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2024-04-15

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共13篇)

篇1: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xxxx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现有干警6人,35岁以下干警4人,占全庭总人数的66%。立案庭承担着立案审查,立案调解、诉讼引导,材料收转、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判后答疑,司法救助等多项审判辅助工作,是集审判业务与综合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xxxx县法院立案庭xxxx2年审查立案339件,办理诉前保全5件、立案调解175件,邀请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28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6件35人次。多次被评为院工作先进集体。

作为窗口部门,热情周到的服务,是窗口服务工作的一大特色。立案庭作为法院的窗口,注重发挥年青干警的特点,对每一位来访群众做到:“一声问候、一张凳子、一杯热水”,用热心、耐心、诚心、细心和爱心展示服务窗口法官的精神风貌和人民法院良好的形象。接待每一位当事人,青年干警们总是耐心地解答当事人的法律咨询,手把手的教当事人如何写诉状,如何写答辩状,如何委托律师等问题。在调解案件时用法理和情理打动当事人,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立案庭收到的起诉案件经常有的是被告人信息不明确,而原告又不知道被告明确信息的案件,如果按法律规定,被告人信息不明确时可以不予立案,但立案庭的青年干警们深知,有些案件当事人是无法得知被告人明确信息的。于是他们便根据原告提供的信息想办法联系公安机关,政府部门,查清被告信息,给原告人立案,使当事人深切感受到法官的温情和大爱。

加大立案调解力度,多方化解纠纷。立案的青年法官本着热情、耐心的态度,做好庭前释法、庭前调解等工作,及时解决了一批民商事纠纷。xxxx2,成功调解案件36件,促成了40多宗案件原告撤回起诉。xxxx2年中旬,一对中年夫妇一同来到法院,要求离婚,双方情绪激动,女方称男方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对她不如以前好,要求离婚。而男方称自己在做生意,和他来往的女的是生意上的伙伴,自己并没有和她有不正当的关系,自己忙于生意也是为了家里好,而妻子又这样冤枉我,所以我也要离婚。得知了这些情况,干警们决定他们要劝和两位当事人,让他们和好,因为干警们深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让一个家庭破裂。于是青年干警们便一起对两位当事人进行了劝解,但双方情绪激动,要求当场给予办理离婚手续,在这种情况下,立案庭法官首先对双方讲明了办案程序,先让双方冷静下来,去写诉状,经过法官的讲解,双方离开法院去诉状,而在这时立案干警们又联系双方的社区和家人,邀请社区和双方家人一起到法院来劝解。当双方再次来到法院时,大家一起对双方进行劝解,经过大家苦口婆心的劝慰,夫妻双和好而去。

全心全意做好信访窗口服务工作。立案庭是法院的信访窗口部门,其服务质量,直接反映法院工作作风和司法形象,更是密切法院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立案庭立足本职工作,推出了“法官导诉制度”和“接访制度”,在接待来访群众时,青年干警们耐心倾听群众心声,热心解答群众疑惑,诚心引导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化解了大量信访案件。xxxx2年处理群众来信10件。对当事人的来访,年青干警们认真研究案情,找准法律,并分头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同时主动与地方党委、人大、政法委沟通,争取各部门配合和支持,使一件件来信案件来访案件得到了圆满的处理。

“我为青春添光彩,我为法院献青春”,朝气蓬勃的xxxx县人民法院立案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火热青春,谱写灿烂人生,努力成为全县一面鲜红的旗帜,排头兵。不断学习和借鉴其它单位、其它部门的创建经验,立足岗位,永争一流,用青春的誓言,扎实的行动,为法院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努力在跨越式的发展中书写青年文明号的华章。

篇2: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市碑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成立于1999年3月。立案庭现承担着立案审查、简易案件快速裁判、诉前保全、支付令、公示催告等审判职能及审判流程、审限管理,上诉、发还案件的登记、移转,法律服务、便民咨询等多项审判辅助职能工作,是集审判业务与综合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全庭现有干警7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

历,其中党员6人。

该庭连续多次被评为院工作先进单位和党风廉政先进集体;连年被市中级法院评为“文明立案窗口单位”;多次被中共碑林区委、区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同时涌现出“优秀法官”、“优秀调解法官”、“党风廉政先进”、“十杰法官”等先进个人。

近年来,该庭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以创建文明模范立案窗口活动为契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深化司法为民举措,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专项教育整顿活动以及“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主题活动为动力,积极投入到碑林法院开展的“阳光审判”168工程中,开拓思路、改进作风、提升形象、争创一流,成为我市基层法院公正、廉洁、文明、高效地立案窗口的突出代表。

“阳光立案”——便民惠民举措得民心

碑林法院的“阳光立案”,立足便民惠民措施,切实提高了为民司法的实效。我院设立了立案接待大厅,建立了诉讼指导制度,专设导诉员,接待来访,指导诉讼,为书写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代写诉状;免费提供空白诉状样本、《诉讼指导书》、《诉讼风险告知书》及不同类别案件的举证指导书等。在这里可以看到为当事人设置的桌椅,配备了老花镜、笔墨、桶装纯净水,设立了24小时咨询电话,提供有复印、打字、银行专人专柜的服务。为方便群众立案,立案大厅实行“柜台式”办公。按照案件类型分别设置立案审查窗口、收费窗口和案件查询、咨询窗口,实行立案流水作业一条龙全程服务,当事人在立案大厅能一次性把所有的手续全部办好。为方便群众立案,立案大厅实行“朝九晚五”工作制,同时实行邮寄立案、上门立案、电话预约立案等灵活快捷地立案方式,并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实行了假日立案,全年无休息日,保证符合立案条件的纠纷都能得到及时受理。

多年来,该庭注重实施司法的人文关怀,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经济困难地当事人依法缓、减、免诉讼费,保障人民群众打得起官司。对弱势群体的案件,尤其是涉及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以及赡养费、抚养费、医疗费用等严重影响生活的案件,他们实行优先为那些让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困难地群众打得起官司,构筑诉讼无障碍的绿色通道。据统计,仅1月至7月,该庭就办理诉讼费减、缓、免交案件368件,减免缓诉讼费达409万余元。

“阳光立案”——立案审查工作规范高效

立案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立案工作机制,使立案工作规范有序,优质高效。近几年他们所受理案件的数量连年攀高,一直占据全省法院前列。今年受案尤为突出,截止目前已审查受理各类案件近5000件,比去年大幅上升。在人少案多的压力下,为确保立案质量,提高立案效率,该庭推出了有效地立案工作改革制度。

(一)坚持依法立案,发挥立案工作的“窗口和关口”作用。对法律关系明确,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由窗口立案审查人员当即审查、当即立案,使90%的案件从起诉材料审查、决定立案到核费、缴费在十分钟内快速高效完成;对新型疑难案件实行合议制,发挥集体智慧,并依法在7日审查期限内完成审查工作,确保了立案质量,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政治敏感性强的案件以及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则坚持立案前的预先请示汇报制度和立案后风险案件预告制度并形成沟通协调机制,避免立案不当引起法院工作的被动,同时有效防范了风险案件矛盾的激化。

(二)畅通诉讼绿色通道,提高立案效率。为了便利当事人诉讼,设立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外地人立案专门窗口,该庭要求为他们在受理案件时做到“四快”,即快审查、快立案、快送达、快移送。陈某是外地一医药公司经理,因经济纠纷要到该庭立案。因是外地人,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地方。没想到该庭法官热情地接待了他,迅速审查了起诉材料,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当即办理了相关手续。从走进法院大门到拿上立案收费票据,整个过程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这一个小时,竟使陈某感动不已,他随后投书《陕西日报》,称“没想到碑林区法院办事效率这么高,对一个外地人态度这么热情……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它在保证审查质量的情况下为外地人快速办理,减少了诉讼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立案成本,它也折射出‘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宗旨和‘立法为公’的真正内涵,希望更多的司法机关能像碑林区人民法院一样,办事高效、亲民、务实,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阳光立案”——立案信访工作“热情接待,重在解决”

篇3:浅论法院立案难的原因及对策

一、立案难的表现及原因

立案作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法院发挥定分止争作用的第一个环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非常遗憾的是,法院在案件立案过程中存在“生、冷、硬、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诉讼权利。

立案难的表现及其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因管辖问题推诿而不予立案,其 主因是法院案件众多,负担沉重。

此类问题在法院民事案件立案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和纠纷出现较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增强,在出现纠纷时,人民群众选择通过法院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这使得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各种案件的立案量剧增,法院不堪重负。因此,在案件立案时,法院能推则推,使得当事人无所适从。比如民事案件中的合同纠纷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此类案件可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之一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些法院就以被告住所地不在该法院管辖范围、不方便送达和执行为由而不予立案,要求当事人转到被告住所地法院立案。

2.因送达问题而不予立案,其主因 是法院过多考虑自身困难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活跃,人口流动性强,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换频繁。立案后,法院难以向当事人送达诉讼材料和裁判文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有些案件的被告人刻意躲避不应诉,如借贷纠纷被告人为逃避债务避而不见等, 使得法院在送达问题上的确有困难。这并不能成为法院不予立案的理由。实际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在送达问题上考虑是比较周全的,除了直接送达之外,还规定了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方式,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采用公告送达。

3.因当事人诉讼请求不明或不准确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在立案环节就引入了实质审查, 害怕立案以后出现问题、承担责任。

应当说相当一部分案件的当事人是在本人欠缺法律知识又未请律师帮助的情况下到法院起诉的。因此,当事人表达诉讼请求不合理、不明确或不准确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此情形下, 立案庭的法官可以建议当事人去找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代书起诉状,或者给当事人予以耐心的释明指导。如果当事人仍然坚持起诉,法院就应当予以立案,待审判庭的法官再予以释明和处理为妥,因为当事人在开庭审理阶段仍然有权利、有机会变更自己的诉讼请求并使之合理合法。

4.因诉讼标的难以执行而不予立 案, 其主因是法院和法官以自身政绩为重,害怕因执行不能而影响执行结案率。

立案庭的法官在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当事人即使胜诉也很难执行,往往会建议当事人不起诉,有的甚至要求当事人提供被告具备履行能力的材料再立案。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被告具备履行能力的材料, 立案庭的法官往往就会拒绝立案。

5.因群体性案件风险而不予立案 , 其主因是法院担心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而承担责任,影响自身政绩。

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当然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了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 有些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就是职能分工的一种表现, 比如土地所有权不明的确权纠纷就是由行政机关予以处理的。但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群体性纠纷是一种客观存在,回避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只有直面矛盾才能够最终解决矛盾。司法救济作为人民群众权利救济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很多法院对于土地承包、劳动争议、国企改制、村组织侵犯村民合法权利、拆迁征地补偿等民事案件几乎都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一推了之。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立案难有时是可以理解的。但让人民群众不能理解的是,法院在不给当事人立案时往往公然违法,根本不下不予立案的裁定书,只是口头通知或者电话通知或者将材料递还当事人了事。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的权利。

二、解决立案难问题的对策

立案难,既有外部原因,又有法院自身的问题。法院系统应当不等不靠,回应社会关切,关心群众疾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通过改进自身工作逐步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在此主要就法院系统内部如何解决立案难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1.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法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司法为民,自觉维护司法权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每一个方面都内涵丰富,值得每一个法官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更关键的是在日常工作和司法实践中努力践行。假如每一个法院、每一个法官都能着眼于大局,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 真正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就不会时刻只考虑自己的困难、得失。无论如何,解决立案难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2.改革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 立和完善符合司法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

毋庸置疑,案件立案难的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法院系统现存的一些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所致。法院系统目标考核中的有关指标的设定不合理性因素, 导致立案法官在立案审查的过程中过多考虑了不应当考虑的因素, 立案中甚至出现了审查不应属于立案审查的问题,使得立案越发困难。比如信访评估机制就导致某些法院对一些可能有上访苗头且通过诉讼途径不能较好化解矛盾的案件、可立可不立的案件,未予立案。

3.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尽可能将更 多更好的资源向审判一线倾斜。

据统计,我国法院系统现有法官已达20万人。应当说法官数量不少,但由于处于审判一线的法官数量有限,法官尤其是基层法院的法官负担沉重,疲于奔命。据报道,一些基层法院的法官一年审理的案件竟然高达三、四百件。因此,应当将更多的资深法官配置到审判岗位并提高他们的待遇。

4.重视立案法官的配置,加强对立 案法官的培训培养工作,努力提高立案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学修养和业务水平。

立案庭作为法院的“为民司法之窗,文明司法之窗,和谐司法之窗”,既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与诉讼、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又是人民法院了解社情民意、服务涉诉群众、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法院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法官配置到立案庭并加强对立案法官的培训培养工作。立案法官自身要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政治修养、法学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5.增强立案法官的程序意识,严 格依法办事,合理合法地疏导群众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明确规定 ,法院在对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时,起诉只要达到以下4个条件,法院就应当予以立案: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 可以提起上诉。但很多法院在立案时的做法多是实质审查, 把很多法院自认为不应当立案的民事案件挡在了法院门外。

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本应是遵纪守法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法院对于不予立案的民事案件根本不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发“裁定书”告知不予受理,而是发个通知,乃至口头通知。这种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只有让人民群众有说理的渠道和途径才能合理合法地疏导群众诉求。

6.完善关于立案的法律规定,增加 对立案违法行为的惩处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

法律关于立案的规定多数比较原则和宏观, 欠缺具体操作性。再加上地方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的冲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使得法院在立案时有时候难以把握。甚至有的法院对一些不予立案的案件,根本连什么规定都没有,只是按照上级法院规定的所谓精神办理。比如,现在很多法院拒绝受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这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但是,由于立案的法律规定中欠缺惩处此类违法行为的明确规定,因此,法院公然违法大行其道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其后果是人民群众深受其害。人民群众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或者信访,长此以往,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干群矛盾,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篇4:崂山法院:鼎力塑造先进司法文化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塑造公正司法形象

2006年8月,崂山法院正式启用新的审判综合大楼。按照现代法院模式设计,把办公区与审判区、生活区功能分开,避免了法官与当事人的庭前接触,保障了司法中立。2008年11月,崂山法院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便民诉讼中心,并开发了便民诉讼管理系统,使当事人的诉求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办案人,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崂山法院还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中心和法院网站,开发了信息化综合管理、电子档案、远程立案等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办公”、“网络化审判”、“智能化监控”的现代法院管理模式。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形成规范管理体系

近年来,崂山法院在青岛市基层法院中率先实行执行风险告知制度、“假日法庭”制度、“阳光鉴定”制度等等,这些先进举措的推出,正是崂山法院制度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崂山法院还在山东省基层法院率先实行和坚持了对管缓免犯罪分子的帮教制度,定期组织种植“自新林”,受到了来华考察的澳大利亚人权与机会委员会成员的高度评价;启动拍卖机构电脑摇号抽取程序,确保了委托拍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电子签章系统,将案件的审核签发纳入网络化管理,规范了印章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司法公正。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树立公正司法权威

崂山法院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审判实际开展了“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树公信形象”、“创新提速齐并进,质量效率双争先”等主题活动,激发了干警献身法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重视提升干警的司法能力和水平,将每年三月定为理论调研月,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学研讨活动,活跃了理论调研气氛;扩建标准化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为干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努力实现司法的亲民、便民、利民,崂山法院先后设立了假日法庭、便民调裁处、涉军法庭、老年维权法庭、少年审判合议庭。2005年成立了法官宣讲团,先后为干部群众讲授法律课和开展法律咨询70余场次,3万余人受到了法律教育。崂山法院还选取典型案例,到社区现场开庭,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崂山法院成立法官艺术团,每年举行迎新春联欢会,在区市政法系统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建立健身中心,成立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丰富了干警的业余生活。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现代司法精神

崂山法院以确立“精致审判、高效执行”服务品牌为核心,创立完善的机关文化体系,设计了品牌标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崂山法院文化。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审判实践中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司法,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司法理念,深化调解出和谐、调解优先和和谐司法的审判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公正裁判。自2004年起,崂山法院每月坚持评选办案明星,大张旗鼓的宣传先进;每年评选办案能手、调解能手、执行能手、优秀书记员等,涌现出一批先模人物。

崂山法院坚持从严治院,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教育广大干警以清廉公正高效树立司法权威,以严格文明和谐提高司法公信力,10年来全院没有发生一起严重违法违纪事件。

崂山法院开拓法院精神文化建设新平台:创办《崂山审判》报,建立法院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法院文化氛围;编写《司法之翼》大型画册,建立院史室,全面展示建院十五年来法院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激励全院干警拼搏进取。

崂山法院培养干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自2003年以来,全院干警为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病残儿童、慈善基金、生病干警家属累计捐款19多万元,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8万余元。在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水域受到浒苔侵袭时,全院开展“我为奥运做贡献”党员主题日活动,2次组织党员干警打捞浒苔20多吨,保证了奥帆赛的顺利举行。

篇5: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典型材料

为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05年被鞍山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同志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十年,共审理案件1800余件,数量多、质量好,特别是公正、圆满处理多起大案、要案,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她曾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一外地民工在打工时坠楼身亡。当时尸体未火化,死者怀孕六个多月的妻子和家属以及外地民工几十人聚集在法院门口要求要个说法。此案涉及法律关系复杂,情况又紧急,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院领导决定由**审理此案。她根据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详细翻阅卷宗,理清法律关系,抓住案件突破口,充分运用审判技巧、艺术。先找家属和民工谈话,进行安慰和法律宣传,又帮助死者家属联系住处,然后找到几个被告人晓以利害关系,经过十几次的反复工作,终于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死者家属拿到赔偿金。一起一触即发的矛盾经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化解了。当事人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给她送了一面锦旗,看到他们怒气冲冲来诉讼,带着满意回家乡,**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000年**担任立案庭庭长。她带领全庭同志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强化了立案窗口的文明建设,五年来接待当事人近20000人,收各类案件12000件,收案差错率为零。来院诉讼的当事人对立案窗口的文明服务表示满意,扭转了立案难的局面。为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她勇于创新,探索审判流程管理新机制,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力争每件案件准备到位,大力推进微机分案,加大审判跟踪和流程管理力度,杜绝超审限现象。完善速裁合议庭的职能,五年来速裁合议庭审结1500件案件,体现了快立、快审,方便当事人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

篇6:法院立案所需材料细则

第一就是起诉 状,视被告的数量准备的份数不同,比如被告有两个,就准备三份,一份给法院,两外两份由法院转送达给被告。起诉 状内容主要包括原告和被告的详细信息,案由,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第二是证据目录和证据。根据证据制作证据目录,证据目录和证据的份数和起诉 状一样,视被告的数量而定。证据目录主要内容包括编号、证据名称、种类、状态、页数页号、证明对象。种类指的是书证还是物证或者其他证据种类,状态指的是复印件还是原件,证明对象指的是要证明什么内容。一般来说立案交给法院的证据都 是复印件,原件等到庭审的质证环节再当庭提交,法院不会保留证据原件。

第三是原告的身份证明,如果是自然人需要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如果是

法人的话,需要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红章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 第四,如果原告委托了律师代为诉讼,那么律师还要提交授权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所函。

篇7:立案庭庭长调解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牟云波同志自1985年进入西区人民法院工作,2002年担任立案庭庭长,现任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立案调解中心副主任。多年来奋战在立案接访工作的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曾多次被评为信访先进个人、政法先进个人。他立足本职,甘于奉献,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所领导的立案庭多次被评为政法工作、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干工作尽职尽责,时刻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这是牟云波同志到法院工作之初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法院工作的二十五年中,他一直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着。自“大调解”工作开展以来,他认真按照调解原则特别是“大调解”工作体系的要求,转变“孤立办案、机械办案、就案办案”思想,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加大调解力度,把做好调解工作作为评判自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解民忧、解民困,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司法为民作为基本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调解渠道,综合考虑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辖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始终是牟云波同志最大的心愿。

篇8: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勇于创新, 积极作为, 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 今年2月被评为2014年度天津市“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单位”。

为便于群众进行诉讼, 最大限度缩短时间, 提高效率, 立案二庭建立了集立案、应诉、审理、调解、裁判为一体的速裁机制, 专门负责没有争议或虽有争议但法律关系明确案件的审理, 简案速办、繁案精办、简化程序、强化调解, 有效地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在联合调解工作中, 立案二庭作为东丽区法院与其他部门组建的联合调解机构的联络和执行部门, 选派优秀的审判人员组成调解团队, 让调解功能不仅仅发挥在法庭上, 更多的是在开庭前让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 为案件审理打下良好基础。在信访维稳工作中, 立案二庭时刻树立“群众信访无小事”的理念, 要求每一次接待做到“来有记录、走有答复”, 对每一位上访人提出的困难和问题, 都要耐心听取、细心解释, 努力把道理讲明讲透, 把法律工作和化解矛盾的疏导工作做到位。去年以来, 立案二庭共化解来访257人次, 集中妥善解决了一批积案。在诉讼服务工作中, 具有诉讼引导、联络法官、法律咨询、判后答疑等服务职能的诉讼服务中心的成立, 很好地满足了群众对法律咨询、案件查询、信访投诉等各项司法需求。

篇9:立案登记制能否改变“立案难”

与许多涉及司法改革的文件不同,这份2000余字的《意见》并非简单地以最高法名义对外发布,而是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规格很高。

在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蒋勇看来,《意见》之所以被推到这个高度,一方面是高层担心改革执行不到位、阳奉阴违;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意识到了法院工作的难题绝不仅仅源自法院本身”,仅凭法院系统内部发文恐不足以推动改革进行。

权衡“立”弊

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前,法院的惯常做法是立案审查。高法的一位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立案审查时,法院要先对当事人的诉讼要件进行审查,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受理。而审查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

除去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外,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律术语,往往耗费法院的大量精力。“比如,原告、被告是不是适格,案件是否属于法院管辖、是否属于接收材料的法院管辖,案件是否属于一事不再理、是否超过了起诉期限,民事案件是不是订立了仲裁协议……这些都要审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做出了接收起诉状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的规定,“但想把这些内容都搞清楚,有时7天之内确实无法完成。”

与此同时,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审查”,也在无声无息地进行。“有些涉及人数众多的案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有些案子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只靠法律、不靠政策很难解决;在一些案件里,实体法律还不健全,法院的审理、裁判很有难度,”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说,对于这些略显敏感的案件是否可以受理,有时法院自己也拿不准,要多方权衡、左思右想。

此外,在地方政府仍然把控法院人财物的现实环境下,行政诉讼中类似的“敏感”地带会比民事诉讼更加宽泛。“从法院的角度考虑,与其在审判过程中骑虎难下,还不如干脆关起门来,拒绝受理立案。”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如一些涉及征地拆迁的案子,就这样被挡在了法院门外。

而在一些涉及大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案件里,对受害人的救济很可能通过地方、甚至中央的政策统一实现。王锡锌说:“如果法院先行做出的判决与政府后来出台的政策相悖,就会让司法陷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所以针对这些案件,法院立案时也会格外谨慎。

多年以来,法律之外的利益考量,让法院在“立”与“不立”间纠结万分。更多的时候,“不立”成为行政诉讼的最终命运。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2003年至2012年,全国法院一审案件数量从514万件上升到753万件,增加了200余万件,但行政案件数量的增幅还不到5万件,至2012年时也只有13万余件。十年间,行政诉讼案件所占比例一直在1.7%到1.8%附近徘徊。而据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订时权威部门透露的信息,中国每年涉及行政争议的信访案件高达400万件至600万件,数量远超十余万件的行政诉讼。

“其实这就像问题出现时,大家是进门谈还是站在门口谈。”张卫平说,如果要保障公民诉权,法院就应该把人请进去;但很多时候司法制度、司法权威在这方面受到限制,“所以法院还是希望人们别进屋,就站在门口谈。”

废止“土政策”

然而,《意见》的出台,即将终结这样的局面。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认为,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审查环节得以简化,案件一旦在法院登记就意味着获得受理。解志勇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法院立案时回旋的空间和时间。”

与此同时,《意见》多次强调了法院对起诉情况的书面记录和书面答复。比如,接收诉状后,法院须出具书面凭证;即便决定不予立案,也须向当事人出具书面文件。如果当事人的起诉、申请等不符合形式要求,法院要“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如果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法院要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当事人坚持起诉、自诉的,法院须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经补正仍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也要做出相应裁决。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得不到不予立案的明确答复。”王亚新说,法院经常采取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的“三不政策”。而《意见》多次强调书面凭证,就是要让起诉行为、不予立案决定在法律层面留下痕迹,以便当事人今后寻求救济。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到“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设定受理条件,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土政策”。而这些“土政策”的目标,正是将法院不敢受理、不愿受理的案件挡在门外。

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审查环节得以简化,案件一旦在法院登记就意味着获得受理。图/

2004年12月,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曾下发《关于审理采矿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对涉及采矿权纠纷的案件暂缓立案、暂缓审理、暂缓执行。2005年1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也下发了《关于当前审理煤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写道“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引起的各种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有些地方法院以推动纠纷多样化解决为借口,一次次要求民事案件当事人先调解再起诉。等到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法院的窗口式调解一串程序走下来,案子已经被拖延了三五个月。

在行政诉讼中,业务庭与立案庭间相互推诿,也是拖延、阻碍立案的另一种“土办法”。据解志勇介绍,约10年前,有些省份将行政诉讼的立案工作分出立案庭,转交行政庭单独处理。最高法发现问题后,重新强调所有案件须由立案庭统一负责。“但在转换过程中,一些法院的立案庭推托工作尚未交接完毕,行政庭又说自己不再行使立案职能,很多原告就这样被踢来踢去,无法立案。”解志勇说。

然而5月1日后,曾经的托辞都不再是法院不立案的理由。《意见》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四种不予立案的情形,在案由方面,仅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案件,才不予登记立案。解志勇认为,这几种情形非常明确、指向性很强,“所以它很难被扩大解释成一个‘筐,把那些法院不愿受理的案件囊括进来。”

王亚新表示,这些规定与诉讼法中的条文含义基本相同,原是法院立案时的应有之义。“如今只是这些内容重新整合、大力强调,就是为了督促法院严格依法办事。”

敢立还要敢审

尽管如此,对于立案登记后能否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多位受访学者均表示尚待观察。

一位法学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意见》中的“登记”与“立案”究竟是否同一概念,法院的解释空间很大。尤其是在重大疑难案件、政治敏感案件中,法院对诉状进行形式审查时,依然掌握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立案登记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尚属未知。

清华大学的张卫平认为,要想真正根治立案难,修改诉讼法、降低法定起诉条件比立案登记更为重要。“其实原告只要说清谁是被告、什么是诉讼请求,这就够了。”张卫平说,只要满足了上述两点,法院就应当立案。对起诉的“不予受理”,张卫平认为应该取消,“如果出现当事人不适格、超过诉讼时效等问题,民事、行政等业务庭驳回起诉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法院的立案门槛大幅降低,“驳回起诉”很有可能成为司法道路上的下一个“拦路虎”。对此,王锡锌表示,驳回起诉并不代表法院是在拒绝裁判,“因为驳回起诉本身已经是司法权进行的一种裁判,而且当事人可以针对驳回起诉裁定进行上诉”。不过,鉴于立案登记后可能出现的案件基数上涨、受理门槛降低,届时法院驳回起诉的数量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也是正常现象。

据专家分析,与民事案件相比,立案登记后行政案件的增长比例将会更高。解志勇预计,三五年内,中国的行政诉讼数量很可能从目前的十四五万件增长到四五十万件。在这个爆炸式增长的过程中,势单力薄的司法机关如何面对强势政府,成为中国司法改革将要面对的另一重考验。在王锡锌看来,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压力属于司法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并不取决于案件数量的多少。要想消除这种法院外部行政化影响,仅靠立案登记远远不够。

多位受访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立案登记制在不同法院的实施效果可能大为不同,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方的政治和司法生态。王锡锌说,“立案登记也好、司法改革也罢,很多问题不是法院单方可以解决的,很多时候还要看地方的主要领导是不是以法治思维办事。”

篇10:中级法院立案庭实习日记

我实习的地点在我们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爸爸妈妈的一个好朋友刚好是庭长,所以第一星期的星期一我就被他带着在法院个个办公室转了一圈,并熟悉了一下工作流程。一开始的印象中,好像法官们少有和蔼可亲模样的人,都是严肃安静的样子。相熟的庭长叔叔每介绍一个,我就打一下招呼,他们最多只是点点头,不见一丝笑颜,搞得我心里丝丝发凉,暗叫:“天啊,剩下这一个多月我怎么混啊。”

相对于其他庭程式化的流程,立案庭的工作倒是复杂和热闹得多。因为是中级人民法院,少有一审案件能在此开庭受理。所以多是下级基层法院一审之后的上诉案件和当事人申诉或者上级法院交办的再审案件。立案庭人员的工作就是过全部这些案件,然后决定是否受理再审,再分派到相应的民事或刑事庭处理。所以,就好像过筛子一样,十件案子一般只有一件会进入审判程序。

当然,我说的热闹的远不是这种书面的审查过程,而是当事人的来访。我的办公室被安排在立案庭的接待室旁边,庭长叔叔特意给我搬来了一套桌椅,同办公室的两个法官,一个负责民事的案件,一个负责案卷的上传下调。所以,来访的民众经常会找到这里来。

那真是一幅活生生的人生百态图,有哭诉的,有撒泼的,有站在法院大门口骂街的,有神经质的叨叨不休的,有全完不懂法律却坚称自己没犯法的,有抓住别人一点点小错非要狮子大开口要价一百多万的,有把法院看成衙门把法官看成青天大老爷的,也有认为自己是老子法官都是孙子一旦不如他意就扬言要进京上访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短短几天我看到了也学到了很多以前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法律之外却又和法律息息相关的东西。并且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印象,那些法官们脾气真是太好了,完全不是我之前想的冷酷的样子。也许不苟言笑的模样只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吧。

因为有庭长叔叔提前的关照,立案庭的法官们都有意识地让我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作,比如查阅案卷并写审理报告,做听证笔录,亲自接待当事人并给他们解释疑惑分析症结,参加法官们的合议会并对合议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能让我接触到真真正正的真实案件,也能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思路和考虑,这是与以前考试的时候那些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案例分析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和解释,每一句话一个字都要仔细推敲,每一件证据去留都要考虑关联和矛盾。尤其,那些一审二审再审再再审,当事人不纠缠到天荒地老誓不罢休的案子,光是案卷就有一尺高,每次我看完分析并写审查报告之后,整个人就像打了一场仗一样虚脱。

篇11:法院立案庭实习报告

2、旁听案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法律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仲裁等非诉程序纠纷解决机构较少,导致民一庭的案件相对较多,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有充足的案件旁听。以前在学校我参加过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刑事案件很注重程序,法庭审理严肃。但在这里,旁听民事审判后感觉庭审比较随便,气氛比较缓和,有些程序性问题也省略了。通过旁听案件,我对民事审判的特点和程序有了详细的了解,认识到民事案件的审理关键在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刑事案件着重体现国家强制力惩罚犯罪不同,民事案件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让双方当事人实现共赢而又不失法律的尊严,这一点对法官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这个素质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知识要渊博,更要求法官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3、书写法律文书。

在实习的6周中,帮助庭长草拟了7份民事判决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判决书的基本格式是首部、事实、理由、判决结果、尾部。首部写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然后是原告诉称,写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再写“被告辨称”,其内容是被告的抗辩理由和事实。然后是“经审理查明”部分,写法院对证据的采纳和不予采纳的理由及认定的事实。此后是本院认为,写明判决的理由和所依据的法律,最后写判决结果。我写完第一个判决后交给庭长,他对我写的判决书做了很多修改。他说:“你前边写的还可以,但在‘经审理查明’一部分存在问题较多,措辞不够严谨,用语欠规范,陈述过于简单,逻辑有失严密,说服力不足。”的确。

篇12:法院立案庭实习报告

业:法学 姓

名:文洁 学

号:09011180 指导教师:

间:2011-11-25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实习报告

2011年5月9日至2011年6月9日,根据教学计划和法律专业的特点,法学院法学系组织我们09级法学的学生到法院这一司法实践部门进行了一次短期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活动是教学计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检验我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环节。

一、实习的目

通过实习,让我们全面了解法院实施法律的情况;通过实习,培养我们初步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虚心接受法学实务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诚心学习法学实务工作者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法律素质和法学修养。

二、实习概况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二十几位同学到了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进行实习。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分配到了立案庭实习。在实习中,洪山区人民法院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和帮助,也给予了我们较高的评价:虚心学习,认真工作,专业扎实,理论功底好,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次的实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法院是一个处理纠纷,处理矛盾,给当事人公平、公正的结果的地方,而法院对外的第一个窗口就是立案庭。洪山区人民法院有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和行政庭、政治处、审监庭、执行庭等几个重要的部门,我们的实习是由政治处进行安排的。这次带我的指导老师是立案庭的法官贾老师,是一个既漂亮又很亲切的人,很感激她在我短短的实习期间教会了我那么多东西。

三、实习过程

立案庭的工作是十分繁多的,每天到立案庭立案的当事人很多,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员,有企业、律师,也有教师、工人、老人等。这些当事人有文明的,也有蛮不讲理的,立案庭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经常要与他们进行说理和劝解,而不是简单的审核是否符合立案条件这么简单。立案庭还为那些不懂法律程序或是不懂得怎么写起诉书、不会写字的当事人提供方便,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用法院专门的起诉书范本进行填写。立案庭还有一个信访接待室,负责法律咨询、非诉信访的处理、诉前调处纠纷及日常信访接待中的解释、息访工作。法院信访工作是密切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渠道,是切实保障公民的信访申诉权利的重要窗口。信访接待室是很重要的,事情也特别的多,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法院工作的很多方面,是当事人充分行使其诉讼权利的行为,有利于法院的改进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使当事人得到合法合理的处理。立案庭立案后还要对案件进行分类和开庭排期,通知被告和相关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最后再送到审判庭。可以说立案庭是法院工作的第一关,是法院工作的开始,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在潜意识里认为,立案庭的工作十分简单,因为在立案阶段对相关材料都是程序性的审查,不具体涉及实体的问题,只要符合立案的四个条件即可,一个案件就完成了立案工作。但在立案庭实习的这段时间,发现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份同样需要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素养的部门,做好这份工作需要耐心、细心、热心。立案对于法院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只有第一步走好,接下来业务庭室具体审理案件就能把握大方向,而且在立案阶段把相关的材料审查清楚,能够大大提高审判效率,把好了第一道关,减轻了诉累,当事人就不需要在后来的程序中走弯路。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发现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每个案件需要提供一些怎样的基本证据才能达到立案的条件。例如,离婚纠纷案件,在立案时,需要询问当事人是第几次起诉离婚,以查明当事人是否有诉权。在立案阶段如果是女方起诉,还需要提供妇检证明。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结婚证原件,就需要当事人到当地民政局调取结婚登记存根作为证明,或经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出具的证明;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需要提供当事人所在村组的征收补偿分配方案和相应的分配表。这些知识在理论学习阶段我都未曾接触过,只能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和摸索,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开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立案庭工作,怎么与当事人打交道,做到和谐诉讼,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达到的。在工作中需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立案庭作为当事人接触法院、了解法院的第一道窗口,展现的是法院的整体形象。每天在立案庭需要接待好几十位的当事人,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处理好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遇到法律知识有限的当事人,需要思考怎样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让当事人明晰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时担心当事人不明白,就要求当事人把这层意思复述一遍,把相关解释工作做到位。遇到比较固执的当事人,需要耐心的做出说明解释,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当事人找到合理的救济途径。在立案过程中,有时存在当事人不亲自来立案,只有诉讼代理人代为立案的情况,这时我们坚持当事人必须到场的工作原则,对于年老体弱者,会综合相关因素,以电话联系的方式核实相关信息,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对于不理解的当事人,我们需要一一讲明当事人到场的必要性以及不到场的法律后果,让当事人知晓这一利害关系。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当事人,我们会建议当事人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司法救济,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合理及时地保护。

四、实习成果

专业实习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协助司法人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事务,是跟着指导老师学习司法经验和了解、掌握案件处理方法和程序的过程,专业实习是一种课堂内外的学习。在近一个月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课堂内外学不到的东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习成果。

(一)了解了大部分法院的部门和工作程序

法院一般都设置有立案庭、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和行政庭、政治处、审监庭、执行庭等几个重要的部门。政治处主要负责法院内部的事务,我们这次的实习就是由政治处负责接待和安排的。行政庭的工作不像其他审判庭那么多事务,多数时候都是很清闲的,而审监庭是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的部门。执行庭是审判工作的最后环节,是当事人在判决后因为对方不履行判决的义务而有权向法院请求强制执行的一项权利,是当事人实现权利的保障。

民事审判庭又分为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以及民事审判第三庭。民一庭主要处理的是离婚纠纷、离婚后财产分割纠纷、遗嘱继承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的案件。民二庭主要处理的是医疗事故方面的案件,民三庭主要处理人身损害赔偿和交通肇事的案件。

刑庭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虽然洪山区人民法院是基层人民法院,但是刑庭的工作却是很多的。即使案子都相对简单一些,但简单并不代表案子不重要,每一个案子对于与案子有关的当事人都是很重要的。我在实习期间到刑庭去旁听过,与民庭有较大的区别,更严肃和谨慎。

(二)检验了我的法学知识,也提高和培养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审判要运用到得理论知识比执行组多点,案件都要深思熟虑,复杂重大案件还要反复评议才能做决定,可能作出的决定很简单,可是过程确着实让审判员们花不少功夫。立案虽看着简单,也是比较累人的,当事人比较多,要告诉当事人怎么填,需要看材料是否齐全,是否是该法庭管辖范围,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错。感觉这次实习不但给我一个锻炼机会,也让我做了回实践者,但也明白在学校做一个学生与出去做个实践者,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有些距离是无法用知识弥补的,需要去用心体会,如何做一个好的实践者,现在成为我面前一个难关,以前没怎么意识到,但现在却强烈感到我们还要继续锻炼,从理论到实践,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体会到法律工作者和当事人都应该让多方对自己信任,而且普法也落在我们法律人员身上,法官更是承载着一种正义,若是当事人不信任法官,势必降低法律威信,所以我也应该学着朝这方面去努力。

(三)实习让我对民事调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很有调解经验的杨法官说要做好调解工作法官要具备三种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调解工作的主持者应该是通晓法律知识、有法学素养、有一定的威望、说话有分量的人。调解员本身的人格魅力能使当事人对其产生信任感。二是智慧的力量,调解员要思维敏捷,处理事务的方法多样,反应能力迅速。拥有这样的智慧才能对矛盾作出反应,才能抓住矛盾的中心,帮当事人找出解决的途径。三是情感的力量,法官被要求在审判中不要带个人的感情色彩,在调解中要公正、公平。但是这并不是说调解者就应该板着一张脸,很严肃的对待当事人,或是对矛盾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并不能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大家都是人,都有感情,因而应该以情动人,试着去了解当事人的感情,以情动人,才能解决好矛盾。

调解工作在庭前、庭中、庭后都可以进行,有很多的案件在开庭以前就调解结束了,在开庭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有和好或将矛盾解决的可能,也会当庭进行调解,庭后调解的也有。在进行调解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激化,防止纠纷的恶化。调解应该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前提下进行。当事人有时会情绪激动语气十分恶劣,法官们要好好的劝解他们,要很有耐心和耐性。看着法官们辛苦的调解,我真的是又佩服又惭愧,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的。

(四)增强了我的综合素质

在立案庭的实习过程中,经常有当事人过来要求立案,也经常有电话打进来进行咨询案件的情况,我时常会接接电话,帮法官接待一下当事人。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在处理和这些人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对人待物的能力。而处理文书、整理卷宗和参加庭审等,提高了我书写的能力,锻炼了口才,也让自己更加谨慎、细致,严谨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通过实习,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去法院实习之前,由于几乎没有接触过法院,法院在我眼中是很神秘的地方。既有正义又时常有舆论认为法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院是花钱的当事人的话筒,法院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我在法院实习期间看见的是法官们认真办案的情形,以及他们为当事人尽心尽力办事,虽然偶尔有人说法官因为当事人一方是其同学而故意刁难另一方当事人,不过我想决大部分的法官还是比较遵守法官的职业道德的。

五、实习体会

(一)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两年的法学学习在这次的实习中并不能让我们实践起来很快,法学的教育主要培养了我们的理论素质,但是对我们的实际动手解决事情能力的培养则比较不够,虽然有模拟法庭、有法律文书写作课,但是与实际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接触的案例也较少,对现实涉足太少,把现实看得太简单,处理问题有些任性,也缺乏必要的法学人格培养,做事情不够稳重。

(二)实习本身存在的问题

实习的时间短了一些,实习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我们要用一些时间去适应这个新环境,一个月的实习只是让我们刚刚熟悉了这里,熟悉了一些程序上的情况,对于实体方面则只有很肤浅的认识,跟老师的学习还没有深入,还没有达到自己能处理一些很简单的案子的地步和独立处理案子的程度。我在实习过程中很羡慕其他同学有机会去尝试着独立办理案件,可是却缺乏机会。

(三)设想与建议

我觉得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有一段距离。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学的法学院应当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尽量避免毕业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篇13:法院立案庭先进事迹材料

勇挑重担, 敢为人先, 完成了全市法院系统的两个第一

2008年, 为了认真落实最高法院“调解优先, 案结事了”的审判工作原则, 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东丽法院与区司法局成立了全市第一个诉调对接的联合调解机构———东丽区联合调解室。在巨大的挑战面前, 已经年过五十的陈凤霞没有选择退缩, 而是勇敢地担当起“开拓者”的重任。在她的不懈努力下,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联合调解室顺利地度过了“万事开头难”的创业阶段, 诉前调解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联合调解卓有成效的工作带来了法院收案现状的重大变化。2009年和2010年, 东丽法院收案数量连续两年以5%的幅度逐年下降, 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得以缓解。联合调解工作的快速便民也赢得了众多当事人的赞誉, 有120余起纠纷的当事人放弃了诉讼, 主动到联合调解室寻求解决途径。

认真总结, 强化管理, 开拓东丽法院速裁工作的崭新局面

速裁庭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案件审判的高效率, 如何在确保审判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审判效率, 是陈凤霞面临的一道难题。

经过陈凤霞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完善, 制定了《速裁庭工作程序规范》, 藉此规范全庭的案件运行程序, 堵塞了案件流程中影响效率的漏洞。速裁庭提前介入、快速分案、多方参与的速裁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在她的带领下, 速裁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下了全院的三个最高:一是结案率最高, 全庭结案率为100%;二是调撤率最高, 调撤率为95.8%;三是平均结案时间最短, 平均结案时间只有3.6天。在速裁庭的促动下, 全院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由2008年的73天, 降到2009年的71天和2010年的68天;民商事案件的调撤率由2008年的53.1%降到2009年的57.4%和2010年的61.2%。速裁庭以其局部的工作, 带动了全院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尤其是为全院的速裁工作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忠于职守, 无私奉献, 堪称爱岗敬业的楷模和典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陈凤霞无论是在联合调解室还是在速裁庭, 她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地工作, 无私的奉献。从2010年到今年3月份, 她在立案前化解纠纷97件, 审结案件188件。作为一个承担很多行政管理工作的她, 结案数量始终位居全庭第一位。

在长期的审判工作经历使她深刻地感觉到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 源自于对法律法规的熟练掌握、理解和运用, 完成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必须要从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入手。陈凤霞多年来潜心研究调解艺术、认真总结调解经验。她对于调解规律的认知、对调解机会的把握以及调解手段、艺术的运用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2009年和2010年, 她连续了两年被评为全院的调解能手。2010年, 东丽法院举办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 她向全院干警介绍了子自己多年来总结的调解经验和体会, 收到全院干警的一致好评。

拒腐防变, 清正廉洁, 赢得当事人的交口称赞

在长期的审判工作中, 陈凤霞深深地感到, 对一名掌握着特殊权力的法官而言, 确保审判权的干净、正常行使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必要前提。为此, 她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了确保清正廉洁, 她不断增强自律意识, 认真遵守各项廉政制度, 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努力培养防微杜渐、拒腐防变的能力。

上一篇:当大队委的烦恼作文下一篇:吴庆财税改革将是未来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