位老渔翁定是被这迷人的山水景色陶醉了,连家都不愿回了。只见他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一边陶醉于山水间的美景,一边信口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篇14:渔歌子改写

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静静地坐着,等待着鱼儿上钩。绵绵春雨在不停地下,丝毫没有感染到渔翁的情绪,反而更不想回去了。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是一幅秀丽的水乡山水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则是这幅画中最美丽的颜色,一切都笼罩在春江烟雨迷蒙之中。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队白鹭在自由的飞翔。而山边还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水源丰富。正值桃花落下的时节,一瓣瓣桃红色的花瓣随风飘下,落入河水中。经过河水浸泡后,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

在河水中不只有美丽的桃花,还有头小身肥的鳜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看着鳜鱼在水中扭动他们肥胖身躯努力前进的样子,即好玩又惬意。鳜鱼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就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只见渔翁用钓绳一钓,鳜鱼就被提了起来。渔翁见了,略微一笑,就又开始垂钓。正当这时,天空上有许多丝小雨降了下来。这小雨的降下,更衬托出了慢慢流动的小溪的美丽。虽然略有小雨,但渔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边垂钓。原来,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翠绿的蓑衣,哪用怕这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刚编好的,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味。渔翁已经陶醉了,正闭上眼睛感受自然,忽然,他感到又有鱼上钩了。看来,鱼也已经被这淡淡的草香陶醉了。

上一篇:新董事长上任发言稿下一篇:英语角发展简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