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范文

2024-04-09

严慈相济范文(精选5篇)

篇1:严慈相济范文

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江陵县实验中学杨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爱好、特长各有千秋,要想把他们组织成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班集体,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班主任工作十多年以来,我深深体会到严爱相济、教书育人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首先教师要爱学生。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植根于爱是处好师生关系的奥妙所在,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就在于她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果一个老师没有使命感,就不会教育好学生,不会为学生着想,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其次爱要有度。教师爱学生不是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带着他们玩,这样当时玩得痛快,觉得你是最好的老师,可等他们长大后因所学无几,一事无成时,则会由爱变恨,遗憾终生。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由格。过了度,出了格,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偏颇。一方面会使师生关系庸俗化失去原则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这两种偏颇都会导致教育失败。因此,老师的严格要求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细心的疏导。要做到:①.因时而导。即抓住有利时机,在学生可以接受或易于接受的时候进行疏导。②.因人而导。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笼统处理。③.因事而导。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也不要无限上纲,任意联系。教师只要掌握好爱的程度,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严而可亲,敬而生威。

最后严爱相济,教育为主。一味的慈爱,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老师软弱无能,管理不严,以致失去自我约束,甚至行动随便,纪律涣散。所以,爱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发现学生有缺点,应及时批评指出,并给予其改正的机会。即使学生一时不接受批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对学生表现出的任何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不能迁就,更不能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教师不能和学生“斗气”,更不能歧视学生,该关心时就应该关心。

由此可见,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辅之以宽容,做到严爱相济,才能师生和睦。相互尊重,在班集体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出一个优秀班集体,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2:严慈相济范文

法政策及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意义

为准确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效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县委政法委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政法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政法各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总结近年来实施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经验,充分认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精神实质和根本目的,通过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遏制和预防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一执法思想,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质,找准工作切入点

我县政法各部门以服务大局、化解社会矛盾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质,树立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思想,坚持罪刑罚定、罪刑相适应和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则,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执法过程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做到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在依法严厉惩罚犯罪的同时,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等具有法定从轻情节的尽可能依法从宽处理,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充分把握刑事立法的宗旨,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切实提高司法效率,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立足职能、正确行使职权,确保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落到实处

我县政法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打”方针,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对社会危害程度较低的犯罪行为和人身危险性较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依法采取相对宽缓的处罚手段,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确保执法活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实现政策指导和严格执法的有机统一。

政法各部门准确把握执行法律与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切实把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到具体案件上,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法律服务等各个执法环节,并形成长效机制。

(一)公安机关在贯彻和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过程中正确行使侦查权,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侦查水平和工作能力,注重提高证据收集水平,严格依法办事,正确使用治安处罚、取保候审、行政处罚等措施,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检察机关在强化立案监督的同时正确行使审查逮捕权、严格掌握起诉条件。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准确谨慎把握逮捕、起诉的尺度,可判缓刑的,主动建议审判机关适用缓刑,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确有逮捕必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批捕的同时,尽力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使他们真正认罪服法。对于初犯、偶犯、从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较小的案件以及由邻里纠纷等引发的轻微刑事犯罪,可捕可不捕的尽量不捕,可诉可不诉依法不诉。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既注重对有罪、罪重证据的审查,也注重对罪轻、无罪证据的审查,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宽严适度,努力做到法的公正与情的关怀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

(三)审判机关在贯彻和执行《实施意见》中结合刑事审判工作实际,按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从严从重和从宽从轻的法律适用范围,保证刑罚的正确适用,按照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抢劫、爆炸、强奸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犯罪始终坚持严打方针,对轻微犯罪、过失犯、未成年人犯罪等,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进行从宽处理。二是进一步落实好辩护和法律援助制度,对未聘请辩护人的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积极指定具有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为未成年被告人担当辩护人,并对到审判机关开展工作的律师及时提供帮助和便利。三是进一步强化和建立案件调解工作机制,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发挥民事调解作用,对通过调解积极履行损害赔偿义务且被告人真诚悔罪的,依法作为量刑情节给予考虑;建立了自诉案件和其它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社会危害不大的案件积极进行调解,力求案件实现调解结案,达到妥善化解案件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四是建立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易程序进行审判,缩短办案周期,提高了诉讼效率。

(四)司法行政机

关在刑事执法活动中按照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刑事辩护、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三大职能,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刑事案件的法律服务、认真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努力提高辩护质量,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的协调配合,加大刑事自诉案件的庭前化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抗,消除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为有效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我县政法各部门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进行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具体的刑事执法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及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政法干警执法理念尚未完全转变。长期以来,人们对刑事执法效果的的评价,就是看犯罪嫌疑人是否逮捕,是否被判实体刑,向来忽视不捕、不诉和缓刑的作用,如果不捕、不诉和缓刑的案件过多,政法机关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还要担心受害方的上访,部分不诉案件办理程序繁琐且有指标限定等因素直接影响办案人员的办案情绪,难于把握宽严适度,因此,执法观念完全转变尚需一个过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滞后制约了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司法实践中,《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有些犯罪及危害无明文规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影响了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落实。

(三)、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目前尚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现阶段,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是否适用以及如何适用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主要依赖于司法人员的主观裁量,致使该政策的适用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无形中影响了该政策在具体办案过程中贯彻的效果。此外,受社会公众可接受程度的影响,司法人员对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在案件类型上多限于未成年人犯罪及轻伤害案件,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未能全面普及。

(四)、贯彻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机制不健全。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执法活动中尚未根据自己的职能统一建立相应的联系协作制度,使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受工作经费、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于协调。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正确把握刑事司法工作方向。为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和建设作用,县委政法委员会要进一步切实履行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作用,引导全县政法机关运用和谐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注重文明执法和执法人性化,把刑事司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准确适用法律,依法解决各种纠纷,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二)、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刑事司法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统一性。县委政法委员会和政法各部门要加强对刑事司法工作全过程的执法监督,密切关注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防止和纠正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执法部门步调一致,确保刑事司法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确保宽严得当,司法公正。

(三)、拓展刑事司法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县委政法委员会和政法各部门要认真分析我县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方式,要把推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措施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效结合,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健全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回访考察等制度,把对失足人员,特别是有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工作,扩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影响力。在执行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宣传,正确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司法权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六、政法部门执法规范化制度建设情况

政法部门作为国家专政工具,承担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执法是政法部门的生命线,执法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制度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和保障。我县十分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抓好政法综治工作的永恒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切实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对全县政法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公正执法为核心,作风建设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大力加强执法监督,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相结和,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2007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牢公正执法的制度基础,进一步着力抓好执法责任体系建设、执法质量和效率考评体系建设、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在继续巩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成果的的基础上,我县政法各部门统一思想,着力做好已经形成规章制度的整合完善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标准,严密办案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并重点抓好落实;政法各部门紧紧抓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环节,按照“谁执法”、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倒查制度,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执法者个人的执法工作责任,切实做到能够根据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追究到具体岗位、具体人。进一步落实执法公开制,逐步修订完善执法公开制度,扩大执法透明度,大力推行执法告知、公开听证等监督措施,建立对对群众投诉、举报、涉法涉诉信访的受理、调查、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的监督落到实处。大力推进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相结合,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使执法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推进改革,与政法重点工作相结合,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推进平安南华建设,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基础。

规范执法行为情况

自去年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针对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存在如:部分干警对一些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不足,政法各部门从规范执法行为入手,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案”的新机制,紧紧围绕执法责任制度、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办案流程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五个方面,着重健全和完善了76个制度。

县法院从提高案件质量入手,注重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诉讼证据规范实施、岗位目标评价考核等方面健全完善制度,促进和规范执法行为。

县检察院紧紧围绕部门工作,重点规范办案流程,在7个重点部门环节建立了流程化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民行案件办理、监所检察等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减少了执法随意性,修订完善了《检委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健全完善了执法责任制、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责任追究制、细化办案流程制、联系群众制度等5项制度,从立案到结案各个环节的规范执法行为作为规范制度的重点,把关键部门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全部纳入规范完善范围,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把责任明确到每个干警、每个岗位。

县公安局以继续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项整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警种的工作特点,认真梳理办案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执法薄弱环节,推行“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三位一体办案责任制,将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环节,着力健全完善法律培训、执法办案、执法责任、警务公开、信访工作等五大环节。

篇3:严慈相济的沈莉老师

那时的我,在品德学科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看起来成绩斐然,自己心中也小有骄傲。初入实小,几次随堂听课,沈老师没有说只言片语,听了就走,走了再来听。于我而言,很是忐忑。直到有一次,我上《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满腔豪言壮语后,她冷冷的一句“你自己想想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留给我一个长长的身影和无数个无眠之夜。虽然,那种冷冷的感觉我很难接受,也很是费解,但是时至今天,当我们成为无话不谈、亦师亦友的关系时,再次畅谈初入实小的细节时,她亲切笑着,不急不缓地说:“我就是要挫挫你的锐气。”一语传来,惊讶不已,当然更多的是感谢她当年的良苦用心。对于一所刚刚创建,又招聘了全县各学科的佼佼者的知名学校,如何打造这支队伍,并能迅速团结在一起,她其实扮演了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角色。她用不断的批评、强势的态度,磨平了我们身上的傲气,使得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教育。而她当时对每个学科的评课,直到现在,我们都能发现她的理念是前沿的,思考是独到的,观点是贴切的。以至现在,每每审视小语改革的方向时,我们都能发现有她曾经被不断肯定或强调的观点。所以,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善于思考、不断总结,并能提炼出语文教学精髓的人,是一个矢志不渝的坚守者。

当然,我更为感谢的是,沈老师在小语这条路上对我的指引。记得汪潮教授说过:“努力比方向更重要。”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选择,当你处于十字路口时,你将何去何从,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十字路的指引者,将帮助你快捷、轻松地步入正常轨道。

也许是我几次上课的表现,也许是我始终的静静观察和虚心学习,有一天,她在楼道上对我说:“黄玉平,你还是走语文这条路吧,我觉你肯定行。”话不多,也没有多余的鼓励和积极的劝解,说完就走了。她的这句话,很短,但很有力。当时的我,要改变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需要勇气,还要有所放弃。但就是因为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我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从县级比赛,到邀请市教研员专程来听我的课,从帮助修改论文,到搭建平台,参与她所在科研团队的磨砺,我享受着这条路上的每寸阳光,品味着其中的每一点酸酸甜甜,并欲罢不能。我不知道所讲的这些事情,算不算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华丽转身,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团队中每一个人迈出的坚实步伐,都有沈老师的默默扶持和恰当指引。虽然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说“你适合教语文”,但我想,从我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还有我目前对于语文教学的无限深情来看,她的指引是对的。

今天,我依然是她所组建的长兴小语团队中的一员。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很多人喜欢把优秀团队比作雁群,但我想说,每一个成功的雁群之中,肯定有一只领头雁,领头雁对于雁群中的每一只大雁都担负着神圣的帮扶责任。记得那次我要参加浙江省第八届课堂教学比武,沈老师作为首席辅导,提供了无限帮助。在试教中,她始终认认真真地听课,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为了体现课堂的呈现效果,高频率出现视频和高标准倡导教师导语时,她一直保持着沉默。直到有一天,她平和地对我们说:“我总觉得这样的安排有失偏颇,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学生,我们应该想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听课老师需要什么。”一语传来,举座皆陷入深思。虽然大家对前期的很多环节的舍弃表示遗憾,但是随着课堂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她的方向是正确的,后来的教学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想想学生需要什么”,简单而质朴。当教育改革呈现百花齐放的时候,沈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坎上,她那乐于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情怀也成为我们人生的航标。

小语团队中的成员,对于沈老师,是既亲切又敬畏的。每每外出,小到坐车买票,大到活动参与的全过程,她都是亲力亲为,想得很周到。她像一个长者,更像一个慈母,关心着、体贴着每一个成员。而我们每每听到她的叮咛,心中便多了一份暖意。当然,我们最怕的就是她信手拈来的一句:你来说说这节课怎么样,你来说说这个环节的观点。当我们不知是对错的时候,她就用前沿的观点辅以佐证或提出意见。当她一语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说出核心问题时,我们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记得有次开展作文研讨,本来我们避重就轻,打算上节作文辅导课,她却语重心长地说:“作为县里的骨干教师,要迎难而上,为什么不上上评改课呢?”我们知道,她是要我们先吃螃蟹,哪怕被咬破嘴皮,至少也能享受一番历练,更能在一片陌生的环境里进步。我转念一想,有这样的锻炼,何乐而不为呢?在她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向问题挑战,综合实践课、口语交际课、拼音课……虽然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但每当在失败面前,她帮助我们梳理问题,并找到症结所在时,我们是开心的,满足的,更是幸福的。特别是几次去外地培训,当我们面对一些大家轻易不敢尝试的课题,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那份高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有任务出现时,再也没有人畏畏缩缩,躲在一边看着了。

有好几次,我们随团队一起磨课,其间也有一些年轻的面孔,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后辈,或锋芒毕露,或轻率取巧,观点或课堂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现象,沈老师总会直言不讳,直击要害。好几次,我们作为旁观者,都会提醒她善意一点,委婉一点,但是她略一沉思,深情地说:“教育是千秋大计,面对的是祖国的花朵,马虎不得啊。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的人生路上多一次跌倒,多一次受伤,但是,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多走一些弯路呢?”每每品着她的这些话,我的内心就无限感慨,也多了一点柔情。对于一个教育者而言,当她把己任关注在孩子身上时,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呢?也许,直言不讳挫伤的是一个年轻教师的心,但挽回的却是一大群学生的意外迷路,这是多大的功绩。当这个社会太多的人因为现实而变得庸俗时,以这样的勇气挑战世俗,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仁慈的心。

篇4:严慈相济为人师

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旁

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学即将高中毕业的林崇德,原先憧憬着要当新时期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因被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所深深感动,使他决意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我的岗位将坚守三尺讲台旁,可我的足迹却遍布四面八方;我的两鬓总有一天斑白,可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地延大。”林崇德以这样的诗行抒发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他满怀激情地把高考志愿书的23个志愿全部填了“师范”,结果如愿以偿被北师大录取,成为北师大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大学毕业,林崇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到北京的中小学工作。“文革”时期,林崇德排除干扰,坚持家访,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比较深的感情。如今,回首那段生活,林崇德说“留恋”、“有乐趣”。

2004年2月22日,林崇德担任中学第一任班主任班级的近三十名学生到北师大看望他。这些年过半百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谈起林老师爱护、关心他们的桩桩往事。被历久弥浓的师生情谊感动的林崇德在聚会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两行字:“茶话半天叙别情,教书一生聚知音。”

在13年的中小学教师、27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直到今天,每当他有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乐事。上了讲台,他就兴奋,有时竟忘了自己在发着高烧。他说:“不讲课,我就憋得慌,两星期不见学生,会非常难受。”

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林崇德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的突出贡献,他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43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6所高校聘请他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多年来,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学术专著,以他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北师大心理学院在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但林崇德认为,他最值得骄傲的不是这些成绩,而是他培养出的那些才华横溢、极富创新精神的学生。

林崇德教授曾说“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是落实我们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当研究生导师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任务。如果让我来谈师德,我想首先是要忠诚自己的岗位,忠诚自己的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怀着这种信念,林崇德呕心沥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培养了6名博士后,51名博士,在他们中间31位已晋升为教授,24位和他一样当上了博士研究生导师。林崇德的学生出身、年龄、性格各不相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业务过硬,多名学生成了一些院校的校级学术带头人;二是善于管理,他带出的研究生三分之二走上了各种领导岗位;三是能创造财富,有的成为财产超亿元的企业家。

43岁的董奇是朱智贤与林崇德两位教授合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当年他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如今他创建并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同时他还担任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职务,然而,董奇却说:“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就是林老师的成果。”

林崇德能够培养出像董奇这样的博士研究生绝不是偶然的,是源于他对博士生导师角色独特和深刻的理解。

1985年《光明日报》发表的“苏步青效应”观点启发了当时年仅44岁、刚刚开始培养博士生的林崇德教授。很多人培养崇拜自己的学生,而林崇德刚当博导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不是简单的词序颠倒,而是观念上的创新。那么如何把这种观念上的创新变为实际的成效呢?林崇德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决心把他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新时期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超越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格局。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林崇德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爱在细微中”一直是林崇德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自我要求。“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林崇德这样定义“师爱”,日常生活中,他的研究生幸福地体验着这绵延不绝的师爱。

外地来京研究生没有自行车,他把自己的自行车让给学生骑;有的研究生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为学生申请补助…… 对学生,林崇德教授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慈父般的关怀,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仍实行“跟踪服务”。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问题而四处奔波;为学生晋升职称而创造条件;为学生跑配偶调动而多方奔走;帮助一些弟子的孩子解决“小饭桌”问题而求助于小学校长;为外地学生的学科建设而出谋划策,等等。1994年,一位来华讲学的佐治亚大学教授邀请林崇德偕夫人去美国讲学,答应提供往返机票,还付给一笔相当可观的美金。林崇德提出换当时博士生、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俞国良出国一年,将提供给他们夫妇两人的费用转给这位博士生,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教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教师。”

正是由于林崇德给予学生这种近似于父爱的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挑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师爱牵游子,“爱的教育”能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崇高的师德融在一起。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做访问学者,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原国家教委有些干部感到不解,当时三分之二的留学人员都不回国,为什么林老师的学生回国率那么高?他们问这些学生为何要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

林崇德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 当年林崇德送出国的学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的申继亮教授称林崇德“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林崇德的弟子、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张日昇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林老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林崇德的研究生们就是在这种深厚的师生情中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他的身边与他并肩前行。

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

“爱”仅仅是林崇德“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他“师爱”的全部内涵。他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每年新研究生入学迎新会上,他都坚持讲一个话题: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要诚实、讲良心。平时他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

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林崇德教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对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林崇德的博士生一般在预答辩之前,总是按导师的要求把论文来来回回改五六次,哪怕是参考文献出处及卷期号标注不清,篇名、书名的标点符号使用上的不规范等细节问题林崇德都一一不放过。几次改下来,博士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

为了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林崇德在招生环节上严格把关,最出名的是他的“五个不招”: 面试时没有创新火花和创新品质的不招;没有“成名成家”成就动机的学生不招;考前没有任何学术成果的不招;不勤奋刻苦、跟他人不能合作的人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

这“五个不招”吓跑了那些想在文凭上蒙混过关的学生,招来了一批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良才。

哈尼族的李庆安是林崇德的博士生,他眼中的林老师对学生在学术上的要求很高:古人顾炎武的“博证,贵创,致用”就是林崇德对他及他的同学们要求最多的几点。“博证”就是广征博引,尽可能地去接受国际心理学界最新的信息;“贵创”就是贵在创新,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没有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林崇德“否”掉;“致用”就是学术研究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林崇德先后主持的近十项从单科的教学实验到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就是明证。

有人曾经对林崇德说,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林崇德总是笑着说,我的弟子、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方晓义教授无论是国外出版物还是所获课题经费都远远地超过了自己,这哪里是名师出高徒,分明是高徒捧师名。可见,严慈相济的教育,必然培养出为自己争气争光的学生。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林崇德教授的一贯主张。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林崇德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是什么?在他看来,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他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自己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林崇德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他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他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他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

林崇德认为,在今天的师德建设中,还必须将“廉洁从教”纳入其中。 “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林崇德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来访者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林崇德。林崇德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他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直到林崇德的儿子跑到楼下来给其送大衣。临别前,林崇德也没忘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林崇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由于在学术界的影响,有很多院校邀请林崇德去讲学。无论去哪儿讲课,林崇德都会在领取课酬时问上一句:“你们给我上过个人所得税了吗?”如果还没有,他一定自己主动上缴。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林崇德,曾经担任宁波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学术顾问,多次回去讲课,但每次都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当地报纸因此专门报道了这位“三不”教授的事迹。

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廉洁从教上,还体现在尊重师长上。作为已故心理学前辈朱智贤教授的弟子,从1978年到1991年朱老谢世,13年中林崇德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只要不出差,林崇德必定每天去一趟导师家。有一年林崇德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朱老胸腔积水,师母杨敏苦不堪言。林崇德闻讯,立刻提前回国照顾先生。1991年朱老去世后,林崇德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林崇德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

尊重先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林崇德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思维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史》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他长期主持修订了朱老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将朱老过去的学术思想系统化。朱老逝世后的10年里,他几经努力,全力操持,终于为恩师出版了《朱智贤全集》。在林崇德的心中,尊师重教是年轻一代教师师德中的大德。

篇5:严慈相济才是爱

余海霞上完课,记者终于见到她。卷发、小黑裙、短靴,帅气而干练,连上两节课的她没有丝毫的疲倦,满脸神采奕奕,话未出口,笑声先至,亲切如邻家大姐。是什么原因令她如此受家长和学生喜爱?余海霞真诚地说,她只是学校班主任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她只是把握好了严慈相济的爱的尺度。

好习惯决定好未来

小学阶段是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思维、生活等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和余海霞搭班的科任老师们都反映,去余海霞的班级上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所有课桌上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学生进出教室井然有序,地上落了纸屑立刻有人拾起,课堂上举手答问不争不吵……

余海霞坦言:“细节决定成败,在习惯培养上,我总是从细节着手。”开学前一个月,她会提前做好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学第一周,对症下药,让每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习惯。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还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第一个星期上课,余海霞将讲课的速度尽量放慢,力争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孩子太小,上课容易走神儿,余海霞就在课堂上增添富有乐趣的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将授课内容穿插到教学活动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余海霞经常组织学生在课间检查教室卫生情况,并以授予小红花的形式,奖励随手拾捡垃圾维护公共卫生的孩子,对于那些喜欢随手乱扔垃圾的学生,她会以收回小红花的形式予以惩戒。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互相督促,爱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慢慢就养成了。

许多班主任对学生集会苦恼不堪,孩子聚到一起,常常拖沓乱成一团,还容易诱发安全问题。政教主任胡琼告诉记者,每次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她的心都会揪成一团,生怕一不小心闹出点乱子,不过自从她在全校推广了余海霞的小妙招后,集会情况大有改善。

原来,开学没多久,余海霞就实施了“紧急令”,每次集会她都亲自整队,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快、齐、静。如果学生在站队时不积极,或故意违反指令,余海霞就等队伍解散后,把那个学生单独留下来重新训练站姿。短期的严格要求并不能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她以评选“优秀行为标兵”为契机,将整队工作交给体育委员,并通过对学生站队表现进行投票,打分计入总成绩,纳入“优秀行为标兵”评选计划。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养成了集合站队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深远影响。”余海霞由衷地感慨。她也指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对不可以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厢情愿。以身作则,从细微入手,抓住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将好习惯内化为好行为。

健康是金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将教育的成效显现出来。采访中,余海霞多次强调:“我是一名班主任,但更是一名母亲。”作为一名母亲,在抚养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她学到了不少防病识病的本领,并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运用到她的班级管理中。

许多孩子不爱吃饭,书包里塞满了零食。家长会上,余海霞苦口婆心地跟家长交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要注意从食物中摄取营养。零食中糖分、盐分超标,不利于孩子身体吸收,还容易导致肥胖;碳酸饮料对孩子骨骼生长有害,会影响孩子长高;孩子挑食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她绝对不允许学生带这些东西来学校。在学校统一的早餐中,若是饭菜中有豆制品,她会鼓励孩子多吃一些,告诉他们豆制品营养丰富,吃了能帮助我们长高。孩子们在她的鼓励和带领下,慢慢戒除了挑食的毛病,每次饭盒里的食物,他们都吃得干干净净。有时候学校提供的早餐是炒粉,孩子们吃完后,嘴里总是很油腻,尤其是到了冬天,吃了炒粉后,肠胃很不舒服,她就会提前在教室里准备一瓶开水,等孩子们吃完早餐,就给每个孩子倒一杯白开水,嘱咐他们趁热喝下去。

冬天学校组织晨跑,不到十分钟,孩子们就已经大汗淋漓。由于增减衣服不及时,许多孩子不知不觉就感冒了。余海霞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嘱咐家长在孩子上学前,为孩子准备好隔汗巾,跑完步孩子们回到教室,她就提醒孩子们,互相帮忙用隔汗巾擦干后背的汗,这样就不会因后背受凉诱发感冒了。

班上有个女生小倩总写错别字,即使坐在第一排抄写黑板上的字,还是错误百出。余海霞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小倩的视力有问题。她立刻与小倩的家长联系,建议带小倩去医院检查视力,但家长不予理睬,理由还很充分,“我们家族每个人的视力都非常好,孩子这么小,也很少看电视,视力怎么可能出问题呢?”余海霞没有放弃,继续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拗不过余海霞才带着小倩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倩是弱视。医生说,再晚半年治疗,就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孩子将终身弱视。小倩的视力矫正过来后,家长多次打电话向余海霞致谢。

还有一个漂亮的女生丽丽,一到秋天就开始流鼻涕,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余海霞给家长打电话了解情况,家长总说丽丽是感冒了。她观察了一段时间,认为丽丽可能是患上了鼻窦炎,又不厌其烦地劝说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经检查果然是鼻窦炎。丽丽吃了几副药后,终于不再流鼻涕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不少。

nlc202309020528

当班主任二十多年来,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有的学生感冒了怕打针也不爱吃药,有的学生在家不爱吃饭,有的学生不爱吃青菜,她从家长那里一一了解后,全部都记在心上。她不仅向家长提出建议,还帮家长私底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她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更应该树立“健康是金”的意识。

学生到了高年级,慢慢地进入了青春期和叛逆期,这时候,余海霞格外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在家长会上,她提醒家长如何教育即将进入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班会课上,她帮学生分析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她多次将全体女生组织起来,给她们讲解卫生知识。有人心情糟糕,她及时发现与他们谈心;有人性格孤僻,她对症下药将阳光注入他的心里;有人沉默颓废,她想着法子让他找回上进的动力……将心比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心换心地坦诚交流和沟通,她只想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无论以后走向何处,都能够做自己的太阳。

给予孩子需要的爱

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既要看到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共性,也要看到他们身上闪烁的个性,然后再将知识的光辉注入他们每个人的心里。作为教师,就应该有伯乐的睿智,不断地发现和发掘孩子身上那些耀眼的金子。

余海霞对班上每一个孩子的特点都了如指掌。班上有个可爱的小胖子,人称“小博士”,知识储备非常丰富,表现欲也很强烈,课堂上他总是抢着发言,并且经常能提出新颖的观点。三年级时,余海霞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纪”组词,“小博士”一口气将恐龙十二纪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余海霞惊讶不已,那么多生僻字竟然没有一个念错,事后她跟“小博士”聊天,了解到孩子对阅读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对“小博士”进行引导。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她会多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学校里举办相关活动时,也总让他展示才华。同时,余海霞也看到,“小博士”的动手能力特别差,每次书法练习课结束后,“小博士”整个人都成了“小黑炭”。隔代教育的溺爱,让他丧失了许多动手的机会。于是,余海霞及时与家长交流,一方面,建议家长进一步拓展孩子的阅读面,并带孩子多出去接触新事物,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她提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适度将爱“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就像所有老师一样,余海霞有时候也会遇到特别难管的“问题生”。二年级时,她的班上转来一名叫小辉的男生,外形帅气,家境优越,但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小辉脾气暴躁,没几天就将自暴自弃演绎得淋漓尽致。余海霞通过家访了解到,小辉的父亲工作忙碌,对他疏于管教,而他与继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她明白,小辉只是在用自己叛逆的方式发泄心底缺爱的不满。她担心家庭的变故给孩子内心留下阴影,又害怕自己冒失的关心会伤害他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于是,余海霞任命小辉为劳动委员,企图满足他内心对存在感的需求。很快,小辉找到了工作的热情,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

然而,一天下午,小辉与科任老师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跑出了学校。余海霞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却得知小辉并没有回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发动全校所有老师分头寻找。余海霞跟疯了一样,将小辉可能会去的地方找了个遍。第二天,小辉淡定自如地回到教室,没事儿人一样和同学聚在一起说笑。那一刻,余海霞的情绪失控了,她走进教室一把将小辉拽出来,当着他的面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你以为你自暴自弃就能够成为坏人吗?我告诉你,你这个样子连坏人也当不了……”字字句句都戳痛了小辉小小的心脏,他低垂着脑袋,第一次主动道歉,“余老师,我错了,对不起!”听到这句话,余海霞突然忍不住抱着他哭了。六年级时,小辉在《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写道,“余老师,您还记得吗,那次我出走后,您对我的怒吼,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您发脾气,也是在那声怒吼中,我感受到了您对我如母亲一般的爱。谢谢您一直对我不离不弃!”后来,这个孩子顺利地升入中学,并成为学校里的佼佼者。

面对记者,余海霞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多小时,采访接近尾声,她难为情地说,“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话语比较少的人,但是,一讲到学生的故事,我就成了‘话唠’。平时买菜,在路上碰到学生家长,我们站在大马路上也能聊一个多小时。”将整个心灵向学生和家长敞开,给予学生严慈并济的爱,这就是余海霞。

上一篇: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报告下一篇:走人生之路的初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