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2024-05-15

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共10篇)

篇1: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在怀宁县石牌初中成功举办

2017年5月18—19日,安庆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在怀宁县石牌初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共有21节参赛课,21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展示了一次次精彩的教学过程,让评委和观摩教师看到了参赛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教学方法和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次活动采取选手抽签确定课题,再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比赛。评委会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两个课题,分别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和第二节《功率》。从课来看,各位选手表现都很出色,都是通过各县市区选出来的,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能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有的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和设问,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再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有的对教材的处理有创新,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下了功夫,通过学生实验测量数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视频,通过动画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熟知现象的思考;有的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组探究,自主学习,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培养学生动作技能领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善于引发学生思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各种想法充分的表述出来,在得到肯定和否定的同时阐述其理由。另外,石牌初中的学生课堂积极思考问题、乐于探究学习的表现也让评委和观摩教师眼前一亮,展现了现代初中生应有的思维品质。

经过激烈角逐,石牌初中张如意等5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岳西思源实验学校储婷婷等8名教师获得二等奖,望江杨湾初中梅明超等8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将对深化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怀宁大洼初中 郝卫兵)

篇2: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应工作室的要求,于4月12日-13日观摩了本次教学大赛,13位青年教师展示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有的选手极具观赏性,特别是“道具”让人眼花缭乱,课堂成了舞台,令人赞叹,有的少年老成,有板有眼,面面俱到。由于个人喜好,我更注重细节与创新。

我就《大气压强》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内功修炼

对教材的熟悉,对课标的理解,能从简单的物理现象揭示学生所不知的精彩,这是一个优秀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内功。《大气压强》是课标中的一个三级主题,要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单单从知识层面本节课要求难度不高,教材安排也是按照学生认知逻辑从“大气压的存在”到“大气压的测量”再到“大气压的应用”。我认为难度应该是“大气压的应用”。三位老师也许是比赛的原因,面面俱到,各种演示、各种探究,本人认为只需确定重难点,选择突破口即可。实验贵在精妙而不是多,一个经典的“覆杯实验”即可贯穿全课,设疑、导入、展开、释疑、延伸,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课程资源

本次大赛,教师应用资源相当丰富,可谓登峰造极,各种教具让人眼花缭乱,令人欣喜,但还是存在一些瑕疵,不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例如“覆杯实验”的失败,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甚至没能解释清楚。

三、课堂管理

实验贵在精妙而不是多,刚才已经提到这一点,学生桌面上有许多实验器材,学生的专注力很容易被转移,好多学生都自己在摆弄,这也是我们物理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需要教师的课堂管理,同时还得靠学生的自制力。否则效果恰得其反,玩得轰轰烈烈,课后啥都不知道。

四、科学素养

篇3: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一届江苏省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从区里选拔、到市里复赛, 再到省里决赛, 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仅从参赛者的角度, 笔者归纳出此次比赛四个特征:

1.时间漫长:从区里选拔到省里决赛历时4个月, 是笔者经历过的时间最长的比赛。

2.内容丰富:比赛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项计六个小项。

3.过程紧张:全省13个大市各两名选手, 选手共计26名。评委由13个大市的教研员和几位高校的教授专家组成, 共计30人左右。比赛日程安排紧凑, 监考十分严格。完全封闭的全程的监控和公平竞争机制对参赛者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4.竞争激烈:本次比赛设一等奖5名, 二等奖8名, 三等奖8名, 优秀奖5名。

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比赛经历, 来谈一谈初中物理教师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立足点。

立足点一:演讲能力折射个人理论修养

演讲比赛, 是现场即兴发挥。现场抽题, 现场两分钟准备, 然后三分钟陈述。貌似只是三分钟的演讲, 实际上考查的是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践行情况, 考查的是教师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律知识等等钻研的深度, 是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与修养的外在表露。所以这三分钟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和应变能力, 绝对拿不到高分。当然, 这些也必是评委打分的重要依据。

且不说理论修养的提高对于比赛的重要性, 单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良好理论修养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 才可能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障碍。

作为教师, 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即具有广阔学科知识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卓越的思考能力。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的人才缺乏知识的全面性。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还缺乏综合性, 缺乏深度, 难于培养出本土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纵观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家, 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 对生活多一些思考, 多一些阅历, 才有可能形成比较通透的理论思维, 解决自己和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障碍,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立足点二:板书设计显示个人布局意识

在拿到板书设计文稿时, 会发现文稿上有图有文字, 需要合理安排图和字的布局, 要求美观大方。在多媒体教学的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 教师们越来越忽视粉笔字的练习, 也越来越忽视板书的设计。通过这次比赛, 知道了清晰的板书设计可以为学生呈现清晰明了的课堂结构, 以及重点内容。写板书所花的时间虽然比点击鼠标要多, 但这是必要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本次比赛中, 笔者最有信心的环节就是粉笔字比赛, 因为对粉笔字的练习从来没有放弃过的。但是由于板画的位置不合理, 曾尝试将板书全部擦除然后再重新布局, 没想到因为这一擦让自己失去了这一环节宝贵的分数。因为新的板书和板画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暴露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钻研板书布局, 没有养成做好板书设计的习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不应该容忍自己这样的疏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备课组展开了组内推磨式的听课安排, 每周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展示课, 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展开充分的评课。这是极好的互相切磋、互相打磨的时机。同事们都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经常提出对于板书设计的建议, 这是取得板书设计进步的重要立足点。有机会开设级别较高的公开课, 就会有更多的专家和同仁给予指导, 对于年轻教师更不应该放弃这样的机会。

立足点三: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完美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虽然是两个比赛项目, 但正是这两个项目的相辅相成才能完美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这也是此次大赛中占分最高的内容。当然, 这样的基本功也绝非短期训练能迅速提高的。三小时内完全封闭式的抽题, 定时定点的单独备课和现场授课, 完全得不到半点借鉴。所能凭借和依据的就是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所以, 平时的备课、教研态度和个人钻研深度就完全展现出来了。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 笔者真正地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真谛。因此, 赛后每日都在提醒自己, 必须重视自己的每一节课。

笔者特别重视组内公开课的上课机会。每次磨课都要不断反问自己:情境能不能再出彩一点?问题能不能再精简一点?每次听完课, 组内的老师们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还会帮自己“洗课”, 除掉一些课堂中的无效问题或低效问题, 使课堂更完美。在同事们的点评过后, 笔者还会进行再次备课, 写出详案, 以此让自己能有更多收获。

立足点四:专业技能彰显个人知识底蕴与动手能力

实验考查项目为四个题目, 分别是:

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要求按照正确的方法搭建实验器材, 在十分钟内将水烧开, 并设计记录表格, 完成相应数据的记录。

2.根据所给的器材自制密度计, 要求量程在0.8~1.2之间, 分度值为0.1。

3.用万用表检测出接线板中的电路故障。不允许将接线板接入电路。将相关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4.试用手指摩擦的方法使高脚杯发声, 并实现音调的变化, 将操作方法演示给评审老师看。

这四个实验, 若是放在平时, 也许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处。但是到了竞技状态下, 往往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 第一个实验绝大多数参赛教师都失败了, 主要原因是无法在十分钟内完成沸腾实验。经点评, 参赛者们才纷纷感叹, 原来不用石棉网可以大大缩短加热时间。石棉网的作用是为了使物体受热均匀, 但本实验中烧杯是平底的, 且是用温水加热, 不会出现受热不均导致烧杯破裂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都太关注实验的规范性, 不断向学生强调需要石棉网, 而在实验时, 也让自己的思维出现了定势现象。

理论考查项目则主要来源于奥赛题、中考题和高考题。只要平时勤磨勤练, 应该都不会手生。几年前曾听著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崤老师做过一次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讲座, 他说:“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师, 可千万不要教着教着, 几年下来自己也变成一个初中生了。高中的题不会了, 大学的题也不会了, 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狭隘, 这是可悲的。”

是的, 在平时的教学钻研中, 我们应该继续关注高中甚至大学物理教材, 完善自己的科学思维, 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 尽管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物理思维要求不是很高, 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用不完善的语言带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高中物理老师常常会抱怨学生从初中物理学习中带入了很多不良的前概念错误, 很难纠正。这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语言表达和物理思维的不完善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套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结束语

笔者参与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比赛过程的艰苦、选手们的辛劳, 以及该项赛事对于个人的教学基本功的推进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通过这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也让老一辈的物理教育家们开始理解和懂得我们80后的年轻人。记得在闭幕式总结大会上, 再次见到了年过花甲的教育专家杨树崤老师, 他早已白发苍苍, 一个应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他那声如洪钟的感叹至今仍然在我们耳畔回响。他说:“我一直很担心初中物理教育的未来, 我们都老了, 很担心80后的年轻人能否扛起重担。今天看到选手们精彩的个人基本功展现, 让我看到了希望。”

但愿我们都能沿着老人期待的方向继续努力, 做好初中物理教育的继承者。

摘要: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是教师理论修养、知识底蕴与动手能力的高层次赛事。是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选手在大赛中取胜必须靠厚积薄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找准立足点。

篇4: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自参加不久前的枞阳县初中数学青年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失利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很惶恐,我反反复复的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次参赛的失利能否归为一节课的失利,还是我十年所走路的否定?

我说我自己,我还算得上是个热爱教书的人。带着我的疑虑,我来到了桐城市实验中学。里程碑似的两天经历,让我开悟于我太过思虑了上次县赛的结果,那仅仅是一堂不成功的空堂课而以,因为,我目睹了那些来桐城参赛的市、县的14名教学精英中也有不少发挥失常的;当然,更多的在我见证了那些优秀的选手非常技巧地处理着一个个环节上难点之后,我猛然觉得曾经的那种不服与桀骜几成自负。

桐城之行,收获之旅。

现在回想起10月12、13这两天的观摩经历,一幕幕精彩的情节仍清晰的激荡在我的脑海里。有激情澎湃的安庆外国语学校的路瑶老师;有大胆构思的桐城实验中学的方永老师,用游戏主宰课堂,那是一种艺高的表现;有语言精炼的何凡老师;有返朴归真的王华旗老师,那种超凡与脱实,游刃有余的驾驭着课堂中的一个个活,恰似大师归来;有让我感动的安庆十七中的刘清老师,她是一个准妈妈,然在她快速的融入课堂以后,那种飘逸与沉稳,不禁让我把她与一个自由的舞者联想到了一起;还有最让我敬仰的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王琪琼老师,总节课缓缓道来,如涓涓细流,沉静而优美,若非艺到深处,何能入木三分?

收获,绝对的收获!自桐城归来,我的心灵也作了一次慕拜似的洗礼。说到收获,我有感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直到我这次一天听完七节课,七节课上的都是同一个课题,同一个课题的每一节课我都有不同的触动,我才知道专家所提的同课异构是有所考究的,他旨在引领教育的科学发展,旨在引领年青一代的青年教师健康的成长。而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有时会忽视或者说轻蔑这些先进的成果,以自己的自大拒绝了前进的步伐,让自身乃至一所学校走向落后与落后。

既然走上教育的路,未来还有更长征途。当下的我们,既然没有勇气放下和放弃,那就应作一次心灵的回归;既然我们没有把改变物质生活的想法变成现实,那就选择柏拉图式的清纯与高尚。归于自然,归于平静,爱自己,爱学生,爱教育,把幸福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并自己快乐地生活。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了我这次去桐城观摩市赛的一些大概的或总体的感悟,或者说是某种浅显的揣测。我之前说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相对于鲜活的实践而言的。其实,要把书教好,还是要看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的,毕竟我们是教育一线理论的践行者,试想看,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是否是像在山林里夜行?当然,在运用理论指导我们教学实践时,一不小心就成了教学的教条主义者,甚至常把教条当执着,我有时就犯这样的错误。大凡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除了得益于他们高超的智慧以外,都还有一个海纳百川的艺术胸怀,他们总能够十分谦虚吸取众家之长。正如我所见的有些同志的市赛课,那简直就是一尊天然的艺术品,以至于我在我的博客中写道:那样的课将是我毕生的仰望。

完成了两天14节课的观摩,也就是13日傍晚,同行的枞阳的教师与县教研室的徐维武老师一起作了很简短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此行获益匪浅。通过这一次的观摩与学习,我认为要当好一名数学老师,上好每一节课,首先得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否则数学课将理性到只有骨而无血肉的枯燥的境地,也可能基于此,市教研室在这次大赛开题的选择上选用了《命题与证明》与《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很难在简单的数学定义中丰趣的建构不简单的数学道理;其二,导课一定要新奇,例如十四中的何凡老师在《命题与证明》的导课中,他很有韵味地说:同学们好,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位其实早以认识却不知其名的老朋友,大家请看„„,然后是大屏幕出示了一组判断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种种猜测与兴趣,为接下来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全等三角形》的导课上,因为是几何课,所以在导课的手法会更丰富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庆二中的丁孙顺老师,他采用了游戏导课法,他通过让学生玩《连连看》,然后是大家交流这个游戏的规则,进而导出了全等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等概念。其三,有效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与课堂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现在的数学课堂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新知,既然是新知,对学生来说是一处没有征服的高地,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问题指引,那么课堂中的活动将无法顺利开展。在这次市赛中,不少同志都没有把有效提问处理,活动开展的十分牵强,场面上看上去很热闹,而在结论的形成上我看还没有走出灌输的影子。其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因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启智的过程,既然是学生的启智,那么学生的课堂应当让学生来做主。回想这次市优秀课大赛的14堂课,他们各有各的特色,正如卢梅坡的两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好课是没绝对的标准,如果真论及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学生,学生爱不爱,学生行不行,归根结底,一切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健康成长的课都是好课,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理论以及活动都是好的方法、理论以及活动。其五,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引领。因为数学教学的本身,已经超过了数学知识传授的范畴。我们作为数学教学的工作者,不能仅仅只会教数学知识,还应懂得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与情感,通俗点说,不仅要能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数学难题,还应适当地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懵懂的世界与初透的青春。

教学如艺,艺海无涯,放帆江海,我愿与大家同行!

篇5: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一、评价标准简介——三维目标和五维视角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1、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生参与的表现——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亲和度——形象和教态、语言和思路、气氛和感染力

教师亲和的表现——善于建立一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双边关系,善于营造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气氛。

3、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说:有没有必要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有没有必要的动手展示的机会、有问题时有没有质疑机会。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问题是否适当,启发是否有效。从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角度:教材、生活、生成资源能否自如有效整合、恰当运用。

恰当的自由度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高效主导。

4、准确度——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和准确落实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确定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准确的表达、详细得当的讲解,操作正确、规范、可见度高。

5、创新度——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机智。板书设计的独俱匠心。

有创新度的教学表现为有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且效果好。

这五个维度反应了这样的视角:学生状态、教师素养、师生双边关系、学科特点、师生体验和发展。

二、从五个维度对本次大赛进行评价

1、参与度

选手的共同优点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从选题上看,八位选手有六位选题《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课题有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能体现得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步骤、记录表格,自主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估。都体现了这一点。选手们在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上下了功夫。有两个教师在教学中,还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组,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学,还参与了教。是个新现象。有两个课堂上学生发生故障后,同组、邻组交流,还举手和教师交流,可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比较而言,参与的有效性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地方:(1)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预设到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准备了视频示范。她是在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后才示范。使示范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2)、海桂学校陈老师——如果你的器材不够,你可以来上面来取。虽然不是每个组都存在器材不足的问题,但这样做每个组的学生都会去用心选择实验器材。

(3)海口一中尹民老师,让学生找电路连接中的错误。他的做法是:先分好工,“一个组找一处错误,不能重复”,再放录相。学生带着任务看视频。这段时间教室里相当安静,这种静静的观察恰恰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表现。还是这个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不是笼统问一声“做完没有”,也不是说“我想大家已经做完了吧”,而是说“做完了的举手”,关注并促进了全员的有效参与。这位教师课堂上全程参与度也是较高的。

在这个维度,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有的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反复和同一个学生交流,有的只关注课堂上一边的学生冷落了另一边的学生,有的只和举手的学生交流。有的只看参与的形式、过程,不关注参与的效果。有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全程参与上做得还不够。

2、亲和度:

参赛选手都形象非常好,可谓俊男靓女。而且普通话也不错、表达非常流畅,很有亲和力。除外表之外,在课堂表现上亲和度较高几个例子是:

(1)、海口一中的尹利民教师,白衬衣、领带、眼镜——职业又阳光的形象,很利索。加上幽静、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有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就等着你”。在对学生激励方面,一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上去就没有那种程式化的感觉,感觉就是发自内心。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既紧张、又活泼。还有吴多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紧张时轻松地调侃:“你怎么比我还紧张”,大家轻声一笑中缓和了学生的情绪,学生顺利地答出了问题。

(2)、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表达简洁明白,在对学生评价时,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梁倩回答、何真真回答。能叫出学生的名字的老师是有亲和力的老师。她的秘诀是在学案上有一条——姓名。可见是个有心的教师。

在这个维度表现不足的地方也有:有些教师虽然面带微笑,亲切自如,但还是能感觉到他和学生之间有距离,为什么有这种距离呢,可能因为在教学中比较集中思考自己的课怎样完成,而对学生的表现不那么在意。如说:现在大家该完成了吧,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看法的原因,而是一句话带过去:这不过是什么什么而已。这样主观的教学是缺乏亲和力的。

3、自由度 教师们基本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实验、观察很多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媒体和利用上更是百花齐放,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多样而有效。比较好的例子有:

(1)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陈业娇老师、廖玉影教师等,对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作了充分的,评价,姑且不说这样做合适与否,但的确提升了教学中自由度。陈业娇教师、尹利民教师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也提高自由度。羊富曼教师让学生从两个电功率公式中选择实验原理也是提高了自由度。

(2)在资源整合方面。尹利民教师做得非常好,灯泡的亮度——生活资源引入,在教学过程中,他让学生观察测电阻的电路图、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忽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并体现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的教学。吴多学老师,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用电器的不同额定功率。同时自拍了一些家用电器铭牌,让学生提取铭牌中与电功率相关信息。让学生判断用久了的用电器的功率大小,也是一种来源生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落实了“关心生活中用电器功率”的情感态度目标。郑谨之老师家电下乡,赵大叔家保险丝烧坏了的引入也是很好的资源,体现从生活到物理、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定安的陈菊玉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新型电能表。(最好是点到为止,可让学生课外去了解它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

这个维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老师课堂提问的低效。如对电路、实验步骤、数据、结论等相互评价时,问题很多是:同意吗?把一个评价变成了简单表面的规范的纠错,削减了学生思考的自由度。没有引导学生根据电路、表格、步骤各自的特点去评价、并从评价中去体会实验设计实验的要点。如电路能达到测验目的吗?正确吗?表格能记录下所想记录的证据吗?能全面反应证据的特点吗?步骤可行吗?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去处理这些问题。也许一节课做不到,但应该分散到不同的课中去逐步做,至少有一个方面有所体现。有的问题空而大:看了学生设计的电路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电路呢?看了学生记录的数据问: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吗?问题大而空。大而空的问题要么让学生无从说起,要么怎样说都成,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问:按照这样的电路图做实验,能测量出小灯泡的功率吗?这个电路图有没有不对的地方?通过数据分析,你发现灯泡的亮度变化和什么的变化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二是群问群答的互动现象还很普遍。有些老师几乎一节课都是群问群答,这样让学生有随声附和的机会,少独立思考的自由。三是对教材资源的忽视的现象很普遍。如果能引导学生亲近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可能不用做得那么辛苦,每个步骤的问题教材上都有规范的提法,但被大家忽视了。五是教师的预设和包办过多,牵引式的教学痕迹非常明显。表现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大多数老师引导学生直奔一个主题——灯的亮度和灯的电功率的关系。而没有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去思考结论。如果学生自己思考,还有灯的亮度和电压的关系、和电流的关系呢。可能老师们有个担心,学生要是说到亮度跟电压、电流有关那不对,又要花时间解释,其实这个问题处理很简单,让学生观察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和并联时亮度也不同,就否定了亮度和电流电压的关系,不让学生有机会作这样的思考和分析,这也限制了自由度。

4、准确度

本次大赛一个突出的亮点是运用媒体增加实验、图表观察的可见度。教师们在操作上规范、也能在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廖玉影老师的视频连接电路的示范、尹利民教师的纠错、陈业娇老师的引入投影,都非常准确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物理过程和操作过程。吴多学教师简单的计算练习中也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这是从操作的层面来讲。教师们很注重操作、动手的准确度。多数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每个老师在多数时候表述是准确的。比较突出的是吴多学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目标和准确把握和落实、反映了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准确确定和处理,反映了老师对课程前后内容准确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有较高的准确度。

也些做得不够好的:一是目标确定值得探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有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通过测量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压表电流表的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可以说这个目标的确定是不准确的。而另外三个选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个目标确定准确。二是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案中写得具体,但没有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大多数选手在测功率时确定的目标有认识用电器正常和不正常工作时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电器和节约用电意识,但课堂上没有这样去做。有的在节约用电的意识培养相落点低,只从浪费钱的角度认识而不从浪费资源角度认识,有钱也不能不珍惜资源。三重点确定不准确。突出的是《电能》这节课把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的转化当作重点是不对的。课程标准上只是说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而老师却把什么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什么能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能量知识非常有限的时候这样处理有失偏颇。有的选手确立的重点范围过大、《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节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电功率”,重点包括原理、电路图、记录表、实验步骤、及评估都是,最后不知哪是重点。四是重点不够突出,虽然确定了重点,但教学过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五是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与课程的安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大相符。难点的确定多数偏向于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欠缺,如正确连电路、排除故障。六是教学容量上把握不好。多数选手教学容量过大拖堂,个别选手容量小把一个不重要的东西反复重复。七是教学语言的准确度不够。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程,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如很多老师习惯说测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而不说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如板书中“电源的实质、用电器的实质”这种提法也不妥当。如学生在表述中把灯泡的功率大小用瓦数来说明,老师虽然问了学生这个瓦数的意思,但没有认真纠正这种表达,要说也应该说“电功率的瓦数”。这不利于养成学生准确运用物理语言的好习惯。个别老师误把电能表测量的电路中用电器能接入的最大功率说成是电能表的功率。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事项,也是口语化不准确的表达。物理启蒙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好习惯,老师要带头做好示范。

5、创新度

可以说,每节课都包含老师精心的创新。我们的教师在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熟练运用和与实物操作的有机结合,也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

比较突出的有:

(1)尹利民老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处理。他不是让学生凑出来再列出来,而是通过对一个电路连接的纠错来引起注意,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有的老师列出五六点来让学生注意,又不对注意事项进行分类,这么多要注意的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都难注意或顾此失彼。尹老师在学生观察前还分组布置了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还有在引入时两个灯泡亮度比较和一个灯泡亮度变化比较相结合,这个引入新而有效,他的测量问题的提出比较自然。郑晓岱教师在引入时也有类似的设计。尹利民教师也是唯一一个分组回答问题的老师。

(2)郑谨之教师的“赵大叔家电烧保险”故事引入也是一种创新,她的仿真投影板书也是一种创新。(吴多学教师也有相同的创意)。陈业娇老师的家庭电路电压表投影示数、灯泡亮度观察也是创新,作业布置也是一种创新,她在器材选择上的不确定性(部分组不给全)也是一种创新。

(3)廖玉影教师的视频示范,是基于对学情把握的一种创新。这种示范方式除可见度好之外,是可以重复的(虽然没有用到重复)。

(4)吴多学老师把两个单位J和W的关系介绍和两位科学家的介绍结合起来,还运用科学家的名言和学生共勉,也是一种素材整合和利用的创新(但还是要通过强调防止喧宾夺主)。他的作业和下课的教学挂勾,也是创新,反应一个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

这个维度不足之处有:一是有的创新值得商榷。如把“非常六加一”引进课堂,这个想法非常好,想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可以理解。运用“非常六加一”中什么元素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仅仅是李泳这个标签吗?这个娱乐节目和教学之间有没有联系、能不能有机联系起来?教师没有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还有在读视频时所用的背景音乐声音大、节奏强、九个条目的视频在这种音乐背景下读下来,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背景音乐的创新成为学生认真阅读的干扰。二是过多的预设影响了生成,断送了创新。可以看出,很多课,很多时候学生被老师牵着走,鲜有生成,教师牵得紧妨碍了学生的创新。三是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忽略过去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把羊富曼的课进行下去。)

三、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1)教学设计时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考虑:第一、本节课需要让学生懂得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依据是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只是参考,要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条件来定);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可行吗、是不是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如何关注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情况会影响课的效果,怎样应对,得准备一到二个备用方案。

(2)教学实施时心里有课,更要有课堂,有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感知、判断、调整、逐渐走向默契的过程。教师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对教学活动情况有敏感的感知、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情况推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经过调整达到和学生默契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前紧后松。给生成、师生自由发挥留些余地。

篇6: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市2016年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与观摩学习心得体会2016年10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在桐城市实验中学举办的 安庆市2016年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与观摩 活动,观摩了全市各个地区的14位选手的精彩教学,活动中那些年轻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首先参赛选手

市2016年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与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2016年10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在桐城市实验中学举办的 安庆市2016年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与观摩 活动,观摩了全市各个地区的14位选手的精彩教学,活动中那些年轻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首先参赛选手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精准把握。14位选手被分成两组分别在两天内进行授课,两天的课题分别是 命题与证明 和 全等三角形。这两个课题从我个人感受觉得均以概念性学习和掌握居多,这类课题都不是很好上,掌握不好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但从听课的效果来看,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均被充分体现和调动了起来,使我觉得有一种从未踏足的全新的感觉。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参赛教师都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现实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次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这些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的明确,教材运用灵活富有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于生活并运用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尤其是桐城实验中学的方永老师,为了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他分别请了两组同学当堂进行男女生大PK,其过程是命题接龙和命题相互改写。最终以得分最高组为胜。这种课间活动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参与度,使整个教学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参赛教师个性的教学手法和较强课堂驾驭能力。在参加优质课评比的选手中,他们富有激情、活力,有一种个人魅力。所有参赛选手的教学功底过硬,板书设计都非常规范美观,他们的语言简洁科学到位,语言基本没有重复,言简意赅,表达能力较好。并且普通话较为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中,不慢不快,对于一个问题基本不会重复说第二遍,尽量做到语言的精炼简洁。我记得其中安庆十七中的刘青老师和安庆宜秀区大枫中学的王华旗老师,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而更像一个演讲家,用充满哲理和激情,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去传授学生知识。

通过听课,我感觉自己欠缺的地方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完整.如新课导入,问题思考,重难点讲解,新知巩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或学生收获,作业布置等。

2、新课的导入要新颖,要能引人入胜。如问题导入,图片导入,情景导入等。

3、重难点要突出。讲解重难点要详细、清晰,不可累赘。此环节要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最好要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举例说明。

4、要学会利用学生间的互动,以增加学习气氛和兴趣。如小游戏,小组间的辩论赛,男女生对决赛等。

5、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截图、实物投影、自拍照片和自画图形等幻灯片的恰当运用,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课件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6、要学会实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课堂中要对学生多鼓励、扬、赏,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胆识更大。如 你真聪明!你讲得很有道理!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把掌声送给他!等等。

7、教学语言要尽量亲和,形体语言要丰富准确,表情要开朗,特别在借班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走近学生,要能融入学生之中,不能远远地站在讲台上。

篇7: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一、用“微笑”传递真诚的信任

这次听到的课一共分两个课题:八年级下册《6.1函数》、九年级上册《5.3圆周角》.我共听了七位教师的优质课, 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带着亲切的笑容走上了讲台.听课过程中我也能时刻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和授课时丰富的课堂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授课中他们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语气又很亲切,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如来自江阴的王俊蓉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亲切的笑容, 抑扬顿挫的声调贯彻课堂始终, 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 她都能准确地提炼出这个孩子的观点, 并能够恰如其分地肯定其闪光点, 让孩子从一次次的思考中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学习的快乐.这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我也带入了课堂教学的情景, 我好似学生中的一员.在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的带领下, 我真切体会到了“爱”驻课堂的魔幻魅力, 这也是我向往的境界.

二、用“生活”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情境的创设, 必须做到合理、有趣, 才能有效.所谓合理, 是指针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性, 创设的情境要有合理的程序,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所谓有趣, 是指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其生活经验,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易于激发兴趣、调动情绪、集中精力的情境.本次大赛的一大特点是在创设数学情境部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 江阴市王俊蓉老师的课的引入部分:“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 老师带着儿子到南京某水坝游玩……”王老师授课的学生是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学生, 他们就生活在南京, 因此对此水坝很熟悉, 这句话一下子就引起了师生间的共鸣, 把他们拉到了现实的情境中去了.可贵的是, 整节课以旅游的经历为主线, 讲述了在游玩过程中, 发生了如:汽车加油、与儿子玩“火柴棒搭小鱼”游戏等一系列与变量有关的情境, 以及从每个情境中提炼出与函数定义紧密相连的内容, 从头到尾以讲述故事的形式, 有趣而生动地渗透了函数的定义, 才有了学生后面精彩的总结.这真是水到自然渠成, 赢得了听课师生的一片掌声.

三、用“载体”析透知识的生成

传统的教学,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次省优质课上的选手的理解却让人耳目一新,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的优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锡塔影中学华琳老师的《5.3圆周角》这节课.她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了同弧所对的三种角的不同情况:当角的顶点在圆内时, 角的大小是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角的顶点在圆外时, 角的大小也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角的顶点在圆周上时, 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是个定值.这让学生感受到了本节课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必要性, 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发生的相对起始阶段, 紧接着再讨论采取什么办法研究圆周角的这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 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是学生能力得到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次优质课展示活动中,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的李琛老师也运用多媒体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圆周角的分类讨论.这些都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低阶目标上, 应更多地关注过程目标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高阶目标, 学生只有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才能促使其良好的数学素养慢慢形成.

四、用“实例”渗透数学的思想

在当前的应试制度下, 对于很多教师而言, 课堂上可能更关注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这个目标是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达成的, 更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小幅度提高的, 所以他们不愿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 觉得太浪费时间.这次优质课展示活动,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李琛老师的《5.3圆周角》这节课让我的心灵备受震撼.此课从开始的复习引入就站在了较高点, 复习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自然会让学生联想到数学的分类思想, 为后面研究圆周角埋下伏笔.在研究圆周角大小的过程中, 李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在学案上画同弧所对的圆周角, 结果大家画出了无数多种, 进而提出问题:“我们要一个一个地去研究吗?”显然, 学生明白这是不可取的.但是, 又想不到明确的方案.这时的李老师问:“你所画的圆周角在什么位置时很容易得出它的大小?”这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时 (图1) , 很容易得出此时的圆周角大小.李老师不失时机地又引出了一个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研究完了这种特殊情况, 其余位置的圆周角又该怎么研究呢?李老师并没有立刻告诉学生分三种情况讨论, 而是让学生自己举出几种他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分别得出圆周角的大小.李老师又结合几何画板, 让圆周上的角动起来,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又举出的四种情况, 其中有两种是重复的,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同弧所对的所有圆周角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 (图1) ;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图2) ;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图3) .

研究这三种情况就可以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可见, 正确地分类讨论是多么重要.现场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顿觉轻松很多, 也不由自主地赞叹李老师整节课能贯穿始终地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真是“润物细无声”.当时很多听课的教师都发出感慨:“数学思想方法才是真正的灵魂!”听课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立足点.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帮助学生暂时提高成绩, 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用“课本”作为教学的依据

静下心来去仔细研究课本设计大师们的意图, 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省优质课的选手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认真统计了一下选手们选择的例题和练习, 基本都来源于课本, 如《5.3圆周角》一节中, 选手们认真地研读课本, 例题都是课本原题, 还原了课本设计者的意图.课本原题完全可以解决本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即知识的巩固和形成, 教材的内涵关键还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应用,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 题目拿出来就是要学生会解, 而不是教师故弄玄虚, 体现教师水平.如果出示一题目, 学生鸦雀无声, 说明该题太难, 教师课前没有备学生, 并不理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课本才是我们的法典.如果觉得课本无味, 那绝对是我们对课本研究得不够.

篇8: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近日,富宁县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有幸到现场观摩,享受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为主题的教学盛宴。我用心感受大赛的每一个细节,用笔记录下大赛的精彩之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体味导入之美

凡事都追求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既能给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又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更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成为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开端。

如导入《伯牙绝弦》时,执教老师播放优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进入课题。如《金色的脚印》导入时,设题导入,“这是关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带给了学生振奋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赛老师这份独特的教学设计、出色的教学机制、深情的叙述,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赢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二、品读过程之美

学习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这过程有些曲折,有所耽搁,有点费时,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媲美的。

参赛的老师执教六年级年级课文《金色的脚印》,在集体交流“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和狐狸相处的过程中,哪些情境触动了你?”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到课文中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以及正太郎的善良跃然纸上。再通过学生的汇报,环环相扣,我们听课的的教师感受到了一次美好过程之旅。还有两位参赛教师共同教授二年级同一篇文章《神笔马良》,以触动学生感情为出发点而设置问题如出示小树在寒风中摇摆的图片还配上了音乐,“如果你手中就拥有这只神笔,你要给小树画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画太阳,“为什么要给它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可以给小树带来温暖、、、、、、做到引导到位,循循善诱。

三、感悟情感之美

参赛老师执教《穷人》时紧紧抓住“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穷”这微妙的联系,让孩子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桑娜与渔夫的精神品质,然后以“先抑后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划句子→品词语→写感受”开展批注式自学,通过“读中感悟”,感受作者有情有义的语言文字,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整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老师既注重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情感,读出文字的韵味,如交流桑娜忐忑不安、渔夫沉默决定背后的担忧句子,用心体会桑娜和渔夫丰富的心里活动。体现出来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让学生领悟用词之美及人物的心灵之美。整节课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到了评委的肯定,也赢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篇9:初中物理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初中物理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邱场镇中心学校:刘华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全国初中物理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个人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领略了来精彩讲座

这次研讨会围绕初中物理课程中有关“光”的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自江西、成都的优秀教师们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资深专家的、联系设计和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系统的教学操作指南,解决了以下问题:

1.如何依据“物理课程”确定初中阶段“光”的教 学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解决“为什么教”、“依据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如何统整教学目标、学情、教材等要素,将物理教材中“光’的概念和知识等加工处理后转化为情境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3.如何依据学生在课堂中应该获得的“光”的知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练习?(解决“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可检测化”的问题)

4.如何设计教学问题和探究实验,让灵活的问题导学和科学探究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5.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匹配,有效促成目标的达成?(解决教学的“一致性”的问题)感受之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心收获。专家们为了上好课,不仅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同时收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来引入课题,故事情节新颖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而且他们还深入实地进行了生活素材提取的摄影工作和实验录像等,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准备十分充分。

首先上课的是南昌二中的周晋仕老师,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光的传播》。周老师非常注意课堂的引入,他认为新课引入的切点往往是关于本节课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新课传授时,要注意逻辑严密性,基础知识点的得出,应该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规律英爱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知道了因为所以,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周老师利用空气清新剂和激光笔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光的传播路径,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足。这节课突出的优点在于他善于挖掘生活的器材,想方设法的将教材中效果不明显的实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

来自南昌二中的周莹老师的《平面镜成像》也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脱颖而出。这节课的终点并没有放在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上,而是在规律的得出。规律的得出靠实验,实验探究有理,一步步将实验器材确定,并通过师生讨论制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做,旨在让学生从源头了解探究平面镜成像这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器材的规格等,有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如有的玻璃板很厚,有的玻璃板没法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等,让学生发现实验完成不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玻璃板的厚度应该满足怎样的要求,玻璃板应如何放置等,并学会对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同时也对该实验有了跟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认识就不仅仅是表面的背诵和记忆了。并且将这些现象与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完成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国度。最后,以射击这个小游戏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大家认识到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二: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落实

把课堂教学融入校本教研之中,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均为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发展平台。教师倡导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互动、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鼓励都体现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的学习情趣以及高超的知识素养均蕴含着教师丰厚的课堂教育成果,尤其

同样是南昌二中的毛丽雯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通过透镜看世界》,这是一堂开放式的科普课,在整节课的构思上,着重放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发展进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再将科技发展史上千人的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千人的创新精神,感受到千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

成都石室中学的巫静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堂精彩的《走进彩色世界》,这节课的内容有点难,但是这节课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也很喜欢本届的内容。我们在设计时,立足于还原实验,如光的色散实验,彩色影子的形成,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观察探究出彩色世界的奥妙。将现象呈现出来后让学生通过现象,试着画出光路图,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而观察思考能力。在整个教学中通过播放成都夜景的视频,彩色手影游戏的互动,千手观音的舞台效果,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彩色世界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生活的态度,在学科教育中同时浸透德育情怀。

感受之三: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几位名师的授课,都在追求一个目标: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多一点学生的参与,少一点老师的替代;多一点交流合作,少一点个别指导;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固定;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呆板;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囫囵吞枣;多一点精心设计,少一点随心所欲。

来自成都市七中的王炼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光”的复习课。与新课一样,复习课的课程设计和进行也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追求。王老师这节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概括性、深刻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王老师这节课具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复习模式多样化,复习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来,体验复习课收获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

同样是来自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刘璐老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凸透镜成像》,她带我们走进了一节真实的课堂,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及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最后来自南昌二中的副校长熊韬老师对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并从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意外”现象、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等方法。

篇10:观摩市初中物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一道命题材料给我的启示

龚婷婷

2017年10月21日上午,我在太和一中观摩了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赛暨“八个一工程”之命一道题大赛。命题大赛对我这样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激励。

在太和一中教务处李岩主任的命题示范中,我开始逐步走进命题的世界。李岩主任命制的单选、双选和两道简答题,让我蓦然间有种直击高考的感觉。尤其是李岩主任从所给的命题材料《朱启钤:筚路蓝缕的拓荒者》中提炼出直击标题的设问和对命题材料中“朱启钤战略家的超前意识”提炼所出的“超前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更是让我产生了语文教师要独立阅读文本、学会提炼关键词来进行命题的思考。

太和一中青年语文教师的命题,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最大的启示是要教师要有文本意识。阅读题目的设计在遵循考纲的基础之上,要能深入透彻地分析文本,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把握命题的角度。太和一中语文组青年教师卜倩倩的命题设计提纲挈领,在对所设置的问题“为什么说朱启钤是‘筚路蓝缕的拓荒者’”的分析中,注重了传主类文本考查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并在设置的参考答案后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从读、找、括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是给了学生学习的抓手,让学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张丽老师在分析她所设置的命题之前,首先对命题材料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类型的定位——人物传记类(评传)的介绍以及高考试题对传记的考察形式和能力等级的解说中,对文本进行了表格式的解读,她所设计的表格分别从实践业绩、理论建树、人才培养和声望影响这四个方面对命题材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每一方面均从事件、评价、影响三个维度进行横向解剖,这种纵横交错地文本分析,让命题材料能够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命题者的眼前,她依据对文本的分析设置的“朱启钤先生在中国建筑学史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一问题的设置,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筛选组合信息的能力。之后她所介绍地传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并延伸拓展处的客观题设置的类型,以及她所设置的单选题中所呈现处的夸大缩小的错误类型都直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始终围绕着所给定的命题材料的阅读类型来进行的命题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我的文本意识和对文本价值的取向意识。

除了这两位青年教师的命题设计之外,还有几位青年教师的命题设计中所呈现的根据选材的角度来进行有效命题,也是给我的启示之一。命题材料《朱启钤:筚路蓝缕的拓荒者》是以五则材料的形式组合出现的。在命题时,是五则材料都作为一道题的命题材料,还是以减法的形式选择其中的几则材料作为命题材料?一中语文组青年教师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命题可以依据考纲、依据设题的角度来灵活选择所依据的命题材料。或者是单选、双选、简答这三道不同的题型中各自划定一个命题区间,这样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单选、双选这样的客观题设置中,语文教师要紧紧围绕高考的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高考错误类型来有效地设置相关选项。设置好这些选项,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地思考命题材料,通过对材料相关语句的推敲,对学生阅读中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句子进行思考,对评价传主的相关语句的感知来进行命题的设置。在双选的设置中,更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对材料的语言特色、材料结构、中心意思、文体特征、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方面进行思考。简答题的设置要更多地能够体现出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一道题的命制,看似是非常简单,实则却是智慧的体现。

在观摩了太和一中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赛暨“八个一工程”之命一道题大赛之后,让我对高考有了更多的新认识。以往我们都是在题海中遨游,在看到各种模拟试卷时,只是非常简单地从自己答得对不对、如何教学生答题技巧这些方面来进行思考,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去命制一道题,去说一道题,去做一道题。命制一道题考查的是语文教师精准高考的智慧,说一道题和做一道题考查的是语文教师的解题能力。语文教师在带着学生备战高考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答题的对错与否,更要注重的是对题目的拓展延伸,对参考答案的思考。一中语文组青年教师都具备非常强的命题、说题、做题能力,拟定的参考答案语言也都是非常接近高考水平。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要多去努力的地方。语文教师拟定参考答案的能力其实也是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体现。好的参考答案能够让学生在答题中有效地规避自己的语言错误,直击高考,以适合高考的语言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在我的教学中,我对参考答案也是非常忽视的,我往往只注重了教会学生要分点作答,针对题目的要求注意是分析还是概括来组织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做到如何让学生的答案更能贴近高考答案。答案其实是最能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珠的,但往往由于我的忽视而造成了对学生答案的忽视。这是我今后需要提高的地方。

在今后的高中教学中,我不仅仅要着眼于大高考的意识,还要着眼于小高考,触动学生的思维,精准高考。每一次教学,其实都是在直击高考,但每一次教学,是否真的精准高考了?我想我是没有做到。在对高考研究的道路上,我还只是一个起步者,还有更多的路需要我去跋山涉水。高考路上,语文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命题者,一个能原创高考题目的命题者,才能有效地挥动高考的指挥棒,带着学生一起备战高考。

上一篇:高二励志精彩作文800字下一篇:腾讯公司外部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