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技技巧

2024-05-22

中考作文写作技技巧(通用10篇)

篇1:中考作文写作技技巧

中考作文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

提到写作,大家几乎是“谈虎”色变,不过在老师的再三要求下,也都能写出一篇作文来。但作文的质量高吗?吸引读者吗?„„这就难说了。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经历„„记下来给别人看,并且要赢得别人的喝彩,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目光,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细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艺。尤其要把握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我国古代作家对文章的开头都很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传说中的凤凰的头,这种鸟谁也没有见过,但在画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凤凰头上的羽毛,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感觉。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一)开头技巧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在《白杨礼赞》一文的开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直接了当,起始峭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作用: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我应当这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他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冰心《观舞记》)

3、引经据典,文采飞扬

作用: 巧妙引用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或前人已有的深刻精辟的论述,这样可以省去许多笔墨,使文采飞扬,有事半功倍之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你着手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那很生疏,不知所措。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住每一个开端,那么,我们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机遇,更多的是一次成功。(《把握住每一个开端》)

4、巧设悬念,引出话题

作用:人都有好奇心,爱读文学作品的人尤其如此,当你在文章的开头,设下许多能激起人们好奇心的悬念时,你的文章无疑已成功了一大半。即:在开头时引起读者好奇心的疑惑。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羚羊木雕》

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文章开头也可以从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节入手,进行描写渲染,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文,一开始就对路上开满枝头的白色梨花进行描写,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中,为下文写梨花姑娘,歌颂雷锋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结尾技巧

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如下面的结尾的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突出含义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方法为“自然收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实无华,应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2、呼应篇首

在结尾处照应开头,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方法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能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在写作实际中呼应篇首的结尾方法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在文章开头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基础之上,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以此带动读者认识和情感上的飞跃,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第三,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抑,结尾扬,但同时又是开头实,结尾虚,作者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第四,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材料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

3、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是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人们也常称这种结尾方法为“篇末点题”。

在记叙文、议论文中用此法结尾,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卒章显志法在作用上与“开门见山法”恰好相反,后者的意旨往往显现于文章的起始,而前者的意旨总是出现在文章的结束。一般来讲,卒章显志法有如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为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述和明确的点示,从而显现作者写作此文的题旨,把作文内容凝聚到鲜明的主题上来,给读者以豁然开朗之感。

二为精粹点化式。在对所写人、事、物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极精练的语言,把它们的精髓揭示点化出来。这样的点化,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起到点题作用,又和文中的写人叙事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从而极好地袒现了全文的“灵魂”。

三为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所显之“志”,不是对全文内容的评述、总结、概括或点示,而是宕开一笔,深化一层,将全文的内容引申到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深化的意境中去。可以说,在这样的文章里,全文的铺叙、描写,都写为了结尾那含义深刻的“一刹那”,都是为结尾“蓄势”。

四为寓意点破式。此类结尾专门用于寓言,是一种形式独特、不可缺少的“卒章显志”。在一篇短短的寓言之后,有时可用寓言中“人物”的语言进行点题,有时则可用作者的旁白进行点破。由于有了这种点破,寓言的主旨、意趣便赫然显现,寓言的“身体”便活现出“灵魂”。

五为揭示论题式。有些议论文的写作,也是先“画龙”而后“点睛”:先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充分展开,而又不亮观点,直至文章收笔,才或者亮出论题,或者讲明论点,或者道出意旨。

4、抒情结尾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其主要角度有:

第一,直抒胸臆。在作文结尾时直接抒发情感。它可以是“我”的情感激流的宣泄,也可以是对抒情对象的热烈呼告、赞美。

第二,写人抒情。在描绘人物的基础上,在记叙、描写之中抒发浓烈的感情。第三,即事抒情。此法多用于叙事类作文,作者因事动情,寓情于事,寓情于事件发生的场境,寓情于对事件的品评追忆,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

第四,绘景抒情。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写景的文章,常用于写人叙事作文。它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使文章的结尾含蓄隽永,意境深刻。

第五,咏物抒情。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也可用于纤巧秀丽、细腻真切的写人叙事文章。它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深厚,情深意长。

第六,议论抒情。这种结尾方式寓情于理,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也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5、发表议论

运用议论,往往能够取得深化作文主题及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作者情感、增添作品的思考及理性的色彩,赋予读者以警策、鼓舞和力量等等鲜明的表达效果。它们有的气势磅礴,表现作者的胸襟气度;有的细腻柔和,抒发人物的情感;有的则刚直明快,对事物的剖析入木三分,真可谓异彩纷呈,形态万千。

结尾中的议论有如下的表达角度。

一为抒发情感式。或深沉,或奔放;或欢愉,或哀婉;或怀想,或追思,充分地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为总结全文式。这样的议论在总分总式结构的文章中经常使用。它一方面总结全文,一方面又以极精粹的语言,再次强调论题,深化全文主要内容。

三为点化题旨式。这是议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点题,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提示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样的议论或开掘文意,或引申文意,或点示题意,或明确意义,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四为展望号召式。这是议论的一种特殊形式。作者饱含激情,或展望未来,或发出号召,同时强烈而鲜明的表达作者的观点及感情,从而震撼读者的心灵。

五为警策哲理式。这种议论方式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回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刻印在读者的心中。

六为立身表态式。此类议论经常出现在习作、考场作文的结尾。作者联系实际,直陈肺腑,倾吐真言,立身表态。使读者透过那热情洋溢的语言,看到作者炽热的情感和跳动的心。

七为反诘激问式。此类议论既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它用反诘的形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虽然作者往往不去正面直接回答,但这反诘激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波涛,启发着读者去深思。

篇2:中考作文写作技技巧

一、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中考作文应注意的六点

1、关于卷面

为助力考生在中考语文作文中取得高分值,提醒考生,一篇生动的作文,如果卷面不整,分数就不会高。

2、关于文体

国家教育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中,对作文的要求是: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情实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准备记叙文一种体裁。

3、关于标题

根据新课标精神,近两年的作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成为主流。去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作文约占70%,半命题约占7.5%,话题和材料作文,占15%。

4、关于立意

作文的立意必须积极向上。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作文是让阅卷老师读的,不是自己在QQ空间上信马由缰地乱写,因此,作文的立意必须积极向上。

5、关于结构

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不要因为玩弄作文书上的技巧而弄得开头超过了5行。作文的结构无非是“总分总”、“分总”、“总分”。就考文而言,前两者比较适用。

6、关于语言

篇3:浅谈中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巧设别致的题目

“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会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顿生好感。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 可直白, 可含蓄, 可简洁。其中利用修辞方法就是一个诀窍, 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如:写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题可命——《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是把双刃剑》、《困境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等;以写人物表现父爱为话题的文章作文题就可命———《父爱如山》、《读懂了父亲》等;不同的题材可选用不同的题目如:《Ade, 我的百草园》、《“诚信”漂流记》、《阳光的味道》等都用了各种修辞格。别致的题目能招致读者的青睐, 吸引读者的兴趣。

二.妙用文章的题记

题记是凸显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贵在简洁含蓄, 隽永经典。或引用, 或归纳, 或创新, 浓缩着精辟的哲理, 揭示生活的真谛。好的题记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储蓄快乐》题记:“人的一生有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失其一者, 是为遗憾;失其二者, 是为可怜;失其三者, 枉活一生”。 (刘心武) 《我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 姹紫嫣红;生活如歌, 美妙动听;生活如酒, 芳香清醇;生活如诗, 意境深远;生活如梦, 绚丽多姿”。《感悟生活》的题记:“成败会被时间掩住光彩, 会被岁月沉淀记忆, 纵然追惜, 内心充斥的更多的是惆怅, 是无奈……”。既经典, 又能打动人。

三.善用恢弘的句组

作文中多用一些整齐的组句, 不仅情感充沛, 有强烈的气势, 还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一考生在《面对大海》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声音, 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 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 是面对大海激起的‘心涛拍岸’。面对大海, 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读起来格外让人心动, 留下深刻的印象。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文章开头, 或引用经典诗文, 或采用一咏三叹的整句, 既让人悦目赏心, 又引人入胜。

四.活化诗文警言名句

使文章有文采, 并有文化底蕴, 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这些名句, 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以一当十, 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让人体会到美, 又领略到情。

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时, 一位学生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的收获;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积累的丰厚和写作的功底,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在引用古诗文名句时, 还可以“暗引”, 即巧妙地化用。不仅体现了表达的功力, 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厚实, 使情文并茂。

五.会用生动感人的材料

议论文的论述, 必须要有理有据, 论据力求经典扼要, 准确严密, 简洁有力。因此运用一些古今中外的生动感人事迹和材料, 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一位考生在《选择永恒》中, 这样论述永恒:“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 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 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 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 也不随其流、扬其波, 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 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 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 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 这是高雅的选择……”此段一气呵成, 既有气势又有力量, 更令人回味不尽。

篇4:中考话题作文写作技巧探析

一、细审题

一般来说,话题作文的题目大,范围宽,选材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让学生难以下手。怎样迅速选定材料呢?一是“化大为小”。它指的是通过对话题进行修饰、限制、补充等方法,将话题锁定在某一内容上,尽量缩小选材的范围,迅速抓住写作的切入点。比如以“美景”为话题,你可以通过限制和修饰补充话题,使文章变成“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等等。二是“化虚为实”,有的话题比较抽象,是一个“虚”的话题,你就应该从实入手。比如“靠”这个话题,你可以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等,这样一来,文章就有话可说,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了。

二、走熟路

首先,话题作文的不限文体,给考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你应选定你擅长的文体来充分展示你的写作个性。擅长叙事,你可选择记叙文;擅长说理,你可选择议论文;擅长抒情,你可选择散文;擅长想象,你可以选择童话;擅长讽刺,你可以选择杂文……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然后,确立中心,谋划全篇,编写提纲。在文章的中心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结构全文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编写提纲。就像盖房子之前要画好图纸一样,写作之前要先给文章搭个架子,把审题、立意、构思中落实下来的东西用文字条列出来。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至于文章细部的安排,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有不当之处,还可进一步修改。如此,就会“胸中有全局,笔下有路数”,为文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按“纲”顺“路”走下去,就不会出现行文过程中的思维“短路”现象,这不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质量。

三、显亮点

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炼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醒目的标题

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一个好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作用,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为有效手段。题目“宜小不宜大”,切入口以窄小为好,把原话题宽泛的大范围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把大题目变为小题目。或借用名言佳句拟题;或巧用修辞手法拟题。议论性的文章,标题要使人一目了然;记叙类的文章,要生动形象,标题亮丽,文自生辉。

2.精彩的开头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情。

3.意味深长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同文章的题目和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学生草草结尾,随便了事。这样会大大影响整篇文章的整体质量。文章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4.句段文采飞扬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显见大诗人创作之严谨。一篇考场作文通篇都文采飞扬是很难做到的。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个别句子表达,句式多样灵活,个别段落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个别地方恰当引用,言由心发,文自情生,就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5.动人的细节

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6.美化的文面

文面整潔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文面美化是考场作文获得高分的一张王牌。

四、慎修改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考场作文要“自找毛病自诊治”。如果说先前的搭架是成文前“着眼于防”,那么,成文后的修改就是“着手于治”。考场作文应以积极防治为主,因为写完后不好“另起炉灶”,否则时间不允许。基于修改的时间有限,修改时最好是两遍:第一遍可采用“略观大意”的方法,参照原先列就的“框架”,从主题、思路、材料等方面进行复审。如果发现某方面的“毛病”,切忌大增、大改和大换,而做些小修小补的工作,竭力使之“顺理成章”;第二遍应倾力于文字表现方面的问题。对于局部性的小毛病,细加追究,诸如错别字、病句,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逐个订正,力求文字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篇5: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中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把字写好。但也要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一般来说,考试时每段作文最多不超五行。切忌一段八九行。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疲劳,分数就会受影响。

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

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详略得当

中考语文作文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作文训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应当废弃“以考试文例为范文,经迎合阅卷心理为指导”的教学观念,打破老师强制,学生被动,害怕作文的思想,让学生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积累写作素材

篇6: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1、内容充实概述

新课标为中学生写作能力高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这一要求在中考(微博)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再来看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此项得分点所占比例相当大。如湖北黄冈市:内容17分,语言16分,结构12分,书写5分;安徽省:内容30分,表达25分;山东潍坊市:内容30分表达25分,文面5分。从以上省市的评分项目及分值来看,我们注意到,“内容”极其重要,决不可忽视。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2.得分点策略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招式一: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选自20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上面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献身这个素材,一般同学在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作为论据来用,往往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真理勇敢地面对火刑,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这样一句话就完了,未免单薄,如果像上文那样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你会发现布鲁诺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招式二:叠加同类。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自然就充实起来了。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作《正气歌》,引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上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挺挺胸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 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人物。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到一起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也就显得更充实。

3.失分会诊

不同的文体,其内容上的失分形式不尽相同,下面分别说明。

记叙文(包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只是简单叙事,没有具体过程。叙事没有中心,东拉西扯,故事不完整。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同学不懂得讲故事的要素,一件事总得有一个发展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可是许多同学写的文章往往只见开头、结局,中间的过程太简单,这样就显得内容不具体、不充实。再者,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里写了好几件事情,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散文):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具体的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论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记忆的材料太少,肚子里没有“货”,只好空谈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同学喜欢举一些“我的同学”、“我的邻

居”一类的事例,这些例子由于缺乏典型性,虽然勉强算得上有“内容”,但离“内容充实”就差得远了。

4.提升要诀

写记叙文请你记住两点:一是写好一件事,记好一个人。要写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开端、结局尽量简洁,发展、高潮施以重墨。二是突出描写,用描写充实内容。一件事若是简单地叙述就无法做到具体充实,而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进行细节描写就能使文章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故事完整,曲折感人。

写议论文请你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充足的论据。没有论据,文章是无法达到充实的,要善于运用时空联系的方法广泛联系素材,充实文章内容。二是学会剖析论证,一篇文章光把材料堆砌在一起无法达到内容具体充实,列举材料之后还必须有细致的剖析论证,论证时可以采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的方法去分析。

【考题回放】

1.一粒种子顶开岩石,破土而出,表现的是坚韧不屈、生机勃勃的力量;一位老师投来关怀的一瞥,是激励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力量有时是一句话,当你遭遇挫折时,它给你带来无穷的勇气;力量有时是一本书,当你困惑彷徨时,它会拨开你心灵的迷雾;力量也可以是长辈的一次批评,**的一个电话,父亲的一根白发,同桌的一张卡片,邻里的一声问候??

请以“力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600字左右。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年重庆市中考(微博)作文题)

2.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战胜自我的过程,高尚战胜了卑劣,勤奋战胜了懒惰,勇敢战胜了怯懦,面对战胜了逃避,快乐战胜了忧伤??于是,我们才有了一次次进步。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这样的精彩例子一定不少,请把它写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请以“战胜自我”为话题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出现人名、校名。字数在600字左右。 (2005年四川南充市中考作文题)

【作文展台】

1.失误文剖析

战胜自我,超越极限

一位学者曾这样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开篇由王国维论人生境界谈起,点明主题,出手不凡,得分点。下面几段分层论述,体现出内容的层次性,写法较好,得分点。)①

要战胜自我,超越极限,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伟大著作《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曾饱受牢狱之难,但他立志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达成心愿。外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凭着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资本论》一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运用同类叠加手法举出两个事例,论证较有力,但此处对事例的分析稍显粗糙,应该修敌。)②

战胜自我,超越极限,还要有过人的勇气。见过蝉蜕壳的人都知道,要破茧新生,关键在于震裂蝉壳时能使出多大的力气,倘若力气不够或半途而废,蝉最终会窒息而死。动物界尚且有这样的规律,何况于人?(由物及人,思路开阔,可是为何不进一步写人呢?若能针对人再写一例,内容就充实了。)③

战胜自我,超越极限,还要有足够的智慧。要取得成功,一味只知蛮干的莽夫显然是不行的,他们只会遗留在历史冰冷的笑声里,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毫无意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失败和打击,如何能进能退、能屈能伸,便是战胜自我所不可或缺的大智大勇了。(这一段写得相对简单,与前文相比,有些虎头蛇尾,头重脚轻,此节应加强。)

由此可见,有信念、有勇气、有智慧是人们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三大法宝。追求成功的人们,不要忘记带上它们,昂首阔步!

【失分会诊】

得分点:这篇文章主题鲜明,采用分层论证的方式,方法较好;文中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较为具体。语言较为精炼,符合二类文的标准。失分点:

文章内容虽然具体,却没能达到充实,主要体现在后两段内容较为简单,对论据的运用太简单,分析能力还应加强。

提升点:本文要成为一类文乃至满分文,需在三方面加强,一是在②③两处各补一两个典型事例,增强厚度。二是在①处加强对事例的剖析,增强论证的力度。三是全文的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练,要注意设计语言亮点。

2.一类文解析

自信的力量

“一个自卑的小女孩,以为自己不如别人,便总是低着头。一天,她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夹,很紧张地抬起头。她的朋友都说:‘瞧,她抬起头的样子真美。’小女孩以为是发夹的功劳,然而照镜子的时候才发现头上根本没有什么发夹――它早就在发饰店门口丢掉了。”

读到这段文字是在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简短的文字,没有华丽词语的装饰,却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透过薄薄的书页,我似乎看见了那张美丽但不平凡,纯净但无矫情,自信但不骄傲的脸。它在阴雨中撑起一方晴空,让我心里暖洋洋地坐了一个下午。(从一则故事入题,引发自己的思考,突出主题,有新意,而且这则材料也是全文内容的重要一环。此写法值得借鉴。)

也许,这就是信心的力量。“毛遂自荐”更深一层次地诠释了它:想要出人头地,首先要让自己接受挑战,而接受挑战的勇气,就是自信。试想:如果毛遂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参加谈判并对胜利起关键性作用吗?如果冯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出人头地拯救孟尝君吗?如果刘邦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击败项羽成就百年帝业吗?(内容要想充实需要举出更多事例,此处一连举出“毛遂自荐”、“冯谖救孟尝君”、“刘邦战胜项羽”的事例加强内容,同时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进行剖析,使论据更具说服力。)

人因梦想而伟大,亦因信心而辉煌。当你抱着十足的自信去实现梦想时,命运便会垂青于你,让你在成功之时;瞬间灿烂。’(文中点题,很重要。)

篇7: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指的是不限制用哪一种文体,以便于写有专长的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并不等于文体的泛化(当然,如果考题能像高考一样,提示“文体自选”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引起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诚然,现在有些报刊上确实有些文章不伦不类,文体特征不鲜明,令人难以卒读。

篇8: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谈

一、细读题目, 审题技巧

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目和材料的要求, 关键的词语要用笔点出, 重点思考理解。

其次找题眼, 题目若是短语, 可以用结构分析法来找题眼, 如作文题目《告诉你使我高兴的一件事》。这是个动宾短语。文中要写的事只能是一件, 这件事“使我高兴”, 而不是“你”高兴;而且是“我”告诉“你”的。题目若是一个记事, 可以用词语诠释法。如:“琐忆”, “琐”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写的事“小”:二是写的事情“多”。“忆”字表示是回忆过去的事, 文章没限定写谁, 作者就可以发挥了。

第三, 要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记叙文要明确写谁, 写群体还是个人, 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如“美在我们中间”。本题中“美”的内涵不是指人的外表美, 而是指人的心灵美。这种心灵美的人在我们中间到处都是, 这就不是一个人, 可以写多人一事, 也可以写多人多事。

半命题作文, 在明白题意之后再把题目补完整, 所补的内容要鲜明、新颖、正确。选好角度有利于行文, 作文熟悉的人、事或者头脑中有几篇这一类的范文。如《老师, 今天我要……》。不要填消极方面的内容, 像“累”“烦”等, 可填上“高兴”“自豪”等。竞赛获奖令人高兴, 考试第一令人自豪。这些内容写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 容易取胜。

材料作文的审题, 功夫下在阅读上, 要读懂材料, 抓住中心, 明确要求;还要对材料作细致的筛选、分析、提炼, 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二、深思熟虑, 选题技巧

一篇作文能否一气呵成, 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选材是否得当, 大家知道材料的来源一是生活, 二是阅读。在考场上, 只能靠平时积累的各种材料的记忆, 选出典型的人、事, 来表现中心思想。比较有效的是翻文“炒”章法。阅读的佳作像货物一样贮存在脑子中, 现在要用了, 就想一想, 哪篇文章中的材料可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这就如同在食堂里买来的饭菜, 虽然是佳肴, 可不一定适合自己喜欢的口味, 因此“炒一炒”, 淡了加点盐, 咸了添点水, 冷了热一热, 硬了煮一煮, 这样一番加工, 就更合适了。“佳作”中的材料, 摇身一变就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中了。

如写《难忘的恩师情》, 选材上就可以仿照魏巍的《我的老师》。若这是位充满父爱的老师, 就想到朱自清的《背影》。若这位老师有慈母情, 再想到朱德的《我的母亲》。若这位老师治学严谨, 还可以联想到鲁迅的《藤野先生》。另外, 再回忆平时阅读过的中学生写老师这方面的佳作, 还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各位老师, 选取其中一位做模型, “杂取”其他老师所长, “合成一个”, “合成”的这位老师就是你作文中的有个性的“这一个”“主人翁”。

三、准确把握, 立意技巧

笔者认为“顺乎其材, 出乎其理”, 是其原则, 意思是, 应该根据作文材料自身的特点, 发掘它具备的主题思想。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 立意和选材应该是同时进行, 几经反复, 根据审题, 头脑中有了许多材料, 再经过对材料的提炼, 明确了主题。主题确立, 再进行精心选材, 主题好比人的大脑, 文章的材料选择都受它的支配, 立意要做到准确、深刻、新颖。

准确, 就是要切合文章的含义或材料的中心, 同时又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主题要正确, 积极向上。

深刻, 就是要站得高, 看得远, 对读者有积极参与的教育性。新颖:就是作文要另辟蹊径, 转换思维角度, 不落俗套, 表现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如:写一位同学经常擦黑板, 若只停留在表扬好人好事, 乐于助人上, 那就肤浅且落入俗套了, 若能再往深处挖掘, 那就会妙笔生花, 由粉笔末有害, 想到利用科技研制电子粉笔, 营养粉笔, 食用粉笔。这些粉笔香味怡人, 又能食用, 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深刻了。

四、运筹帷幄, 谋篇技巧

记叙文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篇点题, 再具体的叙述, 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谋篇反映了作者为表达中心, 剪裁、组织材料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 还要考虑到过渡、照应、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等。因考场时间紧, 不能打草稿, 只能打腹稿, 编提纲, 在编提纲时要处理好如下事宜:1.段落层次;2.过渡, 若过渡不成自然段, 就在需要过渡的下一自然段开头写过渡句, 这一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3.材料的详略;4.记叙的顺序;5.开头和结尾的照应等。

五、清晰流畅, 行文技巧

考场作文要头脑冷静, 思维敏捷, 切忌心慌意乱, 俗话说:“凤头豹尾”开头要颇费心思, 能一语惊人, 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 起码让他知道作者的功底不薄, 懂的不少, 还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语句上面加点, 引起老师的注意。

行文认真, 书写工整, 字迹清秀, 格式正确, 标点符号使用得当, 少涂改, 无错别字、病句。

六、脍炙人口, 语言技巧

在考场上, 我们不大可能对全文的语言字斟句酌, 因为展示事情全过程必须使用大量的叙述、交代、说明性语言, 所以我们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 应以使用片段性、局部性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主。可以是风趣幽默的“移用句”:“家里来了客, 那美味佳肴就像兄弟姐妹一大群, 齐刷刷地来到桌子上。客人走了, 你再看, ‘计划生育’起作用了, 一碗好菜成了独生子女了!”让人读了忍俊不禁。也可以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美是江南水乡的温柔, 美是塞外风雪的粗犷, 美是雄关险隘的豪情, 美是小桥流水的韵致。美啊, 你就是我亲爱的祖国!”读来气势雄壮, 动人心魄。还可以是思想深邃、含蓄隽永的哲理句, 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引用句, 等等。这些句子点缀、穿插在文章之中, 会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篇9:浅谈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一、善于引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提不起兴趣,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也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凑字数、逻辑混乱、语言不通等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措施来激发学生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还可以做到让学生有情可抒。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社会等生活资源给学生提供话题资料,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教师设置一篇有关家乡的作文,可以不使用《我的家乡》这类传统的题目,而用《请到我的家乡来》。前者题目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找到切入点。而学生看到后者之后,就会联想到家乡的景色、家乡的风土人情等等。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这种命题方式也是中考作文中常用到一种方法,如2015年,贵州黔南的中考作文就是以珍惜为话题。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应该重视这种命题方法。例如在母亲节,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有关妈妈的话题作文。命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满文军主唱。其中展现母爱的电影镜头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由此可见,教师采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优化文章构思

文章构思是衡量作者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独特的视角下,看待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巧妙地构思作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也开始灵活起来、多变的命题方式。如2015年,湖北武汉的中考作文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材料作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到了故事的主体“树”,而忽略了关注树成长的旁观者“人”。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避免学生作文跑题。构思武汉中考的这篇作文,学生可以以陪伴者的成长经历为主题,也可以以“成长需要等待”为主题,这两种立意能凸显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每年的中考文章中都会出现雷同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根据话题选择写作材料时,总是千篇一律。按照作文写作的内容来分,其写作材料不外乎人、情、物、事等,作者若想写出新颖的文章就应该对材料多分析。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分析话题。比如2015年河南中考作文是以“感动”为中心词的半命题作文形式,规定了学生的立意指向,扩大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可是学生在选材构思时还是出现了雷同的现象。因而教师应该给学生点出这个命题材料中的关键点“微”,情感上的“微”,没有具体的重量之分,而事物上的“微”则有广义和狭义的对比,学生若要选择情感上的“微”,就应该注重情感的深层表达,如果选择事物上的“微”,就应该重视广义下事物的选择,如书包就能体现作者新颖的构思,如泪水,与”微”搭配就显得很牵强。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写作没有特定的规则,所谓的技巧也是文章布局及语言的运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不仅是我国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体系发展的客观需求。

篇10: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示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文章,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材料和题旨,恰如其分的点题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文章恰当的地方(一般在结尾处,也可用“题记”的形式出现在文首),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读者(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这样,写好话题作文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上一篇:备考时间表下一篇:综合体智能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