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2024-04-25

渔歌子古诗拼音版(通用10篇)

篇1: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篇2: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出点词味。

二、理解词句意思。先让学生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其实就是说词的意思,尽量用上一些优美的词。然后出示插图并对照课文,再一次又用优美的语言说画面,并写一个小片段。

三、是通过了解词人的生平感受渔翁的悠闲自得,从而体会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西塞山水风景图、搜集古词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词,了解词牌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已经背了很多诗词,你能背几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大家听听。(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词,这首词也是描写自然风光的。

师板书:渔歌子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遍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古人喜欢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你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渔歌子”不但是词牌,它还能表示词的内容。

4、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想到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题目着手,让学生猜猜词会写些什么,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为这首词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词,看看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2、这首词每人至少要读三遍,这三遍不是让你像放鞭炮那样一下读完,而要你每读一次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第一次: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

【谱例 】 【谱式】

【句型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式七律句,可改用平起式)桃花流水鳜鱼肥。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式七律句,可改用仄起式)青箬笠,绿蓑衣,仄仄仄,仄平平,(习用对偶)

斜风细雨不须归。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式七律句,可改用仄起式)——张志和《渔歌子》(单调27字,5句4平韵)

相机指导读准“白鹭”、“箬笠”、“蓑衣”。

你知道什么是箬笠”、“蓑衣”吗?(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挂图:看,图中人物戴的就是“箬笠”,穿的就是“蓑衣”。

4、你能把“桃花流水”、“斜风细雨”读得像画一样吗?

[设计意图]三遍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理解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友,颜真卿曾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或舞笔飞墨,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三四个学生说)

2、瞧,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出示)

3、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将你看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试说)

4、大家说得真美呀!作者是如何写的?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试着读一读,你脑中的那个清晰的画面要读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地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在词所描绘的悠闲自得之中。

6、读得有些像画面了,从你的读中,我看到了一些景物,他们还有丰富的色彩呢?我还听到一些美妙的声音呢?你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学生说)

7、你能将这么鲜艳的画面读出来吗?再次指名学生读。

篇3: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不归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吗?透过这句词,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 了解了作者所向往的生活后, 才猛然觉悟到, “每垂钓, 不设饵”的深处, 隐藏着一份悠闲, 一份自在, 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在这学期的教研员指导课中, 我上了一堂古诗课, 选择了《渔歌子》, 经过不断地磨课后, 感触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片断:

1 读诗品味, 感受诗歌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 “读”占首要地位,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追求在“读中悟, 悟中读。”

[教学片断一]:

师:在读之前, 出示温馨提示 (一读正确, 二读出节奏, 三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 要读出抑扬顿挫。我们还知道, 一首诗就如一幅画,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

生:自由练读, 闭目想象。

生:有声有色地汇报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 怎么读呢?请看——老师已经把这一首词分为了两个部分, 你们读黑色的, 老师读红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交换读 (现在, 咱们交换着试试, 我读黑色的, 你们读红色的,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齐读好, 咱们再来一次, 这一次啊, 老师在每行词中间加了一条小节线, 因为诗词朗诵, 要注意停顿, 老师读课题和作者, 你们读内容, 一定能把它读好!

师 (用体态提示学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在执教《渔歌子》时, 采用了不同种“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之美。首先, 我在读之前出示了温馨提示, 也就是诵读要求。它让孩子们明白, 读词的第一步是读正确, 然后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 读出韵味。接着, 通过生个别读, 师生接读、交换读, 加小节线读, 引读等多种方式进行练读,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诗词诵读中, 注意节奏停顿, 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这些预期目标都能在课堂中顺利完成。第三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效果并不显著。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 市教研员翁老师笑着点拨道:“一口吃不下一个大胖子, 诗词朗诵, 得一步一个脚印。首先没错, 是初读, 把诗词读正确, 接着通过适度讲解, 理解诗词的意思, 读出一定的节奏感, 最后通过展开想象、适当延伸, 就能悟意明理, 这时读出韵味就水道渠成啦!”

2 发挥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面与诗相提并论,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作“哑巴诗”, 诗比做“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 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 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 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从白鹭、桃花、斜风细雨、鳜鱼等展开回答。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万紫千红的景物画出来, 你最想用哪一种色彩画, 为什么?

生:用青绿色画西塞山, 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 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师:来, 同学们, 静静地, 让我们走进这五彩缤纷的画面, 听——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鸟儿在欢唱) ——你闻到了什么? (这是桃花在释放春的气息)

师:是啊, 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这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画面, 来, 同学们, 让我们置身于这幅唯美的画卷中, 情不自禁的低声吟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练笔:

师:同学们, 从你们那陶醉的眼神中, 我已经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 此时, 你可以拿起画笔, 描绘眼前最美好的画面, 也可以用简短的两三句话, 记录你此时的所见、所想、所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青”和“绿”, 并不是指箬笠和蓑衣当时是青绿色的。而是诗人非常注重画面的色彩感, 他将眼前春天的景物都赋予了生命情感:青绿色的西塞山前, 一群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 溪水猛涨, 肥美的鳜鱼在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第一句词中除了“白”字, 没有其它可以直接从文字上获取色彩的词, 但透过文字, 通过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万紫千红:青绿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粉红色的桃花、淡黄色鳜鱼、还有大自然其它生命的各种色彩, 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此时, 忍不住想吟诵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以至于把渔父的箬笠和蓑衣都染成青绿色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当学生们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 领略景物的色彩美之后, 紧接着让学生在“听、画、写”中感受词的画面美。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写之前, 我先给学生放一首《森林狂想曲》, 让学生静静地走进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去闻大自然释放的气息。此时, 学生就忍不住将自己五官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语言、文字、画笔展现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 只要教师启导得当, 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在他们的脑海中, 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令他们久久难忘怀。

3 由文引情, 领悟诗歌情境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 就要牢牢把握诗文中的景物、文字和背景, 体会情感。当情感与诗文重叠交合,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好情感的体会中, 进一步升华对诗文的理解。

[教学片断三]:

师:读出词中画, 还得读懂词中人, 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 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件播放:张志和, 唐代词人, 浙江兰溪人。十六岁他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内容是治国良方, 深得皇帝赏识, 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被贬官, 从此再也不作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

师:是啊, 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 就喜欢这种悠闲, 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 还下着斜斜的细雨,

→他依然写道——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不愿意回去, 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 惹出什么麻烦来, 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 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 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词)

→老师想问下大家, 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回去, 回家)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回家)

→好, 我也来劝劝大家。我当哥哥, 你们就是张志和, 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且须还那—— (不须归呀!)

→为何不归, 为何不归啊!是因为这里的风景—— (太美了!)

师: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

“每垂钓, 不设饵”是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 不用鱼饵就钓不到鱼, 可张志和却总说钓了很多很多, 那他钓到的又是什么呢? (悠然自得、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平和的心态)

结束语:同学们, 就这样看着、想着、画着, 这青山、这绿水俨然就成了一幅画, 成了一首绝美的词——[音乐响起]——渔歌子……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词背后的这份情, 我选择了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进行拓补。记得金萍老师在执教《忆江南》时, 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用“咏江南”的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拓展, 让孩子们领略各大诗人眼中的万般美丽的江南。一方面观照了诗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 为学习《忆江南》做了情感铺垫, 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我之所以选择张松龄的这首词进行拓补, 是因为他们是兄弟, 弟弟的这首《渔歌子》是用来答哥哥的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两首词, 具有针对性、工整性, 更具戏剧性, 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 通过反复的吟诵, 不断将感情进行升华, “且须还”——“不须归”, “且须还”——“不须归”, 不言而喻, 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激情地诵读中, 孩子们读懂了“独钓春江水”的渔父, 读懂了张志和追求的这份“悠然自得”。

通过《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 让我感受到了在古诗词中,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充满美感的眼睛认真钻研, 潜心挖掘, 就可以找出每一首古诗词中独特的艺术美, 从而为实施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 要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观察社会,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为有效达成这些目标, 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词的特性和中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采取一定途径, 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词, 感受古诗词的“美”。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体验,语言美,画面美,情境美

参考文献

[1]修订版教学大纲.

[2]语文课程标准.

[3]让古诗在学生的感悟中生根.

篇4: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关键词: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人格美

一、读成一首歌,品味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之美首先美在形式和语言。古典诗词语言优美,内容精练,讲究对仗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的音乐韵味很浓,由于平仄而抑扬顿挫,由于节奏美与诗味的隽永而可以吟唱、谱曲。古诗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字数、句数的限制,平仄的搭配以及韵脚的合辙。比如《渔歌子》这首词由于其平仄相间,声调高低错落,朗读起来就优美动听;而其“4/3”的节奏,也显示出了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并且具有弹性、周期性的节奏美。因此,诵读起来铿锵有声,朗朗上口,顿挫有节,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其中顺畅的音韵美、均匀有力的节奏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诵读来感受。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定要分配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多读多背以体会其中的美感。比如,我在教学《渔歌子》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把诗词读通,然后引导读出诗词的节奏再试着读出不同的节奏和韵味,进而师生对读,感悟词的韵律美,最后欣赏吟诵《渔歌子》这样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作的音韵美,实实在在地把词读成了一首歌。

二、想成一幅画,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常常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人们很容易受到诗歌内容与形式美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人们对美的表现、创造与追求,不少诗人因此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的过程中是这样操作的。(1)感悟景多。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词仅27个字,竟写了9种景物。(2)感悟色多。通過品读,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中那些表示颜色的词语。(3)想象画面。师:这么多的景物,这么多的颜色聚在一起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想看吗?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你再用心一点说不定还能听到动听的声音,闻到迷人的气息呢!(师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然后汇报: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4)说话训练。出示句式训练:我看见,远处是 ,近处是 ,再仔细一看 。我还听到了 ,闻到了 ,这真是一幅迷人的江南春景图啊!这样的一个教学,其实是我利用了一个个特写镜头,故意放大词中的景和色,让他们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他们诵读想象画面,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就真的会出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表述整幅画面,这样一来让感悟诗情与语言表达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感悟一种情怀,把握诗歌的人文美

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人格、风骨、气节等,支撑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多难兴邦,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这些人文精神都在古典诗词里得到充分的反映,都可以给学生以教育,而这种教育又往往是生动、形象的。诗歌是作者高尚的思想品格、道德操守和远大志向的直接表露。在教学《渔歌子》时,为了让大家感受张志和的人生情怀,我从引导孩子们质疑开始,很多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张志和还不须归呢?”利用这个问题,深入感悟张志和的人生情怀,原来张志和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份与世无争的闲适,一份自命不凡的清高,一份千古不变的人生情怀。

四、走进一段故事,再现作者的人格美

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我在教学诗歌时,常常把表现作者人格美的故事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人格美。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我分别出示了张志和的两段资料,一份是张志和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之时,开创一代词风,受后人敬仰。而另一份是张志和中年失意,弃官弃家,隐居江湖,悲惨现实。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两份资料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时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张志和人生遭遇的基础之上再来读《渔歌子》,这样张志和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积极人生情怀就一览无遗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语文教学中充满浓浓的美学味,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

[2]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4.

篇5:古诗元日拼音版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是一首诗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篇6:菊花古诗元稹拼音版

qiǎn bēi huái sān shǒu qí èr

遣悲怀三首·其二

yuán zhěn

元稹

xī rì xì yán shēn hòu shì , jīn zhāo dū dào yǎn qián lái 。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yī cháng yǐ shī xíng kàn jìn , zhēn xiàn yóu cún wèi rěn kāi 。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shàng xiǎng jiù qíng lián bì pū , yě zēng yīn mèng sòng qián cái 。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chéng zhī cǐ hèn rén rén yǒu , pín jiàn fū qī bǎi shì āi 。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生前穿过的衣裳眼看就快施舍完了;只有你的针线活计我还保存不忍打开。我仍念旧情因为我怀念你,也更加怜爱你的婢仆;多次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贫贱夫妻,想起当时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三首其二拼音版,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一起来学习一下古诗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拼音版,古诗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翻译,古诗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吧!

篇7:一年级古诗拼音版

jū 村

ɡāo dǐnɡ(qīnɡ)

(清)

cǎo

chánɡ

yīnɡ

fēi

âr yuâ

tiān 草

天,fú

yánɡ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

ãr 儿

mánɡ忙

quán 泉

shù 树

xiǎo 小

zǎo 早

tïnɡ

chân

yǎn

yīn

荷 yǒu

烟。

sàn

xuã

ɡuī

lái

zǎo

早,dōnɡ

fēnɡ

fànɡ

zhǐ

yuān

鸢。

xiǎo

chí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

shēnɡ

liú

流,zhào shuǐ

ài qínɡ

rïu

柔。

cái

jiān jiān jiǎo

角,qīnɡ

tínɡ

shànɡ tïu

头。

chái

鹿

wánɡ

wãi(tánɡ)王

(唐)kōnɡ

shān

jiàn rãn 空

人,dàn

wãn

rãn

xiǎnɡ

fǎn 返

ɡē

yǐnɡ

shēn

zhào

qīnɡ

tái

suǒ

jiàn

yuán mãi(qīnɡ)袁

(清)

tïnɡ

huánɡ

shēnɡ

zhân

lín

mínɡ

rán

kǒu

响。

lín

林,shànɡ

上。

niú

牛,yuâ

樾。

chán

蝉,lì

立。

chí

shànɡ

bái jū yì

(tánɡ)

居 易

(唐)

xiǎo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chuánɡ 床

jiě

cánɡ

zōnɡ

pínɡ

dào 萍

jìnɡ

bái(tánɡ)李

(唐)qián

mínɡ

yuâ

shì

shànɡ

tïu

wànɡ

mínɡ

tïu

ɡù

回。

迹,kāi

开。

ɡuānɡ

光,shuānɡ

霜。

yuâ

月,xiānɡ

乡。

chūn

xiǎo

mânɡ hào rán(tánɡ)孟

(唐)chūn

mián

jiào

xiǎo 春

晓,chù

chù

wãn

niǎo 处

huā 花

ã

bái 白

hïnɡ 红

lái

fēnɡ

luî

zhī

duō

yǒnɡ

ã

luî bīn wánɡ

(tánɡ)骆

(唐)

ã

ã,鹅

,鹅

xiànɡ

xiànɡ

tiān

máo

绿

zhǎnɡ

qīnɡ

shēnɡ

shǎo

ɡē

shuǐ

波。

dēnɡ

ɡuàn

quâ

lïu 登

wánɡ

zhī

huàn(tánɡ)王

(唐)bái

shān

jìn 白

huánɡ

hǎi

liú

ɡânɡ

chūn 春

qiū

nïnɡ农

qiïnɡ

qiān

shànɡ

cãnɡ

mǐn

nïnɡ

shēn(tánɡ)

(唐)

zhǒnɡ

shōu

wàn

hǎi

xián

yïu

â

饿

lïu

sù 粟,zǐ 子。

tián

田,sǐ

死!5

yïu zǐ yín 游

子 吟

mânɡ jiāo

(tánɡ)

(唐)

shǒu

zhōnɡ

xiàn 慈

线

,yïu

shēn

shànɡ

lín 临

shuí 谁

bào 报

chú

hàn 汗

xínɡ

kǒnɡ

chí

chí

yán

cùn

cǎo

sān

chūn

mǐn

nïnɡ

shēn(tánɡ)

(唐)

dānɡ

xià

衣。

fãnɡ

,ɡuī

归。

xīn 心,huī

晖!

午,tǔ

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谁

餐,lì

jiē

xīn

苦。

lí 离

chūn 春

yuǎn 远

qínɡ 晴

yîu 又

qī 萋

fù dã ɡǔ yuán cǎo sînɡ biã

赋 得 古

bái

(tánɡ)白

(唐)

yuán

shànɡ

cǎo

草,suì

rïnɡ

荣。

huǒ

shāo

jìn

尽,fēnɡ

chuī

yîu

shēnɡ

生。

fānɡ

qīn

ɡǔ

dào

道,cuì

jiē

huānɡ chãnɡ

城。

sînɡ

wánɡ

sūn

去,qī

mǎn

biã

qínɡ

情。

Sāi xià

(qí sān)

(其 三)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yuâ

hēi

yàn

fēi

ɡāo 月

高,dān

dùn

táo 单

lín 林

jiānɡ将

pínɡ平

mãi 没

jiānɡ

qīnɡ

xuě

mǎn

ɡōnɡ

sāi xià

qǔ(qí âr 塞

曲(其 二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àn

cǎo

jīnɡ 暗

jūn

yǐn

mínɡ

xún

bái

zài

shí

lãnɡ

在石

逃。

zhú

逐,dāo

刀。))

fēnɡ

风,ɡōnɡ

弓。

羽,zhōnɡ

中。

Sāi xià qǔ

(qí yī)

(其 一)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jiù

línɡ

jīn

ɡū 鹫

姑,yàn

wěi

xiù

mïu

qiān 千

qiānɡ

zuì

lãi

弧。

yánɡ

xīn

lìnɡ

令,yínɡ

ɡînɡ

呼。

sāi xià qǔ(qí sì)

曲(其 四)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chǎnɡ

qiïnɡ

yán

筵,rïnɡ

láo

xuán

旋。

jīn

jiǎ

舞,ɡǔ

dînɡ

shān

chuān

川。

Sāi xià

qǔ(qí wǔ)

曲(其 五)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diào

jiàn

yîu

yīnɡ

鹰,jù

wãn

chū

shì

nãnɡ

bēn 奔

sǎo 扫

tínɡ 亭

dànɡ 荡

wãi 唯

能。

jiānɡ

bânɡ

zhì

雉,jìn

ɡǔ

qiū

línɡ

陵。

sāi xià qǔ(qí liù)

曲(其 六)

lú lún(tánɡ)

卢 纶

(唐)

tínɡ

ɡuì

贵,dànɡ

qīnɡ

清。

lín

ɡã

阁,yīnɡ

mínɡ

名。

fēnɡ

lǐ qiáo(tánɡ)李 峤

(唐)jiě

luî

sān

qiū

yâ,解

叶,nãnɡ

kāi

âr

yuâ

huā。

花。

ɡuî

jiānɡ

qiān

chǐ

lànɡ,过

,rù

zhú

wàn

ɡān

xiã。

竿

斜。

yuán

wánɡ ān shí

(sînɡ)

安 石

(宋)

bào

zhú

shēnɡ

zhōnɡ

suì

chú 爆

除,chūn fēnɡ

sînɡ

nuǎn

sū 春

苏。qiān mãn wàn

tïnɡ

tïnɡ

rì 千

日,zǒnɡ

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

符。

xiǎo

ãr

chuí

diào

lìnɡ nãnɡ

(tánɡ)胡

(唐)pãnɡ

tïu

zhì

xuã

chuí

lún 蓬

zuî

mãi

tái

cǎo

yìnɡ

shēn 侧

映 lù

rãn

jiâ

wân

yáo

zhāo 路

招 pà

jīnɡ

yīnɡ

fēnɡ

luï

yǐn(tánɡ)罗

(唐)bú

lùn pínɡ

shān 不

xiàn

fēnɡ

ɡuānɡ

jìn bâi 无

cǎi

bǎi

huā chãnɡ

mì采

成蜜

wãi

shuí

xīn

wãi shuí为

shǒu

rãn

jiān

zhàn

hîu

tián

sù xīn shì xú ɡōnɡ diàn 宿 新

徐 公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lí

luî

shū

shū

jìnɡ

shēn 篱

深,shù

tïu

huā

luî

wâi chãnɡ

yīn 树

ãr

fēi

táo 桃

成tïnɡ

zǒu zhuī huánɡ

cài

huā

chù

zânɡ

wānɡ

lún 赠

bái(tánɡ)

(唐)bái

chãnɡ

zhōu jiānɡ

yù 白

wãn

àn

shànɡ

ɡē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花

wānɡ

lún

sînɡ

我 阴。

diã

蝶,xún

寻。

xínɡ

shēnɡ

chǐ

qínɡ

wànɡ lú shān pù bù

庐 山

瀑 布

bái(tánɡ)李

(唐)rì

zhào xiānɡ

shēnɡ

yān 日

yáo kàn

ɡuà

qián chuān 遥

fēi 飞

cháo 朝

qiān 千

liǎnɡ 两

qīnɡ

liú

流 shì

àn

岸 zhōu 舟

zhí

xià

sān qiān

yín

luî

jiǔ

zǎo fā bái dì chãnɡ

发 白

bái(tánɡ)李

(唐)bái

cǎi

yún

jiānɡ

línɡ

yuán shēnɡ

ɡuî

wàn zhînɡ

chǐ

tiān

jiān

hái

zhù

shān

jué

(tánɡ)杜

(唐)liǎnɡ

ɡâ

huánɡ

mínɡ

cuì

liǔ

xínɡ

bái

shànɡ qīnɡ

tiān

chuānɡ hán 窗

mãn

qiān

lǐ 千

běi

fēnɡ 北

chïu 莫

tiān

xià

西

dōnɡ

biã

ɡāo 高

huánɡ 黄

chuī

qián

shuí

lǐnɡ

qiān 岭

wàn 吴

dǒnɡ

大 shì

(tánɡ)适

(唐)

yún

bái 云

yàn

xuě

rén

qiū

fēn

zhī

shí

xuě

chuán

xūn

fēn

jūn

chū

sāi

wánɡ

chānɡ

línɡ

(tánɡ)王

(唐)qín

shí

mínɡ

yuâ

hàn

shí

ɡuān 秦

wàn

chánɡ zhēnɡ

rãn

wâi

hái 万

dàn 但

zuì

ɡǔ

里 shǐ

使 jiāo 教

táo 萄 yǐn 饮 wî

lái 来

lïnɡ

chãnɡ

fēi

liánɡ

zhōu

wánɡ

hàn(tánɡ)王

(唐)měi

jiǔ

shā

chǎnɡ

jūn

zhēnɡ zhàn

jiānɡ

yīn

阴 cí

ɡuānɡ

shàn 上

rãn 人

zài

在shān

bēi

cuī

xiào

huí

xiǎo chū jìnɡ

cí sì sînɡ

lín zi fānɡ

慈 寺

yánɡ wàn lǐ

(sînɡ)杨

(宋)bì

jìnɡ

liù

yuâ

zhōnɡ 毕

西

中,fēnɡ

ɡuānɡ

shí

tïnɡ。风

同。

jiē

tiān

lián

qiïnɡ

碧,yìnɡ

huā

biã

yànɡ

hïnɡ

红。

yì jiānɡ nán 忆

bái jū yì

(tánɡ)

居 易

(唐)

jiānɡ nán hǎo,fēnɡ jǐnɡ jiù

cãnɡ

ān。江

好,风

谙。

chū jiānɡ

huā hïnɡ shânɡ

huǒ,日

火,chūn lái jiānɡ

shuǐ

lán。

绿

蓝。

nãnɡ

jiānɡ

nán ?

chì lâ ɡē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ɡē

chì

chuān

yīn

shān

xià

川,阴

tiān

sì qiïnɡ

lïnɡ ɡài sì

庐,笼

tiān cānɡ

cānɡ

mánɡ

mánɡ

苍,野

fēnɡ

chuī

cǎo dī

jiàn niú

yánɡ

低,见

ɡǔ lǎnɡ yuâ xínɡ

古 朗

lǐ bái(tánɡ)李 白

(唐)xiǎo shí bù shí yuâ,hū zuî bái yù pán。

月,呼

盘。

yîu yí

yáo tái jìnɡ

fēi zài qīnɡ yún duān。

镜,飞

在 青

端。

xiān rãn chuí liǎnɡ zú,ɡuì shù

hã tuán tuán。

足,桂

团。

bái tù dǎo yào chãnɡ,wân yán yǔ shuí cān 白

成问

餐 ?

chán chú shí yuán yǐnɡ,dà mínɡ yâ

yǐ cán。

残。

luî

jiǔ

wū,tiān rãn qīnɡ qiě

ān。

羿

安。

yīn jīnɡ cǐ lún

huî,qù

ɡuān。

惑,去

观。

yōu lái 忧

其如

hã ?何? qī chuànɡ cuī xīn ɡān。

篇8:以《渔歌子》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一、紧紧抓住“吟诵”这一条主线

教学中,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把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细读, 由读准字音、多音字开始, 引导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然后提升读的要求, 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 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接着, 再从读中概括抓“词眼”———这是一位“不须归”的渔父。而后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不须归”的原因:是因景不归, 更是因情不归。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逐步体会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仿佛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样, 学生既陶冶了情操, 也提高了审美情趣。

朗读需要指导, 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 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诸如“读得真好听, 老师还想听”, 教师用充满赞赏的、富有启发和趣味的语言、动作和眼神, 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读词的兴趣。学生学会了倾听、感悟等方法, 为读出“词眼”“词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紧紧抓住“不须归”这个“词眼”

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作诗点眼, 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 龙无睛则神采皆失。”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与表达技巧。因此, 抓住了诗眼, 也就抓住了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技巧。

“不须归”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又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以“词眼”为线索设计教学, 挖掘内涵, 这首词就会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词中渔父的形象就能活在学生的心中。充分朗读以后, 我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这是一位怎样的渔父”, 依据学生的回答, 先理解“不须归”, 然后质疑“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下了雨他还不愿意回家”。接下来精读细悟, 叩词问句, 以“欣赏美景”和“感悟背景”两大板块内容展开教学, 贯穿整个课堂。前者是通过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感受景色之美, 后者是通过介绍词人及作词的背景, 了解“不须归”是词人的一种人生境界。在朗读、质疑、想象、表达等一系列活动中, 渔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用“想象”“体验”来丰富词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 在吟咏中放飞想象,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词人, 又是画家, 因此他的词“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是什么吸引了他, 使他“不须归”?先由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一起走进词人的世界。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学生自主感悟, 想象体验。最后在学生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描述中, 在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中交流, 丰富词情。“词人仅仅是贪恋美景而不愿意回家吗?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借助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创设情境, 共同走入词人的内心深处———对水乡风光的深深喜爱, 对平静生活的孜孜追求。

四、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

篇9:古诗梅花落拼音版

梅花落

bào zhào

鲍照

zhōng tíng zá shù duō , piān wéi méi zī jiē 。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wèn jūn hé dú rán ?

问君何独然?

niàn qí shuāng zhōng néng zuò huā , lù zhōng néng zuò shí。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yáo dàng chūn fēng mèi chūn rì , niàn ěr líng luò zhú hán fēng , tú yǒu shuāng huá wú shuāng zhì 。

篇10:古诗梅花落拼音版

梅花落

bào zhào

鲍照

zhōng tíng zá shù duō , piān wéi méi zī jiē 。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wèn jūn hé dú rán ?

问君何独然?

niàn qí shuāng zhōng néng zuò huā , lù zhōng néng zuò shí。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yáo dàng chūn fēng mèi chūn rì , niàn ěr líng luò zhú hán fēng , tú yǒu shuāng huá wú shuāng zhì 。

上一篇:广场社区低保家庭走访工作总结下一篇:汉家寨赛课教案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