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

2024-05-11

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精选6篇)

篇1: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

房地产营销:现在面临未来的挑战

房地产营销的管理是对未来的管理,这是可持续发展行业经营技术上的`特征和要求.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在战略性问题,据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规划提出建议.

作 者:韩勇 张宇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工商系,成都,610106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3(4)分类号:F293.3关键词:房地产营销 未来挑战

篇2: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着市场格局重新调整的压力。压力足挑战,匝力也是饥趟。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正确的行动方案。惟其如此,才町能在未来的变局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获得充分发展的新机遇。否则就面临着被淘汰。企业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同时,必然需要为之制定相应的战略分解,包括从时间上分解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从不同方面分解的各方面策略目标,井为之制定相应的具体战术、形成相互协调的组合。

没有从战略向战术组合的过程,战略目标就会成为了可看不可用的空中楼阁。而原有的战略目标调整的同时,必然要调整战术组合。拿原有的战术组合生搬硬套,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加入WTO后,跨国医药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本土医药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国际大型的医药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研发水平落后,还在于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这使得我国医药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重围中,难以做大做强。我国现有的医药营销方法、营销策略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多医药营销人员对自己销售的产品不了解,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还延续着原来的那一套,即和客服拉关系、套近乎、给回扣的关系营销,医生用药的多少和用不用的关键在于给予酬劳的多少和与医药代表的关系如何,而不是根据药物的疗效、质量等,对于学术营销的概念和具体的施行方法以及实施学术营销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还不清楚,特别是国家的反商业贿赂政策直指药品“带金”销售后,这将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该立刻认清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即以前的那一套营销策略已经不是效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在于在国家的政策前提下还能不能进行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在坚持正当的合法的关系营销策略的同时,努力的像国外医药企业看齐,学习学术营销、发展学术营销,两者相结合,在药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迅速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力,努力推动医药营销的向前发展。

(1)药企营销思路困扰

根据GMP认证对生产、仓储和管理进行了改造后,一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运营资金紧张和市场拓展无力等境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苦苦支撑着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怎样度过资金难关?如何提升销售业绩?是在一级市场坚守到底,还是到二三级市场另辟天地?是继续大量申报仿医药品低价竞争,还是研发新药通过差异化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抑或是通过委托加工方式解决产能闲置?很多药企业苦寻无策。

(2)进军终端的困惑

终端为王的提法和国家相关政策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支撑促使很多医药企业进军终端,以图通过自建网络掌控终端的方式来反控市场和渠道。自建营销网络这种模式也曾经造就了很多医药企业的成功和辉煌,但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队伍难以维系,成本的泥沼导致很多医药企业都茫然和彷徨。

(3)渠道环节无力掌控

由于国家对流通体制进行多次改革,我国医药经销渠道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个省招标配送的指定,医药商业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高,全国性物流企业、跨区域物流企业和区域强势物流企业业正在蓬勃发展,医药流通业的区域寡头垄断格局将逐步形成。既往的传统物流体系被打散:经销商低价销售、折价出货、价格倒挂和冲窜货成为一种常态,渠道客户和终端客户忠诚度不断下降,市场人员怨声载道。医药企业是继续用“堵”的方法去治标,还是用“疏” 的策略去治本?如何与跨区域的分销商密切合作实现销售的有序增长?

(4)药企面对市场倍感乏力

因为受到降价、招标和新医改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医药市场显得动荡不安,市场运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投入,第三终端市场似乎成为了药企的新的蓝海,但是很多药企在第三终端试水后纷然铩羽而归。一些生产OTC产品的企业企图通过扩大对药店的投入来拉动OTC的销售,但是促销费用的上涨也让otc企业叫苦不堪。从医疗市场的份额分解来看,医院市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乏力,导致大部分医院高端市场配置医药企业少的可怜的营销资源?这些都成为医药企业心中的痛。

(5)既往的销售模式失去昔日的作用

以前很多医药企业为了减少市场投入,采取了总代理总经销的商业合作模式,简单的模式虽然管理起来很是经济,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简单的总经销或总代理模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企业单一的依靠总经销或总代理模式无法完成对市场的有效覆盖: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只对自有网络内的销量大、利润高、货款安全的网内客户进行覆盖,对网络以外的客户无法企及,导致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成长遭受了无情的扼制;渠道过长,市场信息反应缓慢,层层加价,导致最终零售商的利润空间不大,没有分销兴趣甚至拒销该产品。医药企业将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全都放在总经销商或总代理的网络里,总经销商或总代理会借此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医药企业被辖制的没有办法,只好殚精竭虑的满足其要求,哪怕销售利润已经捉襟见肘。这样做法是医药企业在对市场进行豪赌,赌的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既往的销售模式还有就是招商。现在,招商再也不是企业资金回笼的有效销售模式。从现在的招商情况来看,招商类广告的急剧减少、招商会和药交会成交额急剧下降。2005年《药品差比价格规则(试行)》办法实施,“规则”中所称的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如果这一制度真正实行起来,这些药厂就很难再钻空子了。改换了不同包装、规格或剂型的同种药也能测算出最高价。在新的价格管理政策下,以改剂型、规格和包装材料的招商方式要想成功几乎不可能。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的医药时代的要求,其缺乏竞争力的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承载现代医药企业的招商需要,中国的医药招商已经进入市场细分招商为主要特征的招商时代,因此,药企期盼有新的更为有效的招商模式出现。

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环境分析

2008年1-11月,中国生物、生化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9,739,74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86%;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4,248,14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8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688,9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81%。

2009年1-8月,我国生物、生化制品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151,576,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97%;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742,46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5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却表现得风光这边独好,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生物制药市场也分外亮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新增中央投资4.42亿元,支持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的建设。此举为今后生物制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不少差距。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科研到产业化,将是一条艰难的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两个因素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展望今后,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生物、生化制品行业将依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篇3: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企业体育营销的机遇

(一)国民对体育的关注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中国举行。

随着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体育也是日益重视,很多人每周都会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同时在休闲娱乐时,观看体育赛事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人们对体育的关注日益加深,为体育营销的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都将在我国举行,这就为国内企业的体育营销创造了有力条件。这样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更容易与这些体育活动建立联系,而且大型的体育赛事还会吸引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这就为企业走国际化路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可以借鉴国际品牌成功的经验。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利用体育营销实现了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形象的目标,如三星从1997年开始赞助奥运,十几年间,全球市场占有率从过去的5%提高到13.8%左右,从品牌的角度看,由于赞助奥运,以及相关的营销活动,使三星摆脱了以生产家电为中心的低端品牌形象,一跃成为引领时尚的国际品牌。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为自己开展体育营销提供指引。

二、国内企业体育营销面临的挑战

(一)体育营销应与企业文化、产品的属性相匹配,切入点较难找到。

首先,要想达到体育营销的目的就必须使体育和营销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参与企业营销的体育活动或对象和企业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这就需要企业反复考察多方寻找与自身文化和产品属性相匹配的体育项目、活动或对象。然后,企业就需要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所选择的体育项目、活动或对象的体育文化与自身企业文化和产品属性联系起来。然而,以上两步并非那么容易,确定合适的体育项目、活动和对象,找到有力的切入点并以它为杠杆开展营销活动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成本高,营销效果持续时间短。

体育营销,从选择体育项目,实施营销活动,到相应的推广促销、宣传活动等,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对赞助商的要求很高,企业常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取得赞助权或冠名权,同时在体育营销期间,为了扩大影响而采取的广告、促销、公关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高投入不一定带来高回报,企业体育营销常常有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感觉”,在比赛的那段时间里,产品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等的确迅速提高,但比赛结束后,销售量又会回落。

三、国内企业体育营销的对策

(一)找准营销切入点,使营销活动与企业文化和产品定位完美结合。

体育营销活动应直接或间接服从于企业的整体营销目的,因此必须找准营销的切入点,将企业或品牌与体育建立必要的联系,即通过体育建立良好的营销平台。建立合适的营销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几部:第一,确定体育项目,是足球,篮球或其他运动项目;第二,选择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是综合性的体育组织,俱乐部,运动队还是运动员;第三,找准企业文化与体育项目之间的切入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完美结合,引起消费者共鸣,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特殊的偏好。

(二)勇于创新,找准适合自身企业的体育营销方式。

目前,传统的体育营销活动主要有体育赞助,体育赛事冠名,体育明星代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当然,体育营销的形式远远不只是传统的几种形式,最近,苹果公司透露与耐克联手,使健身器材能够与Nike+iPod的系统兼容,这就意味着,健身者能够在新型的健身器材上插入iPod nan,利用它来跟踪自己的锻炼情况,并将相应得数据传到nikeplus.com的网站。苹果公司独具创新,一反传统的体育营销方式,不仅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还为制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迈出了超前的一步。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体育营销,国内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立足创新,采用与众不同的体育营销方式,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注意。

(三)持续投入,将体育营销作为一种长期战略。

由于体育营销效果的短暂性,企业需要整合其他的营销资源和手段的进行多方营销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战略来开展,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如同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所说“不要期待一次奥运就能把品牌提升到什么程度,如果那样就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奥运会的赞助活动应该是与品牌的长期策略结合在一起的,不能用短期的方法来面对奥运会”。因此,企业只有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体育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长期的坚持下去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联想,才能真正发挥体育营销的巨大作用。

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的申办成功,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都将在我国举行,据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创造出千亿的市场价值。面对如此良好的环境,国内企业应以体育为跳板,通过体育营销来实现企业和品牌价值的飞跃。但目前国内企业运用体育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摸索的过程,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进步,从而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秦丽.整合与个性:三星的体育营销之路.电器.2008年第02期

[2]、徐红明.体育营销带来强势品牌效应.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7年04期

[3]、胡坎.用“颠覆”式思维开创体育营销家电科技.2008年08期

篇4:家电营销面临颠覆性挑战

从厂商和渠道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家电行业的销售渠道依旧保持全国性、区域性连锁卖场、百货商场、超市的主渠道竞争格局,但品牌供应商与连锁卖场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微妙变化。在原材料成本和进驻卖场成本持续上升的重压下,卖场总费用成本普遍在22-28%,而一些家电产品的净利润只有10%-20%,形成巨大反差。

另一方面,从耐用消费品到大宗、高值产品,网络购买都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途径。以电子商务企业近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计算,3年内网络渠道商的营业收入将赶上甚至超过苏宁电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处在通货膨胀的年代,普通消费者对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敏感度提升,在促销方式偏好的调查中,选择降价而非赠品以获取更多实惠的比例居高不下,消费类电子如此,电器产品也不例外。

同时,数字时代影响下的消费者,其兴趣分布高度碎片化,沟通和分享方式也变化多端,更有传统时代无法企及的多触点和复杂路径。奥维咨询(AVC)消费者研究事业部对7个核心城市家电现有、潜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新调研显示,64.2%以上的消费者在最终购买前会通过购物网络和SNS遴选、比较产品,比较型购物成为主流。

为了应对这种矛盾,品牌供应商和渠道卖场都在思考应对策略。

为抗衡连锁卖场独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家电企业相继自建专卖店体系(专卖店、社区店、巷战店、直营店)并迅猛扩张,其引进“5S”概念,集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零配件供应和便捷服务为一体,以贴近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主导,以人员、物料、促销、组织效率、资本运用、标准化+创新的营销手段构筑品牌终端竞争力。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淘宝、京东网购平台的快速崛起,大幅度降价成为了现实,也让家电行业看到了方向,不仅连锁卖场加大力度开发电子渠道,家电企业也在紧跟步伐。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渠道商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为获取市场份额,更是要阻击网络渠道商的发展。同时有计划“缩减”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络渠道的家电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内知名家电品牌,创维、TCL、海尔、格力、美的等皆在其列。家电行业电商博弈升级正成为不争事实。

中国的个人消费者在过去15年经历了种种被市场“教育”后,开始呈现出理性化消费的端倪,而在质量、品牌、价格、功能等基本要素被充分满足后,又呈现出无法遏制的多元化需求。但遗憾的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并没有被合理梳理甚者被误导,这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显性特征之一。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家电行业,只有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才有可能实现市场营销的目标。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在于打开全球消费者的心智,通过完美的设计,融合创造性的终端、应用、内容和平台,一个新型的完整商业生态链诞生了。

在互联网数字时代呼啸而至和3C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家电行业的进入壁垒恐怕仅剩销售规模的门槛。新进入的竞争者扬长避短,携带着对消费者心理和期望的洞察、资本市场概念优势、全产业链互动的商业体系,将对中国家电行业的红海竞争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强劲冲击。于是苹果、微软、联想、小米悄悄的走来,乐视也突然发出了能够引人思考的声音。

篇5:服务营销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成效显著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银监会始终坚持正向激励的监管导向,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政策,不断激发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截至2014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六年实现了增量和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2015年6月末,又实现了银监会提出的“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目标。

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稳步攀升。截至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超过15%。与2010年末水平相比,5年间增长了2倍(2010年末小微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

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151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占全部小微企业总数的20%以上。全国各省(区、市)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在70%以上。

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全国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超过91%,较上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

在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与大家分享:

一是形成了多轮驱动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机构组织体系,为不同规模、发展阶段和融资能力的小微企业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大型银行发挥网点、人员、技术优势,下沉服务,并通过建设专营机构,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水平。中小银行积极增设扎根基层、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目前共设立这两类支行5000余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总数已超过1300家,有效填补了乡镇和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空白。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小贷公司、P2P网贷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总体运营稳健,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机构载体,成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补充。

二是构建了独立高效的机制体制。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业必须改变过去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对内部机制体制进行全面变革。银监会指导银行业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利率风险定价、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机制、人员培训和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并针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提出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在监管指引下,银行业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体制。如,以评分卡为核心的贷款审批流程,基于“大数法则”的风险管理策略,专门的小微业务绩效考核权重,差异化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小微业务从业人员的尽职免责办法等等。机制体制建设到位,确保银行有能力、有动力持续深入地服务小微企业。

三是开展了广泛灵活的金融创新。创新是金融服务永葆活力的源泉。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针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改变传统模式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门槛过高、内容单

一、效率不足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小微企业作为战略重点,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以标准化作业的“信贷工厂”模式实现规模效应,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以知识产权、股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降低增信成本,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终端提高服务效率,显著改善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验。特别是以往融资困难最为突出的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在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下,获得了起步成长的助力,成为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新兴力量。

四是完善了信息和增信的配套制度。小微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缺信息、缺信用。为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题,许多地方政府为小微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提供信用评级服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整合跨行政部门的企业信息,集中查询和共享。银监会近期与国税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的活动,通过建立信息对接渠道,将小微企业的纳税记录转化为银行信用。同时,面向小微企业的增信手段也不断丰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银保合作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已在全国多地试点。融资担保行业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截至6月末,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一些地方政府还牵头设立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信用保证基金,并组织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共同出力,着眼风险分担与补偿,打造“政银企”、“政银保”、“政银担”等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小微企业的获贷能力。

五是坚持了市场原则与政府推动并重的工作思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共同事业。从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根本立足点是遵循市场的内在逻辑,尊重和发挥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商业可持续的道路。同时,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市场领航员和监督者的角色。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产业、财税、工商、土地、金融、社保等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推动改善市场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坚持市场原则与政府推动双管齐下、合力并进,才能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实、做长远。

二、新形势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效应突显,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群体将加速分化,融资难、融资贵呈现新的特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挑战。新形势下,小微企业新陈代谢加剧。如何从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型小微企业中挖掘客户资源,如何识别竞争力不足的落后产能企业,及时做好贷后管理,是对银行发现、培育、管理客户能力的全方位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身小微企业这片“蓝海”,银行业只有找准战略定位、明确目标客户,才能在多元化金融服务主体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优质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伴随着复合化的融资需求,传统单一的信贷业务将为综合性、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所取代。银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同业合作能力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二是兼顾商业可持续和社会责任的挑战。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对银行存款的分流,银行资金价格普遍上涨,贷款利润空间压缩。在这样的客观压力下,对于派生存款少、议价能力弱的小微企业,既要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又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探索商业盈利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相统一的发展路径。这是对银行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考验。

三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加上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一些小微企业困难加剧,信用风险不断积聚和爆发。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毋庸讳言,在一系列违约事件中,银行业也暴露出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技术上的问题,这是值得警惕和深思的。只有夯实内控基础,守住风险底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才能根深叶茂,薪火相传。

四是持续强化监管激励的挑战。自2005年下发首个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指导意见以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一直是银监会重要的监管使命。10年来,银监会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形势,不断细化和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框架。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创新监管手段,把握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升监管激励的力度和精确度,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银行业服务向小微企业倾斜。

五是优化政策协调机制的挑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财税、司法、监管和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等共同拿出有效的政策手段,持续改善金融生态。应当说,现有各类扶持政策已初成体系,效果也值得肯定。但客观来看,政策的协同性和衔接度还有待提高。加强跨部门协调,聚焦薄弱环节,强化信息共享,发挥政策合力,应当是有关部门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着力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虽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在国家普惠金融的宏观战略下,这项事业是大有可为的。银监会将继续担负起监管使命,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的引导和支持,在新形势下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新进展。

一是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精准发力。要着力发挥政策“指挥棒”在市场行为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政策目标要清晰聚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国家关于企业划型的标准要尽快修订完善,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生态,锁定真正 “身小力弱”的小微企业,避免政策覆盖范围过大而削弱效力。政策手段要科学高效,以求事半功倍。如,在财政资金的投放上,通过创投驱动、贷款贴息等杠杆手段,带动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向小微企业,与直接补贴、资助企业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扶持效率。

二是新型金融机构和业态要进一步有所作为。近年来,民营银行、小贷公司、P2P网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业态迅速崛起,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银监会积极支持和鼓励新设立的民营银行探索创新“大存小贷”、“个存小贷”等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模式,提高与细分市场金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对小微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小贷公司和P2P网贷公司,作为专业的民间放贷机构和互联网贷款平台,鲜明体现了普惠金融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银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对这两类机构的监管制度规范,将引导其服务实体、规范经营、科学创新、管好风险,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有效竞争,辅助传统银行业,为各类别、各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三是产品和服务要进一步创新求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长尾产品”的面貌。许多银行在这方面已有了成功的实践。但要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还需进一步加深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将“高大上”的前沿技术转化为“接地气”的产品与服务:在银行内部,要完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将以往个体信贷人员通过传统手工作业积累出的客户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深度挖掘客户资源;在外部,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征信系统以及其它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批量获取小微企业客户信息,及时捕捉有效融资需求,扩大服务覆盖面。

四是服务模式要进一步统筹整合。在融资渠道方面,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的模式。国家已相继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相信这将极大地带动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供给。要以促进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为重点,建立小额、便捷、灵活的投融资机制。银监会也鼓励银行在集团内部或与外部创业投资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向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培育创业生态系统。在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要推广企业、政府、银行和保险、担保等其它融资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命运共同体”模式,实现企业积累、财政投入与金融资源共同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连锁效应。要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推动发展一批政府出资为主、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基金,作为担保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篇6:劲霸男装面临的挑战

国际男装品牌与公关公司合作,制订符合中国服装市场的品牌战略,这些服装奢侈品牌为适应快节奏的中国市场正改变策略,时尚媒体也在媒介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下,传统的时尚公关工作模式感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与传统行业的公关不同,时尚公关的工作性质因行业属性的不同存在着诸多特殊性。时尚公关往往不需要频繁处理危机公关,更多则是日常的品牌维护工作,包括样衣管理,媒体关系,明星关系,简报制作,活动方案与统筹等。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时尚公关出现了细分化,侧重点各有不同。目前国内的时尚公关公司主要分为三种:公关全代(包括品牌策略、社交运营、日常维护)、公关维护以及活动制作公司。

因为奢侈品牌早已不是10年前豪掷千金不求回报的“大金主”,在行业低迷的大气候下,预算不断收紧的奢侈品牌越来越看重公关公司工作的效果。而以往追随头部品牌的第二梯队品牌,也不再以启用与头部奢侈品相同的公关公司为荣,对公关工作效果的追求日趋务实。

谈及品牌对公关的期望,意大利男装品牌Neil Barrett市场负责人Alex对时尚头条网表示,“现在品牌预算越来越紧张,我们会更希望公关能为品牌销售着想,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助于增加销售,而不是花过多预算,却对销售没有帮助。”

不仅如此,在市场升级的形势下,品牌客户还对时尚公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牌正在寻求落地,变得更加本土化,而不断崛起的中国本土品牌则提出更加高端和国际化的诉求。

除了品牌内部的策略规划,品牌还希望将时尚公关作为迅速调配资源,帮助品牌完成日常维护之外的品牌重塑和传播推广。这也意味着时尚公关仅有日常维护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创造性。Alex认为,以前甲乙方角色感比较重,但现在由于许多公关公司本土经验比品牌丰富,更像是顾问性质。

越来越务实的时尚行业令行业原本的泡沫不断破灭,正像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一样,时尚公关的的出路在哪里,不过,摸索的人多,看清的人少。

这也意味着,在媒体、公关、品牌这一三角关系中,预算的确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绝不等于没有预算就没有优质内容,更重要的是品牌付出预算的性价比,以及媒体的认可度。

人们的确可以看到品牌DNA的逐渐清晰。以往被认为是竞争对手的MO&Co.和太平鸟,实际上在不断的品牌形象打磨和差异化传播中区分开来。MO&Co.的酷女孩,太平鸟95后新潮,Edition10的东西融合的Gentelwoman风格,Miu Miu的年轻化,在每一次传播行为中品牌定位都日益清晰起来。

在相较于很多行业而言更为浮躁的时尚行业,时尚公关以往被冠以擅长社交、八面玲珑的标签,似乎对个人天赋的要求大于对能力的要求,这也导致一些有能力人才的流失。不过随着行业对业务水平要求水涨船高,时尚公关正在以严密的组织化、专业化和敬业态度向更高的层次推进,EFC所指向的或许是当今时尚公关的全新标准。

上一篇:手绘表现技法学习的基本功要求下一篇:黄金外汇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