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

2024-04-28

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共6篇)

篇1: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

中考现代诗歌赏析复习资料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练习:

①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

②简析“山”所蕴含的深义。

③说说“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④说说“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⑤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第二题、赏析《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完成题目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三题,赏析何其芳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4、我们学过的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作品不少,请写出两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第四题:阅读新诗。完成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

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联盟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第五题:赏析《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娇美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篱落上飘扬,那就是蝈蝈的嗓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芳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茂密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寂静,从炉边就唱起了

蛐蛐的歌声,在逐渐升高的室温,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茂草中欢叫。

1、把这首诗分为两节,并写出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人由“蝈蝈”写到“蛐蛐”是怎样过渡的?诗人又是怎样将“蝈蝈”与“蛐蛐”联系在一起的?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4、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5、你听到过蝈蝈或蛐蛐的歌声吗?请用两三句话描写其中一种昆虫的鸣叫。

第六题: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完成题目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4)那里是太阳,是春天。

??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这些诗句通过的手法写出了江南水乡景色的变化,“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

6、“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这里的“我们”是指,这句暗示了

7、诗人为什么对“辽远的一角”寄予爱和希望?

8、诗歌以“永恒的中国”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 第七题:赏析《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什么?

2、怎样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着土地的热爱之情? 请对之进行赏析。

4、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5、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挚爱土地,歌唱土地,献身土地的感情寄托于“一只鸟”?

6、把这首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相比较,在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8.《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第八题:赏析《静夜》完成题目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体会诗歌中“淡淡”“团团”“笼罩”“疏”“漏”“怕”等词语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2、这首诗中,前后两节,内容侧重点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九题赏析《天上的 街市》完成题目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其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我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编入教材时删去了“哪怕”。请你再认真品读,说说这样的修改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题,阅读《乡愁》完成题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本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题:赏析《祖国》完成题目: <<祖国>>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题:赏析《黑人谈河流》完成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第十三题:赏析《星星变奏曲》完成 ??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 在夜里凝望 ??? 寻找遥远的安慰 ??? 谁不愿意 ??? 每天

??? 都是一首诗

???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 柔软得像一片湖

???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 像星星落满天空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 最欣赏的句子:

? 我的赏析: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 我的感受: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题:赏析《黄河颂》完成题目: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①海是理想境界;②山是重重艰难险阻;③诗人确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因而理想在心中曰曰夜夜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④“照亮”写出了“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本句写出诗人实现理想境界后的兴奋和惊喜⑤“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第二题参考答案:

1、答案: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表现出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

2、:“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

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痛苦的希望”的含义是: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是祖**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京戏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4、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我决心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5、新生的中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正在向明天进发。中国的明天定会更好!

6、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升华。——既然祖国不顾一切地哺育了“我”,那我也要无条件地回报祖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报国情怀。第三题参考答案:

1、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2、答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3、?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第四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土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意思相近得1分)2. 生活中的坦途 ;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3. 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第五题参考答案:

1、大地的诗歌„„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一层:描写盛夏“蝈蝈的乐音”;第二层:描写严冬“蛐蛐的歌儿”

2、过渡句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诗大结尾,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将“蝈蝈”与“蛐蛐”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音乐”,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不会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人们应该不断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4、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第六题:参考答案

??

1、[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 [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 [参考答案]:

??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5[参考答案]对比、拟人;花草树木因遭受摧残践踏以至寂寞憔悴无人爱怜的情景。6[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国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7[参考答案]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可以不像畜生那样活,蝼蚁那样死。8[参考答案]对“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寄去深情的祝愿,诗人心中永远有一个敌人无法夺走的“永恒的中国” 第七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土地:祖国 ;河流:人民的悲愤 ;风:战争,祖国受的苦难 ;黎明:胜利,祖国崛起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艾青这两句诗,抒发了

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5、“鸟”在这里是泛指,是共名,作者寄情于“鸟”,其意思在: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尚知道位卑不敢忘忧国”,更何况人呢?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6、思想内容:为了祖国而奉献一切的豪情;表现形式:托物抒情。

7、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8、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第八题参考答案:

1、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将第一节的写实与第二节的想象结合起来。——“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3、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第九题参考答案:

1.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像作了铺垫。2.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3.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4.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协调,铿锵有力。第十题参考答案:

1.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手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3.“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

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4.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第十一题参考答案:

1、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3、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第十二题参考答案: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第十三题参考答案:

1.(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2.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 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第十四题参考答案:

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

样。

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篇2: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

1单选(1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指向的汉字是得分/总分 A.离 B.心 C.秋

D.愁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以下诗体中,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七言歌行 B.楚辞

C.七言绝句1.00/1.00 D.五言古诗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2单选(1分)以下诗体中,不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五言古诗 B.词

C.七言律诗 D.六言绝句 正确答案:A

3单选(1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用的是得分/总分 A.上声韵 B.平声韵

C.入声韵1.00/1.00 D.去声韵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单选(1分)南朝齐梁时人们发现了汉字四声并开始在诗中运用,“四声”指得分/总分

A.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B.阴阳平仄

C.平上去入1.00/1.00 D.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论的唐代诗人是得分/总分 A.王维1.00/1.00 B.孟浩然 C.杜甫 D.李白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词汇全是得分/总分 A.形容词 B.介词 C.动词

D.名词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鼓瑟的是 得分/总分 A.冉有

B.曾皙1.00/1.00 C.公西华 D.子路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两句中没有得分/总分 A.形容词

B.动词1.00/2.00 C.名词

D.介词1.00/2.00 正确答案:B、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词汇中,描写落花的是得分/总分 A.馀晖

B.落英0.67/2.00 C.断红0.67/2.00 D.落蕊0.67/2.00 正确答案:B、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词汇中,描写夕阳的是得分/总分 A.残照0.67/2.00 B.晚照0.67/2.00 C.夕曛0.67/2.00 D.苍茫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4多选(2分)汉字的每个字都具备如下要素:得分/总分 A.音 B.义 C.情 D.形

正确答案:A、B、D

5多选(2分)以下诗体中,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五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词

D.七言歌行

正确答案:A、B、C

6判断(1分)汉字每个字都具备形、音、义、情四要素。错

6判断(1分)汉字是意蕴深厚的表意文字。对

7判断(1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序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合的。错

8判断(1分)诗、礼、乐是孔门教学的重要内容。对

8判断(1分)中国古典诗歌语序的变化灵活多样。对

8判断(1分)一个词牌或曲牌就是一种曲调。对

6判断(1分)歌谣和文字同步出现。错

7判断(1分)“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听”应当读平声。错

8判断(1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应当读平声。对

第四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木”指得分/总分 A.树叶1.00/1.00 B.大树 C.树枝

D.砍伐的原木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单选(1分)“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将视觉和以下哪一种感觉沟通?得分/总分 A.嗅觉

B.听觉1.00/1.00 C.味觉 D.触觉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本课程借用金庸小说中哪一门武功来描摹“通感”?得分/总分 A.乾坤大挪移1.00/1.00 B.凌波微步 C.弹指神通 D.降龙十八掌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言”应理解为得分/总分 A.忙着采菊顾不上说话 B.忘记说话

C.想不起来该如何表达 D.领悟了自然的“真意”,“得意而忘言”。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朱庆馀“画眉深浅入时无”问的是得分/总分 A.打扮是否得体

B.文字合不合时风1.00/1.00 C.眉画得合不合时尚

D.妆饰合不合“舅姑”之意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单选(1分)王维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达的是以下哪一种情感?得分/总分 A.感时

B.思乡1.00/1.00 C.悲秋 D.惜春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诗句中,哪些运用了“通感”艺术?得分/总分 A.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0.67/2.00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杨花扑帳春云热。0.67/2.00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0.67/2.00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诗句中,哪些运用了“通感”艺术?得分/总分 A.生生燕语明如剪。1.00/2.00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C.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D.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1.00/2.00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各种艺术手法与诗歌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效果类似的有得分/总分

A.中国画的“枯笔技法”0.67/2.00 B.书法“飞白”艺术0.67/2.00 C.京剧虚拟场景0.67/2.00 D.相声捧哏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6判断(1分)诗的通感不是语感。错

7判断(1分)陶渊明《饮酒》“欲辩已忘言”的意思是“大辩不言”、“得意而忘言”。对

8判断(1分)认为柳宗元《渔翁》应删去最后两句的是严羽。错

6判断(1分)语感是对词语音调、色彩、修辞及联想效果等的高度敏感。对

8判断(1分)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写的是新嫁娘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情。错

8判断(1分)张籍《酬朱庆馀》中“一曲菱歌”指越中采菱女的歌唱。错

第六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庄子

B.汉末无名氏1.00/1.00 C.王羲之 D.苏轼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单选(1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杜牧

B.杨慎1.00/1.00 C.罗贯中 D.琼瑶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主动者是得分/总分

A.不知何人 B.千古英雄人物 C.杨慎和朋友 D.白发渔樵 正确答案:D

3单选(1分)“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李白 B.杨慎 C.苏轼

D.杜牧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襄阳岘山羊公碑纪念的是得分/总分 A.杜预 B.孟浩然

C.姓名不详的某位古人 D.羊祜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3单选(1分)以下关于诗的“艺术时空”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得分/总分 A.艺术时空是诗人有意识做了艺术处理的心理时空。.00/1.00 B.艺术时空就是现实时空。C.艺术时空等于心理时空。D.艺术时空是完全写实的。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多选(2分)《庄子·逍遥游》中“大年”的生物指得分/总分 A.朝菌

B.冥灵1.00/2.00 C.蟪蛄

D.大椿1.00/2.00 正确答案:B、D你选对了

4多选(2分)《庄子·逍遥游》中“小年”的生物指得分/总分 A.朝菌1.00/2.00 B.大椿

C.蟪蛄1.00/2.00 D.冥灵

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哪些选项中暗含着宇文所安教授所说的有价值集聚性的“断片”?得分/总分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1.00/2.00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C.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1.00/2.00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哪些选项中暗含着宇文所安教授所说的有价值集聚性的“断片”?得分/总分

A.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0.67/2.00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0.67/2.00 C.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D.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0.67/2.00 正确答案:A、B、D你选对了

6判断(1分)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不能以生活经验中的时空来衡量的。对

7判断(1分)纳兰性德《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充满伤感与追悔之情。对

8判断(1分)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暗示词人思念的人离开已一年了。对

6判断(1分)艺术时空和现实时空是完全一致的。错

7判断(1分)艺术时空等于心理时空。错

8判断(1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说杜甫早在青年时代就登上了著名的岳阳楼。错

8判断(1分)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暗示词人思念的人离开已一年了。对

第八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王安石诗“两山排闼送青来”用的是以下哪一个人物的故事?得分/总分 A.项羽 B.韩信 C.樊哙1.00/1.00 D.张良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评论《古诗十九首》“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的是得分/总分 A.王夫之

B.谢榛1.00/1.00 C.萧统 D.陶渊明 正确答案:B

2单选(1分)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刘郎”指得分/总分 A.刘邦 B.刘彻 C.刘禹锡

D.刘备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李清照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所用语典出自得分/总分 A.陶渊明《归园田居》 B.陶渊明《读山海经》

C.陶渊明《饮酒》1.00/1.00 D.谢灵运《登池上楼》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多选(2分)以下哪些诗句用了典故?得分/总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1.00/2.00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00/2.00 正确答案:C、D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哪些诗句用了典故?得分/总分 A.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1.00/2.00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00/2.00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唐人诗句中哪些用的是“今典”?得分/总分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1.00/2.00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00/2.00 C.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

5多选(2分)“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用的是以下哪几位古人的典故?得分/总分

A.楚狂接舆1.00/2.00 B.五柳先生(陶渊明)1.00/2.00 C.许由 D.巢父

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

3多选(2分)“事典”可以出自得分/总分 A.神话传说0.67/2.00 B.前人经典性的语言 C.历史典籍0.67/2.00 D.寓言故事0.67/2.00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关于“用典的作用”,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得分/总分 A.帮助阐发不便明说的想法或情感 B.暗示和引发读者联想

C.沟通不同感官的感觉形成通感。D.以古典说今事,增加历史感。正确答案:A、B、D

6判断(1分)“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包括了夏、商、西周三个时代和妺喜、妲己、褒姒三位美女。对

7判断(1分)李白写诗不用典。错

6判断(1分)辛弃疾《水龙吟》用西晋张翰典表达自己的“登临意”是思乡。错

7判断(1分)“掉书袋”、“獭祭鱼”指为炫耀博学不必要地用典。对

1杜甫《又呈吴郎》作于 A.长安 B.秦州 C.成都 D.夔州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即防远客虽多事”一句中“多事”指的是 A.杜甫多管闲事 B.吴郎多管闲事

C.吴郎多心防范西邻妇人 D.西邻妇人多心疏远吴郎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3《又呈吴郎》是七言古诗。错

1《诗经》中的《绸缪》一诗出自以下哪一国风? A.唐风 B.王风 C.陈风 D.魏风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上邪》2连用五种很难发生或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达与对方分手的决绝态度。错

1意象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物象”。对

1“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指以下哪位词人? A.欧阳修 B.宋祁 C.晏殊 D.张先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言”应理解为 A.忘记说话

B.忙着采菊顾不上说话 C.想不起来该如何表达 D.领悟了自然的“真意”,“得意而忘言”。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说 A.众女嫉妒我的眉画得美,造谣说我淫荡。B.众女嫉妒我容貌美,造谣说我淫荡。

C.后宫其他妃嫔嫉妒我貌美受宠,造谣说我淫荡。D.同僚们嫉妒我才华出众,造谣说我品行不端。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缪钺先生《论宋诗》中也曾运用博喻手法进行文艺评论: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 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

篇3: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

关键词:庄子,美学审美,观念影响,美学思想

一、庄子的美学观点

庄子自由恣肆的思想, 纵横捭阖的文风, 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源头, 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风格。庄子的美学观点与儒家的美学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庄子认为, 世风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 就在于物欲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与发展, 他提出“文灭质, 博溺心。”认为只有抛弃了音乐和美术, 才会使耳目恢复聪明 ;只有破坏了机械, 才能获得真正的技巧 ;只有把流行的种种人为装饰抛弃掉, 人类才会返璞归真,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文艺术, 本人不敢苟同。然而庄子在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中, 却无法摆脱潜在的审美意识, 特别是庄子自身具有的杰出的艺术气质, 使得《庄子》在否定艺术审美的同时, 也体现了庄子特有的美学思想。

《庄子》将尊重自然绝对化, 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 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 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 无不阐发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创造原则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在这些故事里反复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 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 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 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庄子》还“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 , 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 《庄子·知北游》中说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另外, 《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 孔子评价道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 以为他们“所死不同, 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 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 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二、庄子的美学分析

实际上庄子对于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是在许多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的见解, 我们当然也不应该一提起庄子就与那些消极避世, 逃避现实这些文字联系在一起。而是深刻体味他的思想内涵。实际上, 他设定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 以个人修养为本, 以道德为施政根本的理性社会秩序。庄子散文却非单纯的对话体形式, 善于运用形象说理,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儒家, 孔孟的积极入世不同, 庄子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 观看鹏鸟、小虫、蝴蝶、游鱼, 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 :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庄子》散文给人的巨大愉悦, 并强调指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境界。这境界使庄子散文与同样善辩的孟子散文相比, 独具美的风范。那么, 庄子之文, 为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独树一帜, 其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学理想, 寄寓着庄子一生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南华秋水之美, 又缘何无限呢?在对自然之美的特殊认识与追求上。庄子虽然从理论上反对艺术, 反对雕琢性情, 要求无欲无为, 但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情感, 对艺术有着精湛的见解, 并且对大自然有着极深厚的亲和力, 特别是他不仅摆脱了繁重劳动与自然审美的对立, 而且超越了儒家从功利和伦理出发的以道德为核心的局限, 使得他能够达到一种不“以物累形”的超出时间功利目的的悠然潇洒的身心状态, 来观察自然, 并融入自然中去, 逍遥于广阔的时空, 达到了以天合天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样, 庄子在否定了艺术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 ;在否定雕琢之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素朴之美 ;在否定五声五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无声无色之美!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篇中说 :“读《庄子》的人, 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 在那踌躇的当儿, 忽然又发觉一件事, 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 曲折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 你更惊异, 再定神一看, 又不知道哪是思想哪是文字了, 也许什么都不是, 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 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 便使你倍加的愉快, 乐不可支。这境界, 无论如何, 在《庄子》以前, 绝对找不到, 以后, 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庄子追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人格精神, 他的追求是关乎既有心理精神又有思想人格的精神, 庄子哲学以审美没指向, 并不是以宗教为依托, 从而不难发现庄子哲学也是美学。

《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 主张清静无为。因此,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 庄子认为最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 人们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进行审美的断定和比较。《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 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 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 就形成了崇尚自然, 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专制作风、贪污受贿、奢侈腐化等问题的批判, 对于人们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 仍然有现实意义。审美化的道德观对现实生存思想的提升意义审美道德观的内在机制问题 , 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 . 我们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 . 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 , 以美载德 , 以美导善 , 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 现实生存包括道德生存, 然而, 个体生存的完满不仅仅在于有道德, 还在于对生存的感受。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 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异化的现实, 却能导引人向善向美, 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它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的自由, 但它是最高的自由, 它是提升现实的一种牵引力。

结语:

N年前曾经泛泛的读过《庄子》几次, 因当时志不在此, 故未加用心。近日稍有闲暇, 遂利用空闲时间, 把《庄子》, 重头读。当我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时 , 当我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 , 或许我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 像春天拂面而来的暖风 , 像夏天山间欢跳的溪水, 像秋天安静飘落的枫叶, 像冬天覆盖大地的雪花……《庄子》的文字是美的, 观点也是美的, 这个美用四个字概括之 :“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3]汤用彤。《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

篇4: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复习

一、整合复习的必要性

(一)减负增效的需要

今年6月份,江苏省“两部两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定“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2小时以内”,要求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这一精神,今后高三年级的复习时间将减少,以往我们在高二暑期、双休日补课,以及“早晨时间前移、晚自习时间后延”等违规行为将不复存在。这样,寻求经济、高效复习方式对适应教育发展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整合复习的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5年起,江苏省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确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为一个系列,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组合也要求我们采取整合的教学方式。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

学者原野牧夫说:“有人在散文中写到炊烟,很可能也就是写现实里的‘炊烟’,而在诗歌里面,炊烟就代表一种生活,一种象征意义。”王珂在其《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中指出:虽然《诗经》的四言诗体在中国诗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之作,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的情感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诗的功能及容量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四言诗便因为诗体的单薄和容量的狭小,很难适应现实的表情达意的需要。《诗经》后,不仅出现了五言诗,还出现诗体的“散文化”倾向——“楚辞”的创作。诗体的解放及“楚辞”的出现与中国散文的出现相关。随着文字的产生、丰富及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进步带来了文化工具及书写方式的改进,人类的文体由最单一的诗向其他文体扩展,散文便产生了。由此可见,诗歌与散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学习古典诗歌,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对现代散文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复习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选修系列中指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基于以上所谈的必要性,我们在实际复习中应该对此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以真正做到利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考试,从而开辟实惠的课堂教学时空。

现代散文与古典诗歌的考试,在选材上其实很多是写景、状物与抒情的结合。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谈两者整合的实践性。

(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与诗歌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特征。

例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许俊文的《乡村的风》,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再以诗歌鉴赏为例,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样设题:诗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也是考查景象描写。

(二)包含着怎样的寓意或情感

抒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但是散文、诗歌的抒情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情意更浓郁。

就散文来看,2009年全国卷阅读雷抒雁《彩色的荒漠》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我们还以2009年高考江苏试题为例,设题为“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这里显然考查形象描写中体现的情感。

进行情感分析时,要从诗、文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例如2007年辽宁卷阅读臧克家的《炉火》,第21题是这样设计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炉火”带给入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诗歌鉴赏中,也应该从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感趋向。同是边塞诗,有的反映思乡之情,有的体现苦乐不均,而有的则显示一种昂扬的斗志,有的反映边塞奇异的风光。同时写柳的,有的是分别时的缠绵,也有的对柳絮扬花的轻狂表示不满。

(三)体现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阅读散文和诗歌,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2007年四川试卷阅读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布局谋篇的特点: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2005年高考北京卷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以选择题的形式设题“词的上篇写梦境,下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其考查的能力点也是有关诗歌结构的。

(四)注意关键词、句在诗文中的作用

散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因此,自然就成为阅读中命题的热点。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要求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结合全文,这两句话的含义分别是:(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同样诗歌中的关键词对理解其内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高考湖北卷宋诗张先《题西溪无相院》中设题“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诗句,并加以说明”。显然,‘影’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起到关键作用。

(五)分析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诗歌、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7题是这样设计的: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高考诗歌中这类题型更是比比皆是。以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为例,第一问“这首词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修辭手法。

篇5:中国爱情诗歌现代诗歌

爱情,有何必多问?问得太多,只怕就不爱了。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怀念爱情》

曾经,温暖而透明的天空变了

曾经,铺满鲜花的大地枯了

曾经,澎湃的蓝色海潮退了

曾经,醇香甜美的酒浆尽了

一蓬蓬秋之血

在心的郊野斑驳

蝉鸣凄切

记忆泛黄

浩荡的风

吹落了柔情似水的目光

一个转身

夏花陨落

如满天里亮闪闪的星星

忽地熄灭

回忆

打开心中绚丽的秋色平原

摇晃着血脉的枝丫

一地疼痛洒落

飒飒作响的叶子啊

再不是离愁

是诀别

《因为爱情》

经过两个月的期盼

村庄也迎来了春天

看啊,这一片憧憬

在小河里飘

在田野里闹

在森林里吵

可我们依然能清晰的看到

蔚蓝色的天空下

也飘着一段触手可得的幸福

我想把那些幸福与感动

悄悄地挂在树梢

等暖融融的阳光照射

让雨水与霜露将它磨砺

最终开花

若干年后

如能结果

那便是爱情

壬辰年九月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月亮

相聚时是月满

离别时是月残

爱情是花朵

有你时就盛开

无你时就凋零

爱情是变脸师

融洽时情意绵绵

吵架时牙关痒痒

爱情是橡皮糖

沉睡时潜入梦中

醒来时驻扎心里

爱情是毒酒

捧起时要用心

放手时要用命

爱情是海市蜃楼

远看时流光溢彩

近看时子虚乌无

《迷茫的爱情》

几米说:

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

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

是你走的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

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

错过了一切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

但是,请允许我说这样自私的话

多年后

你若未娶

我若未嫁

我们能不能在一起?

但是现实中的爱情

很少有童话中的美

女人是需要被呵护的

再强的女人也需要得到男人的爱

虾米

对于爱情很迷茫

像个迷路的女孩

不知道去路

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

不知道选择哪个

才是属于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拿着显微镜看世界

只是为了寻找真爱

心里那些潮起潮落的爱意

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了

不知道是跟着自己的内心走

还是自己的感觉走

我遇见你

是最美丽的意外

就让时间去诠释这一切

诠释虾米的爱情

《远走的爱情》

滴答滴答,轻柔流动的细沙

隐形的时光插着翅膀飞离属于你我的世界

带走了属于你我的纯真爱情

滴答滴答,漂浮的心

驻留在过去的时光机里

那么一次,那么一眼

最后一次留恋那属于你我的幸福

曾经那些幸福快乐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跌宕起伏

曾经那些美好幸福的回忆在我的内心里辗转徘徊

曾经那些属于你我的时光在我的生活里渐行渐远

那个属于你我的爱情正在我们的世界里慢慢远走

亲爱的,留下的是我们幸福的回忆

亲爱的,远走的是我们纯真的爱情

《秋天的爱情》

在那个秋天

结满果实的季节里

阳光偎依在你的脸庞

你笑着说

那就是我们的爱情

当时我并不明白

春天的花开多美丽

为何我们的爱情

要藏在秋天

那个谢幕的季节里

时间匆匆而逝

直到我们慢慢老去

漫步在那个季节

还在回忆

那句话中韵趣

在那个秋天

漫天黄叶的季节里

雨水亲吻在你的脸庞

你笑着说

那就是我们的爱情

当时我并不明了

春天的暖阳多温馨

为何我们的爱情

要藏在秋天

那个多愁的季节里

时间匆匆而逝

知道我们慢慢老去

漫步在那个季节

还在回忆

篇6: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1、老舍短篇小说就文体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瞿秋白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

6、“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合著《汉园集》(1936)。

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8、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9、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0、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11、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和对小说《华威先生》(张天翼著)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14、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15、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16、冯至《伍子胥》

17、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18、《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20、《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冷清秋是《金粉世家》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

21、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22、《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这一诗派的共同创作纲领:“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现代》:新感觉派的主要文学刊物之一,1932年5月创刊于上海,施蛰存担任其编辑。其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戴望舒是主将。

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

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有老舍主持其日常工作。“文协”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口号是“文章入伍,文章下乡”。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要求自己对现实生活取历史主义态度去认识和诗性地把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有情性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

七月诗派:20世纪30、40年代,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天蓝、辛克、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战斗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具有借主观拥抱客观、再造一个现实来驰骋主观战斗精神的浪漫主义追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毛泽东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视角与眼光,提出了解放区文学格局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的规范、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对抗战以来民族-大众化文艺思潮与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在修正30年代左翼文学方向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凸现了政治、阶级、人民大众等观念在革命文艺活动中的重要性。

《北京人》:曹禺的戏剧创作在4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创作了《北京人》。三幕剧《北京人》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剧矛盾的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恶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北京人》着意追求契科夫的风格,平淡的人生铺述成为该剧的主要特征。

《呼兰河传》:萧红创作于1940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体现了对于小说文体的自觉追求,小说、散文、诗的元素被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可称为诗化小说的形式。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四世同堂》:老舍历时5年完成,是其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构。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的中心,以祈、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面貌。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以《子夜》为例,谈谈矛盾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1)茅盾注重细节的谨严。茅盾特别推重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件、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子夜》虽然写的是当代故事,用的却是福楼拜般的复现历史的严谨精神。(2)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茅盾喜欢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兼及浪漫注意、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新浪漫主义作品。也喜欢读《庄子》《儒林外史.等,有深厚的古典文

学修养。西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对茅盾的最大影响是“为人生”的文学观的确立与现实主义真实观的形成。“以冷静、清醒的态度,鸟瞰式地谛视和剖析人生,借助于对现实人生的敏锐观察与精细描写,来展示旧中国的众生相与百丑图”。对茅盾创作《子夜》影响最大的外国小说家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他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他选取十里洋场的上海作为小说的中心地,聚焦于上海金融中心—股票市场,从中引发多条线索。(3)《子夜》中关于都市景物的讽喻性作用的揭示,可以说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如第一章写吴老太爷受上海五光十色景象的刺激中风而死,就是一个大的比喻,一则讽喻性寓言。小说又特意安排诗人范博文发表一通所谓封建僵尸来到现代大都市不能不风化的议论,把寓言隐含的意义挑明。

(4)茅盾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来写作《子夜》的,采用多线交叉发展,然后两条主线先后发展的结构方法,从复杂的内容里突出中心,从纷繁的线索中见出主次,做到波澜起伏而有条不紊。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三个月),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成了《子夜》的“网状结构”。作者又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等艺术手法,来巧妙的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落俗套。从而把众多人物和纷繁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茅盾建造的这座宏大建筑,局部虽不无遗憾,但材料坚固、气象壮观,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写作开创了新的景观。

2、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在1933年发表了第一首诗,也是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五十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3.《围城》的主题是什么?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留学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却总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机会,涉笔成趣,广泛描绘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写尽了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这一社会面貌,构成了小说的特定背景。在此背景上,小说展开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的自我围困的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在社会制度与机构方面展开,而且也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展开。孙柔嘉精明、柔韧,工于心计,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品”。方鸿渐起初以为她只是一个女孩子,事事都要请教自己;待到订婚,才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真似“仿佛有了个女主人”,结婚之际一经高辛楣提醒,方才警醒,却已

经身陷围城。小说借人物的嘴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4、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正面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所谓“神性”。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出于对过去人生形式追忆的茫然和对现实人生形式探索的失落,沈从文在想象中用审美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在《边城》中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他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总体的叙事角度考察《边城》,则不难发现他的真正的命意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从《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画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的,以亲善为人之本,使读者置身于温馨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目的在于衬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灵。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与现实中的都市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整体上看,《边城》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作者描写这种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时,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加上作者描写使用的温柔笔调。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小说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这种情调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作者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他又有一丝沉郁、一缕隐痛、一点伤感。

5.谈谈曹禺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变化。

《雷雨》(作于193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而他的戏剧创作在4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他创作了《北京人》。

从编剧艺术看,《雷雨》属于欧洲传统型的,易卜生式的戏剧,《北京人》则着意追求契诃夫的风格,平淡的人生铺述成为该剧的主要特点。《北京人》中人与封建主义精神统治的内心悲剧冲突,是一条与表面情节相呼应的内在动作线。对沉滞的旧家庭生活中人生的深刻内涵的揭示,在戏剧冲突中突出深沉的体现。《北京人》意味着曹禺从《雷雨》那种紧张激荡郁愤的风格转而追求平淡自然忧郁深沉的美。

在人物方面,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灵受到压抑的女性,如繁漪,侍萍,愫方,梅和瑞珏;是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如周萍,觉新。他们都具

有浓郁的抒情性,都是某种复杂情感的化身。他们每一颗心灵都会燃烧起人类情感欲望的热火。曹禺的悲剧人物特征与戏剧风格在《北京人》中有了新的发展。他在契诃夫的影响下开始追求平淡深沉的美。

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雷雨》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北京人》在隐约闪烁,迂回曲折的冲突中展开人物心灵上同样错综复杂,严重尖锐的搏击。在他们平淡的看似无心的言词中,却有心灵的刀枪你来我去。

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中的人物由于个个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那种感情的巨大冲击力呈现为紧张激荡的风格。《北京人》的人物语言更为简洁凝炼,有着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

6、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谈谈赵树理的创作特征。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小说以小芹和小二黑的爱情为线索,围绕冲破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束缚以及暴露农村生活中的落后面貌和落后思想来反映新时期农村思想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这篇小说也集中体现了赵树理的创作特征:

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此外小说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凭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切了解,对中国农村革命历程的深切体验以及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问题小说得以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从《小二黑结婚》看,他把解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婚姻以及解决金旺兄弟恶霸行为,还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诸葛思想得以开化的这些问题都交由区长一人负责,文中也是由区长这个关键性人物使得这些矛盾迎刃而解。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其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为这样在表写和刻画各色人物时,虽鲜明富有个性,但却总觉得缺乏点什么。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受“五四”时期思想的影响,加上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封建主义的表现相当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对封建意识下的农村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观念有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抨击。在文中,描写的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的弊端。他的小说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却又不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假现实主义,而且他的小说没有那么咄咄逼人的理想化色彩,人物质朴如本色。

四、小说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构建作品,刻画人物,即他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五四”以来,“西化”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问题一直是作家,批评家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赵树理的方向很明确,从《小二黑结婚》中,他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刻画人物。采用故事体小说的叙述方式,极少采用“横截面”式的段篇结构和跳跃式的或组合式的长篇结构,而是继承了中国评话式小说的特点,努力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序叙述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其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请进中加以表现。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以很好体现这点。另外,小二黑与小

芹爱情产生了问题最后也有了解决的方法,也体现了他小说的完整性,线索明确,脉络清晰,因果关系明了。

五、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而且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文中一出场就以讲故事的口吻交代了“三仙姑”,“二诸葛”两个人物的习惯。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在叙述整个事件的时候也娓娓道来,并不惨杂太多的细节描写。但故事却头绪清楚,情节集中,故事中又可以因出其他小故事,作品有悬念,有聚焦点。

上一篇:仿生学原理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下一篇:我自己坐飞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