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5则范文

2024-05-14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5则范文(精选5篇)

篇1: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5则范文

小班体育公开课教案《幼儿游戏5则》适用于小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练习一个跟着一个地排成纵队和听信号走,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体育公开课《幼儿游戏5则》教案吧。

1.看哪队站得快

目的: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地排成纵队和听信号走。

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准备:红、绿旗若干面(与幼儿数相同,红、绿旗各一半)。

玩法:游戏开始,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小朋友来游戏,手拿红旗和绿旗,学走步,学排队,看看那对站的快又齐."随后老师吹哨,幼儿四散走或一个跟一个地走。当老师高举红、绿旗并大声说:“快快站队”时,幼儿马上按自己手拿棋子颜色一个跟着一个地排成纵队站在老师举的旗的后面。以站的快的队为优胜者。游戏反复几次结束。

规则:

1.排队是要快走站好,不能跑。

2.必须按照手中的旗的颜色来排队。

注意事项:

1.为防止拥挤,实现固定排头。

2.哨声可用鼓声或音乐伴奏代替。

2.老猫睡觉醒不了

目的:练习轻轻走和跑

玩法:教师扮老猫,蹲在场地中央。幼儿扮小猫,围着老猫蹲下。

游戏开始,“老猫”装睡着了。“小猫”一起轻声念儿歌:“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偷偷往外瞧,小猫小猫爱游戏,轻轻走到外面去。”念完儿歌,小猫才能轻轻走到场地周围藏起来。老猫听到小猫走开后,撑开眼说:“老猫睡醒四面瞧,我的孩子不见了。”同时站起来四处张望,寻找小猫,嘴里叫“喵喵”小猫听到老猫的叫声,才能一边“喵喵”地叫着,一边赶快跑到老毛的身边。

注意事项:

1.要制定幼儿的活动范围,防止走得太远。

2.幼儿熟悉玩法后,可让幼儿扮老猫。

3.开红绿灯

目的:练习围着场地周围跑和听信号做动作。

准备:用纸制作的红、绿灯各一个,交通警帽子一顶。

玩法:幼儿扮小司机,沿着场地周围站好。教师头戴交通警帽子,手持红、绿灯站在场地中央。

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念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念完后幼儿两手模仿扶方向盘开车的动作,口中发出“嘀嘀嘀”的声音,沿着场地周围跑步,边跑边注意看教师手中的红绿灯的变换。教师举起红灯说:“红灯!”幼儿必须慢慢的停止跑步,老师举起绿灯说:“绿灯!”幼儿继续向前跑。游戏可重复进行。

注意事项:

1.幼儿跑的速度不宜太快,停止时脚步逐渐放慢停下。

2.幼儿熟悉玩法后,幼儿可扮警察叔叔,也可改换信号(如用小 旗)。

4.小火箭

目的: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

准备:小火箭若干枚(数目与幼儿数相等,用衣架和彩带做成。)

玩法:幼儿成一列横队站在场地一端,每人手持一枚小火箭。

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念儿歌:“小火箭,真好看,小朋友,来比赛,看看谁的小火箭飞得快。”接着又而按照教师的口令,手持小火箭,向指定方向跑去。游戏反复进行。

注意事项:

1.玩前应向幼儿讲清拿小火箭的方法:应正面向前迎风。并在玩前教会幼儿儿歌。

2.场地小的,可分组进行。防止幼儿互相碰撞。

5.把皮球捡回来

目的:联系按信号向指定方向跑

玩法:皮球数个。

玩法:全体幼儿坐在场地一端的小椅子上,椅子前画一条起跑线,老师将皮球一个个抛到场地的另一端,请6-10名幼儿(以球多少定)站在起跑线后。当教师发出信号后,幼儿跑到场地的另一端把球捡回来,然后坐在小椅子上休息。全体幼儿轮完为止。游戏可重复进行。

规则:

1.幼儿听到信号后,才能跑去捡球。

2.每人只拿一球回来。

注意事项:

1.场地距离5-6米为宜。

2.游戏熟练后,可让幼儿练习双手抛出大皮球,再跑出去捡回来的游戏,做法上同。

本文扩展阅读:合理适度的游戏允许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大型网络游戏还可以培养战略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

篇2:关于“红包”现象的讨论5则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着分歧,就使得所谓的不确定性悄然进入我们平静的医患关系和医疗活动之中。人们固有的道德内稳态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生动摇,以至于无法清醒地分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医学伦理学难题,无法在伦理对策中使用传统原则去规范一些日益普遍的事实。正是在此背景下,“红包”现象堂而皇之地走入了医学道德的视野。

有些人认为,只要“红包”是病家“主动”奉送的,特别是“事后”奉送的,就是一种酬谢的礼节。知恩当报,是儒家文化的一种演变。这种礼节能维系和保障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和谐的伦理关系,从而使医患之间的普与爱显现在授受交往之中。因此,这部分人不仅谅解而且赞同“红包”现象。其实,无论传统道德观还是现代医学伦理学,都始终把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医务道德的核心。对于需要合理救治的病人来说,医生永远应该是无条件的、自觉的、全心全意的;不管是否送“红包”,都应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所谓生命价值、有利无伤、知情同意、公正等医疗原则,都是这一道德准则的具体分解。诚实、行善等都应是一种义务。可见,收“红包”是有违人道主义美德的,是对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玷污。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红包”现象是对社会分配不公的适当补充,是现阶段调节医患关系的有效杠杆,是对医生复杂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报答。目前,我国医疗制度确实面临挑战,现实分配格局正在被打破。在转换机制和多重选择阶段,出现暂时的不平衡亦属正常。如果单纯强调绝对公正分配,也会潜在地损害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职业自尊,甚至把医患关系导向纯粹的商品交易形式。现在,在许多地方,病人之间互相影响,人为地造成一种难以摆脱的送礼压力。有些病人唯恐医生因未收礼而淡化责任感,常常违心地送“红包”。这不仅是出自简单的从众心理,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此种现象在某些科别(如外科)已逐渐模式化,几乎成了“附加收费”的形式。迫使病人把信赖感与“红包”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医德的退化。

也有人说。只要“红包”能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理由将其判定为坏的现象。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是不符合“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规则的。白求恩同志是医务人员的典范,如果他工作在今天,人们很难想象他会对收受“红包”表示赞同。

我们相信,一旦“奉献即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时,“红包”现象必将成为历史。那时,病人可能会拿着一束绽开的玫瑰花去寻访主治医生,以此来表达对医生的由衷谢意。而医生的最大快乐也莫过于分享病人重新获得健康的喜悦。

(江苏省医学伦理学会主任委员孙慕义)

不能“落井下石”

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对一个病人来说,不管患了大病还是小病,事实上是遇上了灾难。要落难之人甩“红包”,不是有“落井下石”之嫌吗?正如对灾区人民只能伸出无私援助的手一样,医生对病人是不能提出任何回报要求的。(上海市闵行八中凌一)

“送”与“要”大不一样

“送”与“要”虽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送”是自觉自愿的,是感谢救命之恩的一种方式,此乃无可指责的人之常情。而“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是有违职业道德的。一位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负责人说得好:“不管有多少理由,我们都不能违背一个最高的法则,那就是视患者为父母亲友。”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张良)

医生收入确实低

向病人索要“红包”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也应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工资收入偏低。比如我,工作了20多年,现在也不过拿200多元的工资,甚至赶不上一些刚刚工作不久的工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江苏大丰中医院主治医师刘永连)

“红包”现象合情合理合法

我认为,既然劳动力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那么医疗技术理所当然地也可以待价而沽。患者自愿出高价请自己信得过的医师诊病疗疾,医师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换取相应高的报酬,完全合情、合理、合法。只要医患之间两厢情愿,他人不必议论纷纷。

篇3:关于药品零售企业的规定等5则

在今年正式实施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一些对药品零售业的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药店分布有了宏观调控的原则。《办法》第五条规定:“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当符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要的要求,符合方便群众用药的原则。”

其次,提供专业化的药学服务应是药店服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基于这种趋势,《办法》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最后,要求药品零售业确保24小时供应。《办法》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能够配备满足当地消费者所需药品的能力,并能保证24小时供应”。

贫困艾滋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免费

卫生部、财政部下发的《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减费药物治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为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对疫情较重地区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常见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的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希望接受免、减费治疗的病人,须出具本人身份证;农村中的病人须同时出具所在村委会或乡政府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相关身份证明;城市中的病人须同时出具所在居民委员会开具的生活困难证明,并签署未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声明。

《办法》提出,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免费药物、母婴阻断的免费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费用由中央财政安排,其他地区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免费药物等费用由地方政府负担;艾滋病病人常见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药物减、免费用,以及开展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减费药物治疗的组织动员、宣传发动、药物管理、人员培训等费用由地方财政安排。卫生部负责全国艾滋病免、减费抗病毒治疗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工作。

“血头”将受更严格法律制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16部法律草案进行审议。审议中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严禁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以防止其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途径。同时增加有关条款,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以防止血液和血液制品成为传播传染病的途径,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增加相应的处罚规定。

甘肃:看病将受“消法”保护

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明确将医疗服务纳入了消法调整范围,这为当地消费者享受医疗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也使消协和律师介入医疗纠纷有了可操作性。

杭州:造假骗医保受罚

由于造假骗医保,杭州市医保参保人员汪某受到了严厉处罚,所有违规用药的费用也被全数收回,并处以他2000元的罚款。

以往处理类似的违规事件,主要是收回违规医疗费用,暂停6个月以上两年以下医保待遇享受,没有经济上的处罚。杭州市今年出台的新《医保》办法增加了新的规定,对违规行为可处500~2000元的罚款,而且上面的3种方式可以并处。

篇4:重建教师教育概念等5则

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维度

李建军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学主张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化;二是促进个人教育理论的自主构建;三是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化。而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必须:1修炼自觉的教学人格和精神气质。教师必须进行自觉的人生修养,变身体的参与为身体和精神的共同参与,增强应有的专业自信,既能投入现实的教学生活,同时又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态度,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倾向,提出并力图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重构自身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3提高教学反思的语言转化能力。教学主张是建立在教学反思基础上的。最终也只能在有效地教学反思中获得。4拥有扎根实践的“草根情怀”。要产生教学主张,不能只停留在对教育理想的热切向往中,或满足于理论的启蒙和理念的构建,还应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生活方式,触及教学生活的内在结构,思索自己的存在,为教学主张的建构与实践确立坚实的认识路线。

教育内容要“腌”到学生的心里

近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在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引发的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对学生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色”教育。所谓“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真正能渗入学生的头脑,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腌萝卜”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深刻理解内容本质,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落实到行动之中。“腌萝卜”式教育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润物无声,使教育能表里如一。

小课题研究须在“四求”上下功夫

谢建军在2009年2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要做好小课题研究,必须在“四求”上下功夫:

求实。作为基层的教师,有些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不适合缺乏研究基础的教师来做。学校管理者要把工作做实,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彻底抛弃“资料迎检情结”,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轻装上阵,使他们满载而归。

求活。研究方法要灵活。小课题研究强调个人反思,但绝不拒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可以打破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区域甚至时空界限进行研究。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教研的形式,自由组合成为研究团体。

求精。小课题研究,同样拒绝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有了一定成果不能戛然而止,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小课题研究说到底是一种行动研究,它因小而专,因专而精,因精而实。

求新。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小课题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在关注难点的时候也要注意关注热点。学习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始终立于教育潮头,才能发现并研究一些新颖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问题。

送给渴望成功的教师的十句话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2008年第9期《吉林教育》上送给广大教师十句话:

1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2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3耐力是一种智慧。

4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稳步发展中,用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采发展自己。

5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6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7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教研员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系列、创新”两个面。

8教师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一样,要托物、蓄势、开掘。

9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10教师要追求高度。一个教师在做人方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展自己。

篇5: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5则范文

许嘉璐副委员长说。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发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随后阶段教育的质量。是民族国民素质大厦的奠基工程。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开发婴幼儿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较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是在处境不利人群中消除贫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也是政府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

在人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越靠后越离人才的成品近。但是,与过去的常识相反的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恰恰不在最后,而在最初阶段!在一个人开始社会化进程的开端!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这种观念,纠正错误的认识。在学前教育百年庆典上,我曾经说过。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就是要呼吁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初期。最重要的是游戏、交往。通过游戏、交往让孩子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处理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要比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重要得多。当然,游戏、玩不是“放羊”。教师要有引导。在幼儿园大班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但即使是到小学阶段也应有过渡,低年级儿童仍然可以学玩参半;因此,学前教育法律制定的过程应该同时成为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的过程,要在法律的起草、讨论、审议等环节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幼教观念,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近期。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五年的立法工作重点。学前教育立法,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地位。明确其应承担的任务;要明确管理体制;规定需要规范的方面,如办学模式、经费投入与资金来源、教师资格与聘用等;还要明确管理主体和执法主体,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归谁管,谁来执法。现在学前教育无人管的现象非常严重。偌大一个事业,仅仅一两个人管,有的省市甚至没有专门人员,这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法要保障幼儿园教师的权利、待遇,同时还要保障教师接受培训的权利。

立法的目的是通过法律规范学前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学前教育内部的关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内涵的发展,保障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把我国从人口负担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奠基工程积极、健康、有序地发展。

(《人民日报》2007.12.21)

湖南认定民办学校是民办事业单位

湖南省民办教育工作会上传出一个重要信息: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确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是民办事业单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规定:民办学校在用地和建设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允许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工龄连续计算:民办学校为教师购买养老保险;招生与同类型、同层次的公办学校同一批次;学生在学籍管理、表彰奖励、升学、毕业生就业与户口办理、乘车(船)票价优惠、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面,都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决定》还规定,从2008年起。省政府每年在教育事业经费之外用于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将达到500万元。此前为100万元。

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指出。《决定》在全国首次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认定“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是民办事业单位”,意义重大。过去许多地方对民办学校的界定都是“民办非企业”。由“非企业”到“事业”。除了在税收、建设、教师待遇,特别是在教师养老方面有较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真正贯彻落实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真正落实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

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同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奖励经费:除省以上的统一部署外。各地、各单位不得进入民办学校进行检查;对民办学校的各种罚款一律上缴财政,并作为民办教育发展基金;民办教育的发展纳入“两项督导”,且单列指标。

(《中国教育报》2008.1.15李伦娥文)

过于强调继承的中国教育损失了什么

最近,日本京都大学对黑猩猩进行的一项记忆力测试研究被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等国外媒体报道说,一项涉及数字的记忆测试显示,黑猩猩的记忆力胜过了大学生。这条新闻经《新闻联播》播出后,恐怕妇孺皆知了。然后,我看到了评论家笑蜀由此生发开去批评中国教育的大作《把人降低为大猩猩的中国教育》(《山西晚报》2007年12月5日)。

借这则有争议的科学报道,笑蜀先生巧妙地提出了一个中国教育的真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过于强调背诵和记忆的重要性?是否正在把无数学生逼成死记硬背的“黑猩猩”?

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对前人知识遗产的记忆,这一点有目共睹、众所周知。我想,这与我们的考试制度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关。自古以来,我们这个社会推崇的大师几乎都贴有“博闻强记”的标签,这一现象是不是耐人寻味呢?

与强调记忆相应的是。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特别强调对知识与文化遗产的继承。背诵和记忆的东西都是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背诵和记忆以不走样为荣,不走样的背诵和记忆通向的是对遗产的继承、守成。

继承、守成并不是坏事,人类社会绝对需要继承、守成,正如我们的生活中绝对需要记忆。但问题是。不要让过度的背诵记忆挤压自由创造,不要让对继承的迷信妨碍了社会的新生。这涉及一个人或一个体系的时间分配比例。人的生命和精力有限,用在背诵记忆上的时间多了。必然会减少创造、创新的时间与可能。

很多研究已经显示,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多数记忆力并不超强,在他们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记忆力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如果说记忆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课题,未有定论,那么,我敢断定的是。一味强调背诵记忆、继承知识遗产的教育,走的绝对是一条死路。因为随着人类知识遗产的激增,我们有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2007.12.15刘县书文)

营造教师发展“好生态”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胡锦涛同志在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对教师的谆谆教诲。这里蕴含

着对教师的殷切期望,也切中当前教师职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中,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的动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这种职业倦怠,从内在来看,是由于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从外在来看,则是由于教师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它来自教学工作中过重的压力,来自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无限责任,以及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和扭曲的社会舆论。另外,教师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工作精力转向校外或非专业活动,也造成了对本职工作的倦怠。

在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投入的同时,创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健康运行的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应当引领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为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应当着重倡导服务文化、情意文化、效能文化、节奏文化和团队文化,使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是在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让教师切实体验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并合理规范教师管理,使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本职。同时,在改革中尊重教育规律,重视教学研究的合理周期,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的实效。使教师队伍在学习性组织中成长,实现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心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应当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北京教育》2007.11 陶西平文)

给教师一碗‘心灵鸡汤’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教育的责任,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有时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课程可能要用很多年。这些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委实是一种对智慧和心力的挑战。

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人格解体,无形中构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三大因素。当素质教育只是一个漂亮的包装,当教师的工资奖金、职称评定、先进评选无不和学生成绩挂钩,当填鸭式的教学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成为一种普遍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就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社会、学校需要为教师准备一碗“心灵鸡汤”。社会要理解教师,尊重教师,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学校除了在物质层面关心教师之外,更要在心理层面给予关注。让教师的校园生活有乐趣、有激情,在孩子们纯真的眼中重新发现自己,发现自身职业的美。学校也应为教师设置一个心理咨询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煲一碗“心灵鸡汤”。

上一篇: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下一篇:被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