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哀思

2024-04-21

清明节哀思(共11篇)

篇1:清明节哀思

清明节哀思

清明,又叫扫墓。中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坟墓,正如《红楼梦》所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后人常在坟墓上钟树木,已进行保护,荫及子孙,同时做为纪念的标记。今年,又是国家新增法定假日中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和爷爷,爸爸去扫墓,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洗,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零。因此,到了春日清明,我们前去看望,带上食物供奉,并整修坟墓,清除杂草扫墓。垒一些新土,使墓地从换春光。宋代诗人晏殊在《春景》诗中曰:“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为亲人扫墓祭祀,是中华民族充满人情味的一种民族习俗,是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的传统方式。其间蕴含着浓郁的亲情,深沉的寄托,虔敬的孝心,自是此俗绵延千年而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主要原因。我猛然看到墓地上一个大姐姐悲痛,伤心欲绝的在一座新坟痛苦,“妈妈,您怎么走了,丢下女儿不管了,爸爸老早前病故,我要上学啊,上学谁给我做饭,谁给我辅导作业呢!都是女儿不好,您在世时和您顶嘴,学习不用功!伤透了妈妈的心,”“她边哭边伤心,泣不成声”“妈妈我好想你,给你烧纸钱,不要丢了我不管,我会时时来看您的,从现在起我要刻苦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辜负您的一片苦心。”我在一旁也忍不住眼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听爷爷了解她妈妈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清明扫墓,却有不和谐的地方。在清明前后,有些人上坟时,祭祀燃品从纸钱,冥币到真正的人民币从纸制的摩托车,电视机,空调到纸制的小车,别墅,在不断的“升级”。甚至有的还有纸制的警卫和小姐,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以说是祭祀燃品,在于时代同时进步,社会上有什么,祭祀燃品就有什么。唐代诗人王建在他的《寒衣行》诗中曰:“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前三天,意思是,在寒食节这三天,在人间已经禁止生火做饭,所吃的都是冷食品.扫墓为死去的亲人焚烧大量乌七八糟的祭品,有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风尚,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甚至引起火灾,在我国因清明节上烧祭品所引起的火灾,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清代诗人郭鹿在他的《积雨》诗中曰:“湖上小桃三白树,一齐弹泪过清明。”意思是说,就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利用清明节,寻根问祖,感恩怀亲,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文明扫墓。毛主席当年会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时说道:教我者党,生我者父母也!“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献给双亲的仅仅是一束松枝而已。做为我们在清明节去祭祀已故亲人的扫墓者,大家应从毛主席的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点启迪,尽量远离那些祭祀陋习。在亲人墓前植树,用一束鲜花寄哀思,缅怀亲人对自己的赋育之恩,教育后代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家风……要达到“祭我相思千点泪”的致哀追思。

篇2:清明节哀思

2012年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节,我照例回老家去父亲坟山扫墓,大田坂依然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装扮着清明时节凄厉的世界,后山上的映山红并不如往年开得那么艳,那么红,这也许和今年低温多雨的天气有关吧,久违的春阳照在路边新绿的小草上,无比耀眼,直刺得你心痛。

山路陡峭,荆棘丛生,好不容易领着侄辈们来到了山顶,习惯性地环视墓地四周,看看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处在荒山野外的小屋有没有什么变化。凄风拂过,坟头上的芭茅草沙沙作响,悲凉之意油然而生。这一抔抔黄土底下静卧着曾经失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爷爷的朴实,奶奶的善良,爸爸的宽厚,早已在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脱下外衣,戴上手套,用柴刀清除坟头上的杂草,按往年的习惯,本来要给坟墓增加新土的,但今年润四月,乡亲们都说不宜动土,也就作罢。侄儿侄女们虔诚地在坟墓上插上鲜花,盖上黄纸,以示给亲人的房子重新盖上瓦片,不至于被风吹着,被雨淋着。做好这些之后,便烧纸燃香放鞭炮,祭祀正是开始。

跪在父亲坟前,我的心又沉重起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停止过对亲人的思念,几回回梦里看见父亲远行归来,几回回梦醒依然是骨肉分离的现实。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平日言语不多,一生勤劳朴实,上孝敬父母,下呵护子女,为了这个家他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他耗尽了全部的生命。

父亲生于1943年,当初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高小就辍学了,但他通过自学懂得了许多机器的原理,1961年故乡的第一辆红色“东方红”拖拉机由他驾驶,那时父亲只有18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后来县农机厂聘请父亲做技师,爷爷奶奶给阻止了,因为父亲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况且老了的时候,谁来挑水砍柴,于是父亲回到了家乡,从此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父亲读的书不多,但能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小时候每逢过年,我们就围着父亲看他写春联,父亲做事很细心,从不肯浪费,他把买来的红纸裁成大块小块,大块的写对联,写中堂,写“天地国亲师位”,剩下的小块写上“五谷丰登”、“鸡鸭成群”、“六畜兴旺”,贴到粮仓、鸡笼、猪栏上,到处红彤彤,显出一片节日的喜庆。有一次在小学教书的姑姑带着一帮同事来家中做客,其中有我的语文老师,他们对中堂上的书法大发议论,成熟而苍劲的笔锋让大家迷惑不解,都在猜测这书法出自谁家,当姑姑揭开谜底时,所有在场的老师瞠目结舌。

父亲的算盘打得啪啪响。因此村里请他做会计,小时候我和弟弟躺在床上,看着父亲伏案做账的背影。夜深人静,他还在拨弄着算珠,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往来明细。村里的人都说他账目做得好,清晰无误,一目了然。

自我背上书包走进学校的那天起,父亲就一直鼓励着我。他希望我能从读书上找到出路,跳出农门。小学五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在班上排一二名。父亲弄了一份大队招聘医生的数学试卷给我做,我用了极短的时间做对了全部的试题。父亲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总是用这种笑容鼓舞着我的斗志。

上中学时,学校规定在校学生每学期上交500斤木柴到学校食堂。父亲总是用土车按时送到,然后看看学校的光荣榜,倘若有我的名字,他便会面带笑容地离开学校。父亲过于节俭,都下午三点多了,他竟然舍不得在街上买两个馒头充饥,硬要空着肚子赶回去吃中饭。站在学校那块黄土坡上,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心里涌起一阵阵酸痛。

生活中父亲也一直鼓励和鞭策着我。家里每添置一件木家具,父亲就让我用毛笔在上面写上名字和日期。那是我还小,字架零散,父亲却很满意,因为他总觉得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周末回家,父亲带我去砍柴,我的两小捆柴捆得不扎实,蓬蓬松松。挑着担在崎岖的山路上

走,被路边的荆棘前挡后拽,很快其中的一捆松开了,好不容易重新捆好,走一小段路,后面的一捆又散了,我汗流满面,气得不行,索性把另一捆也推下了山腰,气呼呼的坐在那里不走了。父亲见状什么也没说,耐心地帮我从山腰捡回来,捆好后送下山再给我挑回家。我做事急躁,没有耐心的性格在父亲的影响下改变了不少。

虽说父亲是个农民,但他却知书达理,生活中能礼仪待人,他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有一次姑姑去景德镇二姑家去了,很久没回来,于是我在家中墙壁上用粉笔写下“余年花我很想你”,父亲看见后,说:“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打这以后我这才知道礼貌用语还包括称谓的使用。

家中收入微薄,父亲总是一分一厘地计划着用钱,有一年寒假父亲让我去买石膏,我看有钱多,就买了一些练习本(当时作业本属紧缺物资,平常很难买到。)回来被父亲骂了一顿,可他平时很少骂我的呀,委屈的我想了很久才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小时候生病了,父亲背我去医院看医生。我喜欢在父亲背上的感觉,舒适安全。特别是晚上,父亲背我出门,被晚风一吹,然后在父亲颠簸的脚步中,病痛就好了一半。

初三毕业那年暑假,父亲拿到我录取师范的入学通知书时,正在田野耕田,他把满心的喜悦藏在心里,没有半点张扬。我知道这是父亲最开心和满意的的时候,因为这毕竟是他多年培养我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

在师范读书期间,父亲给我写了三次信,每封信中除了对我生活学习的关心外,还鼓励我积极向上,要求我锻炼自己的能力,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我只保留了其中的一封,每当看到它,我就百感交集,似乎看到父亲鼓励和期待我的眼光。

父母生下五男一女,我排行老大,家中有十口人生活,这算是大家庭。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小孩全在学校读书,沉重的负担让父亲累垮了自己。他每日早出晚归,别人每天砍五担柴,他却要砍七担,正月间别人走亲访友,他却在堆柴挑粪。平日劳作中,父亲除了偶尔抽袋旱烟,其余时间全在田地里干活,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总是定格在用毛巾擦汗那一刻。为了给儿女再建一栋房子,那年春上,父亲去山里伐木,在大港水库冰冷的春水中浸泡了三天三夜,从此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病发时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总须三四天才能恢复,每年春秋各发一次。父亲发病时,全家人像失去了主张,母亲跟着去医院照料,奶奶在家中大哭,我和二弟坐在相对的两个房门槛上跟着哭,那种痛苦的日子,熬了一年又一年。

1986年2月,是我们家最悲惨无助的一段岁月,因为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接到噩耗时我正在师范读书,那天晚上打电话的人说我父亲病重,赶紧回家。第二天我给父亲买好糕点匆匆回到家里,未进家门就听到了一片哭声,父亲的棺木摆在门前油漆,那时我的心木然了,走进家门,看见奶奶哭晕了,母亲和姑姑的嗓子哭哑了,弟弟妹妹哭成一团,生活的厄运为何要这样降临到我们家?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柔弱的母亲失去了她的丈夫,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亲,这给整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和打击?这以后弟妹们辍学了,刚刚40岁的母亲猛地增添了许多皱纹和白发,仿佛一夜间苍老了许多,高龄的奶奶和爷爷经受不起失子的悲痛和打击,于1987年和1989年相继去世。

篇3:清明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山西省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节期很长, 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 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 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 流行于中国、越南、韩国等地;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为主。

节日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 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 重耳作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 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 羞愧莫及,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 树木茂密,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 从三面火烧绵山, 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 恸哭。装殓时,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并晓谕天下,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 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 气温变暖, 降雨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 命蚕妾, 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 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 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 先民们钻木取火, 火种来之不易,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 因此, 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 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 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 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 家中有人去世时, 只挖墓坑安葬, 不筑坟丘标志, 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 将祭祖安排在墓地, 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 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 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 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 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 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 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 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 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 清明到来时, 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 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 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 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 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临河洗浴, 以祈福消灾) ,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 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 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 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 在哀悼祖先之余,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 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 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 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早清明, 晚寒食) 。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 时有耽误职守的事, 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卷八十二) , 按大历十二年 (公元777年) 诏令, 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 寒食通清明, 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 (公元790年) , 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 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 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 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 前后各三日, 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 谓之私寒食, 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 经月不绝, 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 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其中规定“清明节, 放假1天 (农历清明当日) ”, 2008年, 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放假1天。

农事谚语

雨打清明前, 春雨定频繁

阴雨下了清明节, 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难得晴, 谷雨难得阴

雨打清明前, 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 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 谷雨宜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 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 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雾浓, 一日天晴

清明起尘, 黄土埋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冷, 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风, 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 春霜结束在眼前

篇4:哀思绵绵忆往事

沉着应对 化解危机

时光倒流到1948年,12月21日那天,对诞生未逾1岁半的江南大学来说,可说是“黑色”的一天:校务委员会主任荣一心先生乘“霸王号”飞机赴港公干,不幸在九龙失事遇难,举校为之悲痛。谁知雪上加霜,同日在教授理事会上又传出储元熹与受同学尊敬的钱穆、陈机两教授发生冲突。加之淮海战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国统区物价飞涨,时局十分动乱,民族工商业更是处境艰难。于是竟传出“学校有可能停办”的传言,全校上下一时人心惶惶……

就在“江大”处于危难之际,荣老师饱含丧兄之痛,来校处理有关事宜。他那时虽还有些腼腆,但思路清晰,沉着应对,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从稳定人心着手,在大会上坦率恳切地说明学校是有困难,不过是暂时的,校方是有能力克服的,并保证教职员工薪水按时发放;同时,他又分别做教职员工和学生自治会的思想工作。他的工作方法和一些有效举措,均得到中共“江大”地下支部和校董们的支持,校内一度混乱的局面很快就稳定下来。那时荣老师只不过32岁,但他遇事不惊,沉着稳重,工作细致到位,化解了“江大”的危机,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和尊重。

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开幕,万马祺在开幕会前向候荣毅仁先生(前)

接着,在学生自治会举行荣一心先生追悼大会后,校方宣布提前放寒假。记得在无锡火车站,我候车去镇江与荣老师候车去上海巧遇。他见我胸前校徽,知是“江大”学生,又不失时机地对我说:“你们一定要信任校方,困难定能克服;至于提早半个多月放寒假,是因时局关系。寒假结束,保证能按时开学⋯⋯”

此后,果如荣老师所作的承诺和保证,在他接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后不久,无锡解放,在苏南行署积极扶持下,“江大”教学和行政工作都很正常,一直延续到1952年院系调整。解放后,我虽很早调离学校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但那段“江大”危机校史,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点评题词 盖世利民

更令我永铭于心的另一件往事,是赴京请荣老师题词。

1982年3月下旬,我受《无锡日报》编委会之命,赴京请时已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荣老师为《太湖之滨出口商品介绍》题词,作为“江大”学生,对此任务责无旁贷。不过,时隔久远,我想荣老师很可能记不起我这位曾在无锡火车站与他零距离接触,还对我讲过话的学生。所以我拿定主意,3月28日下午2时30分,相约准时到达公司他的办公室,刚坐下就称呼荣老师,并自报家门,说是“江大”农学院农艺系学生,甚至连学号“36825”也一口气报给他听了。

荣老师放下手中正在翻看我请秘书转送他的“照相册”——一套荣氏家族在无锡所办的学校、荣氏故居、梅园、锦园和荣家修造的跨湖长桥等照片。听我连珠炮式的自我介绍后,微笑着说:“这么多年了,亏你还记得学号,不简单,说明你对江大是很有感情的。”特别当我提起了34年前在无锡火车站他对我的开导,荣老师更加高兴起来,不但慨然题词,还不顾刚从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港澳地区访问归来的旅途劳顿,接受了我的采访。

如今回想那趟北京之行,真是满载而归:不但完成题词任务,还采写了《访荣毅仁》专文,载于4月15日《无锡日报》一版;另根据荣老师对家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又写了一份《内参》供市领导参考。

荣老师高瞻远瞩,评点无锡经济,认为无锡是老工业基地,老工人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多,要让他们带新工人充分发挥作用。但他指出,基础虽好,也要除“三害”——低效率、高浪费、多积压和创“三效”——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不断更新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要能打开国际市场。他还建议依靠江南湖光山色的水乡优势,不仅要发展养殖业,更要发展大有前途的“无烟工业”——旅游业。荣老师特别对蠡国一侧的湖滨饭店那种火柴盒式的建筑不以为然,认为它破坏了传统的、朴实的太湖和谐协调的自然美。他谈到“三废”处理,特别强调不能让无锡和环湖地区人民的“母亲湖”——太湖被污染,那将对不起后代子孙⋯⋯

1965年1月10日,荣仁毅(左二)陪同毛泽东参观上海申新纺织厂

荣老师远见卓识的见解,真是“金玉良言,益世利民”之论,时至今日,我仍记忆犹新。这与他的题词内容一样虽时隔23年,但对无锡和全国人民在当前正意气风发,为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城镇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特一并摘录题词内容,以飨读者:“无锡位于太湖之滨,人民勤劳,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素著声誉。近更振奋精神,努力发展生产,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必将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经济交流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1994年,荣毅仁(左三)在三峡工程展馆

办好校庆 寄托哀思

敬爱的荣老师与世长辞,与我们永别了!1985年他回乡为无锡大学复名江南大学举行揭牌仪式,“江大”同学特地为他庆祝70华诞,分吃蛋糕的欢乐情景,本期望再现于2007年10月27日荣氏家族创办的江南大学60周年校庆大会上。如今老师驾鹤西去,已经成为不可能了。荣老师虽仙逝,但在锡校友们倾全力准备再修《通讯录》和收集校友生平事迹印制《名录》,努力办好荣老师曾为之呕心沥血的“江大”,过两年就将到来的60周年校庆,以此来寄托我们的无尽哀思。

荣老师,您可知道《名录》内容,已收集到各条战线上“江大”学子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这些,既是同学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更是“江大”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荣老师,您生前最眷恋、最喜爱的梅园,我已写成《香海访古》载于今年4月3日的《无锡日报》。此文将同其他校友回忆您和“江大”的文章共收入《名录》。至于23年前我有幸与您的合影,已放入大陈列室内,同学们可以朝夕见到您、伴着您……

篇5:清明节的哀思作文

清明节的哀思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又是一个勾起思念的季节,星期天的下午,我们金笔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烈士陵园来扫墓。我们刚一进大门,就看到一副醒目的黑色横幅悬挂,八个白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似的。跟随队伍有序的来到纪念碑前,隆重的举行了扫墓仪式。心情是随着步子一点一点的加重。步入烈士墓地,看到了挺立在墓旁的苍柏,庄严威武时刻在守护着烈士好像不让任何人来打扰他们的好梦,是的,他们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我们的家园,是太累了,是该好好安静的歇歇了。

我们还去了纪念大厅,了解到了更多的感人故事。看到一张张烈士的遗像,那么安详,那么平定,我的眼眶不知什么时候就湿润了。想到他们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死搏斗的场景,那血肉已模糊,但意志还清醒;人已倒下,但红旗却还竖着……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是我们走股了一次壮阔的红色之旅,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感染合灵魂的撞击,也为我们揭示了“烈士的含义”这才真的感悟到:缅怀先烈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传承,令人震撼,令人深思。我们该走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在这里的心灵洗礼,我会努力的,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安息吧,先烈们!

 

篇6:清明节寄托哀思诗词

清明哀思

清明细雨泣亡人,新冢凄凄伴旧坟。

生命如风摧灭烛,杜鹃啼血怎堪闻。

七绝 但向天堂即是家

岁岁荒山遍插花,香烟漫绕罩青纱。

纸钱欲把先贤祭,但向天堂即是家。

七律●清明

清明祭祖人车涌,古墓新坟遍插花。

赵姓兴隆钱姓旺,南山喧闹北山哗。

休追阔佬空攀比,不让空囊枉叹嗟。

纪念先贤行孝事,双亲膝下更堪夸。

年年祭祖又如何?炮仗连天花满坡。

子女山中人忙碌,爹娘床上病吟哦。

生前膝下乖儿少,死后灵前孝子多。

莫待清明空悼念,“亲尝汤药”慰心疴。

七律●清明

清明又是艳阳天,行至南山转北山。

眼底风光多烂漫,坟前人面好凄然。

盈盈思绪怀贤哲,默默含情祭祖先。

深叹人生如梦杳,随风飘逝在林间。

七绝 清 明 祭 父

莺倦茅衰苦雨稠,江流何事皱眉头。

林中杜宇声凄婉,似向清风倾腹愁。

杜宇声中草木稠,漫天霏雨挂眉头。

荒丘一缕青烟起,接引阴阳两处愁。

清明

谁人能避逝尘埃,庶子王侯俱莫哀。

最是公平归宿处,此中玄理应参来。

前贤寂寂卧尘烟,后辈哀思化纸钱。

扫墓清明唯寄托,阴阳相隔两重天。

七绝 山花垂泪泣亡人

香烟一缕祭忠魂,眼底春光黯失神。

细雨朦胧衰草倦,山花垂泪泣亡人。

七绝 坟前泪洒杜鹃红

丝丝垂柳拂春风,眠草复苏理乱蓬。

懒听闲鸦勤叫唤,坟前泪洒杜鹃红。

柳拂清明向暖风,春柔苗浅碧蓬蓬。

闲鸦野鹊田间立,不逊佳人衣袂红。

七绝 清明悼兄

去岁清明烧纸钱,尊兄挈弟祭先贤。

今朝荒岭增新冢,何忍高堂泪湿毡。

哀思缕缕悼亡魂,泪洒新坟雁影寻。

去岁清明同祭祖,今朝何故卧冥村。

哀对新坟怅问询,可知最恸是娘亲。

篇7:清明节哀思的句子

2、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更懂得爱和珍惜。所以,我们活着的人,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

3、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种精神--不悔。我们的先烈们就有这样的不悔,不悔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敬仰!

4、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5、留下的是满屋泛黄的古书籍、那研的磨还散发着淡淡的磨香、那厚厚的放大镜静静的放在书桌之上!满目的忧伤呀!

6、是否还记得那些曾喜欢过的人,那一段段记忆的碎片,欢笑哀伤。

7、我们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南山寺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8、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9、我不得不承认生命之脆弱禁不起我们再三的考验,生或死,也许早已命中注定。逝者如斯,生者为此沉寂。沉默,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

10、是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遍地的桃花。我们怎能忘记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中,让它陪伴在先烈的左右。

篇8:荣光与哀思

关键词:克里姆特

装饰性

象征主义女性世纪之交

这是马勒、勋伯格的维也纳,是弗洛伊德和茨威格的维也纳。1897年,历时40年建成的环街让维也纳成为“新的雅典城”,古老的哈布斯堡家族在尽力与时代潮流相抗衡,社会改革的重重挫折和多族共存的分裂危机被热闹的咖啡馆与歌剧院生活湮没。帝国的活力在逐渐丧失,享受成为一种时代追求,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沐浴在文艺的圣光下。在这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灿烂景象之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治下的帝国终将和长寿的皇帝一起迎来不可避免的衰落与死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也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维也纳。罗丹在称赞他的贝多芬壁画后曾问道:“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呢?”,克里姆特只是说:“奧地利!”1918年2月,克里姆特突然去世,距帝国分崩离析仅7个月。同年,汉斯,泰茨在《艺术纪事》中写道:“没有人像克里姆特那样,能将维也纳绘画的活力与虚弱作出如此具体化的表现,并将之从虚无孤寂中引人大世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1862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出生在维也纳市郊。14岁时怀揣着成为中学图画老师改善家庭生活的期许,克里姆特进入维也纳工艺学院接受严格的学院派训练。早期的素描已经显示出惊人的造型能力和写实功底,人物神情的捕捉尤其精妙。克里姆特凭借非凡的天分进入特别绘画班,接受费迪南德·劳夫伯杰教授的指导并开始参与绘画委托工程。这一时期的作品基本倾向写实和古典主义,深合各阶层趣味。年轻的克里姆特声名鹊起,并因维也纳市立剧场工程获颁皇家金质奖章。

1 890年,皇帝的奖赏让克里姆特终于有机会出国游历。在慕尼黑和威尼斯,克里姆特直接接触到欧洲艺术一特别是印象派的新发展。1 892年,弟弟恩斯特·克里姆特和父亲去世。1 897年,为反对艺术家合作社对画坛的垄断,克里姆特与一些志同道合者组建奥地利视觉艺术家协会,简称“分离派”。在《音乐I》、《音乐lI》和《雅典娜黄金画像》中,画风已有一定变化。1900年发表《哲学》后,克里姆特开始正式转向新风格,象征主义色彩和装饰性日趋浓厚。

克里姆特先后为维也纳大学绘制的《哲学》、《医学》和《法学》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在国会上引发激辩。反对者声称克里姆特“以不清楚的造型表达不清楚的理念”,连校长也抱怨:“将哲学此一明确的科学予以误导,并非明智之举,此作品表现的是朦胧的梦幻意向,如希腊女人头狮子身的谜样怪物。”在荒凉的背景中各种扭曲的女性形体仿佛在地狱中挣扎,表情高傲妖艳的健康女神身后隐藏着骸骨,数名女性默视着老人被怪物折磨,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人类的痛苦与宿命。古典主义的高高在上感和题材的严肃性被画家毫不留情地抛弃,堆叠的人体、情色的女性,或深邃或图案化的背景,神秘、感伤的气氛,平面化的处理手法,这些以后在其作品中被反复运用的要素已经陆续展现出来。

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和抨击后,一生性格随和的克里姆特毅然辞退维也纳大学的其他委托案,从此不再接受任何公立委托。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与作品本身一样折射出维也纳潜伏的暗流一现代与传统的斗争,尽管毁誉参半,克里姆特自此开始走向绘画语言上的高度个人化。

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以称为克里姆特的“金色时期”。使用金箔入画可以追溯到1 885年,但在早期作品如《雕像的寓言》中,金箔是作为画面上的组成部分一如臂饰和项链出现的。随着画家风格和意识的转变,金箔不再作为具象的表征被应用,开始成为大片背景的构成部分,也有丰富画面肌理和提升装饰性的效果。固然有出身金匠家庭的缘故,却也离不开克里姆特对拜占庭镶嵌画的欣赏和借鉴。

和众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女性是克里姆特绘画的主题和灵感源泉。“我从未画过自画像,我对把自己作为绘画题材毫无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别人,主要是女人。”20世纪初的早期女性肖像画,虽采用印象派的技巧,但眸子中的神采依然闪现着旧时代写实的光辉。画面朦胧幽静,漂浮着仿佛梦境般的气息。克里姆特在壁画上的创新尝试很快被引入到传统的肖像画领域,作于1 902年的《艾蜜丽·芙露吉肖像》已是完全的“克里姆特式”。

她们的表情严肃冷静、不动声色,脸庞和手部是写实的,身体却完全扁平化融入华丽的背景中。作为“人”的个性不再是画面的主题,被湮没在繁复的装饰中。比起哈尔斯、丢勒和伦勃朗,克里姆特并不着力于人物个性的塑造。夺人眼目的是本应作为陪衬的服装和背景,观者的视线首先被那些“华彩乐章”所吸引,而非人物自然主义的面孔。

这些肖像画曾被讥为“比木板更多的金属薄片”、“在一个金色神龛中的异教徒圣像”等,其装饰性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但那纤毫毕现的面部和虚化二维的身躯,活生生的躯体和虚幻华美的装饰交错呈现,使画面散发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特殊气氛。《雅德勒-布罗奇一波儿肖像》被誉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有着高贵的气质和游离的、不属于常世的眼神。一如评论家彼得·阿尔贝腾格所言:“这些妇女画像体现了自然中最温柔的浪漫情感。她们具有诗人们梦寐思服的那种美一温柔、可人,青春常在,但灵魂却永远得不到拯救。”

1910年后,尽管克里姆特继续创作充满感伤寓意的绘画,但不知为何在此后的女性肖像画里,人物的表情生动明朗许多,并开始彰显肖像画最重要的因素—人物个性。在一些“小品”创作中,克里姆特又退回印象派风格。在《梅达·普莉玛薇吉肖像》中,少女的裙摆融入身后的地毯,与其说是平面化处理,不如说更类似于一种有趣的视错觉手法。而《戴帽女子》用笔简率、用色单纯,仅看她托腮凝思的表情便可察觉到女子内在的坚毅性格。

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抨击克里姆特作品中的贵族气和装饰性,如提出“装饰即罪恶”的阿道夫·鲁斯。但在某些方面他们却保持着一致,和克里姆特、埃贡-席勒及弗洛伊德一样,鲁斯也认为艺术在它是别的东西之前是性的冲动。“所有艺术都是色情的”,鲁斯如是宣称。而修长变形、带有情色意味的女性形体正是构成克里姆特那些象征主义色彩浓厚的寓意式绘画的基本要素。史托克勒宫的壁画《期待》是少有的带着乐观色彩的作品,有着东方脸庞和发式的少女满怀期待地望向前方。至于《成就、拥抱》和《吻》虽然都在表现男女之间沉醉的爱意,却无法确指画家的感情倾向。留给后世深刻印象的那些克里姆特式的寓意绘画,无不充斥着忧郁、痛苦甚至是绝望的气息。

早期寓意绘画的手法和典型的克里姆特式肖像画如出一辙,有着繁复而平面化的背景和写实的局部形体,如《希望ll》。1910年后,装饰性开始退居其次,金色时期的辉煌和气势不再,对画面构图的处理恰恰与从前相反:现在是单纯的背景和繁复的主题对比。在《生与死》中,扭曲的造型与和谐的色彩并置,在绚烂的外表下包裹着抑郁、死亡的悲剧气息。拥成一团的人们仿佛漂浮在黑暗深邃的宇宙空间中,孤独、无助,甚至不知将面临死神永久的窥视和出其不意的打击。肌理体量感的回归,反而营造出一种现实中的梦境感,但也和象征主义绘画如雷东《独眼巨人》中那种荒诞错位的神秘感不同。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的:北欧民族理性、冷漠的外表下往往蕴含着激情,生存的艰难与抗争迫使他们不断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探究。

正是这些惆怅而庄严、沉静而迷幻的寓意绘画,为克里姆特在艺术史上博得伟大和不朽的声名。耐人寻味的隐晦主题和复杂内涵,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发问与追索,加上独特的艺术语言及个性的表现手法,这一切无不为他的作品带来永恒。正是对生与死、精神与肉体关系的探索,才使那些华美的装饰和略带情色意味的女性形体得到升华,成为“作为内容的装饰”。

克里姆特涉足风景画领域相对较晚,对他而言,绘制风景画更像是一种放松方式。从1900年到1916年,克里姆特每年都会远离维也纳的喧嚣,在阿夏湖畔与密友艾蜜丽·芙露吉一家共度数月消闲生活。克里姆特遵从学院派作风,无论作品完成后如何反传统,事先总会进行素描习作,唯独风景画是基本实地写生。马蒂斯曾指责点彩派画家剥去印象派明快飘逸的自发性,成为“自闭的”笔触机械排列。“色散导致形体和轮廓的碎裂,结果只能得到一个浮移跳动的画面。”在克里姆特这里,点彩派的技法虽被运用在风景画中,但比起修拉严格的“分割主义”,用笔更加率性,有时甚至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斑斓效果。

这些风景画更多地是在表达画家的心境和情趣,接近于一种无意识的沉思。有些静谧、幽深,甚至透出丝丝神秘,有些闪耀着生命的悦动甚至是几分乐观。画面相对简洁纯净,比那些精描的女性形体更自然活泼。在《白桦林》中,地上铺满金黄色的落叶,枝梢上却一片绿意,大自然的客观性在这里从属于画家表达的主观性。克里姆特的风景画虽然有着印象派的面貌,却没有印象派的内核。画面构图并不传统,犹如快照一般。但那些田野、树林、花田美则美矣,却没有人物的存在。画面散发出浓浓的抒情色彩,但并非那种宁静安详的田园牧歌般风情。世界不在流动着,而是宛如静止或是低声的呢喃。风景仿佛凝固的诗歌一般,和人物一样被框在画中,被赋予暂时的永恒不朽。

任何画家的作品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世界。克里姆特的画,有光影的交织,有绚烂的色彩,有严谨的结构,也有热烈的欲望。早在1902年,《贝多芬壁画》就被形容为:“形式与色彩的发展静静的开始,不和谐音随后出现,然后又变成和谐音,最后到达画面完美的和声顶峰。”爱情、死亡、生命是克里姆特作品的主题,从较早的《成就、拥抱》到晚期的《处女》等,画中人物的眼睛不论开阖,都一副沉浸在个人世界忘却周围存在的表情。如果仔细观察那些时而若隐若现、时而蜿蜒曲折的线条,可以发现画家在用线条对图案进行“隔离”,平面化的处理手法在摒弃深度感的同时也在排除现实空间。世界对于克里姆特而言,更像是一首静静流淌的无声乐曲。

和当时的其他艺术流派不同,分离派难以界定,有时被作为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发展而被归入人设计史,有时以“维也纳分离派”的名义被列人美术史。克里姆特同样也是难以界定的,他和劳德雷克、康定斯基等同在19世纪80年代出生。他活跃的年代,正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吹响号角疾速前进的年代。和笔下那些不动声色的形象一样,克里姆特依然故我地固守着他那华丽精致到梦幻一般的艺术世界。

克里姆特发起的分离派致力于介绍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克里姆特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新风的影响一(后)印象派的技法、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朦胧,和此时的艺术家们多多少少都会着迷的东方风情。但有趣的是,他的作品却更多来自个体的感悟,其艺术风格也没有对欧洲大陆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新的种子、旧的要素,分离派被视为19世纪唯美主义和20世纪现代主义的桥梁。奥地利建筑师霍夫曼大胆地运用新材料一铸铁和玻璃,热衷的却依然是蜿蜓卷曲的线条。在世纪之交迷惘、失落的大背景下,既有蒙克恐惧不安的呼喊,也有克里姆特漠然的颓废风情。

德国艺术史家德纳-霍夫曼在其《现代艺术的激变》的第一章“终曲抑或序曲?”中曾选取克里姆特和马蒂斯进行比较,同样在1905年,东部的维也纳和西部的巴黎,马蒂斯和克里姆特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他们还是有着不少共同点:对色彩的主观使用,对空间错觉的抛弃和平面化,闭合的線条所产生的空间联系等等。克里姆特看似保守,在将人的形体化为装饰上却走的更远。他的作品并不缺少视觉冲击力,可谓有所创新却未大破大立。如率先运用综合材料,但在他手下,引人二维画面的三维材料还是在为整体效果服务,而不是试图去破碎形体,因此没有立体主义带来的那种革命性。克里姆特的绘画依然保持着华丽的贵族趣味,欧洲大陆上野兽们在狂飙突进。

篇9:清明节哀思父母寄语

我的父母亲是一对血脉相通、甘苦与共的夫妻,是一双任劳任怨、教子有方的称职的爸妈。

是引领我走上人生坎坷路的舵手,是我生活中的榜样,学习中的楷模,为人处事的表率,是我最最尊敬与崇拜的人!

父母的教诲我时刻铭记,终身受益。“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单行好事莫问前程……”已成为我的人生座右铭!

我爱我的父母亲,就像他们爱我一样。我要把这份爱献给更多的人,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做他们的好女儿,为父母争光!

我只想说,爸爸妈妈,你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

安息吧!我的父母亲!

篇10:清明节的哀思作文

妈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亲近的人,离开我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你知道吗?你的离开,让我又是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会马上变得沉默,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苦苦的,涩涩的。因为你是生我养我的,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启蒙老师,我何尝你觉得难受呢?

你知道我有多么想念你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希望你在我身边,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我们曾经的回忆。每当想到你,我这整个人,就和平时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变。本来,我很开朗,性格外向,看待生活比较乐观;而想起你的时候,就会变得沉默,性格变得内向,看待事情也比较悲观,脾气也会莫名地暴躁起来。

你还记得吗?我最喜欢和你在沙发上,手中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换台,一会儿看看新闻,一会儿看看电视剧,那是我最自由的时刻,也是你,最舒服,最惬意的时刻。我多么希望,你仍然陪在我身边,教导我,抑或是训斥我。

篇11:清明节哀思亲人的寄语

1.突然间有点想父亲了,这是父亲离开两年后一天,昏昏欲睡的我迷离着双眼仿佛看到天堂里父亲向我走来。倏地从沙发坐起,心生生的疼了几许,思念如潮水般涌入心头。

2.带着一丝缅怀的思绪,带着一份思念的情怀,带着一份祝福的感情,在清明这天,释放,传送,祝愿,祈祷,愿收到短信的你幸福安康!

3.把种子埋在土里,细心浇灌,开出美丽的花朵。把思念种在心里,精心呵护,结出真挚的情意。最真的感情送给最好的朋友,祝清明节健康快乐。

4.今天到了清明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最怀念的是父亲。从小父亲就带着我到处跑,那时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也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在这里希望父亲在天国里幸福,儿子一定会走好人生的道路的!

5.亲爱的弟弟,你在那边还好吗?愿你在天堂一切都好,好好休息一下吧,我想你了,弟弟!镭镭现在已经工作了,你放心吧,我和哥哥爸爸妈妈会照顾好他的。

6.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7.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是无奈是悲哀愤恨。

8.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然后,都各自成家,为自己的小家奔波而忙碌,来看外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不来,很少顾及到年迈的外婆,可是,现在有了空闲,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外婆已经不在人世。我们永远失去了补偿的机会,留下的只有惭愧的泪水!孙欲孝而亲不待啊!

9.清明节到了!只希望爸和外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象在世时那么的辛苦!也许他们也已相遇。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相遇的。

10.人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而我的和善,纯朴,与人无争的亲人们却总是与磨难相随,命运为什么老和我们开这天大的玩笑?叔叔的眼里的无望痛苦渴求,深深地剌痛着我,我的心是在滴血。

11、清明节细雨绵绵落人间,捧花默立在墓前。雨滴当知离人意,犹如泪水撒地面。

12、清明节缅怀过去,把伤痛变成珍贵的收藏。思念故人,把哀思化为美好的回忆。

13、清明节,晚风中总有永恒的期待,寂寞时总有孤独的身影,想你时总有想思的泪滴。

14、清明是无尽哀思的亲人绝好的季节,凝重的春风,凝重的松软的土地,茵茵的草地,都是知道思念的亲人跪拜的需要。

15、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16、清明时节,思念故人,扫墓寄哀思,中华美德杨;清明踏青,前途无量。清明节我祝福你去踏踏青,幸福一生,前途一片光明。

17、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

18、清明节这是个特别的日子,装载着千丝万缕的思念,如果你真的为他/她好,请你快乐多一点!

19、复苏万物迎清明,缅怀故人祭清明,珍爱生命言清明,生死并置真清明。

20、一晃,父亲已离开我们四年多了,都说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可我亲身体会到这剂良药药效实在太慢了,直到现在每每提到父亲我还是气塞咽喉,泪流满面。

21、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牵挂;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忆;青烟缕缕,飘荡着对祖先的怀念。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22、迈开沉重的脚步,走向墓前;沐浴绵绵的细雨,放声哭泣;捧起素雅的菊花,沉浸回忆;跪在肃穆的坟前,缅怀情意。清明节到了,愿生者珍惜幸福,逝者永远安息。

23、花垂泪,燕低飞,清明雨声碎;游子归,轻烟堆,祭祖莫言悲;忆旧容,诉往昔,薄酒敬一杯;生者醉,逝者寐,心愿付纸灰;敬先贤,思遥寄,此情长相随。

24、草萋萋,雨绵绵,清明含泪祭奠;行缓缓,路漫漫,凝眸缭绕清烟;忆深深,思拳拳,难忘故人容颜;情切切,语千千,诉说此生挂牵。故人安息,生者康安。

25、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奠亲人心哀伤。梨花纷飞如泪洒,纸钱串串坟前化。回忆往昔欢乐时,更添无数人凄凉。薄酒一杯诉衷肠,但愿亲人都安康!

26、春风如剪刀,剪不去缕缕思念;飞花似梦语,梦不完暖暖画面。清明景依依,祭祖烟细细,诉情悲别离,敬香哀难替,惟愿生者安,诚把逝者忆。

27、清明的雨总是不断,那是离人的泪水,绵绵;清明的风总是悲凉,那是生者的心,惆怅;清明的花总是纯洁,那是祭祀的情,切切。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

28、清明悲别离,绵绵无尽期。春雨绵又密,洒落在墓地。又把故人忆,泪水满心底。惆怅无人替,焚香情依依。转眼又一季,酹酒长相思。

29、焚香在墓前,缕缕都是难言的痛;酹酒在坟头,滴滴都是伤心的泪;祭花在墓前,朵朵都是离别的情;叩首在坟头,次次都是难舍的愁。清明节到了,愿逝者永安息!

30、雨幕渺渺,鲜花诉说着哀悼;雨丝绵绵,青山寄托着思念;雨帘翩翩,松柏守候着家园;雨声沙沙,纸钱飘荡着泪花。清明节到了愿细雨为逝者带来一个清明世界。

31、情深深雨蒙蒙,清明时节墓地行。一片哀思祭亡灵,两行清泪流不停。片片纸钱化蝶舞,送给亲人表寸心。但愿天国路不远,殷殷情深可倾听!

32、情深雨蒙清明节,手捧鲜花在墓前。往事历历情无限,亲人话语在耳畔。可恨苍天不长眼,害人离分泪涟涟。但愿天国快乐伴,祈祷家人都平安!

33、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34、清明细雨荡乾坤,郊外行人欲断魂。悲伤在心泪滚滚,坟前叩首意沉沉。昔年欢乐享天伦,今朝泪眼话离分。生者永远不忘本,时刻铭记先辈恩。

35、清明时节人悲伤,凉风吹拂雨茫茫。黄土堆起短松冈,墓前酹酒话凄凉。泪水滚烫断人肠,万千哀悼无处藏。祭拜归来细思量,尽早孝敬亲人旁。

36、清明时节雨飘摇,万重哀伤涌心潮。松柏林立日渐高,墓碑之前青烟飘。凉风阵阵身旁绕,子规声声泣血叫。只愿天国有欢笑,生者无忧幸福照。

37、清明,这一天,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这一天,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让我祝愿远方的父母长安息幸福!

38、烈士们啊!愿你们像那美丽的鲜花,在祖国大地上散发出阵阵芳香,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烈士们啊!你们那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着为祖国不懈努力的信心。烈士们啊!明年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人来看望你们的,安息吧!

上一篇:精美简洁英文简历表下一篇:关于企业诚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