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2024-04-15

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共16篇)

篇1: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夜游宫

作者:贺铸朝代:宋体裁:词 江面波纹皱e。江南岸、草和烟绿。初过寒食一百六。采苹游,□香裙,鸣佩玉。心事偷相属。赋春恨、彩笺双幅。今夜小楼吹凤竹。谢东风,寄情人,肠断曲。

篇2: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念彩云/夜游宫,念彩云/夜游宫贺铸,念彩云/夜游宫的意思,念彩云/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念彩云/夜游宫

作者:贺铸朝代:宋体裁:词 流水苍山带郭。寻尘迹、宛然如昨。犹记黄花携手约。误重来,小庭花,空自落。不怨兰情薄。可怜许、彩云漂泊。紫燕西飞书漫托。碧城中,几青楼,垂画幕。

篇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全文仅百字规模,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 即“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 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 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 景语情语, 皆自一体。然而, 这景色的发现, 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这个时间点前后, 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 “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 (庚申) , 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 “正月, 苏轼赴黄州贬所, 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 “四月, 十一日 (丙辰) , 曾巩卒。沈辽, 苏辙, 孔仲武, 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 而且, “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 十三日 (丙辰) , 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 “十月, 十二日 (甲申) 夜,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 撰《记承天寺夜游》”。 (1)

三年时间, 接连经历罢官, 贬黜, 良友离世, 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 此刻突出一个“闲”字, 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 身世也别有韵味, 据考:“张怀民, 字梦得, 又名倔栓, 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2) 试想, 两位同病相怜的人, 一般“闲”的心境下, 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 究竟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遍共识那般, 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 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 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3) 问题可以稍作转换, 于悲凄处发现“闲”之风景, 苏轼是有情, 还是冷漠?若是有情, 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 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公案来展开分析, 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 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 待作文时, 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此是它大病处。” (4) 在他看来, 苏氏之弊, 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 (5)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个向内转的过程, 以情淫道, 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 但从他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 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 它首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有如此论述:“道之及, 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 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 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 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 其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表达。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 也更加复杂,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 这种“情”又从何而来, 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 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 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宋学又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一直坚守不变的, 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 (6) 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 儒、释、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然可以用此类解释, 既非儒, 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免有从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 远非儒、释、道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 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 它其中所蕴含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 故较为单薄, 可见于《诗经》;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 “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息相关, 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 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 故这种融合是去情化的过程, 有风景却没有“闲”情, 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 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诗歌的差异。由此可见, 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 它可能来源于三家, 却又别于此三家, 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 可看出苏轼的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 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做单一解释, 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容词, 事实上, 在相似的时间里, 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 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 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 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同时期的《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苏子愀然”, 《临江仙?夜归临皋》 (元丰五年) 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和安慰交织的情感, 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 因为一旦认同, 其意义都不会是“闲”, 也不会发现如此的风景。换句话说, 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 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 实际上, 认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认知范式, 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 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来,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的意义发现, 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 照此说来, 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破认知中介, 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 包括儒释道三家, 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 无论是善恶之别, 天道人道之分, 还是空执之离, 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 就在于对这种中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 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 它很模糊, 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 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自于其境遇的独特, 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 其认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 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其次则器足以任重, 识足以致远, 至于议论文章, 乃其与世周旋, 至粗者也”, (7) 此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魅力。古文运动中, 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 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离, 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 求天道以闻达, 这也是朱熹批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知, 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 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是极具包容性的, 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 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 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也在于苏轼。

参考文献

[1]日期材料皆引自曾枣庄, 吴洪泽著, 《宋代文学编年史 (二) 》,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第796-826页。

[2]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7页。

[3]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4]朱熹著, 《论文上》,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19页。

[5]朱熹著, 《中庸一》,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六二,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6页。

[6]邓广铭著, 《邓广铭治史从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5页。

篇4: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解读

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的新朋友,称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词人的词境里,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词人的描绘之中。词人为何有“不知何地”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词人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词人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这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词人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执着!

篇5: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夜游宫,夜游宫秦观,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夜游宫

作者:秦观朝代:宋体裁:词 何事东君又去。空满院、落花飞絮。巧燕昵喃向谁语。何曾解、说伊家、些子苦。况是伤心绪。念个人、又成睽阻。一觉相思梦回处。连宵雨、更那堪、闻杜宇。

篇6: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夜游宫,夜游宫张元干,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夜游宫

作者:张元干朝代:宋体裁:词 半吐寒梅未拆。双鱼洗、冰澌初结。户外明帘风任揭。拥红炉,洒窗间,闻霰雪。比去年时节。这心事、有人说。斗帐重熏鸳被叠。酒微醺,管灯花,今夜别。

篇7: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夜游宫,夜游宫周邦彦,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夜游宫

作者:周邦彦朝代:宋体裁:词 一阵斜风横雨。薄衣润、新添金缕。不谢铅华更清素。倚筠窗,弄么弦,娇欲语。小阁横香雾。正年少、小娥愁绪。莫是栽花被花妒。甚春来,病恹恹,无会处。

篇8: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本文的题目就有一些值得玩味之处。首先, 一个“记”字点明了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的文章。事实也是, 本文完美地将写人记事绘景抒情于一炉, 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生活现实。“夜游”一词更是新颖醒目, 读之心生悬念:为什么要夜游?夜游会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如果不忙着看下文, 略微开动脑筋想一下, 就觉得这也符合苏轼的个人特性, 他不就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夜游诗《海棠》吗?其诗曰:“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深夜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装。”这个珍惜时光、珍惜美景、风流多情的苏轼, 梦与月都是他常写的题材, 今天他“夜游”承天寺, 也就自然而别致了。

二、一个短小而完整的情节

读全文, 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段真实的生活:某年月的一个冬夜, 月光皎洁, 孤独的诗人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二人一起漫步于寺院, 不顾冬夜的寒冷, 纵情赏月。故事短小, 可一个热爱自然、渴盼清明日月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不是么, 仅仅为这点小景, 在他人的院子, 不顾严寒?但也恰恰是这点小景, 陡然触动了作者那一时平静的心, 赶走了他那旷达乐观的心绪。他刚赏到月景, 就动情而理智地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人”, 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清闲———有官无职, 也让人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一个“但”字和一个“少”字, 又分明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自慰、不平与愤懑!不难想象, 诸种感觉齐上心头的苏轼, 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继续赏月的兴致。真的, 他还能再赏出一些什么来呢?———此景此情已经够了!因而文章至此便戛然而止, 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就成了瞬间丰满的结果, 一段情景交融的生活就立马凝固成了永远冰封的特写。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他, 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 从胸中自然流出, “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看似“小文章”, 其实是“大手笔”, 乃中国文化长廊的一绝啊!

三、一个简明而深刻的主旨

毫无疑问, 本文结尾处的议论语集中揭示了此文的主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外在的这些自然美景其实并没有什么希奇的, 为什么人们却没有发现没有感受到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自答, 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是缺少闲暇的心境, 只有像作者这样清闲、心净, 才会关注和欣赏到这些自然美景。此为第一种阅读境界:与文本对话, 以文中景悟文中情。

进而我们又会向深处想:人们都在忙于什么事物呢?是生计吗?很容易, 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史、中国文人的文化追求, 从而能从更深层次上领悟到:世人都在追名逐利, 而作者却能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然。此为第二种阅读境界:与心灵对话, 以读者心觅作者情。

如果知人论世, 我们又会读到一个忧愤的“闲人”、一个虽有追求但并非真正旷达的“闲人”!元丰二年七月,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政敌弹劾, 并以讽刺新法的诗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0多天, 几乎被砍头。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12月苏轼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苏轼甘愿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人吗?当然不愿意。略早些时候, 他由京城被调到江浙任上时, 忙碌之余不就有“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的想望吗?任上尽管很有作为, 不还是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济世壮志吗?总观苏轼一生, 他确实是不求名利、旷达乐观的, 但他也总是勇对现实、积极用世的, “达则兼善天下”, 穷又能不只是“独善其身”, 他会做一个真正的“闲人”吗?他会有一颗真正的“闲心”吗?到黄州后, 苏轼给好友李端叔的书信说:“得罪以来, 深自闲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此时的苏轼不但不被朝廷信任, 也被世人遗弃, 身在荒远之地, 只有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其苦闷、无聊、愤懑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苏轼临终前的《自题画像》诗中, 他还写道:“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其“人生如梦”, 恨恨哪可论?

篇9: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夜游宫,夜游宫方千里,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诗词大全

夜游宫

作者:方千里  朝代:宋  体裁:词   一带垂杨蘸水。映芳草、萋萋千里。跋马回堤少年子。拥青娥,向红楼,南酒市。拼饮莺花底。恣欢笑、粉融香坠。不趁临分醉中起。但依稀,写柔情,留蜀纸。

篇10:夜游宫诗歌赏析

人去西楼雁杳,

叙别梦扬州一梦。

云淡星疏楚山晓。

听啼乌,

立河桥,

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

细织就霜丝多少?

说与萧娘未知道。

向长安,

对秋灯,

几人老?

赏析:

篇11: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篇12: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要问历代文人谁对月感情最深?我想, 非北宋大词人苏轼莫属。苏轼曾赏月:“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叹月:“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在被贬黄州期间, 孤独寂寞一直伴随着苏轼。此时, “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仅用了84个字, 就将月色的空明澄澈, 以及他蕴藏在其中的丰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色入户, 无意实为有情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作者“解衣欲睡”, 月光似乎明白这位失意文人的孤独寂寞, 主动前来与他做伴。一个“入”字, 将月光拟人化了, 既写出了月色的优美, 又体现了月亮的善解人意。“老朋友”到来, 作者当然要“欣然起行”, 这一举动生动地说明, 苏轼把月当作了最好的朋友。“月色入户”更入“心”, “欣然”一词, 既体现了作者见到月光后的欣喜, 也传达出他对月亮的喜爱。可是, 作者依然寂寞, 于是, 他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一同赏月。皎洁的月光下, 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默默地散步于中庭, 虽说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不着一字, 无处不在写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作者将明喻、暗喻交错运用, 没有着一“月”字, 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实在是神来之笔。作者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同时巧妙地将它作为自己文章的注脚, 自然是技高一筹。“水中藻荇交横”一句紧承上文, 又设一喻, 以水中的“藻荇”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既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美丽, 又以竹柏倒影烘托了月光。寥寥数笔, 明月朗照之境全出。

月色常有, 闲者才是主人

篇13: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叶下:叶落。

轻浪:微波。

沉沉:形容流水不断的样子。

酸风射眸子:指冷风刺眼使酸鼻。酸风,指刺人的寒风。

单衾(qīn):薄被。

篇14: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篇15:周邦彦——《夜游宫》

【作者】:周邦彦——《夜游宫》

【内容】: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有《片玉词》。

【注释】:

萧娘: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唐人每以

“萧娘”作为女子的泛称。

【赏析】:

周邦彦词“语工而入律”,为后世词人尊崇;其描写爱情,细腻委曲,确有独到之处。本词末三句以前,闲闲写来,乍看初无深意,直至卒章点睛,乃觉通篇有情,无一浪语。

周济《宋四家词选》:此(词)亦是层层加倍写法,本只不恋单衾一句耳,加上前阕,方觉精力弥满。

篇16:夜游宫,夜游宫贺铸,夜游宫的意思,夜游宫赏析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前言】

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里也有。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注释】

①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②雪晓:下雪的早晨。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③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关河:关塞、河防。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⑤睡觉: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⑦“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鬓残:喻衰老。

【翻译】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鉴赏】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上一篇:学生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下一篇:读金缕曲赠梁汾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