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2024-04-08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共15篇)

篇1: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会观察树叶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树叶(叶柄)、一张表格、一只笔、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请小朋友们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的听好了。听···,他来了。(听完后)接下来,有哪位小朋友已经听出,老师今天请来的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们举手来告诉老师。

幼:风声、树叶、等。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听出了这是树叶。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找一找,树叶里有哪些秘密呢?

(二)对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示范

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老师手上的这一根叶柄上有几枚小叶片?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好吗?

幼:好。(幼儿跟着老师一起一瓣一瓣的摘下来,然后在数。)

师:好了,刚刚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数了老师叶柄上的小叶片有几片。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然后把数好的小叶片数量记录下来。

2.幼儿示范

师:教师在一旁巡回观察,并且记录下,幼儿是怎么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小叶片的。

师:教师在巡回完之后。教师问幼儿,这么多的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幼:我是一瓣一瓣数的、两瓣两瓣的,等一起数的。

师: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的规律

师:老师刚才发现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在来数一数。

幼:(把两片、两片放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教师在一旁巡回指导)

讨论分析: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树叶分类:

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统计数字:

师:都能两片、两片成为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各是多少?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啊。

幼:没有。

师:老师发现有些树叶宝宝都有一个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个人。.你看数字6宝宝,他们有3对好朋友,而数字7宝宝,却多出了一个宝宝。所以你们觉得数字宝宝中有什么秘密呢?

师:你看6、8、10、12、14这些数是什么数?7、9、11、13、15这些数是什么数呢?他是不是能两个、两个的凑成相同人数的呢?还是不能。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师觉得6、8、10、12、14这些数是双数,因为他们能刚好能两个、两个的分好。7、9、11、13、15是单数。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活动结束

出示叶片数量是1~5的树叶.建构完整的单双数序列。

师:这里还有一些树叶呢,请把它们放到单数或者双数的表格里去。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找哪些物品也有这些规律。

教学反思: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这个环节感觉幼儿还行,兴趣还是挺浓的。最后把树叶宝宝送回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起到层层递进的作用,首先让孩子认识黄色和绿色,然后再区别这两种颜色,这个过程中,幼儿基本能区分出黄色和绿色,但有个别幼儿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清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游戏巩固幼儿根据颜色进行分类,并体验树叶妈妈和树叶宝宝之间的情感。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我运用黄房子和绿房子,让孩子根据颜色找到树叶宝宝的家。

篇2: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颜色、大小的信号进行分类游戏。

2、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树叶(黄色、绿色若干,大小不等)

【活动过程】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大小

1、今天我做树妈妈,你们做树叶宝宝,一起来玩游戏,好吗?

2、树叶宝宝们好,(幼:树妈妈好),我的树叶宝宝很漂亮哦,看,(出示一片绿色树叶)它是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树妈妈叫它绿树叶;(出示一片黄色树叶)它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叫它什么呀?(黄树叶)

3、绿色的叫绿树叶,黄色的叫黄树叶,你看看自己的,你是什么树叶宝宝呀?(轮流介绍:我是黄(绿)树叶)

小结:嗯,我的树叶宝宝颜色不一样。

4、看看,(出示大、小树叶)树叶宝宝还有哪里不一样?(大、小)大的树妈妈叫它大树叶,小的呢?(小树叶)

5、你是大树叶还是小树叶呢?请和旁边的树叶宝宝比一比。

6、知道自己是大树叶还是小树叶了吗?请大树叶举起手来和妈妈招招手;请小树叶站起来和妈妈抱一抱。

小结:我的树叶宝宝大小也不一样。

二、树叶宝宝找朋友,示范分类。

1、树叶宝宝喜欢找朋友,黄树叶找黄树叶做朋友,绿树叶找绿树叶做朋友

2、个别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

3、树叶宝宝喜欢找朋友,大树叶找大树叶做朋友,小树叶找小树叶做朋友

4、个别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

三、打扮树妈妈,尝试分类。

1、(出示两棵树),请树叶宝宝来打扮树妈妈,黄树叶和黄树叶一起打扮树妈妈,绿树叶和绿树叶一起打扮树妈妈。

2、幼儿操作、讲评

3、(出示两棵大、小树),请小朋友们来打扮树妈妈,大树叶和大树叶一起打扮树妈妈,小树叶和小树叶一起打扮树妈妈。

4、幼儿操作、讲评

分类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情境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年龄特点。

●第一环节以情境谈话导入活动,“我是树妈妈,小朋友做树叶宝宝,我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在感知颜色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介绍“我是绿(黄)树叶”;再从大小不同,将树叶宝宝分成大树叶、小树叶两类,初步感知颜色和大小,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这个环节中孩子语言表达清楚、完整。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初步尝试,能根据大小或颜色找朋友,并体验游戏的快乐。不过由于幼儿以树叶宝宝的角色去找朋友,成为对应的找到相同的颜色或大小,有点偏离分类的主题。经同事们的评析,将这一环节改成大家一起打扮树妈妈,突出分类概念。

●第三环节是操作分类,自主选择分类方法(大小或颜色),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分类。

由于自己对分类的感念不够清晰,导致第二环节偏离主义,我想上好一堂课不但要充分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揣摩。课堂上不但要达成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才能让幼儿真正的学到更多,课堂效果才会更好。我非常珍惜这次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希望自己能尽快适应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找到乐趣。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篇3: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一、中班低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低结构活动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 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中班的低结构分类活动中要求环境与材料要体现中班分类活动的目标, 同时要反映幼儿中班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中班幼儿自主的探索, 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 教师处于低控制状态。针对影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因素的分析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梳理并实践验证以下指导策略。

1. 关注——丰富经验, 形成概念。

经验的丰富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教师应抓住每个可以丰富幼儿经验的细节与机会。《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动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个因素, 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这是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前提准备。如:在即将离园时, 可经常帮助引导幼儿指认各种事物的名称及功能, 让幼儿说说与生活相关事物的名称, 总结出其特点, 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其功能。例如教师可指着一张闹钟的图片, 引导幼儿:“这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并与幼儿积极交流。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闹钟是用来叫我们起床的, 跟家里挂在墙上的挂钟和我们手上戴的手表不同, 但都是告诉我们时间用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 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的总体“类概念”及在这一类所属的物品中各种物品的不同特征, 为观察分析分类材料中的不同特征奠定基础。

2. 引发——仔细观察, 暗示启发。

引发观察的引导策略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 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 使之获得具体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策略。《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引发观察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实物, 了解实物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在低结构活动中使用这样的引导策略对幼儿关注分类材料 (或具体实物) 中的不同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幼儿细致观察经验的积累, 也可以逐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如:在《小花伞》活动中, 幼儿对不同种类的花伞特征的观察停留于表面, 对花纹、伞柄的形状等特征还没有发现。教师可通过引导观察, 运用暗示启发的方法, 将观察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分辨各种雨伞细微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更关注事物的细微特征的观察习惯。

3. 比较——对比异同, 关注特征。

比较分析的引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多种物体找出异同点, 并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思考, 比较精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教育策略。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的不同点与相似点, 以便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与分析。比较、分析是幼儿形成分类标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种引导策略的使用, 对于事物理解能力逐渐增强、活泼好动, 愿意积极动用感官的中班幼儿而言是适宜的。在活动中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有些迷茫时, 可先引导幼儿了解一个事物的所有特征, 通过与他物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特征, 最终确定分类标准。如: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分发夹》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形状、颜色、材质、大小等特征不同的发夹, 而材料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双因子的特征进行分类。我通过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对比异同, 使其关注了材料的特征, 逐渐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积累了分类的经验。

二、中班高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所谓的高结构数学分类活动是指那些“指向鲜明, 有具体教育目标, 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 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 控制整个数学活动走向和流程的活动”。高结构分类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强盛的教育形式, 可促使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增强, 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幼儿综合发展。针对高结构集体活动的特点、幼儿分类能力的影响要素等, 我们发现较适合运用以下指导策略。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关注特征。

《纲要》指出:我们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从而“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中班的数学分类活动也不例外,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热点或是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引导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分类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适宜的情景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活动, 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幼儿。同时有趣的情境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变成情境中的一个角色, 努力地“完成任务”或热心帮忙。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心理有暗示的作用, 这同时对关注分类材料的特征也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小兔的冷饮店》中, 我首先为幼儿创设了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进入。接着向他们出示了满头大汗的小兔子图片及请求将这些冷饮帮忙分在两个冰箱里的录音。孩子们为了帮助兔子老板解决“难题”, 在观察不同的冰淇淋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冰淇淋的特征。借助情境的创设, 赋予幼儿在情景中的角色, 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并积极主动地关注材料的特征。

2.互动讨论——激励分享, 确定标准。

互动讨论是指通过幼儿、教师及师幼之间的多种互动, 在老师的激励与启发下大胆交流乐意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新探索, 在同伴互助、教师指导下引发对材料特征的关注。4~5岁的幼儿善于积极动用感官,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每个幼儿的分类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这也影响着幼儿对材料分类标准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可为幼儿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 引导他们间通过生生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思考的有些偏差时会影响整个分类活动的进程, 而通过三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互助弥补, 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介入等方式给予幼儿支持, 加速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进程, 在互动中达到积累分类经验的目的。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分小猪》中, 有的幼儿对于小猪的细节特征还是忽视的;有的幼儿对按照某一特征的是和否的命名存在问题。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幼儿正确的分类标准指导, 而是借助周围能力较强的幼儿善于观察与分析的优势通过讨论让他们能对小猪的不同特征产生共鸣, 对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互助讨论策略使教师在活动中更自然地因势利导, 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分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记录整理——提炼梳理, 归类标准。

记录整理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记录的表格 (或其他的方式) , 让幼儿借助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 运用一定表征方法加以描绘和记述。数学与一般的社会和自然学习是不同的, 它并非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抽象之上, 而是一种抽象之上的抽象。4~5岁的幼儿只是相对前阶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中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间为20~25分钟, 所以在短时间让幼儿将新习得的经验进行内化还存在着一定难度, 更何况幼儿的分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高结构的集体分类活动中我们一般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 引导幼儿自主将分类方法用简单的表征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这样可以帮助为幼儿确定分类的标准, 并能提高幼儿的记忆及对分类材料的记录能力。

4. 分享交流——理解内化, 验证结果。

幼儿数学学习和探究总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归纳提升的。对于幼儿来说, 新的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对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 也离不开幼儿间的交流与分享。中班的分类活动中分享与交流是整个一个集体共同学习和反馈的环节。幼儿在分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既依赖于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又离不开同伴的互助。交流分享式指导策略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对认知冲突的思考, 同时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地进行交流、模仿与互动学习。在同伴间相互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与幼儿间通过积极互动与交流, 将整个活动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 以提高幼儿在本次分类活动中的分类能力, 为日后其他分类能力的发展积累经验。

经过一阶段初步的探索, 我们对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将梳理出来的指导策略在分类活动中积极地进行验证使用。随着实践的深入, 更多有效的指导策略等待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发现。

摘要:幼儿分类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儿童的分类能力与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中的角色是“支架者”和“提携者”, 所以对指导策略的运用都会对幼儿的分类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本研究实践中, 针对中班数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因素, 梳理验证低结构、高结构活动中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 从而使教师优化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提高过程中的指导和分析能力, 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友庆, 阴国恩.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2]高荣生, 付佑全.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四川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4.

篇4: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分类法 应用 意义反思

科学思维方式中分类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领域中使用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满足了教学中正确合理、严格的分类的思想,让知识由难变易、分类击破,不仅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非常的满足。

一、高中化学学科中分类思想的体现

在过去,化学教材上对于分类思想提到的比较模糊,没有成体系的对分类法进行提及,因此在教学上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讨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对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分类思想”,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比较多。比如:必修教材中物质的分类章节,就详细的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同时在分散系、胶体等性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必须使用“分类”的思想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知识体系的编制不再是按照族为主干了,突出的是典型的元素及它的化合物,把以前分散的知识进行集中起来,这些都是分类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中体现分类思想的渠道

1、常规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

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分类的经验,如人口的分类、文具的分类、货物的分类、书籍的分类等,对于学生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地运用,在化学分类中我们要充分的对其进行迁移,对教材中提供的平台进行充分的挖掘,对每一次的分类教育的机会都不放过。如物质、化学反应类型、金属和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等中渗进分类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类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并适当的使用,可以很好的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提高,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重要的。

2、习题讲解时强化分类思想

相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有这样的不解:讲了很多的题目,学生的解题水平还是停留在模仿解题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要是对题目所给的条件稍微改动,他们就没有解题思路,更别说形成创新能力了。出现这些困惑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老师,虽然进行了很多题目的讲解,但是仅仅是讲一道题,没有让同学学习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当学生具有分类的思想之后,就要求老师在题目讲解以及基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使用分类的思想,通过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把问题进行简单化,然后对各知识点各个击破,通过知识点、题形、解题方法的分类,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3、归纳总结中内化分类思想

分类的方法存在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只不过在有的章节体现的比较明显,在有的章节是隐藏在其它方法中进行体现。为了让学生把这个想法变成自己的观点,并用它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我们就有必要对分类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要有意识、有步奏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分类,把学生的思想朝应用上引导,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的更加彻底,对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

比如,高中化学必修课本中有一章节学习的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对于这一节来讲二氧化硫是其中的重点,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按照书本上的没有创新的去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肯定感觉索然无趣并且即使机械性的记忆了也会在一段時间之后忘记。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很好的掌握,为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设计的课堂是以预测性质为指导,老师为辅助,学生为主体,并科学的开展探究,最终让学生明白并牢牢的记住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的酸性气体。在探究完之后再抛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探究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是从物质类别上,进行物质通性的研究。二是从物质的价态上,考虑物质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三是考虑物质的特殊性质,有特殊推出一般情况,最终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1、在高中化学教学生使用分类思想的意义

分类教学要求高中化学老师完成知识的分类后,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的思想引导。但是,虽然教学方法不同,但是其思想是相通的,都是对分类教学方法的变式和演变。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分类教学法的指导,让化学知识由合到分,让学生可以条理清晰、方法明确的掌握学科知识;由分到合,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把握,使知识知识体系的建立更科学、合理。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克服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还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事项

2.1、遵循统一标准

一但确定下分类的对象,就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否则要是对象不确定,就会出现多个标准的现象,让知识体系的建立出现遗漏、重复、交叉等不合理的情况。要是把化学反应分类为:化合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离子反应就是标准的违反了标准不一的错误;同时,不能进行无机反应向有机反应的推导,如,分解反应中不包括裂变反应和裂解反应;还有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时候,要是分类依据是其存在的状态,可分为9种类别,要是遇到分散剂是液体的情况,就可以把分散质粒子直径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分为溶体、胶体、混液三类。

2.2、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法的应用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时候,有机物的类别在必修课本中没有被强调,只是介绍了有机物的几种典型物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有机物,但是在选修课本中就加大了有机物类别的划分,因此这也就要求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思想的渗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分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类,同时对于学习方法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学会进行比较,这些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肖鹏飞主编.金牌之路决赛解题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尝试点数6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2.学唱歌曲《树叶》,能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点数6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学唱歌曲《树叶》能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1.课件《许多树叶在一起》

2.细绳、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3.教师自己参照制作步骤画出各种样子、轮廓清楚的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制作树叶挂饰

1.演唱歌曲《树叶》。

孩子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小树叶吧!

2.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张画有树叶的图纸,演示树叶挂饰制作步骤。

你们想不想有自己的树叶挂饰呢?看一看树叶挂饰怎么做吧?

3.请幼儿根据演示的制作步骤,沿着轮廓线剪下一片树叶,将一根细绳的两头粘在树叶卡背后,制成树叶挂饰。

制作要求:正确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垃圾放入小筐子里,保持卫生。.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现在,开始吧!

二、学唱歌曲

1.幼儿带上树叶挂饰,装扮成“小树叶”教师点击歌曲欣赏,请“小树叶”们欣赏歌曲,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2.教师再一次播放歌曲欣赏,教师和幼儿一起轻声哼唱歌曲,边唱边打节奏。

3.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三、游戏

1.“树叶们”四散在场地上,边唱歌边自由地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2.歌曲结束时,教师说“几片树叶在一起”(6以内的数字),幼儿就几个人围在一起,待幼儿都站定后,教师轮流挑选幼儿进行点数,说一说这一圈有几片“树叶”围在一起,围得对不对。

3.教师可以敲击鼓、锣等乐器发令,敲几下就代表“几片树叶”在一起,或许请其他幼儿来发指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气氛很活跃,但是没有掌握好全部幼儿的认知能力,导致有些小孩能理解本节课内容,有些小孩没能更好的掌握6以内的数,游戏过于单一,应增加点难度,例如:教师可以敲击鼓,敲几下就代表几片树叶在一起,也可以请其他幼儿来发令,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篇6: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3、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看图按标记记录。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篇7: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和操作,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2.尝试按两种以上的特征将物体分类。

3.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分类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不同的小房子;大小、颜色不同的积木若干;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种水果玩具若干。动物小狗、小鸡、小猫、小鸭的头饰。

2、学具:操作卡、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猫、小狗、小鸭、小鸡的头饰。

师:小动物在森林里盖房子,让我们看看这些房子漂亮吗?(出示四座小房子,让小朋友观察。)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每座小房子的不同特征,如房顶的形状、颜色;有没有窗户;门的形状、颜色等,鼓励小朋友大胆的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

3.小动物找家: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出这些房子的各种特征,请小朋友为小动物找到家。

如:“汪汪汪,我的房子是红色的圆顶房子”,那么请小朋友根据这两个特征,为小狗找家。同上方法,根据教师的指令,按两个特征为其他小朋友找家。

4.四个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狗、小鸡、小猫、小鸭头饰,任选一个房子,说出两个特征。如:“我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小房子”。

(二)操作活动

1.分积木。

(1)每个小朋友一盒大小、形状、颜色的积木,自己先练习按两种特征分类。

如:“红色的大积木在一边,其他形状的放另一边。”

(2)教师口述指令、小朋友找出积木举起来。

如:“黄色的圆积木”。小朋友就把符合这两个特征的积木举起来。

2.幼儿游戏(按幼儿的特征分类)如:“请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起立。”“请扎辫子、穿蓝衣服的小朋友站起来。”……

3.操作卡练习--给饼饼涂颜色。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练习操作。

2、日常渗透:和幼儿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

3、家园共育:在家中和爸爸妈妈按照两种或三种特征分类。

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活动下来,总体上的还是不错的。老师的建议是:应该多加幼儿部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加大了难度,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面,如果仅限于幼儿常见的物品的话,拓展的部分就无法显现。

篇8:数学开放题的分类及教学探讨

一、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按条件、结论的确定情况对数学开放题进行分类, 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仅是条件不完备, 称为条件开放题; ②仅是结论不确定, 称为结论开放题; ③条件和结论都要求主体在情境中自行设定与寻找, 则称为综合开放题. 下面, 通过几个例题来作一说明.

例1写出一个关于x、y的一次函数, 使得当x =1时y >0 , 当x = 3时y < 0.

例2写出经过点 ( 0 , 3) 的一条抛物线方程.

例3写出经过两点 ( 0 , 3) 和 ( 3 , 0) 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4求一个二次函数, 使得当x =1时y > 0; 当x =3时y< 0.

以上诸题解法很多, 主要有: ①再添加条件或将条件特殊化转化为常规题. 如例1可以取符合条件的两点, 如 ( 1 , 1) , ( 3, -3) 等; 例2可以再添加两个点; 例3可以添加一个点; 例4可以取三个特殊点; 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符合题意的草图即可写出其解析式; ③可以拼凑出来, 当然要会及时调整.

例1—例4都是条件不完备的数学问题, 也就是条件开放题, 要解这类题目, 上面已列出其主要解法, 再看一类例题:

例5写出一个形如“ax + b = cx + d”的方程, 使它的解为x = 2.

例6已知数3, 6, 若还有数x, 能使这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比例中项, 求x .

例5、例6都是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也就是结论开放题, 在这2个例题中, 在给定了确定的条件下, 出现了不唯一的答案, 解此类题目则需要解题者在仔细观察题目之后确定有几种可能性再解答. 由于答案不唯一, 可以根据题目中的要求来逐一求解. 在例5中, 它要求写出一个方程, 因此可以任写一个符合题意的方程如“2x +1 =3x -1”, 而例6没有明确表示要写出几个结果, 因此我们就默认为将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写出来.

例7称满足x =F ( x) 的点 ( x , F ( x) ) 为函数F ( x) 的不动点, 试举3个函数, 它们分别满足只有一个不动点, 没有不动点, 有无数个不动点.

本题直接涉及的数学知识是函数、方程, 这些均是解答者所熟悉的; 但提出的新名词“不动点”却是解答者不熟悉的, 它是解题者解答该题的依据, 解答者要正确解答问题, 关键是要理解“不动点”的涵义, 能用“不动点”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本题可理解为: 函数F ( x) 的图象和函数f ( x) =x的图象的交点个数.

如函数f ( x) =x的图象与函数F ( x) =ax +b ( a, b为常数) 图象交点的个数; 函数f ( x) = x图象与函数F ( x) = ax2+ bx + c ( a , b , c为常数) 图象交点的个数等.

讨论方程f ( x) =x解的个数, 包括讨论方程ax +b =x ( a, b为常数) 和ax2+ bx + c = x ( a , b , c为常数) 等只有一个解、无解、有无数解的情况.

本题就是条件与结论同时开放的综合开放题, 其条件与结论都要求解答者在情境中自行设定与寻找.

二、开放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

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 对于教师来说会遇到各种各样学生提出的或者引发出来的新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对于有关的问题, 要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与估计, 这样方能得心应手地对付课堂内可能发生的情况.

2. 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让学生充分地通过自己的思考, 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得出答案.

3. 启发要得当, 要善于从学生正确的、部分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答案中, 分析其思路, 及时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引导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开放题教学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挑战, 教师既要照顾到后进生的解答水平, 又要鼓励优生去寻求更高水平的解答, 并力图使各种智力体验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

5. 开放题和常规题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并存而不是互相排斥. 常规题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知识的同化、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开放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为高层次思维创造了条件, 但也不是绝对的、唯一的. 开放题在许多方面能够弥补常规题的不足, 故在教学中, 应遵循先常规题后开放题, 然后安排一些思考性较强的开放型题目.

数学开放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意志和毅力, 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由于数学开放题的多样性、多层次性、探索性、结果多样性和解题策略的不惟一性, 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篇9:小学数学知识分类及教学思考

从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分,可以将知识分为基础性、承接性和归纳总结性知识三大类。关于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从纵向看,所有低年级的知识都是中、高年级的基础,中年级的知识大多起过渡作用,而高年级的知识大多是对前面的总结提升。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要体现知识的联系性。如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中的有关形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都要依赖于计算能力的发展。

教学基础性知识时,要将基础打得扎实、牢固,必须对与此相关的后续知识有深入了解,才能使针对性更加明确;教学承接性知识时,要对相应的知识有恰当的定位。如教学“认识10”时,像9之前各数的认识一样仅仅就数的大小及表示、数的组成及相应的加减法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要认识到10不再是一个新创立的独立符号,而是将0到9这十个符号中的1和0按十进制原理进行组合的开始,10是个新的计数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承接作用。归纳总结性知识在教学时,要弄清对哪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必要的要加以提取以解决基础问题,同时,归纳总结的深度,条理及过程、方法等必须统筹兼顾,更重要的是要着力通过这一过程,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如“加减法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就是典型的归纳总结性知识,之前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加减法计算,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回顾,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其意义及相互关系,通过这一过程,促进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从知识类型看,数学知识可分为:数学概念与性质、公式(定理)等属陈述性知识及计算与解决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讲清楚”,首先,是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必要性合理性的理解。其次,是相关知识的要点及意义所在。再次,是相关知识的运用与范围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快操作”,首先是操作的理论依据,其次是规范的操作步骤,再次是如何提高操作速度。

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时,一是不能忽视概念引入必要性的教学。可从数学知识体系内部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文化等方面体会与挖掘必要性;也可从强化目标、提升兴趣、深化理解、自然顺畅、时机恰当等方面把握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教学。二是要准确把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学“面积”时(见图1)。

例1在揭示面积概念时,只就“物体表面”而没涉及“平面图形”本身不完善,而“物体表面”又只涉及平面就更不完善了。教学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把握概念教学的相关要领:1.教学例1时扩展物体表面的外延,举例一些曲面、球面的例子;教学例2时,要完善面积概念,补充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如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等都有面积;还要把握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整合教材(图2)。

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改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再来处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关系。面积是个一级概念,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是二级概念即面积(的外延)指向了两个方面;“物体表面”不仅指平面有面积,曲面与球面也都有面积;“平面图形”无论是规则图形还是不规则图形,无论是叫得出名字还是叫不出名字的都有面积,这样扩充有助于深化对面积概念的全面、深入理解。三是要“讲清楚”。首先要“理清楚”。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的考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除已经处理的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及时处理,小学数学的概念可分为已处理概念和暂未处理概念。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概念分布表。仔细观察表格内容且反思教学实践,不难理解:(1)暂未处理概念大多数是要求老师处理的,因而这类概念的教学就成为教学难点。(2)暂未处理概念某册虽未明确处理,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的又进行了处理,成为定义性或描述性概念,如加法、减法等。因此,概念教学具有阶段性、发展性。(3)术语一般是某些程序性知识的概括。(4)暂未处理概念中的描述性与概念的描述性有区别:一个是指教材对概念的描述,一个是指概念对客观事物或教学行为的描述。

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有着明确的改革方向,必须借助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估算意识等,体现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回归到计算上,就是怎样计算?为什么能这样计算?要适时、恰当地归纳算法、理解算理及多途径提高计算速度。在计算教学中需要归纳算法,符合程序性知识对“程序”的把握,只不过在什么时间,理解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归纳,需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机把握。以“小数除以整数”为例(见图3)。

在解决22.4÷4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单位的转化,将小数除法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整数除法”求得结果。这一转化过程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同时结果也为学生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寻求通用的、直接的方法——竖式计算,阐述算理,归纳算法。在归纳算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第一,要注意算法与算理的结合。22个1除以4可以商5个1,24个0.1除以4可以商6个0.1,为了表示出商中的5是1,6是0.1,在5和6之间点上小数点正好。第二,要注意归纳时所依据的“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依据在例题学习时习得的方法,尝试计算做一做的两道题,再将例题和学生尝试计算的两题放在一起比较归纳。第三,要注意归纳的目的及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道题中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关系,并在反思计算过程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习得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第四,要注意归纳的程度。学生刚接触此类计算,只能就涉及的进行归纳:按整数除法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其他的要待以后逐步完善。

计算,必须提出速度要求。要从增强学生分析数据特征、自觉运用运算的性质定律及进行适度量的训练等多途径提高计算速度。

解决问题教学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有: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掌握常见问题的解题模式,寻求及优化解题策略,渗透数学思想,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积累活动经验,培养积极的情感等。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解决问题时有明显的特色:

一是以明确、特有的形式编排,揭示了教学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下表);

二是以“数学广角”的形式编排了系列解决问题(见图4),集中介绍解题策略,渗透数学思想,学习经典名题等;

三是解决问题的内容除涉及典型问题、介绍策略及解决实际问题外,还有一些活动类题目,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积累活动经验,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

回到程序性知识教学要领的把握上,解决问题的教学要在分析题意,使学生理解解题依据的前提下,适时进行“模式化”以提高解题速度。模式化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不过要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自主探究并建立模式,而不是强塞、灌输并让学生死记硬背。

从课程内容、知识系统、知识类型三个维度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并思考,希望能给老师们以启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依据分类方法对具体课例进行琢磨,能促进教师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师全面熟悉教材并灵活驾驭教材。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宋显庆

篇10: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纽扣分类

活动名称:

纽扣分类

活动目标:

1、能按照一个以上的共同特征给纽扣分类,会记录分类结果。

2、复习点数6以内数量的技能。

3、乐于参与操作活动,感受发现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大记录纸一张;幼儿人手一份纽扣、二个盘子、一张记录纸、铅笔;投影设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老师衣服上的纽扣,数数有几粒。

二、观察多样的纽扣。

1、师:小朋友,这些都是什么呀?(纽扣)数数一共有几粒?这些纽扣是什么样的?(幼儿相互交流)

2、师:这些纽扣看上去不一样,但他们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请你说说这些纽扣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3、师:这些纽扣挤在一起,多难受呀,请小朋友按纽扣上的一个相同特点把纽扣分成两份,还要在记录纸上写下来。

4、观察记录纸,说说标记的意思,讨论记录方法。

5、请一个幼儿表演分类方法并记录。

6、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分类与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7、请个别幼儿展示记录结果,表演并讲述分类方法。

三、纽扣拼画。

1、师:纽扣除了可以扣住衣物,还可以拼成漂亮的图画呢。你能用纽扣拼出什么呢?请你数数你拼了几粒纽扣。

2、展示幼儿拼画作品,个别幼儿讲述,其余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篇11: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在整理玩过的玩具时,随意性特别强总是乱堆乱放,针对这一事情对幼儿进行物品整理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操作卡的使用,物体的粘贴

活动准备

标记卡、托盘、一棵苹果树、大小、红、黄颜色的苹果若干、实物水果、文具、衣物、操作卡、胶水、音乐、手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昨天是动物王国国王的生日,小动物们都为国王献上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谁知道都有什么呀?(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这么多的礼物都放在了一起可真乱呀!小朋友愿意帮助国王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吗?(幼儿按照标记卡的内容对物品进行大、小和用途进行)

二、进行部分

1、按用途分类

2、按大小、颜色分类

三、动手操作分类

请小朋友把记录卡打开,我们一起看一下记录卡上有许多漂亮的分类框,每个分类框都有一个标记,第一个是黄色的鞋子,和它对应的是兰色的鞋子。

中间的是大的学习用品,和它对应的是小的学习用品。最后一行是大的玩具,和它对应的是小的玩具,请小朋友按照要求把口袋里的物品贴到相应的分类框里吧!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授内容为重办数学活动《物品分类一》,活动目标: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物品分类”是一节很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课,即可以让幼儿学会分类管理,又培养了幼儿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本节课我采用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已知物品进行一维、二维的分类拜访,活动开始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故事“国王的生日礼物”导入,随后让幼儿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幼儿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能很好的与教师互动,对物品进行分类。第二环节操作卡的使用,在操作前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很重要。在操作中,教师积极观察引导。整节课中不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本次活动层次清晰,但不足之处是幼儿动手操作卡的应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幼儿对自己工作的准确性得到认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克服困难,弥补不足。

篇12: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每人一个分类盒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屈,老师.教,案,网“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完成操作材料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教学反思:

《按图形的特征分类》是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篇1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指导着行为。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这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习惯。在美国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不敢这样做。传统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方向上。

2.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教学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还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个性特点,以及以往形成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

1.教学反思的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

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教学反思的几种写作形式

(1)写课堂教学后的心得。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包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此以往,必有收获。

(2)写教学活动的观摩与交流的经验。

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还需要群体的支持。对话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在工作中,我有深刻的感受,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而且由于所处教学环境相似,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更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交流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就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实施学生反馈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反思策略。为此,新学期开始,我先在学生中做一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数学课的希望,给学生开设课前两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组织与管理及效果做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而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既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层面自我认识,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施学生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考试后利用谈话、问卷等形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

篇14: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会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2.用语言描述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创设情境表演。

2.操作材料每人一份:萝卜、鱼、桃子的食物卡片;分类盒、笔、统计表、湿布、小红旗等。

活动过程

1.帮小熊整理食物。

(1)教师设置情境:小熊为客人准备了许多食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整理,引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演示分类盒的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把食物(萝卜、鱼、桃子)分类整理后填入统计表。

要求: ①在统计表的右上方填上自己的号数。

②把食物归类整理完再做统计。

(4)提问:你整理了多少食物?,!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要求用完整名式表述)。

2.统计全班幼儿喜欢吃的食物。

(1)、提问:小朋友,在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什么?

(幼儿争先恐后讲着自己爱吃的食物。)

教师:大家讲了我也记不住,怎么样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每种食物全班有多少人喜欢吃呢?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每种食物有多少人喜欢吃呢?

(3)、提供表格幼儿统计记录。

要求:①先分工再统计。.②统计表先填上第几组,最后才统计出爱吃的人数。

(4)、师幼汇总。

3.结合统计情况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在数学区提供各类玩具、图片等材料,让幼儿继续进行分类统计。

2.鼓励幼儿对家里感兴趣的实物进行分类统计,并且带到幼儿园来交流。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篇15: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树叶的分类》

活动背景: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 “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多媒体演示,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你们愿意吗?”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

(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一位是南京的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一位是北京的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还有一位是新疆的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

(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设计层层递进,谈话导入自然而且直入主题,有效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亲切自然地将幼儿的情绪带入到活动中来。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而且难度不是太大,适合幼儿发展水平。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自由的探索空间,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上一篇:华阳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总结下一篇: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题